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东北部的库仑应力积累演化对大地震发生的影响 被引量:109
1
作者 万永革 沈正康 +1 位作者 曾跃华 盛书中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15-129,共15页
假定地震可以模拟为多层弹粘性介质中的位错,考虑大地震(M≥7.0)和GPS数据得出的长期构造加载为形变源,依据多层麦克斯韦弹粘性介质中位错产生的应力变化,计算得到了地震产生的应力变化,给出了青藏高原东北部1920年以来积累库仑破裂应... 假定地震可以模拟为多层弹粘性介质中的位错,考虑大地震(M≥7.0)和GPS数据得出的长期构造加载为形变源,依据多层麦克斯韦弹粘性介质中位错产生的应力变化,计算得到了地震产生的应力变化,给出了青藏高原东北部1920年以来积累库仑破裂应力演化.地震破裂的断层长度、宽度和滑动量根据前人统计公式和野外地质调查得到.研究表明,20次M≥7.0地震中,除1990年共和地震、1952年当雄地震和1976年松潘双震的后一个事件外,17次大地震均发生在库仑破裂应力变化为正的区域,触发率达85%.本研究为中长期地震危险性估计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触发 青藏高原东北部 积累库仑应力变化
下载PDF
Stress changes on major faults caused by M_w7.9 Wenchuan earthquake,May 12,2008 被引量:55
2
作者 SHAN Bin XIONG Xiong +1 位作者 ZHENG Yong DIAO FaQi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9年第5期593-601,共9页
On May 12,2008,a magnitude 7.9 earthquake ruptured the Longmenshan fault system in Sichuan Province,China,collapsing buildings and killing tens of thousands people.As predicted,aftershocks may last for at least one ye... On May 12,2008,a magnitude 7.9 earthquake ruptured the Longmenshan fault system in Sichuan Province,China,collapsing buildings and killing tens of thousands people.As predicted,aftershocks may last for at least one year,and moreover,large aftershocks are likely to occur.Therefore,it is critical to outline the areas with potential aftershocks before reconstruction and resettling people as to avoid future disasters.It is demonstrated that the redistribution of stress induced by an earthquake should trigger successive seismic activity.Based on static stress triggering theory,we calculated the coseismic stress changes on major faults induced by the Wenchuan earthquake,with elastic dislocation the-ory and the multilayered crustal model.We also discuss the stress distribution and its significance for future seismic activity under the impact of the Wenchuan earthquake.It is shown that coulomb failure stress(CFS) increases obviously on the Daofu-Kangding segment of the Xianshuihe Fault,the Maqu and Nanping segment of the Eastern Kunlun Fault,the Qingchuan Fault,southern segment of the Min-jiang Fault,Pengxian-Guanxian Fault,Jiangyou-Guangyuan Fault,and Jiangyou-Guanxian Fault.The increased stress raises the probability of earthquake occurrence on these faults.Since these areas are highly populated,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early disaster alarm system are needed.CFS