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2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乡村重构 被引量:468
1
作者 龙花楼 屠爽爽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63-576,共14页
快速城镇化进程驱动中国乡村地域发生巨大变化。乡村重构,即为适应乡村内部要素和外部调控的变化,通过优化配置和有效管理影响乡村发展的物质和非物质要素,重构乡村社会经济形态和优化地域空间格局,以实现乡村地域系统内部结构优化、功... 快速城镇化进程驱动中国乡村地域发生巨大变化。乡村重构,即为适应乡村内部要素和外部调控的变化,通过优化配置和有效管理影响乡村发展的物质和非物质要素,重构乡村社会经济形态和优化地域空间格局,以实现乡村地域系统内部结构优化、功能提升以及城乡地域系统之间结构协调、功能互补的过程。本文在界定乡村重构的概念内涵,构建基于"要素—结构—功能"演变助推乡村重构的理论框架基础上,从空间重构、经济重构、社会重构视角探讨了乡村重构的实现路径,并着眼于服务当前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解决城乡转型发展进程中乡村地域系统面临的现实困境,提出了未来中国乡村重构研究需重点关注的内容。最后,就现有旨在促进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引导性战略和政府干预性政策及其在实践操作中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展开批判性分析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重构 乡村发展转型 乡村地域系统 要素—结构—功能 空间重构 经济重构 社会重构 乡村地理学
原文传递
经济结构调整、绿色技术进步与中国低碳转型发展——基于总体技术前沿和空间溢出效应视角的经验考察 被引量:307
2
作者 邵帅 范美婷 杨莉莉 《管理世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6-69,共24页
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推进绿色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的伟大发展目标,低碳转型发展无疑是实现这一伟大目标的必由之路。而通过经济结构调整和绿色技术进步这对"双引擎"有效驱动碳排放绩效改善,已经成为... 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推进绿色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的伟大发展目标,低碳转型发展无疑是实现这一伟大目标的必由之路。而通过经济结构调整和绿色技术进步这对"双引擎"有效驱动碳排放绩效改善,已经成为实现中国经济低碳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首先针对现有文献在碳排放绩效测算上存在的有偏测度问题,将总体技术前沿的概念与非角度、非径向方向性距离函数相结合,提出基于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的新型效率测算模型,对1996~2018年我国30个省份的碳排放绩效进行了更加准确的测度及分解;进而,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全面考察了反映经济结构调整和绿色技术进步的多维因素对碳排放绩效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结果表明:我国的碳排放绩效在"九五"期间处于较高水平,随后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滑,进入"十一五"时期后又开始回升;在各投入和产出要素中,碳减排效应和要素节约效应对碳排放绩效的改善发挥了关键作用;由于省份间竞争效应、示范效应及经济关联效应的存在,碳排放绩效表现出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即本地碳排放绩效的提高会对空间关联地区的碳排放绩效产生积极影响;包括产业结构、要素结构和能源结构在内的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对本地及空间关联地区的碳排放绩效总体上产生了"结构红利";城市化与本地和空间关联地区的碳排放绩效则分别呈"U型"和"倒U型"曲线关系;归咎于市场失灵和命令控制型政策工具的缺陷,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并未对碳排放绩效产生积极影响;以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和能源效率表征的绿色技术进步表现出"技术红利"效应,促进了本地和空间关联地区碳排放绩效的改善,但其间接效应的稳健性较弱。最后,本文指出我国需要在产业结构升级、能源结构优化、要素市场完善、绿色创新突破、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绩效 经济结构调整 绿色技术进步 低碳转型发展 空间杜宾模型
原文传递
3D打印制造技术发展趋势及对我国结构转型的影响 被引量:60
3
作者 王文涛 刘燕华 《科技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2-25,30,共5页
作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重要特征,3D打印制造技术受到广泛关注。对3D打印技术的特征、国内外发展趋势和对我国结构转型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我国3D打印技术发展的战略建议,包括制定推进我国3D打印技术开发应用的国家战略;协同国家科研计划... 作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重要特征,3D打印制造技术受到广泛关注。对3D打印技术的特征、国内外发展趋势和对我国结构转型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我国3D打印技术发展的战略建议,包括制定推进我国3D打印技术开发应用的国家战略;协同国家科研计划开展3D打印制造技术的研究开发;培养3D打印制造时代的劳动力和创新领军人才;探索3D打印制造技术成果产业化新机制,促进产业链、创新链和价值链的相互融合与发展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技术 第三次工业革命 结构转型 制造业
下载PDF
Rural restructuring in China: Theory, approaches and research prospect 被引量:41
4
作者 TU Shuangshuang LONG Hualou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7年第10期1169-1184,共16页
