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耕作方式对早稻-再生稻稻田氨挥发的影响 被引量:5
1
作者 孔盼 夏苏敬 +1 位作者 张海维 朱建强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627-1633,共7页
为比较不同耕作方式下早稻-再生稻稻田的氨挥发排放差异,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中稻品种丰两优香1号为材料,按冬前是否翻耕和插秧前旋耕情况,设置4种耕作方式:翻耕一次旋耕一次(T1)、翻耕一次旋耕两次(T2)、不翻耕旋耕两次(T3)和不翻耕旋... 为比较不同耕作方式下早稻-再生稻稻田的氨挥发排放差异,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中稻品种丰两优香1号为材料,按冬前是否翻耕和插秧前旋耕情况,设置4种耕作方式:翻耕一次旋耕一次(T1)、翻耕一次旋耕两次(T2)、不翻耕旋耕两次(T3)和不翻耕旋耕3次(T4),观察4种耕作方式下土壤氨挥发、田面水NH4+-N变化及产量,以期为早稻-再生稻稻田有效降低氨挥发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2019年水稻各生育期不同处理的氨挥发累积量分别占施氮量的6.6%—18.8%、5.6%—13.7%、9.5%—25.2%和7.9%—21.9%,其早稻和再生稻各处理氨挥发排放强度均达到显著水平,各处理氨挥发通量、累积量及排放强度大小均为T3>T4>T1>T2;耕作方式既影响氨挥发又影响早稻产量,不同耕作处理下水稻产量均呈现T2>T1>T4>T3的趋势,即氨挥发与水稻产量呈现此消彼长的关系,T2的氨挥发损失最小而产量最高,主要原因是该耕作方式通过改善土壤结构减少了氮素损失。以上分析表明,翻耕一次旋耕两次(T2)可减少氨挥发排放,促进水稻生长发育,有利于提高水稻产量,是值得推荐采用的适宜早稻-再生稻生产的耕作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挥发通量 氨挥发强度 耕作方式 田面水NH4+-N 早稻-再生稻 江汉平原
下载PDF
甬优2640早稻机收再生高产栽培技术 被引量:1
2
作者 邱秀花 郑钦亮 林训昌 《福建稻麦科技》 2016年第2期15-16,共2页
以甬优2640为材料,在连江作早稻机收再生栽培。表现生育熟期早、穗型大、结实率高、抗倒性强、增产潜力大、综合性状好,再生季产量高。2个示范点头季平均每667m2产量507.55 kg,比佳辐占增产27.3%。再生季平均每667m^2产量231.3 kg,比佳... 以甬优2640为材料,在连江作早稻机收再生栽培。表现生育熟期早、穗型大、结实率高、抗倒性强、增产潜力大、综合性状好,再生季产量高。2个示范点头季平均每667m2产量507.55 kg,比佳辐占增产27.3%。再生季平均每667m^2产量231.3 kg,比佳辐占增产33.24%。总结了甬优2640作早稻机收再生的栽培技术要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甬优2640 早稻—再生稻 机收 高产栽培技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