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中-天水经济区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关系 被引量:79
1
作者 李晶 李红艳 张良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3053-3062,共10页
陆地表层植被作为生态系统主体,具有调节气候、水文调节、净化水质、保持水土等生态系统服务。理解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的表现类型、形成机理、尺度依存和区域差异,对于制定区域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的政策措施具有重要意... 陆地表层植被作为生态系统主体,具有调节气候、水文调节、净化水质、保持水土等生态系统服务。理解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的表现类型、形成机理、尺度依存和区域差异,对于制定区域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的政策措施具有重要意义。以关天经济区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相关模型,计算关天经济区生态系统NPP,固碳释氧,水文调节,水土保持,粮食生产等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利用ESCI和ESSI两个指数研究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变化,利用相关系数和空间制图的方法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权衡协同关系。结果表明:从时间角度分析,各项生态服务价值都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从空间角度分析,2000年和2010年存在相似的空间分布格局,从北向南,NPP和固碳释氧的价值逐渐增大,水土保持价值变化量的大小也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北部变化量小,南部变化量大,水文调节价值从西向东增大,从北向南增大,粮食生产价值量最小的是西安市市区,粮食生产价值量最大的是西安市的郊区和郊县及咸阳市。2000年到2010年间,调节型生态系统服务与供给型生态系统服务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权衡关系;各个区县的总生态服务价值指数从北向南、从西向东是不断增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中-天水经济区 生态服务价值 相互关系 协同
下载PDF
生态系统服务研究在生态红线政策保护成效评估中的应用 被引量:43
2
作者 江波 王晓媛 +1 位作者 杨梦斐 蔡金洲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3365-3371,共7页
生态保护红线政策是中国推进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宏观政策,其保护成效评估是国内外关注的重大科学问题。在分析国内外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进展及中国生态保护红线内涵、划定进程及管控要求的基础上,结合生态红线政策与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关联... 生态保护红线政策是中国推进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宏观政策,其保护成效评估是国内外关注的重大科学问题。在分析国内外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进展及中国生态保护红线内涵、划定进程及管控要求的基础上,结合生态红线政策与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关联及生态系统服务研究在红线政策保护成效评估应用中面临的挑战,提出了红线政策实施效果评估的技术框架和基本思路。开展生态红线政策保护成效评估,能从科学上明确生态红线政策实施对多尺度利益相关者成本、效益的影响,为生态红线政策的综合研究提供框架和科学方法;从政策设计上,为生态红线布局进一步优化提供依据;从制度建设上,提出符合生态红线政策实施的制度框架,推动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建设由理论走向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保护红线 保护成效 权衡
下载PDF
基于改进Markov-CA模型的黄土高原土地利用多情景模拟 被引量:27
3
作者 孙定钊 梁友嘉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25-836,共12页
土地利用/覆被的时空变化研究能为区域生态环境恢复和生态系统集成管理提供科学支持。集成Logistic回归模型、改进的Markov与FLUS模型模拟黄土高原2020—2050年3种典型情景土地利用变化。发现各情景土地利用面积变化及空间置换转移主要... 土地利用/覆被的时空变化研究能为区域生态环境恢复和生态系统集成管理提供科学支持。集成Logistic回归模型、改进的Markov与FLUS模型模拟黄土高原2020—2050年3种典型情景土地利用变化。发现各情景土地利用面积变化及空间置换转移主要集中在农用地、草地和城镇用地;历史趋势延续情景下农用地减少15205 km^(2),草地、城镇用地分别增加2742 km^(2)和16007 km^(2);生态保育管护情景中草地增加7076 km^(2),林草用地增长存在权衡关系(r_(主要林地-草地)=-0.66),在典型区域的生态恢复管理中应加以重视;城镇发展建设情景中农用地减少20256 km^(2),城镇用地增加22032 km^(2),变化均达到极值,其中,南部城镇扩张与农用地减少存在强权衡关系(r_(农用地-城镇用地)=-1)。改进的Markov-FLUS模型适用于黄土高原地区的土地利用模拟,情景分析可有效揭示区域生态保护与城镇扩张的阈值变化,为区域土地利用政策权衡管理和水土保育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US模型 Markov模型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生态保育 城镇扩张 多情景模拟 权衡分析 黄土高原
