期刊文献+
共找到1,243篇文章
< 1 2 6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弹性模量、波速与应力的关系及其应用 被引量:14
1
作者 尹尚先 王尚旭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S2期597-601,共5页
为充分了解不同尺度地质系统的岩石动力学特征,更好利用不同规模勘探资料有效解释地质系统的特征,在岩石物理实验对岩石弹性模量、波速与应力的关系进行研究总结的基础上,探讨野外实际地震勘探中地震波速与地应力的关系。研究表明,岩石... 为充分了解不同尺度地质系统的岩石动力学特征,更好利用不同规模勘探资料有效解释地质系统的特征,在岩石物理实验对岩石弹性模量、波速与应力的关系进行研究总结的基础上,探讨野外实际地震勘探中地震波速与地应力的关系。研究表明,岩石、岩体或地质系统是多相(固液气)、多种矿物、各种构造的综合体,不论尺度如何均可以用多重介质孔隙裂隙地质模型描述,而波速是一定尺度不均匀地质体的等效波速,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各种尺度介质波速、岩石弹性模量与有效应力存在依存关系。坚硬的岩石通常很脆,如果岩石处于很大的应力之下,应力的释放将在岩石中产生微裂隙,微裂隙会降低地震速度。只要把岩石恢复到原来的应力状态就可能消除所引发的微裂隙。在岩体未达到破坏时,应力越大,波速愈高。压力释放引发的微裂隙有助于现场确定最大/最小水平应力方向,波速的椭圆长轴即为主应力方向。而上覆地层压力不变(或变化很小),净储层压力的影响正好与储层压力对地震特性的影响相反。随着净储层压力的增加,所有岩石的地震特性都增高。这种增高的量级取决于若干其它的因素(孔隙形状、孔隙度、孔隙流体、岩性等等)。不论野外地震勘探还是实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效应力 波速 弹性模量 地质系统 尺度 岩石物理 多重介质孔隙裂隙介质
下载PDF
纳米陶瓷材料弹性模量的尺度效应 被引量:9
2
作者 刘协权 倪新华 +1 位作者 刘晶芝 李宝峰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A02期131-133,共3页
针对纳米陶瓷的界面现象,在三相模型基础上,考虑纳米晶粒与界面相的相互作用,将其改进为复合材料刚度预报的四相模型法,根据有效自恰方法推导出纳米晶粒与界面相内的有效应力,进而得到柔度增量的隐性表达式,再利用相互作用直推法,得到... 针对纳米陶瓷的界面现象,在三相模型基础上,考虑纳米晶粒与界面相的相互作用,将其改进为复合材料刚度预报的四相模型法,根据有效自恰方法推导出纳米晶粒与界面相内的有效应力,进而得到柔度增量的隐性表达式,再利用相互作用直推法,得到纳米陶瓷材料的柔度增量的显性形式,它具有:1)简单的解析形式:2)适合任何形状的纳米晶粒;3)适合各向同性和各向异性纳米晶粒:4)将复合材料的弹性性能与纳米晶粒尺寸联系起来。结果表明:当纳米晶粒尺寸小于50 nm时,纳米陶瓷材料的弹性模量随纳米晶粒尺寸的减小而下降,当纳米晶粒尺寸超过50 nm以后,纳米陶瓷材料的弹性模量基本保持不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晶粒 界面相 四相模型法 有效应力 纳米复合陶瓷
下载PDF
Effect and mechanism of stresses on rock permeability at different scales 被引量:5
3
作者 YIN Shangxian1 & WANG Shangxu2 1. Safety Engineering College, North China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Yanjiao, Beijing 101601, China 2. Key Laboratory of Geophysics Exploration,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100083, China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6年第7期714-723,共10页
The effect of geo-stress fields on macroscopic hydro-geological conditions or micro-cosmic permeability of water-bearing media should follow some laws or principles. Cases study and tests show that: (1) At macro-geolo... The effect of geo-stress fields on macroscopic hydro-geological conditions or micro-cosmic permeability of water-bearing media should follow some laws or principles. Cases study and tests show that: (1) At macro-geologic large scale, deformed and crashed rocks which were induced by geo-stress fields changing provided space for groundwater storage and flow. Groundwater adjusts water-bearing space and dilatants fractures by flowing and press transferring. Coupling of liquid and solid can be implemented for rocks and groundwater. Although tectonic fields witness several times of change and build-up in geological time, stress fields forming regional tectonic framework are coherent with seepage fields, orientation of the maximum horizontal stress demonstrates main seepage direc-tions. (2) At macro-geologic middle scale, zones of stresses changing sharply, quite low stresses, stress or shear concentration can be used to show locations and types of main fractures, zones of geo-stresses changing equably can be acted as normal base media zones of tri-porosity media. (3) At micro-geologic small scale, tri-porosity media include fractured rocks, porous rocks and capillary rocks. Investigations indicate that porosity or permeability is functions of effective stresses, and po-rosity or permeability changing rules of porous rocks with variation of effective stresses can be de-scribed as the index model, the model of power exponent functions is suitable for those of fractured rocks, the model of the second power parabola for capillary rocks. The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loss in fractured rocks, which are greater than that in porous rocks, are shown by calculation of effective compressive coefficient and closing pressure in cracks. The calculations can also explain the mecha-nism why porosity changes are always larger than permeability changes. It is proved by the thick wall cylinder theory that the second power parabola relation between porosity or permeability loss and effective stresses for capillary rocks is corre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o-stress fields SEEPAGE fields tri-porosity media effective stresses permeability porosity scale.
