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与极化的时空分析 被引量:77
1
作者 芦惠 欧向军 +2 位作者 李想 叶磊 孙东琪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5-21,共7页
借鉴国外相关差异系数和极化指数等系列数理公式,以地级行政区为基本单元,2000---2010年连续11年为研究时段,定量分析了中国区域经济差异与极化的演变过程和格局。结果表明:近10年的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和极化演变趋势基本一致,总体... 借鉴国外相关差异系数和极化指数等系列数理公式,以地级行政区为基本单元,2000---2010年连续11年为研究时段,定量分析了中国区域经济差异与极化的演变过程和格局。结果表明:近10年的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和极化演变趋势基本一致,总体呈现波动上升态势;从演变格局来看,东部地区的经济差异和极化较为显著,西部地区经济差异与极化扩大增强较快,东北地区的经济差异和极化呈现不断下降趋势,而中部地区经济差异和极化较小,却呈现逐步扩大趋势;就省域而言,大部分省域内部差异和极化的变化正向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经济 差异与极化 地级单元 时空分析 中国
原文传递
九十年代广东省不同经济地域差异分析 被引量:25
2
作者 刘筱 阎小培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7,共7页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二个十年里 ,广东省区域差异在不断深化的同时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 ,由此导致广东省的空间结构进入一个新的层次。文中以美国学者J .Friedman的核心—边缘模式作为理论基础 ,分析了广东省四大经济地域发展水平的差异 ...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二个十年里 ,广东省区域差异在不断深化的同时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 ,由此导致广东省的空间结构进入一个新的层次。文中以美国学者J .Friedman的核心—边缘模式作为理论基础 ,分析了广东省四大经济地域发展水平的差异 ,探讨了空间极化与空间扩散趋势。研究表明 ,90年代以来 ,广东省在极化作用持续加强、区域差异不断扩大的同时 ,扩散效应已开始显现 ,即在不平衡发展中出现了平衡的趋势 ,从而使核心—边缘结构进入新的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 经济地域 差异分析 核心-边缘结构
下载PDF
国家极化与当代欧美民主政治危机 被引量:34
3
作者 庞金友 《政治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4-56,M0003,M0004,共15页
国家极化现象是当代欧美民主发展的最新趋势,是理解当前欧美政治危机的症结所在。国家极化是经济极化和政治极化的深度扩张,是社会极化和文化极化的双重累加,呈现简单而线性的演进逻辑与复合而显著的现实特征。在经济获益失衡、多元文... 国家极化现象是当代欧美民主发展的最新趋势,是理解当前欧美政治危机的症结所在。国家极化是经济极化和政治极化的深度扩张,是社会极化和文化极化的双重累加,呈现简单而线性的演进逻辑与复合而显著的现实特征。在经济获益失衡、多元文化主义受挫、公民价值观念扭转、政治传播转型以及政治版图洗牌与选民阵营重组等诸多因素的强势推动下,国家极化不断升级、愈演愈烈。国家极化内含强大的破坏力、解构力和重塑力,对欧美国内政治形势、国际关系格局和未来政治走向影响深远,尤以否决政体、极端政治、信任危机、“后真相政治”的出现以及全球秩序的重构最值得关注。国家极化现象为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新的契机和挑战,为未来政治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极化 经济极化 政治极化 政治传播 多元文化主义
原文传递
东北地区经济空间极化及其驱动因子的定量研究 被引量:35
4
作者 孙平军 修春亮 董超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7-93,共7页
在对区域经济空间极化相关文献研究综述的基础上,借鉴有关研究方法,遵循从过程到格局、机理,从整体到局部的研究思路,首先以人均GDP为测度指标,综合分析东北三省及其内部各区域经济差异与空间极化的过程与空间格局,接着以人均GDP的极化... 在对区域经济空间极化相关文献研究综述的基础上,借鉴有关研究方法,遵循从过程到格局、机理,从整体到局部的研究思路,首先以人均GDP为测度指标,综合分析东北三省及其内部各区域经济差异与空间极化的过程与空间格局,接着以人均GDP的极化水平为应变量,以工业总产值、当年实际直接利用外资额、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全员劳动生产率和复合流量的极化水平为自变量,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区域经济空间极化的内在机理。结果表明:①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空间极化现象,且整体呈现出南强北弱的态势;②哈长经济区和辽中南经济区已初步形成,其中哈长经济区处于明显的集聚阶段,而辽中南经济区扩散效应已开始发挥作用;③地区经济发展的位序排名及其变化表明区域经济发展中心逐步南移;④区域差异和空间极化总体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呈现出先升后降,但总体水平呈上升的变化态势;⑤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表明各动力因子的作用程度和作用趋势不尽相同,但工业总产值和全员劳动生产率是东北三省及其内部区域经济空间极化演变所共有的主导驱动因子,说明其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内生增长过程,并提出应强化市场体制转轨、国有企业改组改革、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和政府政策的导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经济 空间极化 驱动因子 定量 研究 东北三省
