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3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宋代“中国”意识的凸显——关于近世民族主义思想的一个远源 被引量:108
1
作者 葛兆光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12,共8页
直到宋代,由于北方辽、西夏和后来金、元等异族政权的先后崛起,才真正打破了唐以前汉族中国人关于天下、中国与四夷的传统观念和想像,有了实际的敌国意识和边界意识,才有了关于"中国"有限的空间意识。这种意识不同于欧洲近代... 直到宋代,由于北方辽、西夏和后来金、元等异族政权的先后崛起,才真正打破了唐以前汉族中国人关于天下、中国与四夷的传统观念和想像,有了实际的敌国意识和边界意识,才有了关于"中国"有限的空间意识。这种意识不同于欧洲近代民族国家意识,它的真正形成,不仅成为宋代士人极力确立"中国"与"道统"的合法性的历史背景,而且成为近世中国民族主义的一个远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宋代 正统 道统 民族国家 民族主义
下载PDF
明代前期潮州海防及其历史影响(上) 被引量:37
2
作者 陈春声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4-32,共9页
明代潮州的海防格局,是在洪武朝30多年间逐步建立起来的。文章主要通过明代地方文献的分析,描述明初潮州海防系统建立的缘由、过程和制度变迁,探讨沿海卫所布局所反映的潮州地方社会情形,从一个侧面反映明初中央王朝的政策在沿海边远地... 明代潮州的海防格局,是在洪武朝30多年间逐步建立起来的。文章主要通过明代地方文献的分析,描述明初潮州海防系统建立的缘由、过程和制度变迁,探讨沿海卫所布局所反映的潮州地方社会情形,从一个侧面反映明初中央王朝的政策在沿海边远地区推行的实况及地方社会的因应过程。文章也力图从当时社会的实际情况出发去理解海防体系建构过程的种种安排,并揭示这一过程对地方社会的长远影响。文章试图说明,就户籍和田土管理制度而言,明初潮州地方确实存在着行政和军事两大相互独立的系统,但与北方和西南沿边地区不同的是,东南沿海的“沿海卫所”和“内地卫所”可能并未因为这种管理体制的差别,而成为独立于府县之外的“地理单位”。相反地,潮州沿海的各个守御千户所都与周围的乡村有密切的联系,成为理解小范围地域社会发展脉络不可或阙的重要因素。明初潮州海防另一影响深远的举措,是南澳岛的弃守。洪武初年曾将粤闽交界洋面南澳岛的居民纳入版图,但洪武、永乐年间“弃而不守”。南澳岛因而成为各国商人和各种海上活动力量聚集之区,从而变成有明一代闽粤海防的心腹大患,其影响直至清初实施迁界政策之后。文章也对这一举措的历史影响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海防 卫所 屯田 潮州
下载PDF
鄩氏诸器铭文及其相关历史问题 被引量:19
3
作者 陈絜 《故宫博物院院刊》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3-26,157,共14页
周代金文所见之鄩氏,应该是文献失载的子姓之国或子姓之族,乃殷商王族之支庶,或为殷末征人方的直接产物,其地望大致在今山东济南附近。周人入主中原后,鄩氏臣服于有周,甚至直接成了齐国的附庸。两周之际,该族曾经与曹姓之邾、任姓之吕... 周代金文所见之鄩氏,应该是文献失载的子姓之国或子姓之族,乃殷商王族之支庶,或为殷末征人方的直接产物,其地望大致在今山东济南附近。周人入主中原后,鄩氏臣服于有周,甚至直接成了齐国的附庸。两周之际,该族曾经与曹姓之邾、任姓之吕或曹姓之莒等小国联姻。春秋晚期,则为强齐所吞并。而传统的莒国改姓之说,尚有疑点,曹姓之说或更为可靠。至于鄩仲匜铭中的"(?)",实为"吕子"二字的合文,其中的"(?)"符,是借笔合文的指示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代 青铜器铭文 鄩族 族姓 地望
原文传递
明代前期潮州海防及其历史影响(下) 被引量:18
4
作者 陈春声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6-52,共7页