原文传递
考虑损伤作用计算多孔介质有效应力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海龙 梁冰 隋淑梅 《力学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9-32,共4页
多孔介质的变形表现为黏弹塑性,其中,弹性变形体现为本体变形;黏性变形体现为结构变形;塑性变形体现为损伤变形.在原有有效应力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损伤力学的基本原理,研究多孔介质有效应力的性质.在原假设多孔介质颗粒可压缩的前提下,假... 多孔介质的变形表现为黏弹塑性,其中,弹性变形体现为本体变形;黏性变形体现为结构变形;塑性变形体现为损伤变形.在原有有效应力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损伤力学的基本原理,研究多孔介质有效应力的性质.在原假设多孔介质颗粒可压缩的前提下,假定部分颗粒可发生局部破坏,并且在颗粒破坏后,有效应力将有所增加,相应的骨架承载能力将有微小程度增强.采用损伤有效应力参与计算将能更加准确地描述多孔介质复杂的变形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介质 有效应力 损伤原理
下载PDF
CO_2–水两相条件下砂岩致裂特征与有效应力模型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刘明泽 白冰 +3 位作者 李小春 高帅 王磊 伍海清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50-259,共10页
CO_2–水两相条件下的岩石力学行为是CO_2地质封存中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利用自主研发的厚壁圆筒式两相致裂仪进行CO_2–水两相条件下砂岩压裂试验,并研究CO_2–水两相有效应力模型。通过向试样加载内压、围压和轴压形成与井壁围岩类... CO_2–水两相条件下的岩石力学行为是CO_2地质封存中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利用自主研发的厚壁圆筒式两相致裂仪进行CO_2–水两相条件下砂岩压裂试验,并研究CO_2–水两相有效应力模型。通过向试样加载内压、围压和轴压形成与井壁围岩类似的最小主应力为负的真三轴应力状态,采用半透隔板法进行CO_2驱水试验以精确控制试样孔隙中CO_2–水两相流体的组分压力和饱和度,最后通过内压致裂试样获得致裂压力。还进行了不同有效围压下含单相水孔流试样的致裂试验,得到其致裂压与有效围压的拟合函数。为研究CO_2–水两相有效应力模型,选用4种可应用于岩石的非饱和介质有效应力公式与拟合函数联立推导得到破裂压力预测模型,与试验结果对比以间接验证这4种有效应力公式对于表征CO_2–水两相流体条件下有效应力的适用性。结果表明,考虑Biot系数的Bishop非饱和有效应力模型能够较好地描述CO_2–水两相流体下所测试砂岩的张性开裂行为,可直接作为CO_2–水两相有效应力模型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CO2–水 张拉破坏 有效应力
原文传递
含瓦斯煤的有效应力与力学变形破坏特性 被引量:62
6
作者 卢平 沈兆武 +1 位作者 朱贵旺 方恩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686-693,共8页
本文在含瓦斯煤的力学变形与破坏机制理论分析和实验基础上 ,提出含瓦斯煤的变形与破坏受双重有效应力作用 ,本体应力决定煤的本体变形性质 ,而结构有效应力则决定煤的结构变形性质 .修正了KarlTerzaghi多孔介质有效应力计算公式 ,揭示... 本文在含瓦斯煤的力学变形与破坏机制理论分析和实验基础上 ,提出含瓦斯煤的变形与破坏受双重有效应力作用 ,本体应力决定煤的本体变形性质 ,而结构有效应力则决定煤的结构变形性质 .修正了KarlTerzaghi多孔介质有效应力计算公式 ,揭示了等效有效孔隙压力系数在含瓦斯煤全程应力应变过程中的变化规律 ;分析了煤吸附瓦斯后含瓦斯煤强度降低的机理 ,根据含瓦斯煤变形特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斯 双重有效应力 等效孔隙压力系数 煤体强度 煤炭开采 力学变形特点 采掘工程
下载PDF
关于双重有效应力——回应洪亮博士 被引量:11
7
