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陆干旱区水分驱动的生态演变机理 被引量:41
1
作者 陈敏建 王浩 王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2108-2114,共7页
我国内陆河流域约占国土面积 1/3,降水集中在山区 ,盆地干旱少雨 ,形成内陆河平原独特的非地带性生态群落。针对内陆河干旱区水资源条件与生态特点 ,从水分 -生态相互作用机理入手 ,系统研究了以绿洲为中心的内陆干旱区沿河平原生态问... 我国内陆河流域约占国土面积 1/3,降水集中在山区 ,盆地干旱少雨 ,形成内陆河平原独特的非地带性生态群落。针对内陆河干旱区水资源条件与生态特点 ,从水分 -生态相互作用机理入手 ,系统研究了以绿洲为中心的内陆干旱区沿河平原生态问题 ,以此作为干旱区生态需水研究的基础。由于径流运动的作用 ,平原生态系统表现出有序的层次结构 :以河流为中心向两岸依次为绿洲、过渡带、荒漠 ;植被等级和盖度逐渐由高向低演变 ,分别为有林地、灌木林、疏林地和高盖度草地、中盖度草地、低盖度草地、沙漠、戈壁。植被生态系统的这种规律性反映了地下径流 (潜流场 )的变化。在干旱少雨 (年降雨量小于 10 0 mm)的环境中 ,来自河川补给的潜水蒸发 ,成为植被水分最主要来源 ,对植被生态系统起决定性的作用。根据生态景观的需水补给条件界定内陆河盆地生态系统的组成 ,给出了平原生态圈层结构的定义。当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和土地利用方式发生变化时 ,水资源分布和补给条件相应发生变化 ,并导致生态系统圈层结构随之发生变化。生态圈层结构理论成为干旱区生态需水计算的理论依据和方法基础 ,据此构造定量化的水分驱动生态演变模型。利用 2 0世纪 70年代和 90年代遥感影像 1∶ 10万解译图 ,结合地面观测资料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来源 生态结构 演变机理
下载PDF
黄河流域人地系统耦合机理与优化调控 被引量:33
2
作者 傅伯杰 王帅 +4 位作者 沈彦俊 程昌秀 李琰 冯晓明 刘焱序 《中国科学基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04-509,共6页
人地系统耦合是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面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亟待需要聚焦人地系统耦合机理与调控途径,揭示黄河流域人水关系演变及社会—水文—生态系统动态。采... 人地系统耦合是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面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亟待需要聚焦人地系统耦合机理与调控途径,揭示黄河流域人水关系演变及社会—水文—生态系统动态。采取调查观测、遥感监测、统计分析、模型模拟等手段,识别变化环境下的水—粮食—能源关联与协同优化机制,发展人地系统耦合模型,提出流域人地系统统筹优化调控方案。从而为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与协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推动我国跻身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国际前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人与自然耦合系统 社会—生态系统 反馈机制 演变规律 驱动机制
原文传递
长江流域地质—生态环境的演化机制及综合自然灾害区划 被引量:20
3
作者 胡宝清 刘顺生 +1 位作者 张洪恩 木士春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3-19,共7页
地质-生态环境是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的新概念,同时也是现代地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范畴。在分析地质-生态环境系统及其演变的动力学机制的基础上,本文首先探索了长江流域地质-生态环境的演化机制,结合其自然环境状况,揭示了长江... 地质-生态环境是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的新概念,同时也是现代地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范畴。在分析地质-生态环境系统及其演变的动力学机制的基础上,本文首先探索了长江流域地质-生态环境的演化机制,结合其自然环境状况,揭示了长江流域自然灾害形成的综合机制及其分布规律;并在此基础上,依托图文信息可视化系统技术手段,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途径进行综合自然灾害区划,其区划等级体系为3个自然灾害区和9个自然灾害亚区,为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及防治自然灾害和环境退化提供了基本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生态环境 长江流域 演化机制 自然灾害系统 综合区划 防治措施
下载PDF
我国流域生态系统退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4
作者 李春艳 邓玉林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35-541,共7页
