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24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世纪90年代中国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被引量:722
1
作者 刘纪远 张增祥 +6 位作者 庄大方 王一谋 周万村 张树文 李仁东 江南 吴世新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12,共12页
在土地利用变化时空信息平台的支持下 ,本文对我国 2 0世纪 80年代末到 90年代末的土地利用变化过程进行了全面分析 ,揭示了我国 10年来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规律 ,分析了这些规律形成的主要政策、经济和自然成因。研究表明 ,2 0世纪 90年... 在土地利用变化时空信息平台的支持下 ,本文对我国 2 0世纪 80年代末到 90年代末的土地利用变化过程进行了全面分析 ,揭示了我国 10年来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规律 ,分析了这些规律形成的主要政策、经济和自然成因。研究表明 ,2 0世纪 90年代 ,全国耕地总面积呈北增南减、总量增加的趋势 ,增量主要来自对北方草地和林地的开垦。林业用地面积呈现总体减少的趋势 ,减少的林地主要分布于传统林区 ,南方水热充沛区造林效果明显。中国城乡建设用地整体上表现为持续扩张的态势。 90年代后 5年总体增速减缓 ,西部增速加快。 2 0世纪90年代我国的土地利用变化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差异 ,政策调控和经济驱动是导致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时空差异的主要原因。据此 ,本文提出在今后的全国土地利用规划中 ,应充分考虑我国现代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分异规律。同时 ,在生态环境恢复与建设规划中也应强调自然地理地带的针对性 ,同时要改变传统的资源规划与管理思路 ,在基础设施日益完备的条件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数据库 遥感 分布规律 土地资源 生态环境 中国
下载PDF
1990年代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及其动力机制 被引量:285
2
作者 张庭伟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7-14,共8页
1990年代 ,中国许多城市所发生的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和城市的拓展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分析了其经济、社会、文化、政策诸项动力因素 ,并讨论了不同发展战略下城市规划的作用。
关键词 城市空间 城市规划 中国 90年代
下载PDF
可溶性有机碳的含量动态及其与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关系 被引量:282
3
作者 李忠佩 张桃林 陈碧云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44-552,共9页
采用我国东部地区的黑土、潮土、黄泥土和红壤水稻土 ,通过室内分析和培育试验 ,研究了不同水分条件下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及土壤有机碳矿化量的动态变化 ,分析了淹水导致可溶性有机碳含量的变化程度及其对土壤有机碳矿化量的可能影响。结... 采用我国东部地区的黑土、潮土、黄泥土和红壤水稻土 ,通过室内分析和培育试验 ,研究了不同水分条件下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及土壤有机碳矿化量的动态变化 ,分析了淹水导致可溶性有机碳含量的变化程度及其对土壤有机碳矿化量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 ,可溶性有机碳含量与水土比呈直线相关关系 ,累计提取量随浸提时间增加 ,单次提取量随提取次数降低。在 8周的培养期内 ,淹水处理的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均显著高于好气处理 ,黄泥土一号高 4 6 %~ 117% (p <0 0 5 ) ,黄泥土二号高 112 %~ 2 85 % (p <0 0 0 1) ,潴育黄泥田高 2 1%~ 73% (p <0 0 5 )。在培养的前 3周 (黄泥土一号 )或前 4周 (黄泥土二号 ) ,不同水分处理的日均土壤有机碳矿化量有极显著差异 (p <0 0 1) ,其后 ,差异不显著 ;但在整个培养过程中 ,淹水处理的累计土壤有机碳矿化量均极显著高于好气处理 (p <0 0 1)。培养过程中 ,土壤有机碳的矿化速率动态与可溶性有机碳含量的变化趋势相一致 ,特别是黄泥土二号 ,可溶性有机碳含量与土壤有机碳日均矿化量达到极显著的相关关系 (好气相关系数 0 94 2 ,淹水相关系数 0 975 )。结果还表明 ,两种黄泥土有机碳矿化量 (包括日均矿化量和累计矿化量 )的差异并不与全土有机碳含量相关 ,而主要是其可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有机碳 含量 动态变化 土壤有机碳 矿化