原文传递
浙江天童木本植物Corner法则的检验:微地形的影响 被引量:13
4
作者 史青茹 许洺山 +5 位作者 赵延涛 周刘丽 张晴晴 马文济 赵绮 阎恩荣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665-674,共10页
枝叶的大小和数量关系表征了植物应对环境胁迫的水力结构特征,当前,对其在微生境间的变化规律不太清楚。该研究在浙江天童常绿阔叶林中,按照地形的凸凹差异,各选择了10个群落,采用标准化主轴估计方法,分别比较了植物枝大小(横截面积)-... 枝叶的大小和数量关系表征了植物应对环境胁迫的水力结构特征,当前,对其在微生境间的变化规律不太清楚。该研究在浙江天童常绿阔叶林中,按照地形的凸凹差异,各选择了10个群落,采用标准化主轴估计方法,分别比较了植物枝大小(横截面积)-叶大小(总叶面积)关系、枝大小(横截面积)-枝数量(枝稠密度)关系和叶大小(单叶面积)-叶数量(生叶强度)关系在两类生境的变化。结果发现:1)在两类生境中,枝横截面积和总叶面积显著异速正相关(p<0.001),存在显著大于1的共斜率;其回归方程截距在凹型生境显著大于凸型生境,表明在一定枝大小下,凹型生境比凸型生境的植物枝条支撑更大的叶面积;2)枝横截面积与枝稠密度显著负相关(p<0.001),且在两生境间存在显著小于–1的共斜率;回归方程截距在生境间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凹型与凸型生境的植物在单位大小枝条配置的分枝数相同;3)单叶面积与生叶强度显著负相关(p<0.001),且也在生境间存在显著小于–1的共斜率;回归方程的截距在凹型生境显著大于凸型生境,表明在叶片大小相同时,凹型比凸型生境的植物在单位大小枝条上支撑的叶片数更多。综上,与凸型生境相比,凹型生境植物单位大小枝条更倾向于支持数量较多的大叶片。本研究证明,植物Corner法则和叶大小-叶数量的权衡在局域尺度也具普适性。枝叶大小和叶数量配置的调整体现了植物水力结构对凸凹生境不同水分供应的选择偏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速生长 Corner法则 生态权衡 微地形 枝叶关系
原文传递
生态免疫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7
5
作者 徐德立 王德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9期6251-6258,共8页
随着整合生物学思想的发展,生态学与免疫学的相互渗透与交叉,产生了生态免疫学这一崭新的学科,自从其诞生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几年时间,但发展迅速。生态免疫学主要从免疫代价的视角来解释生活史权衡、性选择和种群动态变化等生态学问题。... 随着整合生物学思想的发展,生态学与免疫学的相互渗透与交叉,产生了生态免疫学这一崭新的学科,自从其诞生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几年时间,但发展迅速。生态免疫学主要从免疫代价的视角来解释生活史权衡、性选择和种群动态变化等生态学问题。动物的免疫功能对其抵抗疾病和最终的生存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响动物免疫的因素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而研究动物免疫功能变化的原因和结果一直是生态免疫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免疫防御是否具有能量或资源代价,这种代价是否昂贵是生态免疫学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之一,大量的实验已表明免疫防御的代价是昂贵的。由于能量或资源不是无限的,有限的能量或资源必须在多种经常相互竞争的生理功能间进行分配,这导致了免疫功能与动物的生长、繁殖等生活史组分之间的权衡,很多的研究表明增加一个过程的投资会降低对另一过程的投资。免疫同样在性选择特征进化以及维持雌性偏爱性修饰的雄性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免疫功能障碍假说认为睾丸激素负责第二性征的产生并同时具有免疫抑制作用,表达性征的代价是降低了免疫功能,这使得宿主对病原体或寄生物攻击的易感性增加,因此只有高质量的雄性个体才能充分表达性征同时又不遭受大量寄生负荷。综述了生态免疫学的概念、研究内容以及未来研究需要关注的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免疫学 免疫防御 生长 繁殖 权衡 性选择
下载PDF
内蒙古地区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区域差异性 被引量:4
6
作者 阿荣 陈才 +1 位作者 佟宝全 董振华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36-46,共11页
文章综合考虑区域基础设施支撑能力的内涵及实际情况,构建了内蒙古地区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水平评价框架,运用多源数据融合原理与空间分析技术,揭示了快速城镇化、工业化背景下内蒙古基础设施支撑能力空间分布特征;同时,根据区域生态系统... 文章综合考虑区域基础设施支撑能力的内涵及实际情况,构建了内蒙古地区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水平评价框架,运用多源数据融合原理与空间分析技术,揭示了快速城镇化、工业化背景下内蒙古基础设施支撑能力空间分布特征;同时,根据区域生态系统脆弱性和区域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水平空间耦合特征,探究区域发展权衡的相关问题。研究表明:(1)内蒙古地区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主要集中在蒙中地区,并呈现出由蒙中地区逐渐向两边和北部偏远地区依次递减的趋势;主要交通线路沿线、城镇密集区、河谷和交通交汇区具有较好的基础设施支撑能力。(2)内蒙古地区基础设施支撑能力的等级—规模结构呈现相对均衡分布的特征,垄断性较弱。(3)内蒙古各地区各类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水平有明显的空间相关性,相对高值区在地理空间上趋于集聚分布。(4)结合区域生态基底状态,各生态风险和支撑能力空间耦合类型分布从西到东呈现高风险—低支撑→高风险—高支撑→低风险—高支撑→低风险—低支撑过渡分布格局。为实现区域发展的空间均衡,内蒙古地区应扬长避短,合理化发展路径,缩小不同组合类型区之间的差距;合理引导居民和城市布局,优化空间结构,因地制宜且科学合理地提出区域建设开发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设施支撑能力 空间分布 生态基底 发展权衡 内蒙古
