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肝脾棘球蚴囊周围纤维性囊壁形成机制的差异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2
1
作者 吴向未 彭心宇 +3 位作者 张示杰 牛建华 孙红 习羽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4,i005,共5页
目的 探讨肝、脾棘球蚴囊周围纤维性囊壁的不同形成机制。 方法 苏木素 伊红染色 ,观察 40例肝棘球蚴囊、15例脾棘球蚴囊周围纤维囊壁及其邻近肝、脾实质病理组织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Ⅳ型胶原、纤维连接蛋白 (FN)、层粘连... 目的 探讨肝、脾棘球蚴囊周围纤维性囊壁的不同形成机制。 方法 苏木素 伊红染色 ,观察 40例肝棘球蚴囊、15例脾棘球蚴囊周围纤维囊壁及其邻近肝、脾实质病理组织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Ⅳ型胶原、纤维连接蛋白 (FN)、层粘连蛋白 (LN) ;原位杂交方法检测转化生长因子 β1(TGF β1)及肿瘤坏死因子 α (TNF α)的mRNA在肝、脾棘球蚴囊周围纤维囊壁及其邻近肝、脾实质中的表达。 结果 肝棘球蚴囊周围纤维囊壁分两层 ,虫体侧纤维囊壁为肉芽肿样组织 ,肝实质侧纤维囊壁内可见大量受挤压的门静脉、肝动脉和肝管系统 (Glisson)和肝静脉系统 ,并与Glisson鞘相延续。Ⅳ型胶原、FN、LN、TGF β1及TNF α在两层中的表达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P均 <0 0 1)。脾棘球蚴囊周围纤维囊壁不分层 ,为肉芽肿样组织 ,Ⅳ型胶原、FN、LN、TGF β1及TNF α无特异分层表达。  结论 肝、脾棘球蚴囊周围纤维囊壁的形成机制不同。肝棘球蚴囊周围纤维性囊壁是人体形成肉芽肿样病理改变后被周围受挤压的Glisson系统和肝静脉系统包裹 ,过度肝纤维化所致 ,肉芽肿样组织与周围纤维化的Glisson系统和肝静脉系统间有可分离间隙。脾棘球蚴囊周围纤维性囊壁是肉芽肿样组织包裹虫体形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球蚴囊 纤维性囊壁 病理机制 脾实质 病理组织学 肝脏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甘南藏族自治州啮齿类动物棘球蚴感染状况调查 被引量:5
2
作者 赵玉敏 种世桂 +3 位作者 史大中 常青 才学鹏 景志忠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2009年第8期637-637,613,F0004,共3页
在甘南藏族自治州的玛曲县和碌曲县捕杀达乌尔鼠兔等啮齿类动物,经解剖检查,啮齿类动物达乌尔鼠兔(Ochatona daurica)多房棘球蚴(Alveolar echinococcus,AE)感染率为1.15%(1/87),中华鼢鼠(Myospalax fontanierii)AE的感染率为3.03%(4/13... 在甘南藏族自治州的玛曲县和碌曲县捕杀达乌尔鼠兔等啮齿类动物,经解剖检查,啮齿类动物达乌尔鼠兔(Ochatona daurica)多房棘球蚴(Alveolar echinococcus,AE)感染率为1.15%(1/87),中华鼢鼠(Myospalax fontanierii)AE的感染率为3.03%(4/132),喜玛拉雅旱獭(Marmota himalayana)、西藏鼠兔(Ochatona tibetana)和小家鼠(MusMuscalus)未见AE感染;啮齿类动物体内未发现细粒棘球蚴(Cystic echinococcus,CE)的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虫病 棘球蚴 中间宿主 甘南藏族自治州
原文传递
泡球蚴囊液对大鼠肝脏星状细胞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任利 王志鑫 +6 位作者 刘志胜 候立朝 阳丹才让 王海久 周瀛 温浩 樊海宁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16年第5期517-520,共4页