increases with a magnitude of 0.03―0.06 MPa on the Qingchuan Fault,which is close to the northern end of the rapture of Wenchuan earthquake.The occurrence of some strong aftershocks,including three events with magnitude higher than 5.0,indicates that the seismic activities have been triggered by the main shock.Aftershocks seem to migrate northwards.Since the CFS change on the Lueyang-Mianxian Fault located on the NEE of the Qingchuan Fault is rather small(±0.01 MPa),the migration of aftershocks might be terminated in the area near Hanzhong City.The CFS change on the western Qinling Fault is around 10 Pa,and the impact of static triggering can be neglected.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NCHUAN earthquake LONGMENSHAN fault system COULOMB failure stress earthquake triggering
原文传递
基于库仑应力变化分析巴颜喀拉地块东端的强震相互关系 被引量:35
3
作者 徐晶 邵志刚 +1 位作者 刘静 季灵运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4056-4068,共13页
本研究基于分层黏弹介质模型,考虑同震位错效应和震后黏滞松弛效应,分析巴颜喀拉地块东端1976年松潘地震序列、2008年汶川8.0级地震、2013年芦山7.0级地震和2017年九寨沟7.0级地震等多次大地震的可能存在的触发关系,计算大地震引起的周... 本研究基于分层黏弹介质模型,考虑同震位错效应和震后黏滞松弛效应,分析巴颜喀拉地块东端1976年松潘地震序列、2008年汶川8.0级地震、2013年芦山7.0级地震和2017年九寨沟7.0级地震等多次大地震的可能存在的触发关系,计算大地震引起的周边各主要断裂的库仑应力变化.结果显示,1976年松潘地震序列各次地震间关系密切,存在明显的相继触发作用;综合考虑同震和震后效应,汶川8.0级地震对同属于龙门山断裂带的芦山7.0级地震有触发作用,且震后效应影响不可忽略;1976年地震序列,特别是1976年8月16日7.2级地震促进了2017年8月8日九寨沟7.0级地震的发生;汶川地震对九寨沟地震的影响研究中,采用不同的汶川地震同震位错模型,计算结果有差异.综合考虑多次大地震对周边断裂带的影响,龙门山断裂带南段、鲜水河断裂带中南段、平武—青川断裂北段、灌县—安县断裂北段、文县断裂的累积库仑应力增加显著,巴颜喀拉地块东端的东昆仑断裂带东段、迭部—白龙江断裂带西段以及金沙江断裂带库仑应力亦有所增加.综合考虑各重要断裂带已有的大地震危险性分析结果和库仑应力变化计算结果,龙门山断裂带南段、鲜水河断裂带中南段、东昆仑断裂带玛沁—玛曲段和金沙江断裂带的发震紧迫性有所增强,需引起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颜喀拉地块东端 震后黏滞松弛 地震触发 库仑应力变化 强震危险性
下载PDF
南北地震带北部5次(1561~1920年)M≥7级地震触发关系研究 被引量:23
4
作者 韩竹军 董绍鹏 +1 位作者 谢富仁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 安艳芬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776-1784,共9页
以南北地震带北部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与华北构造区过渡部位为例,通过建立地震构造模型,计算静态库仑破裂应力改变量(ΔCFS),研究了该区1561-1920年360年间5次M≥7级地震之间的触发过程.结果表明,在1561年罗山东麓71/4级地震之后,下一... 以南北地震带北部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与华北构造区过渡部位为例,通过建立地震构造模型,计算静态库仑破裂应力改变量(ΔCFS),研究了该区1561-1920年360年间5次M≥7级地震之间的触发过程.结果表明,在1561年罗山东麓71/4级地震之后,下一次地震无一例外地发生在前面地震产生的应力触发区(ΔCFS〉0).在4条被触发的发震断裂中,有3条发震断裂的平均ΔCFS〉0.2×10^5Pa,最大可达0.62×10^5Pa,超出目前普遍认为触发应力阀值(0.1×10^5Pa).根据断裂库仑破裂应力变化量(ΔCFS)和构造应力累计率(δτ),计算获得了下一次地震发生的提前量(ΔT),地震活动提前量最大可以达到160a.在一条重要活动构造带或地区上,一次地震发生对下一次地震的触发缩短了地震重复发生所需要的累积时间,使得地震可以提前发生,这一方面使得某一特定的发震断裂在时间尺度表现出准周期性,另一方面使得空间上不同发震断裂的地震活动表现出丛集发生的现象.此项研究有助于认识断裂间相互作用特点、揭示地震丛集发生规律以及预测未来地震危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触发 库仑破裂应力改变量(ΔCFS) 地震丛集 南北地震带