明代潮州的海防格局,是在洪武朝30多年间逐步建立起来的。文章主要通过明代地方文献的分析,描述明初潮州海防系统建立的缘由、过程和制度变迁,探讨沿海卫所布局所反映的潮州地方社会情形,一个侧面反映明初中央王朝的政策在沿海边远地区... 明代潮州的海防格局,是在洪武朝30多年间逐步建立起来的。文章主要通过明代地方文献的分析,描述明初潮州海防系统建立的缘由、过程和制度变迁,探讨沿海卫所布局所反映的潮州地方社会情形,一个侧面反映明初中央王朝的政策在沿海边远地区推行的实况及地方社会的因应过程。文章也力图从当时社会的实际情况出发去理解海防体系建构过程的种种安排,并揭示这一过程对地方社会的长远影响。文章试图说明,就户籍和田土管理制度而言,明初潮州地方确实存在着行政和军事两大相互独立的系统,但与北方和西南沿边地区不同的是,东南沿海的“沿海卫所”和“内地卫所”可能并未因为这种管理体制的差别,而成为独立于府县之外“地理单位”。相反的,潮州沿海的各个守御千户所都与周围的乡村有密切的联系,成为理解小范围地域社会发展脉络不可或阙的重要因素。明初潮州海防另一影响深远的举措,是南澳岛的弃守。洪武初年曾将粤闽交界洋面南澳岛的居民纳入版图,但洪武、永乐年间“弃而不守”。南澳岛因而成为各国商人和各种海上活动力量聚集之区,从而变成有明一代闽粤海防的心腹大患,其影响直至清初实施迁界政策之后。文章也对这一举措的历史影响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海防 卫所 屯田 潮州
下载PDF
论清代青海东部地区的行政变革与地方民族社会 被引量:14
5
作者 杜常顺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64-71,109,共8页
改卫所为府、县(厅)是清代青海东部地区重大的行政变革,与此相应,清王朝大力推行移民垦殖和"文治"、"教化",从而推动了青海东部地方经济社会与文化以"内地化"为目标的巨大变化。然而,基于"最小化统... 改卫所为府、县(厅)是清代青海东部地区重大的行政变革,与此相应,清王朝大力推行移民垦殖和"文治"、"教化",从而推动了青海东部地方经济社会与文化以"内地化"为目标的巨大变化。然而,基于"最小化统治成本"的考量和"王权止于县政"的王朝政治传统,地方行政变革中遵循了从俗从宜的策略,因此,在府、县(厅)行政架构中,青海东部民族基层社会仍然是由地方性秩序主导的。也正因为如此,清代青海东部地区一方面成为王朝国家所谓的"内地",但另一方面,仍然保持着浓郁的"边地"色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西宁府 行政变革 王朝国家 地方民族社会
原文传递
清代宗教与国家关系简论 被引量:12
6
作者 祁美琴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46-153,共8页
清朝开启了真正融合北方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的时代,同时又是中国传统统治思想与近代西方基督教文明产生激烈碰撞的时期。清朝国家的这一特性,决定了清朝宗教政策的特征是:以儒家文化和藏传佛教为主导,兼顾传统释道和伊斯兰教,排斥新... 清朝开启了真正融合北方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的时代,同时又是中国传统统治思想与近代西方基督教文明产生激烈碰撞的时期。清朝国家的这一特性,决定了清朝宗教政策的特征是:以儒家文化和藏传佛教为主导,兼顾传统释道和伊斯兰教,排斥新"入侵"的基督教。有清一代,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各自的境遇虽然不同,但均对清朝国家产生了影响,尤其是藏传佛教对蒙藏地区的影响更加深远。总体来看,清廷对各类宗教基本采取一种政治功利化的态度,有利有用则推举,无利无用则抑制,这也是清代统治者始终没有为后来的某一宗教所控制、各教派的兴衰基本限制在皇权之下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宗教 国家
原文传递
国家与社会:明清时期福建泉州乡约的地域化——以《福建宗教碑铭汇编·泉州府分册》为中心 被引量:10
7
作者 常建华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0-46,共7页
