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6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拟自然化:城市湖泊水环境治理的生态 智慧与途径——以南京玄武湖为例 被引量:6
1
作者 成玉宁 王雪原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9-24,共6页
“金陵明珠”玄武湖作为南京的核心生态斑块与重要游憩地,其水环境治理是城市双修的重要内容。通过对比玄武湖周边城市建设前后的水文过程差异,聚焦水系水域、土地利用、水利工程等方面解读玄武湖水环境系统退化的成因,针对湖泊水环境... “金陵明珠”玄武湖作为南京的核心生态斑块与重要游憩地,其水环境治理是城市双修的重要内容。通过对比玄武湖周边城市建设前后的水文过程差异,聚焦水系水域、土地利用、水利工程等方面解读玄武湖水环境系统退化的成因,针对湖泊水环境的状况,采取生态恢复法则,探索城市湖泊水环境生态恢复的路径,旨在最大限度改善湖泊小流域自然水文过程,结合拟自然的代偿性工程措施作为补充,运用生态智慧修复、优化城市湖泊水环境,对于众多城市湖泊面临的共性问题具有普适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城市湖泊水文特征 退化成因 恢复机制 代偿性措施 生态智慧
下载PDF
恢复力、弹性或韧性?——社会——生态系统及其相关研究领域中“Resilience”一词翻译之辨析 被引量:107
2
作者 汪辉 徐蕴雪 +2 位作者 卢思琪 任懿璐 象伟宁 《国际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9-39,共11页
外文术语的准确翻译在各个领域的研究与实践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resilience"一词的准确翻译,对于推动基于生态智慧的韧性城乡人居环境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具有重要作用。城市是一个最为复杂的社会—生态系统,因此在研究... 外文术语的准确翻译在各个领域的研究与实践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resilience"一词的准确翻译,对于推动基于生态智慧的韧性城乡人居环境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具有重要作用。城市是一个最为复杂的社会—生态系统,因此在研究城乡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实践时,"resilience"的准确翻译必须置于社会—生态系统语境下完成。虽然近年来受到国外社会—生态系统及其相关领域的影响,国内相关研究也开始兴起并产生了较多的研究成果,但是国内学术界对"resilience"的译法没有形成一致,而多种译法会造成认识上的混乱而不利于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为此笔者对照了英文字典中"resilience"与中文字典中恢复力、弹性与韧性的释义,对目前这三种主流的译法进行了辨析;同时解析了国外文献中该词的学术概念和内涵,并对国内社会—生态系统及其相关领域文献中该词的翻译情况进行了统计与原因分析。结果表明,"resilience"统一翻译成"韧性"最接近其学术概念内涵的主流认识。笔者认为,相对于恢复力与弹性,韧性一词包含了对系统经干扰后恢复到平衡状态观点的扬弃,彰显了作为社会—生态系统的人类世界显然不应该是在灾难后恢复到原点,而是经受灾难后变得更强大、更繁荣、更具有生命力之含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SILIENCE 社会—生态系统 生态环境 城市 灾害学 翻译 生态智慧
原文传递
基于韧性特征的城市社区规划与设计框架 被引量:44
3
作者 申佳可 王云才 《风景园林》 2017年第3期98-106,共9页
韧性是生态系统的特征之一,但随着人类干预程度的不断加深,人工系统的刚性化越来越强,而生态系统的韧性特征逐渐下降,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降低。因此,韧性成为学界和业界广泛讨论和关注的话题。但繁多的概念和抽象的解释仍然无法告诉我们... 韧性是生态系统的特征之一,但随着人类干预程度的不断加深,人工系统的刚性化越来越强,而生态系统的韧性特征逐渐下降,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降低。因此,韧性成为学界和业界广泛讨论和关注的话题。但繁多的概念和抽象的解释仍然无法告诉我们:韧性的本质是什么?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在生态规划与设计中进行韧性实践?如何架起不同尺度层面上全面韧性与特定韧性之间的桥梁?本文借助于生态实践智慧的启发,通过韧性概念的变化和成功生态规划设计实践案例的研究,提出生态系统的可变性是系统韧性的根本特征这一观点;并以城市社区为重点,构建以调控系统可变性为核心的城市社区韧性规划与设计框架,共包含两个途径:一是借助规划设计,使社区系统在结构与功能层面尽可能适应环境条件;二是通过组织管控,使社区系统在运行层面尽可能迎合各种环境条件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韧性 适应性 城市社区 生态智慧 生态实践
下载PDF
回归自然 返璞归真——《呼啸山庄》的生态批评 被引量:38
4
作者 陈茂林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9-73,共5页
