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土物理性质与湿陷性的关系及其工程意义 被引量:37
1
作者 李萍 李同录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2007年第4期506-512,共7页
以陇东地区黄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湿陷系数与各种物理指标的内在联系,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建立了湿陷系数与含水量、孔隙比、塑性指数(粘粒含量)的分析模型,结果显示湿陷系数与物理指标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采用物理指标计算的湿陷总量与... 以陇东地区黄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湿陷系数与各种物理指标的内在联系,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建立了湿陷系数与含水量、孔隙比、塑性指数(粘粒含量)的分析模型,结果显示湿陷系数与物理指标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采用物理指标计算的湿陷总量与实验测试总量较为接近,计算结果更好的反映湿陷性随取样深度变化的规律,对评价湿陷性黄土地基具有工程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东 黄土 湿陷性 物理性质
下载PDF
气候变化背景下陇东塬区‘红富士’苹果始花期研究 被引量:21
2
作者 张艳艳 赵玮 +1 位作者 高庆先 张谋草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27-434,共8页
【目的】分析苹果始花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提取主要影响气象因子,并提出优势苹果花期预报方法;为苹果开花期气象灾害防御和管理措施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对西峰农业气象试验站多年观测的苹果始花期与光、... 【目的】分析苹果始花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提取主要影响气象因子,并提出优势苹果花期预报方法;为苹果开花期气象灾害防御和管理措施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对西峰农业气象试验站多年观测的苹果始花期与光、热、水气象因子进行分析,并开展了苹果始花期预测。【结果】苹果始花期的早晚与2月下旬至4月上旬的旬平均气温及3月平均气温呈显著负相关;苹果开花日期与积温呈现显著的相关性,≥0℃、≥5℃积温越大或<0℃积温越小,花期出现越早,反之则迟;说明气温升高,开花日期出现早,反之则迟。苹果始花期与稳定通过10℃初日接近,较稳定通过5℃初日晚超过20 d。利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预报苹果始花期,预测日期与实际日期相符率为97%。【结论】影响陇东苹果开花早晚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热量因子,日照次之,降水影响最小,气候变暖和高光照使苹果始花期提前。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预测苹果始花期较传统回归模型和线性分析法预报苹果始花期更为科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始花期 气候变化 陇东塬区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流体动力作用下的石油运移与聚集特征 被引量:21
3
作者 英亚歌 王震亮 范昌育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8-123,共6页
在压实研究基础上,利用等效深度法恢复出早白垩世末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最大埋深时期的过剩压力和相应的油势。对过剩压力在纵向上的分布与试油产量的关系研究表明,距油源区近、过剩压力较小的地区,试油产量高,而日产油量与储层... 在压实研究基础上,利用等效深度法恢复出早白垩世末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最大埋深时期的过剩压力和相应的油势。对过剩压力在纵向上的分布与试油产量的关系研究表明,距油源区近、过剩压力较小的地区,试油产量高,而日产油量与储层物性的相关性较差,表明过剩压力与石油分布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主成藏期的油势分布表明,平面上油势相对较低的地区是石油运移、聚集的区域,并与现今油藏分布基本吻合。研究认为,在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现今储层低渗的背景下,主成藏期的流体动力仍是油气运移、聚集的主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效深度法 过剩压力 油势 流体动力学 石油运移 陇东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陇东地区苹果生产水分适宜性评估 被引量:19
4
作者 杨小利 蒲金涌 +1 位作者 马鹏里 姚小英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71-76,共6页
