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稻雄性不育细胞质对杂交早稻产量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25
1
作者 王文明 文宏灿 袁国良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1994年第3期383-387,共5页
利用K型、D型等七种不同的雄性不育细胞质的同核异质不育系及其保持系分别与两个早熟恢复系杂交,研究胞质对杂种一代单株稻谷产量、穗长、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每穗秕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胞质对这些性状的... 利用K型、D型等七种不同的雄性不育细胞质的同核异质不育系及其保持系分别与两个早熟恢复系杂交,研究胞质对杂种一代单株稻谷产量、穗长、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每穗秕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胞质对这些性状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同一胞质对不同性状的影响程度也不同。多数胞质都有使这些性状变劣的效应,但K型和D型两种胞质对单株产量和每穗总粒数均不表现负效应,对其他性状的变劣效应也较小。并探明了杂交早稻结实率低的原因是雄性不育细胞质的负效应。可以通过筛选和利用优良胞质来减小或消除胞质负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质雄性不育 杂交早稻 产量性状 早稻
下载PDF
杂交早稻农艺性状的配合力研究 被引量:18
2
作者 毛友纯 徐庆国 胡志明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15-119,共5页
为选育高产、优质且熟期适宜的杂交早稻组合,采用6个三系杂交稻不育系和10个父本品种,通过不完全双列杂交配置了60个杂交早稻组合.分析了在相同栽培环境条件下三系杂交早稻亲本及其所配组合12个农艺性状的配合力效应.结果表明:1)株高、... 为选育高产、优质且熟期适宜的杂交早稻组合,采用6个三系杂交稻不育系和10个父本品种,通过不完全双列杂交配置了60个杂交早稻组合.分析了在相同栽培环境条件下三系杂交早稻亲本及其所配组合12个农艺性状的配合力效应.结果表明:1)株高、穗长、有效穗数、最高苗数、成穗率、穗实粒数、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生育期、理论产量、实际产量等性状的遗传以加性效应为主.2)亲本一般配合力与表型值关系不密切,且与所配组合的特殊配合力也无明显的对应关系,但与所配组合的竞争优势显著正相关.3)在组合选配时,要选择配合力好,且农艺性状优良或较多性状互补的亲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早稻 农艺性状 一般配合力 特殊配合力 遗传规律
下载PDF
杂交早稻两优3419肥效及施肥量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范先鹏 杨利 +5 位作者 游艾青 梅少华 熊桂云 胡刚 杨国才 刘凯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18-321,共4页
在鄂南武穴市对杂交早稻两优3419进行效应函数法配方施肥试验,结果表明,氮、磷、钾配合后有利于促进该品种的个体发育,建立良好的群体结构;氮是控制该品种产量的首要因子,磷、钾次之,锌效果不明显。在鄂南地区,该品种最高产量的每公顷... 在鄂南武穴市对杂交早稻两优3419进行效应函数法配方施肥试验,结果表明,氮、磷、钾配合后有利于促进该品种的个体发育,建立良好的群体结构;氮是控制该品种产量的首要因子,磷、钾次之,锌效果不明显。在鄂南地区,该品种最高产量的每公顷施肥量为氮194.80kg、磷103.25kg、钾115.58kg,最经济施肥量为氮160.09kg、磷86.56kg、钾88.73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早稻 两优3419 施肥量 肥料效应
下载PDF
对杂交早稻育种技术和田间筛选工作的认识与体会 被引量:1
4
作者 陈春莲 曾小军 +1 位作者 曹瑛 尹建华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2年第11期41-43,共3页
杂交早稻育种研究相对滞后于中晚稻,在杂交早稻育种技术上必须充分利用分子育种技术、跳出早稻攻早稻、重视资源的创新与材料的鉴定和评价。并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了针对性剔除导入资源的缺陷、结合气象资料分析和年度比较提高稳产性和适... 杂交早稻育种研究相对滞后于中晚稻,在杂交早稻育种技术上必须充分利用分子育种技术、跳出早稻攻早稻、重视资源的创新与材料的鉴定和评价。并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了针对性剔除导入资源的缺陷、结合气象资料分析和年度比较提高稳产性和适应性、科学地取样等田间筛选工作体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早稻 育种 田间筛选 鉴定 取样
下载PDF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双季杂交早稻高产栽培技术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建武 龙继锐 郭夏宇 《现代农业科技》 2020年第10期14-15,共2页