下载PDF
中国大陆及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分区 被引量:237
4
作者 谢富仁 崔效锋 +2 位作者 赵建涛 陈群策 李宏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654-662,共9页
以“中国大陆地壳应力环境基础数据库”资料为基础 ,总结了中国大陆及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基本特征 ,提出了划分构造应力分区的原则 ,将中国大陆及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划为四级应力区 .指出一级构造应力区主要受板块边界的几何特征和作... 以“中国大陆地壳应力环境基础数据库”资料为基础 ,总结了中国大陆及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基本特征 ,提出了划分构造应力分区的原则 ,将中国大陆及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划为四级应力区 .指出一级构造应力区主要受板块边界的几何特征和作用在边界上的力所控制 ,应力作用在大范围和长时间内保持均匀和稳定 ;二级构造应力区受控于区域块体间的相互作用 ,在较大区域范围内应力作用具有较强的相关性 ;三级构造应力区受控于区域内部块体间的相互作用 ,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应力结构具有相似性 ;四级构造应力区受控于块体和断裂相互作用的影响 ,其应力性状 (方向、强度、结构等 )一致性较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应力场 分区 动力学 中国大陆
下载PDF
认知的具身化 被引量:237
5
作者 李恒威 盛晓明 《科学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84-190,共7页
随着认知的计算隐喻的局限和困境的加深,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在认知科学中具身化的观念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强调。具身化、情境性和生成的思想在认知科学中已经有了广泛的融合。具身认知的思想认为,认知不是一个先验的逻辑能力,而是一... 随着认知的计算隐喻的局限和困境的加深,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在认知科学中具身化的观念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强调。具身化、情境性和生成的思想在认知科学中已经有了广泛的融合。具身认知的思想认为,认知不是一个先验的逻辑能力,而是一个连续进化的发展的情境性过程;身体在认知中之所以是核心的,是因为身体活动本身体现了推动认知发展的生存意向性。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内化理论、莱考夫和约翰逊的隐喻投射理论表明了身体活动是如何向高级认知发展的。目前借助动力系统理论,关于具身认知的神经建模研究也蓬勃发展起来。一个对认知更为全景的轮廓已经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科学 情境性 生成 具身化 内化理论 动力系统理论
下载PDF
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过程中群落动态研究 被引量:193
6
作者 喻理飞 朱守谦 +2 位作者 叶镜中 魏鲁明 陈正仁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7,共7页
研究了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过程中群落的动态特征。群落组成结构变化体现于不同适应等级种组的变化 ,不同恢复阶段各种组的优势地位不同 ,草本群落阶段与草灌过渡阶段 ,灌丛灌木阶段与灌乔过渡阶段 ,常绿落... 研究了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过程中群落的动态特征。群落组成结构变化体现于不同适应等级种组的变化 ,不同恢复阶段各种组的优势地位不同 ,草本群落阶段与草灌过渡阶段 ,灌丛灌木阶段与灌乔过渡阶段 ,常绿落叶阔叶林阶段与顶极群落阶段其居优势地位的种组分别为先锋种 ,次先锋种和过渡种 ,次顶极种和顶极种 ,种组替代规律是先锋种经次先锋种、过渡种最终被次顶极种和顶极种替代。随着退化喀斯特群落自然恢复 ,群落高度 (0 6~ 16 9m)、盖度 (0 2 9~ 0 79)、显著度 (0 872 0~2 1 8981cm2 ·m- 2 )逐渐提高 ,而密度早期增大之后逐渐降低 (36 32 8~ 5 6 116株·hm- 2 ,5 6 116~ 2 372株·hm- 2 ) ;物种数 (16~ 5 0 )、Shannon Wiener多样性指数 (0 99~ 4 72 )、均匀度 (0 77~ 0 83)升高而生态优势度 (0 16~ 0 0 5 )降低 ;群落生物量 (3 4 9~ 87 4 5t·hm- 2 )逐渐积累增大 ;萌生株数减少而实生株数增多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喀斯特森林 自然恢复 群落组成 群落结构 动态变化