流域生态系统是尺度较大且更为综合的生态系统类型,具有由自然、社会与经济多组分耦合的复杂性,同时又因其特殊的发育条件与演化进程,受到人为强烈而长期的干扰。因此,近年来,基于流域生态系统功能评估的研究倍受我国学者的关注,尤其是... 流域生态系统是尺度较大且更为综合的生态系统类型,具有由自然、社会与经济多组分耦合的复杂性,同时又因其特殊的发育条件与演化进程,受到人为强烈而长期的干扰。因此,近年来,基于流域生态系统功能评估的研究倍受我国学者的关注,尤其是从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对不同类型流域生态系统的退化进行了广泛探索,为流域生态系统的综合管理奠定了有力的理论基础。本文从流域生态系统退化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入手,总结了我国近年来有关流域生态系统退化发生演化机制、退化诊断与分类体系、退化综合评价、监测和预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藉此提出了该领域今后研究的重点和方向,以期完善流域生态系统退化研究的理论体系和流域综合管理的技术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域生态系统 生态退化 演化机制 综合评价 监测预警
原文传递
闽三角城市群生态系统格局演变及其驱动机制 被引量:11
5
作者 林金煌 陈文惠 +2 位作者 祁新华 程瑞彤 陈增文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03-210,共8页
生态安全是城市群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之一,然而目前城市群生态安全受到巨大的威胁。本文选取2000、2005、2010和2015年Landsat TM/ETM+OLI影像,提取闽三角城市群土地覆盖/生态系统类型数据并结合社会经济要素,从生态系统的面... 生态安全是城市群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之一,然而目前城市群生态安全受到巨大的威胁。本文选取2000、2005、2010和2015年Landsat TM/ETM+OLI影像,提取闽三角城市群土地覆盖/生态系统类型数据并结合社会经济要素,从生态系统的面积变动、类型转移和空间格局三方面探讨其空间格局的演变特征与驱动机制。结果表明:2000—2015年,城镇生态系统面积呈正增长态势,森林和农田生态系统呈负增长态势,灌丛、湿地、草地和其他生态系统基本保持稳定,各生态系统面积占比顺序为森林>农田>城镇>灌丛>湿地>草地>其他生态系统;2000—2005年,各生态系统类型之间相互转移强度小;2005—2010年,生态系统相互转移强度大,城镇生态系统的转入量最大,其他生态系统转出量最大;2010—2015年,生态系统相互转移强度也较大,其他生态系统的转出量最大,森林生态系统的转入量最大;2000—2015年,森林生态系统不均匀分布于各区域,农田和城镇生态系统主要分布于中部和东部地区,湿地生态系统的分布与水系基本保持一致,草地、灌丛和其他生态系统分布相对零散,且其景观格局特征基本保持稳定,在斑块数量、斑块密度以及集聚化特征等方面均变化不大,但不同生态系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2000—2015年,闽三角城市群生态系统的空间格局基本保持稳定,而不同生态系统呈现非均衡变化,不同时期各生态系统的转移强度有显著差异。经济与产业发展、城镇化和城市格局变化等对生态系统尤其是森林、农田和城镇生态系统的格局演变具有显著的驱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 生态系统 格局演变 驱动机制 闽三角城市群
原文传递
中小企业网络组织生态运行演化机制初探 被引量:7
6
作者 沈运红 王恒山 《科学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S1期246-249,共4页
通过与层级组织和市场组织的对比,对网络组织的特性进行了分析,进而列举了中小企业网络组织的六种常见类型,对各种类型进行了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从生物进化论的角度,尝试性地构建了中小企业网络组织的生态运行与演化机制的理论框架。
关键词 中小企业网络组织 特性 常见类型 生态运行机制 生态演化机制
下载PDF
青藏高原生态屏障生态系统时空演变及驱动机制 被引量:7
7
作者 李月皓 王晓峰 +3 位作者 楚冰洋 牛泽鹏 符鑫鑫 延雨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1期8581-8593,共13页
青藏高原生态屏障是我国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乃至亚洲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屏障作用。研究青藏高原生态屏障生态格局的演变规律,探究影响生态系统变化的驱动机制,对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建设和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 青藏高原生态屏障是我国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乃至亚洲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屏障作用。