本文阐述了杂交早稻高产栽培技术,包括培育壮秧、合理施肥、科学管水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内容,为当前新型冠状肺炎疫情期间的杂交早稻生产做好技术指导。
关键词 杂交早稻 高产 栽培技术 新型冠状肺炎
下载PDF
高产优质杂交早稻金优152的选育与应用
6
作者 王万福 周强 +3 位作者 涂军明 王欢 张金林 谢保忠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1-22,共2页
介绍了金23A与冈恢152配制的三系杂交早稻组合金优152的选育经过,阐述了其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金优152大田种植一般公顷产量7500kg左右,品比试验和区试比对照博优湛19增产0.05%~21.90%,米质综合评价达部颁二级优质米标准,米饭较柔软,... 介绍了金23A与冈恢152配制的三系杂交早稻组合金优152的选育经过,阐述了其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金优152大田种植一般公顷产量7500kg左右,品比试验和区试比对照博优湛19增产0.05%~21.90%,米质综合评价达部颁二级优质米标准,米饭较柔软,食味佳。栽培上应适时适量播种,施足底肥,适时移栽,合理密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早稻 金优152 选育 栽培
下载PDF
优质早稻新组合M优2155的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
7
作者 张柏莲 《亚热带农业研究》 2016年第4期260-263,共4页
早稻新组合M优2155是福建农林大学作物科学学院用三系早熟不育系M20A与早熟恢复系明恢2155配组而成的早熟杂交稻组合,2014年通过福建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闽审稻20124006)。2015、2016年龙岩市永定区培丰镇引进M优2155进行试种,表现出... 早稻新组合M优2155是福建农林大学作物科学学院用三系早熟不育系M20A与早熟恢复系明恢2155配组而成的早熟杂交稻组合,2014年通过福建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闽审稻20124006)。2015、2016年龙岩市永定区培丰镇引进M优2155进行试种,表现出生育期适中、丰产性好的特点,建议进一步扩大该品种在龙岩市示范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早稻 M优2155 高产 栽培技术
下载PDF
超级杂交早稻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及其增长特征 被引量:3
8
作者 李国业 张洪程 +8 位作者 李敏 董啸波 霍中洋 程飞虎 黄大山 张军 刘萌 杨雄 王艳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86-795,共10页
在大田条件下,以普通杂交早稻(荣优9号和五丰优623)为对照,设置5个氮肥水平(分别施N 0、135、165、195和225 kg/hm2),比较研究了超级杂交早稻(金优458、春光1号、03优66、淦鑫203)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及其群体特征。结果表明,1)除普通杂... 在大田条件下,以普通杂交早稻(荣优9号和五丰优623)为对照,设置5个氮肥水平(分别施N 0、135、165、195和225 kg/hm2),比较研究了超级杂交早稻(金优458、春光1号、03优66、淦鑫203)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及其群体特征。结果表明,1)除普通杂交早稻品种和个别超级稻品种(03优66)在165 kg/hm2水平外,其他超级早稻品种均在195 kg/hm2水平下产量达到最高(即表现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超级杂交早稻较普通杂交早稻产量平均增加8.42%,穗数增加10.67%,穗粒数增加13.96%,群体颖花量大是超级杂交早稻生产力提高的主要原因。2)在各品种的最高生产力条件下,与普通杂交早稻相比,超级杂交早稻各生育时期(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除外)的群体叶面积指数均显著提高,且抽穗后群体叶面积指数下降缓慢,群体光合势提高9.00%,从而显著增加了生育中后期的干物质积累量。3)超级杂交早稻氮素吸收总量达182.62(167.53~191.72)kg/hm2,较普通杂交早稻增加20.02%,其中拔节~抽穗期增加30.09%,抽穗~成熟期增加28.92%。与普通杂交早稻相比,超级杂交早稻的氮素农学利用率和生理利用率均明显提高,而氮素吸收利用率和氮素偏生产力却有所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杂交早稻 普通杂交早稻 生产力 氮素
下载PDF
优质早熟两系杂交早稻华两优103的选育与应用 被引量:4
9
作者 牟同敏 李春海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3-25,共3页
以华M102S为母本、T1007为父本配组育成的两系杂交早稻组合华两优103,表现稻米品质优,生育期早,产量较高。2004年3月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介绍了该组合的选育经过,主要特点,栽培和制种技术要点。
