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9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腰椎后路非融合固定系统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0
1
作者 郑应 谭明生 《中国骨伤》 CAS 2007年第4期283-285,共3页
复习腰椎后路非融合固定系统的设计原理、临床应用及治疗效果等相关文献,与传统的脊柱融合术相比,应用非融合系统可获得很好的疗效,并可以减少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
关键词 腰椎 非融合固定系统 脊柱融合术 动态固定
下载PDF
动静力性交锁髓内钉的力学性能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8
2
作者 权毅 廖冬发 +5 位作者 张波 潘显明 黄刚 马泽辉 邓少林 刘金标 《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3年第5期327-329,共3页
目的 比较动、静力性交锁髓内钉的力学性能 ,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将外带锁髓内钉远端的圆形锁孔改为长形锁孔 ,近端改为尾翼状自带锁设计 ,在粉碎、横断、斜形骨折模型上测量长形锁孔的动力加压作用、尾翼的抗短缩作用和防旋转能力 ... 目的 比较动、静力性交锁髓内钉的力学性能 ,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将外带锁髓内钉远端的圆形锁孔改为长形锁孔 ,近端改为尾翼状自带锁设计 ,在粉碎、横断、斜形骨折模型上测量长形锁孔的动力加压作用、尾翼的抗短缩作用和防旋转能力 ,并与静力固定比较。结果 静力固定必然产生髓钉与锁钉间的剪力 ,其大小约等于正压力 ;动力固定消除了髓钉与锁钉间剪力对骨折端的应力遮挡 ,其剪力小而折端压力大 ,与前者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 0 1) ;齿状尾翼的防旋转能力可达 10 39Nm ,抗短缩剪力在 2 6 79 1N以上。结论 动力固定的折端加压作用和轴向稳定性较静力固定更具优越性 ,有利骨折愈合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锁髓内钉 力学性能 动力固定 静力固定 生物力学
下载PDF
动态内固定与坚强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疾患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5
3
作者 张忠民 金大地 陈建庭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46-349,共4页
目的探讨动态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疾患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2年1月至2006年12月退变性腰椎疾患(腰椎退变性失稳、腰椎滑脱、腰椎管狭窄)患者进行前瞻性对比研究。根据入选标准,选取100例,其中男58例,女42例。根据施行的内固定方... 目的探讨动态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疾患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2年1月至2006年12月退变性腰椎疾患(腰椎退变性失稳、腰椎滑脱、腰椎管狭窄)患者进行前瞻性对比研究。根据入选标准,选取100例,其中男58例,女42例。根据施行的内固定方法分为坚强内固定组50例和动态内固定组50例。坚强内固定组年龄(56±6)岁,动态内固定组年龄(57±9)岁。所有病例在术前均行站立位X线片、CT或MRI检查。观察指标: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内植物有无断裂、椎间融合率、腰骶-骨盆解剖学参数、疼痛视觉模拟评分。结果(1)坚强内固定组:平均每例患者固定椎体(2.6±0.5)个,6例(12.0%)发生邻近节段退变,2例(4.0%)发生螺丝钉断裂,1例假关节形成(2.0%);腰椎前凸角:平均矫正(14.2±2.2)°;骶骨倾斜角:平均矫正(12.6±4.3)°;骨盆倾斜角:平均矫正(8.3±2.7)°;骨盆入射指数:平均矫正(2.0±0.1)°。(2)动态内固定组:平均每例患者固定椎体(2.5±0.6)个,1例(2.0%)发生邻近节段退变,无螺丝钉断裂及假关节形成者;腰椎前凸角:平均矫正(20.2±3.7)°;骶骨倾斜角:平均矫正(15.8±6.5)°;骨盆倾斜角:平均矫正(4.5±2.2)°;骨盆入射指数:平均矫正(0.9±0.1)°。两种内固定方式在术后前2年均可使患者疼痛症状改善至无痛或轻度疼痛。随着固定时间延长,坚强内固定组下腰痛程度逐渐加重,在术后第3年开始显著重于动态内固定组。结论动态内固定可有效地防止邻近节段退变,预防内植物断裂,重建脊柱的动态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内固定 坚强内固定 邻近节段退变
原文传递
动力与静力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成年新鲜股骨干骨折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5
4
作者 郑立槟 吴轲 +1 位作者 袁立仁 黄泽波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5年第6期589-591,共3页