【目的】探讨陇东地区水分对苹果生长的水分适宜性特征。【方法】运用甘肃省西峰农业气象试验站(1984-2006年)和平凉农业气象观测站(2004-2006年)的苹果物候观测资料及两地气象站1971~2006年的气象资料,利用联合国粮农组织Penman-... 【目的】探讨陇东地区水分对苹果生长的水分适宜性特征。【方法】运用甘肃省西峰农业气象试验站(1984-2006年)和平凉农业气象观测站(2004-2006年)的苹果物候观测资料及两地气象站1971~2006年的气象资料,利用联合国粮农组织Penman-Monteith公式及作物系数,对苹果各生育阶段的需水量进行估算,建立估算水分利用程度的水分适宜度模型,并分析西峰地区苹果产量与水分适宜度的相关性。【结果】陇东地区苹果的水分条件比较优越,年平均水分适宜度均在0.50以上,川区(崆峒)的水分条件优于塬区(西峰),苹果初始生长期及成熟后期的水分适宜性逐年代下降,但旺盛生长期变化不大;水分适宜度与苹果产量相关性最显著的时期为初始生长期,其次为旺盛生长期,果实成熟后水分适宜度对来年苹果产量影响较小。【结论】建立了水分适宜度模型,利用该模型可对陇东地区苹果的水分适宜性进行评价,从而为当地的苹果种植区划及科学灌溉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东地区 苹果 水分适应性
下载PDF
陇东地区黄土工程地质特征 被引量:17
5
作者 李萍 薛振年 +2 位作者 王治军 曹家泉 杜东菊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04年第2期59-62,共4页
 陇东位于黄土高原腹地,是典型的黄土地层发育区,地下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结合长庆油田建设项目,根据该区地形地貌及其黄土主要工程地质特征,将该地区分为董志塬区(Ⅰ)、蒲茹马莲区(Ⅱ)、泾川环柔区(Ⅲ)和合道川北区(Ⅳ)4个工程...  陇东位于黄土高原腹地,是典型的黄土地层发育区,地下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结合长庆油田建设项目,根据该区地形地貌及其黄土主要工程地质特征,将该地区分为董志塬区(Ⅰ)、蒲茹马莲区(Ⅱ)、泾川环柔区(Ⅲ)和合道川北区(Ⅳ)4个工程地质区。董志塬区(Ⅰ)主要包括合道川、悦乐以南的广大黄土塬地区,由13个小的黄土塬组成,发育有厚250m左右的完整黄土地层,塬顶地势平坦开阔,是陇东地区的主要工程建设区,为自重湿陷性场地,湿陷等级为Ⅱ~Ⅲ级;蒲茹马莲区(Ⅱ)主要为蒲河、茹河和马莲河的Ⅱ级阶地及阶地与塬间的斜坡地带,该区Ⅰ级阶地不发育,Ⅱ级阶地主要发育晚更新世以来的黄土地层,为非自重湿陷性场地,湿陷等级Ⅱ级,地域狭窄,城市发展空间有限;泾川环柔区(Ⅲ)为泾河、环江和柔远河I级阶地,该区Ⅱ级阶地不发育,沉积有全新世的新近堆积黄土,为非自重湿陷性场地,湿陷等级Ⅰ~Ⅱ级,地域狭窄,城市发展空间有限;合道川北区(Ⅳ)为合道川、悦乐以北的广大黄土梁峁区及白于山前缘地带,工程建设条件较差,难以从事大面积工程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东地区 黄土 工程地质特征 湿陷性
下载PDF
陇东黄土高原地区石油污泥原位修复过程中土壤主要肥力指标动态变化分析 被引量:17
6
作者 王金成 周天林 +2 位作者 井明博 刘建新 杨建霞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80-287,共8页
为了分析陇东黄土高原地区石油污泥在原位修复过程中土壤主要肥力指标的变化情况,对长庆油田第二采油厂的石油污泥进行为期105 d的原位修复,采用常规方法测定了土壤有机质、pH、总石油烃含量(TPHs)、含盐率、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 为了分析陇东黄土高原地区石油污泥在原位修复过程中土壤主要肥力指标的变化情况,对长庆油田第二采油厂的石油污泥进行为期105 d的原位修复,采用常规方法测定了土壤有机质、pH、总石油烃含量(TPHs)、含盐率、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土壤脲酶、脱氢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氢酶等土壤肥力指标;通过PCR-DGGE技术分析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功能多样性,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供试石油污泥的土壤肥力进行评价.结果显示:随着原位修复的时间的延长,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含量呈显著增加趋势;有机质、pH、含盐率、TPHs含量显著降低,而速效钾含量呈逐步增加趋势.土壤脲酶及脱氢酶活性增加,多酚氧化酶及过氧化氢酶活性降低.土壤微生物群落遗传多样性结果显示,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atrick丰富度指数及Pielou均匀度指数均呈增加的趋势.经过105 d的原位修复土壤肥力显著提升,各阶段土壤肥力得分为105 d>80 d>60 d>45 d>25 d.上述实验结果有助于掌握石油污泥原位修复中土壤肥力动态变化趋势,并为土壤石油烃污染的综合治理提供基础依据和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东黄土高原 石油污染 原位修复 PCR-DGGE 土壤肥力
原文传递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湖相蓝藻及其油源意义 被引量:16
7
