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声引导下胸横肌平面-胸神经阻滞和胸椎旁神经阻滞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13
1
作者 赵赢 费建平 +1 位作者 雷月 邵安民 《现代肿瘤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77-882,共6页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胸横肌平面-胸神经阻滞(TTP-PECS)和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效果。方法:将80例择期行单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女性患者,ASAⅠ-Ⅱ级,年龄28~74岁,身高151~172 cm,体重47~72 k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胸横肌平面-胸神经阻滞(TTP-PECS)和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效果。方法:将80例择期行单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女性患者,ASAⅠ-Ⅱ级,年龄28~74岁,身高151~172 cm,体重47~72 k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40):TTP-PECS组(TP组)和TPVB组(T组)。TP组行超声引导下患侧TTP-PECS,T组行超声引导下患侧TPVB。比较两组患者术中、PACU和术后24 h PCIA芬太尼消耗量,PCIA有效按压次数,补救镇痛率,阻滞镇痛维持时间;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血清IL-6、MCP-1和TNF-α水平,及NPY、PGE2和β-内啡肽水平;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恢复各相关指标。结果:与T组比,TP组患者术后24 h PCIA芬太尼消耗量,PCIA有效按压次数和补救镇痛率明显降低,阻滞镇痛时间明显延长;术后12 h的IL-6、MCP-1和TNF-α水平及PGE2、NPY和β-内啡肽水平均明显降低;术后低血压和心动过缓发生率,12 h DSIS睡眠干扰评分和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明显降低(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胸横肌平面-胸神经阻滞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较胸椎旁神经阻滞的术后镇痛效果更持久,更有利于抑制术后炎性反应,促进患者术后早期转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神经阻滞 乳腺肿瘤 镇痛 炎性反应 预后
下载PDF
吸烟及戒烟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早期结果的影响 被引量:13
2
作者 孙海宁 胡盛寿 +1 位作者 郑哲 侯剑锋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89-92,共4页
目的:研究吸烟及戒烟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早期结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01至2005—12行CABG2570例患者资料,其中有吸烟情况记录者共2486例,按照术前吸烟情况分为吸烟组(1457例)和不吸烟组(1029例),其... 目的:研究吸烟及戒烟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早期结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01至2005—12行CABG2570例患者资料,其中有吸烟情况记录者共2486例,按照术前吸烟情况分为吸烟组(1457例)和不吸烟组(1029例),其中吸烟组根据术前1个月是否戒烟分为戒烟者(409例)及未戒烟者(1048例),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吸烟及戒烟与住院期间术后早期并发症及死亡率的关系。结果:与不吸烟组相比,吸烟组接受CABG时年龄较小,男性患者占比例更高,体重指数较高,心肌梗死史高,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史高,较少合并高血压病及高脂血症,合并二尖瓣反流史低,射血分数低,较少应用体外循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5)。吸烟组与不吸烟组比较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高(3.2%VS1.6%),呼吸机辅助时间增加(8h vs 6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吸烟组(包括术前戒烟和未戒烟患者)发生肺部并发症的风险为不吸烟组的1.91倍(95%可信区间1.03—3.56);未戒烟者发生肺部并发症的风险为不吸烟组的2.30倍(95%可信区间1.19~4.4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他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吸烟组与不吸烟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吸烟组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明显增加,呼吸机辅助时间延长,术前未戒烟患者术后并发症显著增加。应鼓励患者及早戒烟,戒烟有助于减少CABG后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烟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早期结果
下载PDF
复方生脉成骨胶囊治疗塌陷前期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曾平 何伟 韦标方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CAS 2010年第2期14-17,共4页