目的比较研究动力和静力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成年新鲜股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9-05—2012-12共53例采用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的成年新鲜股骨干骨折纳入本研究。采用动力交锁髓内钉内固定23例(动力组),采用静力交锁髓... 目的比较研究动力和静力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成年新鲜股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9-05—2012-12共53例采用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的成年新鲜股骨干骨折纳入本研究。采用动力交锁髓内钉内固定23例(动力组),采用静力交锁髓内钉内固定组30例(静力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改良KlausKlemm评分。结果动力组随访时间25个月,静力组随访时间26个月。2组术后均无切口感染及髓内钉断裂等并发症发生,最终均获得骨愈合。静力组5例因骨折延迟愈合分别于术后4、5、7、8、9个月予以骨折端动力化后愈合,其中1例出现肢体短缩1.5 cm。动力组1例术后12个月骨折仍未愈合,断端骨质吸收,骨折远端向近侧移位,远端锁钉稍退出,予以拔除近端锁钉、完成动力化后骨折愈合。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改良Klaus-Klemm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力组骨折愈合时间较静力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闭合复位动力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AO分型A型及B型成人新鲜股骨干骨折,愈合时间更短,骨折愈合率有升高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年股骨干骨折 交锁髓内钉 动力锁定 静力锁定 内固定
原文传递
腰椎融合联合Coflex动态固定手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 被引量:13
5
作者 李忠海 王诗媛 +3 位作者 唐昊 马辉 张秋林 侯铁胜 《中国骨伤》 CAS 2011年第4期277-281,共5页
目的:总结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联合Coflex动态固定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应用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联合Coflex动态固定治疗的18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均为双节段)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男1... 目的:总结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联合Coflex动态固定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应用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联合Coflex动态固定治疗的18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均为双节段)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男11例,女7例;年龄41~62岁,平均50.2岁。分析内容包括:ODI指数、腰痛和下肢痛的VAS评分,并通过腰椎动力位X线观察活动度(ROM)、椎间隙高度(DHI)的变化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30个月,平均12个月。在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及ODI指数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01)。腰痛VAS评分术前(7.20±0.90)分,末次随访(1.50±0.90)分;下肢痛VAS评分术前(5.20±0.90)分,末次随访(1.10±0.80)分。ODI指数术前(52.50±5.90)%,末次随访(15.90±5.80)%。Coflex置入节段的DHI术前0.23±0.05,术后0.35±0.06,末次随访0.33±0.04,椎间隙高度未见明显丢失。Coflex置入节段的ROM术前(8.90±1.80)°,术后降至(8.30±1.90)°,末次随访(8.10±1.80)°,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Coflex置入节段活动度未见明显改变。L2-S1ROM术前为(20.20±5.60)°,术后(14.40±5.70)°,末次随访(15.50±5.20)°,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联合Coflex动态固定治疗双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能取得满意的中短期临床疗效,但没有充分证据证明这项技术优于多节段融合术。手术适应证的合理选择十分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退行性疾病 脊柱融合术 脊柱非融合术 动态固定
下载PDF
下腰痛的动力性稳定系统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6
作者 王海 林海滨 《中国骨伤》 CAS 2008年第1期76-78,共3页
