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态地貌学研究体系及其功能提升探讨 被引量:3
1
作者 申元村 程维明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48-356,共9页
地球表层是人类生存的家园,地表形态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生产和社会经济活动。地貌学和生态学是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学科。自然实体与人文实体都依附于地表,研究生态与地貌关系的科学便统称为生态地貌学,直接影响人类生存选址、生存... 地球表层是人类生存的家园,地表形态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生产和社会经济活动。地貌学和生态学是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学科。自然实体与人文实体都依附于地表,研究生态与地貌关系的科学便统称为生态地貌学,直接影响人类生存选址、生存保障、生产方向、产业布局、交通、城乡建设等,因此,生态地貌学是保障人类生存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的基础性与应用性极强的学科,是国家实现生态文明战略的基础性学科。生态地貌学研究生态与地貌两者相互作用形成的生态地貌综合实体,学科体系包含地貌基础学科、生态基础学科及其相互作用形成的生态地貌学科。生态地貌学科下又包含生态地貌区划学、生态地貌类型学、生态地貌资源学、生态地貌岩态学、生态地貌遥感与GIS技术、生态地貌管理与规划等分支学科,是目前仍然属于探索性的学科。生态地貌结构可表达为:由地貌与生物成分、类型、区域组合、数量构成及其空间排列组合方式。从生态地貌结构理论出发,对其功能进行系统梳理,主要可以归纳为区域结构、类型结构、资源结构、岩态结构等多种类型。不同结构类型具有不同的功能,主要功能有提升中国自然地理区划质量与空间定位功能、生态评估与生态设计功能、土地利用评估与利用结构调整功能、地质地貌灾害成因和防灾减灾对策功能等。故该研究意在实现生态地貌功能间协调、高效可持续,通过对各功能进行整合,形成功能体系,并从调控管理上提出了提升功能能力的设计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地貌学 生态学 地貌学 学科体系 生态地貌功能
原文传递
滨海盐沼湿地地貌形态和植被格局的生态-地貌耦合模拟研究
2
作者 张德琛 武国相 +3 位作者 王柯萌 梁丙臣 张树岩 车纯广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76-886,共11页
滨海盐沼湿地是重要的海岸带生态系统,其地貌形态和植被格局受潮汐动力、泥沙供给等条件影响显著。近年来,盐沼生态-地貌动力学研究成为前沿研究热点。以我国典型潮滩盐沼的动力环境为原型,建立考虑水动力-泥沙-地貌-植被互馈过程的动... 滨海盐沼湿地是重要的海岸带生态系统,其地貌形态和植被格局受潮汐动力、泥沙供给等条件影响显著。近年来,盐沼生态-地貌动力学研究成为前沿研究热点。以我国典型潮滩盐沼的动力环境为原型,建立考虑水动力-泥沙-地貌-植被互馈过程的动态耦合模型,研究了不同潮差、海平面上升速率、泥沙供给与泥沙性质等关键变量影响下的盐沼湿地植被-地貌耦合演变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外部泥沙供给是控制潮滩-盐沼高程和植被范围的关键要素,外海悬沙浓度越大,滩面坡度越缓、滩面高程越高、植被的海向延伸越宽;泥沙沉降速度越小,易形成上凸型剖面,且湿地植被分布范围更宽;潮差同时影响盐沼在潮间带的下部边界和上部边界,更大的潮差、更强的潮汐水动力有助于形成更高的潮沟密度和泥沙向盐沼内部的输送效率。研究结果可为滨海湿地保护和修复工程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沼湿地 潮滩-潮沟系统 植被 生态地貌学
下载PDF
基于地貌-重要性-敏感性分析框架的生态功能分区研究--以太行山脉中段晋中市为例 被引量:2
3
作者 张慧荣 毕如田 +2 位作者 荆耀栋 朱洪芬 刘慧芳 《河南科学》 2022年第2期285-293,共9页
以太行山脉中段晋中市为研究区,在地貌-重要性-敏感性的框架下对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和生态敏感性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对其生态功能区进行划分.结果表明:①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类型以高度重要为主,生态系统服... 以太行山脉中段晋中市为研究区,在地貌-重要性-敏感性的框架下对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和生态敏感性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对其生态功能区进行划分.