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64篇文章
< 1 2 8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下结构抗震分析的整体式反应位移法 被引量:93
1
作者 刘晶波 王文晖 +1 位作者 赵冬冬 张小波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618-1624,共7页
对目前地下结构抗震分析中的传统反应位移法进行分析,针对该方法的主要误差来源,结合反应位移法明确的物理概念及严密的理论基础,提出一种适用于地下结构抗震分析的计算方法——整体式反应位移法。整体式反应位移法在反应位移法的基础上... 对目前地下结构抗震分析中的传统反应位移法进行分析,针对该方法的主要误差来源,结合反应位移法明确的物理概念及严密的理论基础,提出一种适用于地下结构抗震分析的计算方法——整体式反应位移法。整体式反应位移法在反应位移法的基础上,通过直接建立土–结构分析模型来反映土–结构间相互作用,避免引入地基弹簧带来的计算量和计算误差。为验证改进方法的有效性,一方面从物理概念出发,论证改进方法与反应位移法的一致性;另一方面通过数值计算,将整体式反应位移法与动力时程分析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整体式反应位移法相比于反应位移法计算量小,计算结果更接近动力时程方法,是一种实用性强的拟静力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工程 地下结构 抗震分析 整体式反应位移法
下载PDF
地震工程:从抗震、减隔震到可恢复性 被引量:91
2
作者 周颖 吴浩 顾安琪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2,共12页
近年我国地震工程研究的发展呈现从抗震、减隔震走向可恢复功能的趋势。地震可恢复功能可定义为:受到地震动输入扰动后,结构、系统、城市具有可恢复功能的能力。对于工程结构而言,地震可恢复功能结构不仅要求结构在地震作用下保护生命,... 近年我国地震工程研究的发展呈现从抗震、减隔震走向可恢复功能的趋势。地震可恢复功能可定义为:受到地震动输入扰动后,结构、系统、城市具有可恢复功能的能力。对于工程结构而言,地震可恢复功能结构不仅要求结构在地震作用下保护生命,而且要求结构在震后快速恢复,减少对正常使用的影响。该文首先介绍了地震可恢复功能的基本概念,围绕地震可恢复功能结构,从设防目标、规范标准、结构体系、设计方法、性能指标以及工程应用等方面阐述了可恢复功能结构的特点及其与传统抗震结构的区别,最后对可恢复功能结构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工程 抗震结构 消能减震 隔震结构 可恢复功能结构
下载PDF
芦山7.0级地震序列的震源位置与震源机制解特征 被引量:88
3
作者 吕坚 王晓山 +5 位作者 苏金蓉 潘林山 李正 尹利文 曾新福 邓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753-1763,共11页
基于中国国家和四川区域数字地震台网记录,采用HypoDD方法精确定位了四川芦山ML2.0级以上地震序列的震源位置,采用CAP方法反演了36次ML4.0级以上地震的最佳双力偶震源机制解,并利用小震分布和区域应力场拟合了可能存在的发震断层面参数... 基于中国国家和四川区域数字地震台网记录,采用HypoDD方法精确定位了四川芦山ML2.0级以上地震序列的震源位置,采用CAP方法反演了36次ML4.0级以上地震的最佳双力偶震源机制解,并利用小震分布和区域应力场拟合了可能存在的发震断层面参数,从而综合分析了芦山地震序列的震源深度、震源机制和震源破裂面特征,探讨可能的发震构造.结果显示,7.0级主震的震源位置为30.30°N、102.97°E,初始破裂深度为15km左右,震源矩心深度为14km左右,最佳双力偶震源机制解的两组节面分别为走向209°/倾角46°/滑动角94°和走向23°/倾角44°/滑动角86°,可视为纯逆冲型地震破裂,绝大多数ML4.0级以上余震的震源机制也表现出与主震类似的逆冲破裂特征.ML2.0级以上余震序列发生在主震两侧,集中分布的长轴为30km左右,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在5~27km,ML3.5级以上较大余震则集中分布在9~25km的深度上,并揭示出发震断层倾向北西的特征.利用小震分布和区域应力场拟合得到发震断层参数为走向207°/倾角50°/滑动角92°,绝大多数余震发生在断层面附近10km左右的区域.综合地震序列分布特征、主震震源深度和已有破裂过程研究结果,可以推测主震破裂过程自初始点沿断层的两侧扩展破裂,南侧破裂比北侧稍长,滑动量主要集中在初始破裂点附近,可能没有破裂到地表.综合本文研究成果、地震烈度分布和现有的科学考察结果,初步推测发震构造为龙门山山前断裂,也不排除主震震中东侧还存在一条未知的基底断裂发震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地震 震源位置 震源机制解 龙门山断裂带 发震构造
