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PS加固土遗址水饱和强度及加固效果的环境影响研究 被引量:22
1
作者 李黎 陈锐 +4 位作者 邵明申 裴强强 吴宏伟 王思敬 李最雄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074-1080,共7页
以新疆交河故城遗址土做试样,首先用不同浓度的PS加固,经过一段时间干燥后得到不同初始含水率的试样,然后进行渗透系数测试,之后再进行不固结不排水试验,测量试样的抗剪强度。同时,进行PS加固试样的水稳定变化测试(即水中崩解试验),耐... 以新疆交河故城遗址土做试样,首先用不同浓度的PS加固,经过一段时间干燥后得到不同初始含水率的试样,然后进行渗透系数测试,之后再进行不固结不排水试验,测量试样的抗剪强度。同时,进行PS加固试样的水稳定变化测试(即水中崩解试验),耐风蚀的风洞模拟试验,冻融破坏对加固强度的影响、温差破坏对力学强度影响及干湿破坏对力学强度影响等试验,研究古丝绸之路特殊环境因素对PS加固土遗址保护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PS加固对土的饱和渗透系数影响很小,而被3%和7%PS加固后的试样峰值抗剪强度比加固前的分别提高了90%和360%,残余抗剪强度也分别提高了50%和250%。结果说明,PS加固后土遗址仍具有很好的渗透性,但被雨水渗透饱和后,仍具有很明显的加固强度。这就证明PS适用于丝绸之路干旱区古代土遗址的加固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力学 PS加固 土遗址 非饱和土 渗透 环境
下载PDF
楠竹加筋复合锚杆内部界面黏结滑移模型 被引量:15
2
作者 张虎元 王晓东 +2 位作者 王旭东 吕擎峰 张艳军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789-796,共8页
楠竹加筋复合锚杆已经应用于中国西北丝绸之路上留存的古代土遗址保护加固工程中。该锚杆截面积大,可以获得足够大的锚固力。针对现场拉拔试验中钢绞线从内黏结剂中拔出的破坏形式,设计了专门的试件及夹具,试验研究了钢绞线与内黏结剂... 楠竹加筋复合锚杆已经应用于中国西北丝绸之路上留存的古代土遗址保护加固工程中。该锚杆截面积大,可以获得足够大的锚固力。针对现场拉拔试验中钢绞线从内黏结剂中拔出的破坏形式,设计了专门的试件及夹具,试验研究了钢绞线与内黏结剂间的力学行为。试验结果表明,钢绞线与内黏结剂的黏结滑移分为指数上升阶段、软化下降阶段和残余应力阶段3个阶段,可以用简化模型和精确模型描述。试验还表明,钢绞线与内黏结剂接触界面上应力分布不均匀,靠近加载端的应力较大,且有应力峰,应力峰随荷载的逐渐增大向远离加载端的方向移动;钢绞线与内黏结剂间平均剪切应力随锚杆的长度增大呈指数衰减。通过理论分析,给出了界面黏结滑移微分方程及相关曲线,结果表明,钢绞线轴力及界面相对滑移沿钢绞线均呈不均匀分布,且随着距加载端的距离增加其值急剧下降,该规律可以指导锚杆设计及工程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楠竹加筋复合锚杆 土遗址 黏结滑移 模型
下载PDF
干旱区土遗址盐渍带风蚀损耗效应微观机制研究 被引量:13
3
作者 崔凯 谌文武 +2 位作者 王旭东 韩文峰 朱彦鹏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167-1172,共6页
基于西北干旱地区典型土遗址盐渍带盐分野外观测和定性分析结果,初步总结了土遗址盐渍土带特征并阐释了风蚀损耗效应的概念;通过对掺入不同含量2种盐渍带常见盐分Na2SO4和NaCl,并经历干湿循环的遗址土重塑样的风洞模拟试验和微结构分析... 基于西北干旱地区典型土遗址盐渍带盐分野外观测和定性分析结果,初步总结了土遗址盐渍土带特征并阐释了风蚀损耗效应的概念;通过对掺入不同含量2种盐渍带常见盐分Na2SO4和NaCl,并经历干湿循环的遗址土重塑样的风洞模拟试验和微结构分析试验,揭示了盐渍带中常见盐分发生的盐渍过程会对遗址土抗风蚀能力产生显著的影响;并通过统计学分析方法证实了试样的风蚀速率与有关孔隙的部分微结构特征参数之间存在着良好的对应关系;最后结合定性分析和试验研究结果,从微观角度对土遗址盐渍带土的风蚀损耗机制进行了初步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区 土遗址 盐渍带 风蚀损耗效应 微观机制