作者 吉利明 徐金鲤 宋之光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70-281,共12页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三叠系延长组孢粉型有机壁微体化石的调查,在长73―长72段发现了浮游植物Sigmopollis cf.laevigatoides-Botryococcus braunii组合。该组合以极其丰富的蓝藻占优势,疑源类和绿藻类也较丰富,组合优势度高,而...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三叠系延长组孢粉型有机壁微体化石的调查,在长73―长72段发现了浮游植物Sigmopollis cf.laevigatoides-Botryococcus braunii组合。该组合以极其丰富的蓝藻占优势,疑源类和绿藻类也较丰富,组合优势度高,而分异度低,常常显示单种优势。大量蓝藻类的勃发指示温暖和富营养的水体环境,与该盆地当时所处的低纬度亚热带气候区相一致,而延长组沉积时期大范围的火山喷发可能为蓝藻的发育提供了丰富的氮、磷等营养物。绿藻类Botryococcus braunii的大量出现表明本地区晚三叠世为淡水—微咸水内陆湖泊。保存完好的蓝藻化石密集成层出现于纹层状富有机质沉积中,显示可能为季节性分层的深水缺氧沉积环境。蓝藻化石分布的高丰度段长73―长72段恰好是本地区的主要烃源岩,并且烃源岩有机碳含量与蓝藻化石丰度密切相关,表明蓝藻类可能是延长组优质烃源岩有机质的重要生物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藻 烃源岩 延长组 三叠系 鄂尔多斯盆地
原文传递
甘肃东部陇山群中斜长角闪岩的形成时代和构造背景 被引量:11
8
作者 吴茂炳 傅碧宏 刘春燕 《地质地球化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45-50,共6页
陇山群中斜长角闪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斜长用问岩是分两期形成的,其Sm-Nd等时线年龄分别为983±22Ma和756±97Ma,源区为类似于现在洋中脊型的地幔,说明在中元古代形成的裂谷此时已趋成熟,具有相当的规模。微... 陇山群中斜长角闪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斜长用问岩是分两期形成的,其Sm-Nd等时线年龄分别为983±22Ma和756±97Ma,源区为类似于现在洋中脊型的地幔,说明在中元古代形成的裂谷此时已趋成熟,具有相当的规模。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的特征也支持该认识。作者认为斜长用闪岩的原岩是侵入陇山群的辉绿岩墙或基性岩脉,是800~1000Ma(晋宁期)裂谷作用的产物,裂谷活动的扩张速率为2~5c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 陇山群 斜长角闪岩 形成时代 构造背景
下载PDF
陇东地区生态环境建设问题的探讨 被引量:7
9
作者 成克武 吴丽娟 +2 位作者 王清春 崔国发 王建中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01-104,共4页
陇东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 .为找出该区环境治理多年来缺乏成效的原因 ,作者进行实地调查分析后认为 :其原因在于法制建设滞后、执法管理不严、文化教育落后、群众环保意识差、造林与群众利益之间存在冲突以及部分领导对生态... 陇东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 .为找出该区环境治理多年来缺乏成效的原因 ,作者进行实地调查分析后认为 :其原因在于法制建设滞后、执法管理不严、文化教育落后、群众环保意识差、造林与群众利益之间存在冲突以及部分领导对生态环境建设认识不足 ,这种状况在黄土高原其它地区都不同程度存在 .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健全环保法规 ,加强执法管理、提高公民文化素质和环保意识、科学规划、合理制订各项治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东地区 生态环境建设 黄土高原 文化教育 土地管理 多种经营 西部大开发
下载PDF
陇东旱塬特大干旱年份苜蓿、黄花菜与主要作物的抗旱性比较 被引量:8
10
作者 晋小军 黄高宝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04年第8期41-45,共5页
通过对镇原县特大干旱年份 ( 1 999年 9月 -2 0 0 0年 7月 )苜蓿Medicagosativa和黄花菜Hemerocalliscitri na生产力的实际测定 ,并与不同种植方式的当地主要粮食作物冬小麦Triticumalstivum、玉米Zeamays进行了比较 ,结果表明 ,苜蓿和... 通过对镇原县特大干旱年份 ( 1 999年 9月 -2 0 0 0年 7月 )苜蓿Medicagosativa和黄花菜Hemerocalliscitri na生产力的实际测定 ,并与不同种植方式的当地主要粮食作物冬小麦Triticumalstivum、玉米Zeamays进行了比较 ,结果表明 ,苜蓿和黄花菜在干旱年份抗旱性强、经济效益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东地区 旱塬 干旱年份 苜蓿 黄花菜 作物 抗旱性
下载PDF
耕地集约利用的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以甘肃省东部四市为例 被引量:9
11
作者 刘永康 刘学录 +3 位作者 张一达 任君 王全喜 李晓丹 《农业现代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74-582,共9页