《呼啸山庄》是一部意蕴丰富的小说。小说中的自然是有生命的独立主体,是人们的精神庇护所和心灵栖息地,生机勃勃,气象万千。作品表达了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生态思想,体现了文明与自然之间对立交融的关系,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智慧。这在... 《呼啸山庄》是一部意蕴丰富的小说。小说中的自然是有生命的独立主体,是人们的精神庇护所和心灵栖息地,生机勃勃,气象万千。作品表达了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生态思想,体现了文明与自然之间对立交融的关系,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智慧。这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啸山庄》 生态批评 独立主体 对立交融 生态智慧
下载PDF
探索传统人类聚居的生态智慧--以世界文化遗产区都江堰灌区为例 被引量:40
5
作者 颜文涛 象伟宁 袁琳 《国际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9,共9页
以世界文化遗产区的都江堰灌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历史比较法,研究人类聚居生态智慧的演变规律。研究表明,都江堰灌区不同发展阶段的人—水关系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模式,对人类聚居起到关键的作用;在都江堰水利工程建设前、建设时期、发... 以世界文化遗产区的都江堰灌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历史比较法,研究人类聚居生态智慧的演变规律。研究表明,都江堰灌区不同发展阶段的人—水关系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模式,对人类聚居起到关键的作用;在都江堰水利工程建设前、建设时期、发展时期及近现代时期四个阶段,"天府之国"的人与自然关系模式显示出顺从自然、尊重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四次转变;从道生万物的整体观、道法自然的实践观、兼利天下的社会观、以道驭术的伦理观、自发秩序的善治思想等五个方面,揭示了"天府之国"社会和自然系统和谐共存的深层生态智慧。上述生态智慧对当代城乡可持续发展与规划实践的若干启示为:自然与社会系统的协同关系将有助于促进人类聚居的可持续性;自然引导下的人类聚居实践能够支撑生命支持系统;应通过规划实践维持或重构健康的自然过程;融合环境管理单元和规划发展单元,形成聚居模块单元,有助于形成基于模块单元的富有活力的健康自治管理模式;在城市规划领域引入环境伦理观,可以指导规划价值选择与规划制度革新;可持续的人居环境模式应该是社会与自然系统相互协作、理性包容、适度冗余、有序增长的协同进化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文化遗产区 人类聚居 生态智慧 协同进化 都江堰灌区
原文传递
中国传统生态智慧及其现实意义--以丽江古城水系为例 被引量:36
6
作者 刘国栋 田昆 +1 位作者 袁兴中 孙晋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72-479,共8页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生态智慧,天人合一是这些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天人合一就是人类与大自然的合一。云南丽江古城水系的设计、管理和保护就是这些传统生态智慧在现代文明社会中的延续,为当今人们...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生态智慧,天人合一是这些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天人合一就是人类与大自然的合一。云南丽江古城水系的设计、管理和保护就是这些传统生态智慧在现代文明社会中的延续,为当今人们解决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提供了极其宝贵而深刻的启示。古城的选址充分考虑了地形地貌、方位朝向和水系分布的特点,环山抱水的空间格局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智慧;古城的建筑、街巷与水系密切结合,形成了变化丰富的临水模式;依据古城地势和水系的特点,古城人们开创了独特并且延续至今的洗街文化;发达的水系造就了众多的桥梁,同时也产生了独特的桥市文化;以三眼井为代表的用水、护水民俗,蕴含着丰富的水管理智慧。面对当前旅游业迅猛发展所造成的水环境压力,古城管理部门借鉴传统的生态智慧,效仿古人的用水、护水方法,采取了一系列的调控和保护措施,古城水系的水质、水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例如:城市的污水处理率已由2008年的45.20%上升到2012年的86.82%,古城下游的水质也由2010年的劣Ⅴ类上升为2014年的Ⅲ类。中国传统生态智慧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存、共同发展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生态智慧 天人合一 丽江古城 水系
