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81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errestrial vegetation carbon sinks in China,1981―2000 被引量:206
1
作者 FANG JingYun GUO ZhaoDi +1 位作者 PIAO ShiLong CHEN AnPi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7年第9期1341-1350,共10页
Using China's ground observations,e.g.,forest inventory,grassland resource,agricultural statistics,climate,and satellite data,we estimate terrestrial vegetation carbon sinks for China's major biomes between 19... Using China's ground observations,e.g.,forest inventory,grassland resource,agricultural statistics,climate,and satellite data,we estimate terrestrial vegetation carbon sinks for China's major biomes between 1981 and 2000.The main results are in the following:(1)Forest area and forest biomass car-bon(C)stock increased from 116.5×10^(6) ha and 4.3 Pg C(1 Pg C=10^(15) g C)in the early 1980s to 142.8×10^(6) ha and 5.9 Pg C in the early 2000s,respectively.Forest biomass carbon density increased form 36.9 Mg C/ha(1 Mg C=10^(6) g C)to 41.0 Mg C/ha,with an annual carbon sequestration rate of 0.075 Pg C/a.Grassland,shrub,and crop biomass sequestrate carbon at annual rates of 0.007 Pg C/a,0.014―0.024 Pg C/a,and 0.0125―0.0143 Pg C/a,respectively.(2)The total terrestrial vegetation C sink in China is in a range of 0.096―0.106 Pg C/a between 1981 and 2000,accounting for 14.6%―16.1%of carbon dioxide(CO_(2))emitted by China's industry in the same period.In addition,soil carbon sink is estimated at 0.04―0.07 Pg C/a.Accordingly,carbon sequestration by China's terrestrial ecosystems(vegetation and soil)offsets 20.8%―26.8%of its industrial CO_(2) emission for the study period.(3)Considerable uncertainties exist in the present study,especially in the estimation of soil carbon sinks,and need further intensive investigation in the fu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 sink China CROPS FORESTS grasslands SHRUBS SOILS terrestrial ecosystems
原文传递
绿色摩天楼的设计与规划 被引量:106
2
作者 杨经文 单军 《世界建筑》 1999年第2期21-29,共9页
在未来的建筑设计中,遵循生态原则是必然趋势,实践证明摩天楼较分散式城市布局更具生态上的合理性。生态设计的原则是以人为核心,最大限度地提高能源和材料的使用效率,减少建设和使用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在总体布局上,将建筑与道... 在未来的建筑设计中,遵循生态原则是必然趋势,实践证明摩天楼较分散式城市布局更具生态上的合理性。生态设计的原则是以人为核心,最大限度地提高能源和材料的使用效率,减少建设和使用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在总体布局上,将建筑与道路尽量安排在生态压力最小的位置上。在能源利用上强调被动式系统优先于主动系统,因为被动式系统充分利用了自然通风与自然采光。平面形式以表面积最小为宜,采用方形其空调负荷相对最小,并有利于对太阳能的控制。其服务核以双核布置形式为最佳。将建筑的外墙当作环境的过滤器设计。采用竖向绿化,设置屋顶花园、空中庭园,以调节室内外小气侯。建筑材料和能源的选择要考虑其再利用的可能性和耗能的大小。生态摩天楼一般能节约整个建筑生命周期中20~40%的能源消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设计 生态系统 摩天楼 设计 规划 绿色建筑
下载PDF
菌根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被引量:107
3
作者 梁宇 郭良栋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地衣系统学重点实验室 马克平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739-745,共7页
菌根是一种植物营养根与土壤真菌形成的共生体 ,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本文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相关的研究进展 :1)菌根真菌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不可忽视的生物量 ,并成为连接绿色植物和食真菌者食物链的重要一环 ;2 )... 