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美国生态水产养殖模式与常规混养模式的环境效应比较 被引量:4
1
作者 梁斌 张建 +5 位作者 周恩华 张永江 陈焕根 朱益玲 Sylvana Li 缪旭波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39-343,共5页
在江苏省扬中市开展池塘养殖试验,以草鱼为主养鱼种,比较研究美国80:20生态水产养殖模式(养殖占80%渔获量的单种主养鱼和20%的滤食性鱼类)与传统混养2种模式对池塘水质和底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生态养殖池塘鱼类产量和经济效益显著... 在江苏省扬中市开展池塘养殖试验,以草鱼为主养鱼种,比较研究美国80:20生态水产养殖模式(养殖占80%渔获量的单种主养鱼和20%的滤食性鱼类)与传统混养2种模式对池塘水质和底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生态养殖池塘鱼类产量和经济效益显著优于传统混养。生态养殖池塘COD、TP、TN、NH3-N和NO2--N等重要水质指标全年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21、0.12、2.06、0.340、0.021mg·L-1,明显优于传统混养模式的25、0.15、2.56、0.706、0.113mg·L-1;BOD5、PO43--P、NO3--N和叶绿素a含量则无显著差异。生态养殖池塘底泥厚度比传统混养池塘减少了12.5%,底泥中有机质含量较传统混养池塘高11.2%,TP和TN含量分别降低13.5%和5.1%。80:20生态养殖模式较传统混养体现出明显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水产养殖 环境影响 池塘 水质 底质
下载PDF
对虾海水池塘养殖固形废弃物集污效率以及尾水处理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刘旭佳 何绪刚 +2 位作者 赖俊翔 黄国强 侯杰 《渔业现代化》 CSCD 2023年第3期36-47,共12页
为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解决对虾海水池塘养殖面源污染以及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矛盾,研究了对虾海水池塘养殖固形废弃物集污效率与尾水生态处理技术。采用自行设计的沉淀塔进行固废收集,三级上向垂直流处理桶利用硝化-反硝化... 为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解决对虾海水池塘养殖面源污染以及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矛盾,研究了对虾海水池塘养殖固形废弃物集污效率与尾水生态处理技术。采用自行设计的沉淀塔进行固废收集,三级上向垂直流处理桶利用硝化-反硝化-再硝化处理工艺进行尾水脱氮处理。结果显示,在对虾池塘实际养殖过程中,养殖前期、中期与后期,沉淀塔对固形废弃物集污效率分别为10.6%±1.8%、31.1%±5.7%、52.2%±5.2%;总氮集污效率分别为1.4%±0.2%、3.4%±0.6%、9.1%±0.1%。三级上向垂直流处理桶均装填生物毛刷,自然挂膜60 d后,分别进行溶氧控制30 d,溶氧质量浓度分别为1.11~1.98 mg/L、0.27~0.45 mg/L、4.60~5.82 mg/L。经测定分析,三级处理桶总氮、氨氮去除率可以达到45.5%与93.6%,将处理桶中的毛刷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发现第三级处理桶中硝化细菌丰度最高,主要包括亚硝化单胞菌属(Nitrosomonas)、亚硝化螺菌属(Nitrosospira)、硝化螺菌属(Nitrospira)。本研究构建了“沉淀塔固废集污”+“三级上向垂直流处理桶”模式,为对虾海水池塘养殖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和模式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水处理 生态处理 对虾养殖 池塘养殖 固形废弃物集污效率
下载PDF
主养“海蜇-缢蛏”生态养殖池塘细菌群落结构特征及其环境驱动因子 被引量:1
3
作者 陈杰 何洛迪 +5 位作者 魏杰 赵文 马悦欣 王宇 张湾 尹东鹏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6期69-74,共6页
为了解海水生态养殖池塘细菌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变化,探讨环境因子对其影响,于2021年4月至8月应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比较了辽宁省东港市北井子镇主养“海蜇-缢蛏”生态养殖池塘水体和沉积物中细菌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差异,使用... 为了解海水生态养殖池塘细菌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变化,探讨环境因子对其影响,于2021年4月至8月应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比较了辽宁省东港市北井子镇主养“海蜇-缢蛏”生态养殖池塘水体和沉积物中细菌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差异,使用Spearman相关研究环境因子与门水平菌群间相互关系。结果显示,沉积物中细菌多样性指数明显大于水体中细菌多样性;水体与沉积物中细菌群落结构相似度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ota)和未分类的(unidentified bacteria)菌门为二者共有优势菌门,水体中变形菌门主要以α-变形菌(α-Proteobacteria)为主,而沉积物中主要以γ-变形菌(γ-Proteobacteria)为主。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OTUs丰富度前10的菌群门类中,变形菌门、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和放线杆菌门(Actinobacteriota)与总氮(TN)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总磷(TP)呈显著负相关(P<0.05);弯曲杆菌门(Campylobacterota)和未分类的菌门与TN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TP呈显著正相关(P<0.05);脱硫杆菌门(Desulfobacterota)与TN呈显著负相关(P<0.05),厚壁菌门(Firmicutes)与TP呈显著正相关(P<0.05),其他门类与环境因子相关性不明显。可见,TN和TP是影响“海蜇-缢蛏”养殖池塘细菌群落结构特征的主要环境驱动因子。研究结果可为海水生态养殖模式微生态环境调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蜇-缢蛏 生态养殖池塘 细菌 群落结构 高通量测序 环境因子