作者 李传亮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38-243,共6页
双重有效应力概念提出于1999年,是继Terzaghi有效应力和Biot有效应力之后提出的有效应力概念,应用非常广泛。Terzaghi有效应力近似适用于极其疏松的多孔介质,Biot有效应力属于经验公式,二者存在一定的缺陷。双重有效应力克服了它们的缺... 双重有效应力概念提出于1999年,是继Terzaghi有效应力和Biot有效应力之后提出的有效应力概念,应用非常广泛。Terzaghi有效应力近似适用于极其疏松的多孔介质,Biot有效应力属于经验公式,二者存在一定的缺陷。双重有效应力克服了它们的缺陷,充分考虑了多孔介质的变形机制和物质结构。多孔介质存在两种基本的变形机制(本体变形和结构变形),与此相对应,多孔介质有2个有效应力(本体有效应力和结构有效应力)。本体有效应力决定多孔介质的本体变形,结构有效应力决定多孔介质的结构变形。双重有效应力引入了多孔介质的物质结构参数,通过孔隙度把多孔介质与普通固体统一了起来,因而应用范围也更加广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 多孔介质 变形机制 有效应力 双重有效应力 孔隙度
下载PDF
对多孔介质双重有效应力理论的讨论 被引量:5
8
作者 洪亮 刘雄志 +3 位作者 杨兆平 郭维华 方光建 郝涛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32-737,共6页
李传亮先生提出的双重有效应力理论认为,受挤压的多孔介质承受两种应力,即本体有效应力和结构有效应力,二者分别决定多孔介质的本体变形和结构变形。针对上述理论,采用力学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多孔介质变形的机理。结果表明,多孔介质的本... 李传亮先生提出的双重有效应力理论认为,受挤压的多孔介质承受两种应力,即本体有效应力和结构有效应力,二者分别决定多孔介质的本体变形和结构变形。针对上述理论,采用力学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多孔介质变形的机理。结果表明,多孔介质的本体变形实质为弹性变形,它并不取决于本体有效应力,而取决于外加应力、粒间接触应力、流体压力的大小及其分布;多孔介质的结构变形并不取决于结构有效应力,而取决于外加应力、粒间接触应力、流体压力、粒间摩擦应力、粒间黏着应力的大小及其分布。显然,"双重有效应力"的作用被夸大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重有效应力 本体变形 结构变形 本体有效应力 结构有效应力
下载PDF
双重有效应力再认识及其综合作用 被引量:6
9
作者 毛小龙 刘月田 +2 位作者 冯月丽 郑文宽 刘思平 《石油科学通报》 2018年第4期390-398,共9页
Terzaghi有效应力原理只考虑了土体结构变形,为了适应更一般的情况,李传亮提出了多孔介质的双重有效应力:本体有效应力和结构有效应力。双重有效应力概念简洁易懂,被广泛引用,然而两个有效应力表达式及其导出的孔隙压缩系数和应力敏感... Terzaghi有效应力原理只考虑了土体结构变形,为了适应更一般的情况,李传亮提出了多孔介质的双重有效应力:本体有效应力和结构有效应力。双重有效应力概念简洁易懂,被广泛引用,然而两个有效应力表达式及其导出的孔隙压缩系数和应力敏感理论却与测试结果相矛盾。本文在多孔介质的应力应变分析基础上,推导出了新的双重有效应力表达式,分析其综合作用并得到了总有效应力表达式,与Laughton等实验以及Hall图版对比,论证了其适用性,并给出了应用实例。研究表明:旧双重有效应力表达式与Biot、Bishop早期提出的两个有效应力表达式相同,与Laughton等高压实验结果相矛盾;新双重有效应力首次提出了颗粒形状变形及其对岩石总体积应变的影响,而未能考虑颗粒间变形和颗粒形状变形是旧孔隙压缩系数理论计算值远小于实验测试值的根本原因;新双重有效应力与Skempton有效应力内涵相同,其综合作用得到的总有效应力方程与Skempton有效应力方程一致;新双重有效应力很好地解释了Laughton等经典实验测试结果,其导出的孔隙压缩系数与Hall图版认识一致,从应变机理上论证了岩石孔隙压缩系数与孔隙度负相关、低渗透油藏应力敏感程度更强的实验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重有效应力 压缩系数 颗粒体积变形 颗粒形状变形 颗粒间变形 应力敏感
下载PDF