菌根是一种植物营养根与土壤真菌形成的共生体 ,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本文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相关的研究进展 :1)菌根真菌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不可忽视的生物量 ,并成为连接绿色植物和食真菌者食物链的重要一环 ;2 )菌根真菌通过参与凋落物的酶降解过程影响有机物的循环 ,通过促进生物固氮、加速土壤磷的风化、提高土壤溶液离子的有效性以及直接吸收等过程影响氮、磷、钾、钙、镁等元素的无机循环 ;3)菌根真菌与土壤微生物间存在有益的或拮抗的相互作用 ,并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根际生物区系的组成和数量 ;菌根真菌通过对宿主植物的有益作用而影响植物的种间竞争 ,通过菌根网络而形成的种团可以在同种或不同种植物间实现资源的重新分配和共享 ;由于对种间关系的作用和对食物链的影响 ,菌根真菌对群落的物种构成和多样性的维持具有重要的作用 ;菌根真菌是群落演替过程的指示者 ,也是这一过程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并且菌根真菌的存在也有利于提高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及促进灰壤的形成 ;4 )菌根真菌的种类和数量可以指示生态系统中自然的或人类活动引起的变化 ,并可以在生态系统的保护、恢复或重建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文章的最后还介绍了最新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根真菌 生态系统 作用
下载PDF
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差异分析 被引量:120
4
作者 张欢 成金华 +1 位作者 陈军 倪琳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2-29,共8页
基于生态系统视角,引入"压力—状态—响应"模型(PSR),构建了包括生态系统压力、生态系统健康状态和生态环境管理水平的3个子系统,27个指标的省域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30个样本省份2012年生态文明建... 基于生态系统视角,引入"压力—状态—响应"模型(PSR),构建了包括生态系统压力、生态系统健康状态和生态环境管理水平的3个子系统,27个指标的省域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30个样本省份2012年生态文明建设状态及生态文明协调度进行了实证评价。依据评价结果,分析了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区域差异,指出子系统评价值在60分以下省份进一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包括:①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按照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部地区存在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东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优于西部地区。②从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生态文明综合评价和协调度评价情况看,东中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综合排名和协调度排名具正相关性。③从子系统评价结果来看,我国东部地区生态系统压力较中部地区小,中部地区生态系统压力较西部地区小;我国中部地区生态系统健康状态优于东部地区,东部地区生态系统健康状态优于西部地区;我国东部地区生态环境管理能力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生态环境管理能力高于西部地区。④依据评价结论,建议东部地区要花大力气实现生态系统的健康;中部地区在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的同时,还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西部地区要以保护脆弱生态环境为目标,避免"三高一低"产业在西部生态脆弱地区的布局,还要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和环境污染的治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指标体系 PSR模型 生态系统 省域
下载PDF
筑坝对河流生态系统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102
5
作者 毛战坡 王雨春 +1 位作者 彭文启 周怀东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34-140,共7页
河流是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态系统间物质循环的通道,筑坝人为改变河流物理、化学、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模式,影响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分析了筑坝对河流水文水力特性、生源要素(氮、磷、硅等)、水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以及河流生... 河流是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态系统间物质循环的通道,筑坝人为改变河流物理、化学、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模式,影响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分析了筑坝对河流水文水力特性、生源要素(氮、磷、硅等)、水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以及河流生态系统恢复等研究的进展。随着水库成为陆地水分循环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对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日益显著,进而对大坝的生态效应、河流生态恢复等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减轻大坝的负面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坝 河流 生态系统 生态恢复
下载PDF
Rates of litter decomposition in terrestrial ecosystems:global patterns and controlling factors 被引量:108
6
作者 Deqiang Zhang Dafeng Hui +1 位作者 Yiqi Luo Guoyi Zhou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SCIE 2008年第2期85-93,共9页
