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16篇文章
< 1 2 4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氮、磷、钾肥对水稻产量、品质及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223
1
作者 王伟妮 鲁剑巍 +2 位作者 何予卿 李小坤 李慧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45-653,共9页
采用"3414"不完全正交回归设计,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氮、磷、钾肥对水稻产量、品质及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并探讨了3种肥料间的互作效应。结果表明,氮、磷、钾肥的施用均可以显著提高水稻产量,且3种肥料配施的增产效果显著... 采用"3414"不完全正交回归设计,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氮、磷、钾肥对水稻产量、品质及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并探讨了3种肥料间的互作效应。结果表明,氮、磷、钾肥的施用均可以显著提高水稻产量,且3种肥料配施的增产效果显著优于任两种肥料配施。氮、磷、钾肥的施用可以改善部分米质性状,如提高整精米率,降低垩白度、稻谷长宽比和精米直链淀粉含量;氮、磷肥的施用还可提高糙米蛋白质含量,降低青米率。施用氮、磷、钾肥后,水稻养分总吸收量和每100kg籽粒养分需求量显著增加,而养分干物质生产效率和养分稻谷生产效率显著下降,且3种肥料的吸收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及生理利用率均随施肥量的增加而下降。氮、磷、钾肥两两互作对水稻产量均有极显著的影响,当肥料用量处于低中水平时,互作效应均表现为协同促进作用,肥料用量超过一定水平后则表现为拮抗作用。对水稻氮、磷、钾养分吸收影响最大的交互作用分别是氮钾、氮磷和磷钾互作。总体来看,肥料对水稻生长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肥料用量及配比应在综合考虑水稻产量、品质及肥料利用率的基础上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氮、磷、钾肥 互作效应 产量 品质 养分吸收利用
下载PDF
植物遮荫效应的研究与进展 被引量:84
2
作者 王绍辉 郝翠玲 张振贤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8年第1期130-134,共5页
遮荫可明显地改变植物的生长环境,尤其对土壤和冠层的温度、湿度及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较大,进而可影响植物光合作用、营养物质的吸收及其在植物体内的重新分配等一系列的生理过程,最终影响了植物的产量。
关键词 植物 遮荫效应 冠层小气候 光合作用 产量 作物
下载PDF
云南烟草品种区域试验研究 被引量:100
3
作者 周金仙 白永富 +1 位作者 张恒 王晓云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1期78-85,共8页
经3年多点品种区域试验发现:品种与年份互作效应不显著,而品种效应、地点效应、品种与地点互作效应显著。表明参试品种间有产质上的差异,而其差异程度又随地点间的土壤、气候、耕作、管理等环境差异而异;造成烟叶产质变异的主要因素不... 经3年多点品种区域试验发现:品种与年份互作效应不显著,而品种效应、地点效应、品种与地点互作效应显著。表明参试品种间有产质上的差异,而其差异程度又随地点间的土壤、气候、耕作、管理等环境差异而异;造成烟叶产质变异的主要因素不是年度间的气候变化,而是固定因素品种和地点、尤其是品种因素及其与地点的互作。说明在烟叶生产中通过品种的合理布局,能较大幅度地提高各试点烟叶的品质。建议云南省烟区以云85,云87和K326为主栽品种,搭配种植K358,K346,G28和红大,局部烟区搭配种植云烟317,V2,RG11等品种,以适应云南省不同卷烟配方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烟草 品种区域试验 品种效应 地点效应 品种地点互作效应 烟叶产量 烟叶质量
下载PDF
温度对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98
4
作者 王琪 马树庆 +3 位作者 郭建平 张铁林 于海 徐丽萍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55-260,共6页
为了明确气温变化对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建立玉米低温冷害监测和气象评估模式,在东北地区中部的榆树市进行了玉米分期播种试验。试验采用3个品种,设置早、中、晚3个播种期,进行玉米生长发育进程、叶面积指数、生物量、产量和温度... 为了明确气温变化对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建立玉米低温冷害监测和气象评估模式,在东北地区中部的榆树市进行了玉米分期播种试验。试验采用3个品种,设置早、中、晚3个播种期,进行玉米生长发育进程、叶面积指数、生物量、产量和温度等观测。结果表明:玉米的生长速率与温度密切相关,平均气温每升高1℃,出苗速率提升17%,营养生长速率提升5%;积温每增加100℃.d,玉米最大叶面积指数增加10%,最大生物量和产量增加8%;玉米生长发育期(日平均气温稳定>10℃期间)间平均气温降低0.7℃,或活动积温减少100℃.d,玉米成熟期将延迟7d,发生一般低温冷害,玉米单产减少8%;气温下降1℃,或积温减少140℃.d,生育期延迟10d,发生严重低温冷害,减产10%以上;在水分条件比较适宜的前提条件下,气候变暖对东北地区玉米单产提高是有利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分期播种 温度影响 生长与产量
