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特别认知者的刑法归责 被引量:49
1
作者 何庆仁 《中外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029-1051,共23页
特别认知给日益风行的客观归责理论带来一些难题。其中有体系上的问题,如客观归责是否有主观化的嫌疑,但更多的是关于不法归责实质根据的分歧。在目的理性的归责视野下,归责不再由自然意义上的因果性和目的性决定,而取决于外部的价值和... 特别认知给日益风行的客观归责理论带来一些难题。其中有体系上的问题,如客观归责是否有主观化的嫌疑,但更多的是关于不法归责实质根据的分歧。在目的理性的归责视野下,归责不再由自然意义上的因果性和目的性决定,而取决于外部的价值和目的;利益侵害也只是归责的必要条件,社会角色才是确定不法归责的充分根据。据此,如果特别认知的危险与角色无关,对归责就没有影响,反之则可以成为归责的对象。如果特别认知与角色无关,但行为人利用特别认知伤害他人,或者基于团结义务而必须退让时,行为人仍然应当为不法结果负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别认知 客观归责 目的理性 角色 利益 团结义务
原文传递
正当防卫中的退避义务
2
作者 江溯 《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2-181,共20页
刑法理论和实践在特定场合承认防卫人负有退避义务,但对该义务的类型、根据和适用均欠缺充分说明和论证。正当防卫中的退避义务,可以细分为侵害回避义务、侵害接受义务和狭义退避义务。侵害回避义务和侵害接受义务是对防卫权的否定,狭... 刑法理论和实践在特定场合承认防卫人负有退避义务,但对该义务的类型、根据和适用均欠缺充分说明和论证。正当防卫中的退避义务,可以细分为侵害回避义务、侵害接受义务和狭义退避义务。侵害回避义务和侵害接受义务是对防卫权的否定,狭义退避义务则是对防卫权的限制。若不法侵害发生时具备获得公力救助的机会,寻求公力救助不会给被侵害者造成额外的行动负担且不会降低防卫效果的,鉴于国家暴力垄断原则对私人暴力的封锁,被侵害者就负有侵害回避义务。若不法侵害显著轻微,或者系由被侵害者违反自我维护义务而招致的,防卫权的事实前提或者归属前提没有得到满足,被侵害者就负有侵害接受义务。狭义退避义务的根据既不来自防卫的根据,亦不在于权利滥用,而是源于团结原则。在不完全答责者的不法侵害和部分涉及重大人身法益的防卫中,有作为团结义务的狭义退避义务的存在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当防卫 防卫权 退避义务 团结义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