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62篇文章
< 1 2 19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外来入侵生物的危害与管理对策 被引量:425
1
作者 万方浩 郭建英 王德辉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2002年第1期119-125,共7页
本文探讨了外来入侵生物的概念及其在我国的危害状况、入侵原因 ,提出了外来入侵生物的预防及管理对策。随着国际贸易往来和旅游业的发展 ,生物入侵在我国不断加剧 ,正在成为威胁我国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外来入侵种的... 本文探讨了外来入侵生物的概念及其在我国的危害状况、入侵原因 ,提出了外来入侵生物的预防及管理对策。随着国际贸易往来和旅游业的发展 ,生物入侵在我国不断加剧 ,正在成为威胁我国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外来入侵种的生态代价是造成本地物种多样性不可弥补的消失以及物种的灭绝 ,其经济代价是农林牧渔业产量与质量的惨重损失与高额的防治费用。生物入侵在我国大部分是由于人为因素引起的。这些因素包括 :缺乏对引进种的利益与风险进行评估、淡薄的生态意识与不顾生态后果的经济利益驱使下的盲目引进、缺乏严格的科学监管体系或监管不力、缺乏全面检疫的体系与机制。外来入侵生物的综合性与系统性研究已成为当今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生产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研究领域。我国对外来入侵生物的预防与管理应着重于国家能力、研究能力、监测与管理能力三大体系的建设上。根据我国国情和目前的紧急现状应制定出优先行动计划。对特定外来种的入侵生物学基础研究、特定生态系统或地理区域入侵种现状及影响的关键评估研究、特定外来入侵生物对生态环境影响的风险评估体系及经济损失的模式研究、发展控制外来有害生物的环保型技术与方法研究、外来生物受控制后生态系统的恢复与栖息生境的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来入侵生物 生物多样性 生物入侵 生态安全 管理策略 风险评价 中国
下载PDF
生态安全评价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被引量:272
2
作者 王根绪 程国栋 钱鞠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9期1551-1556,共6页
生态安全评价是对生态系统完整性以及对各种风险下维持其健康的可持续能力的识别与研判,以生态风险和生态健康评价为核心内容,并体现人类安全的主导性。生态风险识别和生态脆弱性是生态风险评价的构成要素,生态健康则表现在生态完整性... 生态安全评价是对生态系统完整性以及对各种风险下维持其健康的可持续能力的识别与研判,以生态风险和生态健康评价为核心内容,并体现人类安全的主导性。生态风险识别和生态脆弱性是生态风险评价的构成要素,生态健康则表现在生态完整性、生态系统活力与恢复力三方面生态安全评价的准则与指标体系应将生态风险与生态健康有机结合,同时兼容不同空间尺度并能体现动态变化,其中在EDI、REI和IRI分类基础上叠加暴露分析指标是较大空间尺度生态安全指标体系建立的发展方向。文中综述了现阶段主要的生态安全评价方法,表明暴露一响应综合评价模式在现阶段应用最为广泛,生态模型法评价不同尺度的生态安全则是未来主要发展领域,并注重生态过程安全评价。生态安全评价研究需要与生态安全预测及预警研究相结合,并将生态安全的保障、维护与管理研究纳入其范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风险 生态健康 生态安全 指标体系 评价方法
下载PDF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及其评价研究 被引量:159
3
作者 吴国庆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27-233,共7页
资源、生态环境是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基础。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是指农业赖以发展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处于一种不受威胁、没有危险的健康、平衡的状态 ,具有战略性、整体性、区域性、层次性和阶段性等特点。文章以浙江省... 资源、生态环境是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基础。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是指农业赖以发展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处于一种不受威胁、没有危险的健康、平衡的状态 ,具有战略性、整体性、区域性、层次性和阶段性等特点。文章以浙江省嘉兴市为例 ,讨论了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评价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提出了包括资源生态环境压力、质量和保护整治能力三方面23项指标在内的生态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 ,以及不安全指标阈值的确定和不安全指数的计算方法 ,提出了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建设的途径和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可持续发展 生态安全 农业资源 农村生态环境 综合评价 指标体系
下载PDF
新疆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被引量:135
4
作者 周华荣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50-153,共4页