下载PDF
微型土钉微型化学注浆技术加固土质古窑 被引量:9
4
作者 柴新军 钱七虎 +1 位作者 罗嗣海 林重德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47-353,共7页
土遗址的保护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其本身的病害主要表现为遗址表层土的分化剥落、土体开裂和坑壁坍塌等。传统的土钉锚固技术和化学注浆技术应用于土遗址表层的加固保存时存在一些缺陷:(1)钻孔直径较大,对遗址易造成较大的扰动,且在遗... 土遗址的保护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其本身的病害主要表现为遗址表层土的分化剥落、土体开裂和坑壁坍塌等。传统的土钉锚固技术和化学注浆技术应用于土遗址表层的加固保存时存在一些缺陷:(1)钻孔直径较大,对遗址易造成较大的扰动,且在遗址表面易留下较明显的痕迹;(2)传统的化学注浆技术注入压力大,易导致土遗址内部产生微裂纹破坏,常出现化学加固剂沿孔壁和注入管之间的间隙外溢至地表,污损遗迹外观。直接喷淋化学加固剂于遗址表层,渗透量和加固效果则难以评价。以加固堂加2#土质古窑址为目标,开发出微型土钉技术和微型化学注浆装置,以克服上述不足。根据具体的工况特征,二者可结合使用,也可单独应用。开发的微型装置主要包括水泥浆注入器、气球密封注入前端等,其显著特征是适合于微型钻孔(φ5~7 mm)中进行注浆锚固和化学加固,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该微型加固技术的有效性和适宜性在现场模拟土窑的加固试验中得到检验。应用有限差分程序FLAC对2#土质古窑进行稳定分析,根据不同部位的稳定性和可能的破坏模式,进行微型加固方案的设计,并成功地应用于2#土质古窑的加固保存。该微型加固技术以其便携、微扰动和现场适应性强等特点在土遗址的加固补强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力学 土遗址 微型土钉 微型化学注浆 数值分析 补强设计
下载PDF
点滴化学注浆技术加固土遗址工程实例 被引量:9
5
作者 柴新军 钱七虎 +2 位作者 杨泽平 林重德 松永和也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A01期2980-2985,共6页
表面防风化问题一直是土遗址保护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将开发研制的点滴化学注浆装置应用于工程实际,对堂加2#土遗址表层进行化学加固,内容包括:室内模拟场地点滴注浆试验、浆液固化体三轴试验、微观结构扫描电镜(SEM)观察、现场模拟土遗... 表面防风化问题一直是土遗址保护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将开发研制的点滴化学注浆装置应用于工程实际,对堂加2#土遗址表层进行化学加固,内容包括:室内模拟场地点滴注浆试验、浆液固化体三轴试验、微观结构扫描电镜(SEM)观察、现场模拟土遗址的点滴注浆试验、点滴化学注浆技术加固堂加2#土质古窑。试验结果表明:(1)点滴化学注浆装置采用的气球密封注入前端构造,可有效解决注入过程中浆液外溢问题,并可在地下遗址顶部及其附近实现由下而上的化学注浆加固;(2)化学加固剂(硅酸乙酯)通过改善土粒团块之间的胶结状态,可有效提高遗址土的黏聚力,对内摩擦角的影响不甚明显;(3)点滴化学注浆技术可对预定厚度的遗址土进行有效加固,克服了喷涂工艺加固深度浅且易出现两张皮的现象;(4)点滴化学注浆技术对堂加2#土质古窑的成功加固,验证了该技术的现场适宜性和可行性,对类似的土遗址固化处理具有借鉴和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力学 点滴注浆 化学加固 土遗址 防风化
下载PDF
应用于土遗址文物脱盐的高分子材料 被引量:10
6
作者 钱玲 夏寅 +3 位作者 胡红岩 张尚欣 吕功煊 周铁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839-1845,共7页
