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婴幼儿期使用抗生素所致菌群失衡对疾病发生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
作者 冯国梁 郑跃杰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10期1235-1238,共4页
人体表面定植的各种细菌承载庞大的基因库,它们之间的互相作用对维持人体微生态的稳定必不可少。婴幼儿期是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同样也是菌群演替的关键时期。此时期免疫系统发育尚未成熟,容易受病毒及细菌感染,而使用抗生素治疗细菌感... 人体表面定植的各种细菌承载庞大的基因库,它们之间的互相作用对维持人体微生态的稳定必不可少。婴幼儿期是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同样也是菌群演替的关键时期。此时期免疫系统发育尚未成熟,容易受病毒及细菌感染,而使用抗生素治疗细菌感染是难以避免的。然而抗生素的使用不仅改变正常菌群,进而改变人体的免疫反应和代谢模式,同时对人体产生长远的影响,导致疾病的发生,甚至引起人体定植的正常菌群产生耐药性,构成新的耐药菌株的来源。本文就近年来婴幼儿期使用抗生素所致菌群失衡对疾病发生的影响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幼儿时期 抗生素 菌群紊乱 疾病
原文传递
中医药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机制研究进展
2
作者 孙大林(综述) 金保方(审校) 《中华男科学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6期564-568,共5页
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CNP)是泌尿男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病因复杂,复发率高。中医药在治疗CNP中占据重要地位,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发挥疗效。本文整理了近年来关于中医药治疗CNP的具体机制研究,包括抗感染、抗炎症、调节免疫、改善尿流动... 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CNP)是泌尿男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病因复杂,复发率高。中医药在治疗CNP中占据重要地位,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发挥疗效。本文整理了近年来关于中医药治疗CNP的具体机制研究,包括抗感染、抗炎症、调节免疫、改善尿流动力学、调控内分泌、改善微循环和调节肠道菌群等,以期为临床应用和基础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 炎症反应 免疫功能 微循环障碍 菌群失调
下载PDF
Eubiotic properties of rifaximin: Disrup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oncepts in gut microbiota modulation 被引量:19
3
作者 Francesca Romana Ponziani Maria Assunta Zocco +2 位作者 Francesca D’Aversa Maurizio Pompili Antonio Gasbarrini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2017年第25期4491-4499,共9页
Antibiotics are usually prescribed to cure infections but they also have significant modulatory effects on the gut microbiota. Several alterations of the intestinal bacterial community have been reported during antibi... Antibiotics are usually prescribed to cure infections but they also have significant modulatory effects on the gut microbiota. Several alterations of the intestinal bacterial community have been reported during antibiotic treatment, including the reduction of beneficial bacteria as well as of microbial alpha-diversity. Although after the discontinuation of antibiotic therapies it has been observed a trend towards the restoration of the original condition, the new steady state is different from the previous one, as if antibiotics induced some kind of irreversible perturbation of the gut microbial community. The poorly absorbed antibiotic rifaximin seem to be different from the other antibiotics, because it exerts non-traditional effects additional to the bactericidal/bacteriostatic activity on the gut microbiota. Rifaximin is able to reduce bacterial virulence and translocation, has anti-inflammatory properties and has been demonstrated to positively modulate the gut microbial composition. Animal models, culture studies and metagenomic analyses have demonstrated an increase in Bifidobacterium, 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 and Lactobacillus abundance after rifaximin treatment, probably consequent to the induction of bacterial resistance, with no major change in the overall gut microbiota composition. Antibiotics are therefore modulators of the symbio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host and the gut microbiota. Specific antibiotics, such as rifaximin, can also induce eubiotic changes in the intestinal ecosystem; this additional property may represent a therapeutic advantage in specific clinical setting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stinal bacteria Antibiotic RIFAXIMIN Gut microbiota Eubiosis dysbiosis Gut microbiota modulation
下载PDF
肠道菌群与炎症性肠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4
作者 冉艳 肖莫凡 +4 位作者 陈思玮 邵佳媛 雷张妮 李佳荣 厉英超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21年第1期6-9,共4页
近年来肠道菌群已成为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其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功能复杂,在多种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均具有重要作用。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病因复杂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肠道菌群在IBD发生发... 近年来肠道菌群已成为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其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功能复杂,在多种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均具有重要作用。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病因复杂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肠道菌群在IB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备受关注。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与IBD之间存在着密切又复杂的联系,肠道菌群失调可能是IBD的诱发因素,同时IBD又可能加剧肠道菌群失调,但目前二者的相互作用机制仍不十分明确。研究肠道菌群与IBD之间的关系不但对阐明IBD的发病机制非常重要,而且还可为益生菌、粪菌移植等调节肠道菌群的治疗方法应用于IBD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菌群 菌群失调 炎症性肠病 益生菌 粪菌移植
下载PDF
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在结直肠癌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5
作者 李智勇(综述) 魏云巍(审校) 《临床与病理杂志》 CAS 2022年第10期2555-2565,共11页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约占全球所有新发癌症的10%。CRC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由大量肠道微生物组成的肠道菌群位于肠上皮附近,参与机体能量获取、新陈代谢和免疫反应等生理活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菌群失调可...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约占全球所有新发癌症的10%。CRC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由大量肠道微生物组成的肠道菌群位于肠上皮附近,参与机体能量获取、新陈代谢和免疫反应等生理活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菌群失调可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改变宿主的生理过程来影响CRC的发生、发展和对治疗的反应。此外,肠道菌群影响CRC的机制可以产生新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但仍有许多未知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菌群失调 代谢产物 结直肠癌 致病途径
下载PDF
人乳头瘤病毒和阴道微生态状况与宫颈癌预后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司津歌 张书源 +3 位作者 李远明 颜友良 刘君 韩燕华 《广州医科大学学报》 2022年第3期38-42,共5页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和阴道微生态状况与宫颈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中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8例宫颈癌患者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阴道微生态状况、HPV感染情况,分析HPV和阴道...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和阴道微生态状况与宫颈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中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8例宫颈癌患者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阴道微生态状况、HPV感染情况,分析HPV和阴道微生态状况与宫颈癌预后的关系。结果:研究组、对照组感染HPV和阴道微生态失调者分别为84例(86%)和89例(91%)、5例(10%)和12例(24%),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中,阴道微生态正常与阴道微生态失调患者是否感染HPV、间质浸润深度与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中,HPV感染阳性与HPV感染阴性患者的肿瘤临床分期、分化程度、大小、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阴道微生态失调与HPV感染、间质浸润深度、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感染HPV与宫颈癌临床分期、分化程度、肿瘤大小及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肿瘤 人乳头瘤病毒 阴道微生态 预后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