目的:评估复方生脉成骨胶囊辅助负重控制治疗塌陷前期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临床适应证及疗效。方法:采用复方生脉成骨胶囊辅助负重控制治疗塌陷前期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患者54例(65髋),男41例,女13例,平均年龄38.39岁(22-69岁); A... 目的:评估复方生脉成骨胶囊辅助负重控制治疗塌陷前期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临床适应证及疗效。方法:采用复方生脉成骨胶囊辅助负重控制治疗塌陷前期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患者54例(65髋),男41例,女13例,平均年龄38.39岁(22-69岁); ARCO分期:ⅠA8髋,ⅠB2髋,ⅡA9髋,ⅡB14髋,ⅡC32髋。疼痛分级:0级29髋; 1级18髋; 2级14髋; 3级4髋。坏死指数:≤30%共33髋,〉30%-≤60%共19髋,〉60%共13髋。坏死部位:A型7髋,B型20髋,C1型27髋,C2型11髋。骨髓水肿:0级32髋,Ⅰ级14髋,Ⅱ级11髋,Ⅲ级8髋。结果:平均随访37月,65髋中11髋最终行髋关节手术,生存54髋,髋关节的总体生存率为83.08%。随访终期Harris评分平均为89分。对疼痛、ARCO分期、坏死指数、坏死部位、骨髓水肿进行分层,以手术为终点的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生脉成骨胶囊辅助负重控制治疗塌陷前期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结果显示可改善生存率。疼痛、ARCO分期、坏死部位、坏死指数、骨髓水肿是影响髋关节生存率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 塌陷前期 中药/复方生脉成骨胶囊 早期结果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三尖瓣置换术后早期与远期临床效果及影响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朱喜亮 有远兵 张杰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708-712,共5页
目的:了解三尖瓣置换术后早期与远期效果,并分析瓣膜置换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并总结我院2007年1月至2015年12月96例成人(≥18岁)患者三尖瓣置换术后临床资料,平均年龄(46.5±9.3)岁,其中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 目的:了解三尖瓣置换术后早期与远期效果,并分析瓣膜置换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并总结我院2007年1月至2015年12月96例成人(≥18岁)患者三尖瓣置换术后临床资料,平均年龄(46.5±9.3)岁,其中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66例(68.8%)。分析患者三尖瓣置换术后早期(≤30天)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进一步应用Logistic回归方程探索与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延长(≥48 h)的相关危险因素。应用Kaplan-Meier方法估算远期生存率。结果:96例三尖瓣置换患者术后早期死亡7例(7.3%),其中死于低心排综合征4例,肺部感染导致的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心室颤动1例;29例(30.2%)患者发生围术期机械通气时间延长。术前存在腹水、二次手术、体外循环时间≥120 min是三尖瓣置换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延长的相关危险因素(P均<0.05)。术后随访成功64例(71.9%),平均随访(45.3±27.1)个月期间,5例(7.8%)患者死亡,包括反复发生的心力衰竭3例,二次手术后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脑出血1例。Kaplan-Meier方法估算术后2年、4年及8年患者生存率分别为(90.5±3.0)%、(87.4±3.7)%及(81.5±6.7)%。结论:三尖瓣置换术后早期死亡率为7.3%,相对满意。术前存在腹水、二次手术和体外循环时间≥120 min,增加术后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延长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尖瓣置换术 术后早期 死亡率 机械通气时间 远期生存率
下载PDF
汉族与高加索族急性主动脉夹层的发病特点和临床疗效比较 被引量:6
5
作者 沈世凯 张健 +6 位作者 韩彦槊 伦语 吴小雨 姜晗 宋健博 辛世杰 段志泉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776-780,共5页
目的 评价汉族和高加索族急性主动脉夹层(AD)的发病特点,比较2组人群治疗方式选择、疗效及预后等方面的差异.方法 按系统评价的要求,全面检索MEDLINE(1980至2014年)、Emabse(1980至2014年)、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1980至2... 目的 评价汉族和高加索族急性主动脉夹层(AD)的发病特点,比较2组人群治疗方式选择、疗效及预后等方面的差异.方法 按系统评价的要求,全面检索MEDLINE(1980至2014年)、Emabse(1980至2014年)、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1980至2014年)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80至2014年),应用STATA 12.0对纳入的文献进行数据提取及荟萃分析.结果 高加索族患者共纳入6 697例Stanford A型和3 381例B型AD.汉族患者共纳入850例A型和4 745例B型AD.汉族患者平均年龄偏低,男性比例为84.5%,高于高加索族患者的6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365.37,P<0.01),既往烟酒史、冠心病病史患者比例分别为53.0%、13.8%,高于高加索族的16.5%、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64.23、68.417,P<0.01).B型夹层中,汉族患者既往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比例分别为85.7%、13.3%,高于高加索族的75.6%、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1.27、30.613,P<0.01).汉族患者术前多出现神经系统和心脏损伤,高加索族却多出现肾和外周血管损伤.在治疗方式的选择上,高加索族采用开放手术患者明显高于汉族.汉族AD患者更多采用腔内修复术.B型夹层腔内修复术术后30 d死亡率,汉族为2.4%,低于高加索族的1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2.96,P<0.01).结论 中国汉族人群现阶段AD患者发病率逐年增加,相对于高加索族人群发病年龄较低,但基础疾病较多.尽管国内采用外科干预的早期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但由于可用数据局限,需要进一步增加样本及中远期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种族 干预 早期结局