运用吸附脱盐法除去土遗址中的可溶盐,所用的吸附材料是脱盐的关键要素之一。本文介绍了用于土遗址脱盐的吸附材料发展历程及其现状,重点介绍了耐盐性高分子吸水材料用于土遗址基体中盐类脱除的机理、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文中还对高... 运用吸附脱盐法除去土遗址中的可溶盐,所用的吸附材料是脱盐的关键要素之一。本文介绍了用于土遗址脱盐的吸附材料发展历程及其现状,重点介绍了耐盐性高分子吸水材料用于土遗址基体中盐类脱除的机理、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文中还对高分子吸水材料可能取得的进展和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遗址 脱盐 高分子 吸水树脂
下载PDF
PS加固土遗址土体的红外热像检测试验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王同瑞 张得煊 +1 位作者 王旭东 郭青林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630-635,共6页
红外热像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无损检测技术,是基于被测对象温度场的变化规律而进行的,目前广泛应用于检测物体表面的结构状态、性质和内部缺陷等。为了探讨土遗址加固土体的无损检测方法,以新疆交河故城遗址现场采取的扰动土制作了模型... 红外热像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无损检测技术,是基于被测对象温度场的变化规律而进行的,目前广泛应用于检测物体表面的结构状态、性质和内部缺陷等。为了探讨土遗址加固土体的无损检测方法,以新疆交河故城遗址现场采取的扰动土制作了模型。模型的1/2用浓度为10%PS(PS为一种高模数的硅酸钾溶液)加固,1/2不加固,将加固后的模型室温静置30 d,自然风干后进行了红外热像室内模型试验。试验表明,PS阻碍了土体的热传导过程,加固前后的土遗址土体在红外热像上会出现差异,为进行土遗址加固效果的无损检测提供了一种途径。最后进行了PS加固遗址土体的热传导率测定试验和微型贯入仪现场试验,结果表明加固土体与未加固土体的热传导性能产生差异的原因与经PS加固减小了土体的热传导率、提高了土体的力学强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热像技术 温度场 硅酸钾溶液(PS)加固材料 土遗址 热传导率 微型贯入仪
下载PDF
基于探地雷达的树木根系空间分布及对土遗址影响 被引量:8
8
作者 汪万福 武发思 +2 位作者 徐瑞红 贺东鹏 邱飞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163-1170,共8页
乔灌木根系对岩土类文物古迹的影响是近年来文物保护工作关注的热点问题,科学监测遗址附近植物根系的空间分布、根径等参数是土遗址风化和机械损害机理研究的任务之一。本文运用探地雷达技术研究了北庭故城遗址周边榆树根系的空间分布特... 乔灌木根系对岩土类文物古迹的影响是近年来文物保护工作关注的热点问题,科学监测遗址附近植物根系的空间分布、根径等参数是土遗址风化和机械损害机理研究的任务之一。本文运用探地雷达技术研究了北庭故城遗址周边榆树根系的空间分布特征,探讨了榆树根系对城墙遗址的影响。结果表明:北庭故城4个探测点榆树根系信号所体现的根径信息与树龄吻合,探测区域树木根径范围50~400mm,多数在100~250mm。树龄是影响地下根径及空间分布的关键因素。综合考虑树龄、根径比例、大根径走向、树木与遗址位置关系等因素,认为榆树根系对北庭城墙的威胁等级为Ⅲ号探测点(外城南墙中段)>Ⅳ号探测点(外城西墙北段中)>Ⅰ号探测点(外城西墙北段南)>Ⅱ号探测点(外城西北角)。探地雷达技术能够在不损害土遗址本体的前期下,实现对遗址及其周边树木根系的无损监测,在开展植物根系对文物本体安全影响的科学评估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木根系 北庭故城 土遗址 探地雷达 文物保护
原文传递
酶诱导碳酸钙沉淀加固遗址土动力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原鹏博 朱磊 +2 位作者 钟秀梅 董兰凤 谌文武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3385-3392,3415,共9页