下载PDF
覆盖遮荫对乌龙茶产量、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61
5
作者 张文锦 梁月荣 +4 位作者 张方舟 陈常颂 张应根 陈荣冰 翁伯奇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76-282,共7页
夏暑季乌龙茶园覆盖遮荫的生态生理生化效应及其对茶树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遮荫后,1)树冠层的白昼平均温度、日极端最高温度、温度日较差和相对湿度日较差显著下降,白昼平均相对湿度和日极端最低相对湿度显著增加.2)夏、暑... 夏暑季乌龙茶园覆盖遮荫的生态生理生化效应及其对茶树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遮荫后,1)树冠层的白昼平均温度、日极端最高温度、温度日较差和相对湿度日较差显著下降,白昼平均相对湿度和日极端最低相对湿度显著增加.2)夏、暑梢1芽3叶含水率分别增加了4.57%~6.47%和2.24%~2.78%.3)夏、暑梢叶绿素总量及其a、b含量分别提高了41.70%~48.92%和52.38%~91.06%、38.96%~47.25%和 50.94%~72.52%、43.83%~54.58%和67.98%~155.81%;叶绿素a、b比值下降了0.1042~0.1868和1.10~3.54.4)叶片及其表皮层、角质层、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厚度变薄,叶面积增大,栅/海比值变小.5)茶多酚、粗纤维和咖啡碱的含量明显降低,氨基酸含量明显提高,儿茶素品质组份得以优化.6)适度遮荫,可以提高夏暑茶的产量和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盖遮荫 乌龙茶 生态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施氮水平对冬小麦旗叶光合特性的调控效应 被引量:64
6
作者 郭天财 宋晓 +5 位作者 马冬云 王永华 谢迎新 查菲娜 岳艳军 岳彩凤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977-1981,共5页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对大穗型小麦品种兰考矮早八旗叶光合特性及氮素调控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旗叶叶绿素含量随籽粒灌浆进程呈逐渐降低的趋势。PSⅡ潜在活性、PSⅡ光化学的最大效率、荧光光化学猝灭系数等随生育进程呈先升高后降低...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对大穗型小麦品种兰考矮早八旗叶光合特性及氮素调控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旗叶叶绿素含量随籽粒灌浆进程呈逐渐降低的趋势。PSⅡ潜在活性、PSⅡ光化学的最大效率、荧光光化学猝灭系数等随生育进程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且均在开花期达到最大值,之后逐渐下降;荧光非光化学猝灭系数则在成熟期达到最大值。氮肥对旗叶光合特性有一定的调控效应,Chl,Fv/Fo,Fv/Fm及qP均随施氮水平的增加呈增加的趋势,其中Chl和Fv/Fo以N3(180 kg hm-2)处理最大,Fv/Fm和qP(除孕穗期外)以N4(360 kg hm-2)处理最大;qN则随施氮水平增加呈降低的趋势,以N4处理最小。适宜的施氮量(180 kg hm-2)改善了兰考矮早八的光合色素性状,提高PSⅡ潜在活性及PSⅡ光化学的最大效率,减少荧光非光化学猝灭系数,从而有助于籽粒产量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光合特性 氮素影响 产量
下载PDF
播种方式与种植密度互作对大穗型小麦品种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调控效应 被引量:54
7
作者 郑飞娜 初金鹏 +3 位作者 张秀 费立伟 代兴龙 贺明荣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23-431,共9页
为探明实现冬小麦进一步增产增效的调控途径,于2015—2016年和2016—2017年连续两个生长季,选用大穗型品种泰农18,设置2种播种方式(宽幅播种和常规条播)和7个种植密度(130×104、200×104、270×104、340×104、410... 为探明实现冬小麦进一步增产增效的调控途径,于2015—2016年和2016—2017年连续两个生长季,选用大穗型品种泰农18,设置2种播种方式(宽幅播种和常规条播)和7个种植密度(130×104、200×104、270×104、340×104、410×104、480×104和550×104株hm–2),研究了播种方式与种植密度互作对大穗型小麦品种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与常规条播相比,宽幅播种配合增密能够有效缓解单位面积穗数增加与单穗粒重降低、氮素吸收效率提高与氮素内在利用效率下降之间的矛盾,通过增加单位面积穗数和氮素吸收效率协同提高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率。