研究青藏高原生态屏障生态格局的演变规律,探究影响生态系统变化的驱动机制,对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建设和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多源遥感数据,分析了2000—2015年国家屏障区生态格局演变规律,选取了自然和社会经济等驱动要素,采用冗余分析等方法解析了青藏高原生态屏障生态系统演变机制。结果表明:(1)2000—2015年间,青藏高原生态屏障生态系统格局发生明显变化,草地生态系统减少了1792 km^(2),主要转化为荒漠生态系统和河流生态系统,转换面积分别为1088 km^(2)和832 km^(2);河流生态系统增加了1600 km^(2),主要由荒漠生态系统和草地生态系统转换而来,分别转换了1152 km^(2)和832 km^(2)。(2)2000—2015年青藏高原生态屏障生态系统格局演变驱动机制中以社会经济因子为主。冗余分析结果显示国内生产总值(83%)和人口数量(72%)贡献率最大;方差分析结果中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口数量的共同贡献率达到了77%;地理加权回归结果显示生态系统演变受社会经济因子主导的区域面积比例为60.41%。(3)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内人口数量的总贡献率达到了72%,在人口数量作用下生态系统呈正向转换的面积占比达到了86.24%,且人口数量与河流、森林生态系统的相关程度较高,综合说明了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内生态保护政策的实施、生态工程的建设卓有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生态屏障 生态系统 时空演变 驱动机制
下载PDF
公司创业投资的共生演化与培育机制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孟方琳 田增瑞 +2 位作者 赵袁军 李煜华 殷俊明 《科学学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84-694,共11页
在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中,公司创业投资(CVC)是一种促进大企业开放式创新和创业企业快速成长的有效机制。CVC活动在我国的20多年实践证明:其促进了大企业与创业企业的共同发展,并使二者形成共生关系,通过共生介质和共生界面优化实现双方互... 在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中,公司创业投资(CVC)是一种促进大企业开放式创新和创业企业快速成长的有效机制。CVC活动在我国的20多年实践证明:其促进了大企业与创业企业的共同发展,并使二者形成共生关系,通过共生介质和共生界面优化实现双方互利共生。在创新生态系统视阈下,大企业种群与创业企业种群可通过演化博弈形成稳定的共生关系,有利于提高双方的适应性并拓宽生态位,进而协同共生进行价值创造。因此,基于对公司创业投资生态群落生态位的描述,引入Lotka-Volterra模型,利用算例仿真预测大企业和创业企业的创新生态位演化趋势,从共生、学习、创新、激励角度提出公司创业投资生态群落的共生培育机制,为我国公司创业投资生态群落中企业创新生态位的策略优化与选择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司创业投资 CVC生态群落 生态位 演化博弈 共生培育机制
原文传递
基于主体功能区战略的新疆地区“三区空间”演化解析 被引量:2
9
作者 尹力 魏伟 +1 位作者 薄立明 夏俊楠 《经济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52-64,共13页
科学认知主体功能区定位要求与国土空间演化的内在关联与作用机制,是助力主体功能区战略传导、构建高质量国土空间支撑体系的关键。以主体功能区为空间参照,运用空间转换矩阵、Dagum空间基尼系数、随机森林回归模型及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 科学认知主体功能区定位要求与国土空间演化的内在关联与作用机制,是助力主体功能区战略传导、构建高质量国土空间支撑体系的关键。以主体功能区为空间参照,运用空间转换矩阵、Dagum空间基尼系数、随机森林回归模型及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从“测度主体功能区内特征—对比主体功能区间差异—挖掘演化形成机制”3个方面,研究1990—2020年新疆地区“三区空间(即城镇、农业、生态三类空间)”演化过程。结果表明:①近30年新疆地区城镇空间持续扩张,西北沿边地区“由牧转耕”“三山”及“两盆”边缘地区“由黄变绿”显著,主体功能区划具有显著区分效果,重点开发区内功能定位与空间演化最为吻合,但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有所错位。②全疆“三区空间”演化的主体功能区“内/间”差异显著,不同空间转换类型的差异来源分解各有区别,但主导变化方向仍以主体功能区内部差异为主。③国土开发政策、自然地理条件相较于新疆自身社会经济因素对整体国土空间格局演化的驱动作用更显著,城镇扩张和道路交通建设对地区生态空间扩张具有正向作用,退耕还林、沙化土地治理、边境政策相较于主体功能区有更强的空间塑造动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功能区战略 国土空间规划 三区空间 由牧转耕 绿色生态空间 演化机制 新疆
原文传递
生态位视角下乡村旅游目的地品牌成长机制研究——以婺源篁岭为例 被引量:6
10
作者 余可发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3-28,共16页