明代福建泉州乡约大规模推行是在嘉靖、隆庆、万历时期,当时泉州推行乡约是在知府、知县的号召与士大夫的积极参与下实践的。明朝推行的里社制度与乡约的精神非常接近,推行乡约又借助了里社。由于社庙演变为神庙,乡约与神庙产生了密切... 明代福建泉州乡约大规模推行是在嘉靖、隆庆、万历时期,当时泉州推行乡约是在知府、知县的号召与士大夫的积极参与下实践的。明朝推行的里社制度与乡约的精神非常接近,推行乡约又借助了里社。由于社庙演变为神庙,乡约与神庙产生了密切联系。清代泉州推行的乡约与保甲混合,而在基层社会行政化。所庙合一,约保合一,致使乡约在基层社会扎根,实现地域化。士大夫倡导乡约,不可避免地同传统的民间信仰发生关系,但不是与传统民间文化对立。从区域社会文化的视角看待碑铭,碑铭显示出不同于传统史学的社会史资料价值。碑铭是研究地域史的重要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的泉州乡约 《福建宗教碑铭汇编》 乡约的地域化 国家与社会
下载PDF
里耶秦简所见秦代公田及相关问题 被引量:11
8
作者 魏永康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9-51,共13页
里耶秦简的出土,为我们进一步了解秦"公田"的经营和管理等内容提供了可能。秦公有土地的管辖可以划分为都官所属、郡县所属、田部所属。公田的劳动力来源于刑徒、官奴婢和戍卒,也采取假田于民的方式。所有的收获与支出由各县... 里耶秦简的出土,为我们进一步了解秦"公田"的经营和管理等内容提供了可能。秦公有土地的管辖可以划分为都官所属、郡县所属、田部所属。公田的劳动力来源于刑徒、官奴婢和戍卒,也采取假田于民的方式。所有的收获与支出由各县的仓啬夫负责。对上计与考课有严格的管理。从秦公田的经营情况来看,当时并没有王室财政与国家财政的分野,"公田"收益是重要的财政来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田 管理机构 国家财政
原文传递
清代寺庙产业纠纷中的国家与社会——以档案与判牍资料为例 被引量:9
9
作者 吴欣 《中国社会历史评论》 2006年第1期235-247,共13页
寺观作为神圣的信仰之地,其产业的买卖租佃关系到多方利益,其中,僧道对寺观拥有经理的权利,而施主或地方士绅因捐献或寺观本身的地域性特征也对寺观产业的转移拥有一定的干预权。地方官员则以是否有利于维护风教为宗旨,或打击没收寺观产... 寺观作为神圣的信仰之地,其产业的买卖租佃关系到多方利益,其中,僧道对寺观拥有经理的权利,而施主或地方士绅因捐献或寺观本身的地域性特征也对寺观产业的转移拥有一定的干预权。地方官员则以是否有利于维护风教为宗旨,或打击没收寺观产业,或支持宽容寺观的存在。涉及寺庙产业的诉讼案件充分展示了官、民、僧道之间的判与罚、背离与合作的相互关系,以及在这种关系中制衡社会秩序稳定的制度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寺庙产业 纠纷 清代 国家与社会
原文传递
汉代中国经济、社会和国家权力——评许倬云的《汉代农业:早期中国农业经济的形成》 被引量:7
10
作者 陈启云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12,共12页
许倬云所著的《汉代农业早期中国农业经济的形成》是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汉代研究丛书”之一种。该著作不仅为西方读者考察和介绍了关于汉代农业的重要史料,而且还进一步诠释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的历史。但是,受魏特... 许倬云所著的《汉代农业早期中国农业经济的形成》是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汉代研究丛书”之一种。该著作不仅为西方读者考察和介绍了关于汉代农业的重要史料,而且还进一步诠释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的历史。但是,受魏特夫“亚细亚型社会”和“东方专制主义”观点的影响,作者在运用相关考察汉代农业经济时,却忽略了对传统史料的考证和诠释。这种倾向,导致了作者在论述水利工程、人口增长、佃农人数、国家权力和田租数量等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要素时,忽略或误读了传统史料所表达的基本信息。同样,作者对汉代地主阶级势力所作出的过低的估计也存在着相当问题。实际上,整个汉代,地主阶级的发展是极为活跃的西汉后期,地主豪强兼并土地已愈演愈烈;迨至东汉,随着田庄的兴起,汉朝统一的根基不断被腐蚀,最后终于瓦解了汉王朝的统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经济 社会 国家权力