下载PDF
电力电子化电力系统多尺度电压功角动态稳定问题 被引量:232
7
作者 袁小明 程时杰 胡家兵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9期5145-5154,5395,共11页
随着可再生能源发电、远距离输电及无功补偿和交流传动等应用的快速发展,电力电子变换装备以其在电能变换方面的灵活性在电力系统中的渗透水平不断提高,深刻地改变着电力系统的动态行为。近年来,国内外电力系统持续出现各种不明机理的... 随着可再生能源发电、远距离输电及无功补偿和交流传动等应用的快速发展,电力电子变换装备以其在电能变换方面的灵活性在电力系统中的渗透水平不断提高,深刻地改变着电力系统的动态行为。近年来,国内外电力系统持续出现各种不明机理的动态问题,对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和运行构成重大威胁。该文从主要发电、输电和负荷装备的控制方式、动态特性及其对电力系统动态行为的影响角度出发,分析一次调频时间尺度以下电力电子化电力系统电压功角动态稳定问题的多尺度特征,并初步提出基于幅相运动方程、自稳性致稳性及广义稳定器等3个方面的系统建模、分析和控制的一般化概念和方法,即幅相动力学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电子化电力系统 多时间尺度动态过程 幅相运动方程 自稳性/致稳性 广义稳定器 幅相动力学
下载PDF
鄂尔多斯块体新生代构造活动和动力学的讨论 被引量:197
8
作者 邓起东 程绍平 +2 位作者 闵伟 杨桂枝 任殿卫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1999年第3期13-21,共9页
鄂尔多斯块体除西南边界为挤压边界外, 四周被共轭剪切拉张带所围限,东西和南北两侧分别为右旋和左旋剪切拉张带, 全新世水平和垂直滑动速率分别达5m m /a 和03~3m m /a。鄂尔多斯块体自始新世起从西南挤压边界两端... 鄂尔多斯块体除西南边界为挤压边界外, 四周被共轭剪切拉张带所围限,东西和南北两侧分别为右旋和左旋剪切拉张带, 全新世水平和垂直滑动速率分别达5m m /a 和03~3m m /a。鄂尔多斯块体自始新世起从西南挤压边界两端开始发育,逐渐向远端发展, 至上新世最后形成山西断陷盆地带。新生代以来块体不断缓慢上升, 距今 140 Ma 以来的隆起总量为 160m 。形变测量说明块体现代隆升速率为 1~28m m /a, 周缘断陷盆地带现代下降速率为- 4~- 5m m /a。块体内部莫霍面变化平缓, 埋深40km ~42km , 上地幔高导层埋深123km ~131km , 它们在周缘断陷盆地带相对隆起, 前者隆起幅度 15km ~6km , 后者埋深仅70km ~100km 。6 级以上地震均发生在块体周边活动构造带内, 块体内部无6 级以上地震发生, 4~5 级地震也很少。震源机制、地应力和断层滑动矢量测量等得到的主压应力方位为 N E N E E向,与控制块体周边活动构造的区域应力场一致,主要与青藏块体的 N E向挤压作用相关,盆地地下深部物质上涌产生的垂直力也起着重要作用。所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块体 新构造活动 动力学 新生代
下载PDF
对新疆地壳结构与构造演化几个问题的简要评述 被引量:168
9
作者 李锦轶 肖序常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405-419,共15页
本文简要评述了新疆地区前震旦纪构造格局、古生代洋盆打开与闭合的时限、北疆晚古生代岩浆活动的构造背景与成因机制、新疆侏罗纪以来的陆内地壳演化、以及新疆地壳现今结构及其形成与演化的动力学机制等问题 ,并且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
关键词 新疆 地壳结构与构造演化 动力学机制
下载PDF
科尔沁沙地植物群落恢复演替系列种群生态位动态特征 被引量:141
10
作者 张继义 赵哈林 +1 位作者 张铜会 赵学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2741-2746,共6页