下载PDF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Ms8.0)地表破裂带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78
4
作者 李海兵 王宗秀 +5 位作者 付小方 侯立玮 司家亮 邱祝礼 李宁 吴富峣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8年第5期803-813,共11页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地区(四川汶川)发生了Ms8.0级地震。震后野外考察表明,5.12汶川地震发生在NE走向的龙门山断裂带上,该断裂带晚新生代以来的逆冲速率小于1mm/a,GPS观察结果表明其缩短速率小于3mm/a。这次5.1...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地区(四川汶川)发生了Ms8.0级地震。震后野外考察表明,5.12汶川地震发生在NE走向的龙门山断裂带上,该断裂带晚新生代以来的逆冲速率小于1mm/a,GPS观察结果表明其缩短速率小于3mm/a。这次5.12汶川地震造成了多条同震逆冲地表破裂带,总体长约275km,宽约15km,发震断裂机制主要为逆冲作用(由NW向SE逆冲)伴随右旋走滑。地表主破裂带沿龙门山断裂带的映秀—北川断裂发育,长约275km,笔者称为映秀—北川破裂带,破裂带具有逆冲兼右旋走滑性质。地表次级破裂带沿龙门山断裂带的前缘断裂安县—灌县断裂南段发育,长80km,笔者称为汉旺破裂带,破裂带基本为纯逆冲性质。在这两条破裂带之间发育两条更次一级的同震地表破裂带:一条长约20km呈NE走向的地表破裂带,笔者称为深溪沟破裂带,由于这条破裂带靠近主破裂带南段,并且与主破裂带变形特征一致,因此,笔者将深溪沟破裂带划归映秀—北川破裂带;另一条长约6km呈NW走向、由SW向NE逆冲并兼有左旋滑动的地表破裂带,笔者称为小鱼洞破裂带,它连接映秀—北川破裂带和汉旺破裂带,成为侧向断坡。另外,在灌县—安县断裂东侧的四川盆地内,由都江堰的聚源到江油发育一条NE向的沙土液化带,它可能是四川盆地西部深部盲断裂活动的结果。同震地表破裂带的分布特征表明,龙门山断裂带活动断裂具有强烈的逆冲作用并伴随较大的右旋走滑,断裂向四川盆地扩展。在龙门山断裂带上类似2008年5月12日Ms8.0汶川大地震的强震复发周期为3000~6000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地表破裂 地震断层 发震构造 龙门山
下载PDF
抗震结构总输入能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55
5
作者 肖明葵 刘波 白绍良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CSCD 1996年第2期20-33,共14页
采用时程分析法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分析了单自由度弹性和弹塑性体系、多自由度弹性和弹塑性体系剪切型、弯曲型以及剪弯型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总输入能量反应及其受各类因素影响的规律,得出了上述结构的总输入能量谱曲线,提出了... 采用时程分析法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分析了单自由度弹性和弹塑性体系、多自由度弹性和弹塑性体系剪切型、弯曲型以及剪弯型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总输入能量反应及其受各类因素影响的规律,得出了上述结构的总输入能量谱曲线,提出了多自由度体系及弹塑性能量分析简化分析方法的建议,为寻求基于能量准则的结构抗震设计方法和完善结构抗震双重破坏准则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震结构 弹塑性 能量 结构模型
下载PDF
汶川地震区的流变结构与发震高角度逆断层滑动的力学条件 被引量:66
6
作者 周永胜 何昌荣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74-484,共11页