再谈双重有效应力——对《双重有效应力再认识及其综合作用》一文的讨论与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传亮 朱苏阳 《石油科学通报》 2019年第4期414-429,共16页
有效应力是多孔介质力学的基础概念,固体力学的理论通过有效应力应用于多孔介质,产生了多孔介质力学。但是,不同学者在不同条件下提出的有效应力有所不同,这就给有效应力的应用带来了不确定性。目前已提出了3个典型的有效应力:Terzaghi... 有效应力是多孔介质力学的基础概念,固体力学的理论通过有效应力应用于多孔介质,产生了多孔介质力学。但是,不同学者在不同条件下提出的有效应力有所不同,这就给有效应力的应用带来了不确定性。目前已提出了3个典型的有效应力:Terzaghi有效应力、Biot有效应力和双重有效应力。Terzaghi有效应力是针对疏松土介质提出的第一个有效应力,催生了土力学的诞生,它仅适用于极其疏松的多孔介质,不适用于致密介质的力学行为研究。Biot有效应力是对Terzaghi有效应力的修正,由于Biot系数没有明确的物理意义,又通常取经验值,因此Biot有效应力公式是一个经验公式。双重有效应力是在介质变形机制基础上提出的有效应力概念。多孔介质存在两种基本的变形机制:本体变形和结构变形。与此相对应,多孔介质存在两个有效应力:本体有效应力和结构有效应力。本体有效应力决定多孔介质的本体变形,结构有效应力决定多孔介质的结构变形。双重有效应力考虑了多孔介质的物质结构,引入了多孔介质的物性参数,参数取不同的数值,可用于不同的介质类型。毛博士提出的新双重有效应力概念定义不严谨,科学性不强,无法通过实践检验。多孔介质的孔隙压缩系数与孔隙度不是负相关,而是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介质 岩石 有效应力 TERZAGHI Biot 双重有效应力
下载PDF
广义吸力和非饱和土的统一变形理论 被引量:161
11
作者 沈珠江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9,共9页
本文首先推广了吸力的概念,把一切增加颗粒间抗滑阻力的因素都称为广义吸力,在此基础上把饱和土的有效应力原理推广为广义有效应力原理。接着把饱和扰动土的孔隙状态定义为稳定状态,并提出了广义吸力的丧失将促使欠压缩土和超压缩土... 本文首先推广了吸力的概念,把一切增加颗粒间抗滑阻力的因素都称为广义吸力,在此基础上把饱和土的有效应力原理推广为广义有效应力原理。接着把饱和扰动土的孔隙状态定义为稳定状态,并提出了广义吸力的丧失将促使欠压缩土和超压缩土均向稳定状态发展的理论。然后建议了一个能同时描述湿陷和湿胀特性的本构模型,并通过模拟试样在不同的加荷方式和浸水共同作用下的表现,说明建议的理论可以描述黄土和膨胀土的基本变形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饱和土 变形理论 吸力 有效应力
下载PDF
瓦斯对煤的力学性质及力学响应影响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91
12
作者 梁冰 章梦涛 +1 位作者 潘一山 王泳嘉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12-18,共7页
本文通过不同围压、不同孔隙瓦斯压力下煤的三轴压缩试验结果,阐述了瓦斯对媒体的力学变形性质及力学响应的影响。试验结果证明了含瓦斯煤的变形、破坏及力学响应同时受到游离和吸附两种状态瓦斯的影响。一是瓦斯压力作为体积力的力学... 本文通过不同围压、不同孔隙瓦斯压力下煤的三轴压缩试验结果,阐述了瓦斯对媒体的力学变形性质及力学响应的影响。试验结果证明了含瓦斯煤的变形、破坏及力学响应同时受到游离和吸附两种状态瓦斯的影响。一是瓦斯压力作为体积力的力学作用,另一为瓦斯的吸附和解析对煤体产生的非力学作用。因此在研究煤和瓦斯突出的发生机理及采动影响下煤层中瓦斯流动问题时必须考虑瓦斯的力学和非力学作用对煤的力学性质和本构关系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斯 力学性质 力学响应 孔隙压力 试验
下载PDF
湿吸力及非饱和土的有效应力原理探讨 被引量:85
13
作者 汤连生 王思敬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83-88,共6页