Rural restructuring is a process of reshaping socio-economic morphology and spatial pattern in rural territory in response to the changes of elements both in kernel system and external system of rural development, by ... Rural restructuring is a process of reshaping socio-economic morphology and spatial pattern in rural territory in response to the changes of elements both in kernel system and external system of rural development, by optimally allocating and efficiently managing the material and non-material elements in the two systems. It aims at ultimately optimizing the structure and promoting the function within rural territorial system as well as realizing the coordination of structure and complementation of function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territorial system. This paper establishes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rural restructuring through elabo- rating the concept and connotations as well as analyzing the mechanism pushing forward rural restructuring based on the evolution of "elements-structure-function", and probes the approaches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spatial restructuring, economic restructuring and social restructuring. Besides, the authors argue that the study of rural restructuring in China in the future needs to focus on the aspects of long-term and multi-scale process and pattern, mechanism, regional models, rural planning technology system and standard, policy and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s concerning rural restructuring as well as the impacts of globalization on rural restructuring, in order to serve the current national strategic demands and cope with the changes of rural development elements in the process of urban-rural development transform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ral restructuring rural development transformation rural territorial system elements-structurefunction spatial restructuring economic restructuring social restructuring rural geography
原文传递
区域发展的“全球-地方”互动机制研究 被引量:42
5
作者 毛熙彦 贺灿飞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449-1461,共13页
建立对外联系、利用外部资源有助于弥补区域发展新经济活动所面临的资源与技术缺口,为区域发展注入新活力,避免陷入路径锁定导致发展停滞甚至衰退。对外联系的建立势必与本地已有联系相互作用,表现为“全球-地方”之间多类型行为主体在... 建立对外联系、利用外部资源有助于弥补区域发展新经济活动所面临的资源与技术缺口,为区域发展注入新活力,避免陷入路径锁定导致发展停滞甚至衰退。对外联系的建立势必与本地已有联系相互作用,表现为“全球-地方”之间多类型行为主体在特定空间支持与约束下的互动,涉及4个基本问题:发生条件、区域差异、互动内容与行为主体。梳理现有研究发现:①本地与非本地要素的相似性或互补性决定了互动发生的可能性,本地能力则进一步决定互动发生的程度;②互动对于优势地区和后进地区2类极端类型地区更为有效;③互动内容以知识、贸易、资本等要素为主,日益强调非本地劳动力和非本地制度的影响;④互动主体以企业为中心。近年来研究一方面强调企业家等个体作用,另一方面关注非经济主体的作用。整体而言,既有研究在区域发展中“全球-地方”互动的尺度结构、动态变化和行为主体等方面仍面临挑战。结合中国当前区域经济转型与主动全球化并行的发展现状,论文提出理解中国区域发展“全球-地方”互动的关键问题与潜在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发展 经济转型 全球化 全球网络 地方性
原文传递
我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理论时机选择与现实操作模式 被引量:25
6
作者 路卓铭 于蕾 沈桂龙 《财经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02-108,共7页
资源城市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世界性难题已日趋严峻地摆在我们面前,资源城市的经济转型问题近年来也进入了国家决策视野。由于资源的"不可再生性",资源产业的发展由其储量决定,其整个存亡过程呈"生命曲线"形态,... 资源城市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世界性难题已日趋严峻地摆在我们面前,资源城市的经济转型问题近年来也进入了国家决策视野。由于资源的"不可再生性",资源产业的发展由其储量决定,其整个存亡过程呈"生命曲线"形态,即分为五个阶段,不同阶段其转型成本、风险不同,因此,应把握最佳转型时机,以减少转型给资源型城市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型城市 经济转型 生命曲线 转型策略空间 最优转型模式
下载PDF
两难选择下的动态最优安排:县域经济与金融支持的上饶个案研究 被引量:18
7
作者 中国人民银行上饶市中心支行课题组 《金融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15-123,共9页
当前金融改革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是在县域金融安排上进退维谷 :一方面 ,县域经济结构调整离不开金融支持 ;另一方面 ,在地方性金融机构体系发展不完备的地区 ,国有银行 (除农业银行外 )已基本退出。本文通过对我国现阶段金融支持县域经... 当前金融改革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是在县域金融安排上进退维谷 :一方面 ,县域经济结构调整离不开金融支持 ;另一方面 ,在地方性金融机构体系发展不完备的地区 ,国有银行 (除农业银行外 )已基本退出。本文通过对我国现阶段金融支持县域经济结构调整现状进行分析后认为 ,从实际出发 ,构筑符合我国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实情的金融支持体系是理论上要面临的首要任务 ,也是加大金融支持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力度重要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域经济 结构调整 金融支持 金融体系 金融监管 资金投入