为了准确把握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和空间差异特征以及不同区域间的影响因素,本文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K-mean聚类法和空间计量模型对甘肃省东部四市的耕地集约利用度的变化情况及空间水平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并对影响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内... 为了准确把握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和空间差异特征以及不同区域间的影响因素,本文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K-mean聚类法和空间计量模型对甘肃省东部四市的耕地集约利用度的变化情况及空间水平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并对影响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内部因素进行探索。结果表明:1)2016年研究区耕地集约利用度整体处于较粗放利用水平(均值0.377 2),区域差异比较明显,其中Ⅲ、Ⅳ级位于研究区东北部和西南部,Ⅰ、Ⅱ级位于研究区中部,整体呈"哑铃"状结构;2)全局莫兰指数为0.142 2,表明研究区各县(区)耕地集约利用度存在显著为正的全局自相关,呈现空间集聚特征,LISA聚集图空间特征与集约度等级图基本吻合;3)劳动力指数、地均机械总动力和部分区域农业科技发展率、有效灌溉率与耕地利用集约度成正相关关系,由于空间的辐射性和依赖性,各回归系数值分布具有明显的"片"或"带"状区域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集约利用 熵值法 时空分异 GWR模型 甘肃省东部
原文传递
气候变化对陇东塬区界限温度和作物种植结构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9
12
作者 杜军 刘英 +3 位作者 韩晶 周忠文 车向军 姜惠锋 《中国农学通报》 2015年第27期253-257,共5页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对现代农业生产的影响,利用西峰1971—2014年连续44年气象资料及作物资料,分析气候变化对陇东塬区界限温度以及作物种植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44年来0、10、15℃界限温度的初日都有提前的趋势,终日都有推后的趋势;各界...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对现代农业生产的影响,利用西峰1971—2014年连续44年气象资料及作物资料,分析气候变化对陇东塬区界限温度以及作物种植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44年来0、10、15℃界限温度的初日都有提前的趋势,终日都有推后的趋势;各界限温度的间隔天数和积温都呈增加趋势。0℃初终日期间天数增加,生长期延长,种植北界扩展,使农业结构向多元化发展。10℃初终日期间天数、积温的增加,使农田的复种指数提高,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产量增加,线性倾向率为472.3 kg/(hm2·10 a)。各界限温度间的积温增加,加剧了气候暖干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陇东塬区 界限温度 种植结构
下载PDF
利用Sentinel-1A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时间序列监测陇东地区地面沉降变形 被引量:9
13
作者 魏聪敏 葛伟鹏 +1 位作者 邵延秀 吴东霖 《遥感技术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64-872,共9页
基于覆盖陇东地区同一轨道的97景Sentinel-1A卫星影像,在ISCE和StaMPS数据处理平台上利用PS-InSAR技术进行叠加数据处理,获得研究区自2014年10月至2019年5月的年平均地表LOS向形变场,并对形变场结果进行二维网格滤波处理,获取沉降中心... 基于覆盖陇东地区同一轨道的97景Sentinel-1A卫星影像,在ISCE和StaMPS数据处理平台上利用PS-InSAR技术进行叠加数据处理,获得研究区自2014年10月至2019年5月的年平均地表LOS向形变场,并对形变场结果进行二维网格滤波处理,获取沉降中心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陇东地区主要存在两类形变,一类是由构造活动引起的地表形变,主要分布在海原断裂与六盘山东麓断裂转换区附近,跨海原断裂年平均形变约为1 mm/a,而六盘山东麓断裂附近断层无明显变形,鄂尔多斯块体内部变形微弱;另一类则是由人类工业活动,如煤矿开采、地下水开采活动等导致的地表沉降,主要影响区域为华亭矿区和宁正矿区,均呈现漏斗状沉降形态,年均最大沉降分别约为8 mm/a和30 m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哨兵卫星Sentinel-1A 永久散射体雷达差分干涉技术 地表形变监测 陇东地区 矿区沉降速率
原文传递
甘肃省东部13种常见野生药食两用植物营养成分分析 被引量:8
14
作者 张玉琴 张玉霞 +1 位作者 李科 宋曦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14年第11期76-78,共3页
简述甘肃省东部13种常见野生药食两用植物的利用前景及开发利用现状。经研究分析和查阅资料结果看,该区小根蒜、苣荬菜、马齿苋、荠菜、蒲公英、地肤、藜等7种野生药食两用植物营养价值高,食用口感好,味道鲜美,治疗多种疾病疗效好,饲用... 简述甘肃省东部13种常见野生药食两用植物的利用前景及开发利用现状。经研究分析和查阅资料结果看,该区小根蒜、苣荬菜、马齿苋、荠菜、蒲公英、地肤、藜等7种野生药食两用植物营养价值高,食用口感好,味道鲜美,治疗多种疾病疗效好,饲用价值高;益母草、刺儿菜、萹蓄、反枝苋、打碗花、苦苣菜等6种野生药食两用植物营养价值高,但鲜食用口感较差,干制泡水每天当茶喝,可治疗多种疾病疗效特好,饲用价值高。因此,野生药食两用植物的开发利用前景十分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省东部 野生 药食两用植物 营养成分