下载PDF
清代瓷质祭礼器略论 被引量:9
11
作者 王光尧 《故宫博物院院刊》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70-79,T006-T008,共13页
本文通过对故宫博物院藏瓷器实物的考察,并结合《皇朝礼器图式》、《备物昭诚》等内府彩绘本清代典制书籍,考述了礼书记载的各式瓷质仿古礼器在乾隆时期确有生产,且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朝都有补做。同时,因清代礼制规定国家诸... 本文通过对故宫博物院藏瓷器实物的考察,并结合《皇朝礼器图式》、《备物昭诚》等内府彩绘本清代典制书籍,考述了礼书记载的各式瓷质仿古礼器在乾隆时期确有生产,且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朝都有补做。同时,因清代礼制规定国家诸祀和内廷诸祀的行礼场所和受祭对象不同,导致瓷质祭礼器的生产制度、造型与种类也有所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瓷质祭礼器 生产制度 造型 种类 国家诸祀 内廷诸祀
原文传递
论唐代版授高年中的州级官员 被引量:8
12
作者 夏炎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03-111,共9页
“版授”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非正规性的任官制度,具有自行任命官员和对高年授职两种不同的含义。这种制度在北朝开始出现,并被隋唐所继承。在唐代,版授制度一直是中央政府的一项重要施政措施,其中版授高年制度尤具特色。在唐代版授高... “版授”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非正规性的任官制度,具有自行任命官员和对高年授职两种不同的含义。这种制度在北朝开始出现,并被隋唐所继承。在唐代,版授制度一直是中央政府的一项重要施政措施,其中版授高年制度尤具特色。在唐代版授高年的官职中,州级重要官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鉴于州级官员在唐代行政体系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对版授高年中的州级官员进行研究,有助于加深对唐代政治制度的某些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版授 刺史 上佐
下载PDF
阿富汗穆沙希班王朝的部落社会治理及启示 被引量:9
13
作者 闫伟 《西亚非洲》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06-129,共24页
阿富汗呈现"强社会、弱国家"的权力分布模式。部落社会松散却十分强大,国家则孱弱无能,无法有效控制部落社会。如何整合部落社会成为近代以来阿富汗社会政治发展的难题。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穆沙希班王朝构建了独特的部落... 阿富汗呈现"强社会、弱国家"的权力分布模式。部落社会松散却十分强大,国家则孱弱无能,无法有效控制部落社会。如何整合部落社会成为近代以来阿富汗社会政治发展的难题。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穆沙希班王朝构建了独特的部落社会治理模式。它首先利用当时的国际形势,从美、苏获取巨额外援,使国家摆脱对部落社会的依赖。借此,阿富汗一方面采取维持部落社会的传统自治、免税和提供补助等举措与部落结成联盟,同时切断部落与宗教阶层的联系,使部落失去了动员能力;另一方面,穆沙希班王朝渐进地推动部落社会变革,依靠外援强化国家的治理能力。这一政策虽维持了部落社会近半个世纪的稳定,但并未真正解决如何整合部落社会的问题,最终成为触发阿富汗问题的重要因素,在当前阿富汗重建中亦可见其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治理 阿富汗 穆沙希班王朝 部落组织 “地租型国家”
原文传递
唐朝后期与南诏的关系考察 被引量:6
14
作者 牛秋实 《学术探索》 2004年第6期94-97,共4页