下载PDF
长三角地区经济极化过程与空间演变分析 被引量:26
5
作者 叶磊 欧向军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668-1677,共10页
在经济极化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利用ER指数和TW指数对长三角1990-2010年的经济极化趋势进行测度,从整体上把握区域经济极化的演变过程;其次,选取1997、2001、2006和2010年这4个典型年份,从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的角度对长三角地区的经济极... 在经济极化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利用ER指数和TW指数对长三角1990-2010年的经济极化趋势进行测度,从整体上把握区域经济极化的演变过程;其次,选取1997、2001、2006和2010年这4个典型年份,从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的角度对长三角地区的经济极化过程进行科学分析,总结其空间格局的演化规律。研究发现:①从极化指数的动态演变过程来看,长三角地区的经济极化水平在1990-2010年间呈现出波动上升的变化趋势,并通过极化的初始定义对上述论断进行了验证;②从极化理论的两大效应来看,长三角地区的极化效应在研究时段内经历了一个先扩大再缩小的变化过程,而其扩散效应在研究时段内是逐渐增强的;③从经济极化的空间格局来看,长三角地区在近10多年的时间里呈现出"箭头"型—"Z"字型—"M"字型—"区"字型的变化过程,未来借助相关基础设施束扩散效应的增强,本地区空间格局有望向网络型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极化 极化效应 扩散效应 空间格局 长三角
原文传递
金融开放、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一体化发展--基于长三角城市群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23
6
作者 张海军 张志明 《经济问题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22-133,共12页
金融扩大开放进程中,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是促进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从金融扩大开放的视角出发,探究了金融开放促进经济协同发展的有效途径,采用长三角地区26座城市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交互项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 金融扩大开放进程中,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是促进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从金融扩大开放的视角出发,探究了金融开放促进经济协同发展的有效途径,采用长三角地区26座城市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交互项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测算城市的极化指数进行了稳健性检验。研究发现,(1)扩大金融开放、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发展有助于促进地区经济增长;(2)存在金融开放促进经济增长的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的中介渠道,在控制地区效应、个体效应和时间效应后结论依然稳健;(3)极化视角下,进一步扩大金融开放并缩小城市间金融开放水平的差距能显著地促进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极化度程度下降,进而促进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发展。有鉴于此,若要促进长三角地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就需要在扩大金融开放的同时,进一步促进产业的整合调整、发挥比较优势,形成优势互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扩大金融开放 产业结构升级 经济一体化 极化理论
原文传递
中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极化分析 被引量:17
7
作者 刘耀彬 陈志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79-684,共6页
以经济增长极理论为基础,建立相应指标评价体系,采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方法,对中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极化机制和空间极化差异进行分析。研究显示: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极化机制在于经济发展成果、经济投入和城市化发展,它们对区域经济极化... 以经济增长极理论为基础,建立相应指标评价体系,采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方法,对中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极化机制和空间极化差异进行分析。研究显示: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极化机制在于经济发展成果、经济投入和城市化发展,它们对区域经济极化贡献程度依次降低,进一步的评价指标变化度揭示,不同指标对关键因子变动的贡献也不一样,由此得出10项重点控制指标;通过对前两个全局主成分投影的组合分析,发现中部省份的经济投入与经济产出效果差,着力提高投入产出效率是该地区极化系统得以完善的根本。进一步的综合变动轨迹分析显示,中部地区经济极化程度不强,但经济极化强度随时间正逐步加强,因此,加大对极化程度较强的湖北、湖南和江西的扶持有助于该区极化系统的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部地区 中部崛起 极化机制 极化差异 全局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财政分权、经济增长与政府减贫行为 被引量:17