动力性固定系统在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引起的下腰痛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短节段的腰椎融合不会对腰椎的整体活动度有太大的影响,但是保留运动节段的灵活性就可防止邻近节段的退变,即使在小关节需要切除的情况下,也可为椎间盘置换留下机会,... 动力性固定系统在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引起的下腰痛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短节段的腰椎融合不会对腰椎的整体活动度有太大的影响,但是保留运动节段的灵活性就可防止邻近节段的退变,即使在小关节需要切除的情况下,也可为椎间盘置换留下机会,甚至在腰椎融合方面仍具有重要作用。动力性固定系统能够在维持腰椎正常活动范围的同时,通过在相应运动节段内减低椎间盘负荷,为椎间盘及其他软组织的恢复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并能够延缓小关节退变的发生,重建脊柱的生物力学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性固定 腰椎退行性疾病 下腰痛
下载PDF
ISOBAR TTL半坚强动态内固定与坚强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临床疗效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3
7
作者 温永福 朱立新 +4 位作者 闵少雄 刘成龙 曹延林 张力 刘阳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73-377,共5页
[目的]对比分析腰椎ISOBAR TTL半坚强动态内固定与坚强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分别采用Isobar TTL半坚强动态内固定及坚强内固定术(PLIF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各36例,每组平均随访时间2年以上,采用... [目的]对比分析腰椎ISOBAR TTL半坚强动态内固定与坚强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分别采用Isobar TTL半坚强动态内固定及坚强内固定术(PLIF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各36例,每组平均随访时间2年以上,采用VA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JOA评分以及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脊柱外科组腰椎手术疗效标准评价临床疗效,并对比观察两组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以及末次随访时邻近节段退变及相关并发症。[结果]Isobar TTL组疗效总优良率91.7%,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从术前8.3±1.0降低至1.5±1.9,JOA评分从术前4.3±2.8提高至25.2±5.6,32例患者表示如果罹患相同疾病需要手术,会选择同种手术方式;PLIF组疗效总优良率83.3%,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从术前7.7±1.5降低至1.7±2.4,JOA评分从术前5.1±3.1提高至25.1±6.3,30例患者表示患相同疾病需要手术时,仍会选择坚强内固定融合术。Isobar TTL组中1例(2.8%)发生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PLIF组中3例(8.3%)出现ASD。两组间末次随访时VAS及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sobar TTL组平均住院费用(71 197±12 370)元,PLIF组平均住院费用(40 734±10 644)元,两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Isobar TTL组1例出现大小便功能障碍、PLIF组1例出现椎弓根钉断裂。[结论]Isobar TTL半坚强动态内固定与坚强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均可取得满意疗效,Isobar TTL半坚强动态固定对腰椎节段活动度影响小,可能会降低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动态固定 退行性疾病 非融合
原文传递
腰椎棘突间Coflex动态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1
8
作者 李超 何勍 阮狄克 《中国骨伤》 CAS 2011年第4期282-285,共4页
目的:评估腰椎后路棘突间Coflex动态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近期疗效。方法:对2008年3月至2009年10月连续诊治的18例行后路椎板减压、棘突间Coflex动态固定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0例,女8例;年龄54~71岁,平均62.2岁... 目的:评估腰椎后路棘突间Coflex动态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近期疗效。方法:对2008年3月至2009年10月连续诊治的18例行后路椎板减压、棘突间Coflex动态固定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0例,女8例;年龄54~71岁,平均62.2岁。患者临床表现包括慢性腰背痛、间歇性跛行及下肢麻木感。所有病例均为单节段中央椎管狭窄、无明显节段间不稳。其中L4,517例,L3,41例。分析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置入节段及相邻节段椎间曲度。根据VAS和ODI评分对临床疗效进行评定。结果:1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0~18个月,平均14.4个月。无内置物移位、断裂,影像学测量显示术后Coflex置入节段中立位Cobb角(12.1±2.6)°较术前(14.8±3.2)°明显减少(t=2.61,P=0.03),但至随访时发现置入节段中立位Cobb角(14.9±4.1)°较术后有明显增加,可接近甚至达到术前的角度(t=1.39,P=0.65)。