中国西北地区地震频发,土遗址长期受到地震活动的不利影响。为了研究酶诱导碳酸钙沉淀技术(EICP)加固遗址土的动力特性,对1.55、1.65、1.75 g/cm^(3)这3种初始干密度的遗址土进行EICP处理,并设置未经EICP处理的对照组。开展了不同围压... 中国西北地区地震频发,土遗址长期受到地震活动的不利影响。为了研究酶诱导碳酸钙沉淀技术(EICP)加固遗址土的动力特性,对1.55、1.65、1.75 g/cm^(3)这3种初始干密度的遗址土进行EICP处理,并设置未经EICP处理的对照组。开展了不同围压、振动频率下的动三轴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动应力作用下,相比对照组,试验组的动应变更小,耗散的能量更少,阻尼比更小;在EICP加固后,随着干密度、围压、振动频率增大,可以降低动应变的产生,但这种效果依次减弱。动本构关系符合Hardin模型,干密度、围压、振动频率对模型参数a(动弹性模量)的影响程度逐渐减小;微观分析发现,EICP加固后,碳酸钙沉淀在土颗粒表面附着,填充孔隙,并与土颗粒相互胶结成致密结构,土体结构强度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矿化 土遗址 动本构关系 动模量 阻尼比
下载PDF
夯土遗址表层热劣化模拟试验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张虎元 杨龙 +2 位作者 刘平 陈毅 张国超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49-156,共8页
以武威明长城夯土遗址为例,通过现场调查及室内模拟试验,研究分析夯土遗址表层的热劣化机制.X射线衍射及电镜扫描试验表明:遗址表层与母墙土的矿物成分相似,表层微观结构平滑,但风化明显.热劣化模拟试验表明,试样表层热传导系数、热扩... 以武威明长城夯土遗址为例,通过现场调查及室内模拟试验,研究分析夯土遗址表层的热劣化机制.X射线衍射及电镜扫描试验表明:遗址表层与母墙土的矿物成分相似,表层微观结构平滑,但风化明显.热劣化模拟试验表明,试样表层热传导系数、热扩散系数及体积比热均低于母墙.热劣化过程中,表层与母墙的热传导系数与热扩散系数均维持稳定.研究认为,夯土遗址表层与母墙组成具有热性质差异的双层结构,在温差作用下,双层结构间的稳定热差异会使其接触面产生热应力差.热应力差的持续作用使接触面劣化疲劳,导致遗址表层与母墙分离,产生剥离病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遗址 风化 结皮 热劣化 热物理参数
下载PDF
基于价值阐释和技术应对的土遗址保护——以麟州故城为例 被引量:4
11
作者 陈雳 吴少敏 《新建筑》 2017年第5期152-155,共4页
土遗址属于比较特殊的一类文化遗产,由于它们大多位置偏僻,可视性较差,易被人们忽视。土遗址除包含重要的历史价值之外,在艺术、科学、社会、文化等方面也具有重要价值。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麟州故城为例,阐释其价值内涵,分析其残损... 土遗址属于比较特殊的一类文化遗产,由于它们大多位置偏僻,可视性较差,易被人们忽视。土遗址除包含重要的历史价值之外,在艺术、科学、社会、文化等方面也具有重要价值。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麟州故城为例,阐释其价值内涵,分析其残损破坏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从工程实施和保护管理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技术措施,为土遗址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提供建设性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遗址 文化遗产 价值 保护技术
下载PDF
基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土遗址逆向重建研究——以上海广富林F12房址数据处理为例 被引量:4