本文利用龙门山地区的地质、地球物理剖面、弹性波速和流变实验数据等,建立了汶川地震相关构造单元的地壳流变结构.川西高原和龙门山构造带的地壳流变结构中存在多个塑性流变层,而四川盆地地壳基本没有出现塑性流变层,这种复杂的流变结... 本文利用龙门山地区的地质、地球物理剖面、弹性波速和流变实验数据等,建立了汶川地震相关构造单元的地壳流变结构.川西高原和龙门山构造带的地壳流变结构中存在多个塑性流变层,而四川盆地地壳基本没有出现塑性流变层,这种复杂的流变结构是汶川地震孕育和发生的基础.岩石破裂-黏滑-摩擦实验表明,以二长花岗岩为代表的震源区岩石具有很高的破裂强度和摩擦强度,能够承受极大的差应力和积累巨大的能量,这是高角度逆断层能够滑动和汶川地震强度大的原因之一.高流体压力是高角度逆断层滑动和触发汶川地震的另一个必要条件,而龙门山断层带内可能存在这种比较高的流体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高角度逆断层 流变结构 大的差应力 高流体压力
下载PDF
2016年1月21日青海门源6.4级地震的发震机制探讨 被引量:66
7
作者 胡朝忠 杨攀新 +5 位作者 李智敏 黄帅堂 赵妍 陈丹 熊仁伟 陈庆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637-1646,共10页
2016年01月21日青海省门源县发生6.4级地震,地震现场考察的震害分布椭圆长轴走向120°N—140°E.震后0.8m高分遥感影像与震前高分影像的对比解译结果表明,本次地震导致大于23处较集中的崩塌滑坡,它们的空间分布表现出震中北侧... 2016年01月21日青海省门源县发生6.4级地震,地震现场考察的震害分布椭圆长轴走向120°N—140°E.震后0.8m高分遥感影像与震前高分影像的对比解译结果表明,本次地震导致大于23处较集中的崩塌滑坡,它们的空间分布表现出震中北侧多于南侧,分布点总体形态呈NNW向延展的平面特征.区域断裂几何展布和活动性质的高分遥感解译和野外考察研究表明,冷龙岭断裂水平运动分量占绝对优势,如果本次地震发生在该断裂上,不应为纯逆冲性质.震中区域活动断裂的精细研究发现在冷龙岭北侧发育一条走向约为140°的活动断裂,该断裂在高分影像上地表为北倾,该断裂与多家机构的震源机制解节面Ⅰ走向非常相近.本次地震的余震分布总体长轴方向与冷龙岭断裂相差约20°,而与最新发现的冷龙岭北侧断裂走向相近.综合以上多方面资料,认为冷龙岭北侧断裂极有可能是本次地震的发震断裂.综合余震分布在深部的展布特征,主震的震源机制解,发震断裂在地表的几何展布特征和活动性质,再结合震区附近大地电磁测深等地球物理资料,建立了发震机制模型,认为本次地震是2008年于田7.4级地震、2014年于田7.3级地震后,青藏高原块体向北东方向推挤生长过程中发生的一次地震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地震 冷龙岭北侧断裂 发震断裂 震源机制解 余震分布 地震灾害 冷龙岭断裂
下载PDF
用双差地震定位法再次精确测定1998年张北—尚义地震序列的震源参数 被引量:53
8
作者 杨智娴 陈运泰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15-120,共6页
1998年 1月 10日北京时间 11时 5 0分 (0 3时 5 0分UTC) ,在北京西北约 180km的河北省张北县与尚义县交界地区发生的ML=6 .2地震 .该地震是近年华北地区的重要地震事件 .由于地表未见明显的活动断裂展布 ,震后的野外考察未给出任何优势... 1998年 1月 10日北京时间 11时 5 0分 (0 3时 5 0分UTC) ,在北京西北约 180km的河北省张北县与尚义县交界地区发生的ML=6 .2地震 .该地震是近年华北地区的重要地震事件 .由于地表未见明显的活动断裂展布 ,震后的野外考察未给出任何优势走向的地表破裂资料 ,余震分布也没有显示出优势的展布方向 ,因此发震构造不清楚 .笔者曾应用主事件相对定位方法 ,对张北—尚义地震序列的主震和ML≥ 3.0余震重新精确定位 ,得出结论 :张北—尚义地震序列的主震震中位置为 4 1.14 5°N、114 .4 6 2°E ,位于宏观震中的北东方向约 4km处 ,震源深度 15km ;余震震源分布在走向 180°~ 2 0 0°、接近于竖直的平面内及其附近 .这一重新精确定位的结果表明 ,张北—尚义地震的发震构造是一北北东向的断层 .文中作者应用另一相对定位方法双差地震定位法 ,对张北—尚义地震序列的主震和ML≥ 3.0余震再度进行精确定位 .双差地震定位法重新定位后 ,得出结论 :张北—尚义地震序列的主震震中位置为 4 1.131°N、114 .4 5 6°E ,位于宏观震中的北东方向约 2 .5km处 ,震源深度 12 .8km ;余震震源也分布在走向N10°E的接近于竖直的平面内及其附近 .这一重新精确定位的结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北-尚义地震 双差地震定位法 发震构造 震源参数