过伸过屈位测量显示Coflex置入可较好的限制置入节段的后伸运动范围(t=4.01,P=0.001),但可观察到置入节段过屈位运动范围较术前有所增加(t=2.57,P=0.02)。相邻上一节段中立位Cobb角术前(12.1±2.3)°、术后(12.3±3.2)°、随访时(11.9±3.0)°,无统计学差异。随访时VAS评分(2.2±0.7)分较术前(4.9±1.1)分明显改善(t=2.95,P=0.02)。术前ODI评分为(56.5±14.2)%,随访时为(29.1±9.0)%,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3.02,P=0.02)。结论:从临床疗效来说,结合椎板减压Coflex置入可获得满意的疗效,但影像学测量结果显示Coflex并不能有效维持其置入后中立位下所获得的相对后凸状态,但可较好的限制置入节段的后伸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管狭窄 减压 动态固定 脊柱非融合术
下载PDF
脊柱后路经椎弓根螺钉动态固定系统的临床应用及生物力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9
作者 林周胜 陈建庭 朱青安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84-689,共6页
采用后路刚性椎弓根螺钉固定将使脊柱载荷更多地传递到后柱,导致固定器械的应力集中;同时由于固定节段的活动限制,造成邻近节段过多活动,增加了邻近节段的退变。临床上采用动态内固定来减少这些问题,很多的研究从临床和生物力学角度阐... 采用后路刚性椎弓根螺钉固定将使脊柱载荷更多地传递到后柱,导致固定器械的应力集中;同时由于固定节段的活动限制,造成邻近节段过多活动,增加了邻近节段的退变。临床上采用动态内固定来减少这些问题,很多的研究从临床和生物力学角度阐述各种动态固定的应用效果和作用机制。理想的动态内固定应该能够提供固定节段足够的稳定性;通过增加前柱椎体的应力,从而减少固定器械的应力承载;减少邻近节段的退变;控制固定节段的水平剪切应力。本文回顾了后路动态内固定的生物力学特点及临床应用情况,并比较不同动态内固定的生物力学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固定 稳定性 应力 载荷分布 生物力学特性
下载PDF
带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适时动力化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1
10
作者 文朝 方楚权 +4 位作者 古安武 赖征文 严瑾 刘庆思 孙之镐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CAS 2012年第3期18-19,共2页
目的:观察带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适时动力化的疗效。方法:将70例股骨干骨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均采用小切口复位带锁髓内钉固定。治疗组于4~6周采用适时动力化固定,对照组完全采取静力固定。结果:随访40周,骨折对位情... 目的:观察带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适时动力化的疗效。方法:将70例股骨干骨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均采用小切口复位带锁髓内钉固定。治疗组于4~6周采用适时动力化固定,对照组完全采取静力固定。结果:随访40周,骨折对位情况治疗组与对照组无差异。骨折愈合时间,功能恢复情况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结论:采用带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适时动力化的方法,有利于伤肢功能恢复,并减少骨折迟缓愈合、不愈合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骨折 交锁髓内钉 适时动力化固定 静力固定
原文传递
腰椎弹性内固定与刚性内固定的应力对比研究 被引量:11
11
作者 于博 靳安民 +4 位作者 方国芳 闵少雄 刘成龙 田京 敖俊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69-473,共5页
目的:通过有限元的方法评价自行研制的腰椎"U"型弹性内固定器的力学特性,并与传统的刚性内固定器进行比较。方法:选择一名成年患者腰椎标本,以L4~5节段为研究对象,采用64排螺旋CT对其进行层厚1.0mm的连续水平扫描,将所得图... 目的:通过有限元的方法评价自行研制的腰椎"U"型弹性内固定器的力学特性,并与传统的刚性内固定器进行比较。方法:选择一名成年患者腰椎标本,以L4~5节段为研究对象,采用64排螺旋CT对其进行层厚1.0mm的连续水平扫描,将所得图像进行轮廓提取和阈值分割后,借助三维重建软件Mimics11.1、Simpleware和有限元软件Abaqus6.51软件,建立L4~5节段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同时根据椎弓根螺钉、连接棒的几何尺寸,力学参数,分别建立两种不同内固定器的有限元模型。然后分别施加压缩、前屈、后伸、侧屈及旋转等各种生理载荷,观察各模型不同载荷下螺钉、连接棒的应力分布。结果:两种内固定器的椎弓根螺钉前、中部的应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刚性固定的椎弓根螺钉与棒连接处是应立集中的部位,该部位的应力远大于弹性固定器,而弹性内固定应力集中的部位均匀的分布于整个U型连接棒上,两模型固定节段螺钉及棒的最大有效应力均出现于前屈时。结论:在加载相同的纵向载荷条件下,刚性内固定器应力主要集中在螺钉与棒交界处,容易易发生螺钉断裂,U型弹性内固定器的应力均匀分布在U型连接棒上,可以减少断钉的现象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元分析 弹性固定 刚性固定 记忆合金
