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东缘昌都—思茅构造带中新生代陆内裂谷作用 被引量:21
1
作者 钟康惠 唐菊兴 +4 位作者 刘肇昌 寇林林 董树义 李志军 周慧文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295-1311,共17页
中三叠世末,三江联合地体形成,昌都—思茅构造带进入陆内演化阶段,堑垒相间的古地貌、具双峰式火山岩的火山-沉积组合、显双峰特点以及普具伸展因子的岩浆作用等显示,其在晚三叠世至新生代发生了广泛的陆内裂谷作用。裂谷岩浆活动主要... 中三叠世末,三江联合地体形成,昌都—思茅构造带进入陆内演化阶段,堑垒相间的古地貌、具双峰式火山岩的火山-沉积组合、显双峰特点以及普具伸展因子的岩浆作用等显示,其在晚三叠世至新生代发生了广泛的陆内裂谷作用。裂谷岩浆活动主要为两侧火山地堑发育的双峰式火山活动,同期的岩浆侵入活动也呈双峰态势。岩浆喷发活动具有东强西弱的特点,其中东部江达—云岭—绿春地堑带,因局部出现洋壳而具有陆间裂谷性质;岩浆侵入活动自印支晚期向燕山期具有规模减小、范围增大的特点,到燕山期、喜马拉雅期,中央地带也发生岩浆侵入活动,形成中央热隆带。岩浆侵入活动具有明显继承性,由于昌都—思茅地体两侧于晚海西期至中三叠世发育陆源岩浆弧,岩浆岩在岩石化学上或多或少显弧岩浆特点。陆内裂谷作用在中生代经历了火山-地堑、陆内岩石圈挠曲凹陷演化阶段。裂谷作用持续到了新生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东缘 昌都-思茅构造带 陆内裂谷作用 古地貌 活动型沉积组合 岩浆作用
下载PDF
汶川地震的岩石圈深部结构与动力学背景 被引量:103
2
作者 朱介寿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48-356,共9页
中国西部地区由于受到印度板块向北推移挤压,青藏高原强烈变形,高原内部及其边缘的活断层上经常发生强烈地震,是大陆内部最活跃的地震区。汶川8级地震就发生在青藏高原东缘的松潘-甘孜地块与扬子地块交界的龙门山主中央断裂带上。作者... 中国西部地区由于受到印度板块向北推移挤压,青藏高原强烈变形,高原内部及其边缘的活断层上经常发生强烈地震,是大陆内部最活跃的地震区。汶川8级地震就发生在青藏高原东缘的松潘-甘孜地块与扬子地块交界的龙门山主中央断裂带上。作者利用面波层析成像、跨龙门山的被动源地震观测、爆破地震剖面的结果对震源附近的岩石圈结构和动力学特征进行研究,发现松潘-甘孜地块与扬子地块的岩石圈结构与性质有重大差异。扬子地块岩石圈显示为高速、坚固和稳定特性,而松潘-甘孜地块为低速、软弱及易于破碎。在松潘-甘孜地块中,中地壳内普遍存在一个低速层,它是引起中上地壳推覆运动的滑脱层,龙门山的推覆构造就是上部地壳仰冲的结果。汶川地震震源深度为14 km,正好位于龙门山推覆体的映秀-北川主中央断裂带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青藏高原东缘 龙门山 被动源地震剖面 爆破地震剖面 面波层析成像 推覆体与断裂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缘梯度带可溶岩地层特征 被引量:3
3
作者 毛邦燕 康小兵 +3 位作者 黄豪擎 张广泽 唐一格 许模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20年第3期54-58,共5页
青藏高原东缘梯度带地形复杂,以往岩溶研究程度低,发育特征与规律认识不足。本文通过收集地层、构造等区域地质资料,从研究区基本地质背景出发,论述了研究区从志留系到侏罗系出露的主要可溶性地层的分布、岩石成分和结构特征,为岩溶研... 青藏高原东缘梯度带地形复杂,以往岩溶研究程度低,发育特征与规律认识不足。本文通过收集地层、构造等区域地质资料,从研究区基本地质背景出发,论述了研究区从志留系到侏罗系出露的主要可溶性地层的分布、岩石成分和结构特征,为岩溶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缘 岩溶工程地质问题 可溶性岩石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东缘岩石圈及软流圈结构 被引量:1
4