目的探讨泡球蚴囊液对大鼠肝脏星状细胞(HSC-T6)增殖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采用不同浓度(0.00-0.90 mg/m L)泡球蚴囊液干预HSC-T6细胞24 h后,在倒置显微镜观察HSC-T6细胞形态变化,利用CCK-8法检测并绘制HSC-T6细胞的生长曲线,采用流式... 目的探讨泡球蚴囊液对大鼠肝脏星状细胞(HSC-T6)增殖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采用不同浓度(0.00-0.90 mg/m L)泡球蚴囊液干预HSC-T6细胞24 h后,在倒置显微镜观察HSC-T6细胞形态变化,利用CCK-8法检测并绘制HSC-T6细胞的生长曲线,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并分析HSC-T6细胞在不同浓度的泡球蚴囊液培养条件下细胞周期的改变。结果 1 HSC-T6细胞在不同浓度(0.00-0.90 mg/m L)泡球蚴囊液干预24 h后,部分HSC-T6细胞收缩成长梭形,细胞生出许多细长的伪足。2当泡球蚴囊液浓度〈0.05 mg/m L时,囊液干预对细胞增殖活性无明显影响(P〉0.05),而当泡球蚴囊液浓度〉0.05 mg/m L时,随着作用浓度的增加,细胞增殖活性显著增强(P〈0.05)。3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在上述浓度的泡球蚴囊液干预下,处于静止期/DNA合成前期(G0/G1期)的HSC-T6细胞减少(P〈0.05),处于DNA合成期(S期)的HSC-T6细胞数量增加(P〈0.05),而处于DNA合成后期、细胞分裂期(G2/M期)的细胞数量显著增多(P〈0.05)。结论泡球蚴囊液对体外培养大鼠肝脏星状细胞增殖具有浓度依赖的促进作用,其具体机制可能涉及细胞周期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球蚴囊液 大鼠肝星状细胞 细胞增殖 细胞周期
原文传递
细粒棘球蚴囊液对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15
4
作者 张亚楼 卢晓梅 +5 位作者 张琰 张金辉 阿不都热依木阿吉 刘辉 马旭东 温浩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CSCD 2005年第2期124-126,共3页
目的研究细粒棘球蚴囊液对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及JurkatT淋巴细胞等的影响。方法PBMC及JurkatT淋巴细胞用含不同浓度(1000、100和10μg/ml)囊液的DMEM培养基培养5d后,台盼蓝染色检测细胞活力。用含植物血凝素(PHA)的DMEM培养... 目的研究细粒棘球蚴囊液对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及JurkatT淋巴细胞等的影响。方法PBMC及JurkatT淋巴细胞用含不同浓度(1000、100和10μg/ml)囊液的DMEM培养基培养5d后,台盼蓝染色检测细胞活力。用含植物血凝素(PHA)的DMEM培养基培养PBMC,以MTT法观察PBMC增殖情况,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4+、CD8+细胞数量及CD4+/CD8+值,用原位末端标记法和Hoechst33258荧光染色法检测PBMC细胞凋亡。结果各浓度囊液对PBMC和JurkatT淋巴细胞未显示出毒性作用。囊液不影响PHA对PBMC的增殖功能。在1000μg/ml囊液组CD4+、CD8+细胞数量与空白对照组(CD4+72.08±4.10,CD8+29.32±2.62)相比,CD4+(49.32±8.32)显著减少(P<0.05),CD8+数量(32.02±6.57)略增加(P>0.05),CD4+/CD8+比值减少。未见细胞凋亡现象。结论细粒棘球蚴囊液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生长无抑制作用,但可以使CD4+、CD8+细胞的数量和比例改变,向Th2免疫抑制方向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棘球蚴囊液 单个核细胞 体外细胞培养 流式细胞仪
下载PDF