下载PDF
Coflex棘突间动态内固定治疗退行性腰椎间盘疾病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1
12
作者 都芳涛 《中国骨伤》 CAS 2011年第4期291-294,共4页
目的:比较Coflex棘突间动态内固定和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PLIF)术治疗退行性椎间盘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42例退行性椎间盘疾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9例,女23例;年龄33~62岁,平均(46.5±8.5)岁;... 目的:比较Coflex棘突间动态内固定和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PLIF)术治疗退行性椎间盘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42例退行性椎间盘疾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9例,女23例;年龄33~62岁,平均(46.5±8.5)岁;病程6个月~7年,平均36个月。X线片或CT影像学显示42例患者均为L4,5单节段病变,其中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14例,合并腰椎管狭窄症28例。42例患者分别采用Coflex棘突间动态内固定(非融合组,21例)和PLIF术(融合组,21例)进行治疗。采用日本整形外科学会(JOA)评分和ODI指数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通过X线片测量腰椎各间隙活动度(ROM),并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至少10个月,非融合组10个月随访时JOA评分由术前13.8±3.7提高至24.6±4.6(P<0.01),ODI由术前65.8±7.5降低至25.6±5.1(P<0.01),L4,5节段活动度由术前4.2±0.7增加至5.3±0.6(P<0.01)。而融合组10个月随访时JOA评分由术前13.2±3.2提高至24.5±4.3(P<0.01),ODI由65.5±8.2降低至26.5±6.1(P<0.01),L4,5节段活动度丧失。非融合组手术时间(71.2±12.8)min、出血量(56.6±25.5)ml、术后住院天数(4.4±1.3)d同融合组手术时间(121.0±23.2)min、出血量(135.8±19.8)ml及术后住院天数(12.6±2.4)d相比,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随访期间未发现与Coflex装置本身的并发症。结论:与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相比,Coflex棘突间动态内固定治疗退行性椎间盘疾病具有安全性高、创伤小、能够保留一定的腰椎活动度,在预防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方面有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退行性疾病 脊柱融合术 脊柱非融合术 动态固定
下载PDF
Dynesys动态内固定与融合术治疗L4/5单节段退变疾病的疗效对比 被引量:11
13
作者 肖进飞 张阳 +3 位作者 李放 赵广民 单建林 张兴胜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873-878,共6页
目的评估Dynesys内固定或融合术治疗L4/5单节段腰椎退变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7月。2012年7月收治的L4/5单节段退变疾病患者76例,其中采用Dynesys动态固定35例(Dynesys组),融合术41例(融合组),随访时间均大于2... 目的评估Dynesys内固定或融合术治疗L4/5单节段腰椎退变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7月。2012年7月收治的L4/5单节段退变疾病患者76例,其中采用Dynesys动态固定35例(Dynesys组),融合术41例(融合组),随访时间均大于2年。评价指标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手术节段及上端、下端邻近节段椎问高度及活动度(ROM),邻近节段椎间盘Pfirmman分级,并应用UCLA系统来评价邻近节段退变情况。结果:两组末次随访时的ODI及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节段椎间高度术前无显著性差异,末次随访时Dynesys组较术前无明显变化,融合组明显增高(P〈0.0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邻近节段椎间高度术前及末次随访时两组问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JD〉0.05)。术前上端邻近节段ROM在Dynesys组为8.3°±2.1°,融合组为8.4°±1.5°,末次随访时Dynesys组为10.2°±2.2°,融合组为12.9°±2.1°,均较术前增加(P〈0.0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下端邻近节段ROM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末次随访时融合组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但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术前Pfirrmann分级无统计学差异,末次随访时Pfirrmann分级变化组内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组间仅上端邻近节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UCLA系统评分标准,Dynesys组8个节段出现影像学邻近节段退变,融合术组为22个节段,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仅融合术组有1例患者出现症状学邻近节段退变,行二次手术治疗。结论:Dynesys动态固定或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疾病均可取得满意临床疗效.前者在预防邻近节段退变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Dynesys系统 动态固定 后路椎间融合 椎弓根螺钉 邻近节段退变