唐朝自贞元年间和南诏结盟以后 ,由于吐蕃的衰落 ,而唐朝至安史之乱后藩镇的跋扈 ,中央政权的衰弱 ,南诏反而强大起来。唐朝最后由于内政的混乱 ,外有南诏的寇略边境 ,导致最后的灭亡。
关键词 唐朝 南诏 李德裕
下载PDF
常与变:唐、清西域治理之比较 被引量:8
15
作者 白京兰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4-35,213,共13页
唐、清为中国历代王朝治理西域的两个最具代表性的朝代,其治理诸端较为集中地体现了王朝国家建构及清末民族国家建构转型之发展流变。文章以国家建构为主题,从唐、清西域治理之比较切入,从唐、清二代于西域治理之族群文化背景、天下体... 唐、清为中国历代王朝治理西域的两个最具代表性的朝代,其治理诸端较为集中地体现了王朝国家建构及清末民族国家建构转型之发展流变。文章以国家建构为主题,从唐、清西域治理之比较切入,从唐、清二代于西域治理之族群文化背景、天下体制、羁縻制度、治边法制及近代转型等五个基本方面展开具体分析,通过比较唐、清西域治理之异同,阐明唐代于清代西域治理之规定性、清代于唐代西域治理之连续性以及唐、清二代西域治理的相异性,为当代新疆治理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清代 西域治理 国家建构
原文传递
在无为而治与英雄主义的失败之间——清代国家能力与经济发展概论 被引量:8
16
作者 彭慕兰 周琳(译) 《中国经济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9-38,共20页
一直以来,许多研究者都致力于讨论:清代的国家究竟在多大程度上介入经济,而这种介入又在何种程度上促进或阻碍了经济的发展。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要从观念、概念的层面进行剖析,还要因时因地而论。清代的国家维系了一个有利于绝大部... 一直以来,许多研究者都致力于讨论:清代的国家究竟在多大程度上介入经济,而这种介入又在何种程度上促进或阻碍了经济的发展。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要从观念、概念的层面进行剖析,还要因时因地而论。清代的国家维系了一个有利于绝大部分地区实现斯密型增长的制度结构,同时保持着相对低的税收水平,但其在经济方面最重要的作为在于兴建和维持交通、防洪和水利灌溉的基础设施。在这些方面,国家会采取哪些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方官员认为哪些措施是必要的,以及哪些事务可以交给非官方人士去经管。这样一来,不同地区的情况就会有很大的差别,但是国家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时期仍然可以有所作为。在一些相对贫穷而且生态脆弱的地区,地方官员曾经实施过一些相当亮眼的治理举措;在比较富裕的地区,国家对经济、社会事务的介入相对少一些,地方精英则承担了更多的治理责任和社会控制工作。尽管许多研究者认为,帝制晚期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很大程度上受限于国家财政,本文并不同意这样的观点。许多事例都显示,清代国家建设基础设施的能力明显要高于其维护基础设施的能力,而后者对财政经费的要求显然要比前者少得多。这就提示我们,必须要深入剖析清代国家在日常监管方面存在的问题,必须要关注"国家与精英关系",要注意"运动"在清代国家治理中的意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进一步理解清代国家在经济发展历程中的成就与局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国家能力 经济发展 国家存续 国家与社会关系
原文传递
试论唐代都督府与州的关系 被引量:5
17
作者 夏炎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7-35,共9页