结果表明:①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类型以高度重要为主,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极重要区与高度重要区镶嵌分布,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中部以及太行山脉—太岳山脉主脊两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以固碳释氧和水源涵养为主.②研究区生态敏感性的空间分布特征差异性明显,生态极敏感区和高度敏感区的总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9.19%,主要分布在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生境质量好的区域.③采用三维魔方空间分类法从地貌、重要性和敏感性三个维度对研究区生态功能进行耦合分区,最终将研究区划分为5个生态功能区,并根据每个生态功能区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管理保护措施,可为研究区生态建设战略规划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功能分区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 生态敏感性 地貌
下载PDF
生态地貌学研究动态:地貌学和生态系统生态学的交叉融合 被引量:1
4
作者 王白雪 程维明 +1 位作者 宋珂钰 李浩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4334-4348,共15页
生态地貌学作为一个“新兴”的跨学科的概念,受到地貌学家、生态学家及政策制定者的日益关注。地貌在控制许多生态系统过程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而生态系统又可以对许多地貌形态和地貌过程产生深远的影响。过去几十年,在地貌学和生态系... 生态地貌学作为一个“新兴”的跨学科的概念,受到地貌学家、生态学家及政策制定者的日益关注。地貌在控制许多生态系统过程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而生态系统又可以对许多地貌形态和地貌过程产生深远的影响。过去几十年,在地貌学和生态系统生态学的交叉点上开展了大量的研究。通过梳理地貌学和生态系统生态学相似的发展历程,讨论了两个学科相结合的必要性;归纳了两者相结合的研究现状;总结了两个学科融合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地貌过程与生态过程相互作用的研究,并将生态地貌学与现行生态保护与生态修复建设及相关政策有机结合,促进生态地貌学的有序和可持续发展。正确认识地球的地貌形态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拓展地貌学与生态系统生态学的研究尺度,促进学科体系发展;深入研究生态地貌学,对于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生态多样性及增强未来对生态系统的管理和恢复都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貌学 生态系统生态学 跨学科 生态地貌学
下载PDF
拆坝对河流生态环境影响利弊研究综述 被引量:2
5
作者 雷阳 董飞 +2 位作者 刘晓波 彭文启 陈渠昌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4-102,共9页
为研究拆坝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利弊,介绍了拆坝对水文情势、泥沙输运、河道地貌、河道水质、栖息地质量及生物多样性等生态的影响,综述了拆坝后河道物理化学及重要生态特性之间响应关系的研究进展。拆坝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具有时空复杂性,... 为研究拆坝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利弊,介绍了拆坝对水文情势、泥沙输运、河道地貌、河道水质、栖息地质量及生物多样性等生态的影响,综述了拆坝后河道物理化学及重要生态特性之间响应关系的研究进展。拆坝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具有时空复杂性,且各生态因子相互影响;水文情势的变化是所有生态响应的触发条件,泥沙输运是生态响应的关键性因子。为了河道长期连续性的开发与利用,研究泥沙输运及泥沙污染物的释放规律,预测拆坝后河道水质时空变化过程,分析流域尺度上生态系统之间的响应关系等对拆坝的评估决策十分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拆坝 生态影响 泥沙输运 河道地貌 河流水质 生物多样性
下载PDF
黄河下游河道最小生态流量研究 被引量:19
6
作者 唐蕴 王浩 +1 位作者 陈敏建 严登华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71-174,共4页