原文传递
Spatial-temporal heterogeneity of ecological quality changes across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under the influence of climate factors and human activities
7
作者 ZiPing Zhang YuWei Cui +1 位作者 WenJia Tang Sen Li 《Research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 CSCD 2024年第3期129-140,共12页
Over the last few decades,the ecological quality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QTP)has significantly changed due to climate warming,humidification,and increasing human activities.Thus,evaluating this region's ecol... Over the last few decades,the ecological quality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QTP)has significantly changed due to climate warming,humidification,and increasing human activities.Thus,evaluating this region's ecological quality and dominant factors is crucial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In this study,the changes in the ecological quality on the QTP from 2000 to 2020 were evaluated based on aggregated indices and Sen–MK trend analyses,and the dominant factors affecting the ecological quality of the QTP were quantitatively analyzed using decision tree classification.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1)the ecological quality of the QTP exhibited an overall high trend in the east and a low pattern in the west;(2)the ecological quality of the QTP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from 2000 to 2020,and human activities were the dominant factors causing this change;and(3)the changes in the ecological quality and dominant factors exhibited obvious spatiotemporal heterogeneity.The area with an improved ecological quality occurred mainly in the northern QTP region.It was governed by human activities and precipitation.In contrast,the area with a deteriorated ecological quality occurred largely in the southern QTP region and was dominated by human activities and temperature.The 2000–2010 period was the most significant period of heterogeneity regarding of ecological quality and its driving factors.(4)The change in the ecological quality was mainly affected by the synergis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ctivities and climate change in this region,which encompassed multiple dominant factors.This study provides important information on the spatiotemporal heterogeneity of ecological quality change and its dominant factors on the QTP and offers systematic guidance for the plann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proje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mote sensing-based ecological index(RSEI) Dominant factors Synergies and trade-offs Qinghai‒Tibet Plateau
下载PDF
健康生态系统服务视角下的公园游憩和降温服务权衡关系研究--基于GWR量化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王旸 《城市建筑》 2021年第19期183-188,共6页