以科尔沁沙地草地植被恢复过程不同阶段和不同演替时间的 6个群落类型的取样为对象 ,研究了植被恢复过程群落演替序列主要种群的生态位动态特征。结果表明 :演替过程每一群落类型优势种的作用明显 ,具有最大的生态位宽度。生态位宽度在... 以科尔沁沙地草地植被恢复过程不同阶段和不同演替时间的 6个群落类型的取样为对象 ,研究了植被恢复过程群落演替序列主要种群的生态位动态特征。结果表明 :演替过程每一群落类型优势种的作用明显 ,具有最大的生态位宽度。生态位宽度在演替序列的动态变化较好地对应着种群动态 ,生态位宽度是种群动态的一个间接测度。是种群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数量表达 ,能够较好地解释群落演替过程种群的环境适应性和资源利用能力。沙米、雾冰藜、狗尾草、差巴嘎蒿、猪毛菜、隐子草分别是演替时间为 1 a、3a、5 a、1 2 a、2 0 a和 30 a群落的优势种群。在群落演替序列较高的生态位重叠是适宜生境斑块化和空间异质性的结果 ,同时也反映了演替序列群落的过渡性质以及群落结构的不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尔沁沙地草地 植物群落 种群 生态位 动态特征 植被恢复 演替过程
下载PDF
地形对降水的影响研究概述 被引量:165
11
作者 廖菲 洪延超 郑国光 《气象科技》 2007年第3期309-316,共8页
简要回顾了近些年来有关地形对降水影响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地形的动力效应和热力效应,详细分析了地形的动力、热力效应引起的降水和云物理变化。重点分析了地形对气候尺度、天气尺度、中尺度及对流性天气系统降水的影响。简单地讨论了... 简要回顾了近些年来有关地形对降水影响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地形的动力效应和热力效应,详细分析了地形的动力、热力效应引起的降水和云物理变化。重点分析了地形对气候尺度、天气尺度、中尺度及对流性天气系统降水的影响。简单地讨论了在研究地形对降水影响时观测分析、气候统计、理论分析及数值模拟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未来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 降水 动力 热力 云物理
下载PDF
土壤钾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141
12
作者 金继运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94-101,共8页
本文对近十几年夹国内外关于土壤钾素研究的进展进行了综合评述。土壤钾按其存在形态分为水溶性钾、交换性钾、非交换性钾和矿物态钾,而交换性钾又可进一步分为表面吸附的钾和特殊吸附的钾。各形态钾的含量及其相互转化过程决定土壤供... 本文对近十几年夹国内外关于土壤钾素研究的进展进行了综合评述。土壤钾按其存在形态分为水溶性钾、交换性钾、非交换性钾和矿物态钾,而交换性钾又可进一步分为表面吸附的钾和特殊吸附的钾。各形态钾的含量及其相互转化过程决定土壤供钾能力。研究土壤钾素转化热力学的方法主要有体系平衡法和动力学方法,所得出的自由能、焓、熵等热力学参数有助于解释土壤体系中钾素转化的机制。土壤钾素转化动力学的研究方法有振荡平衡法、流动交换法和树脂交换法,其结果常用一级方程和Parabolic扩散方程模拟。根际钾素动态研究进展较快,其研究结果已被用来解释土壤供钾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钾 存在形态 转化过程 热力学
下载PDF
特殊软岩软化的微观机制研究 被引量:143
13
作者 周翠英 谭祥韶 +2 位作者 邓毅梅 张乐民 王建华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94-400,共7页
软岩软化的机制问题是涉及到软岩力学变异性和工程设计的重要问题。针对华南地区广为分布的“红层”——红色砂岩、泥岩以及炭质泥岩等特殊软岩,结合广东省东深供水改造工程建设,设计了该类软岩的系列饱水试验。通过扫描电镜、偏光显微... 软岩软化的机制问题是涉及到软岩力学变异性和工程设计的重要问题。针对华南地区广为分布的“红层”——红色砂岩、泥岩以及炭质泥岩等特殊软岩,结合广东省东深供水改造工程建设,设计了该类软岩的系列饱水试验。通过扫描电镜、偏光显微镜、能谱分析、粉晶X射线衍射以及岩石的物理力学测试等手段测定软岩微观结构、矿物成分、物理力学性质、水溶液的化学成分及其随时间的变化特点,揭示软岩性质软化的动态变化规律,探讨其软化微观机制。研究表明,该类软岩的软化主要是由于粘土矿物吸水膨胀与崩解机制、离子交换吸附作用、易溶性矿物溶解与矿物生成、软岩与水作用的微观力学作用机制、软岩软化的非线性化学动力学机制的综合作用造成的。分析认为,粘土矿物吸水膨胀与崩解机制、离子交换吸附机制及软岩与水相互作用的微观力学作用机制在该类软岩软化中起主导作用。而软岩软化的非线性动力学机制是软岩软化定量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殊软岩 软化 饱水试验 微观机制 非线性动力学
下载PDF
岩石等脆性材料动力强度依赖应变率的物理机制 被引量:142
14
作者 戚承志 钱七虎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77-181,共5页