唐代,都督一般兼任治所州的刺史,出现了都督、刺史两个长官合一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都督府与治所州政府之间的关系存在两种形式:一种形式是都督府与治所州政府之间是合署办公的关系,两套僚属机构合并;另一种形式则是都督府与治所州存... 唐代,都督一般兼任治所州的刺史,出现了都督、刺史两个长官合一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都督府与治所州政府之间的关系存在两种形式:一种形式是都督府与治所州政府之间是合署办公的关系,两套僚属机构合并;另一种形式则是都督府与治所州存在着都督府官员与州级官员两套僚佐系统,这两套系统虽拥有一个长官,但并不是合署办公,而是相对独立,互不统属。都督府与其属州是上下级的统属关系,具体表现在上下级行政关系、对属州的监察职能以及军事管理职能等三个方面。随着唐代都督府的名存实亡以及藩镇的崛起,都督府与属州之间的行政统属关系变得越来越微弱,但是这种都督府统属数州的体制直接影响到唐后期的藩镇统属属州的体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都督府 属州
下载PDF
明代国家山川祭祀的礼仪形态和多重意义 被引量:8
18
作者 张勃 《中原文化研究》 2017年第2期110-117,共8页
明代国家山川祭祀礼仪是中国国家山川祭祀传统的重要环节,其基本形态在明太祖时期已经基本确定。这一礼仪主要可以从山川祭祀的主体、对象、时间、场所、陈设、乐舞、仪式程序等方面考察。其中,山川祭祀的主体包括中央政府、藩王、府州... 明代国家山川祭祀礼仪是中国国家山川祭祀传统的重要环节,其基本形态在明太祖时期已经基本确定。这一礼仪主要可以从山川祭祀的主体、对象、时间、场所、陈设、乐舞、仪式程序等方面考察。其中,山川祭祀的主体包括中央政府、藩王、府州县等层面;祭祀对象大致可分为岳镇海渎、陵山、京畿山川、天下山川和外夷山川等;祭祀时间因祭祀形式不同而不同;祭祀的场所主要在坛场和祠庙。明代山川祭祀礼仪是一套复杂的仪式和象征体系,具有多重意义,主要表现在:第一,山川为万民所瞻仰,乃财用之所出,山川祭祀是崇拜和感恩山川的表达;第二,山川是国土疆域的象征,山川祭祀是建立统治合法性、确认和维护权力秩序的重要手段;第三,山川"能出云,为风雨",是天意的载体,以回应灾变为内容的山川祭祀是统治者发挥公共职能的重要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国家祭祀 山川祭祀
下载PDF
清乾隆年编《华夷译语》述论 被引量:8
19
作者 春花 李英 郭金芳 《故宫学刊》 2018年第1期380-396,共17页
清代乾隆帝对于民族问题始终予以高度重视,自乾隆十三年(1748年)开始由礼部下属会同四译馆与军机处一同主持纂修国内外众多民族语言辞书,今统称为《华夷译语》。当时《华夷译语》尚未刊行,均为孤本,并珍藏于皇宫大内。今故宫博物院图书... 清代乾隆帝对于民族问题始终予以高度重视,自乾隆十三年(1748年)开始由礼部下属会同四译馆与军机处一同主持纂修国内外众多民族语言辞书,今统称为《华夷译语》。当时《华夷译语》尚未刊行,均为孤本,并珍藏于皇宫大内。今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及故宫出版社发掘整理影印出版馆藏42种71册《华夷译语》,可为世人展示罕见的资料,也可为十八世纪西欧、东南亚及我国西南地区民族语言学和翻译史研究,提供极大的方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民族 西洋 藩属国 语言
原文传递
清朝对甘青土司的治理及其影响 被引量:7
20
作者 武沐 赵洁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94-101,125,126,共9页
清代甘青地区虽未进行大规模"改土归流",但清政府对于甘青土司仍然从政治、军事、经济、法律、"教化"等多方面进行了全面治理,如从体制上削弱土司,对甘青土司采取恩威并治的手段,强化法律约束,严控土司武装与禁止... 清代甘青地区虽未进行大规模"改土归流",但清政府对于甘青土司仍然从政治、军事、经济、法律、"教化"等多方面进行了全面治理,如从体制上削弱土司,对甘青土司采取恩威并治的手段,强化法律约束,严控土司武装与禁止私藏武器,以及经济上的釜底抽薪。由于这些措施的实施,甘青土司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甘青土司对中央的依赖与认同进一步强化,土司地区存在的二元政治结构逐步瓦解;汉化与整合加速了甘青土司的衰败,儒家文化为中心的"教化"开始向土司内部渗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治理 土司 甘青地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