细粒棘球蚴囊液通过Toll样受体2调节细胞因子分泌的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刘坪 侯隽 +7 位作者 王二强 徐小丹 李林林 廖振宇 王仙 董丹 吴向未 陈雪玲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8-51,共4页
目的探讨细粒棘球蚴囊液(EgCF)是否通过刺激巨噬细胞高表达Toll样受体2(TLR2),进而调节细胞因子的表达。方法培养获得腹腔巨噬细胞,用EgCF刺激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用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不同时间点TLR2 mRNA的表达水平,用Western Blo... 目的探讨细粒棘球蚴囊液(EgCF)是否通过刺激巨噬细胞高表达Toll样受体2(TLR2),进而调节细胞因子的表达。方法培养获得腹腔巨噬细胞,用EgCF刺激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用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不同时间点TLR2 mRNA的表达水平,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刺激不同时间TLR2信号通路中磷酸化的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P38)、磷酸化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p-AKT)、磷酸化的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p-ERK)和磷酸化的核转录因子κB-P65(p-NF-κB-P65)的表达水平。siRNA沉默TLR2后,用EgCF再次刺激腹腔巨噬细胞,用Western Blot法检测p-P38、p-AKT、p-ERK和p-NF-κB-P65的表达水平,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检测白细胞介素-6(IL-6)、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水平。结果巨噬细胞在EgCF刺激后TLR2 mRNA及p-P38、p-AKT、p-ERK、p-NF-κB-P65表达水平均升高。沉默TLR2后,p-P38、p-AKT和p-ERK表达水平均降低,但p-NF-κB-P65无改变。沉默组的IL-6和TNF-α表达水平均较EgCF刺激组升高,IL-10较EgCF刺激组降低。结论EgCF刺激巨噬细胞高表达TLR2,可能通过TLR2介导的信号通路抑制促炎因子TNF-α和IL-6分泌,促进抑炎因子IL-10的分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棘球蚴囊液 TOLL样受体2 巨噬细胞 细胞因子
原文传递
不同来源棘球蚴抗原间接荧光抗体试验诊断人体包虫病的比较 被引量:6
6
作者 王虎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19-21,共3页
用不同来源(绵羊、牦牛、人)棘球蚴囊壁切制成4μm厚的冰冻切片和绵羊棘球蚴内原头节涂片作抗原,以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诊断人体包虫病并进行比较。结果认为羊源细粒棘球囊壁抗原和头节抗原对诊断人体包虫病有一定价值。将IFAT和其... 用不同来源(绵羊、牦牛、人)棘球蚴囊壁切制成4μm厚的冰冻切片和绵羊棘球蚴内原头节涂片作抗原,以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诊断人体包虫病并进行比较。结果认为羊源细粒棘球囊壁抗原和头节抗原对诊断人体包虫病有一定价值。将IFAT和其它免疫学方法合用,能提高包虫病的检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球蚴囊壁 包虫病 诊断 IFAT
全文增补中
吡喹酮、甲苯达唑及阿苯达唑对细粒棘球蚴作用的组织化学比较 被引量:5
7
作者 杨元清 张超威 +4 位作者 肖树华 尤纪青 吴嘉彤 柴君杰 张文林 《地方病通报》 1990年第3期21-25,共5页