下载PDF
2000年1月15日姚安6.5级地震较强余震的应力触发 被引量:16
5
作者 郝平 田勤俭 +2 位作者 傅征祥 陈正位 刘桂萍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46-251,共6页
20 0 0年 1月 15日在云南省姚安县发生了MS6 5级地震 ,震后发生了 7次M≥ 4 0级的较强余震。本文计算了姚安MS6 5级主震后 ,主震和前震在 7次强余震破裂面上诱发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 (ΔCFS)。结果表明 ,有5次较强余震发生在库仑破裂... 20 0 0年 1月 15日在云南省姚安县发生了MS6 5级地震 ,震后发生了 7次M≥ 4 0级的较强余震。本文计算了姚安MS6 5级主震后 ,主震和前震在 7次强余震破裂面上诱发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 (ΔCFS)。结果表明 ,有5次较强余震发生在库仑破裂应力增加 (ΔCFS >0 )的地区 ,增加的范围为 10 -2 ~ 10 -1MPa。并对结果的可靠性进行了检验 ,发现在前震和主震的破裂面长宽度和位错量估计值分别取上下限的 16种组合情况下 ,5次较强余震破裂面上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都为正 ,只是数值在 10 -3 ~ 10 -1MPa之间变化 ,而另 2次较强余震破裂面上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正负值发生变化。结果表明 ,主震和前震位错产生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是姚安MS6 5级地震较强余震活动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触发 库仑破裂应力 姚安6.5级地震
下载PDF
1976年唐山M_S7.8地震余震序列持续时间及对地震危险性分析的意义 被引量:18
6
作者 仲秋 史保平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94-508,580,共15页
1976年7月28日唐山MS7.8大地震对唐山及其周边地区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主震之后约15小时滦县又发生了MS7.1地震;同年11月15日宁河也发生了MS6.9地震.唐山MS7.8主震后的余震一直持续至今,使该区域至今保持了与主震前相比具... 1976年7月28日唐山MS7.8大地震对唐山及其周边地区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主震之后约15小时滦县又发生了MS7.1地震;同年11月15日宁河也发生了MS6.9地震.唐山MS7.8主震后的余震一直持续至今,使该区域至今保持了与主震前相比具有较高的地震活动性.如何估计余震的持续时间,并进一步将余震从主震目录中去除,一直是地震学中所关注的问题.该文通过对数线性回归和理论计算,从不同角度求取并讨论了1976年唐山MS7.8大地震的余震持续时间.结果表明,由对数线性回归计算得到的余震持续时间约为80a.而基于Dieterich的余震触发理论所得到的余震持续时间则与区域剪应力变化率有关.区域剪应力变化率可有几种不同方法求得:①根据剪应力变化率和静态应力降Δτe及地震回复周期tr之间的关系求取应力变化率,该方法所得到的余震持续时间约为70—100a;②Ziv和Rubin对Dieterich的方法进行了修正,给出了通过远场加载速率和断层宽度求取应力变化率,该方法得到的余震持续时间约为80a;③由背景场地震活动性求取远场剪应力速率,可以得到该地区二维分布式的余震持续时间,此方法得到的研究区域内余震持续时间为130—160a.综上,唐山地区余震持续时间约为70—140a,据此,该地区现今所发生的地震仍为MS7.8唐山地震所触发的余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76唐山地震 余震持续时间 地震触发 剪应力变化率
下载PDF
1970年通海7.7级大地震强余震触发 被引量:15
7
作者 郝平 傅征祥 +2 位作者 田勤俭 刘桂萍 刘杰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38-46,共9页