下载PDF
Palynology of Yanchang Formation of Middle and Late Triassic in Eastern Gansu Province and Its Paleoclimatic Significance 被引量:6
15
作者 吉利明 孟凡巍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SCIE CSCD 2006年第3期209-220,共12页
Xifeng (西峰) oilfield was recently found in the southwest of the Ordos basin. The oil source rocks are the Chang 7 Section of Yanchang (延长) Formation. In order to study the paleoclimate that controlled the form... Xifeng (西峰) oilfield was recently found in the southwest of the Ordos basin. The oil source rocks are the Chang 7 Section of Yanchang (延长) Formation. In order to study the paleoclimate that controlled the formation of source rocks, a systemically palynological research on related beds in Yanchang Formation has been carried out. The core samples were analyzed with classical palynological techniques and the organic-walled sporomorphs from these samples were observed, identified and photographed under a light microscopy and a fluorescence microscopy. Abundant sporopollen were found in drilling cores from Chang 8 and Chang 7 sections, and two assemblages were distinguished: the Aratisporites-Punctatisporites assemblage and the Asseretospora-Walchiites assemblage. Their characteristics are similar to those of the assemblage of Tongchuan (铜川 ) Formation and the assemblage of Yanchang Formation in southeast Ordos basin, respectively. Their geological times are Ladinian of late Middle Triassic and Carnian of early Late Triassic, respectively. The correlation of palynoflora with their parent plants suggests the paleoclimate of eastern Gansu (甘肃) Province in the Middle and Late Triassic was warm and rainy with prosperous vegetation. The palynoflora indicated the area was in a temperate to subtropical zone then. Both the ecological types and differentiation degree curves of sporopollen indicated the period during Chang 8 and Chang 7 sections was warm and wet, and the phase accorded with large-scale lake transgression in Chang 8 Section and the largest lake area in Chang 7 Section. North China in Middle and Late Triassic was located in a warm and rainy, temperate and subtropi- cal zone. The palynofloras in Chang 8 and Chang 7 sections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orth China flora, however they also indicate wetter and warmer climate due to their proximity to the large lakes. The period of Chang 8 to Chang 7 sections is the climax of the expansion of the lake, and the bloom of fresh algae du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dos basin eastern gansu province Yanchang Formation source rock sporopollen assemblage paleoclimate.