Aims We aim to construct a comprehensive global database of litter decomposition rate(k value)estimated by surface floor litterbags,and investigate the direct and indirect effects of impact factors such as geographic ... Aims We aim to construct a comprehensive global database of litter decomposition rate(k value)estimated by surface floor litterbags,and investigate the direct and indirect effects of impact factors such as geographic factors(latitude and altitude),climatic factors(mean annual tempePlrature,MAT;mean annual precipitation,MAP)and litter quality factors(the contents of N,P,K,Ca,Mg and C:N ratio,lignin:N ratio)on litter decomposition.Methods We compiled a large data set of litter decomposition rates(k values)from 110 research sites and conducted simple,multiple regression and path analyse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k values and impact factors at the global scale.Important findings The k values tended to decrease with latitude(LAT)and lignin content(LIGN)of litter but increased with temperature,precipitation and nutrient concentrations at the large spatial scale.Single factor such as climate,litter quality and geographic variable could not explain litter decomposition rates well.However,the combination of total nutrient(TN)elements and C:N accounted for 70.2%of the variation in the litter decomposition rates.The combination of LAT,MAT,C:N and TN accounted for 87.54%of the variation in the litter decomposition rates.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litter quality is the most important direct regulator of litter decomposition at the global scale.This data synthesis revealed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s between litter decomposition rates and the combination of climatic factor(MAT)and litter quality(C:N,TN).The global-scale empirical relationships developed here are useful for a better understanding and modeling of the effects of litter quality and climatic factors on litter decomposition rat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imatic factors geographic factors litter decomposition rate litter quality path analysis terrestrial ecosystems
原文传递
青藏公路铁路沿线生态系统特征及道路修建对其影响 被引量:83
7
作者 陈辉 李双成 郑度 《山地学报》 CSCD 2003年第5期559-567,共9页
根据2001-08和2002-08月野外调查数据及2001年1∶100万中国植被图、1996年1∶400万青藏高原植被区划图和2000年青藏铁路沿线自然保护区分布及功能区界调整图,以青藏公路铁路沿线植被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运用ARCVIEW和ARC/INFO软件研究... 根据2001-08和2002-08月野外调查数据及2001年1∶100万中国植被图、1996年1∶400万青藏高原植被区划图和2000年青藏铁路沿线自然保护区分布及功能区界调整图,以青藏公路铁路沿线植被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运用ARCVIEW和ARC/INFO软件研究青藏公路铁路建设对沿线生态系统结构的影响,结论如下:①青藏公路铁路南北跨越9个纬度,东西跨越12个经度,共穿越青东祁连山地草原地带、柴达木山地荒漠地带、青南高寒草甸草原地带、羌塘高寒草原地带、果洛那曲高寒灌丛草甸地带和藏南山地灌丛草原地带6个自然区,对植被类型的统计结果显示了地带性。②青藏公路铁路的建设对生态系统产生直接的切割,使景观更加破碎。③青藏公路铁路的建设直接破坏沿线植被生态系统(主要为50m缓冲区内),年损失总净初级生产量为30504 62t,损失总生物量432919 25~1436104 3t/a。损失总净初级生产量占1km缓冲区年净初级生产量535005 07~535740 11t/a的百分比为5 70%,占10km缓冲区年净初级生产量3408950 45~3810480 92t/a的0 80~0 89%;损失生物量占1km缓冲区生物总量7502971 85~25488342 71t/a的5 70%,占10km缓冲区总生物量43615065 35~164150665 37t/a的0 80%~0 8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公路铁路沿线植被 生态系统 破碎 净初级生产力 生物量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主要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的估算 被引量:80
8
作者 周才平 欧阳华 +2 位作者 王勤学 渡边正孝 孙青强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74-79,共6页