基于品牌生态位视角,采用案例研究方法,以婺源篁岭为研究对象,探究乡村旅游目的地品牌成长过程动态演化机制。研究发现,品牌成长主要是由品牌生态位的调整或跃迁所导致的,随着品牌生态位的不断优化,品牌市场地位逐步提升,最终成长为市... 基于品牌生态位视角,采用案例研究方法,以婺源篁岭为研究对象,探究乡村旅游目的地品牌成长过程动态演化机制。研究发现,品牌成长主要是由品牌生态位的调整或跃迁所导致的,随着品牌生态位的不断优化,品牌市场地位逐步提升,最终成长为市场领导品牌。品牌生态位由生态位宽度、重叠度、优势度三个维度组成,品牌生态位变化的最佳方向为生态位宽度最大化、重叠度最小化、优势度最大化;引发品牌生态位变化的因素主要来源于市场需求压力和市场竞争压力,对这两种影响因素的有效应对能促进品牌生态位的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位 乡村旅游 品牌成长 演化机制
原文传递
生态视角下我国空间规划体系的演变特征及其驱动机制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鹏 李智勇 李琴 《世界林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4-59,共6页
我国空间规划体系正处于转型变革的关键时期,理清空间规划体系的演变特征及其驱动机制,对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区域空间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文中构建了"利益格局变化—主体行为博弈—政策制度调整"的逻辑分析框架,并以新疆为例,... 我国空间规划体系正处于转型变革的关键时期,理清空间规划体系的演变特征及其驱动机制,对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区域空间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文中构建了"利益格局变化—主体行为博弈—政策制度调整"的逻辑分析框架,并以新疆为例,分析了生态视角下空间规划体系从无到有、从波动分化到转型引领的演变特征,指出其大致可概括为4个阶段特征:1)1949—1978年五年计划主导时期:作为政策实施的载体;2)1979—1999年国土规划主导时期:作为集权与分权博弈的反映;3)2000—2011年"多规"并驱时期:作为地方政府经济增长的工具;4)2012年至今规划重组时期:作为国土空间治理的手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了不同时期空间规划体系演变中的普适性、特殊性与指向性,阐明演变的驱动机制,以期为我国生态文明时期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规划 生态政策 演变特征 驱动机制 利益格局 行为博弈 政策制度 中国
原文传递
基于物元分析模型的生态安全预警研究——以河北山区为例 被引量:4
12
作者 刘静鹏 崔媛媛 葛京凤 《资源与产业》 2012年第5期135-139,共5页
从生态安全预警出发,构筑河北山区生态安全预警指标体系,根据预警标准确定各预警指标的阈值,采用物元分析模型进行量化研究,分析河北山区生态安全警情的时空特征,揭示其分异规律,从预警指标的主导因素、不同区域生态安全的差异以及生态... 从生态安全预警出发,构筑河北山区生态安全预警指标体系,根据预警标准确定各预警指标的阈值,采用物元分析模型进行量化研究,分析河北山区生态安全警情的时空特征,揭示其分异规律,从预警指标的主导因素、不同区域生态安全的差异以及生态安全演化的历史渊源等方面探讨河北山区生态安全警情的演化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物元分析模型进行生态安全预警研究,有利于揭示该区域生态安全存在风险的原因,有利于提出更具有针对性的整治措施,对于我国山区开发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良好的警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 物元分析 预警 演化机制 河北山区
下载PDF
喀斯特山区“三生”功能时空演变及驱动机制——以贵州省为例
13
作者 杨婷婷 杨丹丽 +3 位作者 孙建伟 罗静 崔家兴 孔雪松 《生态科学》 CSCD 2023年第4期215-224,共10页
“三生”功能是指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其功能分异可为国土空间规划提供科学指导。以贵州省88个县域单元为研究对象,运用数理统计、ArcGIS空间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系统探究喀斯特山区“三生”功能时空演变特征与内在驱... “三生”功能是指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其功能分异可为国土空间规划提供科学指导。以贵州省88个县域单元为研究对象,运用数理统计、ArcGIS空间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系统探究喀斯特山区“三生”功能时空演变特征与内在驱动机制。结果表明:①2000—2018年各县域“三生”功能综合指数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其中生产、生活、生态功能指数分别下降18%、38%、6%;②生产、生活、生态功能高值区分别主要位于西部和北部、中西部、东部地区,“三生”功能空间分异格局主要源于生产和生态功能变化;③“三生”功能时空演变的主导因子是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交通运输用地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研究成果可为喀斯特山区乡村振兴、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功能 时空演变 驱动机制 贵州省
