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9篇文章
< 1 2 3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经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一个理论分析框架 被引量:1086
1
作者 荆文君 孙宝文 《经济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66-73,共8页
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基于互联网及相应新兴技术产生的新型经济形态——数字经济,却表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本文在梳理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特征的基础上,从微观、宏观两个层面探讨了数字经济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及其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基于互联网及相应新兴技术产生的新型经济形态——数字经济,却表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本文在梳理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特征的基础上,从微观、宏观两个层面探讨了数字经济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及其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理。在微观层面,互联网、移动通信、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可以形成兼具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及长尾效应的经济环境,在此基础上更好地匹配供需,形成更完善的价格机制,由此提高经济的均衡水平。在宏观层面,数字经济可以通过三条路径促进经济增长,即新的投入要素、新的资源配置效率和新的全要素生产率,数字经济还具有一种类似斯密提出的自增长模式。最后,本文认为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可以为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提供更好的匹配机制与创新激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经济增长 高质量发展 现代化经济体系
原文传递
新时代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判断标准、决定因素与实现途径 被引量:549
2
作者 任保平 文丰安 《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16,共12页
高质量发展是经济发展质量的高水平状态。衡量高质量发展的标准包含经济发展的有效性、协调性、创新性、持续性、分享性等方面。新时代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因素包括:人口的质量与结构、资源环境的质量、资本积累的质量、技术进步质量... 高质量发展是经济发展质量的高水平状态。衡量高质量发展的标准包含经济发展的有效性、协调性、创新性、持续性、分享性等方面。新时代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因素包括:人口的质量与结构、资源环境的质量、资本积累的质量、技术进步质量、对外贸易质量、制度因素。新时代实现中国高质量发展,应从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制度创新、战略创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着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发展质量 高质量发展 现代化经济体系
下载PDF
碳中和进程中的中国经济高质量增长 被引量:191
3
作者 林伯强 《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6-71,共16页
目前中国拥有全球最庞大的能源系统,化石能源占比为84%,碳中和目标要求2030年实现碳达峰和2060年实现净零碳排放,届时能源结构中非化石能源占比将达80%以上。本文从中国现实国情出发,对2030年的碳达峰情景进行了分析。一般将碳中和简单... 目前中国拥有全球最庞大的能源系统,化石能源占比为84%,碳中和目标要求2030年实现碳达峰和2060年实现净零碳排放,届时能源结构中非化石能源占比将达80%以上。本文从中国现实国情出发,对2030年的碳达峰情景进行了分析。一般将碳中和简单理解为能源结构调整,分析结果表明:2030年碳达峰的峰值既取决于清洁能源发展,也取决于能源电力需求增长,需要通过平衡清洁能源发展速度与能源需求增长速度以控制碳排放峰值。碳中和背景下的经济高质量增长要求实现“双脱钩”:经济增长需要尽可能与化石能源消费和能源电力需求增长脱钩。为此,本文提出了一个涵盖供给侧和需求侧的碳中和系统性方案,并进一步讨论了可行的市场化手段以支持方案的实施。保障能源(电力)安全稳定供应是经济清洁低碳转型的基本原则,也是能源系统转型的主要挑战,因此需要先立后破,找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煤电退役和低碳转型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 经济增长 高质量发展 能源系统转型
原文传递
关于循环经济理论与政策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47
4
作者 解振华 《中国环保产业》 2003年第11期6-9,共4页
作者结合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详细论述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意义、模式和前景,提出了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理论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 循环经济 政策 经济发展模式 制度创新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中国区域物流业与经济发展协调度研究--基于复合系统模型与30个省区面板数据 被引量:68
5
作者 张毅 陈圻 《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70-74,79,共6页
采用复合系统模型计算了全国30个省(区)物流业子系统与经济子系统的有序度,在此基础上得出了全国与东、中、西3个地区各子系统有序度和复合系统协调度,并进一步分析了经济最发达的4个区域的协调度在研究时段内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对物... 采用复合系统模型计算了全国30个省(区)物流业子系统与经济子系统的有序度,在此基础上得出了全国与东、中、西3个地区各子系统有序度和复合系统协调度,并进一步分析了经济最发达的4个区域的协调度在研究时段内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对物流业子系统贡献最大的序参量是周转量,受各个地方政府2005年加大物流业投入影响,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对物流业子系统贡献也明显上升。对经济子系统而言,城镇与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与人均工资先后对经济子系统贡献最大。总体上,东、中、西3个地区协调度呈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区域 物流业 经济子系统 发展协调度 复合系统 系统模型 面板数据 China economic development Degree Research Panel Data Model Compound system 有序度 固定资产投资 系统协调度 恩格尔系数 农村居民 模型计算
下载PDF
金融基础设施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研究——以我国征信系统为例 被引量:65
6
作者 李稻葵 刘淳 庞家任 《金融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80-188,共9页
本文建立了考察金融基础设施对经济发展推动作用的评估模型,并以金融基础设施中极为重要的征信系统为例,量化评估了金融基础设施对我国宏观经济的促进作用。通过模型对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所有底层数据以及针对21家全国性银行和257家... 本文建立了考察金融基础设施对经济发展推动作用的评估模型,并以金融基础设施中极为重要的征信系统为例,量化评估了金融基础设施对我国宏观经济的促进作用。通过模型对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所有底层数据以及针对21家全国性银行和257家地方性金融机构的调查问卷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征信系统促进了宏观经济中的总消费和总投资,并估算出征信系统对GDP增长的贡献占比为4.28%,相当于0.33个百分点的GDP增长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基础设施 经济发展 征信系统