下载PDF
生态循环水养殖池塘抗生素抗性基因污染特征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曲疆奇 张清靖 +3 位作者 吴彦飞 俞文钰 赵萌 朱华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41-651,共11页
为探究生态循环水池塘养殖模式中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ARGs)污染特征,本研究利用宏基因组技术检测分析了生态循环水养殖池塘ARGs的赋存特征及其与微生物群落和环境变量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试验共检测出21类109... 为探究生态循环水池塘养殖模式中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ARGs)污染特征,本研究利用宏基因组技术检测分析了生态循环水养殖池塘ARGs的赋存特征及其与微生物群落和环境变量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试验共检测出21类1092种亚型ARGs,池塘底泥是ARGs的主要储存库。池塘中抗性基因macB、tetA(58)和nov相对丰度最高,多药类和主动外排泵是最主要的ARGs类型和耐药机制。养殖池塘水体和底泥微生物群落组成差异显著(P<0.05)。优势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中的多种菌属与不同类型ARGs存在显著正相关性,表明ARGs在这些菌属间具有水平转移的趋势,微生物为ARGs在系统中的持久存在和向水体扩散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此外,氨态氮、亚硝态氮和硝态氮是影响养殖池塘ARGs分布特征和微生物群落组成的主要环境因子。本研究确定了生态循环水养殖系统中养殖池塘ARGs可能的背景值,并提供了生态化循环水养殖尾水具有较高ARGs传播风险的定量信息,为进一步优化升级生态循环水养殖系统、降低ARGs污染和保护养殖环境提供了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循环水系统 池塘养殖 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 微生物群落 污染特征
下载PDF
基于VIKOR方法的生态基在池塘养殖环境中修复作用的评价
5
作者 焦万明 吴会民 +3 位作者 张韦 蔡超 王永辰 缴建华 《天津农业科学》 CAS 2019年第2期40-43,48,共5页
为探讨无纺布生态基在凡纳滨对虾池塘养殖环境中的修复作用,试验设置900 m2·hm-2(Ⅰ组)、1 200 m2·hm-2(Ⅱ组)和1 500 m2·hm-2(Ⅲ组)3个无纺布生态基的密度处理,以无生态基处理为对照(CK),养殖模式为主养凡纳滨对虾,套... 为探讨无纺布生态基在凡纳滨对虾池塘养殖环境中的修复作用,试验设置900 m2·hm-2(Ⅰ组)、1 200 m2·hm-2(Ⅱ组)和1 500 m2·hm-2(Ⅲ组)3个无纺布生态基的密度处理,以无生态基处理为对照(CK),养殖模式为主养凡纳滨对虾,套养鲤鱼、鲢、鳙和草鱼,按月监测池塘氨氮、高锰酸盐指数(CODMn)、活性磷酸盐、铜、硝酸盐氮、锌、悬浮物、亚硝酸盐氮、盐度、总氮、总碱度、总磷、总硬度等13个水质指标,以及硫化物、铜、锌、有机碳、总氮和总磷等6个沉积物指标。结果表明,根据单一指标差异很难判断各组池塘环境优劣;通过VIKOR方法对19个指标的监测数据进行综合比较分析,4种处理池塘环境优劣排序为Ⅰ组、CK、Ⅱ组、Ⅲ组。因此,在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中,无纺布生态基的合理设置密度为900 m2·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纺布生态基 凡纳滨对虾 池塘 VIKOR方法
下载PDF
无纺布生态基对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6
作者 王永辰 吴会民 +4 位作者 张韦 蔡超 李楠 刘健 缴建华 《天津农业科学》 CAS 2019年第6期23-28,共6页
为探讨无纺布生态基在凡纳滨对虾池塘养殖环境修复作用,试验设置900 m^2·hm^(-2)(Ⅰ组)、1 200 m^2·hm^(-2)(Ⅱ组)和1 500 m^2·hm^(-2)(Ⅲ组)3个无纺布生态基的密度处理,以无生态基处理为对照(CK),养殖模式为主养凡纳滨... 为探讨无纺布生态基在凡纳滨对虾池塘养殖环境修复作用,试验设置900 m^2·hm^(-2)(Ⅰ组)、1 200 m^2·hm^(-2)(Ⅱ组)和1 500 m^2·hm^(-2)(Ⅲ组)3个无纺布生态基的密度处理,以无生态基处理为对照(CK),养殖模式为主养凡纳滨对虾,套养鲤鱼、鲢、鱅和草鱼,监测了不同处理组浮游生物状况在整个养殖周期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与CK相比较,无纺布生态基处理在凡纳滨对虾养殖过程中监测到的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种类相对较少,但硅藻、绿藻等浮游植物优势种数显著增加(P<0.05),而Ⅰ组浮游动物的优势种数显著降低(P<0.05);无纺布生态基处理中Ⅰ组和Ⅱ组浮游植物种类分布丰富度显著降低(P<0.05),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及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丰富度指数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随着生态基设置密度的提高,浮游动物的优势种数量不断增加。综合说明,放置生态基有利于浮游植物优势种的形成,结合浮游动物优势种的变化,3个生态基放置密度中组Ⅰ(900 m^2·hm^(-2))最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纺布生态基 凡纳滨对虾 养殖池塘 浮游生物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