下载PDF
系统科学视野下生态文明的协同“融入”机制与路径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赵伟 刘会柏 《学术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2-18,共7页
生态文明是经济、社会、环境和技术等复杂系统涌现出的特性。生态文明必须是科学发展的,科学发展必定是可持续的,可持续发展是动态的,是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协同演化的,从协同演化视角分析生态文明建设机制是非常有价值的。以"协同... 生态文明是经济、社会、环境和技术等复杂系统涌现出的特性。生态文明必须是科学发展的,科学发展必定是可持续的,可持续发展是动态的,是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协同演化的,从协同演化视角分析生态文明建设机制是非常有价值的。以"协同演化"的概念作为生态文明协同创新的平台基础,探寻合理有效的生态文明融入其他"四大建设"的协同动态机制与路径为:社会文化的协同反馈以促进生态文明理念的融入,环境治理政策与实践的协同反馈以促进生态建设的目标任务的融入,智能科学技术和英雄社会行为的协同反馈以促进绿色、低碳、循环的生态科技的融入,经济与环境的协同反馈以促进新发展方式的融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科学 生态文明 融入 协同演化 机制
下载PDF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城市生态绩效演化及驱动机制研究——基于空间溢出效应的实证检验 被引量:2
15
作者 纪明 曾曦昊 《林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4-41,共18页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绩效的提升对处理好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的不平衡问题并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文章以民族地区42个主要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03-2020年的地级市面板数据,从资源环境、治理投入和城市福利三个子系统构建产...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绩效的提升对处理好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的不平衡问题并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文章以民族地区42个主要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03-2020年的地级市面板数据,从资源环境、治理投入和城市福利三个子系统构建产出体系,利用随机前沿分析法对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生态绩效进行测度,分析动态演进趋势,再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2003-2020年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生态绩效整体呈下降趋势,至2020年生态绩效均值为0.678,相较基期下降了6.34%;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所牺牲的环境代价还在增加,不利于高质量发展。(2)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生态绩效存在正向空间外溢,北方地区生态绩效均值高于南方地区,但北方地区城市间的生态绩效差距大于南方地区。(3)在驱动机制分析中,资本要素、土地要素和产业结构优化对新型城镇化生态绩效起到了显著带动作用,资本要素和劳动要素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能通过正向空间溢出,带动周边城市生态绩效的提升。结合研究结果与讨论,提出政策启示:一是提升城市要素集聚能力和要素利用效率,通过资本、劳动、土地及产业要素的合理配置,拉动生态绩效提升。二是强化政策保障力度,突出生态环境政策的差异化与针对性,因地制宜进行低碳发展,增强生态绩效提升的稳定性。三是推进民族地区城市之间的协同治理,缩小城市间生态绩效的差距,形成新型城镇化生态绩效增长的长效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生态绩效 动态演进 驱动机制 空间溢出
下载PDF
长三角区域双向水足迹生态补偿演化博弈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朱智洺 姚婷 郭伶俐 《资源与产业》 2022年第2期54-63,共10页