8
作者 刘建民 欧阳玲 毛军 《中国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39-150,共12页
首先基于我国2000-2015年的相关数据,采用极化指数对我国区域财政收入分权的地区差距进行分解;然后,建立空间面板分位数计量模型实证检验财政分权对贫困减少的直接影响效应和通过经济增长相互作用对贫困减少产生间接影响效应。研究结果... 首先基于我国2000-2015年的相关数据,采用极化指数对我国区域财政收入分权的地区差距进行分解;然后,建立空间面板分位数计量模型实证检验财政分权对贫困减少的直接影响效应和通过经济增长相互作用对贫困减少产生间接影响效应。研究结果发现:(1)总体地区差距呈现出下降态势,这说明我国财政收入分权的聚合程度在不断增强。组间差距缩小与组内聚合程度增强是我国财政收入分权的空间极化程度下降的主要来源。(2)采用空间面板分位数计量模型研究发现,农村贫困和城镇贫困存在空间依赖作用,且农村贫困的空间相关系数略高于城镇贫困的空间相关系数;财政收入分权对农村贫困减少和城镇贫困减少产生了显著的负向作用,财政支出分权对农村贫困减少和城镇贫困减少产生了显著的正向作用,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村贫困减少和城镇贫困减少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财政收入分权集群对农村贫困减少产生了显著的负向作用,财政支出分权集群对城镇贫困减少产生了显著的负向作用,经济集聚对农村贫困减少和城镇贫困减少产生了显著的负向作用。最后提出促进我国反贫困工作的关键点在于需要考虑空间因素下财政分权政策的合理制定与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财政分权 经济增长 政府减贫行为 极化指数 空间面板分位数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极化的驱动力机制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叶磊 欧向军 张洵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60-66,共7页
在归纳概括经济极化驱动力机制概念及其内部逻辑关系的基础上,建立长三角地区经济极化驱动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选取1996,2001,2006和2012年4个典型年份,运用熵值法对其整体和25个中心城市的经济极化驱动力和类型进行定量比较。结果表... 在归纳概括经济极化驱动力机制概念及其内部逻辑关系的基础上,建立长三角地区经济极化驱动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选取1996,2001,2006和2012年4个典型年份,运用熵值法对其整体和25个中心城市的经济极化驱动力和类型进行定量比较。结果表明:①长三角地区经济极化的驱动力与极化水平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相互促进关系,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极化形成与发展的动力逐步由工业化为主向全球化为主转变,进而转向城镇化和分权化多元并进的局面;②近10多年来,上海市的经济极化属于分权化带动型,但其经济极化的总驱动力在逐渐减弱,而江苏省各地区经济极化驱动力的类型多样,自北向南的层次感十分突出,浙江省各地区的经济极化类型变化较大,主要是从以工业化带动型为主逐渐向分权化和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型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驱动力机制 经济极化 熵值法 长三角
下载PDF
经济极化背景下民族间发展差距问题变化及应对 被引量:5
10
作者 卢小平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7-63,共7页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向核心城市极化的趋势,在全国形成了三大经济核心,而各省级区域也围绕着“首位城市”极化。经济极化在中西部民族省区,体现得更明显。但中西部民族省区因为远离国家经济核心,无法有效分享国家经济核...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向核心城市极化的趋势,在全国形成了三大经济核心,而各省级区域也围绕着“首位城市”极化。经济极化在中西部民族省区,体现得更明显。但中西部民族省区因为远离国家经济核心,无法有效分享国家经济核心发展红利,而在本区域经济极化的过程中,人口、资源、财富向核心城市集聚的步伐不一,导致本来就比较大的民族间发展差距问题,变得更加复杂。为此,各地应在顺应经济极化趋势的情况下,改变发展思路,加大引导少数民族劳动者向核心城市转移,探寻跨区域土地、人口、财政等协同分配,避免核心城市在虹吸周边地区资源、财富的同时,却排斥周边人口,以人均的发展均衡代替片面的区域均衡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极化 中心-边缘格局 民族间发展差距
下载PDF
唐代山南西道经济发展的结构问题 被引量:2
11
作者 周尚兵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6,共6页
唐代山南西道的经济发展使其形成了相对繁荣的中心经济区域和相对落后的边缘经济区域。边缘经济区域的家庭生产单元以所产实物与“以负贩为业”的职业商贩进行“随土交易”式的商品交换。在职业商贩的中介下,分散的自然经济与市场经济... 唐代山南西道的经济发展使其形成了相对繁荣的中心经济区域和相对落后的边缘经济区域。边缘经济区域的家庭生产单元以所产实物与“以负贩为业”的职业商贩进行“随土交易”式的商品交换。在职业商贩的中介下,分散的自然经济与市场经济整合并存在一起,这不仅使山南西道发生了从唐初“不甚趋利”到唐后期“利私自入”的观念转换,而且也使山南西道的商品经济发展呈现出结构性的常态运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山南西道 经济结构
下载PDF
经济极化发展中的金融极化效应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兵兵 《区域金融研究》 2013年第11期10-16,共7页