宽幅播种条件下获得最高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密度为410×104株hm–2,显著高于常规条播条件下的最优密度(340×104株hm–2),且其增产增效幅度亦显著高于常规条播。综上所述,宽幅播种配合合理密植具有进一步协同提高大穗型小麦品种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潜力。在本试验条件下,宽幅播种(苗带宽8~10 cm)与410×104株hm–2密度相匹配是大穗型小麦品种泰农18获得更高产高效的最优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幅播种 种植密度 互作效应 产量 氮素利用率
下载PDF
太湖农区水稻不同类型品种及播期对生育期与实产的影响初探 被引量:46
8
作者 谢正荣 郭秧全 +6 位作者 沈小妹 朱秀芳 陈群 景学义 黄筱敏 王吉方 徐清华 《上海农业学报》 CSCD 2000年第1期28-32,共5页
以不同类型的水稻品种为材料 ,于 1997~ 1998年在北纬 31°39 的昆山市共青丰产方实施播期试验 ,初步探明了太湖农区生态条件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生育期与产量形成的主要影响 ,从气候生态型角度明确了目前该农区最适宜种植的水稻品... 以不同类型的水稻品种为材料 ,于 1997~ 1998年在北纬 31°39 的昆山市共青丰产方实施播期试验 ,初步探明了太湖农区生态条件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生育期与产量形成的主要影响 ,从气候生态型角度明确了目前该农区最适宜种植的水稻品种为中熟、早熟晚粳类型 ,最适宜的播种期为 5月 10~ 2 0日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品种 生育期 产量 气候生态型 播种期
下载PDF
电流变液和电流变效应 被引量:32
9
作者 朱克勤 陶荣甲 《力学进展》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54-162,共9页
电流变液是一种极有发展前景的新颖材料,通常由不导电的母液和均匀散布在其中的电介质微粒组成。对于外加电场的变化,它的力学性能可以作出迅速的响应,因而在工业上极具应用前景。本文将就电流变液的研究进行综述,涉及的内容有:电... 电流变液是一种极有发展前景的新颖材料,通常由不导电的母液和均匀散布在其中的电介质微粒组成。对于外加电场的变化,它的力学性能可以作出迅速的响应,因而在工业上极具应用前景。本文将就电流变液的研究进行综述,涉及的内容有:电流变效应的机理、电流变液材料及其力学性能、应用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流变液 电流变效应 流体力学
下载PDF
马铃薯需钾特性及钾肥效应 被引量:38
10
作者 李玉影 《马铃薯杂志》 1999年第1期9-12,共4页
试验结果表明,钾对马铃薯营养生长有明显促进作用。团棵期施钾处理株高较对照平均增加3.2cm,鲜重增加11.6g;盛花期分别增加2.4cm和49.1g。植株含钾量随着植株生物量的增大而减小,前期植株中钾的含量3.85%... 试验结果表明,钾对马铃薯营养生长有明显促进作用。团棵期施钾处理株高较对照平均增加3.2cm,鲜重增加11.6g;盛花期分别增加2.4cm和49.1g。植株含钾量随着植株生物量的增大而减小,前期植株中钾的含量3.85%~4.62%,后期钾的含量为1.63%~4.19%。植株吸钾量则随着生物量的增大而增加,前期0.6~0.8g/盆,后期4.12~5.86g/盆。施钾处理较对照平均增产6.8%,不施钾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均有下降,分别降低27.7和53.0m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需钾特性 钾肥效应
下载PDF
毛竹丰产林密度效应研究 被引量:33
11
作者 洪伟 郑郁善 邱尔发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S1期1-4,共4页
采用 2因子 2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 ,进行毛竹材用丰产林密度效应定量研究 ,建立材用毛竹丰产林的产量模型 ,对立竹密度和平均胸径分别与产量进行回归 ,建立单因子产量模型和对两因子互作效应进行分析 ,其最佳竹林密度为 42 83株 ... 采用 2因子 2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 ,进行毛竹材用丰产林密度效应定量研究 ,建立材用毛竹丰产林的产量模型 ,对立竹密度和平均胸径分别与产量进行回归 ,建立单因子产量模型和对两因子互作效应进行分析 ,其最佳竹林密度为 42 83株 /hm2 ,平均胸径 9 0cm ,竹林可获得最高产量 5480 1kg/hm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 密度效应 边际产量
下载PDF
Crop Yield and Soil Properties in the First 3 Years After Biochar Application to a Calcareous Soil 被引量:40
12
作者 LIANG Feng LI Gui-tong +1 位作者 LIN Qi-mei ZHAO Xiao-ro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3期525-532,共8页