原文传递
1978-1984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思路的演进——决策与实施 被引量:19
8
作者 肖冬连 《当代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9-70,共12页
中国的改革不是依据理论预设,而是诉诸实践和试验,从局部开始,“撞击—反射”式地推进。改革初期,从最初的放权让利到确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改革方向,经历了重大的观念和理论的突破,包括激烈的争论。这种突破得益于理论界的不懈探... 中国的改革不是依据理论预设,而是诉诸实践和试验,从局部开始,“撞击—反射”式地推进。改革初期,从最初的放权让利到确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改革方向,经历了重大的观念和理论的突破,包括激烈的争论。这种突破得益于理论界的不懈探索和领导人的正确决断。国际交往的扩大拓展了人们的视野,为反思中国体制弊端、探寻改革之道提供了多样性的参照物和丰富的思想资源。但是,对改革思路突破最有力的推动,还是实践本身。正是在总结中国自己的历史经验,同时吸收国外经验,了解和研究国外各种经济理论,特别是比较系统地汲取东欧国家改革经济学的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中国的改革学派,形成了以建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为核心的整套观点和政策主张。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标志着中国改革总体思路的一次重大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78~1984 经济体制改革 决策 实施
原文传递
改革开放40年居民消费对经济结构转型的影响 被引量:22
9
作者 殷杰兰 《财经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73-83,共11页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以投资和出口驱动为主,经济“结构失衡”问题日益严重。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正处于从投资驱动向消费驱动转型的新阶段,消费驱动意味着在“三驾马车”中的消费对经济发展起着越来越强的作用,成为主导...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以投资和出口驱动为主,经济“结构失衡”问题日益严重。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正处于从投资驱动向消费驱动转型的新阶段,消费驱动意味着在“三驾马车”中的消费对经济发展起着越来越强的作用,成为主导的经济发展内生能力。本文选取1978—2017年我国GDP、居民人均收入和居民人均消费等时间序列数据,研究了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居民收入、消费以及平均消费倾向的变化。研究发现:我国经济要保持持续稳定增长,必定要靠内需和消费;然而当前我国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较低,居民的消费倾向也较低;同时,我国城乡收入和消费的巨大差距,也是导致我国人均消费水平较低的重要原因之一。最后提出研究建议:首先我国应制定鼓励消费的政策,提升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以及平均消费倾向;其次应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高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和消费水平;最后应采取措施提高我国城镇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转型 消费驱动 消费倾向 城乡差距
原文传递
经济转型背景下高职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互动模式研究 被引量:17
10
作者 刘合群 陈小龙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1-5,137,共5页
我国正在加快实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为了适应经济转型对人力资源配置的更高要求,作为高素质"产业大军"的主要输出单位,高职院校必须加大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力度,提高毕业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和能力。本文试图从"... 我国正在加快实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为了适应经济转型对人力资源配置的更高要求,作为高素质"产业大军"的主要输出单位,高职院校必须加大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力度,提高毕业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和能力。本文试图从"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师徒互动"、"师师互动"和"校企互动"等五个方面来构建高职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互动模式,以求更好地培养高职学生关键能力,进而促进广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快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转型 高职 关键能力 互动模式
下载PDF
香港的经济结构转型与土地利用规划 被引量:15
11
作者 叶嘉安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S1期39-51,共13页
香港于80年代后期由于工业向内地转移而进行了经济结构转型,成为一个金融及服务中心。工业的就业人数骤减。同时,金融、保险、房地产及商业服务业人员激增。其经济结构转型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实行“开放改革”政策使香港地区的工业能向内... 香港于80年代后期由于工业向内地转移而进行了经济结构转型,成为一个金融及服务中心。工业的就业人数骤减。同时,金融、保险、房地产及商业服务业人员激增。其经济结构转型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实行“开放改革”政策使香港地区的工业能向内地转移。首先由于毗邻的珠江三角洲廉价劳动力的吸引。经济结构转型最大的负面影响是失业人口及劳动力的规划。这对城市规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城市规划需要解决旧工业区的重建、日益增长的工业办公楼的需求及工业区区位要求的变化等问题。同时,它还需要开发科技园及办公楼等基本设施来吸引新型的工业及经济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 经济结构转型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