鉴于现有金融中心理论的不足,以区域经济学中的经济极化理论为基础,分析了经济极化过程中金融极化的发生机理,提出有四种金融极化效应起到了重要作用,即投资积聚效应、本地市场效应、资本吸入效应、信贷扩张效应。论文首次较具体地揭示... 鉴于现有金融中心理论的不足,以区域经济学中的经济极化理论为基础,分析了经济极化过程中金融极化的发生机理,提出有四种金融极化效应起到了重要作用,即投资积聚效应、本地市场效应、资本吸入效应、信贷扩张效应。论文首次较具体地揭示了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金融发展之间的一些内在联系,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一种较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极化 金融极化 效应
下载PDF
基于空间计量分析的山东省经济空间极化 被引量:4
13
作者 路建强 王铁 《鲁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年第2期143-148,共6页
在仔细研究区域经济空间极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与时空计量分析的方法,以人均GDP为测度指标,对山东省17个地级市的经济差异和经济空间极化的过程与空间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山东省市域经济存在空间极化的现... 在仔细研究区域经济空间极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与时空计量分析的方法,以人均GDP为测度指标,对山东省17个地级市的经济差异和经济空间极化的过程与空间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山东省市域经济存在空间极化的现象,总体表现为东强西弱.(2)山东半岛经济区的扩散已经开始,济南及周边处于过渡期(市内扩散),而其他地区则处于集聚阶段.(3)从山东省市域人均GDP时空变化及比差削距值的变化来看,山东省经济沿着"胶济线"这个集聚轴逐渐东移.并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区位条件、交通优劣等方面分析了影响山东省经济空间极化的驱动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极化 空间计量分析 区域差异 驱动因子
下载PDF
城市圈发展对区域经济一体化影响的实证分析——以长三角城市圈为例 被引量:4
14
作者 苏永乐 陈鹏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CSSCI 2013年第3期65-69,共5页
区域经济圈已经成为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的演进也凸显出城市圈中心城市的主导作用。文章从区域经济总体增长的效率和区域内的单独经济体之间相对经济效益这两个方面出发,运用区域经济学中的极化理论以及实证... 区域经济圈已经成为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的演进也凸显出城市圈中心城市的主导作用。文章从区域经济总体增长的效率和区域内的单独经济体之间相对经济效益这两个方面出发,运用区域经济学中的极化理论以及实证分析法来研究城市圈发展对区域经济一体化演进的影响。得出城市圈发展对区域经济所起到的两大作用:一是能够很好地促进区域整体经济发展;二是对区域内部的经济差异即人均GDP的差距具有明显的缓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经济 长三角城市圈 经济一体化 极化理论
下载PDF
我国副省级城市经济规模化发展的极化效应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冀新 《技术经济》 CSSCI 2013年第8期47-52,共6页
在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城市经济发展非均衡化的背景下,利用1995—2011年我国15个副省级城市的11项经济指标的数据,测算了其经济规模化发展指数,并运用泰尔指标和ER极化指数测量了城市经济规模化发展的极化效应。结果表明:15个副省... 在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城市经济发展非均衡化的背景下,利用1995—2011年我国15个副省级城市的11项经济指标的数据,测算了其经济规模化发展指数,并运用泰尔指标和ER极化指数测量了城市经济规模化发展的极化效应。结果表明:15个副省级城市整体经济规模化发展的极化水平具有波浪式变化特征,2010年极化效应开始加剧;发达区8个副省级城市的经济规模化的极化水平呈倒W型减弱趋势。指出:二、三产业协同拉动城市经济的发展方式有助于弱化城市经济规模化发展的极化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省级城市 经济规模化 极化效应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非均质空间格局下经济极化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效应研究——基于两阶层线性模型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周密 盛玉雪 《南开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65-78,共14页
本文运用阶层结构理论模型剖析经济极化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机理,同时构建两阶层线性模型对这一影响机理进行实证分析。经济极化对创新的影响效应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经济极化对创新的直接影响效应;二是经济极化通过创新过程变量的间接影响... 本文运用阶层结构理论模型剖析经济极化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机理,同时构建两阶层线性模型对这一影响机理进行实证分析。经济极化对创新的影响效应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经济极化对创新的直接影响效应;二是经济极化通过创新过程变量的间接影响效应。考虑阶层结构关系与不考虑阶层结构关系相比,不同因素对创新的影响效应存在较大差异。不同的极化度通过对经费与人力资本的反向调节来影响创新产出,且不同的极化度在跨层级交互效应的传递路径中对特定因素的调节具有互补性。经济极化并不通过私营比重这一中介变量发挥影响。未来提升创新产出的政策应注重四方面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质空间 经济极化 技术创新 跨层级交互效应