It remains unclear whether biochar applications to calcareous soils can improve soil fertility and crop yield. A long-term field experiment was established in 2009 so as to determine the effect of biochar on crop yiel... It remains unclear whether biochar applications to calcareous soils can improve soil fertility and crop yield. A long-term field experiment was established in 2009 so as to determine the effect of biochar on crop yield and soil properties in a calcareous soil. Five treatments were: 1) straw incorporation; 2) straw incorporation with inorganic fertilizer; 3), 4) and 5) straw incorporation with inorganic fertilizer, and biochar at 30, 60, and 90 t ha-l, respectively. The annual yield of either winter wheat or summer maize was not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following biochar application, whereas the cumulative yield over the first 4 growing seasons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Soil pH, measured in situ, was increased by a maximum of 0.35 units after 2 yr following biochar application. After 3 yr, soil bulk density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while soil water holding capacity increased with adding biochar of 90 t ha^-1. Alkaline hydrolysable N decreased but exchangeable K increased due to biochar addition. Olsen-P did not change compared to the treatment without biochar.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biochar could be used in calcareous soils without yield loss or significant impacts on nutrient availab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CHAR calcareous soil crop yield soil pH long-term effect
下载PDF
不同药剂对水稻纹枯病和稻曲病的田间防效 被引量:39
13
作者 刘春利 李秀钰 王倩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4期10542-10544,共3页
[目的]探求防治水稻纹枯病和稻曲病的最佳方案。[方法]测定8组不同处理,即20%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100 ml/hm2(对照)、30%爱苗乳油15 ml/hm2、2.5%纹曲宁水剂200 ml/hm2、满穗0.24 g/ml悬浮剂15 ml/hm2、18%稻曲净可湿性粉剂35 g/hm2、25... [目的]探求防治水稻纹枯病和稻曲病的最佳方案。[方法]测定8组不同处理,即20%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100 ml/hm2(对照)、30%爱苗乳油15 ml/hm2、2.5%纹曲宁水剂200 ml/hm2、满穗0.24 g/ml悬浮剂15 ml/hm2、18%稻曲净可湿性粉剂35 g/hm2、25%使百克乳油50 ml/hm2、15%秀谷可湿性粉剂40 g/hm2、嘉润0.3 g/ml乳油15 ml/hm2、空白对照,对水稻纹枯病与稻曲病的防治效果。[结果]30%爱苗乳油15 ml/hm2对水稻纹枯病和稻曲病的防治效果最优,其次为嘉润0.3 g/ml乳油15 ml/hm2、15%秀谷可湿性粉剂40 g/hm2,增产效果也较明显。[结论]经综合考虑,嘉润0.3 g/ml乳油15 ml/hm2、15%秀谷可湿性粉剂40 g/hm2可有效防治水稻纹枯病和稻曲病,有利于提高稻谷的商品性能,可替代30%爱苗乳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纹枯病 稻曲病 防效 产量
下载PDF
调亏灌溉对作物生理生态特征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6
14
作者 蔡大鑫 沈能展 崔振才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2期239-243,共5页