12
作者 陆珏 郭戈 杨阳 《住宅科技》 2014年第11期38-41,共4页
全面、精确的土遗址信息采集和处理是一项耗时、耗费且较为困难的工作。介绍了三维激光扫描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工作流程,分析和阐述了数据处理的基本步骤。在此基础上,结合上海广富林F12房址的具体实例,对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土遗址测绘和... 全面、精确的土遗址信息采集和处理是一项耗时、耗费且较为困难的工作。介绍了三维激光扫描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工作流程,分析和阐述了数据处理的基本步骤。在此基础上,结合上海广富林F12房址的具体实例,对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土遗址测绘和逆向重建中的应用及成果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激光扫描 土遗址 测绘 三维建模
下载PDF
土遗址裂隙注浆浆-土界面粘结性能干旱环境耐久性对比 被引量:3
13
作者 崔凯 许鹏飞 +2 位作者 黄井镜 于翔鹏 汪小海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856-2868,共13页
针对协同作用下浆-土界面干旱环境耐久性问题,采用原状遗址土进行4种有无桩-浆协同作用模式下的室内模拟裂隙注浆,对不同模式下所形成的浆-土界面进行干湿、冻融、耐盐和耐碱4种典型干旱环境耐久性试验,在不同龄期对试样进行波速测量和... 针对协同作用下浆-土界面干旱环境耐久性问题,采用原状遗址土进行4种有无桩-浆协同作用模式下的室内模拟裂隙注浆,对不同模式下所形成的浆-土界面进行干湿、冻融、耐盐和耐碱4种典型干旱环境耐久性试验,在不同龄期对试样进行波速测量和界面直剪试验,通过对比分析其波速、界面力学参数、界面破坏模式以及剪切应力-位移关系来揭示浆-土界面粘结性能在干旱环境下的劣化特征与规律。研究表明:整个龄期界面的破坏形式以平直界面的粘结破坏和起伏界面的粘结与切齿联合破坏为主;在任意一种耐久性条件下,4种注浆模式下的浆土-界面的波速、表面残留土体厚度、峰值剪应力、界面抗剪强度参数均随龄期增加呈下降趋势,且大小关系均表现为起伏有桩模式>起伏无桩模式>平直有桩模式>平直无桩模式;以上规律均表明桩-浆协同下土遗址裂隙浆-土界面粘结性能的干旱环境耐久性能明显优于单独注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遗址 耐久性 浆-土界面 桩-浆协同 粘结性能
原文传递
甲基硅酸钠对土遗址水理性质改善的扫描电镜分析
14
作者 王巍智 朱耀冬 朱文利 《河南科技》 2024年第6期81-86,共6页
【目的】在长期雨水冲刷及毛细水作用下,土遗址极易受到干湿循环影响产生裂缝,造成破坏。为增加土遗址疏水性、提升其水理性质,利用防水剂对其进行改善。【方法】选用甲基硅酸钠溶液对土遗址进行喷洒处理,使该溶液经毛细作用进入土样内... 【目的】在长期雨水冲刷及毛细水作用下,土遗址极易受到干湿循环影响产生裂缝,造成破坏。为增加土遗址疏水性、提升其水理性质,利用防水剂对其进行改善。【方法】选用甲基硅酸钠溶液对土遗址进行喷洒处理,使该溶液经毛细作用进入土样内部,再由碳化反应使土体产生疏水性,并通过SEM电镜分析其疏水原理。【结果】通过电镜分析发现:甲基硅酸钠在碳化作用下使土颗粒表面形成有机硅氧膜。随着喷洒次数的增加,内部独立悬浮土颗粒减少,颗粒间连接力有所增加,土样内部孔隙大量减少,阻断了外界水分的入侵通道,降低了土体吸水率。【结论】通过甲基硅酸钠处理,提高了土遗址的水理性质,为土遗址保护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遗址 疏水性 SEM电镜 毛细作用
下载PDF
青海省明长城濒危遗址(湟中段)土体工程性质与保护措施 被引量:4
15
作者 戴鹏飞 谌文武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873-879,共7页