下载PDF
生态智慧引导下的城市公园绿地韧性测度体系构建 被引量:32
7
作者 王忙忙 王云才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3-27,共5页
绿色基础设施是城市韧性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韧性的重要支撑。城市公园绿地通过提供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来增强城市的可持续性和韧性。对城市公园绿地韧性的测度研究是探索城市韧性研究的微观路径。从生态智慧研究中获得启发,重... 绿色基础设施是城市韧性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韧性的重要支撑。城市公园绿地通过提供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来增强城市的可持续性和韧性。对城市公园绿地韧性的测度研究是探索城市韧性研究的微观路径。从生态智慧研究中获得启发,重新理解"社会生态系统韧性""干扰"等含义,尝试将"社会生态系统韧性"与"生态系统服务"理论进行关联研究,通过生态系统服务来表征社会生态系统韧性的本质内涵,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匹配构建城市公园绿地韧性测度的体系框架,并提出通过多情景规划的路径达到"供需动态匹配",进而实现城市韧性提升的目标。通过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匹配构建城市公园绿地韧性的测度体系,为城市韧性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城市公园绿地 生态智慧 社会生态系统韧性 生态系统服务 供需匹配 韧性测度体系
下载PDF
基于生态智慧的西南山地传统村落保护研究 被引量:31
8
作者 辛儒鸿 曾坚 黄友慧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95-99,共5页
生态文明背景下,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西南山地传统村落作为中国少有的古代规划与营建知识体系的鲜活载体和典范工程,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保护意义.面对西南山地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恶化、资源趋紧、特色缺失、文... 生态文明背景下,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西南山地传统村落作为中国少有的古代规划与营建知识体系的鲜活载体和典范工程,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保护意义.面对西南山地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恶化、资源趋紧、特色缺失、文化断层等一系列突出问题,归纳提炼其所蕴含的三大生态智慧核心,包括“遵循自然的形制格局”“功能融合的空间形态”和“物尽其用的营造法则”.针对其当代发展困境,基于生态智慧理念分别从“消减胁迫因子,提升生态韧性”“精明管理土地,优化产业结构”“传承空间要素,更新场所环境”“关注入文感知,回归设计本原”4个层面提出西南山地传统村落保护策略,以期为山地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生态智慧 生态实践 西南山地 传统村落保护
下载PDF
综合智慧引领教育数字化转型 被引量:22
9
作者 祝智庭 戴岭 《开放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11,共8页
随着智能技术的迭代创新和数字化转型战略的持续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已然是深入推进教育现代化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关键路径。Web4.0和社会数字化转型引领着教育进入4.0阶段,给教育数字化转型通往未来智慧教育带来契机。教育数字... 随着智能技术的迭代创新和数字化转型战略的持续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已然是深入推进教育现代化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关键路径。Web4.0和社会数字化转型引领着教育进入4.0阶段,给教育数字化转型通往未来智慧教育带来契机。教育数字化转型有着为数字文明建设奠基、重塑数字文化、继续破解“不可能三角”、承担从人本主义到生态学习新使命等任务。面对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复杂性、系统性和生态性发展难题,教育领域亟需借以实践智慧、数据智慧、设计智慧、文化智慧和生态智慧为核心的综合智慧,升维思考,降维行动,统筹各方因素,以综合智慧统领面向未来智慧教育的全盘教育数字化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数字化转型 综合智慧 实践智慧 设计智慧 数据智慧 文化智慧 生态智慧
下载PDF
老子“道法自然”的伦理思想及其生态启示 被引量:28
10
作者 何如意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4期22-30,共9页