下载PDF
共享经济对经济结构调整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16
12
作者 唐纯 《改革与战略》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13,共4页
共享经济是互联网时代的新经济形态。共享经济通过互联网平台把个人闲置的经济资源重新投入经济活动,提高闲置资源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经济新常态下,共享经济可以增强供给能力、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交易成本、创造就业机会、转变消... 共享经济是互联网时代的新经济形态。共享经济通过互联网平台把个人闲置的经济资源重新投入经济活动,提高闲置资源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经济新常态下,共享经济可以增强供给能力、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交易成本、创造就业机会、转变消费观念、建设和谐社会等,优化经济结构中的所有制、生产、流通、分配及消费结构,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常态 共享经济 经济结构调整 作用机制
原文传递
明清民国顺德的基塘农业与经济转型 被引量:14
13
作者 吴建新 《古今农业》 2011年第1期96-104,共9页
在顺德县基塘农业中,池塘以淡水养殖业为基础而兼有蓄水的生态功能,而基面上的作物应对市场而转换,由此形成不同的基塘类型。基面作物的转换与经济类型的变化有关。明代的果基鱼塘,促进了面对国内市场的果品加工业的形成。清代桑基鱼塘... 在顺德县基塘农业中,池塘以淡水养殖业为基础而兼有蓄水的生态功能,而基面上的作物应对市场而转换,由此形成不同的基塘类型。基面作物的转换与经济类型的变化有关。明代的果基鱼塘,促进了面对国内市场的果品加工业的形成。清代桑基鱼塘大发展,产生了面对国际市场的缫丝业;晚清民国初年机器缫丝业兴起,桑基鱼塘与外向型的缫丝业更紧密连接一起。30年代前期,面对国际经济危机,广东当局兴起机器糖业,带动了蔗基鱼塘的产生;并发起了蚕业复兴运动,对丝业发展模式做了一些修正,使桑基鱼塘在世界性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得以延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民国 顺德 基塘农业 经济转型
下载PDF
北京都市区就业结构升级与空间格局演化 被引量:14
14
作者 孙铁山 齐云蕾 刘霄泉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97-104,共8页
城市的空间发展与经济重构有密切的关系,产业结构的变化是城市经济空间演化的直接动力。本研究分析了随就业结构变动,北京都市区不同部门就业空间分布的变化及对城市空间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就业结构变动显示出北京都市区产业结构在升... 城市的空间发展与经济重构有密切的关系,产业结构的变化是城市经济空间演化的直接动力。本研究分析了随就业结构变动,北京都市区不同部门就业空间分布的变化及对城市空间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就业结构变动显示出北京都市区产业结构在升级,就业正脱离第二产业和传统服务业,转向生产性服务业。同时,就业结构变动剧烈的行业,尤其是在就业结构中比重迅速增加的生产性服务业,其就业空间分布的变动也十分突出,表现出就业分布的空间转移和新的空间集聚,从而带来城市经济空间格局的重组。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增长的地区总体就业增长也比较迅速,形成了新的就业集聚区,改变城市的空间结构;另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就业的空间转移和集聚具有特定的区位指向,形成了专业化的地域分工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结构升级 就业空间分布 城市空间结构 北京都市区
原文传递
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直接投资的经济增长动态效果研究——基于理论模型和VAR模型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13
15
作者 霍忻 刘冬 王新城 《工业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97-106,共10页
本文以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直接投资的国内经济增长效应为出发点,选取沿线国家和地区直接投资和相关数据,相继构建理论模型和VAR模型,并运用协整检验、脉冲响应和格兰杰检验等方法探究了我国对"一带一路"... 本文以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直接投资的国内经济增长效应为出发点,选取沿线国家和地区直接投资和相关数据,相继构建理论模型和VAR模型,并运用协整检验、脉冲响应和格兰杰检验等方法探究了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直接投资的动态经济增长效应,以期明晰"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于国内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挖掘和验证经济增长外部引擎路径与潜力,为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经济结构调整提供智力支持。本文研究结果显示,长期中,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间保持着正向均衡关系,而短期中,对沿线国家和地区直接投资引致的经济增长效果还比较微弱,有待合理规划产业投资布局以逐步释放在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保障经济持续增长方面的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外直接投资 一带一路 经济增长 动态效应 经济结构调整 VAR模型
下载PDF
资源型区域金融创新能力与转型关系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12
16
作者 李赟鹏 武毓涵 《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6-70,共5页
中国的资源型区域大多属于欠发达地区,在转型发展的要求下,投资引致和金融支持变得尤为重要。通过因子分析法构建区域金融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用于评价资源型区域的金融创新水平。在此基础上对区域金融创新能力与经济转型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中国的资源型区域大多属于欠发达地区,在转型发展的要求下,投资引致和金融支持变得尤为重要。通过因子分析法构建区域金融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用于评价资源型区域的金融创新水平。在此基础上对区域金融创新能力与经济转型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并提出以区域金融创新推动经济转型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型区域 金融创新 转型