利用青藏高原贡嘎山、海北、五道梁、拉萨等4个野外台站2000~2002年的观测数据、陆地生态系统模型与2001年MODIS遥感数据相结合的方法来估算青藏高原区域的净初级生产力.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区域的净初级生产力空间分布趋势表现出由东南... 利用青藏高原贡嘎山、海北、五道梁、拉萨等4个野外台站2000~2002年的观测数据、陆地生态系统模型与2001年MODIS遥感数据相结合的方法来估算青藏高原区域的净初级生产力.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区域的净初级生产力空间分布趋势表现出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的梯度,该趋势也与水热梯度表现基本一致;整个青藏高原的净初级生产力为302.44×1012gC yr1,其中森林的净初级生产力最高,120.11×1012 gC yr1,占整个高原净初级生产力的39.7%;全年中夏季(6~8月)的净初级生产力最高,246.7×1012gC yr1,约占全年总净初级生产力的80%.用实测数据验证模拟结果表明,二者非常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生态系统 净初级生产力 NPP 碳循环 遥感
下载PDF
汶川大地震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84
9
作者 欧阳志云 徐卫华 +7 位作者 王学志 王文杰 董仁才 郑华 李迪华 李智琦 张宏锋 庄长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5801-5809,共9页
汶川大地震的主要影响区位于四川盆地西缘,是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地质构造复杂,山高谷深坡陡,是我国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地区,同时该地区还是具有重要生态服务功能,是长江上游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汶川大地震不仅造成巨大人员... 汶川大地震的主要影响区位于四川盆地西缘,是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地质构造复杂,山高谷深坡陡,是我国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地区,同时该地区还是具有重要生态服务功能,是长江上游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汶川大地震不仅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也对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对区域生态安全带来巨大威胁。研究运用遥感数据和实地调查,评估了地震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汶川大地震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导致生态系统丧失面积为122136hm2,并形成了包括汶川县、彭州市、绵竹市等10县市的地震生态破坏重灾区。(2)地震导致65,584hm2大熊猫生境丧失,损失比例5.92%。(3)94.64%的受损生态系统分布在地震烈度IX以上区域,53.82%的受损生态系统分布在海拔2000m以下的区域,66.09%的受损生态系统分布在坡度30~50°之间。地震导致的生态破坏将影响区域生态安全,在恢复重建中要加强生态保护和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大地震 生态影响 生态系统 大熊猫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部生态系统土壤碳排放 被引量:67
10
作者 刘允芬 欧阳华 +4 位作者 曹广民 罗辑 张宪洲 赵新全 杨清伟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52-160,共9页
在青藏高原探讨不同生态系统碳平衡规律及其影响因子并揭示其对全球含碳温室气体变化的影响与响应 ,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分别在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站、贡嘎山森林生态站和拉萨农业生态站用静态箱法进行了土壤CO2 排放的试验研究... 在青藏高原探讨不同生态系统碳平衡规律及其影响因子并揭示其对全球含碳温室气体变化的影响与响应 ,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分别在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站、贡嘎山森林生态站和拉萨农业生态站用静态箱法进行了土壤CO2 排放的试验研究。土壤CO2 排放速率日平均值为草甸215.87~329.68mgCO2m -2h -1 ,森林713.72~2102.56mgCO2m -2h -1 ,农田913.05~1135.83mgCO2m -2h-1。土壤碳排放速率日变化 ,在农田和高寒草甸区表现为单峰型 ,均以地方时8∶00~16∶00最高 ,0∶00~8∶00最低。草甸、农田土壤碳排放随着牧草、作物生长发育的加速而逐渐增加 ,越接近成熟 (或枯黄期 )其值越低 ,林区以6~9月的生长旺季为最高。土壤碳排放与温度之间有较好的相关性 ,温度是影响土壤碳排放的重要因子 ,全球变暖有可能引起高原土壤碳排放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生态系统 土壤碳排放 二氧化碳 温度 碳平衡规律 排放速率 排放通量
下载PDF
黄土高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81
11
作者 谢宝妮 秦占飞 +1 位作者 王洋 常庆瑞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44-253,共10页
为了探明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生产力变化的驱动机制,该文基于MODIS传感器获得的MOD17A3数据,分析了黄土高原2000-2010年间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的时空变化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并借助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引起NPP变... 为了探明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生产力变化的驱动机制,该文基于MODIS传感器获得的MOD17A3数据,分析了黄土高原2000-2010年间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的时空变化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并借助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引起NPP变化的自然和人为因素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黄土高原植被总NPP从2000年的119 Tg(以C计)增加到2010年的144 Tg(以C计),年增速4.57 g/(m2·a)(P<0.05)(以C计)。黄土高原约91%的区域NPP呈增加趋势,37%的区域增加趋势显著,主要分布在陕西、青海大部分地区、甘肃南部及宁南山区。