推动长三角地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需要高度重视长三角生态文明建设。现今长三角地区水资源短缺和水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依然严重,且水资源作为一种公共物品,其本身存在的外部性导致跨区域水资源保护机制无法顺利实施,如何解决水资源生态补... 推动长三角地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需要高度重视长三角生态文明建设。现今长三角地区水资源短缺和水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依然严重,且水资源作为一种公共物品,其本身存在的外部性导致跨区域水资源保护机制无法顺利实施,如何解决水资源生态补偿问题成为长三角地区协同发展的关键。本文基于水足迹理论构建2008—2017年长三角双向水足迹生态补偿标准计量模型,并在引入中央政府“约束-激励”机制下构建演化博弈模型,分析各相关主体的博弈决策,从而实现最优的稳定均衡策略,最后从不同主体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研究发现:1)长三角地区为虚拟水进口地区,其虚拟水净进口量及消费量在10年间呈上升趋势,年平均消费量达到1 586.2亿m^(3)。从类别结构看,农业水足迹实际用水量最大,而贸易水足迹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且变化较大;从地区看,虚拟水消费量贡献最大的为江苏省,其次为安徽、浙江、上海。2)长三角三省一市生态补偿额度10年间均呈上升趋势,其中江苏省获得的生态补偿金额最多,年平均达到92.22亿元,其次为浙江、安徽、上海;但江苏省的年平均生态补偿额对于生态投入成本的占比最低,仅为63%,上海最高,达到78%。3)引入“约束-激励”机制后,当中央政府对单方面不履行义务时的处罚F与激励金额B之和大于当地所获得的生态补偿P,且中央政府对双方同时不履行义务时的处罚Q与激励金额B之和大于机会成本C的2倍,小于所获得的补偿金额P时,长三角地区可以实现最优的稳定均衡策略(保护,补偿),其中浙江省的激励惩罚范围在10年间变化幅度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三角一体化 虚拟水足迹 生态补偿 演化博弈 “约束-激励”机制
下载PDF
生态供应链的演化机理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茹秀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6-49,共4页
环境的恶化、资源危机的出现使人们越来越关注生态环境和资源利用问题。单个企业环境治理成本极高且效果有限,需从整个供应链进行管理,即实施生态供应链管理。阐述了生态供应链的概念、系统构成,并分析了生态供应链特有的价值递送系统,... 环境的恶化、资源危机的出现使人们越来越关注生态环境和资源利用问题。单个企业环境治理成本极高且效果有限,需从整个供应链进行管理,即实施生态供应链管理。阐述了生态供应链的概念、系统构成,并分析了生态供应链特有的价值递送系统,揭示了生态供应链的形成机理和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供应链 价值分析 演化机理
下载PDF
个体嵌入品牌与产业集群品牌协同演化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陆瑶 徐利新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72-77,共6页
产业集群品牌是一个典型的复杂适应性生态系统。首先界定了产业集群品牌生态系统的内涵,从微观角度,依据对嵌入品牌的直接作用程度,将系统划分为4个层次,即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宏系统;阐述了产业集群品牌与嵌入品牌生态系统的CAS... 产业集群品牌是一个典型的复杂适应性生态系统。首先界定了产业集群品牌生态系统的内涵,从微观角度,依据对嵌入品牌的直接作用程度,将系统划分为4个层次,即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宏系统;阐述了产业集群品牌与嵌入品牌生态系统的CAS特征与机制;系统研究了产业集群品牌生态系统的微观竞合机制,揭示了产业集群品牌与嵌入品牌协同进化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 产业集群品牌 嵌入品牌 协同演化 微观竞合机制
下载PDF
矿区生态经济系统的特征及其运行机制 被引量:1
19
作者 彭秀丽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10-113,共4页
把生态学理论引入到矿业经济中,解释矿区生态经济系统的生命周期性、生态共生性和动态演化性等特征,深入分析矿区生态经济系统动态演化机制和竞争与合作机制,从而更好地模拟矿区类生命特征及其空间关系,透视矿业发展问题实质,这将有利... 把生态学理论引入到矿业经济中,解释矿区生态经济系统的生命周期性、生态共生性和动态演化性等特征,深入分析矿区生态经济系统动态演化机制和竞争与合作机制,从而更好地模拟矿区类生命特征及其空间关系,透视矿业发展问题实质,这将有利于建立矿区与相关利益者群体的生态共同体,促进矿区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区生态经济系统 生态系统 运行机制 动态演化
下载PDF
生态文化生成与发展的过程分析
20
作者 张保伟 《未来与发展》 2011年第9期12-15,共4页
生态文化的生成与发展即是生态文化内涵不断丰富、影响力从弱到强、认同度从小到大的不断成长的过程。对这一过程的描述与把握,是理解并促进生态文化发展的基础。文章基于当代语境,从生态教育、生态技术、环保信用、生态制度等四个维度... 生态文化的生成与发展即是生态文化内涵不断丰富、影响力从弱到强、认同度从小到大的不断成长的过程。对这一过程的描述与把握,是理解并促进生态文化发展的基础。文章基于当代语境,从生态教育、生态技术、环保信用、生态制度等四个维度对这一过程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化 生成与发展 机制 过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