本文比较了吡喹酮、甲苯达唑及阿苯达唑对NIH鼠体内细粒棘球蚴组织化学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药物治疗3~14天,均能迅速引起生发层内糖原、AKP、ACP及ATP酶的减少、减弱或消失,以甲苯达唑组的为最明显,阿苯达唑及吡喹酮的较轻,但对生发... 本文比较了吡喹酮、甲苯达唑及阿苯达唑对NIH鼠体内细粒棘球蚴组织化学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药物治疗3~14天,均能迅速引起生发层内糖原、AKP、ACP及ATP酶的减少、减弱或消失,以甲苯达唑组的为最明显,阿苯达唑及吡喹酮的较轻,但对生发层内DNA、RNA、蚤白质结合的酪氨酸、色氨酸、组氨酸以及碱性蛋白质的影响仅见于7及14天。亦以甲苯达唑组的较为显著。停药后,上述变化的恢复时间,吡喹酮及阿苯达唑的分别为14~30及30天,而甲苯达唑组的则需90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棘球蚴 组织化学 吡喹酮
下载PDF
青海高原不同宿主源细粒棘球蚴的病原生物学考察 被引量:5
8
作者 王虎 闫海玉 +2 位作者 南绪孔 武海燕 慈延令 《地方病通报》 1993年第1期9-14,共6页
本文对我国青海高原牦牛和绵羊体内原发性细粒棘球蚴的病原生物学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牦牛细粒棘球蚴的感染率和钙化率显著高于绵羊源(P<0.01);牦牛肝脏感染和肺脏感染无明显差异(各占34.14%和31.20%),绵羊则绝大多数寄生于肝脏(5... 本文对我国青海高原牦牛和绵羊体内原发性细粒棘球蚴的病原生物学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牦牛细粒棘球蚴的感染率和钙化率显著高于绵羊源(P<0.01);牦牛肝脏感染和肺脏感染无明显差异(各占34.14%和31.20%),绵羊则绝大多数寄生于肝脏(50.76%),肺脏较少(13.40%),肝、肺均感染者与牦牛相近(34.26%和32.58)。牦牛肝脏棘球蚴的钙化率高(73.00%),育囊率低(69.51%),但肺脏棘球蚴与绵羊肝、肺脏棘球蚴的钙化率相近(分别为20.15%、28.00%和18.04%),育囊率均高(分别为94.58%、91.76%和90.00%)。人体棘球蚴的育囊率达100.00%。对各源棘球蚴内的原头节测量结果表明不论原头节寄生在何种宿主,其肺脏原头节总是大于肝脏原头节(P<0.01);同源肝、肺脏原头节的吻钩大小无显著差异(P>0.05)。牦牛棘球蚴体积较绵羊的大,但原头节却小的多(P<0.01),且二者原头节吻钩的多项测量指标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P<0.01或P<0.05)。上述结果提示对这种差异不应仅以棘球蚴寄生在不同宿主来解释,还应考虑到该地区是否存在不同宿主的细粒棘球绦虫虫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球蚴 原头节 病原生物学 虫株
下载PDF
小鼠细粒棘球蚴不育囊的超微结构观察 被引量:3
9
作者 康金凤 刘文杰 薛弘燮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304-306,F003,共4页
用透射电镜观察了小鼠细粒棘球蚴不育囊的超微结构。其囊壁由角皮层和生发膜构成,角度层含有纤维基质和不规则形颗粒,生发膜又可分皮层区和细胞区。在皮层区基部见到线粒体,微毛间见到“吞饮泡”样质膜凹陷;在细胞区主要有皮层细胞、肌... 用透射电镜观察了小鼠细粒棘球蚴不育囊的超微结构。其囊壁由角皮层和生发膜构成,角度层含有纤维基质和不规则形颗粒,生发膜又可分皮层区和细胞区。在皮层区基部见到线粒体,微毛间见到“吞饮泡”样质膜凹陷;在细胞区主要有皮层细胞、肌细胞、含糖原细胞等,在有的含糖原细胞中还见到“核仁管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棘球蚴 超微结构 细粒棘球绦虫
下载PDF
细粒棘球蚴囊液对HepG2肝癌细胞系细胞周期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朝旺 赵晋明 +6 位作者 张传山 吕国栋 王俊华 李静 范金亮 温浩 林仁勇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24-128,共5页