原文传递
中国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模型 被引量:62
7
作者 杨武 杨淼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0-35,共6页
通过分析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揭示两者的耦合协调发展机理,构建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基于中国1991—2012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社会效用动态最优和社会效用静态最优条件下,科技创新... 通过分析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揭示两者的耦合协调发展机理,构建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基于中国1991—2012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社会效用动态最优和社会效用静态最优条件下,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都具有耦合协调的协同发展关系;中国的政府财政收入和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对经济产出的作用相当;科技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协同发展对经济产出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创新 经济发展 耦合关系 系统耦合度 系统耦合协调度
下载PDF
以煤气化为核心的多联产能源系统——资源/能源/环境整体优化与可持续发展 被引量:47
8
作者 倪维斗 李政 《煤化工》 CAS 2003年第1期3-10,共8页
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按现有技术我国能源系统是不可持续的。在一次能源以煤为主而且长期不可能大幅度变化的情况下 ,如何构建资源、能源、环境整体化的可持续发展能源系统 ,是从现在就要开始重点研究并逐步... 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按现有技术我国能源系统是不可持续的。在一次能源以煤为主而且长期不可能大幅度变化的情况下 ,如何构建资源、能源、环境整体化的可持续发展能源系统 ,是从现在就要开始重点研究并逐步实施的战略性问题。文章提出以煤气化为核心的多联产能源系统是解决未来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详细论述了可能实施的多联产耦合实例、效益分析及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和科学问题 ;对我国实施多联产战略的起步、多层次步骤、政府支持及相关政策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气化 多联产能源系统 资源 能源 环境 整体优化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河北省经济发展质量评价——基于经济发展质量指标体系的分析 被引量:46
9
作者 许永兵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8-65,共8页
从对河北省近14年的经济发展质量综合评价以及包括河北省在内的十省市经济发展质量比较分析来看,河北省的经济发展质量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且层次低、最终需求结构不合理、高新技术产业薄弱、资源消耗大、民生改善需进一步加强等问题。... 从对河北省近14年的经济发展质量综合评价以及包括河北省在内的十省市经济发展质量比较分析来看,河北省的经济发展质量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且层次低、最终需求结构不合理、高新技术产业薄弱、资源消耗大、民生改善需进一步加强等问题。河北省应从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居民消费、支持企业技术创新、落实节能减排措施、完善社保体系等方面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省 区域经济 经济发展质量 指标体系 综合评价
下载PDF
Rural restructuring in China: Theory, approaches and research prospect 被引量:43
10
作者 TU Shuangshuang LONG Hualou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7年第10期1169-1184,共16页
Rural restructuring is a process of reshaping socio-economic morphology and spatial pattern in rural territory in response to the changes of elements both in kernel system and external system of rural development, by ... Rural restructuring is a process of reshaping socio-economic morphology and spatial pattern in rural territory in response to the changes of elements both in kernel system and external system of rural development, by optimally allocating and efficiently managing the material and non-material elements in the two systems. It aims at ultimately optimizing the structure and promoting the function within rural territorial system as well as realizing the coordination of structure and complementation of function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territorial system. This paper establishes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rural restructuring through elabo- rating the concept and connotations as well as analyzing the mechanism pushing forward rural restructuring based on the evolution of "elements-structure-function", and probes the approaches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spatial restructuring, economic restructuring and social restructuring. Besides, the authors argue that the study of rural restructuring in China in the future needs to focus on the aspects of long-term and multi-scale process and pattern, mechanism, regional models, rural planning technology system and standard, policy and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s concerning rural restructuring as well as the impacts of globalization on rural restructuring, in order to serve the current national strategic demands and cope with the changes of rural development elements in the process of urban-rural development transform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ral restructuring rural development transformation rural territorial system elements-structurefunction spatial restructuring economic restructuring social restructuring rural geography