下载PDF
地下结构横断面地震反应分析的反应位移法研究 被引量:59
9
作者 刘晶波 王文晖 +1 位作者 张小波 赵冬冬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61-167,共7页
为研究地下结构横断面地震反应分析中常用的反应位移法的实用性,结合子结构法和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法等理论对反应位移法的基本原理进行验证。介绍目前工程应用及规范规程中反应位移法的具体应用形式,对不同计算模型、地基弹簧系数计... 为研究地下结构横断面地震反应分析中常用的反应位移法的实用性,结合子结构法和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法等理论对反应位移法的基本原理进行验证。介绍目前工程应用及规范规程中反应位移法的具体应用形式,对不同计算模型、地基弹簧系数计算方法进行分析。为比较不同形式反应位移法的有效性,以大开地铁车站地震反应为例,将不同形式反应位移法和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经典反应位移法更接近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法的计算结果,是一个实用性较高的拟静力计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工程 地下结构 地震反应 土-结构相互作用 反应位移法
下载PDF
爆破地震效应 被引量:55
10
作者 钱七虎 陈士海 《爆破》 CSCD 2004年第2期1-5,共5页
 爆破地震震动达到足够强度时,就会引起各种破坏现象。寻找爆破地震烈度工程标准参数,研究爆破地震动强度,分析爆破地震力对结构的破坏作用,是当前工程结构抗爆破地震效应研究的重点问题。综述了爆破地震烈度的局限性,说明了爆破地震...  爆破地震震动达到足够强度时,就会引起各种破坏现象。寻找爆破地震烈度工程标准参数,研究爆破地震动强度,分析爆破地震力对结构的破坏作用,是当前工程结构抗爆破地震效应研究的重点问题。综述了爆破地震烈度的局限性,说明了爆破地震加速度和速度间的相关性,重点通过分析单质点系的爆破地震反应,计算了结构中的内力,进而判断结构的破坏情况,得出建筑结构的震害是由爆破地震运动的加速度或速度最大值决定,而岩土工程的震害主要由地面运动最大速度决定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破地震 建筑结构 岩土工程 烈度 震害 单质点系
下载PDF
汶川地震后对我国结构工程抗震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54
11
作者 王克海 孙永红 +2 位作者 韦韩 李茜 姜震宇 《公路交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54-59,共6页
通过前两位作者前后两次赴汶川地震灾区进行考察调研,获取了震害的第一手资料。首先阐述了汶川地震的特点,分析了结构工程特别是桥梁工程震害产生的原因;研究了桥型与抗震性能的关系,提出在不同场地和不同条件下应采用不同的桥型、高烈... 通过前两位作者前后两次赴汶川地震灾区进行考察调研,获取了震害的第一手资料。首先阐述了汶川地震的特点,分析了结构工程特别是桥梁工程震害产生的原因;研究了桥型与抗震性能的关系,提出在不同场地和不同条件下应采用不同的桥型、高烈度地震区的适宜桥跨结构型式应进行深入研究;探讨了桥梁结构的抗震设防标准问题,建议对重要性公路桥梁,采用中震不坏的设计原则;讨论了概念设计与抗震构造措施对桥梁抗震的重要性;提出应重视减隔震耗能技术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根据国外的经验,建议对桥梁结构的抗震评价与加固技术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探讨了我国在灾害的应急决策机制、防灾减灾政策和技术研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目前我国结构抗震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工程 汶川地震 结构工程 抗震 抗震设防标准
下载PDF
水平地震作用下不对称不规则结构抗扭设计方法研究 被引量:52
12
作者 魏琏 王森 韦承基 《建筑结构》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12-17,共6页
