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隐逸”的一种限度——试论20世纪20-30年代周作人的“隐逸”转向 被引量:2
1
作者 席建彬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年第1期7-10,41,共5页
20世纪20-30年代,随着“五四”的落潮,周作人的文学重心从社会性的人生关怀转向了个体性的人生关怀,表现了浓重的隐逸气。然而“隐逸”并不意味着作家就离弃了现实和“人的文学”观念,他的所谓“隐逸”其实是在既有“人的文学”观念框... 20世纪20-30年代,随着“五四”的落潮,周作人的文学重心从社会性的人生关怀转向了个体性的人生关怀,表现了浓重的隐逸气。然而“隐逸”并不意味着作家就离弃了现实和“人的文学”观念,他的所谓“隐逸”其实是在既有“人的文学”观念框架内作出的一种调整,思想的实质倾向了“理想生活,或人间上达的可能性”,仍沿续着“为人生”的文学轨道。这一变化的产生不仅和其“人的文学”观念的丰富性有关,还涉及到周作人现代和传统的二重人格以及这一时期社会境况变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30年代 隐逸 人的文学 为人生
下载PDF
留学生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企业管理的革新
2
作者 蒋国杰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6,共6页
中国近代企业是伴随着中国早期工业化和现代化而出现的,它发端于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但是以"求富"为目的的近代民营企业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逐渐兴起,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不仅企业的数量大幅度... 中国近代企业是伴随着中国早期工业化和现代化而出现的,它发端于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但是以"求富"为目的的近代民营企业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逐渐兴起,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不仅企业的数量大幅度增加,企业的管理水平也得到了明显提高。尤其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批企业依靠科技管理人才特别是一批"海归派"企业家,对当时企业中普遍存在的浓厚的封建官僚体制、落后的工头制、传统的会计制度和任人唯亲的用人理念等,进行了大胆的革新:废除了工头制,确立工程师制;引进西方科学管理思想,推行科学管理;积极探索企业文化建设;注重以人为本,重视企业人力资源引进与开发。这一系列的管理革新,不仅提高了近代企业生产率,增强了企业竞争力,还促进了中国企业管理的科学化。留学生们对企业管理的革新精神和诸多理念,在当时引领时代潮流,即便在今天亦有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学生 企业管理 19201930年代
下载PDF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儿童文学课文论争及教科书儿童文学编选原则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心科 郑国民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03-107,共5页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儿童文学成为小学语文教科书的主体,也由此引发了诸多论争,包括其主旨是激趣还是教化,内容是为审美还是为实用,课文体裁是多文学还是多文章,其语体是用白话还是文言,用字是追求艺术还是科学等。如果能辩证地看待这些...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儿童文学成为小学语文教科书的主体,也由此引发了诸多论争,包括其主旨是激趣还是教化,内容是为审美还是为实用,课文体裁是多文学还是多文章,其语体是用白话还是文言,用字是追求艺术还是科学等。如果能辩证地看待这些不同的观点,兼顾双方的合理性,则可为确立当下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儿童文学课文编写的基本原则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二三十年代 儿童文学 课文 论争 编选原则
下载PDF
谈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韩小说中的人力车夫形象
4
作者 何燕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3年第11期101-103,共3页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韩小说中以人力车夫为题材的作品《薄奠》《骆驼祥子》和《走运的一天》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力车夫形象。这些人力车夫虽身处中韩两个不同的国家,但由于两国类似的社会状况,他们身上存在着许多相同之...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韩小说中以人力车夫为题材的作品《薄奠》《骆驼祥子》和《走运的一天》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力车夫形象。这些人力车夫虽身处中韩两个不同的国家,但由于两国类似的社会状况,他们身上存在着许多相同之处。他们在帝国主义、资产阶级和旧制度的压迫下,经济贫困,生活艰难,爱情悲惨,家庭破碎。他们没有向命运屈服,满怀希望积极创造美好的未来,却最终难免心死、人亡的悲惨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 中韩小说 人力车夫形象
下载PDF
论林语堂创作思想的变化——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为中心
5
作者 夏正娟 马群仁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6期122-126,共5页
林语堂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创作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如何评价这一变化,成为学者们长期争议的话题。肯定前期创作的学者,多从社会性的层面考量;肯定后期创作的学者,则多从文学性的角度观照。不同视角的切入,极大地拓展了林语堂研究的空... 林语堂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创作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如何评价这一变化,成为学者们长期争议的话题。肯定前期创作的学者,多从社会性的层面考量;肯定后期创作的学者,则多从文学性的角度观照。不同视角的切入,极大地拓展了林语堂研究的空间。但考量一个作家的创作是否成熟,不能仅依据社会学或文学性的单一尺度,创作风格、思想主张稳定与否都是重要的考察标准。20世纪20年代,林语堂仍处于"文化认同"的"延展期",思想尚未稳定,文章论点常来源于鲁迅、周作人、钱玄同等名家。及至20世纪30年代,林语堂在西方文化中发现了克罗齐的美学理论,并将之与道家文化相融合,明确地提出了"艺术即表现"、"表现即艺术"的口号,开始形成自己鲜明的理论主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语堂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思想 克罗齐 道家文化
下载PDF
20世纪20-30年代的上海“阅读热”
6
作者 李婷 赖映初 《科教文汇》 2013年第8期72-72,共1页
在20世纪20年代至抗日战争爆发前,上海的阅读文化达到了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形成了庞大的书业市场,报业繁荣,杂志发展迅速,儿童青少年学生、妇女成为发展最迅速的新兴阅读者群体,商人是报纸的消费大户,庞大的工人阶级对各类实用通俗的读... 在20世纪20年代至抗日战争爆发前,上海的阅读文化达到了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形成了庞大的书业市场,报业繁荣,杂志发展迅速,儿童青少年学生、妇女成为发展最迅速的新兴阅读者群体,商人是报纸的消费大户,庞大的工人阶级对各类实用通俗的读物需求加大,各个阶层的阅读者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阅读习惯。然而生活窘迫、识字不多等因素,加上战争的爆发,使这股阅读热迅速地退潮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言热 20世纪20-30年代 上海 阅读热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