整个黄土高原近11 a间NPP变化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影响,其中退耕还林还草累计面积、帕尔默干旱指数(palmer drought severity index,PDSI)、耕地面积和人口数量是影响NPP变化的主要因素。退耕还林还草累计面积占四者总贡献率的43%,PDSI占40%,耕地面积和人口数量分别占13%和4%。对区域而言,由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引起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退耕区(陕北、甘肃东南部等)NPP增加的主要因素,而近年来干旱情况的缓解(PDSI呈上升趋势)则是青海、内蒙古等地NPP增加的主要因素。该研究对于黄土高原各区域生态资源管理,以及生态系统的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 生态系统 土地利用 净初级生产力 MODIS 黄土高原 时空变化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泰山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估 被引量:77
12
作者 刘胜涛 高鹏 +2 位作者 刘潘伟 牛香 王兵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3302-3310,共9页
森林在给人类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生态效益。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森林的生态效益。以泰山森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依据林业行业标准《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从涵养水源、保育土壤、林木营养... 森林在给人类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生态效益。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森林的生态效益。以泰山森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依据林业行业标准《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从涵养水源、保育土壤、林木营养物质积累、固碳制氧、保护生物多样性、净化大气环境及森林防护7个方面对泰山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进行了定量评估,得出泰山森林生态系统每年的生态服务价值量为18214.97万元,以涵养水源(10376.84万元/a)、生物多样性保护(3796万元/a)和固碳制氧(2736.38万元/a)价值为主;泰山森林生态系统中松栎林的生态服务价值相对高于其他林种的,尤其是以侧柏林为最高;从不同林龄的角度进行评估,泰山森林生态服务价值以中龄林为主,占到生态服务价值总量的35%,过熟林的生态价值总量虽然排在最后,但其单位面积的价值量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系统 服务功能评估 价值估算 泰山
下载PDF
生态保护与修复理论和技术国外研究进展 被引量:73
13
作者 付战勇 马一丁 +1 位作者 罗明 陆兆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3期9008-9021,共14页
人类进入的21世纪,是一个人类真正需要进行生态反思的世纪。反思我们与自然的关系,反思我们与地球生命支持系统中植物、动物、抑或微生物的关系,反思我们与地球环境保障系统中的江河湖海、山川大地、森林草原、城镇乡村的关系。地球生... 人类进入的21世纪,是一个人类真正需要进行生态反思的世纪。反思我们与自然的关系,反思我们与地球生命支持系统中植物、动物、抑或微生物的关系,反思我们与地球环境保障系统中的江河湖海、山川大地、森林草原、城镇乡村的关系。地球生物圈尚存的完整自然生态系统愈来愈少,人类未来生存、发展及适应全球变化的珍贵缓冲区(buffers)正快速萎缩,地球表面随处可见的3D系统(degraded,damaged and destroyed ecosystems)正快速增加,人类生命支撑系统中最为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丧失,人类生存与发展之基失稳,亟待从生态保护理念出发,探索生态技术解决方案。在辨析生态、生态保护与生态修复内涵的基础上,基于文献计量学方法,以生态保护(ecological protection)和生态修复(ecological restoration)为主题词在Web of Science上检索了生态保护与生态修复近70年发文量及国际主流杂志发文量,分析了生态系统退化机制及驱动力,总结了国外生态保护与生态修复所依托的先进理论和技术方法,以期为我国生态系统保护与退化生态系统修复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保护 生态修复 生态系统 退化
下载PDF
增强紫外B辐射对植物及生态系统影响研究的发展趋势 被引量:55
14
作者 王勋陵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3期670-681,共12页
介绍了一些有关紫外 B辐射增强对植物及生态系统影响研究的新进展 :1 .许多研究已深入到分子水平 ;2 .注意到对植物生长调控的研究 ;3 .更加重视对植物防御、修复的研究 ;4.有关信号传导的研究日渐增多 ;5 .对植物群体及生态系统影响的... 介绍了一些有关紫外 B辐射增强对植物及生态系统影响研究的新进展 :1 .许多研究已深入到分子水平 ;2 .注意到对植物生长调控的研究 ;3 .更加重视对植物防御、修复的研究 ;4.有关信号传导的研究日渐增多 ;5 .对植物群体及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在不断扩大与加深 ;6 .复合效应研究正在升温。推断今后在一段时间内 ,有关 UV- B辐射对植物和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不但不会削弱 ,可能还会加强 ,特别分子水平的研究会大大增加 ,今后对群体和生态系统的研究会重视野外和长期效应的观测。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起步晚 ,但近些年发展得较快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强紫外B辐射 植物 生态系统 影响 发展趋势 研究进展
下载PDF
长株潭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析及趋势预测 被引量:68
15
作者 郭荣中 杨敏华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38-246,共9页