原文传递
经主动脉联合心尖切口室间隔心肌切除术治疗复杂性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早期效果 被引量:5
6
作者 聂长荣 朱昌盛 +3 位作者 肖明虎 蒙延海 杨秋蓝 王水云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733-736,共4页
目的评价经主动脉联合心尖切口心肌切除术治疗复杂性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的早期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19年10月在阜外医院接受手术的357例HOCM患者资料,其中接受经主动脉联合心尖切口心肌切除术治疗的复杂性HOCM... 目的评价经主动脉联合心尖切口心肌切除术治疗复杂性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的早期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19年10月在阜外医院接受手术的357例HOCM患者资料,其中接受经主动脉联合心尖切口心肌切除术治疗的复杂性HOCM共20例。将此20例患者纳入研究并评价经主动脉联合心尖切口心肌切除术治疗复杂性HOCM的早期治疗效果。手术前、后超声心动图检查比较左心房前后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室间隔厚度、左心室流出道压差或左心室中部压差、二尖瓣前叶收缩期前向运动(SAM征)以及二尖瓣反流情况;手术前、后心电图分析心电变化;手术前、后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评价心功能改变。结果左心室流出道梗阻且肥厚累及主动脉瓣下7 cm以上7例(35%),左心室流出道合并左心室中部梗阻4例(25%),心尖肥厚或闭塞5例(25%),合并心尖室壁瘤4例(25%)。与术前相比,术后患者的室间隔厚度减少[(21.1±3.6)mm对(13.4±3.1)mm];左心室流出道压差或左心室中部压差显著降低[(77.0±21.0)mmHg(1 mmHg=0.133 kPa)对(9.2±3.4)mmHg]或[(71.0±23.0)mmHg对0 mmHg];二尖瓣反流较术前明显减轻,降至少量及以下[(1.9±1.5)对(0.2±0.4)];SAM征消失;心功能(NYHA分级)明显改善[(2.1±0.2)级对(1.3±0.5)级];术后左束支传导阻滞增加[0对9(45%)],1例(5%)安装永久性起搏器,无其他严重并发症。术后30天生存率100%。结论经主动脉联合心尖切口室间隔心肌切除术是治疗复杂性HOCM安全且有效的手术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病 肥厚型 主动脉切口 心尖切口 早期效果
原文传递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体重指数与早期预后的关系
7
作者 张鹏 刘辉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8-14,共7页
目的针对肥胖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不良结局相关性的现有结果不一致,本研究旨在探讨体重指数升高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30 d并发症的相关性。方法这项队列研究包括2012-2022年邯郸市第一医院和邢台市人民医院收治的398例CEA患者。其... 目的针对肥胖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不良结局相关性的现有结果不一致,本研究旨在探讨体重指数升高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30 d并发症的相关性。方法这项队列研究包括2012-2022年邯郸市第一医院和邢台市人民医院收治的398例CEA患者。其中体重指数正常者(18.5-24.9 kg/m^(2))138例,超重者(25.0-29.9 kg/m^(2))188例,肥胖者(≥30 kg/m^(2))72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超重和肥胖与CEA早期结局的相关性。结果CEA围手术期(30 d)内所有患者术后发生心肌梗死1例(0.25%)、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12例(3.0%),术后死亡2例(0.5%)。在其他并发症中,出血10例(2.5%),呼吸道术后并发症2例(0.5%),泌尿系并发症2例(0.5%),心脏并发症3例(0.75%),颅神经损伤4例(1.0%),13例(3.3%)患者需再次手术。围手术期(30 d)的结果在各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与正常体重的患者相比,超重患者的出血频率显著减少(P<0.05)。结论超重和肥胖与死亡率增加、TIA、卒中、心肌梗死或轻微并发症以及CEA后再次手术无明显相关性。而出血却相反,与正常体重的患者相比,超重患者CEA后术区出血的发生率明显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邯郸市第一医院 Logistic回归分析 正常体重 心脏并发症 颅神经损伤 早期预后 队列研究
下载PDF
国产左心室辅助装置植入是否同期行二尖瓣成形术的早期临床结果
8
作者 王志华 赵泽原 +5 位作者 胡俊龙 孙俊杰 刘琨 段晓夏 王圣 程兆云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599-1605,共7页
目的比较国产第三代磁悬浮左心室辅助装置(left 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LVAD)植入是否同期行二尖瓣成形术(mitral valvuloplasty,MVP)的早期临床结果。方法纳入2018年5月—2023年3月于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行LVAD植入合并术前中重... 目的比较国产第三代磁悬浮左心室辅助装置(left 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LVAD)植入是否同期行二尖瓣成形术(mitral valvuloplasty,MVP)的早期临床结果。方法纳入2018年5月—2023年3月于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行LVAD植入合并术前中重度二尖瓣反流(mitral regurgitation,MR)的17例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根据是否同期行MVP将患者分为LVAD组和LVAD+MVP组,比较两组患者早期临床结果。结果LVAD组4例,均为男性,年龄(43.5±5.9)岁;LVAD+MVP组13例,其中男10例、女3例,年龄(46.8±16.7)岁。同期行MVP手术均成功,术后早期无MR复发。与LVAD组相比,LVAD+MVP组术后72 h肺动脉收缩压、平均肺动脉压明显较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肺动脉收缩压、术后1个月肺动脉收缩压及平均肺动脉压显著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个月死亡率、急性肾损伤、二次开胸、消化道出血及血栓栓塞等并发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国产第三代磁悬浮LVAD植入同期行MVP安全可行,可能会改善术后血流动力学,没有显著增加围手术期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左心室辅助装置 二尖瓣反流 二尖瓣成形 早期结果