关键词 两系杂交早稻 华两优103 优质 早熟
下载PDF
两系杂交早稻新组合W两优3418的选育与应用
10
作者 杨国才 游艾青 +4 位作者 胡刚 刘凯 陈志军 李三和 卢兴桂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992-993,共2页
W两优3418是以自育的早籼型低温敏核不育系W9834S作母本,用鄂早18作父本配制而成的杂交早籼稻新组合。具有高产、稳产、适应性广、熟期适宜、熟相好等特点,米质中上等。2008年3月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关键词 两系杂交早籼稻 W两优3418 选育 应用
下载PDF
广西杂交早稻的现状和育种策略 被引量:12
11
作者 陈彩虹 粟学俊 《杂交水稻》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3,共3页
从产量、米质和抗性等方面分析了广西目前生产上应用的杂交早稻组合的现状。认为优质化和多元化是杂交早稻的发展方向 ,以现有高产水平为基础 ,改良品质和抗性 ,选育适应市场的优质高产组合是广西“十五”
关键词 杂交早稻 广西 现状 育种策略 优质化 多元化 组合类型 生产布局 育种方向 技术路线
下载PDF
转基因抗除草剂两系杂交早稻新组合高产栽培试验初报 被引量:3
12
作者 侯海军 周浩 +1 位作者 曾翔 肖国樱 《湖南农业科学》 2009年第3期21-23,共3页
对转Bar基因抗除草剂两系杂交早稻株S/Bar68-1和株S/Z003进行高产栽培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供试组合各项经济性状稳定,生长整齐,抗倒伏能力比对照强,株S/Bar68-1和株S/Z003比对照株两优819分别增产2.4%和8.2%。转Bar基因抗除草剂两系杂交... 对转Bar基因抗除草剂两系杂交早稻株S/Bar68-1和株S/Z003进行高产栽培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供试组合各项经济性状稳定,生长整齐,抗倒伏能力比对照强,株S/Bar68-1和株S/Z003比对照株两优819分别增产2.4%和8.2%。转Bar基因抗除草剂两系杂交早稻高产栽培技术要点为:3月下旬播种;3叶一心期喷0.045%草铵膦(w/v)除杂;插植规格16.5cm×16.5cm;全生育期施肥总量为纯氮186kg/hm2,磷47kg/hm2,钾131kg/hm2;按常规方法管水和防治病虫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除草剂 转基因 杂交早稻 栽培
下载PDF
杂交早籼稻新组合蒸煮食味品质的分析
13
作者 朱雄涛 雷捷成 +3 位作者 林伟峰 游年顺 黄利兴 郑向华 《福建省农科院学报》 CAS 1996年第4期15-18,共4页
以6个杂交早籼稻新组合及其余本为材料,分析了杂交稻新组合稻米蒸煮食味品质与亲本的关系。结果表明:杂交早籼稻新组合稻米的胶稠度、糊化温度及直链淀粉含量的差异,主要是由遗传效应所决定,土壤等环境因素影响不大。杂交稻稻米的... 以6个杂交早籼稻新组合及其余本为材料,分析了杂交稻新组合稻米蒸煮食味品质与亲本的关系。结果表明:杂交早籼稻新组合稻米的胶稠度、糊化温度及直链淀粉含量的差异,主要是由遗传效应所决定,土壤等环境因素影响不大。杂交稻稻米的3项蒸煮食味品质指标均介于双亲之间。供试材料中,不育系的胶稠度和糊化温度低于恢复系,但不育系的直链淀粉含量却高于恢复系。恢复系的糊化温度和直链淀粉含量与杂交稻米品质有极显著的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稻 新组合 亲本 蒸煮食味品质 杂交水稻
下载PDF
早籼杂交稻稻米胶稠度的遗传效应与杂种优势 被引量:1
14
作者 林强 王旭春 +2 位作者 王洪飞 郑秀平 周元昌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61-565,共5页
利用禾谷类作物数量性状遗传模型,以6个籼型不同胞质类型的三系不育系为母本,5个早籼恢复系为父本,按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分析早籼杂交稻稻米胶稠度的种子、细胞质和母体遗传效应与杂种优势.结果表明,稻米胶稠度遗传主要受种子直接显性... 利用禾谷类作物数量性状遗传模型,以6个籼型不同胞质类型的三系不育系为母本,5个早籼恢复系为父本,按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分析早籼杂交稻稻米胶稠度的种子、细胞质和母体遗传效应与杂种优势.结果表明,稻米胶稠度遗传主要受种子直接显性遗传效应控制,恢复系明恢82和明恢89可以极显著或显著地提高杂种胶稠度.杂交早稻组合F2稻米胶稠度的总平均优势和总超亲优势,均受到种子直接基因效应和母体植株基因效应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早稻 胶稠度 遗传效应 杂种优势
下载PDF
民优5338早季栽培综合措施试验初报
15
作者 梁汉华 《福建稻麦科技》 2016年第1期24-28,共5页
为摸索杂交稻品种民优5338相配套的早季高产栽培技术措施,采用正交设计法开展民优5338早季栽培的三因素(插植规格、每667m^2施纯N量、N肥施用方法)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插植规格20 cm×20 cm、每667m^2施纯N量16 kg和N肥施用方法(基... 为摸索杂交稻品种民优5338相配套的早季高产栽培技术措施,采用正交设计法开展民优5338早季栽培的三因素(插植规格、每667m^2施纯N量、N肥施用方法)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插植规格20 cm×20 cm、每667m^2施纯N量16 kg和N肥施用方法(基肥∶蘖肥∶穗肥=5∶3∶2)组合的栽培效果最佳,适宜生产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优5338 早季栽培 综合试验