老子“道法自然”的伦理思想阐释了万物的发展都需遵循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告诫人类应取法于天地万物,观察和总结天地万物蕴含的“自然之道”,以此作为人类生存的准则。“道”包含有世界万物之本源、无限真实存在的实体... 老子“道法自然”的伦理思想阐释了万物的发展都需遵循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告诫人类应取法于天地万物,观察和总结天地万物蕴含的“自然之道”,以此作为人类生存的准则。“道”包含有世界万物之本源、无限真实存在的实体、万事万物遵循的总的准则三个方面的内涵。“自然”并不是专指大自然,而是指世界万物在没有外力支配下,一种顺应自身发展的健康、和谐、自然而然的生存状态。“道法自然”蕴含了“物无贵贱”的生态价值观、“自然无为”的生态准则以及“知足知止”的行为规范。在社会政治上,要求我们应促进多元主体合作,维护环境正义,推进“环境善治”的有效实现;在经济建设上,应创新环境保护与现代经济发展方式,践行绿色生态理念,推动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的道路;在思想文化上,应提高全民环保意识,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今天,重新挖掘和弘扬“道法自然”的伦理思想可以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重要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道法自然 伦理思想 生态智慧 生态启示
下载PDF
论侗族民间生态智慧对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的价值 被引量:27
11
作者 罗康隆 王秀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88-93,共6页
今天生息在黔桂湘毗邻地区的侗族居民和汉族居民一样,都是以固定农田的水稻种植为生。然而,由于侗族所经历的历史过程与汉族迥然不同,所处生态环境也与汉族地区相去甚远,从而在侗族传统文化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存理念,并衍生出具有侗... 今天生息在黔桂湘毗邻地区的侗族居民和汉族居民一样,都是以固定农田的水稻种植为生。然而,由于侗族所经历的历史过程与汉族迥然不同,所处生态环境也与汉族地区相去甚远,从而在侗族传统文化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存理念,并衍生出具有侗族特色的生态适应方式和举措。经过长期的磨合,侗族传统文化已经有效地实现了与所处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存,有效地维护了区域生态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侗族 生态智慧 生态安全 文化-生态
下载PDF
中国传统生态智慧及其现代价值 被引量:24
12
作者 张秉福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20-125,共6页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主要包括"天人合一"的和谐整体自然观,尊重生命、仁爱万物的生态伦理价值理念,取之有度、永续利用的生态资源保护思想等内容,它们贯穿和落实于社会制度安排和生产生活实践之中。中国传统生态智慧具...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主要包括"天人合一"的和谐整体自然观,尊重生命、仁爱万物的生态伦理价值理念,取之有度、永续利用的生态资源保护思想等内容,它们贯穿和落实于社会制度安排和生产生活实践之中。中国传统生态智慧具有超越时代、超越国度的合理因素和永恒价值,给现代人类解决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提供了极其宝贵而深刻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生态智慧 现代价值
下载PDF
适应水位变化的多功能基塘系统:塘生态智慧在三峡水库消落带生态恢复中的运用 被引量:21
13
作者 袁兴中 杜春兰 袁嘉 《景观设计学(中英文)》 CSCD 2017年第1期8-21,共14页
自然界有许多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塘,具有多种多样的生态服务功能。在传统农耕时代,劳动人民创造了各种塘系统,如陂塘、多塘系统、桑基鱼塘等,它们发挥了储蓄水分、控制雨洪、净化污染、调节微气候、提供生物栖息地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 自然界有许多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塘,具有多种多样的生态服务功能。在传统农耕时代,劳动人民创造了各种塘系统,如陂塘、多塘系统、桑基鱼塘等,它们发挥了储蓄水分、控制雨洪、净化污染、调节微气候、提供生物栖息地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如今,在全球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的干扰下,地表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及水生态失调等问题日益严重。