明长城遗址受自然地质作用、人为活动以及环境等因素的多方面作用,破坏相当严重.以青海省湟中县明代长城遗址保护工程为依托,实地调察了遗址发育的病害,通过室内测试分析,全面掌握了遗址土体工程性质,有针对性地提出裂隙填充注浆、裂隙... 明长城遗址受自然地质作用、人为活动以及环境等因素的多方面作用,破坏相当严重.以青海省湟中县明代长城遗址保护工程为依托,实地调察了遗址发育的病害,通过室内测试分析,全面掌握了遗址土体工程性质,有针对性地提出裂隙填充注浆、裂隙注浆、土坯砌补、注浆回填、锚杆锚固等加固措施.从一期工程的加固效果来看,所用方法对夯土类长城加固具有普遍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长城 土遗址 病害 保护 加固
下载PDF
干旱区夯土长城遗址表层病害微观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杨龙 张虎元 +2 位作者 刘平 王沛涛 谭煜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75-80,共6页
以武威市明代夯土长城遗址为例,通过现场调查将干旱区夯土长城遗址表面病害划分为风蚀、雨蚀及表层剥离三类。结合室内电镜扫描、X射线衍射及激光粒度分析试验,综合研究遗址表层病害的形成及发育的微观原因。结果表明:遗址表层中的土颗... 以武威市明代夯土长城遗址为例,通过现场调查将干旱区夯土长城遗址表面病害划分为风蚀、雨蚀及表层剥离三类。结合室内电镜扫描、X射线衍射及激光粒度分析试验,综合研究遗址表层病害的形成及发育的微观原因。结果表明:遗址表层中的土颗粒呈薄片状,并按叠瓦状紧密排列;母墙土颗粒表面粗糙,形状呈角砾状,颗粒无序紧密排列,夯筑痕迹明显。遗址表层与母墙中的矿物含量相近,粘土矿物含量低。母墙土的砂粒含量高,粉粒含量低;表层土粉粒含量高,砂粒含量低。研究认为:粘粒组粘土矿物的低含量导致遗址土颗粒间的连接力差,这是遗址表面雨蚀和风蚀病害发育的内在原因,表层与母墙的粒度组分与微观结构差异为遗址体的表层剥离提供了物质与结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遗址 长城 干旱区 病害 微观结构
原文传递
嘉峪关关城夯土遗址墙体含水率与电导率关系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徐晓君 张晓东 +4 位作者 马庆珍 柳君君 许德臣 张翔 陈颖 《常州工学院学报》 2016年第3期45-47,59,共4页
测定了嘉峪关关城夯土遗址墙体含水率和城墙体土样浸出液电导率的含量。研究结果表明:盐分随水分发生运移,盐分运移与水分运移关系密切;在一定温度下,随着含水率的增大,土样浸出液电导率呈幂函数关系减小;由于盐分在遗址表层堆积,土体... 测定了嘉峪关关城夯土遗址墙体含水率和城墙体土样浸出液电导率的含量。研究结果表明:盐分随水分发生运移,盐分运移与水分运移关系密切;在一定温度下,随着含水率的增大,土样浸出液电导率呈幂函数关系减小;由于盐分在遗址表层堆积,土体表面泛白酥解,严重时脱落。这些研究将为治理土遗址盐害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遗址 盐分 含水率 电导率
下载PDF
微观尺度下州桥遗址土干缩劣化机理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岳建伟 黄轩嘉 +1 位作者 赵丽敏 王自法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09-119,共11页
土遗址作为一种特殊的研究对象,探明土样结构的干缩裂隙的演化规律,对合理保护土遗址具有重要意义。为研究州桥遗址土的干缩变形特性,开展了室内干缩试验;为能更深入地揭示土样干缩开裂与表面张力变化的内在机制,引入了表面张力梯度参数... 土遗址作为一种特殊的研究对象,探明土样结构的干缩裂隙的演化规律,对合理保护土遗址具有重要意义。为研究州桥遗址土的干缩变形特性,开展了室内干缩试验;为能更深入地揭示土样干缩开裂与表面张力变化的内在机制,引入了表面张力梯度参数;基于SEM图片,在ABAQUS软件中建立州桥遗址土的微观模型并进行了裂隙演化模拟。