目的探讨细粒棘球蚴(Eg)囊液(HCF)在感染急性期对宿主肝细胞MAPK信号通路及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常规方法培养HepG2细胞,以HCF为刺激物,于不同时间点用Western blot检测p-ERK、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细胞周期蛋白cyclin-D1、A、B1和E的... 目的探讨细粒棘球蚴(Eg)囊液(HCF)在感染急性期对宿主肝细胞MAPK信号通路及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常规方法培养HepG2细胞,以HCF为刺激物,于不同时间点用Western blot检测p-ERK、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细胞周期蛋白cyclin-D1、A、B1和E的表达水平,并与无FCS组比较。结果 Western blot检测显示,15%、30%HCF组p-ERK分别在换液培养3h和30min高表达(P<0.05),PCNA分别在3h和12h高表达(P<0.05),cyclin-D1在3h高表达(P<0.05),cyclin-A分别在3h和12h高表达(P<0.05),15%HCF组cyclin-E在3h高表达(P<0.05),15%、30%HCF组cyclin-B1在各时间点表达量微弱(P<0.05)。结论 HCF对体外培养的HepG2细胞无毒害,且对其增殖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棘球蚴囊液 肝细胞 细胞周期 细胞增殖
原文传递
细粒棘球蚴囊经甲苯达唑、阿苯达唑或阿苯达唑亚砜作用后其生发层的形态学变化和药物含量 被引量:1
11
作者 肖树华 杨元清 +4 位作者 尤纪青 王鸣杰 张超威 郭惠芳 柴君杰 《地方病通报》 1992年第1期5-10,共6页
小鼠的继发性细粒棘球蚴囊在含甲苯达唑阿苯达唑或阿苯达唑亚枫1及10μg/ml的培养液中培养l~7d时,囊壁所含各药物的量相近,但生发层的受损以甲苯达唑组较重,次为阿苯达唑亚砜和阿苯达唑组。感染小鼠ig上述3种苯并咪唑类化合物的等效剂... 小鼠的继发性细粒棘球蚴囊在含甲苯达唑阿苯达唑或阿苯达唑亚枫1及10μg/ml的培养液中培养l~7d时,囊壁所含各药物的量相近,但生发层的受损以甲苯达唑组较重,次为阿苯达唑亚砜和阿苯达唑组。感染小鼠ig上述3种苯并咪唑类化合物的等效剂量1~14d后24h,囊壁的药物含量甚低,但生发层的损害仍以甲苯达唑组的较重,并认为阿苯达唑亚矾是阿苯达唑的有效代谢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棘球蚴囊 甲苯达唑 阿苯达唑
下载PDF
细粒棘球蚴囊液对小鼠脾淋巴细胞中CD4^(+)IL-9^(+)T细胞分化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何荣东 温浩 +5 位作者 齐文静 任远 朱江 周檀芳 玛伊热·艾则孜 卡力比夏提·艾木拉江 《中国兽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166-1172,共7页
通过不同质量浓度细粒棘球蚴囊液(Echinococcus granulosus cyst fluid,Eg CF)体外刺激小鼠脾淋巴细胞,观察其对Th9细胞分化的影响。以100、200、400和800μg/m L Eg CF体外与小鼠脾淋巴细胞共培养后收集细胞,通过CCK8检测细胞增殖能力... 通过不同质量浓度细粒棘球蚴囊液(Echinococcus granulosus cyst fluid,Eg CF)体外刺激小鼠脾淋巴细胞,观察其对Th9细胞分化的影响。以100、200、400和800μg/m L Eg CF体外与小鼠脾淋巴细胞共培养后收集细胞,通过CCK8检测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CD3^(+)T、CD4^(+)T、CD4^(+)IL-9^(+)T细胞占比和凋亡率。CCK8检测结果显示,随着Eg CF质量浓度的增加,脾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升高且成剂量依赖性(P<0.001)。细胞凋亡检测结果表明,随着Eg CF质量浓度的增加,小鼠脾淋巴细胞凋亡率增加(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不同质量浓度Eg CF刺激促进脾淋巴细胞中CD3^(+)T细胞和CD4^(+)IL-9^(+)T细胞的分化,抑制CD4^(+)T细胞的分化,且均成剂量依赖性(P<0.05)。结果表明,不同质量浓度Eg CF刺激通过上调Th9细胞相关细胞因子IL-9,促进细胞增殖和凋亡,调控宿主的免疫细胞,对阐明细粒棘球蚴调节宿主免疫应答提供了理论依据,可为细粒棘球蚴病免疫预防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棘球蚴囊液 脾淋巴细胞 TH9细胞 IL-9