提出并阐述了湿吸力的概念,分析了非饱和土的孔隙水压力与由于表面张力而产生的土颗粒之间的湿吸力的定量关系及其根本区别,探讨了湿吸力的变化规律及其主要的影响因素,分析了现有非饱和土有效应力原理存在的问题。基于湿吸力概念,分析... 提出并阐述了湿吸力的概念,分析了非饱和土的孔隙水压力与由于表面张力而产生的土颗粒之间的湿吸力的定量关系及其根本区别,探讨了湿吸力的变化规律及其主要的影响因素,分析了现有非饱和土有效应力原理存在的问题。基于湿吸力概念,分析并给出了有效应力公式,建议了非饱和土的状态分类及有效应力原理。文中明确解释了Bishop有效应力公式中经验参数χ的物理意义、表达式及其适用范围和影响因素。最后,讨论了非饱和土状态分类原则及其力学分析方法,并指出:非饱和土变形理论的研究,首先应采用细观土力学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饱和土 毛细压力 基质吸力 有效应力
下载PDF
孔隙瓦斯作用下煤体有效应力规律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2
14
作者 赵阳升 胡耀青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26-31,共6页
本文详细介绍了阳泉3 ̄#煤体与永红3 ̄#煤体在孔隙瓦斯作用下的有效应力规律。实验结果证明其有效应力规律遵循修正的太沙基有效应力公式。等效孔隙压力系数a是体积应力Θ与孔隙压力p的双线性函数。在Θ-p区域中,根据a的数值... 本文详细介绍了阳泉3 ̄#煤体与永红3 ̄#煤体在孔隙瓦斯作用下的有效应力规律。实验结果证明其有效应力规律遵循修正的太沙基有效应力公式。等效孔隙压力系数a是体积应力Θ与孔隙压力p的双线性函数。在Θ-p区域中,根据a的数值特征,确定了如下4个分区,即不起作用区,正常作用区,压裂作用区与类土作用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斯 煤体 有效应力 分区特性 实验
下载PDF
非饱和土的有效应力探讨 被引量:44
15
作者 陈正汉 王永胜 谢定义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62-69,共8页
本文推导了各向异性多孔介质与非饱和土有效应力的理论公式,用三轴试验测定了非饱和土的有效应力参数,澄清了国内外一些学者近期在同类工作中的某些误解。
关键词 有效应力 非饱和土 多孔介质
下载PDF
从粒间吸力特性再认识非饱和土抗剪强度理论 被引量:72
16
作者 汤连生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12-417,共6页
首先对非饱和土中吸力进行了综合分类并对各类吸力的性状进行了系统阐述 ,认为非饱和土中土颗粒间的总吸力由本征结构吸力、可变结构吸力、有效基质吸力、湿吸力和牵引力组成。基于各吸力的特性和Mohr -Coulomb强度准则 ,从理论上直接... 首先对非饱和土中吸力进行了综合分类并对各类吸力的性状进行了系统阐述 ,认为非饱和土中土颗粒间的总吸力由本征结构吸力、可变结构吸力、有效基质吸力、湿吸力和牵引力组成。基于各吸力的特性和Mohr -Coulomb强度准则 ,从理论上直接给出了非饱和土的总吸力与抗剪强度间的关系 ,这不仅从形式上统一了Bishop和Fredlund的强度公式 ,而且在内容上明确了其中各状态变量的物理意义。文中分析了非饱和土抗剪强度的组成及其影响因素。对Donald在非饱和土试验中发现的砂性土抗剪强度与基质吸力间呈山坡形的曲线关系及Gan、Escario、Fredlund等的粘性土抗剪强度和基质吸力 (含水量 )间呈非线性正比关系 ,以及对同一非饱和土因具不同初始孔隙比而具不相同的抗剪强度现象给出了令人满意的理论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饱和土 应力 吸力 有效应力 抗剪强度
下载PDF
非饱和土固结的混合物理论(Ⅰ) 被引量:66
17
作者 陈正汉 谢定义 刘祖典 《应用数学和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127-137,共11页
非饱和土是由土粒、水、气组成的三相介质,本文以混合物理论为基础研究了非饱和土的固结问题.文中导出了各向异性多孔介质及非饱和土的有效应力的理论公式,把有效应力原理和Curie对称原理作为非饱和土的两个重要的本构原理,建立了非饱... 非饱和土是由土粒、水、气组成的三相介质,本文以混合物理论为基础研究了非饱和土的固结问题.文中导出了各向异性多孔介质及非饱和土的有效应力的理论公式,把有效应力原理和Curie对称原理作为非饱和土的两个重要的本构原理,建立了非饱和土固结的数学模型:由25个方程求解25个未知量.在增量线性化的情况下,本模型简化为5个控制方程求解5个未知量:3个固相位移、孔隙水压力和孔隙气压力.模型中包含7个材料参数,都可由试验测定,便于工程应用.Biot理论是本模型的特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饱和 固结 混合物理论