文章介绍了国内、外近年来调亏灌溉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及其作物的生理、生态反应和调亏灌溉的节水机理。探讨了调亏时期、程度、方式等条件对作物补偿效应的影响 ,指出了实施适度水分亏缺灌溉的可行性及风险性 。
关键词 调亏灌溉 作物生理特征 作物生态特征 节水机理 补偿效应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下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边际效应及其系统效益 被引量:35
15
作者 赵德强 李彤 +2 位作者 侯玉婷 元晋川 廖允成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971-1985,共15页
[目的]间作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作物产量的重要农作措施,通过对不同行比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中作物干物质积累速率和积累量以及产量的计算,分析2种作物干物质分配规律、种间竞争能力以及边际效应的强度和范围,探讨间作种植提高土地生产力的... [目的]间作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作物产量的重要农作措施,通过对不同行比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中作物干物质积累速率和积累量以及产量的计算,分析2种作物干物质分配规律、种间竞争能力以及边际效应的强度和范围,探讨间作种植提高土地生产力的机理.[方法]试验以4种不同行比的玉米大豆间作(6M6S、6M3S、3M6S、3M3S)为研究对象,设置2种作物的单作(CKM、CKS)为对照,分析干物质积累分配规律、间作系统产量和生物量组成,采用每一行(依次从玉米和大豆的交接行向内记为第I行、第II行和第III行)取样的方法,计算边际效应和茎叶输出量、输出率和贡献率.[结果]在2年试验中,4个间作处理的玉米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均高于CKM,其中6M6S、3M6S处理的大豆单株干物质积累量高于CKS.间作提高了玉米全生育期和大豆分枝前期、分枝后期、鼓粒期、成熟期时的干物质积累速率.2年试验中,6M6S、6M3S、3M6S和3M3S处理的玉米产量分别达到CKM的73.9%、88.7%、52.8%、65.5%,大豆产量分别达到CKS的26.1%、11.3%、47.2%、34.5%,其产量土地当量比(LERYMS)分别为1.31、1.23、1.33、1.13,玉米对大豆的产量种间相对竞争力分别为0.44、0.47、0.45、0.46.间作提高了玉米I行、II行和III行,大豆II行和III行的干物质积累速率与积累量,而降低了I行大豆的干物质积累速率和积累量.2年试验中,间作玉米的I行、II行、III行的单株产量分别为CKM的151.43%、138.51%、130.83%,间作大豆的I行、II行、III行的单株产量分别为CKS的90.22%,104.16%、109.03%.2年试验中作物茎叶干物质积累量均在吐丝期(盛花期)达到最大值,各处理的玉米叶、玉米茎、大豆茎叶的输出量平均分别为15.70 g/plant、27.64 g/plant、7.43 g/plant,输出率平均分别为22.80%、44.23%、19.61%,贡献率平均分别为14.99%、26.28%、27.79%.[结论]玉米和大豆间作提高了作物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提高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豆间作 边际效应 干物质积累 产量 土地当量比
下载PDF
结实期土壤水分和氮素营养对水稻产量与品质的交互影响 被引量:33
16
作者 李国生 王志琴 +2 位作者 袁莉民 刘立军 杨建昌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61-166,共6页
杂交籼稻汕优63和粳稻武育粳3号种植于土培池,于始穗期进行0N(0g/m2)、NN(中氮,4.5g/m2)和HN(高氮,9.0g/m2)3种施氮量处理,于抽穗后7d至成熟期设置了WW(保持浅水层)、MD(轻度落干,土壤水势保持-25kPa)和SD(重度落干,土壤水势保持-50 kP... 杂交籼稻汕优63和粳稻武育粳3号种植于土培池,于始穗期进行0N(0g/m2)、NN(中氮,4.5g/m2)和HN(高氮,9.0g/m2)3种施氮量处理,于抽穗后7d至成熟期设置了WW(保持浅水层)、MD(轻度落干,土壤水势保持-25kPa)和SD(重度落干,土壤水势保持-50 kPa)3种土壤水分处理,研究了结实期土壤水分和氮素营养对水稻产量与品质的交互影响。在各施氮水平下,产量、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均以MD处理最高,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均以MD处理最低。在0N下,SD处理降低了产量、碾磨品质、外观品质和食味品质;在MN或HN下,SD处理的产量、碾磨品质、外观品质和食味品质与WW的差异不显著或显著优于WW。说明土壤水分和氮素营养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存在着明显的互作效应,结实期土壤水势为-25kPa、粒肥的施氮量为45kg/hm2,稻米的品质较优、产量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氮素 土壤水分 交互作用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生物降解地膜对玉米的生物学效应及其降解特性 被引量:33