下载PDF
韩国发展方向的转变及其对中韩关系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晓玲 《东北亚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98-106,129,共9页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韩国进行了新经济自由主义的改革,导致社会两极分化加剧。在2012年的总统选举中,韩国出现了新的社会共识:进行经济民主改革、追求"幸福发展"。经济自由主义时代的韩国重视企业的全球竞争力、重视出口额...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韩国进行了新经济自由主义的改革,导致社会两极分化加剧。在2012年的总统选举中,韩国出现了新的社会共识:进行经济民主改革、追求"幸福发展"。经济自由主义时代的韩国重视企业的全球竞争力、重视出口额,希望通过经济发展来解决社会问题。今天的韩国强化财阀管制、扶持中小企业,希望扩大就业、拉动国内消费、缩小两极分化。今后,韩国社会对中韩经济合作的评价会发生改变,对国际经济合作也会更加谨慎。即便进行改革,韩国的社会矛盾短期内难以改善,其民族主义情绪还会不断升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国 经济危机 新经济自由主义 社会两极分化 社会危机 经济民主改革 中韩关系
原文传递
江西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与空间极化预警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聂高辉 邱洋冬 龙文琪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8年第2期91-100,共10页
在区域经济差异理论的背景下,首先借鉴国内外关于区域经济差异度量指标,以江西省11个地级市为基本单元和研究尺度,定量分析了江西省2000-2016年期间的区域经济差异演变过程,并采用R/S分形理论方法探究了江西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演变规律。... 在区域经济差异理论的背景下,首先借鉴国内外关于区域经济差异度量指标,以江西省11个地级市为基本单元和研究尺度,定量分析了江西省2000-2016年期间的区域经济差异演变过程,并采用R/S分形理论方法探究了江西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演变规律。然后,构建ARFIMA模型对"十三五"期间江西省区域经济极化演变趋势进行准确有效的监测、预警。结果表明:江西省目前的基尼系数已经突破警戒线,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悬殊;江西省区域经济差异演变基本保持着N型发展趋势;区域经济差异具有较强的自相似性;江西省区域经济极化程度过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西省 经济差异 空间极化 ARFIMA 预警
下载PDF
浅议经济全球化与全球贫富两极分化 被引量:1
19
作者 董学会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年第4期25-27,共3页
由发达国家发动和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全球的贫富两极分化。本文从国际贸易、生产、资本和国际经济规则方面分析了“数字鸿沟”扩大的原因。经济全球化与贫富两极分化之间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在世界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 由发达国家发动和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全球的贫富两极分化。本文从国际贸易、生产、资本和国际经济规则方面分析了“数字鸿沟”扩大的原因。经济全球化与贫富两极分化之间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在世界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经济全球化越发展,两极分化会越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 两极分化 数字鸿沟 边缘化
下载PDF
安徽城市群的发展定位探讨 被引量:2
20
作者 梁中 唐德善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11-114,共4页
城市群的发展深刻影响着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竞争力,对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但其发展规模和方向是有规律可循的,并需要一个成长的渐进过程。安徽城市群在发展和规划过程中,由于自身定位不清和地方利益的驱动,部分城市、城市群之... 城市群的发展深刻影响着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竞争力,对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但其发展规模和方向是有规律可循的,并需要一个成长的渐进过程。安徽城市群在发展和规划过程中,由于自身定位不清和地方利益的驱动,部分城市、城市群之间不顾现实发展基础和城市群发展的客观规律,盲目贪快求大,严重影响了城市群的正常形成进程。为此,安徽在城市群的发展过程中,需要更为审慎的态度,在明确发展什么样的城市群,谁来主导发展以及如何发展这样一个准确定位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运用培育优势产业集群、提升中心城市极化功能、完善城市等级结构、建立跨行政区域的协调组织和多元化城市群治理机制等方法和措施,来推进安徽城市群在符合内在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发展定位 区域经济 城市等级 极化功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