下载PDF
我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与发展研究综述 被引量:12
17
作者 赵西三 王中亚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11年第9期28-31,55,共4页
我国学者对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与发展研究大体经历三个阶段,相关理论成果可归结为八方面的内容:资源型城市概念与分类、基本现状与问题、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经济转型、可持续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创新问题和"资源诅咒"... 我国学者对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与发展研究大体经历三个阶段,相关理论成果可归结为八方面的内容:资源型城市概念与分类、基本现状与问题、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经济转型、可持续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创新问题和"资源诅咒"研究等,这些内容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未来有关研究要将定性和定量研究、个案和共性研究、宏观和微观研究、理论和实证研究结合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型城市 经济转型 发展 综述
下载PDF
经济结构调整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研究——以长江经济带为例 被引量:4
18
作者 邝嫦娥 李文意 《软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1-87,共7页
基于2008—2020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全面考察经济结构调整的多维因素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机理及影响效应。研究发现:(1)长江经济带经济结构调整、城市经济韧性均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关联性,呈现“一荣俱荣”的空间特征。(2... 基于2008—2020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全面考察经济结构调整的多维因素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机理及影响效应。研究发现:(1)长江经济带经济结构调整、城市经济韧性均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关联性,呈现“一荣俱荣”的空间特征。(2)产业结构调整、要素结构调整以及消费结构调整对本地城市经济韧性产生“结构红利”,即对本地经济韧性具有显著增促作用;人口结构调整与本地城市经济韧性呈“倒U”型关系。(3)产业结构调整与消费结构调整对空间关联地区经济韧性具有显著的正向间接效应;归咎于竞争效应,要素结构调整对相邻地区经济韧性产生消极影响;人口结构调整与空间关联地区经济韧性呈“U”型关系。最后,在建立区域协作机制、挖掘经济转型发展“结构红利”、构建“中心-周边”联系网络等方面给出相关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经济韧性 经济结构调整 空间溢出效应 长江经济带
原文传递
国际航空货运枢纽港:以航空物流为新竞争优势 被引量:10
19
作者 薛凤旋 郑艳婷 《国际城市规划》 2007年第1期48-57,共10页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亚太地区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迅速增长,同时也带动了区内航空货运的发展。国际航空货运枢纽港(GTP:GlobalTransPark)是新经济背景下的一种新型货运机场,对提升区域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国有必...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亚太地区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迅速增长,同时也带动了区内航空货运的发展。国际航空货运枢纽港(GTP:GlobalTransPark)是新经济背景下的一种新型货运机场,对提升区域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国有必要建设GTP,以期在21世纪电子商贸及高科技加工工业的发展上抢先建立滩头阵地。逐渐成熟的香港都会经济区有着“一国两制”的特殊地缘政治和制度优势,因而,在亚洲各竞争中的经济区域中,它是建设亚洲首个、也将是最大的GTP的最佳区位。GTP的建成运作可以提升该都会经济区的总体竞争力,加快其经济重构的步伐。结合区内的其它4个机场,珠海机场有条件发展成为GTP。然而,GTP的建设需要有关机场与地方政府间在关税、制空权、后勤服务以及水陆交通等方面进行协调,这将对该都会经济区的内部合作提出更新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航空货运枢纽港 机场 空运 新经济 珠三角 经济重构 香港都会经济区
下载PDF
新加坡经济结构转型的特点及对中国的启示 被引量:11
20
作者 万卫东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5期1-6,共6页
阐述了新加坡经济发展和结构转型的5个阶段。总结出新加坡经济结构转型的特点:政府在宏观政策的战略导向上发挥着主导作用;全力营造亲商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双向战略;坚持把技术创新作为传统产业提升和新兴产业... 阐述了新加坡经济发展和结构转型的5个阶段。总结出新加坡经济结构转型的特点:政府在宏观政策的战略导向上发挥着主导作用;全力营造亲商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双向战略;坚持把技术创新作为传统产业提升和新兴产业壮大的基础;把握全球经济结构转型机遇,以产业集群形式突破重点战略产业。通过对比分析,得出新加坡经验对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7点启示:坚定不移地贯彻经济结构转型;适时对经济管理体制和机制上的问题作全面的梳理和改革;果断调整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战略,使经济走向内生增长型的道路;加快收入分配格局的调整,以保民生扩大内需;改善投资政策、投资环境和投资结构,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创造丰厚的土壤;建立以高新技术和人才为核心的创新体系来改造传统产业和发展新兴产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始终保持制造业的活力和全球竞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加坡 经济结构转型 特点 启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