建立省区一级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在我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根据代表性、综合性、系统性、易获性原则,在具体指标设置上注意景观生态格局和生态功能的统一,水的主导因子作用,现行统计指标的选用,山地的特殊功能等... 建立省区一级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在我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根据代表性、综合性、系统性、易获性原则,在具体指标设置上注意景观生态格局和生态功能的统一,水的主导因子作用,现行统计指标的选用,山地的特殊功能等,采用常用的综合指数法,以新疆87个县(市)为评价单元,建立了简易合理、具可操作性的新疆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了各指标的权值和相对的分级标准,为新疆生态环境现状的准确评价提供了可靠依据,对新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管理将起到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评价 指标体系 新疆 生态评价
下载PDF
青藏高原高寒区生态脆弱性评价 被引量:156
5
作者 于伯华 吕昌河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2289-2295,共7页
在分析青藏高原高寒生态系统形成机制的基础上,构筑了3个层次、10个指标的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系统评估了青藏高原生态脆弱性及其区域差异。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中、重度以上脆弱区的面积较大,占区域总面积的74.79%。微度、轻度脆弱... 在分析青藏高原高寒生态系统形成机制的基础上,构筑了3个层次、10个指标的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系统评估了青藏高原生态脆弱性及其区域差异。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中、重度以上脆弱区的面积较大,占区域总面积的74.79%。微度、轻度脆弱区主要分布在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藏东南海拔3000m以下的山地、祁连山南坡的西北段和昆仑山北坡、塔里木盆地南缘地带。重度和极度脆弱区集中分布的趋势明显,占全区面积的49.46%,主要分布在黄河源区、柴达木盆地和阿里高原往东32°N附近的带状区域(78°E~92°E)。研究结果有助于全面掌握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脆弱程度及其空间分异特征,对识别高寒区关键脆弱环境因子、提高生态环境治理的针对性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脆弱性 形成机制 脆弱度评价 青藏高原
原文传递
生态风险评价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121
6
作者 阳文锐 王如松 +2 位作者 黄锦楼 李锋 陈展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869-1876,共8页
生态风险是当前环境管理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其研究着重关注化学、物理和生物的胁迫因子可能对生态系统或其组分的有害影响.生态风险评价对科学制定环境管理决策有着重要的意义.要对生态系统进行有效地管理,必须预测不利生态影响... 生态风险是当前环境管理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其研究着重关注化学、物理和生物的胁迫因子可能对生态系统或其组分的有害影响.生态风险评价对科学制定环境管理决策有着重要的意义.要对生态系统进行有效地管理,必须预测不利生态影响发生的可能性及后果,减小其对于生态系统或某些组分的损害程度.本文对生态风险评价的研究方法、工具以及研究趋势进行了综述,指出了目前生态风险评价中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的研究领域,认为在当前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要关注城市生态风险,并针对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今后的研究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风险 风险评价 环境管理
下载PDF
北京市域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 被引量:132
7
作者 颜磊 许学工 +1 位作者 谢正磊 李海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3117-3125,共9页
区域生态敏感性评价对于制定区域环境政策,有效进行环境管理具有重要作用。在综述当前生态敏感性评价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自然和人文两大类影响因子,构建了反映对水土流失、河流水量水质、土地沙化、泥石流、采矿、路网、濒危物种不... 区域生态敏感性评价对于制定区域环境政策,有效进行环境管理具有重要作用。在综述当前生态敏感性评价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自然和人文两大类影响因子,构建了反映对水土流失、河流水量水质、土地沙化、泥石流、采矿、路网、濒危物种不同敏感程度的7个指标,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综合分析和评价了北京市域生态敏感性程度及其空间分布状况。结果表明,高生态敏感区主要有两类,分别分布于北京东北-西南走向的山区-平原过渡地带和永定河、潮白河、北运河、大石河河岸带,此外,大兴南部也有集中分布。中敏感区除分布于上述高敏感区外围以外,还集中分布于怀柔中部的红螺山、云蒙山地区和门头沟妙峰山地区。不敏感区则主要集中在怀柔、延庆的北部山区,其余地区为低敏感区。敏感性程度的空间变化基本规律是:在山区,从平原-山区过渡地带沿西北方向朝低山区和中山区衰减,在平原,则沿河道两侧向外围衰减。在评价的基础上,尝试提出了环境保育和生态建设的相关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敏感性 综合评价 空间分析 北京市
下载PDF
基于PSR模型的东阳江流域生态安全评价 被引量:129