下载PDF
杂交早稻亲本的评价和利用研究
16
作者 石英尧 陈多璞 +1 位作者 陈楚 丁超尘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02年第4期471-474,共4页
以 6个不育系作母本和 7个恢复系作父本交叉配组的 42个组合为材料 ,系统观测了产量性状、品质性状和生育期 ,分析了亲本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方差。根据试验结果 ,进行综合评价 。
关键词 杂交早稻 亲本 一般配合力 特殊配合力 评价 利用
下载PDF
华南籼稻高效育种——从“早晚兼用型”到“常恢兼用型”水稻育种 被引量:10
17
作者 李宏 周少川 +6 位作者 黄道强 王重荣 王志东 陈宜波 赵雷 龚蓉 潘阳阳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2年第7期1-7,共7页
以华南籼稻育种为主题,综述育种效率高的“早晚兼用型”水稻育种和“常恢兼用型”水稻育种。早晚兼用型水稻育种在品种培育上成效显著,甚至影响了水稻的育种和生产模式;常恢兼用型水稻育种是对早晚兼用型水稻育种的继承和发展,并取得了... 以华南籼稻育种为主题,综述育种效率高的“早晚兼用型”水稻育种和“常恢兼用型”水稻育种。早晚兼用型水稻育种在品种培育上成效显著,甚至影响了水稻的育种和生产模式;常恢兼用型水稻育种是对早晚兼用型水稻育种的继承和发展,并取得了突出成效,育成了极具影响力的品种黄华占、黄莉占、黄广油占、黄粤丝苗、五山油占(华占)、五山丝苗等,在南方稻区的水稻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黄华占通过广东、湖南、湖北等8省审定,是我国年度推广面积最大的籼稻品种;华占共配组142个组合,252次通过各级审定,是配组组合最多的恢复系;五山丝苗通过广东、陕西等4省审定,共配组47个组合,88次通过各级审定。以晶两优534、隆两优华占等两系杂交稻组合为例证,提出并倡导在南方稻区进行杂交稻育种的新策略:在华南培育精品恢复系,在南方不同生态区创制适合所在生态区的不育系,并配组成优势互补的强势组合,形成合作共赢、协同发展和高效互补的整体水稻育种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晚兼用型水稻 常恢兼用型水稻 常规稻 杂交稻 育种策略
下载PDF
转基因抗除草剂两系杂交早稻香125S/Bar68-1的制种技术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爱民 蒋天智 +1 位作者 廖翠猛 肖国樱 《作物研究》 2015年第2期197-200,共4页
总结了转基因抗除草剂两系杂交早稻香125S/Bar68-1在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的春播制种技术,包括适宜制种基地的选择、制种季节安排、母本不育性安全性分析、亲本特性、父母本播差期安排、理想花期相遇及预测标准、父母本群体培育技术、赤... 总结了转基因抗除草剂两系杂交早稻香125S/Bar68-1在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的春播制种技术,包括适宜制种基地的选择、制种季节安排、母本不育性安全性分析、亲本特性、父母本播差期安排、理想花期相遇及预测标准、父母本群体培育技术、赤霉素喷施等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转基因 两系杂交早稻 制种技术
下载PDF
三系杂交早籼稻直链淀粉含量的遗传效应与杂种优势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林强 王旭春 +2 位作者 王洪飞 郑秀平 周元昌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93-1098,共6页
用种子数量性状遗传模型对杂交早籼稻的直链淀粉含量性状进行了种子、细胞质和母体遗传效应与杂种优势分析,结果表明,直链淀粉含量主要受到种子遗传效应和母体遗传效应的控制,两种效应对提高杂交早稻组合直链淀粉含量具有相反的作用。... 用种子数量性状遗传模型对杂交早籼稻的直链淀粉含量性状进行了种子、细胞质和母体遗传效应与杂种优势分析,结果表明,直链淀粉含量主要受到种子遗传效应和母体遗传效应的控制,两种效应对提高杂交早稻组合直链淀粉含量具有相反的作用。直链淀粉含量的总平均优势主要由细胞质平均优势和母体平均优势共同构成,以母体平均优势所产生的效应为主,总超亲优势由种子超亲优势和母体超优势共同构成,以母体超亲优势所产生的效应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早稻 直链淀粉含量 遗传效应 杂种优势
下载PDF
早籼杂交稻新组合“京福1优150”的选育与应用 被引量:1
20
作者 卢礼斌 何琴 +5 位作者 蒋家焕 郑向华 陈荣 叶宁 郑金贵 叶新福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08年第2期158-162,共5页
利用台湾粳稻资源台农67与优质恢复系中间材料HB85杂交育成的优质、早熟恢复系"闽早恢150",与京福1A配组育成新组合京福1优150,该组合具有高产、稳产、适应性广等特点。
关键词 台湾粳稻资源 早籼杂交稻 恢复系 高产 京福1优150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