对水平地震作用下不对称不规则结构的抗扭设计进行了详细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设计这类结构时应主要考虑:由楼板(刚性隔板)的扭转角引起的竖向构件的扭转不超过许可值;边端框架或剪力墙的层间位移角应小于规范限值;控制不同烈度地震作... 对水平地震作用下不对称不规则结构的抗扭设计进行了详细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设计这类结构时应主要考虑:由楼板(刚性隔板)的扭转角引起的竖向构件的扭转不超过许可值;边端框架或剪力墙的层间位移角应小于规范限值;控制不同烈度地震作用下的楼板平面内应力在许可范围内。从楼层扭转位移比的定义,楼层扭转角与楼层质心距端部框架或剪力墙距离之积,可以看出现行抗震规范仅采用扭转位移比来控制楼层的扭转是不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地震作用 不对称不规则结构 建筑结构 抗扭设计 剪力墙 扭转角 边端框架
下载PDF
2021年5月21日云南漾濞M_(S)6.4地震序列重新定位与发震构造分析 被引量:55
13
作者 龙锋 祁玉萍 +4 位作者 易桂喜 吴微微 王光明 赵小艳 彭关灵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631-2646,共16页
本文利用云南区域地震台网提供的震相报告,采用“多阶段定位”方法,对2021年5月21日云南漾濞M_(S)6.4地震序列的震源位置进行了重新定位.选取序列中13次具有高信噪比宽频带波形记录的M_(S)≥4.0地震事件,应用CAP波形反演方法,获取了这... 本文利用云南区域地震台网提供的震相报告,采用“多阶段定位”方法,对2021年5月21日云南漾濞M_(S)6.4地震序列的震源位置进行了重新定位.选取序列中13次具有高信噪比宽频带波形记录的M_(S)≥4.0地震事件,应用CAP波形反演方法,获取了这些事件的震源机制解和震源矩心深度.结果显示,漾濞地震序列震中距离NE侧的维西—乔后断裂约3~10 km,余震区长轴呈NW-SE向展布,长约22 km,震源优势分布深度为4~8 km,反映本次地震发生在上地壳浅部.地震分布北西窄、南东宽的分段特征明显,北西段地震更浅、更密集,南东段事件更深、更分散且存在向S偏转的现象.余震区不同位置的短轴剖面分析表明,发震构造倾向SW,南东段倾角缓于北西段.北西段还存在规模较小的NE向共轭断裂,长度约5 km.5月18日开始的前震自余震区中段向NW逐级迁移扩展,前震序列密集且存在相互触发,符合前震发生的级联模式.主震位于余震密集区的NW端,表明其具备SE向单侧破裂特征.多数4级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解都具有与序列长轴走向一致的NW-SE走向、高倾角SW倾向节面;基于震源机制解反演获得的区域构造应力场显示,发震构造受NNW-SSE向近水平主压应力作用发生右旋走滑运动,揭示主发震断层产状和错动类型与维西—乔后断裂基本一致.因此,可初步判定发震构造为维西—乔后断裂的平行伴生断裂,这一构造的形成可能与川滇块体SE向滑移和滇西南块体的顺时针旋转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漾濞地震 地震定位 震源机制解 发震构造
下载PDF
“5·12”汶川地震砌体结构房屋震害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52
14
作者 李英民 韩军 +3 位作者 刘立平 郑妮娜 王丽萍 刘建伟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06-611,共6页
通过对汶川地震重灾区的震害应急评估和调查,对砌体结构房屋的震害情况进行了整理和分析,总结了砌体房屋的震害特征和经验教训,总体评价了砌体结构在汶川地震中的表现,对其在高烈度区是否适用得到了一些认识,并在砌体结构抗震技术方面... 通过对汶川地震重灾区的震害应急评估和调查,对砌体结构房屋的震害情况进行了整理和分析,总结了砌体房屋的震害特征和经验教训,总体评价了砌体结构在汶川地震中的表现,对其在高烈度区是否适用得到了一些认识,并在砌体结构抗震技术方面得到一些启示,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震害 砌体结构 震害分析
下载PDF
汶川M_s8.0级地震成因三“层次”分析——基于深部电性结构 被引量:49
15
作者 赵国泽 陈小斌 +7 位作者 肖骑彬 王立凤 汤吉 詹艳 王继军 张继红 H.Utada M.Uyeshima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553-563,共11页