原文传递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时机对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宋伟 孟维静 +4 位作者 刘长城 方颖 韦华 吴震 顾承雄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20年第9期1072-1075,共4页
目的:比较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患者术中和术后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的早期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89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联合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CE)并应用IABP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IABP... 目的:比较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患者术中和术后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的早期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89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联合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CE)并应用IABP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IABP应用时机不同,将患者分成术中IABP组(CABG+CE术中置入IABP,n=38)和术后IABP组(CABG+CE术后置入IABP,n=51)。比较两组患者的早期预后。结果:两组患者IABP相关的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中IABP显著缩短患者IABP辅助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ICU治疗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P<0.01)。术中IABP组患者围术期心肌梗死发生率显著低于术后IABP组(10.5%vs.29.4%,P=0.032)。结论:CABG+CE术中应用IABP可显著降低弥漫性冠心病患者围术期心肌梗死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 冠状动脉分流术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早期预后
下载PDF
Cytoreductive surgery and 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chemoperfusion:The University of Arizona early experience
10
作者 Ioannis T Konstantinidis Christine Young +2 位作者 Vassiliki L Tsikitis Ellyn Lee Evan S Ong 《World 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 SCIE CAS 2012年第6期135-140,共6页
AIM:To evaluate the safety and effectiveness of our new cytoreductive surgery(CRS)and 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chemoperfusion(HIPEC)program.METHODS:Retrospective review of patients with gastrointestinal malignanc... AIM:To evaluate the safety and effectiveness of our new cytoreductive surgery(CRS)and 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chemoperfusion(HIPEC)program.METHODS:Retrospective review of patients with gastrointestinal malignancies who were suitable candidates for CRS and HIPEC between 12/1/2009 and 10/1/2010.All clinicopathologic data were reviewed with a special focus on the surgical outcome and the postoperative morbidity and mortality.RESULTS:Fourteen patients were identified.Median age was 64 years;seven were female.The primary tumors were:colonic(29%),appendiceal(36%),peritoneal mesothelioma(14%),gastric(7%),adenocarcinoma of unknown primary(7%),and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7%).Eleven patients(79%)received CRS/HIPEC,three for palliation.Three patients that did not undergo CRS/HIPEC had an average peritoneal cancer index(PCI)of 25.The eight patients that underwent curative CRS/HIPEC had an average PCI of 10 and a completeness of cytoreduction score of 0(87.5%) or 1(12.5%).Postoperative morbidity was 36%;the worst adverse event was Grade 3 ileus.Mortality rate was 0%.CONCLUSION:CRS with HIPEC is safe and feasible at tertiary institutions with fledgling programs.PCI is an accurate predictor of surgical outcom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ytoreductive SURGERY 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chemoperfusion PERITONEAL CARCINOMATOSIS early outcomes