如何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进行有效的生态恢复及景观建设?我们不仅需要从自然塘系统中获取灵感,更需要从传统文化遗产,如各种塘系统的生态智慧中汲取营养。多功能基塘系统是应对环境变化、优化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手段。本文在阐明自然界塘的组成、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发掘传统乡村各种塘系统的生态智慧,结合长江三峡水库消落带多功能基塘的设计与实践案例,探讨塘生态智慧在具有季节性水位变化的水库消落带的生态恢复和景观优化中的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智慧 多功能基塘系统 消落带 三峡水库
原文传递
基于传统生态智慧的江南水网空间韧性机制及实践启示 被引量:19
14
作者 王敏 侯晓晖 汪洁琼 《风景园林》 2018年第6期52-57,共6页
传统江南水网空间是一种典型的社会—生态系统,人文社会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良性互动对于其韧性构建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基于柯林斯等人提出的压力—冲击动态(PPD)模型,以平江府为典型代表,研究传统江南水网空间如何通过生态系统... 传统江南水网空间是一种典型的社会—生态系统,人文社会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良性互动对于其韧性构建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基于柯林斯等人提出的压力—冲击动态(PPD)模型,以平江府为典型代表,研究传统江南水网空间如何通过生态系统服务的桥梁搭建水网物质空间与人类社区发展之间的联系,从而厘清社会—生态系统在此过程中如何培育、优化和提升江南水网空间韧性。在此基础上,创新性地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的角度提出社会—生态韧性构建的生态智慧,并倡导以恢复力、适应力与变革力韧性机制培育为导向的、江南地区构建现代社区实践的若干启示,旨在引导江南水网空间实现具有韧性的社会—生态系统转型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生态智慧 生态系统服务 韧性 江南水网 社会—生态系统
下载PDF
论中华农耕文明的生态智慧 被引量:17
15
作者 夏澍耘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1-99,共9页
中华文明是以农耕文明为孕育母体和演进主体的文明形态。中华农耕文明的生态智慧是一种根源性、群体性智慧。顺天时、量地利、取用有度、有机循环、多样平衡的实践智慧,"万物一体""和实生物""天地大美"... 中华文明是以农耕文明为孕育母体和演进主体的文明形态。中华农耕文明的生态智慧是一种根源性、群体性智慧。顺天时、量地利、取用有度、有机循环、多样平衡的实践智慧,"万物一体""和实生物""天地大美"的观念智慧,植根于农耕文明又护佑了农耕文明。农耕文明的生态智慧蕴藏着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深层奥秘。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的智慧精华,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人类文明进步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农耕文明 生态智慧 实践智慧 观念智慧 现代价值
下载PDF
生态智慧视野下的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世界遗产价值研究 被引量:19
16
作者 高凯 符禾 《风景园林》 2014年第6期64-68,共5页
在2013年06月23日柬埔寨金边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突出普遍价值"在于红河哈尼族在相对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依据其独特的社会宗教文化体... 在2013年06月23日柬埔寨金边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突出普遍价值"在于红河哈尼族在相对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依据其独特的社会宗教文化体系与自然和谐相处并实现农业耕作。它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以及蕴含深厚的生态智慧典型案例。从遗产地聚落选址、森林保护、水资源管理利用、一体化的农耕方式、独特的社会宗教文化体系等方面阐述了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世界遗产中蕴含的生态智慧,从另一视野深刻揭示了世界遗产的本质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持续千余年的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世界遗产地对景观及城市规划的启示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景观 红河哈尼梯田 生态智慧 世界遗产 文化遗产