2008年5月12日汶川M_s8级地震的发生不是局部地区孤立的构造事件,研究汉川地震的孕震机制,应该把局部分析和区域分析相结合,关注地壳上地慢直至地幔过渡带的深部结构.基于近年来在东北、华北和汶川地震附近地区进行的深部结构电磁探测结... 2008年5月12日汶川M_s8级地震的发生不是局部地区孤立的构造事件,研究汉川地震的孕震机制,应该把局部分析和区域分析相结合,关注地壳上地慢直至地幔过渡带的深部结构.基于近年来在东北、华北和汶川地震附近地区进行的深部结构电磁探测结果,结合地震学等其他资料,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印度板块的碰撞和松潘甘孜地块的推挤三个"层次"探讨分析汶川特大地震的成因.太平洋板块向亚洲大陆的俯冲作用,导致中国大陆东部地幔过渡带深度较普遍地存在着停滞的板片,它对汶川地震的影响不可忽视.印度板块与青藏高原的碰撞,使组成高原的各地块发生向北和向东的运动,各地块向东的运动作用于南北地震带中南段,影响到该区域的地震活动.松潘甘孜地块向四川地块的推挤,使松潘甘孜地块运动方向和龙门山断裂带形成"丁"字形结构,龙门山断裂带显示为较陡直的电性边界,加剧了汶川地震前的应力积累,可能是汶川地震发生的最直接的诱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电性结构 地幔过渡带 地震成因 龙门山断裂带
下载PDF
汶川地震高烈度区城镇房屋震害简介 被引量:45
16
作者 孙景江 马强 +1 位作者 石宏彬 孙忠贤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7-15,共9页
汶川8.0级大地震宏观震中地震烈度高达X I度,造成大量房屋结构破坏和倒塌,本文介绍了极震区以及周边高烈度区内部分城镇房屋的典型震害,并给出这些城镇中砖混和底框架多层结构主要破坏等级的比例,同时对某些震害特征和相应的抗震问题进... 汶川8.0级大地震宏观震中地震烈度高达X I度,造成大量房屋结构破坏和倒塌,本文介绍了极震区以及周边高烈度区内部分城镇房屋的典型震害,并给出这些城镇中砖混和底框架多层结构主要破坏等级的比例,同时对某些震害特征和相应的抗震问题进行了简要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地震烈度 房屋震害 房屋结构
下载PDF
张北-尚义地震序列的重新定位和发震构造 被引量:44
17
作者 杨智娴 陈运泰 张宏志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66-377,共12页
1998年1月10日在北京西北约180 km的河北省张北县和尚义县交界地区发生的ML=6.2地震是华北地区近年的重要地震事件.历史上这一地区的地震活动水平不高,迄今在地表未发现有明显活动的断裂.张北-尚义地震发生后,不同机构给出的主震定位结... 1998年1月10日在北京西北约180 km的河北省张北县和尚义县交界地区发生的ML=6.2地震是华北地区近年的重要地震事件.历史上这一地区的地震活动水平不高,迄今在地表未发现有明显活动的断裂.张北-尚义地震发生后,不同机构给出的主震定位结果不尽相同,他们所给出的余震分布也没有显示出优势的展布方向.因此,张北-尚义地震的发震构造亟待研究.本文应用相对定位方法,对张北-尚义地震序列的主震和ML≥3.0余震重新精确定位.得出:张北-尚义地震序列的主震震中位置为41.145N、114.462E,位于宏观震中的北东方向约4 km处,震源深度15 km;余震震源分布在与震源机制解给出的走向为180~200的节面一致的、接近于竖直的平面内及其附近.张北-尚义地震序列的重新精确定位的结果清楚地表明了张北-尚义地震的发震构造是一近南-北向~北北东向的断层.这次地震是在与华北地区构造应力场方向一致的﹑近水平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北-尚义地震 地震重新定位 发震构造 震源过程 余震 震源深度 构造应力场
下载PDF
鲜水河断裂带南东段的深部孕震环境与2014年康定M_S6.3地震 被引量:47
18
作者 李大虎 丁志峰 +3 位作者 吴萍萍 郑晨 叶庆东 梁明剑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941-1953,共13页