下载PDF
肺动脉高压对功能性单心室患儿Fontan术后早期转归影响的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明杰 徐卓明 +1 位作者 黄蕊 孙崇蕊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2期123-127,共5页
目的探索肺动脉压力对功能性单心室患儿Fontan术后早期转归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行Fontan术43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4例、女19例,中位年龄4.3(2.5~4.8)岁,术前经心导管测压评估有无肺动脉高压将患儿分为... 目的探索肺动脉压力对功能性单心室患儿Fontan术后早期转归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行Fontan术43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4例、女19例,中位年龄4.3(2.5~4.8)岁,术前经心导管测压评估有无肺动脉高压将患儿分为非肺动脉高压组(23例,男16例、女7例)和肺动脉高压组(20例,男8例、女12例)。比较两组术后转归的差异。结果非肺动脉高压组患儿术后无死亡病例,肺动脉高压组患儿死亡率20.0%(4/20),明显高于非肺动脉高压组患儿(χ~2=5.34,P=0.02)。肺动脉高压组术后中心静脉压(t=–2.50,P=0.02)、N末端前脑钠肽(NT-proBNP)(Z=–3.50,P<0.01)、腹膜透析率(χ~2=5.40,P=0.02)、心律失常发生率(χ~2=4.40,P=0.03)明显高于非肺动脉高压组。肺动脉高压组患儿术后早期肺血管靶向性药物的使用率明显高于非肺动脉高压组(χ~2=6.30,P=0.04)。结论肺动脉高压对功能性单心室患儿Fontan术后的早期预后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NTAN术 肺动脉高压 早期转归
原文传递
Early Treatment Outcome of Humeral Shaft Fracture Non-Union in Adults: Comparative Study of Plating versus Interlocking Nailing
12
作者 Abdullallahi Bello Galadima Lukman Olalekan Ajiboye +1 位作者 Muhammad Nuhu Salihu Isha Nurudeen 《Health》 2024年第4期371-381,共11页
Background: Fractures of humeral shaft in adults are common injuries. Humeral shafts non-union either from late presentation after initial treatment by traditional bone setters or failed non-operative orthodox care is... Background: Fractures of humeral shaft in adults are common injuries. Humeral shafts non-union either from late presentation after initial treatment by traditional bone setters or failed non-operative orthodox care is a major problem in this part of the world. This non-union is a major treatment challenge with increased cost of care and morbidity in this part of the world. Humeral shaft non-union can be treated with locked intra-medullary nailing (LIMN) or dynamic compression plating (DCP). Study on comparison of these methods of fixation in this part of the world is scarce in literature search, hence the reason for this study. Objective: The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are: (1) to compare early clinical outcome following fixation of humeral shaft fracture nonunion with DCP versus LIMN;(2) to compare the time of radiologic fracture union of DCP with LIMN;(3) to compare complications following fixation of humeral shaft fracture nonunion with DCP versus LIMN. Patients and Methods: This was a randomized control study done for 2 years in which fifty adult patients with humeral shaft non-union were recruited. The patients were grouped into 2 (P = DCP & N = LIMN). Forty five of the patients completed the follow up periods of the study and then analyzed. The P group had ORIF with DCP while the N group had ORIF with LIMN. Both groups had grafting with cancellous bones. Each patient was followed up for a period of 6 months at the time which radiographic union is expected. Any