脆性材料,如岩石,其动力强度随应变率的变化特性以往大多局限于实验研究,而理论研究,特别是从低应变率区到高应变率区的系统的物理机制研究很少。基于现有的研究资料,对不同应变率区的材料强度的应变率依赖性机理及其转换进行了探讨。... 脆性材料,如岩石,其动力强度随应变率的变化特性以往大多局限于实验研究,而理论研究,特别是从低应变率区到高应变率区的系统的物理机制研究很少。基于现有的研究资料,对不同应变率区的材料强度的应变率依赖性机理及其转换进行了探讨。分析表明,在小应变率的范围内,材料强度-应变率依赖性受热活化机制控制;随着应变率进一步增加,材料的宏观粘性阻尼机制(声子阻尼)出现,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材料的惯性影响逐渐明显;在高应变率区时,材料惯性的影响非常大,这时不同尺寸的缺陷的增长将同时启动,在材料没有缺陷的地方热活化机制引起原子键的断裂。这样可以把材料强度-应变率依赖性看作是热活化机制与宏观粘性机制并行存在、相互竞争的结果。这两种机制在不同的应变率区占据主导地位。基于上述结论,给出了联合的热活化与粘性机制相互竞争的材料强度-应变率依赖模型,并对该模型的有效性对照实验资料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与实验符合得很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机制 岩石力学 应变率依赖性 热活化机制 联合模型
下载PDF
机械系统虚拟样机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被引量:42
15
作者 张旭 毛恩荣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94-98,共5页
回顾了机械系统虚拟样机技术的发展历史,简述了它对缩短机械系统产品设计开发的周期、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等方面的作用。对比分析了其理论基础──求解机械系统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各种常用方法及其特点。阐述了国内外机械系统虚拟样机技... 回顾了机械系统虚拟样机技术的发展历史,简述了它对缩短机械系统产品设计开发的周期、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等方面的作用。对比分析了其理论基础──求解机械系统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各种常用方法及其特点。阐述了国内外机械系统虚拟样机技术的研究现状,以及目前国内研究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并分析进一步研究与开发的任务和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系统 虚拟样机技术 动力学
下载PDF
四川省及重庆地区森林植被碳储量动态 被引量:137
16
作者 黄从德 张健 +2 位作者 杨万勤 唐宵 赵安玖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966-975,共10页
四川省及重庆市地区森林植被是我国第二大林区-西南林区的主体,位于“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东缘。在建立森林乔木层生物量与蓄积量回归模型的基础上,按林分类型测定含碳量,结合四川4次森林资源清查数据,估算了不同时段的碳储量。各... 四川省及重庆市地区森林植被是我国第二大林区-西南林区的主体,位于“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东缘。在建立森林乔木层生物量与蓄积量回归模型的基础上,按林分类型测定含碳量,结合四川4次森林资源清查数据,估算了不同时段的碳储量。各林分类型含碳量在46.75%-54.89%之间,平均含碳量为51.09%,针叶林平均含碳量(52.82%)大于阔叶林(49.37%);四川森林植被碳储量从1988年的383.04TgC增加到2003年的523.57TgC,增加了140.53TgC,年均增长率2.11%,比全国年均增长率高出0.22%,表明四川森林植被是CO2的一个汇。4次调查的森林植被平均碳密度分别为38.93、38.68、39.17、41.66MgC/hm2,呈现增加趋势,表明森林植被的碳汇功能不断加强;成熟林碳储量占同期的64.15%、63.89%、65.33%、60.82%,但所占比重呈下降的趋势,幼中林碳储量的比重不断上升,表明森林植被的碳吸存潜力大;森林植被碳储量主要分布在天然林中,占同期碳储量的90%以上,但人工林的碳储能力正在逐步提高,人工林碳年均增长率(7.17%)明显大于天然林(1.83%),表明人工林将在研究区域森林植被碳汇功能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研究区森林植被碳储量占同期全国碳储量的比例呈增加趋势,可见,研究区森林植被在全国森林碳汇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物量 含碳量 碳储量 碳密度 碳动态
下载PDF
Tectonics of South China Continent and its implications 被引量:138
17
作者 ZHANG GuoWei GUO AnLin +7 位作者 WANG YueJun LI SanZhong DONG YunPeng LIU ShaoFeng HE DengFa CHENG ShunYou LU RuKui YAO AnPi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3年第11期1804-1828,共25页