2014年11月22日16时55分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县发生的6.3级地震,结束了鲜水河断裂带近30多年以来没有较大地震发生的历史,其潜在的地震危险性再次引起国内外地学工作者的关注.为了研究鲜水河断裂带南东段深部孕震环境和探求康定M... 2014年11月22日16时55分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县发生的6.3级地震,结束了鲜水河断裂带近30多年以来没有较大地震发生的历史,其潜在的地震危险性再次引起国内外地学工作者的关注.为了研究鲜水河断裂带南东段深部孕震环境和探求康定MS6.3地震的成因,本文先利用四川区域数字地震台网和康定地区及周边所布设的流动地震台阵在2009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5日期间所记录到7397次区域地震事件的99287条P波到时资料,反演得到了鲜水河断裂带南东段上地壳范围内不同深度的三维P波速度结构特征;再对康定震区及周边的重力、航磁数据进行视密度、视磁化强度反演,得到了壳内不同深度密度的横向变化信息和视磁化强度的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综合研究鲜水河断裂带南东段的深部孕震环境.研究结果表明,雅江—九龙一带的低速区与泸定—宝兴高速区的速度结构特征表明了鲜水河断裂带南东段两侧壳内物质存在显著的横向介质差异,康定MS6.3地震发生在该高低速异常区的分界线上;结合康定MS6.3地震的1028个余震序列的精确定位结果可以看出,重新定位后的余震沿着鲜水河断裂带南东段呈条带状分布,且震源深度优势分布层位深度为8~15km,该余震序列的空间分布特征与鲜水河断裂南东段的深部介质条件密切相关.鲜水河断裂带南东段特有的视密度和视磁化强度异常分布特征反映了康定地区东西两侧块体的基底性质存在明显差异,康定—石棉及其以东地区所表现出的磁异常高和重力高的位场特征,反映该区域由强磁性、高密度物质组成,而康定MS6.3地震就发生在康定—石棉重力梯度变化带上、雅安—泸定磁性穹窿区的西边界线上.随着川青块体向南东方向滑移,受到四川盆地西缘边界刚性基底对川青块体的强烈阻挡,加剧了康定—石棉及其以东地区基底岩层的褶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水河断裂带 康定地震 速度结构 视密度 视磁化强度反演
下载PDF
复杂断面地下结构地震反应分析的整体式反应位移法 被引量:44
19
作者 刘晶波 王文晖 +1 位作者 赵冬冬 张小波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34-142,共9页
介绍地下结构抗震分析中常用的反应位移法存在的局限性,在借鉴反应位移法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一种适用于复杂断面地下结构地震反应分析的整体式反应位移法。从理论上论证该方法与反应位移法基本原理的一致性,详细介绍该方法的实施步... 介绍地下结构抗震分析中常用的反应位移法存在的局限性,在借鉴反应位移法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一种适用于复杂断面地下结构地震反应分析的整体式反应位移法。从理论上论证该方法与反应位移法基本原理的一致性,详细介绍该方法的实施步骤与特点,给出地震作用的求解方法。该方法采用土-结构相互作用模型来直接反映土体与结构间的相互作用,避免了引入地基弹簧带来的计算量和计算误差。采用连续自由场土层模型来计算等效输入地震动荷载,概念明确、操作简单,能较好地适用于复杂断面地下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结合实际工程与动力时程方法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文中提出的整体式反应位移法是一个精度较高、计算简便、适用性很强的拟静力计算方法,可以用于地下结构的抗震分析与设计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工程 地下结构 抗震分析 整体式反应位移法 复杂断面
下载PDF
生命线工程的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被引量:44
20
作者 李杰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6,37,共7页
概述了生命线工程研究中的若干进展。内容包括:随机地震动场的波动数值模拟、工程结构非线性地震反应的概率密度演化分析方法、大型生命线工程网络系统的抗震可靠性分析与优化等。在论述研究进展的同时,对若干相关的国内外研究发展状况... 概述了生命线工程研究中的若干进展。内容包括:随机地震动场的波动数值模拟、工程结构非线性地震反应的概率密度演化分析方法、大型生命线工程网络系统的抗震可靠性分析与优化等。在论述研究进展的同时,对若干相关的国内外研究发展状况作了简要的评述。对生命线工程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做出了预测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线工程 地震 结构 可靠性 网络 优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