城市公园绿地在改善人类福祉和调节气候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游憩服务对于城市居民的心理和身体健康尤为重要,同时也为城市公园绿地的发展指出了新的方向。然而,很少有研究关注游憩服务与城市绿色公园降温效果之间的权衡关系。本... 城市公园绿地在改善人类福祉和调节气候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游憩服务对于城市居民的心理和身体健康尤为重要,同时也为城市公园绿地的发展指出了新的方向。然而,很少有研究关注游憩服务与城市绿色公园降温效果之间的权衡关系。本文从健康生态系统服务角度出发,以北京市中心城区公园为例,选取休闲游憩服务和绿地降温服务等功能指标,采用地理加权回归(GWR)计算,使用PPF曲线方法进行评估,通过计算和评估休闲游憩服务和降温服务两者的权衡关系,提出基于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的公园优化,以期为公园绿地的后期建设和布局优化提供一种新思路,并为其他资源型城市绿地空间系统规划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公园 生态系统服务 游憩服务 降温服务 权衡关系
下载PDF
秦巴山区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权衡-协同关系及驱动力——以陕南地区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李顺可 杨新军 +2 位作者 石若晗 王菲 陈佳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71-583,共13页
秦巴山区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面临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探究秦巴山区社会-生态系统相互作用关系对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已有研究受限于系统复杂性,仅聚焦于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的整体性评... 秦巴山区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面临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探究秦巴山区社会-生态系统相互作用关系对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已有研究受限于系统复杂性,仅聚焦于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的整体性评价,缺乏对各子系统之间的权衡与协同关系的讨论。本文以陕南地区为例,从社会、经济、生态子系统,脆弱性与应对能力两个维度建立恢复力指标体系,使用TOPSIS模型对陕南地区2005—2020年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进行测度,通过相关性分析衡量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各子系统间权衡与协同关系,并识别其主要驱动力。结果表明:(1)2005—2020年陕南地区社会、经济、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2)生态系统脆弱性分别与生态系统应对能力、社会系统脆弱性之间存在权衡关系,其他子系统之间主要表现为波动变化的协同关系。(3)与权衡关系相关的主要障碍因子为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地形破碎程度和垃圾处理能力;与协同关系相关的主要贡献因子为第一、二产业发展水平、地方财政实力、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垃圾处理能力以及教育发展水平。本研究从权衡与协同关系的问题视角出发解析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可以为秦巴山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优化对策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生态系统 恢复力 权衡与协同
下载PDF
In the lack of extreme pioneers:trait relationships and ecological strategies of 66 subtropical tree species 被引量:1
10
作者 Cristiane Forgiarini Alexandre F.Souza +1 位作者 Solon J.Longhi Juliano M.Oliveira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SCIE 2015年第4期359-367,共9页
Aims Despite the growing interest in the topic of functional ecology,there are still forest regions that have not been examined,as most work has been done in the tropics.unresolved issues include the strength of a gro... Aims Despite the growing interest in the topic of functional ecology,there are still forest regions that have not been examined,as most work has been done in the tropics.unresolved issues include the strength of a growth-mortality trade-off in trees(originally identified for seedlings)and the nature of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plant traits and vital rates,if any.our objectives were to examine whether(i)ecological strategies in south