原文传递
泡球蚴囊液对原代培养大鼠肝细胞增殖影响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周晓涛 林仁勇 +8 位作者 张亚楼 马海龙 张雪 卢晓梅 刘辉 许晏 温浩 吕国栋 刘涛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3期197-199,F0004,共4页
目的探讨泡球蚴囊液对体外原代培养大鼠肝脏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以Wistar大鼠作肝细胞供者,采用胶原酶肝脏原位灌流消化法分离肝细胞。取1×106肝细胞接种于Ⅰ型胶原铺底35mm培养皿,无血清培养20h后以泡球蚴囊液置换培养液培养24h... 目的探讨泡球蚴囊液对体外原代培养大鼠肝脏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以Wistar大鼠作肝细胞供者,采用胶原酶肝脏原位灌流消化法分离肝细胞。取1×106肝细胞接种于Ⅰ型胶原铺底35mm培养皿,无血清培养20h后以泡球蚴囊液置换培养液培养24h和48h,期间在荧光倒置显微镜下观察肝细胞形态变化,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另取1×105肝细胞接种于Ⅰ型胶原铺底96孔培养板,同上培养,MTT法检测泡球蚴囊液对大鼠肝脏细胞毒性作用。结果与泡球蚴囊液共培养后肝细胞贴壁生长良好,MTT法测定肝细胞存活率为77.5%~100%。培养24h后肝细胞增殖指数(PI)泡球蚴囊液处理组为(49.35±4.00)%,对照组为(82.00±6.00)%;培养48h后两组肝细胞增殖指数(PI)分别为(27.61±6.00)%和(67.00±10.00)%,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泡球蚴囊液对体外培养大鼠肝细胞无毒害作用,但对肝细胞的增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球蚴囊液 大鼠肝细胞 MTT 细胞增殖
下载PDF
棘球蚴感染绵羊并诱发休克期间特异性IgG、IgE抗体对特异性抗原的识别 被引量:1
14
作者 郑宏 徐志新 +1 位作者 杨戈雄 温浩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358-360,共3页
目的 探讨细粒棘球蚴(E.g.)囊液粗制抗原和B抗原(EgB)识别绵羊感染E.g.后及诱发过敏性休克期间特异性IgG和IgE抗体的特异性反应,并对抗原特性及分子量进行描述。 方法 制备E.g.囊液粗制抗原及EgB,应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经剖杀证实感染E.g... 目的 探讨细粒棘球蚴(E.g.)囊液粗制抗原和B抗原(EgB)识别绵羊感染E.g.后及诱发过敏性休克期间特异性IgG和IgE抗体的特异性反应,并对抗原特性及分子量进行描述。 方法 制备E.g.囊液粗制抗原及EgB,应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经剖杀证实感染E.g.并诱发过敏性休克的20只绵羊血清特异性IgG和IgE抗体对两种抗原的抗体反应性,并对抗原特性和分子量进行描述。 结果 特异性IgE抗体与耐热、低分子量的EgB(8、12和16 kDa)抗原未见明显的反应条带,而与E.g.囊液粗制抗原在43 kDa处可见明显的反应条带。IgG抗体与E.g.囊液粗制抗原未见明显的反应条带,但与EgB抗原反应后在31、43和66.2 kDa处可见较为明显的反应条带。 结论 EgB可能不是特异性IgE抗体的特异性抗原,而是IgG抗体的特异性抗原。E.g.粗制囊液抗原中含有特异性IgE抗体的特异性抗原组分,其分子量大于43 kDa,可能是导致棘球蚴病患者过敏性休克的主要致敏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球蚴感染 绵羊 过敏性休克期间 IgG抗体 IGE抗体 特异性反应 抗原特性