8
作者 解雪峰 吴涛 +4 位作者 肖翠 蒋国俊 边华菁 马勇 陈建华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702-1711,共10页
以与乡镇结合的小流域为评价单元,将遥感影像数据、环境监测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相结合,利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生态安全度模型和RS与GIS技术,结合流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选取18项评价指标,建立流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 以与乡镇结合的小流域为评价单元,将遥感影像数据、环境监测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相结合,利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生态安全度模型和RS与GIS技术,结合流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选取18项评价指标,建立流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揭示流域生态安全的空间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东阳江流域生态安全状态优秀区域面积占8%,良好区域面积占81%,一般区域面积占11%,流域整体上处于良好状态;2流域上游部分评价单元设有自然保护区(东阳江),生态系统结构完整、功能完善,生态安全处于优秀状态;流域中游评价单元(马宅,画水等)河流流经丘陵低山地带,主要流域环境处于自然-半自然状态,整体生态安全状态良好;流域下游评价单元,河流干流流经东阳和义乌主城区地带,由于建设用地比例过大,人类干扰活动强烈,生态结构和功能遭受破坏,生态安全状态一般;3东阳江流域的主要环境问题为城区人为干扰剧烈,非环境压力较大;干流水质状况较差,部分流域单元生态组织和服务功能较差;湿地退化较快,消落带受损较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 PSR模型 评价 东阳江流域
原文传递
海南岛生态安全评价 被引量:94
9
作者 肖荣波 欧阳志云 +3 位作者 韩艺师 王效科 李振新 赵同谦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69-775,共7页
从生态安全涵义理解出发,建立了包括资源依赖性、生态环境状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三方面在内的区域生态安全评价体系,提出区域生态安全系数概念和计算方法,并以海南岛为例,评价了其陆地生态系统安全,得出海南陆地综合生态安全系数为0.6... 从生态安全涵义理解出发,建立了包括资源依赖性、生态环境状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三方面在内的区域生态安全评价体系,提出区域生态安全系数概念和计算方法,并以海南岛为例,评价了其陆地生态系统安全,得出海南陆地综合生态安全系数为0.610,其生态服务功能安全性较高(0.772),而资源依赖性安全系数最低(0.468)。从研究可知,海南岛生态安全整体情况比较好,尤其是在水土保持、自然灾害抵制、空气净化等方面,但其能源的自给能力、生物多样性维持以及生活垃圾和污水的处理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不安全隐患,应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加以改善,从而构建海南岛安全的生态系统,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生态系统 生态安全 评价 海南岛
下载PDF
塔里木河流域生态脆弱性评价研究 被引量:92
10
作者 王让会 樊自立 《干旱环境监测》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218-223,共6页
塔里木河流域受自然及人为因素的影响,局部地区生态退化问题突出,从景观生态学的干扰性质理论和恢复生态学的观点出发,选择水资源系统、土地资源系统及植被资源系统及其10个综合性敏感因子对流域生态的敏感性及恢复力进行分析,并确... 塔里木河流域受自然及人为因素的影响,局部地区生态退化问题突出,从景观生态学的干扰性质理论和恢复生态学的观点出发,选择水资源系统、土地资源系统及植被资源系统及其10个综合性敏感因子对流域生态的敏感性及恢复力进行分析,并确定敏感因子的定量指标,定性代码及其权重和阈值,通过算术对数插值对敏感因子实际值进行规范化处理,并构建生态胁迫度。结果表明,塔里木河三源流阿克苏河流域、叶尔羌河流域、和田河流域及于流区的上、中、下游区生态胁迫度分别为0.13、0.25、0.30、0.31、0.57及0.84,在评价分级标准的限定下,其对应的生态脆弱性程度依次为轻微脆弱、一般脆弱、一般脆弱、一般脆弱、中等脆弱及严重脆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河流域 生态脆弱性 生态评价 景观生态
下载PDF
乌梁素海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价值评估 被引量:82
11
作者 段晓男 王效科 欧阳志云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10-115,共6页