american mixed forests are organ-ized along the fast competitor×slow stress-tolerator and height gradients as the main strategy axes depicted in the overall trait and vital rate correlation structure,and(ii)a tentative path model we proposed can explain the patterns of covariation among traits and vital rates.Methods We studied a different habitat(subtropical mixed conifer-hardwood forests)and region(brazilian atlantic Forest)from the majority of related studies in forests,carried out in the Neotropical region.Data on total height,stem slenderness,crown depth,wood density,specific leaf area,leaf and seed length,seed dispersal mode,annual mortality,diameter relative growth rate and relative growth rate under favorable conditions were measured in southern brazil for 66 tree species.Data were subjected to 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and path analysis.restricted data on saplings and treelets were analyzed through correlation.Important Findingsstudied traits were reduced to four principal components.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produced axes that fit the resource acquisition versus resource-conservation and the height-mortality trade-offs,although the former was split into two distinct axes.seed size and seed dispersal mode appeared independently of these axes.a path model showed that leaf length and specific leaf area caused direct changes in trunk slenderness and,indirectly through growth,affected mortality.Expected trade-offs between growth and survivorship and between wood density and stem slenderness trade-offs were not found.this may result from the lack of extreme pioneers and o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aucaria angustifolia atlantic forest ecological strategies life-history trade-offs mixed forests
原文传递
重点脆弱生态区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关系时空特征 被引量:47
11
作者 王晓峰 马雪 +2 位作者 冯晓明 周潮伟 傅伯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0期7344-7355,共12页
目前,有关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关系的研究多集中在局地尺度,在宏观尺度上的研究较少。重点脆弱生态区是我国改善生态环境的主要目标区域,在定量评估我国重点脆弱生态区1990—2015年土壤保持、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和产水服务的基础... 目前,有关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关系的研究多集中在局地尺度,在宏观尺度上的研究较少。重点脆弱生态区是我国改善生态环境的主要目标区域,在定量评估我国重点脆弱生态区1990—2015年土壤保持、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和产水服务的基础上,利用相关系数法并结合植被分布场数据对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26年间,重点脆弱生态区的土壤保持服务、NPP、产水服务呈现出南多北少的分布格局,且3种服务的年际变化较小,但均有上升的趋势;(2)重点脆弱生态区的3种生态系统服务之间是整体上协同,局部权衡的关系,并且协同关系呈减弱的趋势;(3)生态恢复区的生态系统服务的协同程度大于非生态恢复区,权衡关系减弱的动态变化趋势高于非生态恢复区。定量评估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关系的时空特征,有利于研究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相互关系在时间上的非线性和空间上的异质性,对重点脆弱生态区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点脆弱生态区 生态系统服务 权衡与协同 生态恢复
下载PDF
低丘缓坡建设开发综合生态风险评价及发展权衡——以大理白族自治州为例 被引量:41
12
作者 彭建 谢盼 +1 位作者 刘焱序 胡晓旭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747-1761,共15页