原文传递
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县域金融体系重构:浙江案例 被引量:37
11
作者 钱水土 《金融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48-157,共10页
县域经济发展导致县域金融需求展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内生性,而县域金融供给则仍由政府主导,是完全外生的。实体经济内生的不断增长的金融需求与外生的不断萎缩的金融供给之间的矛盾成为县域经济与县域金融的基本矛盾。县域经济发展要求调... 县域经济发展导致县域金融需求展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内生性,而县域金融供给则仍由政府主导,是完全外生的。实体经济内生的不断增长的金融需求与外生的不断萎缩的金融供给之间的矛盾成为县域经济与县域金融的基本矛盾。县域经济发展要求调动县域金融活动主体的内在动力,发展内生于县域经济的、适合县域生产要素禀赋结构特点的县域金融新体系。同时,县域金融体系的健康运行还必须有完善的金融法律体系和相应的政策措施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域经济发展 县域金融体系 浙江
原文传递
基于五大发展理念的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研究——基于二次加权因子分析法 被引量:36
12
作者 李旭辉 朱启贵 +1 位作者 夏万军 李认认 《数理统计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06-518,共13页
本文以五大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环节为出发点,从五大发展理念的五个层面构建了经济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本文样本和指标变量的特点,引入二次加权因子分析法,依次对16个地级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分项评价和综合评价... 本文以五大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环节为出发点,从五大发展理念的五个层面构建了经济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本文样本和指标变量的特点,引入二次加权因子分析法,依次对16个地级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分项评价和综合评价,揭示出了每个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方面发展的优势和不足,以及每个城市在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下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状况。基于实证评价结果,从五大发展理念视角提出了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大发展理念 经济社会发展 评价体系 二次加权因子分析法 聚类分析
原文传递
中国收入不平等:发展、转型和政策 被引量:35
13
作者 李实 Terry Sicular Finn Tarp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1-31,共11页
描述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收入不平等变动的主要趋势,并将其归因于如下四种因素的相互影响:第一,由传统的发展理论所刻画,以结构转型、市场扩展、剩余劳动力吸收和收入差距的库兹涅茨“倒U型”路径等为主要影响的发展因素。第二,经济制度... 描述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收入不平等变动的主要趋势,并将其归因于如下四种因素的相互影响:第一,由传统的发展理论所刻画,以结构转型、市场扩展、剩余劳动力吸收和收入差距的库兹涅茨“倒U型”路径等为主要影响的发展因素。第二,经济制度的转型变化因素。在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经济活动决策过程的微观化,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出现,以及收入分配机制的变化引起了收入分配格局的改变。第三,经济体制转型不彻底和不完善的因素。这导致了寻租、设租和隐性收入的产生,带来收入差距扩大和收入分配不平等。第四,社会保障制度和再分配政策的逐步完善因素。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缓解收入分配不平等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收入不平等 经济发展 经济体制转型 社会保障制度 再分配政策
下载PDF
基于科技创新驱动的我国经济发展与结构优化测度研究 被引量:27
14
作者 杨武 杨淼 《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7,12,共8页
依据熊彼特创新周期诠释经济发展周期理论,根据科技创新投入产出过程和经济发展内部层次结构,建立反映我国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运用变异系数法合成分类指数和综合指数,使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对1995~2014年我国科技创... 依据熊彼特创新周期诠释经济发展周期理论,根据科技创新投入产出过程和经济发展内部层次结构,建立反映我国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运用变异系数法合成分类指数和综合指数,使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对1995~2014年我国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实际状况进行测度评价。结果发现:我国科技创新最终产出是通过较低的创新投入和成果转化效率获得的,其中掺杂了非科技因素;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长期没有得到有效改善;科技创新中间产出整体质量较差,造成科技创新效率更低;科技创新投入、经济发展规模与科技创新效率间呈现U字形关系,科技创新中间产出与科技创新效率间呈现倒U字形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创新 经济发展 分类指数 指标体系 变异系数法 VAR模型
下载PDF
论经济发展方式及其转变——理论、历史、现实 被引量:24
15
作者 史晋川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2-18,共7页
本文旨在从经济理论与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对经济发展方式及其转变的问题进行初步的整理和分析。本文的分析结论表明,从资源配置视角来看,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二是资源配置效率的改善... 本文旨在从经济理论与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对经济发展方式及其转变的问题进行初步的整理和分析。本文的分析结论表明,从资源配置视角来看,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二是资源配置效率的改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建立起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和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发展方式 资源配置 经济体制
下载PDF
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的经济增长质量效应研究——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系统GMM估计 被引量:23
16
作者 詹新宇 崔培培 《经济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2-19,共8页