下载PDF
甲苯达唑对小鼠不同期的细粒棘球蚴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5
作者 尤纪青 肖树华 +3 位作者 杨元清 焦佩英 柴君杰 焦伟 《地方病通报》 1994年第1期22-24,共3页
小鼠感染细粒棘球蚴原头节后3,5和12个月,1次ig甲苯达唑(Med)25mg·kg-1,3组的血药含量基本相似。而3组之间囊壁的药含量却有较大的差异,以3个月组的囊壁药含量为最高,5个月的次之,而12个月组的则... 小鼠感染细粒棘球蚴原头节后3,5和12个月,1次ig甲苯达唑(Med)25mg·kg-1,3组的血药含量基本相似。而3组之间囊壁的药含量却有较大的差异,以3个月组的囊壁药含量为最高,5个月的次之,而12个月组的则较低,上述3组小鼠给予igMeb25mg·kg-1,连给28d,其囊重抑制率分别为86.3,66.9和33.5%。且生发层细胞以3个月组损害较明显,5个月组次之,12个月组为最轻。结果提示体积较大和有较厚囊壁的细粒棘球蚴囊是影响Meb疗效的一个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棘球蚴囊 生发层 甲苯达唑
下载PDF
细粒棘球蚴在NIH小鼠体内发育的组织学及组织化学的进一步观察
16
作者 杨元清 张超威 +3 位作者 吴嘉彤 肖树华 柴君杰 张文林 《地方病通报》 1992年第1期1-4,共4页
本文继续观察感染后6~24个月的细粒棘球蚴在NIH小鼠体内发育的组织学及组织化学变化。结果表明,在鼠体内出现育囊的时间为感染后7~8个月,囊液内见到游离原头节及子囊的时间分别为8及10个月,并发现细粒棘蚴体内的糖原、DNA、RNA、碱性... 本文继续观察感染后6~24个月的细粒棘球蚴在NIH小鼠体内发育的组织学及组织化学变化。结果表明,在鼠体内出现育囊的时间为感染后7~8个月,囊液内见到游离原头节及子囊的时间分别为8及10个月,并发现细粒棘蚴体内的糖原、DNA、RNA、碱性蛋白质的含量,AKP、ACP及ATP酶的活力,均以生发层的芽状突起部分及原头节内的较丰富和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棘球蚴 发育 组织学 组织化学
下载PDF
吡喹酮对NIH小鼠体内原头节及不同发育期细粒棘球蚴作用的组织学观察
17
作者 杨元清 吴嘉彤 +4 位作者 张超威 焦佩英 肖树华 柴君杰 张文林 《地方病通报》 1991年第1期31-34,133-134,共4页
为观察吡喹酮对NIH小鼠体内不同发育期细粒棘球绦虫幼虫的作用,故在感染原头节后当天、14、30、60、120及240天,给NIH小鼠以吡喹酮500mg/kg/d×14治疗,结果表明,该药对原头节的效果,以感染当天给药的最好,与感染后14天给药的相比较,... 为观察吡喹酮对NIH小鼠体内不同发育期细粒棘球绦虫幼虫的作用,故在感染原头节后当天、14、30、60、120及240天,给NIH小鼠以吡喹酮500mg/kg/d×14治疗,结果表明,该药对原头节的效果,以感染当天给药的最好,与感染后14天给药的相比较,P<0.01;对细粒棘球蚴的作用,以感染后30天及60天的较好,与感染后120及240天的相比较,P均<0.005,但在感染后30天与60天给药组间,则无明显的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喹酮 NIH小鼠 细粒棘球蚴
下载PDF
阿苯达唑亚砜对NIH小鼠体内细粒棘球蚴作用的组织学观察
18
作者 杨元清 张超威 +3 位作者 吴嘉彤 焦佩英 肖树华 柴君杰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20-21,共2页
本文观察了阿苯达唑亚砜150mg/kg/d×15天及×28天对NIH小鼠体内细粒棘球蚴的作用。结果表明,连续给药15天,细粒棘球蚴生发层出现变性及坏死的发生率分别为60.0%及32.0%;而囊液内原头节变性及死亡的发生率依次为36.3%及4.3%... 本文观察了阿苯达唑亚砜150mg/kg/d×15天及×28天对NIH小鼠体内细粒棘球蚴的作用。结果表明,连续给药15天,细粒棘球蚴生发层出现变性及坏死的发生率分别为60.0%及32.0%;而囊液内原头节变性及死亡的发生率依次为36.3%及4.3%;治疗28天时,生发层的变性及坏死和原头节的变性及死亡的发生率依次分别为37.9%及58.6%和16.7%及40.0%;而角质层则有破坏及大量多核巨噬细胞聚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苯达唑亚砜 细粒棘球蚴 NIH小鼠