下载PDF
甘肃省陇东地区黄土塬地区煤田地震勘探技术方法探索 被引量:6
16
作者 王永奎 殷全增 《中国煤炭地质》 2010年第8期83-86,共4页
甘肃陇东地区是典型的巨厚黄土覆盖区,黄土层厚度高达200多米,多次波发育,地震反射波能量极弱,信噪比低,处理中静校正问题较为突出。为保证目的层反射波的能量和高频信号,采用了多井大药量组合激发方式及5个60Hz检波器串接组合接收方式... 甘肃陇东地区是典型的巨厚黄土覆盖区,黄土层厚度高达200多米,多次波发育,地震反射波能量极弱,信噪比低,处理中静校正问题较为突出。为保证目的层反射波的能量和高频信号,采用了多井大药量组合激发方式及5个60Hz检波器串接组合接收方式,排列采用大偏移距,以克服近道面波及声波的干扰。资料静校正选用浮动基准面静校正及初至折射静校正,选用了多道统计的地表一致性反褶积,以保证空间上各地震反射道之间的均一性。通过上述技术措施,取得了比较理想的地质效果,基本解决了巨厚黄土覆盖区有效波能量不足及资料处理中的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塬 静校正 地表一致性反褶积 浮动基准面静校正 甘肃陇东
下载PDF
4种适生植物对陇东地区油污土壤场地生态修复的响应 被引量:6
17
作者 井明博 周天林 +2 位作者 梁健 杨蕊琪 吴胜伟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86-293,共8页
[目的]选取陇东黄土高原地区4种本地植物作为试验材料,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场地生态修复工程,旨在为该地区开展油污土壤植物场地生态修复技术提供新的植物品种和基础数据参考。[方法]采用常规方法测定了不同油污浓度胁迫下受试植物根际土... [目的]选取陇东黄土高原地区4种本地植物作为试验材料,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场地生态修复工程,旨在为该地区开展油污土壤植物场地生态修复技术提供新的植物品种和基础数据参考。[方法]采用常规方法测定了不同油污浓度胁迫下受试植物根际土壤总石油烃(TPH)降解率、降解菌数量及部分生长指标在不同油污浓度胁迫时响应情况。[结果](1)紫花苜蓿和金盏菊根际TPH降解率在轻度污染时相对较高,而重度污染时菊科植物显著高于豆科植物(p<0.05);(2)油污浓度增加可显著抑制菊科植物根长以及豆科植物根际石油降解菌数量(p<0.05),亦对紫花苜蓿地上部干重及金盏菊地下部干重和株高则有显著促进作用(p<0.05);(3)方差分解结果显示:石油降解菌数量×TPH转移效率以及植物生长指标×石油降解菌数量的交互作用是决定两种菊科植物TPH降解率的关键因素。[结论]4种适生植物各项指标对陇东地区油污土壤场地生态修复的响应方式因种而异,而两种菊科植物油污耐受性和修复效果相对较好,因此在该地区具备一定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污土壤 植物修复 陇东地区 适生植物
下载PDF
甘肃东部陇山群的Sm-Nd年龄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6
18
作者 吴茂炳 郭彦如 +1 位作者 刘春燕 左国朝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S1期59-63,共5页
依据陇山群片麻岩的Sm-Nd同位素资料,认为片麻岩形成于中元古代,等时线年龄为1451±190Ma,是裂谷作用初始阶段的火山沉积岩系。结合斜长角闪岩的地质、地球化学资料及Sm-Nd同位素资料,认为斜长角闪岩的原岩是侵入陇山群的辉绿岩墙... 依据陇山群片麻岩的Sm-Nd同位素资料,认为片麻岩形成于中元古代,等时线年龄为1451±190Ma,是裂谷作用初始阶段的火山沉积岩系。结合斜长角闪岩的地质、地球化学资料及Sm-Nd同位素资料,认为斜长角闪岩的原岩是侵入陇山群的辉绿岩墙或基性岩脉,不同于陇山群的主体岩系,是800~1000Ma(晋宁期)裂谷作用的产物;源区为亏损的类似于现在大洋中脊型地幔,裂谷活动的扩张速率为2~5cm/a,说明裂谷作用具有相当的规模。由于该区位于祁连—秦岭造山带和贺兰裂谷的交叉位置,上述认识具有区域构造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M-ND等时线年龄 陇山群 地球化学 裂谷作用 甘肃东部
下载PDF