综合考虑低丘缓坡开发区域自然生态风险及开发建设生态风险,构建了低丘缓坡开发综合生态风险评价框架;并以大理白族自治州为例,基于地质灾害胁迫、土壤侵蚀胁迫定量表征自然生态风险概率,基于污染累积胁迫、资源耗竭胁迫、空间占用胁迫... 综合考虑低丘缓坡开发区域自然生态风险及开发建设生态风险,构建了低丘缓坡开发综合生态风险评价框架;并以大理白族自治州为例,基于地质灾害胁迫、土壤侵蚀胁迫定量表征自然生态风险概率,基于污染累积胁迫、资源耗竭胁迫、空间占用胁迫定量表征开发建设生态风险概率,结合生态重要性定量评价低丘缓坡建设开发综合生态风险并探究其空间分布特征;最后结合现状建设开发强度,实现了流域尺度的发展权衡分区。结果表明,就整体区域而言,综合生态风险高值区主要集中在洱海地区以及巍山、弥渡和南涧等县;从用地类型上来说,水域综合生态风险最高,而建设用地最低,林地综合生态风险也较高,但随着离建设用地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基于剖面线分析,大理市综合生态风险空间变异受土地利用结构的海拔分异及其与人类活动作用距离等显著影响;由于山脉阻隔,大理州综合生态风险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区域封闭性。结合现状建设开发强度,在流域尺度上将大理州划分为保护优先区(高风险—高开发)、开发优先区(低风险—低开发)、保护权衡区(高风险—低开发)和开发权衡区(低风险—高开发)四类发展权衡区域,并根据生态风险特征差异,提出建设开发策略,以期为低丘缓坡建设开发生态风险防范及发展权衡提供科学指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生态风险评价 低丘缓坡建设开发 流域发展权衡 大理白族自治州
原文传递
生态系统服务社会价值与生态价值的权衡与协同关系——以普达措国家公园为例 被引量:17
13
作者 马月伟 潘健峰 +2 位作者 蔡思青 陈玉美 陈艳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283-1294,共12页
以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为研究区,借助SolVES模型和InVEST模型,分别度量其社会价值(美学价值、文化价值、游憩价值)和生态价值(生境质量、碳储量、水源供给)的空间特征,并运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对二者空间权衡与协同关系进行研究... 以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为研究区,借助SolVES模型和InVEST模型,分别度量其社会价值(美学价值、文化价值、游憩价值)和生态价值(生境质量、碳储量、水源供给)的空间特征,并运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对二者空间权衡与协同关系进行研究。研究表明:①社会价值的高值区呈“多核心,多条状”的空间格局,社会价值指数高达8.6(该指数介于1~10),且距水体的距离越近对社会价值的贡献越大(贡献度为45.9%);②生态价值良好及优的空间范围占园区面积的1/2(49.91%),主要位于原始森林保存良好的碧塔海片区和尼汝东北部扎诺一带;③社会价值与生态价值之间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性,其中社会价值低,生态价值高的区域是园区最主要的空间聚集特征。该研究可为生态系统服务的可持续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以及有助于完善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社会−生态系统分析理论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社会价值 生态价值 社会−生态系统 权衡与协同 普达措国家公园
下载PDF
武夷山小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簇)权衡/协同及对地形起伏度的响应 被引量:5
14
作者 张锦琳 游巍斌 +1 位作者 蔡新瑜 何东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4892-4903,共12页
地形起伏度(RDLS)通过影响生态系统的格局、过程和功能而作用于生态系统服务,揭示二者间的作用关系对提升生态系统服务认知具有重要意义。综合运用地形起伏度模型、InVEST模型、K-mean聚类分析、生态系统服务变化指数(ESCI)及权衡协同... 地形起伏度(RDLS)通过影响生态系统的格局、过程和功能而作用于生态系统服务,揭示二者间的作用关系对提升生态系统服务认知具有重要意义。综合运用地形起伏度模型、InVEST模型、K-mean聚类分析、生态系统服务变化指数(ESCI)及权衡协同度指数(ESTD)等方法,探究2009—2016年武夷山国家公园武夷山九曲溪流域主要生态系统服务、生态系统服务簇及其权衡/协同关系对地形起伏度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①2009—2016年生物多样性维持、固碳、水源涵养和水质净化服务及其增益面积均随着RDLS等级的升高而增加。②生态脆弱型服务簇聚集在RDLS较低地方,生态调节型服务簇则聚集在RDLS较高区域,而生态保育型服务簇无明显分布规律。2009—2016年,RDLS较低和较高区域分别有19%、18%的生态保育型服务簇转变为生态脆弱型服务簇和生态调节型服务簇。③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关系对RDLS的响应模式有两种模式,即以二级或四级RDLS为峰值的倒U型曲线(固碳与生物多样性维持的权衡关系,固碳与水源涵养的协同关系)和以二级、四级RDLS为拐点的N型曲线(水质净化与固碳、水源涵养的协同关系,水质净化与生物多样性维持的权衡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簇 生态系统服务变化指数 InVEST模型 权衡与协同 九曲溪流域
下载PDF
从模型到应用:基于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的乡村生态修复规划工具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董楠楠 王怡琪 +4 位作者 Harald Zepp Lars Gruenhagen Malte Bührs Christin Busch 魏维轩 《园林》 2024年第3期4-12,共9页