1970年1月5日云南通海发生了MS7.7地震,震后发生了多次MS>5.0的强余震。文中计算了1970年通海7.7级大地震后,主震分别在5次强余震破裂面上诱发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ΔCFS)。结果表明,有4次强余震发生在库仑破裂应力增加(ΔCFS>0)... 1970年1月5日云南通海发生了MS7.7地震,震后发生了多次MS>5.0的强余震。文中计算了1970年通海7.7级大地震后,主震分别在5次强余震破裂面上诱发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ΔCFS)。结果表明,有4次强余震发生在库仑破裂应力增加(ΔCFS>0)的地区,增加的范围为10-2~10-1MPa;有1次强余震按2种震源机制解结果给出的破裂面计算,得到2种结果,分别发生在库仑破裂应力变化为正和在库仑破裂应力变化为负的地区。研究结果表明,主震位错产生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可能是1970年通海7.7级大地震强余震活动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震 地震触发 库仑破裂应力 震源机制
下载PDF
2014年云南鲁甸地震同震库仑应力对余震分布及周边断层的影响 被引量:11
8
作者 付芮 单斌 +4 位作者 熊熊 郑勇 谢祖军 刘成利 房立华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084-1095,共12页
利用弹性位错理论和分层岩石圈模型,计算了2014年8月3日发生的MS6.5云南鲁甸地震导致的同震库仑应力变化场,讨论了主震对余震分布以及对周边主要活动断层的影响。结果表明:1)基于NNW向破裂面计算得到的应力变化场能够更好地解释余震的... 利用弹性位错理论和分层岩石圈模型,计算了2014年8月3日发生的MS6.5云南鲁甸地震导致的同震库仑应力变化场,讨论了主震对余震分布以及对周边主要活动断层的影响。结果表明:1)基于NNW向破裂面计算得到的应力变化场能够更好地解释余震的空间分布,可能为主震的破裂面;2)目前余震主要沿主破裂面及破裂面以西的应力增强区分布,其他没有余震记录的应力增强区构造应力积累可能较低;3)鲁甸地震提升了昭通断裂南段、则木河-小江断裂巧家段以及莲峰断裂NE段上的库仑应力增量,地震危险性有所增强。这些结果对于判断余震可能发生的区域、圈定震区周边未来可能的地震危险区,对于灾区人员安置、灾后恢复重建,以及加强震灾和次生灾害防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甸地震 库仑破裂应力 地震触发 地震危险性
下载PDF
2008年汶川M_S8.0地震与2017年九寨沟M_S7.0地震成因关系探讨 被引量:10
9
作者 董培育 柳畅 石耀霖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777-782,共6页
利用2008年汶川地震破裂模型及2017年九寨沟地震接收断层参数和断层面有效摩擦系数等不同模型参数,计算2008年汶川地震造成的库仑应力变化。结果显示,在考虑不同模型参数条件下,2017年九寨沟地震震源处的库仑应力增量(同震及震后)约为3~... 利用2008年汶川地震破裂模型及2017年九寨沟地震接收断层参数和断层面有效摩擦系数等不同模型参数,计算2008年汶川地震造成的库仑应力变化。结果显示,在考虑不同模型参数条件下,2017年九寨沟地震震源处的库仑应力增量(同震及震后)约为3~7kPa,尚未达到地震触发阈值10kPa。综合分析认为,2008年汶川地震对2017年九寨沟地震有一定的触发作用,但作用十分有限,九寨沟地震的发生主要受控于区域构造活动及地壳流变结构。分析不同参数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发现,不同破裂模型的选取对2018年汶川地震计算结果的影响最大,这可能是导致前人研究结论产生差异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寨沟地震 汶川地震 库仑应力变化 地震触发作用
下载PDF
潮汐触发地震研究进展综述 被引量:11
10
作者 李金 蒋海昆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6-47,共12页
对近年来国内外潮汐调制触发地震研究进行了系统综述。介绍了月相与地震活动的关系,日月引潮力及其分量对地震触发的情况,基于大样本统计的潮汐触发地震研究等内容。月相与地震活动的简单对应是对潮汐触发地震的初步研究,调制比是对这... 对近年来国内外潮汐调制触发地震研究进行了系统综述。介绍了月相与地震活动的关系,日月引潮力及其分量对地震触发的情况,基于大样本统计的潮汐触发地震研究等内容。月相与地震活动的简单对应是对潮汐触发地震的初步研究,调制比是对这一现象的定量化描述。潮汐应力分解及对地震活动影响的研究,则是从力学的层面揭示两者之间的可能关系。大样本统计则从统计的角度研究潮汐对地震的关系,众多统计方法中应用较多的是Schuster检验,它将震源机制、潮汐应力、统计检验等因素综合考虑,定量地分析潮汐对地震的触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潮力 地震活动 触发 Schuster检验
下载PDF
地震触发研究中库仑应力随摩擦系数增加而增大的矛盾及其解决 被引量:11
11
作者 朱守彪 缪淼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69-173,共5页