patient without clinical and/or radiographic evidence of union after six months of surgery was diagnosed as having recurrent non-union. The data generated was analyzed using SPSS Version 23. The results were presented in charts and tables. The paired t-test was used while considering p value Result: Forty five patients completed follow up. There was a male preponderance (4:1), right humerus predominated (3:2). Motor vehicular accidents were the commonest cause of the fractures (62%). Most non-union fractures occurred at the level of the middle 3<sup>r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umeral Shaft NON-UNION Dynamic Compression Plating Locked Intra-Medullary Nailing early Treatment outcome early outcome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溶栓治疗早期神经功能改变相关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8
13
作者 张万里 夏念格 +4 位作者 程一帆 陈思砚 王贞 张征 邵蓓 《浙江医学》 CAS 2018年第24期2674-2678,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溶栓早期神经功能变化的相关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就诊于浙西南地区6家大型综合性医院的151例在4.5h内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早期神...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溶栓早期神经功能变化的相关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就诊于浙西南地区6家大型综合性医院的151例在4.5h内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早期神经功能改善(ENI)即溶栓后24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较溶栓前减少≥8分或者NIHSS评分下降至0或1分,将患者分为ENI组和非ENI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预后。根据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即溶栓后24h NIHSS评分较溶栓前增加≥4分,将患者分为END组和非END组,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和预后。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ENI和END的相关因素。结果ENI组31例(20.5%);END组11例(7.3%)。ENI组90d良好预后(改良Rankin量表评分≤1分)的患者比例较非ENI组高[83.9%(26/31)与25.8%(31/120),P<0.05],END组90d良好预后的患者比例较非END组低[0.0%(0/11)与40.7%(57/140),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0.963,95%CI:0.931~0.996,P<0.05)与ENI存在相关性,溶栓前血糖(OR=1.171,95%CI:1.012~1.371,P<0.05)和颅内出血转化(OR=4.156,95%CI:1.141~15.137,P<0.05)与END存在相关性。结论 ENI和END对溶栓后的3个月预后具有重要影响,影响静脉溶栓早期神经功能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年龄、溶栓前血糖和颅内出血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溶解疗法 脑梗死 因素 早期疗效 预后
下载PDF
左心辅助装置植入治疗心力衰竭的早期结果 被引量:6
14
作者 陈良万 吴青松 +4 位作者 戴小福 董疑 李虔桢 方冠华 张贵灿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920-923,共4页
回顾性分析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胸心外科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因晚期心力衰竭接受左心辅助装置植入治疗的24例患者资料。均为男性,年龄32~61(48.4±8.4)岁,应用Everheat-Ⅰ系统10例,HeartCon系统6例,Corheart 6系统8例。24例... 回顾性分析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胸心外科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因晚期心力衰竭接受左心辅助装置植入治疗的24例患者资料。均为男性,年龄32~61(48.4±8.4)岁,应用Everheat-Ⅰ系统10例,HeartCon系统6例,Corheart 6系统8例。24例患者治疗后均顺利出院,无机械故障和血栓形成,无二次开胸止血。术后早期血流动力学明显改善,左心室缩小,左心室射血分数逐步改善,无溶血发生。随访3~39(17.9±8.6)个月,患者心功能均恢复至Ⅰ~Ⅱ级,6 min步行试验距离明显增加。可见,左心辅助装置植入治疗心力衰竭可获得满意的早期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左心辅助装置 早期结果
原文传递
低出生体重儿及早产儿心脏手术的早期疗效分析 被引量:7
15
作者 曾嵘 庄建 +3 位作者 陈寄梅 岑坚正 丁以群 王晟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2012年第3期227-231,共5页