结果表明:土样裂隙演化过程可归纳为拉应力场、单根主裂隙、二级水平、三级竖向裂隙、裂隙网络的形成,拉应力场与单根主裂隙持续时间长,而二级水平、三级竖向裂隙持续时间短;裂隙类型产生的机制归纳为局部剪切、局部拉伸及局部混合拉伸–剪切3种形式,随着裂纹的发展,逐渐由拉伸作用力向混合拉伸–剪切作用力发展,主裂缝垂直于受力面向外延伸开裂;因水分子迁移路径长度不同,上层土样较更深处的土样更易产生较大的收缩变形,并引起竖向裂隙的发展,随着水分迁移路径趋于稳定,水平裂隙成为土样裂隙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裂隙率玫瑰图发现,上半部分的土样裂隙率普遍比下半部分低,并且裂隙多集中于90°与270°方向上,表明微毛细孔隙及土样内部收缩过大是产生裂隙的原因;归一化结果表明,该模型能较好地反映州桥遗址土微观损伤的产生和演化发展情况。研究结果对州桥遗址土裂隙修复与保护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遗址 微观模型 干缩劣化 玫瑰图
下载PDF
利用红外热像测定土遗址导热系数的方法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欧阳先庚 张得煊 +1 位作者 王旭东 郭青林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3-68,共6页
土遗址土体加固效果的无损测试技术是目前土遗址保护加固之中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为此探讨利用红外热像技术进行土遗址加固保护的无损测试,设计了相应的试验装置,并利用新疆交河故城遗址现场取得扰动土制成不同物理条件下的模型进... 土遗址土体加固效果的无损测试技术是目前土遗址保护加固之中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为此探讨利用红外热像技术进行土遗址加固保护的无损测试,设计了相应的试验装置,并利用新疆交河故城遗址现场取得扰动土制成不同物理条件下的模型进行导热系数测定试验。分析土样表面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并根据非稳态导热理论反算出土样的导热系数。为了验证红外热像这种非接触无损测定土体导热系数方法的可靠性,在同样的土样上利用热特性分析仪(KD2 Pro)直接测量了土样的导热系数,两者结果差值甚小,证明了红外热像技术测定土体导热系数的可行性。还研究了干密度、含水率对遗址土体导热系数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在含水率一定情况下,遗址土体导热系数随干密度的增加而增大;在干密度一定情况下,遗址土体导热系数随含水率的增大而增大。研究结果可为土遗址土体加固效果评价作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热像技术 土遗址 导热系数 干密度 含水率
下载PDF
青海省典型土遗址病害及动力测试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常亚 石玉成 +2 位作者 刘琨 李桐林 缐正英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32-240,共9页
通过调查青海省四处典型土遗址发现表面剥蚀、冲沟、裂缝、坍塌、人为破坏等病害普遍存在,门源古城和湟中县部分长城因缺乏保护,人为破坏情况严重,土遗址保存状况恶劣;大通县长城和湟中县加牙烽燧在开展保护工程后,土遗址整体保存状况... 通过调查青海省四处典型土遗址发现表面剥蚀、冲沟、裂缝、坍塌、人为破坏等病害普遍存在,门源古城和湟中县部分长城因缺乏保护,人为破坏情况严重,土遗址保存状况恶劣;大通县长城和湟中县加牙烽燧在开展保护工程后,土遗址整体保存状况良好。大通县长城2处墙体的现场脉动观测结果显示:(1)2处墙体的速度峰值随高度增加有明显放大现象,一号墙体由底部到顶部速度峰值放大1.7倍,二号墙体放大2.9倍,放大效应让2处墙体在地震时更不稳定;(2)两处墙体的测试频率在3.04 Hz至5.71 Hz之间,通过计算获得一、二号墙体差值百分比分别为30.5%和11.1%,表明二号墙体与场地相互作用明显,处于高风险影响,当遭遇地震的卓越频率与之相近时会发生明显的共振现象。因此应对观测处墙体进行加固,以减小与场地的相互作用,提高墙体的抗震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省土遗址 病害特征 脉动观测 放大效应 相互作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