下载PDF
吡喹酮、甲苯达唑及阿苯达唑对感染鼠体内外细粒棘球蚴作用的组织学比较
19
作者 杨元清 张超威 +4 位作者 肖树华 吴嘉彤 尤纪青 柴君杰 张文林 《地方病通报》 1990年第3期17-20,129-130,共4页
本文比较了吡喹酮、甲苯达唑及阿苯达唑对体内、外细粒棘球蚴组织学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药物均能引起生发层表面粗糙、间质疏松、空泡变性、生发细胞结构模糊、核伊红深染及细胞崩解等病变,均以甲苯达唑组的为最重,发生率亦较高,而吡... 本文比较了吡喹酮、甲苯达唑及阿苯达唑对体内、外细粒棘球蚴组织学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药物均能引起生发层表面粗糙、间质疏松、空泡变性、生发细胞结构模糊、核伊红深染及细胞崩解等病变,均以甲苯达唑组的为最重,发生率亦较高,而吡喹酮与阿苯达唑组的相似,均较轻,发生率亦较低,停药后,一些生发层的损害逐渐恢复正常,以吡喹酮及阿苯达唑组的较迅速,而甲苯达唑组的则较缓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棘球蚴 吡喹酮 组织学 生发层
下载PDF
大蒜素对细粒棘球蚴囊液诱导巨噬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20
作者 李琛 董丹 +7 位作者 许军英 卜媛媛 刘程豪 乔世源 高风亦 谭小武 吴向未 陈雪玲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65-771,共7页
目的 探讨大蒜素(Allicin)对巨噬细胞(RAW264.7细胞)氧化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构建细粒棘球蚴囊液(EgCF)刺激RAW264.7细胞损伤模型。将RAW264.7细胞随机分成6组:对照组;EgCF诱导组(终浓度2 mg·mL^(-1)EgCF处理24 h);不同浓度A... 目的 探讨大蒜素(Allicin)对巨噬细胞(RAW264.7细胞)氧化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构建细粒棘球蚴囊液(EgCF)刺激RAW264.7细胞损伤模型。将RAW264.7细胞随机分成6组:对照组;EgCF诱导组(终浓度2 mg·mL^(-1)EgCF处理24 h);不同浓度Allicin预处理组(分别使用15、20、 30、40μg·mL^(-1)预处理20 h后,EgcF作用4 h)。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qRT-PCR检测核因子E2相关因子(Nrf2)、过氧化物酶(CAT)、血红素加氧酶(HO-1)、Cu-Zn超氧化物歧化酶(SOD-1)、Mn超氧化物歧化酶(SOD-2)、Kelch样ECH关联蛋白1(Keap1)、谷氨酸-半胱氨酸连接酶催化亚基(Gclc)、谷氨酸-半胱氨酸连接酶调节亚基(Gclm)的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Nrf2蛋白表达;微板法检测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细胞丙二醛(MDA)含量;流式细胞术检测活性氧(ROS)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EgCF组中细胞存活率下降,Nrf2蛋白、MDA和ROS水平上调(P<0.05);与EgCF组相比,Allicin预处理组中细胞存活率、CAT、HO-1、SOD(1/2)、Gclm和T-AOC表达升高,Keap1、Gclc、MDA、ROS表达降低(P<0.05)。结论 Allicin对EgCF诱导RAW264.7细胞氧化损伤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激活Nrf2/Keap1信号通路,提高胞内抗氧化酶活性,清除胞内过量ROS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蒜素 RAW264.7细胞 细粒棘球蚴囊液 氧化损伤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