近年来,通过计算库仑破裂应力变化研究地震触发及断层的相互作用,进而估计地震灾害已经成为国际上研究的热点.研究中,为考察库仑模型触发地震的效果,计算时往往要改变模型参数进行检验,特别是让有效摩擦系数从0.0到0.8之间变化.许多研... 近年来,通过计算库仑破裂应力变化研究地震触发及断层的相互作用,进而估计地震灾害已经成为国际上研究的热点.研究中,为考察库仑模型触发地震的效果,计算时往往要改变模型参数进行检验,特别是让有效摩擦系数从0.0到0.8之间变化.许多研究人员的计算结果表明,库仑破裂应力随着摩擦系数的增加而增大,即断层上摩擦系数的增大可以导致触发地震能力的提高.这显然与我们的常识相违背:摩擦总是阻碍断层滑动、抑制地震发生的,即断层面上的摩擦越大,地震越是难以被触发.文中通过对库仑破裂应力的计算公式进行详细分析后发现,之所以出现摩擦越大,地震越容易被触发的现象,其原因是研究者在计算中没有考虑在构造应力作用的环境里,摩擦系数本身的变化所带来的附加库仑应力变化.若某个地震使一个位于地下15km的典型断层面上的正应力增加2 MPa,如果只考虑静岩压力,当摩擦系数从0.3增大到0.4后,传统库仑破裂应力变化为0.8 MPa;而综合库仑应力变化则大约为-39.2 MPa.所以,若从整体上来分析断层在地震位错及摩擦系数变化所造成的综合库仑应力改变,就不可能出现库仑应力随摩擦系数增加而增加的不正常现象.由此可见,今后在利用库仑模型研究地震触发问题时,应综合考虑构造应力场及摩擦系数本身变化所带来的库仑应力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仑破裂应力 地震触发 摩擦系数 综合库仑应力
下载PDF
地下流体对地震孕育发生过程的影响研究综述 被引量:10
12
作者 缪淼 朱守彪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950-959,共10页
地下流体对地震的孕育、发生过程起着重要作用.本文简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地下流体影响地震的研究进展,对流体诱发地震的物理机制进行了深入介绍,主要有孔隙压的增加对有效应力的降低、流体受热膨胀扩容以及对岩石的润滑和软化作用;同... 地下流体对地震的孕育、发生过程起着重要作用.本文简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地下流体影响地震的研究进展,对流体诱发地震的物理机制进行了深入介绍,主要有孔隙压的增加对有效应力的降低、流体受热膨胀扩容以及对岩石的润滑和软化作用;同时介绍了一些典型的流体触发地震模式,包括地震泵、断层阀、膨胀—扩散模式等,并讨论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研究的方向.这些研究成果将对我们认识地下流体与地震的相互作用及地震预测等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流体 孕震模型 地震触发
下载PDF
1989—1999大同地震序列的隐伏断层研究:库仑应力分析和余震JHD重定位 被引量:9
13
作者 冯永革 王海洋 +1 位作者 陈永顺 黄清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68-577,共10页
1989年到1999年,大同—阳高地区发生了一系列MS≥5的中强地震.本文基于前人对1989年三次MS≥5地震的震源机制反演的结果,通过建立不同断层模型,利用库仑应力方法,计算前震对于主震,以及前震和主震对于余震的库仑应力触发关系,提出了一... 1989年到1999年,大同—阳高地区发生了一系列MS≥5的中强地震.本文基于前人对1989年三次MS≥5地震的震源机制反演的结果,通过建立不同断层模型,利用库仑应力方法,计算前震对于主震,以及前震和主震对于余震的库仑应力触发关系,提出了一种可能的破裂模型,即1989年前震沿北西西方向发生左旋破裂,之后主震和余震沿北北东方向发生右旋破裂.根据这种破裂模式计算得出,前震发生后,主震震源处的库仑应力增加了约2×105 Pa,余震震源处的库仑应力出现下降;主震发生后,余震处的库仑应力出现回升,最后余震处的库仑应力几乎没有变化.基于大同地震台网的近场观测数据,用JHD(Joint Hypocentral determination)定位方法,对1999年11月1日MS=5.6地震后一个月的余震进行重定位,得到一条走向118°,倾角85°的左旋走滑断层,余震的深度分布在5km至20km范围内,显示该断层是隐伏断层.另外提出对主震震中位置约10km的修正.本文对1989年三次MS≥5地震序列和1999年MS=5.6地震余震空间分布的研究揭示该地区存在两条活跃的共轭隐伏走滑断层(1989年主震的北北东方向和1999年地震的北西西方向),并且推断已知的大王村断裂和团堡断裂是地下这两条共轭的隐伏走滑断层构造/地震活动在地表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同地震 库仑应力 地震触发 JHD定位方法
下载PDF
2008年汶川地震的破裂模型及引起的余震活动分析 被引量:8
14
作者 王凯英 马胜利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511-1516,共6页
