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动力湿化作用下炭质泥岩路堤填料崩解及强度特性试验 被引量:2
1
作者 何忠明 刘正夫 卢逸恒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853-2866,共14页
为研究动力湿化作用下预崩解炭质泥岩路堤填料崩解规律及强度变化特性,对不同含水率及动力作用下的预崩解炭质泥岩路堤填料进行动力加载试验和点荷载试验,研究含水率w、动荷载F和加载次数N对颗粒崩解及破碎强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 为研究动力湿化作用下预崩解炭质泥岩路堤填料崩解规律及强度变化特性,对不同含水率及动力作用下的预崩解炭质泥岩路堤填料进行动力加载试验和点荷载试验,研究含水率w、动荷载F和加载次数N对颗粒崩解及破碎强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动力湿化作用下,预崩解炭质泥岩路堤填料崩解形式为表面破裂;在崩解过程中,粒径d为2~5 mm的颗粒质量分数下降幅度最显著,粒径d≥2 mm的颗粒质量分数随w、F和N增加而降低,粒径d<0.5 mm的颗粒质量分数变化趋势则相反;崩解率S_(DRE)与N、F和w呈正相关,但S_(DRE)增加幅度随着N增加而逐渐降低,w越低,N和F对S_(DRE)的影响越小;w、N和F对级配分形维数D的影响与S_(DRE)对分形维数D的影响类似,根据D与w、N和F的拟合函数计算泥岩极限分形维数D_(ult)为2.58。N和F对颗粒破碎强度σ_(f)影响较小,w和特征粒径d_(e)与σ_(f)呈负相关,w越小,σ_(f)受d_(e)影响越大,而w增加引起σ_(f)减小的幅度随d_(e)增大而逐渐降低;当w≥7%,d_(e)≥20 mm时,炭质泥岩σ_(f)处于w和d_(e)的非敏感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崩解特性 动力湿化 炭质泥岩 分形维数 破碎强度
下载PDF
Dynamic Simulation of a Novel Solar Polygeneration System for Heat, Power and Fresh Water Production based on Solar Thermal Power Tower Plant 被引量:1
2
作者 LI Xing WANG Zhifeng +1 位作者 YANG Ming YUAN Guofeng 《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2期378-392,共15页
A novel solar polygeneration system for heat, power and fresh water production with absorption heat pump(AHP) and humidification-dehumidification(HDH) desalination system was proposed for high-efficiency utilization o... A novel solar polygeneration system for heat, power and fresh water production with absorption heat pump(AHP) and humidification-dehumidification(HDH) desalination system was proposed for high-efficiency utilization of solar energy. A case study of the proposed system was investigated based on 1 MW solar thermal power(STP) tower plant located in Beijing. Depending on mathematical modeling of the proposed system, corresponding modules were developed in TRNSYS. Meanwhile, control and operation strategies were fully studied with principal of solar energy cascade utilization. The thermodynamic performance of the proposed system was dynamically simulated at one minute intervals in a typical day. It was found that solar energy utilization level was improved with the help of solar thermal storage system and continuous heating in different operation modes met well with flexible heating loads from 93.76 kW to 169.49 kW. During AHP operation period, its Coefficient of Performance(COP) varied from 1.39 to 1.73 due to recoverable condensate heat restricted by heating demand. Meanwhile, fresh water production of HDH increased from 352.05 kg/h to 416.62 kg/h with Gained Output Ratio(GOR) increase from 2.48 to 2.67. Compared with original STP tower plant, maximum power generation efficiency was increased from 18.66% to 19.22% with power from 1169.69 kW to 1204.44 k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LYGENERATION SOLAR thermal POWER dynamic simulation absorption HEAT PUMP humidification-DEhumidification