为促进区域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该文以长株潭地区为研究对象,采用Costanza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方法,参照修正后的长株潭地区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系数,结合敏感性分析,探讨研究区域1996-2008年土地利用变化对... 为促进区域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该文以长株潭地区为研究对象,采用Costanza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方法,参照修正后的长株潭地区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系数,结合敏感性分析,探讨研究区域1996-2008年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并利用灰色模型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内,研究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从1996年的405.03×108元减少到2008年的399.83×108元。同时根据预测出的研究区域2011-2020年各类土地利用数量情况,得到2020年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将减少到392.61×108元,区域价值受损的主要原因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较高的农用地转为无生态价值的建设用地,研究区域快速城市化的进程已给生态安全带来了巨大压力。区域生态环境持续退化的趋势应当引起当地政府部门高度关注并采取有效对策,以科学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态系统 模型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敏感性分析 GM(1 1)模型
下载PDF
混交林种间养分关系研究进展 被引量:46
16
作者 蒋三乃 翟明普 贾黎明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72-77,共6页
该文从养分的角度对混交林树种间关系的研究进展加以综合述评 .文献表明 ,不同树种组成的混交林可通过种间相互作用改变林地地上、地下凋落物的组成、数量、性质及其分解模式和养分释放过程 ,提高林地养分总水平、养分有效性和养分利用... 该文从养分的角度对混交林树种间关系的研究进展加以综合述评 .文献表明 ,不同树种组成的混交林可通过种间相互作用改变林地地上、地下凋落物的组成、数量、性质及其分解模式和养分释放过程 ,提高林地养分总水平、养分有效性和养分利用效率 ;合理配置的混交林树种间可通过养分吸收的时空差异性、养分转移等机制达到种间养分互补、协调的关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交林 种间关系 养分互补 养分转移 养分有效性 土壤肥力
下载PDF
^(15)N自然丰度法在生态系统氮素循环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45
17
作者 苏波 韩兴国 黄建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408-416,共9页
稳定性同位素技术是现代生态学研究中的一门新兴技术,在生态学研究的诸多领域都展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其中,稳定性同位素15N自然丰度法近年来在生态系统氮素循环研究中发挥了和正在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首先简述了自然生态系统... 稳定性同位素技术是现代生态学研究中的一门新兴技术,在生态学研究的诸多领域都展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其中,稳定性同位素15N自然丰度法近年来在生态系统氮素循环研究中发挥了和正在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首先简述了自然生态系统氮素循环诸过程中的15N同位素分馏机制。然后,在此基础上,综述了15N自然丰度法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列举了近年来此法在生物固氮及氮素转化过程研究中的一些应用实例,并预测了该方法在国内氮素循环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性同位素 氮15自然丰度 氮素循环 生态系统
下载PDF
Prediction of carbon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terrestrial ecosystem and atmosphere in 21st century 被引量:53
18
作者 JI JinJun HUANG Mei LI KeRa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8年第6期885-898,共14页
The projected changes in carbon exchange between China terrestrial ecosystem and the atmosphere and vegetation and soil carbon storage during the 21st century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an atmos-phere-vegetation interact... The projected changes in carbon exchange between China terrestrial ecosystem and the atmosphere and vegetation and soil carbon storage during the 21st century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an atmos-phere-vegetation interaction model (AVIM2).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coming 100 a, for SRES B2 scenario and constant atmospheric CO2 concentration, the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NPP) of terrestrial ecosystem in China will be decreased slowly, and vegetation and soil carbon storage as well as net ecosystem productivity (NEP) will also be decreased. The carbon sink for China terrestrial ecosystem in the beginning of the 20th century will become totally a carbon source by the year of 2020, while for B2 scenario and changing