用两种发震构造的破裂位移分布模型对2008年汶川地震造成的区域主要断裂的库仑应力变化进行了模拟.通过对这两种破裂位移模型模拟结果的对比分析,表明破裂位移模型的逆冲兼右旋滑动的位移模式及南北两段分别有两个滑动量高值区这样的特... 用两种发震构造的破裂位移分布模型对2008年汶川地震造成的区域主要断裂的库仑应力变化进行了模拟.通过对这两种破裂位移模型模拟结果的对比分析,表明破裂位移模型的逆冲兼右旋滑动的位移模式及南北两段分别有两个滑动量高值区这样的特点控制了区域库仑应力变化的总体分布特征.汶川地震的余震分布和计算结果还显示:所获得的区域主要断裂的库仑应力变化分布和正应力变化分布同时控制了该地震发生后余震的分布,库仑应力变化增强同时断层面受到主震断层位错拉张的区域和余震的分布强烈吻合,而库仑应力变化增强但是相应部位断层面受到主震的挤压作用却没有余震发生,显示了强震后区域断层受到的正应力变化和库仑应力变化均对余震的发生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不仅仅是库仑应力变化增强是触发余震的机制;两种模型计算结果的细微差异显示了倾角向下变缓的震源破裂模型能更好地解释余震在破裂断层北部的分布特点.对昆仑山断裂、鲜水河断裂等周边强震多发断层的库仑应力变化及对未来地震活动的可能影响进行了初步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破裂模型 库仑应力变化 正应力变化 地震触发
下载PDF
利用Sentinel-1卫星数据和地形数据分析法国Le Teil地震与采石活动关系
15
作者 马升龙 周宇 沈旭章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90-1200,共11页
2019年11月11日的Mw 4.9 Le Teil地震是法国东南部罗纳河谷地区历史上破坏性最大的地震。基于哨兵1号卫星数据,利用GAMMA软件提取了该地震同震形变场。根据同震形变场,采用贝叶斯算法和最速下降法分别反演了断层几何参数和断层滑动分布... 2019年11月11日的Mw 4.9 Le Teil地震是法国东南部罗纳河谷地区历史上破坏性最大的地震。基于哨兵1号卫星数据,利用GAMMA软件提取了该地震同震形变场。根据同震形变场,采用贝叶斯算法和最速下降法分别反演了断层几何参数和断层滑动分布。利用2000年和2006—2011年的两期数字高程模型数据估算了断层附近采石场开采量,并根据三维均匀弹性半空间的Boussinesq解求得由采石活动所造成的断层面上的库仑应力变化。结果表明,升降轨卫星视线向最大垂直位移分别为14.9 cm和8.6 cm。Le Teil地震是倾角72°、走向54°、平均滑动角约108°的高角度逆冲型地震;地震破裂到地表,破裂面积约3 413 m×1 358 m,最大破裂深度约为1.472 km;断层最大滑动量0.2 m,主滑动量(> 0.15 m)集中于0~0.75 km深度范围内;反演得到的矩震级为Mw 4.79。断层面上的库仑应力变化显示库仑应力在2000年以后的6~11年内增加了0.024 MPa。Le Teil采石场在1833—2019年被持续开采,且2007年以来,采石速率迅速增大。若考虑整个采石周期,则库仑应力变化可达0.1 MPa,远大于该地区的构造加载速率,表明2019年Le Teil地震与采石活动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 Teil地震 哨兵1号 滑动分布反演 采石活动 库仑应力变化 地震触发
原文传递
利用InSAR和GPS数据分析台湾西南两次M_w>6地震的触发关系及应力影响 被引量:6
16
作者 王乐洋 高华 冯光财 《测绘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244-1253,共10页
利用InSAR和GPS进行地震研究具有很大的优势,InSAR能够在较大范围内快速地获得连续的同震形变观测,而GPS测量精度高,可迅速获得稳定的测量结果。随着SAR卫星的增多、重返周期的缩短,利用InSAR和GPS联合进行地震触发关系及应力影响研究... 利用InSAR和GPS进行地震研究具有很大的优势,InSAR能够在较大范围内快速地获得连续的同震形变观测,而GPS测量精度高,可迅速获得稳定的测量结果。随着SAR卫星的增多、重返周期的缩短,利用InSAR和GPS联合进行地震触发关系及应力影响研究也变得更为有力。2010年3月4日和2016年2月6日台湾西南部接连发生两次Mw6.0以上地震,分别被称为甲仙地震和美浓地震。本文利用GPS和InSAR同震形变场联合反演了甲仙地震的滑动分布模型;结合之前的研究成果,基于静态库伦应力改变对甲仙地震与美浓地震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还为台湾西南部7个主要断层构建了断层格网并获取了它们的应力改变模型。结果表明,甲仙地震的发震断层表现为逆冲倾滑兼一定走滑分量的断层。甲仙地震的主要滑动区域处于12~16km深度之间;最大滑动量为0.61m位于约14km深处。本文线性反演得到的甲仙地震地震矩为2.27×10^18Nm,相当于Mw6.20。甲仙地震后美浓地震的发震断层上应力增值达4.0MPa,应力增加的面积约占推断断层总面积的74%,表明甲仙地震对美浓地震的发生具有十分明显地加速作用。甲仙和美浓地震共同作用下,西侧的左镇断层和新化断层产生了较明显地应力积累。根据应力改变结果,本文认为甲仙地震和美浓地震后,台湾西南部的左镇断层和新化断层都具有较高的危险性,值得持续关注和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仙地震 震源参数反演 INSAR 地震触发 静态库伦应力
下载PDF
玛尼Mw7.6地震和可可西里Mw7.8地震应力迁移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汪建军 许才军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1-14,共4页