原文传递
三种运行参数对PEMFC动态响应的数值分析
3
作者 刘鑫桐 刘永峰 +3 位作者 裴普成 张璐 姚圣卓 毕贵军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238-244,共7页
为了探究在电流阶跃变化中工作温度、相对湿度和背压等运行参数对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性能的影响,运用相对湿度和工作温度之间的耦合变化推导出了动态计算(DT)模型。该模型通过工作温度和相对湿度来阐述膜电极参数和PEMFC性能之... 为了探究在电流阶跃变化中工作温度、相对湿度和背压等运行参数对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性能的影响,运用相对湿度和工作温度之间的耦合变化推导出了动态计算(DT)模型。该模型通过工作温度和相对湿度来阐述膜电极参数和PEMFC性能之间的特性关系,并分析在电流阶跃变化中这两种运行参数对质子交换膜(PEM)内水传递特性、输出电压和功率密度随时间变化的瞬态响应的差异。采用理论计算结合试验的方式,首先通过自定义函数(UDF)将DT模型导入到Fluent软件中进行计算并应用有限体积法进行求解;其次开展PEMFC动态负载性能测试,测量工作温度为50℃、60℃、70℃,背压为0、10 kPa,相对湿度为50%、75%、100%,同时改变电流负载(阶跃幅度为5 A)来实现PEMFC对电流阶跃动态响应的测试;最后通过极化曲线和I⁃P曲线对DT模型和试验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实验数据与DT模型的仿真结果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不对称加湿是影响功率密度的一个主导参数;阳极相对湿度决定了功率密度在发生阶跃电流后稳定运行的能力;PEM水含量与功率密度下冲幅度和响应时间有关。因此,工作温度为60℃、背压为10 kPa、阳极相对湿度为75%、阴极相对湿度为100%时,PEMFC的动态性能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动态响应 运行参数 非对称加湿 电流阶跃
下载PDF
西北干旱湿陷性黄土区增湿高能级强夯试验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何淑军 李鸿江 +4 位作者 赵敏学 赵伟涛 王兰兴 罗连宝 何万普 《铁道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9-15,52,共8页
研究目的:西北干旱湿陷黄土区土体含水量较低,一般在3%~8%之间,在现行规范的能级(8 500 kN.m)下直接进行强夯,影响深度比较小,都需要进行增湿处理。目前,采用高能级(大于10 000 kN.m以上)对西北干旱湿陷黄土地基进行强夯处理的案例较少... 研究目的:西北干旱湿陷黄土区土体含水量较低,一般在3%~8%之间,在现行规范的能级(8 500 kN.m)下直接进行强夯,影响深度比较小,都需要进行增湿处理。目前,采用高能级(大于10 000 kN.m以上)对西北干旱湿陷黄土地基进行强夯处理的案例较少,而采用增湿联合高能级强夯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更是鲜有报道。为此,在国家建设大型储罐的基础上,开展15 000 kN.m直接高能级强夯和增湿联合15 000 kN.m高能级强夯试验对比研究,以期探索出一条适宜于西北干旱湿陷性黄土区增湿联合高能级强夯地基处理的施工工艺。研究结论:试验研究表明:在西北干旱湿陷黄土区直接进行15 000 kN.m高能级强夯、增湿联合15 000 kN.m高能级强夯消除湿陷的深度分别可达9.5 m、15.5 m,其强度参数均有近2倍以上的提高。通过这一试验,探索出一条适宜于西北干旱湿陷性黄土区增湿联合高能级强夯地基处理的施工工艺,可以为类似工程的地基处理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干旱区 湿陷性黄土 高能级强夯 增湿施工
下载PDF
湿陷性黄土场地大型储罐基础设计
5
作者 郭东 郭明 《建筑结构》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5-60,40,共7页
结合在湿陷性黄土场地上建设的10万方大型钢储罐工程,从基础选型、承载力设计、地基处理、充水预压、沉降观测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并从经济性、施工可操作性等方面进行地基处理方案比选,确定采用孔内深层强夯桩+灰土石垫层,... 结合在湿陷性黄土场地上建设的10万方大型钢储罐工程,从基础选型、承载力设计、地基处理、充水预压、沉降观测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并从经济性、施工可操作性等方面进行地基处理方案比选,确定采用孔内深层强夯桩+灰土石垫层,提出对含水率较低的湿陷性土层进行预增湿技术,使土层达到最优含水率,解决桩沉管不易、拔管困难、较难消除湿陷性的问题,充水预压后进行沉降观测,结果表明地基沉降随充水荷载增大而增大,在15d后趋于稳定,且储罐四周沉降大于中心点,但沉降量均小于估算值,地基处理效果达到预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陷性黄土场地 10万方储罐 地基处理 孔内深层强夯桩 增湿 沉降
下载PDF
孔内深层强夯法处理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地基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王义强 《建筑施工》 2020年第12期2224-2225,2230,共3页