干旱半干旱区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区域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文在大量详实的基础数据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之上,综合运用生态学、经济学方法对内蒙古乌梁素海建立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价值评价的框架和方法。将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干旱半干旱区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区域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文在大量详实的基础数据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之上,综合运用生态学、经济学方法对内蒙古乌梁素海建立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价值评价的框架和方法。将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为具有直接使用价值的生产产品功能和具有间接使用价值的生命支持系统功能进行评估。结果表明,直接使用价值(包括提供生态系统产品功能、休闲娱乐功能)约为0 45×108元,主要是芦苇资源的价值;间接使用价值(包括水资源调节功能、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功能、水质净化功能、大气调节功能、文化科学功能)为6 68×108元,间接价值远远大于直接价值,其中大气调节功能是价值量最高的服务功能。水量短缺和富营养化是影响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发挥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评估 服务功能 间接使用价值 生产产品 直接价值 价值量 调节功能 乌梁素海 湿地生态系统 富营养化
下载PDF
上海崇明岛蔬菜地土壤重金属含量与生态风险预警评估 被引量:105
12
作者 王军 陈振楼 +3 位作者 王初 叶明武 沈静 聂智凌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647-653,共7页
崇明3城镇蔬菜地土壤重金属的总体含量为Cu29.2mg.kg-1、Pb26.5mg.kg-1、Cr79.4mg.kg-1、Zn91.2mg.kg-1和Cd0.222mg.kg-1.除Cd在城桥镇和陈家镇超过国家土壤一级标准(GB15618-1995)外,其余均低于国家土壤一级标准,并且满足国家对绿色食... 崇明3城镇蔬菜地土壤重金属的总体含量为Cu29.2mg.kg-1、Pb26.5mg.kg-1、Cr79.4mg.kg-1、Zn91.2mg.kg-1和Cd0.222mg.kg-1.除Cd在城桥镇和陈家镇超过国家土壤一级标准(GB15618-1995)外,其余均低于国家土壤一级标准,并且满足国家对绿色食品产地土壤重金属含量的要求(NY/T391-2000).与上海土壤背景值相比,Cu、Pb、Cr、Zn和Cd分别高出上海土壤背景值24.3%、24.4%、22.9%、18.8%和65.7%.崇明3城镇蔬菜地土壤重金属生态风险预警评估得出,23个采样点中有3个样点属于中警,10个样点属于轻警,8个样点属于预警,1个样点属于无警,综合评估IER=1.562,为轻警.3城镇生态风险排序为堡镇(IER=1.799)>城桥镇(IER=1.636)>陈家镇(IER=1.368),均属于轻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重金属 生态风险 预警评估
下载PDF
城市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被引量:82
13
作者 贾良清 欧阳志云 +1 位作者 赵同谦 王效科 《生态环境》 CSCD 2004年第4期592-596,共5页
城市生态安全是指城市生态环境支撑条件以及所面临生态环境问题不对其生存和发展造成威胁,即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和过程能够满足其持续生存与发展需求。以佛山市为例,选择了资源、环境、生物和灾害等因素,各因素再选择若干评价要素,采用几... 城市生态安全是指城市生态环境支撑条件以及所面临生态环境问题不对其生存和发展造成威胁,即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和过程能够满足其持续生存与发展需求。以佛山市为例,选择了资源、环境、生物和灾害等因素,各因素再选择若干评价要素,采用几何平均法计算了城市生态系统安全指数。资源安全评价选择了能源、水资源和粮食等要素,其安全指数为0.22;环境安全评价选择了水环境、大气环境、固体废物和农业环境,其安全指数为0.58;生物安全因素安全评价选择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外来入侵物种、森林植被等要素,其安全指数为0.30;选择水土流失、地质灾害、气象灾害和生物灾害等要素进行生态灾害安全评价,指数为0.79;佛山市生态安全综合指数为0.42。研究还表明,生态安全评价宜根据最小限制因子定律,选择关键影响因子进行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 复合生态系统 生态安全 评价
下载PDF
生态足迹分析应用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生态评估的缺陷 被引量:88
14
作者 彭建 吴健生 +1 位作者 蒋依依 叶敏婷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2716-2722,共7页
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评估是当前国际生态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前沿问题之一,生态足迹从生物生产的角度可以定量评估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生态持续性程度,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种生物物理量衡量方法。尽管生态足迹分析具有指标指示意义... 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评估是当前国际生态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前沿问题之一,生态足迹从生物生产的角度可以定量评估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生态持续性程度,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种生物物理量衡量方法。尽管生态足迹分析具有指标指示意义明确、评估结果全球可比与模型方法简便、资料易获取、可操作性强等优点,但在理论方法上仍存在不足之处。综合国内外区域生态足迹分析的最新进展,生态足迹分析应用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生态评估的理论缺陷主要表现为以下6点:①弱可持续性评价,难以完整反映系统的可持续性状态;②静态模型,缺乏预测功能;③长时间序列生态足迹研究的合理性有待商榷;④全球平均生产力的相对性,导致评估结果的非绝对性;⑤过于强调土地的数量,而忽略土地的质量;⑥假定各类生物生产性土地类型的空间互斥性,忽视兼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分析 区域可持续发展 生态评估 缺陷