根据库仑破裂准则研究了1997年玛尼Mw7.6和2001年可可西里Mw7.8地震间的静态及黏弹性库仑应力的迁移。计算结果表明:静态库仑应力和黏弹性库仑应力均不超过0.005 MPa,小于典型的应力触发阈值0.01MPa;玛尼地震对可可西里孕震区应力状态... 根据库仑破裂准则研究了1997年玛尼Mw7.6和2001年可可西里Mw7.8地震间的静态及黏弹性库仑应力的迁移。计算结果表明:静态库仑应力和黏弹性库仑应力均不超过0.005 MPa,小于典型的应力触发阈值0.01MPa;玛尼地震对可可西里孕震区应力状态的改变影响甚弱,震后造成的下地壳和上地幔的应力迁移效应对2001年可可西里地震的影响也甚弱;静态库仑应力和黏弹性库仑应力的迁移效应对可可西里地震无明显的触发作用,可能是随距离衰减相对较缓的动态库仑应力触发了可可西里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触发 静态库仑应力 黏弹性库仑应力 玛尼Mw 7.6地震 可可西里Mw 7.8地震
下载PDF
Stress interactions between normal faults and adjacent strike-slip faults of 1997 Jiashi earthquake swarm 被引量:3
18
作者 CHEN John YongShun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8年第3期431-440,共10页
During a 4-month period starting from 21 January, 1997, an earthquake swarm of seven major events (Ms≥6.0) struck the Jiashi region at the northwestern corner of the Tarim Basin in Xinjiang,, China. Previous relocati... During a 4-month period starting from 21 January, 1997, an earthquake swarm of seven major events (Ms≥6.0) struck the Jiashi region at the northwestern corner of the Tarim Basin in Xinjiang,, China. Previous relocation studies suggested that these strong earthquakes had occurred along at least two parallel rupture zones. According to the relocated hypocenters and focal mechanisms of the events, we have constructed fault models for these seven earthquakes to calculate the Coulomb stress changes produced by each of these events. Furthermore, we extended our model calculations to include an ad- jacent 1996 Ms=6.9 Artushi earthquake, which occurred one year before the Jiashi earthquake swarm. Our calculations show that the Coulomb stress change caused by the preceding events was around 0.05 MPa at the hypocenter of the 4th event, and higher than 0.08 MPa at the hypocenters of the 2nd, 3rd, 5th and 6th events. Our results reveal a Coulomb stress interactive cycle of earthquake triggering between two adjacent normal and strike-slip faul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IASHI earthquake swarm normal FAULT STRIKE-SLIP FAULT COULOMB STRESS change earthquake triggering
原文传递
Seismogenic Tectonics and Dynamics of the 2011 Ms5.9 Yingjiang Earthquake in Yunnan, China 被引量:3
19
作者 SUN Yao AN Meijian +2 位作者 FENG Mei LONG Changxing YANG Zhenyu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2期468-482,共15页