下载PDF
含瓦斯煤渗透率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 被引量:68
18
作者 陶云奇 许江 +2 位作者 程明俊 李树春 彭守建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A02期3363-3370,共8页
从孔隙率的基本定义出发,充分考虑煤基质吸附瓦斯膨胀、热弹性膨胀、受瓦斯压力压缩对其本体变形的影响,首先给出煤体孔隙率与体积应变、温度及瓦斯压力之间的函数关系,再以Kozeny-Carman方程为桥梁,建立扩容前压缩条件下综合考虑有效... 从孔隙率的基本定义出发,充分考虑煤基质吸附瓦斯膨胀、热弹性膨胀、受瓦斯压力压缩对其本体变形的影响,首先给出煤体孔隙率与体积应变、温度及瓦斯压力之间的函数关系,再以Kozeny-Carman方程为桥梁,建立扩容前压缩条件下综合考虑有效应力、温度及瓦斯压力共同影响的渗透率动态演化模型。相关试验数据验证表明,所建立的渗透率理论模型具有良好的适用性,能反映出一定条件下的渗透率演化趋势。试验研究表明:煤体孔隙发育程度与渗透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渗透率随孔隙发育程度的增高而增大;当温度和瓦斯压力一定时,渗透率随有效应力的增大而减小,并且瓦斯压力越低减小趋势越明显;有效应力和瓦斯压力一定时,渗透率随温度升高而减小,但其减小幅度基本不受有效应力变化的影响;温度和有效应力一定时,渗透率随瓦斯压力的升高呈先急剧减小而后逐渐平缓的趋势。含瓦斯煤渗透率与有效应力、温度和瓦斯压力之间关系的研究,为有温度场参与的多场耦合问题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也为高温矿井瓦斯抽放率的提高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矿工程 渗透率 有效应力 温度 瓦斯压力 孔隙率
下载PDF
煤层瓦斯运移物理模拟与理论分析 被引量:40
19
作者 罗新荣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55-61,共7页
本文以物理模拟实验研究了地应力、孔隙压力和吸附相瓦斯对煤层瓦斯运移的影响,考证了达西定律的适用条件,实测到煤体吸附瓦斯后所产生的附加膨胀应力。作者确立了包括地应力、孔隙压力及克林伯格效应的煤层瓦斯运移本构方程,并分析了... 本文以物理模拟实验研究了地应力、孔隙压力和吸附相瓦斯对煤层瓦斯运移的影响,考证了达西定律的适用条件,实测到煤体吸附瓦斯后所产生的附加膨胀应力。作者确立了包括地应力、孔隙压力及克林伯格效应的煤层瓦斯运移本构方程,并分析了煤层在给定应力和给定变形条件下的瓦斯运移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 瓦斯 运移 物理模拟 理论分析
下载PDF
地下结构在竖向和水平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分析 被引量:47
20
作者 国胜兵 赵毅 +2 位作者 赵跃堂 刘建新 王明洋 《地下空间》 CSCD 2002年第4期314-319,共6页
本文基于有效应力动力分析法 ,运用二维显式有限差分程序FLAC对地下结构在竖向和水平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进行数值分析。编制了周围土体介质分析模型的程序模块并与FLAC接口。考虑了水平和竖向地震荷载对地下结构的耦合效应 ,得出... 本文基于有效应力动力分析法 ,运用二维显式有限差分程序FLAC对地下结构在竖向和水平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进行数值分析。编制了周围土体介质分析模型的程序模块并与FLAC接口。考虑了水平和竖向地震荷载对地下结构的耦合效应 ,得出了竖向地震荷载对地下结构的破坏有重要影响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荷载 地下结构 有效应力 FLAC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