下载PDF
生态产品价值评估问题探讨 被引量:95
15
作者 黄如良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6-33,共8页
对生态产品进行价值评估涉及到三大问题:一是需要明确什么是生态产品;二是采用什么样的评估框架结构和指标体系;三是对于每一个具体的指标,采用何种方法进行估算。本文在考察相关学术文献和政府文件后,用一个连续统一体模型阐述了生态... 对生态产品进行价值评估涉及到三大问题:一是需要明确什么是生态产品;二是采用什么样的评估框架结构和指标体系;三是对于每一个具体的指标,采用何种方法进行估算。本文在考察相关学术文献和政府文件后,用一个连续统一体模型阐述了生态产品概念,指出人们观察生态产品采用了不同角度,更反映出人们对生态产品认识的深化过程。本文认为,评估广义意义上的生态产品价值,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拓展:一是改造现行的静态模型,构建生态与经济相联系的动态模型;二是将重点由生态产品价值的计量转向生态产品的数量和质量的边际变化对人类福利的影响。基于此,本文列出了九种可以用于评估生态产品价值的框架结构类型方法,他们是:单项指标框架、多维支柱框架、间接驱动力-直接驱动力-生态产品-人类福祉变化框架(IDEHC)、目标-指数-联系框架、压力-状态-响应(PSR)框架、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框架、问题领域框架、分部门框架和空间分维框架,并重点介绍了前三种框架模型。对于具体的问题,应根据价值评估使用目的、评估的成本和收益、保持评估过程的开放性与动态性等原则选用相应的评估框架类型。依据市场化程度,可以采用的评估技术和方法有直接市场法、替代市场法和意愿调查法三大类。具体而言,直接市场法主要有成本法、生产率变动法、恢复费用法或重置成本法、影子项目法,替代市场法主要有旅行成本法、内涵价格法、防护费用法或规避行为法,意愿调查法主要有投标博弈法、权衡博弈法、优先性评价法、Delph法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产品 价值评估 框架结构 指标体系
下载PDF
生态产品价值及实现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93
16
作者 刘江宜 牟德刚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07-212,共6页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生态产品价值及实现机制的研究逐渐增多,推动了生态产品价值理论研究。论文从生态产品的概念及内涵、生态产品价值基础及构成、生态产品价值评估、生态...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生态产品价值及实现机制的研究逐渐增多,推动了生态产品价值理论研究。论文从生态产品的概念及内涵、生态产品价值基础及构成、生态产品价值评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方面对现有文献进行系统梳理。研究发现:我国生态产品的概念尚存在争议,但基本内涵基本相同。生态产品的价值理论基础主要有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生态产品价值评估方法主要采用直接市场法、间接市场法或假想市场法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主要有转移支付、政府购买、生态补偿、市场交易、绿色金融等,未来研究应对生态产品进一步界定,加强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研究,综合运用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类别的生态产品探索合适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和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产品 价值评估 价值实现
下载PDF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与评价的理论思考 被引量:92
17
作者 赵景柱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5期4552-4555,共4页
基于近代人类社会发展的主线,本文认为生态文明是指具有保持和改善生态系统服务,并能够为民众提供可持续福利的文明形态。进一步可以认为,生态文明是指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文明形态。基于这样的理解,本文阐述了生态文明的内涵,分析了... 基于近代人类社会发展的主线,本文认为生态文明是指具有保持和改善生态系统服务,并能够为民众提供可持续福利的文明形态。进一步可以认为,生态文明是指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文明形态。基于这样的理解,本文阐述了生态文明的内涵,分析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建立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评价框架和趋善化模型评价框架,探讨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概念 建设 评价 趋善化模型
下载PDF
生态系统完整性内涵及评价方法研究综述 被引量:82
18
作者 黄宝荣 欧阳志云 +2 位作者 郑华 王效科 苗鸿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2196-2202,共7页