甘肃河东夏季区域性短时强降水环流形势分类特征
19
作者 孔祥伟 李晨蕊 +2 位作者 杨秀梅 杨毅 杨晓军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29-341,共13页
甘肃河东地区短时强降水易致灾,预报预警难度大。利用2010-2021年夏季加密观测站逐小时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筛选出甘肃河东50次区域性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基于这些天气过程的500 hPa位势高度距平场,使用K均值客观聚类分析和... 甘肃河东地区短时强降水易致灾,预报预警难度大。利用2010-2021年夏季加密观测站逐小时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筛选出甘肃河东50次区域性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基于这些天气过程的500 hPa位势高度距平场,使用K均值客观聚类分析和主观天气学检验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天气尺度环流形势分类,并通过合成分析和中尺度对流天气环境场条件分析方法构建不同类型的天气尺度系统配置概念模型。结果表明:(1)甘肃河东区域性短时强降水的天气尺度环流形势可分为高原槽东移型、副高边缘西南气流型、两高切变型和西北气流型四类。(2)副高边缘西南气流型引发的区域性短时强降水次数最多,两高切变型和高原槽东移型发生频率相当,西北气流型发生次数最少。(3)四种类型的环流形势在天气系统配置、抬升条件、水汽条件和不稳定条件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高原槽东移型、副高边缘西南气流型、两高切变型三种类型发生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西太副高)所处的位置逐渐向西向北推进,水汽条件和不稳定条件逐渐趋好,当高空槽引导冷空气东移南下,斜压锋生形成大范围短时强降水。高原槽东移型抬升条件最好,短时强降水落区偏南;两高切变型冷空气偏北且主要由对流层低层侵入,短时强降水落区偏北;副高边缘西南气流型冷暖气团交汇最剧烈,斜压锋生最强,短时强降水范围及强度也更大。西北气流型的动力条件和水汽条件是四类中最差的,但强烈的中高层干冷平流叠加低层暖湿气流或温度暖脊形成了四类中最好的不稳定条件,短时强降水落区较分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河东地区 短时强降水 天气尺度环流形势 聚类分析 概念模型
下载PDF
陇东黄土高原地区建筑抗震设防参数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王爱国 赵泽贤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8-83,共6页
通过对陇东黄土高原区地质构造环境、历史地震影响与破坏特征、概率地震危险性计算等几方面的研究,对该区地震动参数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了该区黄土场地及地形地貌对地震动参数的放大效应与分区特征。研究表明,陇东黄土高原地区的地震... 通过对陇东黄土高原区地质构造环境、历史地震影响与破坏特征、概率地震危险性计算等几方面的研究,对该区地震动参数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了该区黄土场地及地形地貌对地震动参数的放大效应与分区特征。研究表明,陇东黄土高原地区的地震影响主要来自中远距离的大震,地震动持续时间长,长周期部分相对丰富,黄土场地及地形对地震动具有明显的放大效应,地震动参数具有明显的地貌分区特性。最后对比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给出了陇东黄土高原地区建筑抗震设防参数的一些建议,认为在抗震设防参数取值中适当提高特征周期,对峰值加速度则按地貌分区取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震设防参数 黄土高原 陇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