atmospheric CO2 concentration, NPP for China will increase continuously from 2.94 GtC·a?1 by the end of the 20th century to 3.99 GtC·a?1 by the end of the 21st century, and vegetation and soil carbon storage will increase to 110.3 GtC. NEP in China will keep rising during the first and middle periods of the 21st century, and reach the peak around 2050s, then will decrease gradually and approach to zero by the end of the 21st centu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 cycle AVIM2 CLIMATE change B2 SCENARIO China TERRESTRIAL ecosystems
原文传递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研究的成效与展望 被引量:53
19
作者 李亚员 牛亚飞 李畅 《高校教育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5-124,共10页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研究是近年来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与难点。国内有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研究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即创业生态系统范畴下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研究的起步阶段、从关注创业生态系统转向创...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研究是近年来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与难点。国内有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研究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即创业生态系统范畴下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研究的起步阶段、从关注创业生态系统转向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转换阶段、从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普适性研究向彰显中国特色拓展的深化阶段。国内学者关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研究的主要成效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相关的基本理论问题初步达成共识;二是形成了比较研究、现状分析和建设策略三个主要研究论域;三是研究的创新性有了较为明显的提升。展望未来,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研究需要着力聚焦“一个前提、两个基础、三个主题”,即以基本理论问题研究为前提,在现状调研和国际比较的基础上,重点破解制约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的顶层设计、主体协作和体制机制三个核心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创新创业教育 生态系统 中国特色 研究现状 创新路径 体制机制
下载PDF
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系统碳储量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48
20
作者 李妙宇 上官周平 邓蕾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7期6786-6799,共14页
准确估算生态系统碳储量,探明其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对区域生态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但黄土高原地区碳储量现状、空间格局及其驱动因素尚不清楚。选择黄土高原地区森林(包括乔木林和灌木林),草地和农田生态系统为对象,基于大量实测样点通... 准确估算生态系统碳储量,探明其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对区域生态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但黄土高原地区碳储量现状、空间格局及其驱动因素尚不清楚。选择黄土高原地区森林(包括乔木林和灌木林),草地和农田生态系统为对象,基于大量实测样点通过克里金插值和地统计方法,评估了三种生态系统地上生物量碳密度、地下生物量碳密度和0—100 cm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分布,并通过路径分析探讨了各碳库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地区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7%,其生态系统总碳储量约为2.29 Pg,仅占我国生态系统碳储量的2.3%。生态系统各碳库中,地上生物量碳储量、地下生物量碳储量、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别为0.44、0.32和1.52 Pg;森林、草地、农田(仅指土壤)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为0.98、1.09和0.21 Pg。气候(年均温度、年均降水)、海拔、坡度、土壤质地(砂粒、粉粒、粘粒含量)、植被覆盖状况(用NDVI表示)等因子可解释地上生物量碳密度、地下生物量碳密度、农田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变异的12%、8%和32%,其中,年均降水、海拔、粘粒含量是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系统碳储量空间格局的主要影响因素。本研究表明,由于黄土高原地区独特的气候、地形和土壤条件,其生态系统虽然具有较大的碳储量,但是低于我国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平均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碳密度 碳储量 空间格局 生态系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