下载PDF
单侧外固定架动力化对骨折愈合的影响 被引量:8
14
作者 程爱新 王玉华 张元鹏 《临床骨科杂志》 2000年第4期244-246,共3页
目的 研究单侧外固定架不同时间动力化对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  3组共 15只山羊 ,每只行左侧胫骨横断后 ,用单侧外固定架固定。各组分别于术后 2、4、6周实施动力化 ,定期摄X线片、行B超检查、生物力学测试 ,骨折愈合后行三点弯曲试... 目的 研究单侧外固定架不同时间动力化对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  3组共 15只山羊 ,每只行左侧胫骨横断后 ,用单侧外固定架固定。各组分别于术后 2、4、6周实施动力化 ,定期摄X线片、行B超检查、生物力学测试 ,骨折愈合后行三点弯曲试验、组织学检查。结果  4周动力化组优于其他两组。结论 支架适时动力化后可促进骨痂生长 ,加速骨折愈合进程 ,骨折术后 4周动力化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固定架 动力化固定 骨折愈合 应力保护
下载PDF
动态与静态固定2种方式在治疗伴下胫腓联合损伤的踝关节骨折中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9
15
作者 徐刚 李小飞 +4 位作者 史东平 邱旭升 张子韬 盛路新 谢文谨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7年第4期372-375,共4页
目的比较动态与静态2种固定方式治疗伴下胫腓联合损伤的踝关节骨折的疗效。方法笔者回顾分析自2012-01—2015-06采用动态与静态固定方式行手术治疗的35例伴有下胫腓联合损伤的踝关节骨折,其中动态固定组16例,静态固定组19例。比较2组术... 目的比较动态与静态2种固定方式治疗伴下胫腓联合损伤的踝关节骨折的疗效。方法笔者回顾分析自2012-01—2015-06采用动态与静态固定方式行手术治疗的35例伴有下胫腓联合损伤的踝关节骨折,其中动态固定组16例,静态固定组19例。比较2组术后并发症、下胫腓联合复位满意程度、AOFAS评分和踝关节伸屈活动度。结果动态固定组与静态固定组在手术并发症及下胫腓联合复位满意程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动态固定组AOFAS评分优于静态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6、12个月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踝关节伸屈活动度方面,术后3个月随访时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6、12个月随访时动态固定组优于静态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固定方法在治疗伴有下胫腓联合损伤的踝关节骨折中疗效可靠,与静态固定方法相比,可以早期负重活动,改善踝关节伸屈功能,同时可避免二次手术取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骨折 下胫腓联合 动态固定 静态固定
原文传递
Bioflex动态稳定系统在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6
作者 李大伟 马远征 +2 位作者 胡明 罗展鹏 罗小波 《中国骨伤》 CAS 2011年第4期286-289,共4页
目的:探讨Bioflex动态稳定系统在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至2009年5月收治的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13例,男8例,女5例;年龄51~72岁,平均65.0岁。病变节段:L3,4、L4,5、L5S17例,L2,3、L3,4、L4,5... 目的:探讨Bioflex动态稳定系统在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至2009年5月收治的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13例,男8例,女5例;年龄51~72岁,平均65.0岁。病变节段:L3,4、L4,5、L5S17例,L2,3、L3,4、L4,5、L5S13例,L3,4、L4,51例,L4,5、L5S12例。手术方法:椎管减压、Bioflex系统固定、根据椎间盘退变程度选择椎体间融合或不融合。观察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节段活动范围(rangeofmotion,ROM),椎间融合节段的融合情况。结果:术后经12~26个月随访,平均19.5个月。手术时间90~240min,平均183.4min,术中出血量400~1220ml,平均610.2ml。术前VAS为(7.8±1.3)分,术后为(2.3±0.9)分,末次随访为(2.1±0.8)分;术前ODI为(60.50±4.40)%,术后为(17.80±2.10)%,末次随访为(16.20±2.40)%。与术前比较,术后VAS、ODI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与末次随访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手术前后ROM:整个腰椎和非融合节段活动度明显减低,邻近节段略增加。融合节段融合率95.0%(19/20)。结论:Bioflex系统固定结合椎体间融合是治疗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外科方法,远期效果待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疾病 减压 动态固定 脊柱融合术 脊柱非融合术