目的分析60例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低出生体重儿(low birth weight infant)和早产儿行外科手术治疗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3年5月至2011年10月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60例患先天性心脏病的低出生体重儿(体重<2 500 g)和早产... 目的分析60例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低出生体重儿(low birth weight infant)和早产儿行外科手术治疗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3年5月至2011年10月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60例患先天性心脏病的低出生体重儿(体重<2 500 g)和早产儿施行心脏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3例,女17例;年龄4~55(24.9±12.5)d;孕周26~42(33.5±4.1)周,其中47例为早产儿;出生时体重640~2 500(1 729.3±522.5)g,手术时体重650~2 712(1 953.2±463.6)g。术前所有患者均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接受治疗,在全身麻醉下行先心病矫治手术,其中行非体外循环手术29例,体外循环手术31例。术后住NICU进行监护治疗,并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死亡情况。结果住院期间共死亡13例,总病死率为21.7%(13/60)。其中术中死亡4例,术后早期(72 h内)死亡6例,放弃治疗3例。体外循环时间(121.0±74.7)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74.8±44.7)min,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136.9±138.1)h。术后延期关胸13例,床旁开胸探查止血8例,发生重症肺炎10例,肺动脉高压危象2例,低心排血量综合征8例,均经相应的治疗治愈或好转。随访47例,随访时间2~12个月,患者均生存。结论对危重先心病低出生体重儿或早产儿早期施行外科手术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 早产儿 低出生体重 先天性心脏病 心脏手术 早期疗效
原文传递
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早期预后的比较 被引量:5
16
作者 陈春玲 任新英 努尔比艳.克尤木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9年第4期484-486,共3页
目的:通过对体外循环下(on-pump)和非体外循环下(off-pump)冠状动脉搭桥手术进行回顾性调查,比较两种手术方法的早期预后效果。方法:从我院2005年1月~2008年6月择期进行的346例冠脉搭桥手术中选择291分为非体外循环组(off-pump组,189例... 目的:通过对体外循环下(on-pump)和非体外循环下(off-pump)冠状动脉搭桥手术进行回顾性调查,比较两种手术方法的早期预后效果。方法:从我院2005年1月~2008年6月择期进行的346例冠脉搭桥手术中选择291分为非体外循环组(off-pump组,189例?和体外循环组(on-pump组,102例),对两组的术前基本特征,麻醉药用量,手术时间,ICU停留时间,术后带管时间,输血量以及住院费用、苏醒时间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两组病人的术前资料基本相似,与off-pump组相比,on-pump组的异体输血量[(4.49±2.56)u]、住院费用[(54808.41±2101.52)元]、手术时间[(5.04±1.12)h]、苏醒时间[(183±49)min]均高于off-pump组。on-pump组术后呼吸功能异常的比例更高,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围术期病死率、住院时间及术后机械通气时间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与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手术一样安全,与on-pumpCABG相比,off-pumpCABG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并且住院费用更低,值得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预后 体外循环 非体外循环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下载PDF
直接上方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早期临床疗效的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冯宾 王英杰 +2 位作者 朱威 彭慧明 翁习生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21年第5期399-404,共6页
背景:手术入路是影响髋关节置换快速康复的重要因素,不同入路患者术后康复时间存在差异。目的:比较直接上方入路(direct superior approach,DSA)和后外侧入路(posterolateral approach,PLA)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的... 背景:手术入路是影响髋关节置换快速康复的重要因素,不同入路患者术后康复时间存在差异。目的:比较直接上方入路(direct superior approach,DSA)和后外侧入路(posterolateral approach,PLA)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20年1月至2020年6月行THA的患者60例(60髋),随机分为DSA组(30例)与PLA组(30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总失血量、起始下地时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髋关节Harris评分、术后双下肢不等长(LLD)和并发症等。结果:DSA组平均随访9.3个月,PLA组平均随访8.9个月。与PLA组相比,DSA组的手术时间更长[(99±11)min比(78±21)min]、总出血量更少[(482±236)ml比(680±299)ml]、切口更短[(8.8±0.6)cm比(13.9±1.1)cm]、下地时间更早[(15.8±4.0)h比(20.5±3.5)h],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SA组术后3 d局部疼痛VAS评分低于PLA组。两组除术后第3天白细胞计数有统计学差异(P=0.039),C反应蛋白、D-二聚体、白细胞计数等术后实验室检查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LLD以及随访时的Harris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DSA入路THA的总出血量、术后3天疼痛评分、切口长度、起始下地时间均优于PLA入路,在THA早期快速康复的应用中有一定的优势。但两种入路术后半年随访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上方入路 后外侧入路 全髋关节置换术 早期疗效 VAS评分