河道最小生态流量是指为了防止河道水体断流,即维持河流水体生存所应具有的最小流量(水量)。最小生态需水量计算方法应立足河流形态,将水位~水面宽曲线变形点与维持一定生境(主要包括平均水深、流速等)综合考虑来确定临界流量。本文在... 河道最小生态流量是指为了防止河道水体断流,即维持河流水体生存所应具有的最小流量(水量)。最小生态需水量计算方法应立足河流形态,将水位~水面宽曲线变形点与维持一定生境(主要包括平均水深、流速等)综合考虑来确定临界流量。本文在建立基于河流形状的河道最小生态流量计算方法体系的基础上,选取花园口、高村、利津3个控制断面对黄河下游河道最小生态流量进行了率定。结果表明,黄河下游花园口、高村、利津3个控制断面的最小生态流量分别为170m3/s,140m3/s,154m3/s,是多年平均天然流量的8.9%,7.4%,7.9%;3个控制断面在最小流量下的水面宽率分别为35.8%,20.6%,40%;平均水深分别为0.47m,0.87m,1.02m;流速分别为0.76m/s,0.40m/s,0.81m/s。由于国际上研究的河流集水面积远比黄河流域小得多,就最小生态流量与天然流量的比率来看,黄河流域下游河道的最小生态流量要较国际上已有的研究成果低一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下游河道 生态流量 河槽形态 水力参数
下载PDF
辽河河道最小生态流量研究 被引量:18
7
作者 苏飞 陈敏建 +1 位作者 董增川 徐志侠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36-139,共4页
在维持河流水体生存的临界条件和河道断面形态特性的基础上,对最小生态流量的内涵和意义、计算方法以及临界点的成因进行分析.选取辽河不同河道的控制断面,从生态需水最基本的层次即水量的角度出发,计算河道的最小生态流量百分率,并分... 在维持河流水体生存的临界条件和河道断面形态特性的基础上,对最小生态流量的内涵和意义、计算方法以及临界点的成因进行分析.选取辽河不同河道的控制断面,从生态需水最基本的层次即水量的角度出发,计算河道的最小生态流量百分率,并分析其特点,初步建立了辽河河道最小生态流量控制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 最小生态流量 河道形态 临界点
下载PDF
海河流域河道最小生态流量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郑建平 陈敏建 +3 位作者 徐志侠 王芳 华祖林 褚君达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2-15,63,共5页
应用基于河流形态的河道最小生态流量计算方法,选取潘家口、滦县、石匣里、官厅、观台、楚旺及称钩湾7个控制断面对海河流域河道最小生态流量进行计算.该方法立足河流形态,将水位水面宽曲线突变点与维持一定生境(主要包括平均水深、流速... 应用基于河流形态的河道最小生态流量计算方法,选取潘家口、滦县、石匣里、官厅、观台、楚旺及称钩湾7个控制断面对海河流域河道最小生态流量进行计算.该方法立足河流形态,将水位水面宽曲线突变点与维持一定生境(主要包括平均水深、流速等)综合考虑来确定临界流量.计算结果表明:7个控制断面的最小生态流量均值为5.84 m3/s,占多年平均流量的5.8%~10%;在最小生态流量下的水面宽率为43%~70%(平均为61%),平均水深为0.24~0.59 m,流速为0.24~0.34 m/s.这些计算结果与国际上已有的计算结果相符.根据流域相似性原理进行外推,计算了海河流域其他河道的最小生态流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河流域 河道最小生态流量 河床形态 水力参数
下载PDF
无人机在南极科学研究的应用: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6
9
作者 李腾 张宝钢 +8 位作者 程晓 张媛媛 惠凤鸣 赵天成 秦为稼 梁建宏 杨元德 刘旭颖 李新情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51-664,共14页
无人机作为一种新兴的低空遥感平台,具有多种类型的平台和载荷。尽管南极的自然条件严酷,无人机的应用范围仍涵盖了南极基础和应用科学的诸多领域。首先,论述了南极的环境条件对操作无人机的特殊影响,包括气象、电磁场、光照等因素。然... 无人机作为一种新兴的低空遥感平台,具有多种类型的平台和载荷。尽管南极的自然条件严酷,无人机的应用范围仍涵盖了南极基础和应用科学的诸多领域。首先,论述了南极的环境条件对操作无人机的特殊影响,包括气象、电磁场、光照等因素。然后,对目前无人机在南极考察与科学应用中的研究现状做了系统的检索,在收集到的104篇全部相关资料中,梳理了发表时间、主流的期刊、研究区、国家与研究机构等内容,分7个主要应用领域综述了代表性文献,具体包括航空、大气、海冰与冰山、冰川、地貌与地磁、生态-植被、生态-动物,并全面回顾了中国南极科学考察中的无人机发展历程和重点成果。最后,总结南极无人机应用领域研究的不足之处,并阐明了未来发展趋势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 南极考察 气候变化 摄影测量 冰川学 生态学 地貌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