文章基于"五大发展理念",从经济增长质量视角出发,以中国2000—2014年的省际面板数据为样本,运用系统GMM估计方法,实证检验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的经济增长质量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整体上看,经济增长质量的变动存在持续性,转... 文章基于"五大发展理念",从经济增长质量视角出发,以中国2000—2014年的省际面板数据为样本,运用系统GMM估计方法,实证检验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的经济增长质量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整体上看,经济增长质量的变动存在持续性,转移支付的经济增长质量效应显著为负。(2)从五大方面指数看,转移支付对创新、绿色和开放的影响显著为负,但对协调和共享的影响显著为正,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转移支付通过抑制创新、绿色和开放而制约了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3)从地区数据层面看,转移支付显著促进了东部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但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质量效应却为负。(4)将转移支付分为一般用途转移支付、特殊用途转移支付和税收返还等三方面进行的实证分析表明,不同类型转移支付的经济增长质量效应也存在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增长质量 五大发展理念 系统GMM估计
原文传递
劳动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与经济发展效率--以劳动力要素城乡配置变化为例 被引量:22
17
作者 王阳 《经济纵横》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67-76,共10页
劳动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有助于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健全市场配置资源功能。以劳动力要素城乡配置为例,使用动态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实证检验劳动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是否是有效率的公共决策。回归结果显示,城镇就业与经济发展效率存在... 劳动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有助于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健全市场配置资源功能。以劳动力要素城乡配置为例,使用动态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实证检验劳动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是否是有效率的公共决策。回归结果显示,城镇就业与经济发展效率存在显著的非线性倒U型曲线关系,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向城镇地区配置更多的劳动力要素是有经济效率的区位选择。目前,劳动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仍是有效率的决策,劳动力城镇就业比重相比效率最优值尚低10~19个百分点。因此,到2025年乃至2035年,我国都将处于劳动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红利释放期,应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和工资价格形成机制,弱化和消除阻碍劳动力流动的制度性因素和社会性因素,不断吸引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就业,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定居,提高城镇就业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经济发展效率 劳动力要素城乡配置 经济体制改革 城镇就业政策
原文传递
基于“五位一体”总布局的省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研究 被引量:22
18
作者 李旭辉 朱启贵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07-117,128,共12页
笔者从"五位一体"总布局的视角构建了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群组G1-熵权主客观组合赋权评价方法,对中国31个省份的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基于此对其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结果进行了聚类分析。研究结果表... 笔者从"五位一体"总布局的视角构建了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群组G1-熵权主客观组合赋权评价方法,对中国31个省份的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基于此对其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结果进行了聚类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政府透明度、文化创新产业、社会保障制度、生态环境是影响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推进的关键因素,且各省份以"五位一体"总布局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协调、不平衡、不可持续的问题。笔者认为,政府部门应结合关键因素出台相关政策措施,统筹推进基于"五位一体"总布局的经济社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位一体”总布局 经济社会发展 综合评价体系 组合赋权法 聚类分析
下载PDF
面向经济主战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思考 被引量:22
19
作者 白光祖 彭现科 +5 位作者 王宝 曹晓阳 徐冰鑫 孙思源 王强 夏佳文 《中国工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20-127,共8页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迫切需要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发挥战略支撑、前瞻引领、源头供给、原始驱动作用。本文在深刻认识面向经济主战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重大意义的基础上,提出聚焦创新驱动、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迫切需要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发挥战略支撑、前瞻引领、源头供给、原始驱动作用。本文在深刻认识面向经济主战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重大意义的基础上,提出聚焦创新驱动、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总体思路,旨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中打造重塑全球产业竞争格局、决定我国国际经济地位的主导力量。从做强战略科技力量主体、构建产业科技创新网络、发挥战略支撑作用3个方面着手,系统阐述了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发展路径与具体举措。从分类施策支持产业创新、培养产业科技人才梯队、优化产业创新体系文化、强化金融资本市场支持、打造专业科技服务体系方面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主战场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现代产业体系
下载PDF
农村金融理论发展主要阶段评述 被引量:16
20
作者 曹协和 《财经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27-35,共9页
如何改变深化农村金融发展是我国经济理论研究者、政策决策者和政策实践者所面临的一道重要课题。本文试图对农村金融研究的三个阶段——农业信贷补贴论、农村金融市场论和不完全竞争市场论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与评析;总结国内外近期农... 如何改变深化农村金融发展是我国经济理论研究者、政策决策者和政策实践者所面临的一道重要课题。本文试图对农村金融研究的三个阶段——农业信贷补贴论、农村金融市场论和不完全竞争市场论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与评析;总结国内外近期农村金融研究成果,从不同的角度探析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与缺陷,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以及基于相关理论给出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向,旨在促进学界对农村金融问题的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金融 经济发展 体系建设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