This paper aims at exploring the tecton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uth China Continent (SCC) and extracting the universal tec- tonic rules from these characteristics,to help enrich the plate tectonic theory and bett... This paper aims at exploring the tecton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uth China Continent (SCC) and extracting the universal tec- tonic rules from these characteristics,to help enrich the plate tectonic theory and better understand the continental dynamic system. For this purpose, here we conduct a multi-disciplinary investigation and combine it with the previous studies to reas- sess the tectonics and evolution of SCC and propose that the tectonic framework of the continent comprises two blocks, three types of tectonic units, four deformation systems, and four evolutionary stages with distinctive mechanism and tectonic characteris- tics since the Neoproterozoic. The four evolutionary stages are: (1) The amalgamation and break-up of the Neoproterozoic plates, typically the intracontinental rifting. (2) The early Paleozoic and Mesozoic intracontinental orogeny confined by plate tectonics, forming two composite tectonic domains. (3) The parallel operation of the Yangtze cratonization and intracontinental orogeny, and multi-phase reactivation of the Yangtze craton. (4) The associ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evolution of plate tectonics and intraconti- nental tectonics, and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under the Meso-Cenozoic modem global plate tectonic regi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ctonics of South China Continent intracontinental orogeny medium- and small-sized plate tectonics continental dynamics
原文传递
当代地理学之人地相互作用研究的趋向——全球变化人类行为计划(IHDP)第六届开放会议透视 被引量:115
18
作者 史培军 王静爱 +2 位作者 陈婧 叶涛 周洪建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15-126,共12页
在扼要介绍了全球变化人类行为计划(IHDP)第六届开放会议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综合当前ESSP开展的主要研究项目、IHDP已实施的主要科学研究计划等,阐述了当代地理学之人地相互作用研究的主要领域和发展趋势。作者认为:人地系统除具有区域... 在扼要介绍了全球变化人类行为计划(IHDP)第六届开放会议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综合当前ESSP开展的主要研究项目、IHDP已实施的主要科学研究计划等,阐述了当代地理学之人地相互作用研究的主要领域和发展趋势。作者认为:人地系统除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特征外,还具有脆弱性、风险性、恢复性与适应性特征。当代地理学从地理要素与格局的综合研究转向现代地理过程的综合研究;从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集成研究转向现代资源与环境的系统研究;从地理环境重建研究转向现代综合灾害风险管理研究;从地理格局与过程的动力学研究转向资源保障与区域安全系统仿真研究;从区域人地系统相互作用机制研究转向全球人地系统相互作用机制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地系统 脆弱性 风险性 恢复性 适应性 当代地理学 动力学 转型