17
作者 胡宏亮 韩之刚 张国平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79-188,共10页
通过大田试验,从土壤保温性、作物生长发育与产量、田间降解等方面对5种可降解地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显示:可降解地膜覆盖能显著提高土壤不同深度的温度,其中M2和M52种地膜的整体保温效果最为突出,达到了接近普通地膜的水平;地膜覆... 通过大田试验,从土壤保温性、作物生长发育与产量、田间降解等方面对5种可降解地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显示:可降解地膜覆盖能显著提高土壤不同深度的温度,其中M2和M52种地膜的整体保温效果最为突出,达到了接近普通地膜的水平;地膜覆盖可显著加快玉米生育进程和增加玉米产量,且部分可降解地膜的促进效果优于普通地膜。在地膜降解方面,5种可降解地膜破裂启动期较为一致,发生于覆膜后约20 d ,可基本满足玉米苗期对温度、水分的需要;覆膜90~100 d后可降解地膜从土壤表面基本消失。以上结果显示,供试的5种可降解地膜不仅具有显著的生物学效应和经济学效果,其降解特性也基本符合玉米生长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完全可以替代传统地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膜 降解 玉米 生物学效应 产量
下载PDF
播期对大豆生长发育和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26
18
作者 鹿文成 刘英华 +3 位作者 闫洪睿 张雷 梁吉利 刘发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01年第3期17-19,共3页
本试验对黑龙江省北部第 4积温带 ,不同播期对大豆生长发育 ,干物质积累 ,叶面积动态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晚播生育日数比正常播期缩短 ,后期单株荚数、粒数、百粒重均低于正常播期 ,最后导致产量下降 ;早播... 本试验对黑龙江省北部第 4积温带 ,不同播期对大豆生长发育 ,干物质积累 ,叶面积动态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晚播生育日数比正常播期缩短 ,后期单株荚数、粒数、百粒重均低于正常播期 ,最后导致产量下降 ;早播由于地温低 ,有粉种现象 ,保苗率降低较大 ,特别是对抗寒性较差的品种影响更大 ,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低于正常播期 ,大豆产量亦比正常播种明显低。从试验结果看出在本区以 5月 7日前后播种最为适宜 ,平均产量比早播高 11.8% ,比晚播高 8.0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播期 生长发育 产量构成
下载PDF
大豆喷施烯效唑的生物学效应及增产作用 被引量:25
19
作者 滕康开 蔡世舫 王五洲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02年第5期694-694,696,共2页
对大豆喷施烯效唑的研究表明 :在大豆的始花期喷 5 0~ 2 5 0mg/L的烯效唑可降低株高 ,促进茎秆粗壮 ,增加单株粒数和百粒重 ,具有明显的增产效应。其中 ,15 0mg/L的烯效唑效果优于其他处理 ,增产显著。
关键词 大豆 烯效唑 生物学效应 产量 施肥效果
下载PDF
激发式秸秆深还对土壤养分和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0
20
作者 赵金花 张丛志 张佳宝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38-449,共12页
针对目前黄淮海平原潮土区普遍实施的覆盖式秸秆还田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本研究提出了基于氮肥激发的秸秆深埋还田技术,并通过连续4年(2011—2014)的大田定位试验进行检验。系统比较了秸秆移除、秸秆覆盖还田、激发式秸秆深还(秸秆与无机... 针对目前黄淮海平原潮土区普遍实施的覆盖式秸秆还田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本研究提出了基于氮肥激发的秸秆深埋还田技术,并通过连续4年(2011—2014)的大田定位试验进行检验。系统比较了秸秆移除、秸秆覆盖还田、激发式秸秆深还(秸秆与无机氮肥或有机氮肥配施进行深埋,并于行间种植作物)的3种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养分和冬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激发式秸秆深还在各项土壤养分指标和冬小麦产量方面均有显著优势,该处理能够显著增加土壤有机质、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土壤全氮和土壤硝态氮含量,并显著提升冬小麦产量。其中无机氮肥激发秸秆深还处理能显著增加土壤硝态氮含量和冬小麦有效穗数,从而显著提升冬小麦产量。而有机氮肥激发的秸秆深还处理主要通过提升土壤有机质,增加冬小麦千粒重来增加产量。所有处理中16%无机氮肥激发的秸秆深还冬小麦产量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深还 激发效应 土壤养分 产量因素 冬小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