下载PDF
经Watson-Jones入路动力髋螺钉内固定联合病灶刮除治疗股骨近端良性病变 被引量:9
17
作者 林佳生 陈嵘 +2 位作者 严伟 张怡元 陈冬冬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1-35,共5页
目的探讨经Watson-Jones入路采用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内固定联合病灶扩大刮除治疗股骨近端良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疗效。方法 2012年3月—2016年12月,采用经Watson-Jones入路DHS内固定联合病灶扩大刮除治疗股骨近端良性... 目的探讨经Watson-Jones入路采用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内固定联合病灶扩大刮除治疗股骨近端良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疗效。方法 2012年3月—2016年12月,采用经Watson-Jones入路DHS内固定联合病灶扩大刮除治疗股骨近端良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患者20例(21处)。其中男13例,女7例;年龄11~51岁,平均27.8岁。病变累及单侧股骨19例,双侧1例。病理类型:纤维结构不良11例,骨囊肿2例,动脉瘤样骨囊肿2例,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2例,骨巨细胞瘤2例,软骨母细胞瘤1例。Enneking外科分期:除3例病理性骨折为S2期外,其余均为S1期。术前均无股骨近端内、外翻畸形。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患者术后完全负重时间。随访摄X线片及CT,了解植骨及DHS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疼痛缓解情况,国际骨与软组织肿瘤协会(MSTS)评分标准评估下肢功能。结果手术时间110~265 min,平均177.1 min;术中出血量200~2 300 mL,平均828.6 mL。术后发生切口浅表感染1例,深部感染1例,存在患髋不适感1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6~63个月,平均27.4个月。2例骨巨细胞瘤患者术后2 d达完全负重;其余患者术后2~13周完全负重,平均7.2周。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为(0.19±0.51)分,与术前的(3.52±2.62)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65,P=0.000)。患者髋关节功能均恢复良好,末次随访时MSTS评分为(29.62±0.97)分,与术前的(23.71±8.77)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20,P=0.007)。影像学检查示植骨均融合,融合时间为5~12个月,平均8.2个月。术后无病理性骨折、内固定物松动和断裂、股骨头缺血坏死以及关节脱位发生。随访期间无肿瘤复发、转移。结论经Watson-Jones入路充分暴露后行病灶刮除修复病损、DHS内固定治疗股骨近端良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近端 良性骨肿瘤 Watson-Jones入路 病灶刮除 动力髋螺钉 内固定
原文传递
腰椎弹性内固定对邻近椎间盘应力影响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8
18
作者 冯伟 靳安民 +3 位作者 方国芳 于博 王宇 薛剑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73-376,共4页
[目的]分析自行研制腰椎"U"形弹性内固定对邻近节段椎间盘应力的影响。[方法]采用有限元方法分别建立腰椎弹性内固定及刚性内固定术后三维有限元模型,施加垂直压缩、前屈、后伸、侧屈及旋转等各种生理载荷,观察两种模型不同... [目的]分析自行研制腰椎"U"形弹性内固定对邻近节段椎间盘应力的影响。[方法]采用有限元方法分别建立腰椎弹性内固定及刚性内固定术后三维有限元模型,施加垂直压缩、前屈、后伸、侧屈及旋转等各种生理载荷,观察两种模型不同载荷时邻近节段椎间盘的应力变化。[结果]在各种载荷下弹性内固定后邻近节段椎间盘的平均有效应力均小于刚性内固定,椎间盘后外侧更加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U"形弹性内固定与刚性内固定相比,术后能明显降低邻近节段椎间盘内应力,有利于减少和预防邻近节段退变,有望成为进行腰椎内固定较好的一种装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性内固定 椎间盘 有限元分析 生物力学
下载PDF
Coflex动态固定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中期随访 被引量:9
19
作者 刘进 刘浩 +3 位作者 李光辉 宋跃明 李涛 曾建成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42-146,共5页