生态系统完整性是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主要反映生态系统在外来干扰下维持自然状态、稳定性和自组织能力的程度.评价生态系统完整性对于保护敏感自然生态系统免受人类干扰的影响有着重要的意义.耗散结构理论表明,外界... 生态系统完整性是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主要反映生态系统在外来干扰下维持自然状态、稳定性和自组织能力的程度.评价生态系统完整性对于保护敏感自然生态系统免受人类干扰的影响有着重要的意义.耗散结构理论表明,外界压力和反映系统自组织能力的生物、物理、化学完整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等对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有良好的指示作用.本文综述了水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完整性及其所承受的压力评价指标,并探讨了优先评价指标的筛选及综合评价方法,最后根据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今后的研究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完整性 耗散结构 协同学 评价指标
下载PDF
公路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研究 被引量:66
19
作者 陈红 魏风虎 《中国公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89-92,共4页
基于中国现行公路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借鉴压力—状态—响应框架模型的思路,构建了公路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模型;通过对公路建设可能造成的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以压力指标作为基础指标,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的作用确定不同建设阶... 基于中国现行公路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借鉴压力—状态—响应框架模型的思路,构建了公路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模型;通过对公路建设可能造成的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以压力指标作为基础指标,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的作用确定不同建设阶段的状态、响应度量指标;最后基于压力—状态—响应的因果关系,分析确定其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将压力指标摆在首位,强调了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状态的改变,其涵盖面广、综合性强,而且可以评价公路建设各阶段生态系统的状态及采取的减缓措施和恢复技术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工程 指标体系 压力-状态-响应框架模型 生态评价 生态影响
下载PDF
青藏高原生态变化 被引量:85
20
作者 张宪洲 杨永平 +13 位作者 朴世龙 包维楷 汪诗平 王根绪 孙航 罗天祥 张扬建 石培礼 梁尔源 沈妙根 王景升 高清竹 张镱锂 欧阳华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2期3048-3056,共9页
青藏高原是全球平均海拔最高的自然地理单元.近几十年乃至上百年来,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影响下,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重要物种的种群数量和结构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近几十年的研究表明:青藏高原植被返青期提前,生长期... 青藏高原是全球平均海拔最高的自然地理单元.近几十年乃至上百年来,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影响下,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重要物种的种群数量和结构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近几十年的研究表明:青藏高原植被返青期提前,生长期延长,覆盖度和生产力增加,碳汇功能增强,青藏高原植被总体趋于向好,局部变差.气候变化是高原生态系统变化的主控因子,气候变暖对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影响是正面的,但这种影响仍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平衡性,尤其是降水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对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植被产生较大影响,在干旱的年份叠加人类放牧活动等会导致这些区域,尤其是青藏高原西部地区植被产生严重的退化,但随着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工程的实施,高原生态系统退化的态势得到了进一步遏制,人类对高原特有珍稀植物资源,如虫草、雪莲和胡黄连的过度采收以及对野牦牛、藏羚羊和藏野驴的盗猎等现象得到近一步缓解,近期高原的野牦牛、藏羚羊和藏野驴的种群数量得到恢复.青藏高原的隆起不仅对本区而且对其毗邻地区的气候与环境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其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影响研究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今后迫切需要加强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变化的地面监测和遥感技术的应用,加大大型生态保护工程建设的实施力度,整体提高高原地区应对全球变化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生态变化 生态系统 评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9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