下载PDF
糖尿病对膝关节置换术失血及早期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6
18
作者 丁罗宾 赵佳 +6 位作者 关健 李锋 聂喜增 谢磊 王华军 郑小飞 梁兴森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961-965,共5页
[目的]探讨糖尿病(DM)对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失血量及术后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总结在本院行初次TKA治疗且符合纳入标准的膝骨关节炎病例269例,归为糖尿病组114例,非糖尿病组155例。比较两组围手术期失血量、住院时间、VA... [目的]探讨糖尿病(DM)对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失血量及术后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总结在本院行初次TKA治疗且符合纳入标准的膝骨关节炎病例269例,归为糖尿病组114例,非糖尿病组155例。比较两组围手术期失血量、住院时间、VAS评分等,采用HSS评分评价两组患者的术后功能。[结果]术后3 d糖尿病组的Hb及Hct均显著低于非糖尿病组(P<0.05),糖尿病组的显、隐性失血量及理论总失血量均多于非糖尿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病例住院时间显著长于非糖尿病组(P<0.05)。术后3 d时糖尿病组VAS评分和患肢肿胀程度均大于非糖尿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时糖尿病组HSS评分显著低于非糖尿病组(P<0.05),但术后12周时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无切口感染、症状性肺栓塞等并发症。[结论] DM可使TKA围手术期出血量增加,并延缓术后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骨关节炎 糖尿病 全膝关节置换 失血量 早期结果
原文传递
不同治疗方法对老年急性心梗死患者近期预后比较 被引量:6
19
作者 刘鸿宇 《中国基层医药》 CAS 2013年第16期2408-2410,共3页
目的 比较不同灌注方法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10例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心脏超声及冠脉造影等临床资料,直接行PCI患者45例(PCI组),静脉溶栓30例(溶栓组),PCI联合溶栓35例(联合... 目的 比较不同灌注方法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10例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心脏超声及冠脉造影等临床资料,直接行PCI患者45例(PCI组),静脉溶栓30例(溶栓组),PCI联合溶栓35例(联合组).比较三组住院期间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无复流发生率、平均住院时间、3个月时左心功能及 Killip 心功能分级的差异.结果 三组在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但与PCI组及静脉溶栓组表比较,联合组无复流发生率、平均住院时间及killip心功能分级显著降低(P<0.05).另外,3个月时心脏超声提示联合组左心射血分数(LVEF)、心指数(CI)、每搏指数(SVI)高于其余两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I联合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安全有效,明显降低无复流发生率并改善患者心脏功能,显著改善患者近期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老年 经皮冠脉介入术(PCI) 静脉溶栓 近期预后
原文传递
203例低出生体重新生儿心脏手术的早期疗效及死亡原因分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鲁超 郁丽娜 +3 位作者 韦锦峰 梁杰贤 庄建 王晟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11期971-976,共6页
目的分析203例低出生体重(<2 500 g)新生儿行心脏外科手术的早期疗效,并对住院期间死亡的患者进行原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至2017年6月广东省人民医院心脏病研究所203例行开胸心脏手术的低出生体重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 目的分析203例低出生体重(<2 500 g)新生儿行心脏外科手术的早期疗效,并对住院期间死亡的患者进行原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至2017年6月广东省人民医院心脏病研究所203例行开胸心脏手术的低出生体重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4例、女79例,早产儿151例,平均出生体重(1 719±515)g,平均手术时年龄(32.7±20.2)d,平均手术时体重(1 994±486)g。对住院期间死亡的患者(包括家长放弃治疗后死亡的病例)进行原因分析。结果术前103例患者合并肺炎,98例患者需要术前机械通气支持呼吸,26例患者因病情需要急诊手术。所有患者均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其中行非体外循环手术107例,体外循环手术96例,平均体外循环时间(96.5±71.7)min,平均主动脉阻断时间(51.8±45.5)min。术后平均机械通气时间(9.1±21.5)d,术后平均住院时间(26.7±19.3)d,术后主要的并发症包括肺炎、贫血、肺不张、败血症、胸腔内出血、膈肌麻痹、心功能不全等。住院期间共死亡29例,总体死亡率为14.3%,其中术中死亡4例,术后早期(72 h内)死亡14例,放弃治疗2例。住院期间患者心脏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依次是低心排血量综合征、重症感染、弥漫性血管内凝血障碍、急性肾衰竭以及肺动脉高压危象等。结论总的来说,对低出生体重新生儿早期施行心脏外科手术是安全而有效的。手术的难易程度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关键,良好的围手术期管理能够降低患者围手术期死亡和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低出生体重 先天性心脏病手术 早期疗效 死亡原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