在全球范围内的气候变化背景下,具有多种功能和服务价值的乡村生态空间成为当下国际生态规划研究与合作的关注热点之一。为实现乡村生态空间的精准管理与规划,中德双方围绕联合课题“生态系统服务概念在德国鲁尔与中国大都市区韧性发展... 在全球范围内的气候变化背景下,具有多种功能和服务价值的乡村生态空间成为当下国际生态规划研究与合作的关注热点之一。为实现乡村生态空间的精准管理与规划,中德双方围绕联合课题“生态系统服务概念在德国鲁尔与中国大都市区韧性发展模式下的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应用”进行了深入探索。在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类型的基础上,进一步识别了生物群落类型,并基于调节、供给、文化三大生态系统服务类型,选取了评估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权衡的指标和对应权重,构建了乡村生态空间规划场景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测模型。以上海市水库村为例,运用该课题的评测模型,初步评估了典型乡村生态规划场景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后,从应用尺度、研究范围以及操作流程三个方面总结了该评测模型的优化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 生态修复 生态系统服务 供需权衡 决策辅助工具
下载PDF
基于MSPA和InVEST模型的淮河源生态网络构建 被引量:4
16
作者 肖卫东 渠立权 +1 位作者 舒帮荣 朱虎啸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23年第2期84-96,共13页
生境斑块破碎及孤岛化威胁着区域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构建生态网络,提高生态斑块间景观连通性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生态服务功能维系具有重要意义。以淮河源为研究区,结合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和生态系统服务评估与权衡(InVEST)模... 生境斑块破碎及孤岛化威胁着区域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构建生态网络,提高生态斑块间景观连通性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生态服务功能维系具有重要意义。以淮河源为研究区,结合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和生态系统服务评估与权衡(InVEST)模型筛选生态源地,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构建阻力面,识别区域生态廊道,叠加现有结构性廊道后形成生态网络。最后通过景观连接性指数、重力模型分别对源地和廊道分级并提出规划建议。结果表明:(1)淮河源地区总体生态状况较好,但生境质量空间分布不均。生境质量高值区集中在西、南部山区丘陵地带,而东、北部平原地区的生境质量较差。(2)淮河源生态源地共68处,生态廊道191条,其中重要生态源地3处,重要廊道97条。源地呈现西、南部大而密,东、北部少而稀的格局,生态廊道则是东、北部地区相对较长。(3)未来还需增设23处踏脚石、修复155处生态断裂点以优化淮河源生态网络。研究结果可为区域生态建设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网络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 生态系统服务评估与权衡(InVEST)模型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
下载PDF
渤海湾滨海地区生态安全屏障功能评价:生态系统服务供需视角 被引量:1
17
作者 卢学强 郑博洋 +2 位作者 连懿 莫训强 李洪远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00-1208,共9页
研究以渤海湾为生态系统服务需求区,以渤海湾滨海地区为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区,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视角,以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为问题与目标维度构建了渤海湾滨海地区生态安全屏障功能评价体系。根据渤海湾生态问题,截污净化、产水量... 研究以渤海湾为生态系统服务需求区,以渤海湾滨海地区为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区,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视角,以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为问题与目标维度构建了渤海湾滨海地区生态安全屏障功能评价体系。根据渤海湾生态问题,截污净化、产水量和生境质量3类指标被筛选为生态安全屏障功能的关键指标,并分别使用生态系统服务和权衡的综合评估模型(Integrate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rade-offs,InVEST)模型中的营养物迁移模型、产水量模型和生境质量模型进行评价。此外,对2000—2020年渤海湾滨海地区土地利用格局和截污净化、产水量、生境质量3类生态安全屏障功能指标的时空变化进行评价,并分析了生态安全屏障功能时空演变的驱动因素。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在20 a间渤海湾滨海地区,耕地、未利用地面积减少而建设用地和湿地面积增加,氮磷截留率和产水量增加,但生境质量下降。(2)渤海湾滨海地区综合生态安全屏障功能供给良好,但近年来呈下降趋势。(3)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是影响渤海湾滨海地区生态安全屏障功能时空演变的主要驱动力。研究对渤海湾滨海地区生态安全屏障功能评价方法及结果不仅可指导本区域生态建设,同时对其他区域的生态安全屏障功能评价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学 生态安全屏障 生态系统服务 渤海湾滨海地区 生态系统服务和权衡的综合评估(InVEST)模型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风险空间识别及开发利用权衡——以兰州市为例 被引量:4