以太原市某低含水量、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为例,通过增湿处理和孔内深层强夯法(DDC法)成桩的水泥土桩处理工艺,解决了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的问题。现场试桩试验选取了桩距1300 mm和桩距1400 mm这2种方案进行比选。通过对单桩复合地基承... 以太原市某低含水量、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为例,通过增湿处理和孔内深层强夯法(DDC法)成桩的水泥土桩处理工艺,解决了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的问题。现场试桩试验选取了桩距1300 mm和桩距1400 mm这2种方案进行比选。通过对单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湿陷性试验结果和桩间土平均挤密系数的评判,得出该工程最佳设计参数。该工艺为低含水量、深厚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地基处理提供了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陷性黄土 孔内深层强夯法 增湿 沉管成孔
下载PDF
黄土震陷性深度特征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徐舜华 王兰民 +1 位作者 孙军杰 吴志坚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3397-3403,共7页
黄土震陷是地震发生时黄土地区发生的一种灾害。以典型马兰黄土(Q3)作为研究对象,对5组不同深度的原状黄土试样进行室内动三轴震陷试验,研究了该场地黄土震陷性随深度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在天然含水率或是增湿、减湿情况下,黄... 黄土震陷是地震发生时黄土地区发生的一种灾害。以典型马兰黄土(Q3)作为研究对象,对5组不同深度的原状黄土试样进行室内动三轴震陷试验,研究了该场地黄土震陷性随深度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在天然含水率或是增湿、减湿情况下,黄土震陷深度曲线随动应力的增加均经历了一个从平稳、快速、再收敛至最大震陷深度的发展过程;(2)黄土震陷深度曲线的发展阶段动应力区间不尽相同,随着含水率的增加,黄土震陷快速发展期的动应力区间在变窄,最小动应力值变小,含水率20%条件下比5%最小动应力值可降低30%;(3)典型马兰黄土存在一个最大震陷深度,其最大震陷深度不受动应力、含水率影响,含水率仅能够降低达到最大震陷深度时最小动应力,加速黄土震陷深度的发展进程。在动应力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最终的黄土震陷深度曲线收敛于最大震陷深度,本次实验黄土场地的最大震陷深度约为15.5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震陷深度特征 最大震陷深度 含水率 动应力 增湿 减湿
下载PDF
气候变化背景下天目山落叶阔叶林乔木层1996—2017年动态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郑枭 王通 +3 位作者 庞春梅 宋思婧 丁山 余树全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50-1260,共11页
【目的】明确1996—2017年气候变化对天目山落叶阔叶林乔木层[胸径(DBH)≥10 cm的植株]的群落组成与结构、生物多样性和植物区系的影响。【方法】采用样地调查法对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落叶阔叶林25个400 m2样地进行调查,使用2期(... 【目的】明确1996—2017年气候变化对天目山落叶阔叶林乔木层[胸径(DBH)≥10 cm的植株]的群落组成与结构、生物多样性和植物区系的影响。【方法】采用样地调查法对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落叶阔叶林25个400 m2样地进行调查,使用2期(1996和2017年)调查数据和天目山1996—2017年气象数据,对落叶阔叶林乔木层动态进行分析。【结果】①乔木层树种生活型组成发生变化,常绿树种的株数占比从17.5%提高至35.5%,提高了102.9%,落叶树种的株数占比从82.5%下降至64.5%,下降了21.8%。群落外貌已悄然发生变化。②乔木层树种更替剧烈,整体退出4科6属8种,进入1科3属4种,退出和进入树种变幅达27.3%。稀有种和偶见种的退出和进入是引起乔木层物种数量变化的原因。③乔木层中不同树种的作用发生变化,重要值排前17位优势树种变幅为47.1%,其中,常绿树种交让木Daphniphyllum macropodum的重要值从第19位的1.88%增加到第3位的10.36%;常绿树种重要值占比从22.6%提高至36.3%。常绿树种在乔木层的作用正在不断增加。④乔木层α多样性稍有减少,各类指数降幅为−9.1%~−3.1%。常绿树种α多样性指数有所增加,变幅为−3.0%~51.8%。⑤植物区系趋于热带成分。科的热带成分占比从55.6%提高至58.3%;属的热带成分占比从25.0%提高至30.3%。⑥径级结构均呈倒“J”型,群落稳定;小径级常绿树种的株数提高了165.3%,中径级常绿树种的株数提高了45.5%,大径级无明显变化。1996年乔木层增长型树种有11种,稳定型树种有1种,衰退型树种有4种。2017年乔木层增长型树种有7种,稳定型树种有5种,衰退型树种没发生变化。短毛椴Tilia chingiana、青钱柳Cyclocarya paliurus、香槐Cladrastis wilsonii和色木槭Acer pictum退出增长型,进入稳定型。台湾松Pinus taiwanensis、细叶青冈Cyclobalanopsis shennongii、四照花Cornus kousa subsp.chinensis、交让木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阔叶林 乔木层动态 气候暖湿化 天目山
下载PDF
深厚湿陷性黄土注水增湿强夯处治技术 被引量:4
9
作者 刘洋 秦鹏 《建材技术与应用》 2020年第5期21-23,共3页
结合山西大学建筑地基施工,介绍了注水增湿与强夯法相结合进行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
关键词 湿陷性黄土 强夯 注水增湿 地基处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