【目的】总结Coflex动态固定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10年12月采用Coflex动态固定术治疗并获得1年以上随访的39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资料,其中男性29例,女性10例;年龄23~67岁,平均4... 【目的】总结Coflex动态固定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10年12月采用Coflex动态固定术治疗并获得1年以上随访的39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资料,其中男性29例,女性10例;年龄23~67岁,平均45.5岁。以腰椎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SF-36生活质量评分为主观症状评价指标,以手术节段及其邻近节段的椎间隙高度、活动度为影像学评价指标,通过配对t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不同体重指数及年龄段人群的疗效差异。【结果】患者随访12~37个月,平均30.9个月。末次随访时,JOA、ODI、VAS及SF-36评分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289、26.448、26.596和-20.772,P=0.000);改善率分别为70%±12%、54%±12%、77%±10%及51%±9%;同时,体重指数≥25 kg/m2的患者各评分改善率均低于体重指数<25 kg/m2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561、5.850、5.651和6.519,P〈0.05);年龄≥50的患者与年龄<50的患者各评分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指标上,除L4~5椎间隙高度较术前增高外(t=-2.819,P=0.008),其余各椎间隙高度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节段病变患者中,除L4~5节段活动度降低外(t=12.598,P=0.000),L3~4、L5~S1及L1~S1节段活动度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Coflex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中期疗效确切,Coflex联合Isobar非融合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具有一定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退变性疾病 动态固定 非融合 COFLEX
原文传递
Isobar TTL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中长期随访结果 被引量:9
20
作者 姚欣强 蒋晖 +3 位作者 程勇泉 江建明 瞿东滨 陈建庭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99-203,共5页
[目的]探讨Isobar TTL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中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因腰椎退行性疾病采用Isobar TTL内固定系统治疗并有2年以上随访的20例患者资料。男11例,女9例;平均年龄43.8岁(26~61岁)。临床疗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 [目的]探讨Isobar TTL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中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因腰椎退行性疾病采用Isobar TTL内固定系统治疗并有2年以上随访的20例患者资料。男11例,女9例;平均年龄43.8岁(26~61岁)。临床疗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进行评估。在X线片上分析动态固定节段及其上相邻节段的椎间隙高度、椎间活动度及腰椎前凸角,采用UCL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 Grading Scale,UCLA)系统评估椎间盘退变情况。在MRI上采用改良Pfirrmmann分级系统评估椎间盘退变情况。[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51.9个月(26~87个月)。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和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未出现因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而需要手术的患者。末次随访时动态固定节段的椎间隙高度及椎间活动度较术前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椎间盘UCLA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相邻节段的椎间隙高度、椎间活动度、椎间盘UCLA评分及腰椎前凸角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6例患者末次随访时接受腰椎MRI检查,结果提示动态固定节段及上相邻节段的椎间盘改良Pfirrmmann分级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中2例出现邻近节段退变加重。3.2%(4/124)的螺钉出现松动,无内固定断裂、感染等并发症。[结论]Isobar TTL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满意,但不能避免动态固定节段出现退变加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退行性疾病 动态固定 相邻节段退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