下载PDF
转译与输出——生态智慧在乡村建设中的应用 被引量:17
17
作者 张文英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3-18,共6页
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从现场调研到规划设计,再到建设实施和如何持续地激发乡村活力,需要探索一整套不同以往的工作方式和程序。通过对近几年乡村建设实践工作的总结,提出“向乡村学习在地设计触媒激活”三步走的工作过程和模式。首先从... 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从现场调研到规划设计,再到建设实施和如何持续地激发乡村活力,需要探索一整套不同以往的工作方式和程序。通过对近几年乡村建设实践工作的总结,提出“向乡村学习在地设计触媒激活”三步走的工作过程和模式。首先从向乡村学习生态智慧出发,到扎根于场地的在地规划设计和在地营建,最后通过催化剂般的乡村触媒激发乡村的内源式活力,从而真正在整治提升乡村面貌的同时,通过全面搭建乡村触媒系统,实现乡村的渐进式保护与开发,激发连锁持续的触媒反应,通过乡村显性和隐性文化触媒的复兴,重塑场所精神,最终重构乡村聚落的强大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生态智慧 乡村振兴 在地设计 触媒效应
下载PDF
生态智慧研究:历史、发展与方向 被引量:16
18
作者 杜春兰 贾刘耀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45-50,共6页
为应对人类世背景下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生态智慧概念得到了人居环境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但生态智慧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其科学支撑、研究范畴和发展方向仍不清晰。回顾"生态智慧"概念的发展,发现其与环境运动和可持续性科学... 为应对人类世背景下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生态智慧概念得到了人居环境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但生态智慧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其科学支撑、研究范畴和发展方向仍不清晰。回顾"生态智慧"概念的发展,发现其与环境运动和可持续性科学联系紧密。通过文献计量与分析,验证了以人居环境学科为主体的生态智慧研究领域已初步形成,但存在与现代实践联系不紧密的问题。提出生态智慧迭代演进的概念框架和挖掘传统生态智慧、完善地域性生态技术合集、开展设计实践、建立生态智慧导向的评估指标体系,以及参与生态美学教育5个风景园林师可以促进生态智慧研究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生态智慧 景观可持续性 生态实践 文献计量
下载PDF
传统聚落乡土公共建筑营造中的生态智慧--以云南省腾冲市和顺洗衣亭为例 被引量:16
19
作者 魏成 王璐璐 +1 位作者 李骁 肖大威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10,共6页
作为传统聚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乡土建筑往往蕴含着丰富而鲜活的地方生活经验与生态科学价值。有关乡土建筑的生态适应性文献多数集中在对传统聚落整体以及居住建筑的研究上面,而对其他广泛分布的乡土建筑类型几无涉及。以云南省... 作为传统聚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乡土建筑往往蕴含着丰富而鲜活的地方生活经验与生态科学价值。有关乡土建筑的生态适应性文献多数集中在对传统聚落整体以及居住建筑的研究上面,而对其他广泛分布的乡土建筑类型几无涉及。以云南省腾冲市和顺洗衣亭乡土公共建筑为例,通过对村民自行搭建的洗衣亭之尊重自然和朴素营建技艺的剖析,探讨乡土公共建筑所富含的生态营造智慧,以期丰富与深化对乡土建筑的多样性认知与生态适应性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乡土公共建筑 生态智慧 洗衣亭 和顺
下载PDF
生态智慧引导下的太原市山地生态修复逻辑与策略 被引量:15
20
作者 王云才 黄俊达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56-60,共5页
中国的城市发展背景下,空间扩张、人口和产业聚集等带来的城市生态问题与生态保护的矛盾日益凸显。以资源枯竭型山地城市的发展转型为契机,立足生态智慧的实践,在构建生态智慧引导的城市"生态病"治理逻辑与城市山地修复框架... 中国的城市发展背景下,空间扩张、人口和产业聚集等带来的城市生态问题与生态保护的矛盾日益凸显。以资源枯竭型山地城市的发展转型为契机,立足生态智慧的实践,在构建生态智慧引导的城市"生态病"治理逻辑与城市山地修复框架的基础上,结合太原市山地生态修复实践,建立从山地安全性修复、山地功能修复和山地生态系统修复的综合修复框架,并提出分期分类创面稳固、分类提升,群落优化、浅山区多元化土地利用的生态智慧策略,协调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山地 生态修复 生态智慧 策略 太原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