作者 范军 朱介寿 +2 位作者 江晓涛 吴朋 杨宜海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46-752,共7页
青藏高原东缘岩石圈及软流圈结构的研究是认识该区域地壳上地幔的构造形变及高原内部物质向东运移的重要手段。通过搜集四川区域数字地震台站和野外临时地震台站记录的观测资料,采用接收函数共转换点(CCP)偏移叠加成像方法对青藏高... 青藏高原东缘岩石圈及软流圈结构的研究是认识该区域地壳上地幔的构造形变及高原内部物质向东运移的重要手段。通过搜集四川区域数字地震台站和野外临时地震台站记录的观测资料,采用接收函数共转换点(CCP)偏移叠加成像方法对青藏高原东缘深部结构研究。研究结果揭示:青藏高原东缘的地壳厚度比四川盆地的魂壳厚度大10~20km在青藏高原东缘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莫霍面处存在大幅度的垂向错断和变形。从青藏高原东缘到四川盆地,岩石圈与软流圈分界面(LAB)显示出深度逐步增加、410km间断面深度则有变浅的趋势。在地壳的下界面和LAB界面间以及LAB界面与410km间断面间也存在多条不连续的分层。青藏高原东缘和四川盆地的LAB界面的下方都有明显的低速层分布,但它们之间存在差别,四川盆地的LAB界面的下方低速层分布较为完整,而青藏高原东缘LAB界面下方的低速层分布中可见离散的高速块体分布。青藏高原东缘与四川盆地深部结构的明显差异,体现了该地区的深部地球动力学背景的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缘 接收函数 共转换点偏移叠加 岩石圈 软流圈
下载PDF
清至民国时期青藏高原东缘宝殿寺的寺院经济 被引量:1
5
作者 王田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70-173,共4页
清至民国时期,作为藏传佛教影响波及的青藏高原东缘的杂谷脑河流域,藏族寺院经济实力不容小觑。杂谷脑宝殿寺的历史进程既与藏传佛教演化轨迹密不可分,又与国家话语、区域社会政治生态融为一体。在藏区寺院经济的视野中,宝殿寺对杂谷脑... 清至民国时期,作为藏传佛教影响波及的青藏高原东缘的杂谷脑河流域,藏族寺院经济实力不容小觑。杂谷脑宝殿寺的历史进程既与藏传佛教演化轨迹密不可分,又与国家话语、区域社会政治生态融为一体。在藏区寺院经济的视野中,宝殿寺对杂谷脑市镇萌芽,甚而青藏高原东缘市场体系的发育,均起着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民国 青藏高原东缘 宝殿寺 藏族寺院经济
原文传递
玉树和汶川地震前后区域水平形变的空间分布 被引量:15
6
作者 杨国华 杨博 +3 位作者 占伟 陈欣 华彩虹 王利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0-51,共12页
以1999—2007年和2009—2010年两个时间段的GNSS观测资料为基础,借助于多核函数解析、滤波和应变场的无偏算法以及区域无旋转基准,在运动场连续变化的条件下获得了玉树MS7.1和汶川MS8.0地震前后青藏高原东南地域运动与形变场,并得到如... 以1999—2007年和2009—2010年两个时间段的GNSS观测资料为基础,借助于多核函数解析、滤波和应变场的无偏算法以及区域无旋转基准,在运动场连续变化的条件下获得了玉树MS7.1和汶川MS8.0地震前后青藏高原东南地域运动与形变场,并得到如下基本认知:①玉树和汶川地震前震源区构造活动在空间和较长时间上明显弱化,最大正应变和最大剪切应变均处在区域构造活动的最低水平。②与地震破裂相应的旋剪形变最大部位既不位于震源区也不远离震源区,似乎存在某种协调有序活动,玉树地震发震构造断裂带基本上处在区域右旋活动与左旋活动的过渡区上,而左旋活动最大条带却为平行于该断裂带且相距约150km的东北构造活动区内;汶川地震发震构造断裂虽处在右旋活动的龙门山断裂带上,但右旋活动最大条带为平行于该断裂带且相距约200km的西北活动区内。③玉树地震震时较大水平形变的范围较小,汶川地震震后水平形变仍较突出。④理塘—德巫断裂带的北段及周边地区应给予关注,面应变为象限分布图像,最大正应变和最大剪切应变均显示闭锁的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NSS 青藏高原东缘 玉树和汶川地震 水平形变场 强震活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