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南北过渡带东段样带植被序列与气候分界问题 被引量:8
1
作者 张兴航 张百平 +3 位作者 王晶 余付勤 赵超 姚永慧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0-43,共14页
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中国南北过渡带综合科学考察"将秦岭—大巴山定义为中国南北过渡带的主体,秦巴山地植被南北变化研究,对于揭示中国南北过渡带地域结构的过渡性、多样性和复杂性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植物群落实地调查... 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中国南北过渡带综合科学考察"将秦岭—大巴山定义为中国南北过渡带的主体,秦巴山地植被南北变化研究,对于揭示中国南北过渡带地域结构的过渡性、多样性和复杂性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植物群落实地调查数据,本文将中国南北过渡带东段分为:东秦岭北麓(EQMN)、东秦岭南麓(EQMS)、东大巴山北麓(EBMN)和东大巴山南麓(EBMS)4个地理单元,从植物物种、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三个层面,对区域气候分界问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植物种类层面,EQMN主要为北方植物,EQMS出现常绿树种且北方植物减少,东大巴山以喜湿喜热的南方植物为主。②群落结构层面,EQMN群系有4个(北方群系3个,南方群系0个,广布群系1个)、EQMS有6个(北方群系3个,南方群系1个,广布群系2个)、EBMN群系有4个(北方群系0个,南方群系2个,广布群系2个)、EBMS群系3个(北方群系0个,南方群系3个,广布群系0个),只有EQMS群系出现南北性质混合;③丰富度层面,随着纬度增加,科、属、种3个分类群物种多样性均减小,但南北方植物混合现象开始在EQMS出现。本文对植被变化序列的研究增加了对东秦巴山地南北分界线判断的科学性,东秦岭南麓更适合作为暖温带—北亚热带的分界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南北过渡带 东秦巴山地 南北样带 植被序列 气候南北分界
原文传递
东秦巴山地过渡带植被物候空间格局 被引量:2
2
作者 胡铮铮 肖飞 +3 位作者 张百平 罗佳欢 王立辉 曹淑慧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3043-3060,共18页
本文基于2000—2022年间Landsat5、Landsat7、Landsat8遥感数据,融合重建东秦巴山地增强植被指数(Enhanced Vegetation Index;EVI)年内变化序列并计算植被物候参数,分析山地植被生长季开始期和生长季长度空间格局在垂向、纬向的变化,进... 本文基于2000—2022年间Landsat5、Landsat7、Landsat8遥感数据,融合重建东秦巴山地增强植被指数(Enhanced Vegetation Index;EVI)年内变化序列并计算植被物候参数,分析山地植被生长季开始期和生长季长度空间格局在垂向、纬向的变化,进而探讨植被物候指标体现的东秦巴山地过渡特性和规律。结果表明:①本文提取的30 m空间分辨率植被物候参数同500 m空间分辨率的MODIS MCD12物候产品多年平均值的空间格局总体较为一致,而空间表现更加精细。②研究区高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每升高100 m,植被生长季开始期平均推迟1.63 d,生长季长度平均缩短1.65 d。③植被生长季开始期随纬度增加而推迟,纬度每增加1°,生长季开始期在不同高程推迟0.07~1.05 d不等;生长季长度在高程1500 m以下随纬度增加而增长,在高程1800 m以上随纬度增加而缩短。④依据植被生长季开始期、生长季长度与高程的相关关系随纬度的变化特征,可将研究区由南至北分为多个相互区别的区域。⑤物候指标空间变化指示东秦巴山地呈整体区域交错过渡模式,南北气候过渡区域为31.9°N~33.2°N,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主要位于31.9°N附近。本研究以植被物候空间格局分析为切入点,揭示东秦巴山地阔叶林物候期空间格局变化,可为中国南北过渡带及过渡模式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秦巴山地 过渡带 物候 空间格局
原文传递
东秦巴山地自然保护地样区植被物候的过渡特性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胡铮铮 肖飞 +3 位作者 冯奇 王立辉 王宙 陈苗苗 《自然保护地》 CSCD 2023年第2期26-33,共8页
本文选取东秦巴山地神农架样区和伏牛山样区2个自然保护地集中分布地域作为研究区,通过比较分析南、北2个不同地域精细尺度的物候格局,探讨东秦巴山地植被物候的南北过渡特征。基于近20年时序遥感影像信息综合提取植被物候空间格局,从... 本文选取东秦巴山地神农架样区和伏牛山样区2个自然保护地集中分布地域作为研究区,通过比较分析南、北2个不同地域精细尺度的物候格局,探讨东秦巴山地植被物候的南北过渡特征。基于近20年时序遥感影像信息综合提取植被物候空间格局,从物候总体分布特征、物候与高程关系等多方面分析2个研究区物候特征的联系和差异,并在物候信息高程校正的基础上,对比分析同高程、不同地域物候的南北变化特征及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不考虑地形高程影响的情况下,神农架样区植被生长季开始期晚于伏牛山样区8.49 d;生长季长度则短于伏牛山样区9.31 d;不同海拔高度对于南、北2个研究区植被物候影响也不一样,海拔每增高100 m,神农架样区生长季开始时间推迟1.97 d,生长季长度缩短2.54 d;伏牛山样区生长季开始时间推迟2.05 d,生长季长度缩短1.56 d。经过高程校正,神农架样区整体植被生长季开始时期比伏牛山样区早2.52 d,植被生长季长度比伏牛山样区植被生长季长度增长了3.91 d。比较2个研究区主要的植被类型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针叶林之后可发现,神农架样区的落叶阔叶林生长季开始时间比伏牛山样区早3.25 d;常绿针叶林的生长季开始时间比伏牛山样区早1.78 d,生长季长度长11.96 d。在植被物候信息高程校正前后,2个研究区的植被生长季开始期相对早晚、生长季长度相对大小均发生反转。这种物候格局的复杂分布特征,较好地呈现了多列山地阻隔和分异作用所形成的东秦巴山地植被复杂过渡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物候 过渡带 过渡特性 自然保护区 东秦巴山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