18
作者 潘翔 石培基 吴娜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80-389,共10页
基于社会经济发展与土地资源利用管理、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矛盾的现实需求,以兰州市为例,通过区域开发生态风险传递过程分析,构建黄土丘陵沟壑区区域开发生态风险评价框架,结合自然生态风险、开发生态风险和生态重要性,定量评价黄土丘陵... 基于社会经济发展与土地资源利用管理、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矛盾的现实需求,以兰州市为例,通过区域开发生态风险传递过程分析,构建黄土丘陵沟壑区区域开发生态风险评价框架,结合自然生态风险、开发生态风险和生态重要性,定量评价黄土丘陵沟壑区开发利用综合生态风险并识别其空间分布特征,最后结合丘陵地区建设用地适宜性,权衡黄土丘陵沟壑等未利用地的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结果表明:兰州市综合生态风险以中、低等级为主;兰州市二类未利用地占比最大,为51.67%;一类未利用地在海拔相对较低的皋兰县北部、永登县庄浪河以东集中分布,占总面积的37.45%.权衡兰州市综合生态风险与未利用地开发适宜性,一、二类用地的综合生态风险以1级低风险为主.其中,一类用地集中连片度高,坡度、海拔等自然本底相对较好,是未来未利用地综合开发建设优先选择区域;二类用地因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开发难度大,开发成本高,可以作为后备土地开发资源选择性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生态风险评价 未利用地开发利用 区域开发权衡 兰州市
原文传递
山西省黄河流域生态绩效时空演变及提升路径
19
作者 孙浩 刘慧芳 +1 位作者 王瑾 郭永龙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39-352,共14页
[目的]开展山西省黄河流域生态绩效评价,为该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决策依据。[方法]以山西省黄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构建理论框架,运用InVEST模型,SFA模型和耦合协调度等方法,评价2010—2020年的生态绩... [目的]开展山西省黄河流域生态绩效评价,为该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决策依据。[方法]以山西省黄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构建理论框架,运用InVEST模型,SFA模型和耦合协调度等方法,评价2010—2020年的生态绩效时空互动,并依据生态绩效水平现状和空间分布特征,自下而上开展生态绩效优化分区。[结果]①2010—2020年,山西省黄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综合指数提高2.27%,空间分布呈“南北纵列,高低相间”,形成以吕梁山和太岳山—中条山为主的双核心模式。②2010—2020年,山西省黄河流域生态效率提高43.48%,空间分布呈“中部低,四周高”。③2010—2020年,山西省黄河流域生态绩效提高35.29%,空间分布呈“中部低,四周高”。④依据生态绩效空间分异特征,将研究区划分为生态绩效重塑区、生态绩效改良区、生态绩效缓冲区、生态绩效提升区和生态绩效保育区,分区分类提出针对性生态绩效提升路径。[结论]山西省黄河流域生态绩效总体不高,仍处于高质量发展初级阶段,未来需要探寻适合该区域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高度协调的新路径与支撑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绩效 InVEST模型 SFA模型 耦合协调 山西省黄河流域
下载PDF
农牧交错带禁牧草地生态系统服务空间权衡与协同关系 被引量:16
20
作者 仲俊涛 王蓓 +3 位作者 米文宝 樊新刚 杨美玲 杨显明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68-275,共8页
为明确农牧交错带禁牧草地生态系统主要服务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宁夏盐池县草地为研究对象,借助本地化的InVEST模型,对禁牧以来(2000-2015年)草地碳储存、水源涵养、土壤保持3项关键服务进行精准测度,明确其时空变化特征,以此为基础,通... 为明确农牧交错带禁牧草地生态系统主要服务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宁夏盐池县草地为研究对象,借助本地化的InVEST模型,对禁牧以来(2000-2015年)草地碳储存、水源涵养、土壤保持3项关键服务进行精准测度,明确其时空变化特征,以此为基础,通过逐像元相关系数法对3种服务间的权衡作用进行定量可视化表达,分析乡镇尺度各服务间的空间权衡与协同关系。结果表明:1)禁牧以来,草地生态系统碳储存、水源涵养和土壤保持功能显著增加,但增加过程存在一个显著的“N”型波动,碳储存总量及单位面积均值由217.46万t、5.78 t/hm^2增加到263.12万t、6.19 t/hm^2;水源涵养总量及单位面积均值由2884万t、76.69 t/hm^2增加到6118万t、143.92 t/hm^2;土壤保持总量及单位面积均值由1383万t、36.78 t/hm^2增加到3474万t、81.71 t/hm^2。碳储存功能与草地覆被关系密切,年际波动小、增长稳定,水源涵养和土壤保持功能受降水和地形显著影响,年际波动大、空间差异显著。2)草地土壤保持与水源涵养功能呈显著的空间协同关系(面积占86.34%),碳储存与水源涵养功能关系复杂,空间权衡与协同关系不显著(面积分别占47.66%和52.34%),碳储存与土壤保持功能呈空间协同关系(面积占69.55%)。通过定量可视化评估草地生态系统各服务间的空间权衡与协同关系,可为草地生态系统优化提供科学依据,为草地资源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 土地利用 生态系统服务 权衡与协同 InVEST模型 禁牧草地 盐池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