In the southern South-North Seismic Zone,China,seismic activity in the Yingjiang area of western Yunnan increased from December 2010,and eventually a destructive earthquake of Ms5.9 occurred near Yingjiang town on 10 ... In the southern South-North Seismic Zone,China,seismic activity in the Yingjiang area of western Yunnan increased from December 2010,and eventually a destructive earthquake of Ms5.9 occurred near Yingjiang town on 10 March 2011.The focal mechanism and hypocenter location of the mainshock suggest that the Dayingjiang Fault was the site of the mainshock rupture.However,most of foreshocks and all aftershocks recorded by a portable seismic array located close to the mainshock occurred along the N-S-striking Sudian Fault,indicating that this fault had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se shocks.Coulomb stress calculations show that three strong (magnitude ≥5.0) earthquakes that occurred in the study region in 2008 increased the coulomb stress along the plane parallel to the Dayingjiang Fault.This supports the Dayingjiang Fault,and not the Sudian Fault,as the seismogenic fault of the 2011 Ms5.9 Yingjiang earthquake.The strong earthquakes in 2008 also increased the Coulomb stress at depths of ≤5 km along the entire Sudian Fault,and by doing so increased the shallow seismic activity along the fault.This explains why the foreshocks and aftershocks of the 2011 Yingjiang earthquake were located mostly on the Sudian Fault where it cuts the shallow crust.The earthquakes at the intersection of the Sudian and Dayingjiang faults are distributed mainly along a belt that dips to the southeast at ~40°,suggesting that the Dayingjiang Fault in the mainshock area also dips to the southeast at ~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ingjiang earthquake Dayingjiang fault Sudian fault earthquake triggering YUNNAN
下载PDF
地震触发、震群与余震活动过程中的孔隙压力作用 被引量:6
20
作者 陈涛 刘耀炜 +3 位作者 杨多兴 张磊 方震 许丽卿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2407-2417,共11页
地壳流体的孔隙压力作用是地震触发和影响震群与余震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文章阐述了与孔隙压力变化有关的地震触发过程;讨论了震群或余震活动过程中的线性和非线性孔隙压力扩散机制;分类总结了震群、注水诱发地震、水库诱发地震、火山... 地壳流体的孔隙压力作用是地震触发和影响震群与余震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文章阐述了与孔隙压力变化有关的地震触发过程;讨论了震群或余震活动过程中的线性和非线性孔隙压力扩散机制;分类总结了震群、注水诱发地震、水库诱发地震、火山地震和余震的时空分布及其孔隙压扩散系数。重点讨论了孔隙压力在汶川地震和余震活动过程中的作用,并对孔隙压扩散系数的物理意义进行了分析,最后总结了该类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发展趋势。对该领域研究成果的综合分析,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地震触发、震群和余震活动过程的机制,对深入分析流体在地震孕育、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流体 孔隙压力扩散 地震触发 震群 余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