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力衰竭中医证型与症状的关联规则分析 被引量:16
1
作者 张辛欣 焦华琛 李运伦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年第3期252-260,共9页
目的:对心力衰竭(下称心衰)高频证候症状间关联规则进行分析,发现其证型与症状的潜在规律。方法:通过文献查阅方式,筛选2016年1月至2019年4月有关心衰医案及验案中出现的所有证型,筛选出6个高频证型,并用频数统计各证型出现的高频主症,... 目的:对心力衰竭(下称心衰)高频证候症状间关联规则进行分析,发现其证型与症状的潜在规律。方法:通过文献查阅方式,筛选2016年1月至2019年4月有关心衰医案及验案中出现的所有证型,筛选出6个高频证型,并用频数统计各证型出现的高频主症,关联规则分析证型与症状之间的潜在规律。结果:共纳入医案215例,涉及证型39种,其中心肾阳虚证33例,构成症状及舌脉象66个,心悸和双下肢水肿关系较密切;气阴两虚证24例,构成症状及舌脉象77个,心悸、气短、胸闷、乏力关系密切;阳虚水泛证21例,构成症状及舌脉象55个,双下肢水肿与胸闷关联度最强;气虚血瘀证20例,构成症状及舌脉象51个,憋喘、乏力、舌质紫暗关系较密切,乏力、气短、胸闷关联程度较强;心阳虚衰证18例,构成症状及舌脉象58个,气短、心悸、胸闷关系较密切,气短、双下肢水肿、苔薄白关系较密切;血瘀水停证17例,构成症状及舌脉象59个,气短、双下肢水肿、舌质紫暗、脉细、脉沉关联较强,联系密切。结论:初步明确了心衰常见的6种证型,并根据关联规则的支持度和置信度确立了这6种证型的主要症状组合,可为临床心衰中医证候诊断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中医证型 症状 关联规则 心肾阳虚证 气阴两虚证 阳虚水泛证 气虚血瘀证 心阳虚衰证 血瘀水停证
下载PDF
养心益肾温阳利水法结合常规西药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临床研究
2
作者 王宝宝 王晓娟 《新中医》 CAS 2023年第15期54-58,共5页
目的:观察养心益肾温阳利水法结合常规西药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心肾阳虚水泛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冠心病心力衰竭(心肾阳虚水泛证)患者9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脱落2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 目的:观察养心益肾温阳利水法结合常规西药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心肾阳虚水泛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冠心病心力衰竭(心肾阳虚水泛证)患者9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脱落2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养心益肾温阳利水法治疗。评价2组临床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心功能指标、血清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肌钙蛋白I(cTnI)、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75%,高于对照组78.26%(P<0.05)。治疗后,2组主症评分、次症评分和总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主症评分、次症评分和总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排量(CO)较治疗前升高(P<0.05),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LVEF、CO高于对照组(P<0.05),LVEDD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血清NT-proBNP、cTnI、AngⅡ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血清NT-proBNP、cTnI、AngⅡ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养心益肾温阳利水法结合常规西药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心肾阳虚水泛证)可减轻患者临床症状,降低血清NT-proBNP、cTnI、AngⅡ水平,改善心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心力衰竭 心肾阳虚水泛证 养心益肾温阳利水法 心功能 血清N末端脑钠肽前体 肌钙蛋白Ⅰ 血管紧张素Ⅱ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