下载PDF
渤海中部和渤海海峡及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14
19
作者 孙军 刘东艳 +2 位作者 杨世民 郭健 钱树本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61-471,共11页
对渤海调查区浮游植物的群落及其动力学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浮游植物群落主要由硅、甲藻组成 ,也有少数的蓝藻、绿藻和硅鞭藻出现 ,其生态类型主要为温带近岸型。粒级大小以微型浮游植物为主 ,依次为小型浮游植物 (包括网采浮游... 对渤海调查区浮游植物的群落及其动力学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浮游植物群落主要由硅、甲藻组成 ,也有少数的蓝藻、绿藻和硅鞭藻出现 ,其生态类型主要为温带近岸型。粒级大小以微型浮游植物为主 ,依次为小型浮游植物 (包括网采浮游植物 )、微微型浮游植物。浮游植物群落的平面分布与各环境因子密切相关 ,其中水体中化学和生物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浮游植物团块是其平面分布的主要特征。调查海域存在三个典型的浮游植物区划 :渤海海峡区、渤海湾区和黄河河口区。追踪实验的结果表明 ,调查区浮游植物群落短周期 (几天 )的变化是由关键种所驱动而非优势种。渤海海峡浮游植物群落的周年变化为双周期型 ,春季水华主峰出现在 4月 ,而秋季次高峰出现在 9月。春季浮游植物以小型细胞硅藻占优群落为主 ,秋季以大型细胞硅藻 甲藻联合占优群落为主。群落季节和周年的变化以种类演替 (speciessuccession)为主而非种类接替 (speciessequence)。与历史调查资料相比 ,1 998— 1 999年的观测表明浮游植物群落由硅藻占绝对优势逐渐转变为硅藻 甲藻共存为主的群落。甲藻的占优以及绿藻在特定时期的普遍出现反映了渤海海区营养盐结构比例变化对海区生态系统结构的影响 ,氮 /磷比率的增加和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动力学 渤海 粒级结构 赤潮 甲藻 硅藻
下载PDF
桉树工业人工林植物物种多样性及动态研究 被引量:115
20
作者 温远光 刘世荣 +3 位作者 陈放 和太平 梁宏温 陈婷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7-22,共6页
以定位监测与时空互代相结合的方法,于1998—2003年,从不同连栽代数、层次的物种丰富度、均匀度和物种多样性指数等方面对桉树工业人工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及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从1998—2003年,第1代林分出现的物种数为78种,第2... 以定位监测与时空互代相结合的方法,于1998—2003年,从不同连栽代数、层次的物种丰富度、均匀度和物种多样性指数等方面对桉树工业人工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及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从1998—2003年,第1代林分出现的物种数为78种,第2代林分只有39种,第2代林分出现的物种数比第1代减少了50%;以达到主伐时的林分监测结果比较,第2代林分的物种丰富度、Shannon_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分别比第1代林分下降39.39%、17.76%和5.45%.②在1个经营周期(6a)内,桉树工业人工林的物种丰富度呈先快速增加,后稍下降,再增加的“S型”变化;Shannon_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呈先快后慢的逐渐递增趋势;由于在1个经营周期内,物种的恢复总是达不到原有(第1代)的水平,因此,连栽和短轮伐期经营必然导致物种多样性的降低.③灌木层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普遍高于草本层,连栽具有降低灌木层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提高草本层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桉树 工业人工林 植物 物种多样性 动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