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瘤胃保护性精氨酸及N-氨甲酰谷氨酸对细毛羊肠道黏膜蛋白质合成率的影响 被引量:9
1
作者 赵宏丽 孙海洲 +4 位作者 李金霞 赵存发 桑丹 李胜利 张春华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141-2147,共7页
本试验旨在探讨不同水平瘤胃保护性精氨酸(Arg)及N-氨甲酰谷氨酸(NCG)对细毛羊肠黏膜蛋白质合成率的影响。选用15只体况良好,平均体重为(25.00±3.39)kg的5月龄半同胞羯鄂尔多斯细毛羊断奶羔羊随机分成5组,分别为基础饲粮组(1组,对... 本试验旨在探讨不同水平瘤胃保护性精氨酸(Arg)及N-氨甲酰谷氨酸(NCG)对细毛羊肠黏膜蛋白质合成率的影响。选用15只体况良好,平均体重为(25.00±3.39)kg的5月龄半同胞羯鄂尔多斯细毛羊断奶羔羊随机分成5组,分别为基础饲粮组(1组,对照组)、基础饲粮+0.15 g/d NCG组(2组)、基础饲粮+0.20 g/d NCG组(3组)、基础饲粮+1.50 g/d Arg组(4组)、基础饲粮+2.00 g/d Arg组(5组)。进行45 d饲喂以后,试验羊空腹12 h后一次性大剂量灌注L-苯丙氨酸,90 min后采集十二指肠和空肠黏膜,检测小肠黏膜蛋白质合成率。结果表明:试验组的十二指肠与空肠黏膜的蛋白质合成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各试验组中,3组、4组、5组同1组相比提高幅度较大,其中4组显著高于其他试验组(P<0.05),而3组和5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提示,添加不同水平的瘤胃保护性Arg及NCG对肠道黏膜蛋白质合成率具有提高作用,分别以1.50 g/d Arg和0.20 g/d NCG 2个剂量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瘤胃保护性精氨酸 瘤胃保护性N-氨甲酰谷氨酸 十二指肠黏膜 空肠黏膜 蛋白质合成率
下载PDF
十二指肠球部胃黏膜异位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9
2
作者 杨绮红 舒建昌 +3 位作者 梁少娟 张晓燕 潘洁 肖冠英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14-617,620,共5页
目的观察十二指肠球部胃黏膜异位(heterotopic gastric mucosa in the duodenal bulb,HGMDB)的临床特点,探讨其治疗方法。方法分析、总结经内镜、病理检查等确诊为十二指肠球部胃黏膜异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内镜报告、病理报告等。结果共1... 目的观察十二指肠球部胃黏膜异位(heterotopic gastric mucosa in the duodenal bulb,HGMDB)的临床特点,探讨其治疗方法。方法分析、总结经内镜、病理检查等确诊为十二指肠球部胃黏膜异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内镜报告、病理报告等。结果共14例患者。男7例,女7例;年龄26~73岁,平均48岁。病程1个月~10余年,患者均以反复上腹部疼痛为首发症状。胃镜下观察所有患者的幽门和十二指肠球部无变形,黏膜未见糜烂、溃疡;球部病变多位于前壁;分别呈扁平斑片状或鹅卵石样隆起、息肉样隆起、菜花样隆起等,表面光滑,色泽偏红、偏白或与附近球部黏膜相仿;靛胭脂染色腺管开口与十二指肠球部黏膜相似。病理检查与十二指肠球部黏膜固有层均可见胃底腺,有典型的含强嗜酸性颗粒的壁细胞和含嗜碱性颗粒的主细胞。使用H2受体拮抗剂(H2RA)或质子泵抑制剂(PPI)治疗可缓解症状;2例患者接受内镜下高频电烧灼术,1例症状明显改善,1例无效。结论HGMDB以中年发病多,性别无差异,常以上腹部疼痛为首发症状;胃镜检查的普及、内镜技术水平的提高及与其他铺助检查手段的联合应用有助于HGMDB的检出;H2RA和PPI等可有效缓解症状,内镜下高频电烧灼术等可能有助于HGMDB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指肠球部 胃黏膜 异位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与十二指肠疾病及胃上皮化生的关系 被引量:7
3
作者 丁洪基 李新功 +3 位作者 李爱英 姜辉 常峰 徐志秀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4期331-333,I045,共4页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P)与十二指肠疾病及其胃上皮化生的关系。方法:应用特殊染色方法对166例胃窦及十二指肠活检标本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及HP检测。结果:在十二指肠球部,HP仅见于胃上皮化生区,HP的检出率随着炎症及胃...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P)与十二指肠疾病及其胃上皮化生的关系。方法:应用特殊染色方法对166例胃窦及十二指肠活检标本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及HP检测。结果:在十二指肠球部,HP仅见于胃上皮化生区,HP的检出率随着炎症及胃上皮化生程度的增加而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胃上皮化生 十二指肠疾病
下载PDF
硫酸化黄芪多糖对雏鸡十二指肠黏膜组织形态和免疫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8
4
作者 张芮琪 罗启慧 陈正礼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64-69,共6页
【目的】制备硫酸化黄芪多糖(Sulfated 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sAPS),研究其对雏鸡十二指肠组织发育及黏膜免疫相关细胞分布的影响。【方法】采用氯磺酸-吡啶法对黄芪多糖(Astragalus polysaccharid,APS)进行硫酸化修饰,制备sAPS,... 【目的】制备硫酸化黄芪多糖(Sulfated 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sAPS),研究其对雏鸡十二指肠组织发育及黏膜免疫相关细胞分布的影响。【方法】采用氯磺酸-吡啶法对黄芪多糖(Astragalus polysaccharid,APS)进行硫酸化修饰,制备sAPS,氯化钡-明胶浊度法测定sAPS中硫含量,并计算sAPS的硫酸基取代度。运用组织学制片技术和染色方法分别观察APS及sAPS干预后7d和14d鸡十二指肠的组织学特点,对肠壁黏膜层上皮内淋巴细胞(Intraepithelial lymphocytes,IEL)、柱状上皮细胞间杯状细胞(Goblet cells,GC)和肠壁内肥大细胞(Mast cells,MC)数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制得的sAPS中硫含量为14.3%,计算得到sAPS的硫酸基取代度为1.325。给予APS和sAPS干预后,sAPS组雏鸡十二指肠的绒毛高度及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比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APS组,隐窝深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和APS组,sAPS组黏膜上皮内淋巴细胞、杯状细胞及肠壁肥大细胞的数量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和APS组。【结论】sAPS对雏鸡十二指肠组织发育及肠道黏膜免疫的促进作用较APS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多糖 硫酸化修饰 十二指肠黏膜 黏膜免疫 雏鸡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感染对十二指肠溃疡患儿十二指肠球部黏膜菌群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郑伟 彭克荣 +2 位作者 李甫棒 赵泓 江米足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9-55,共7页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十二指肠溃疡患儿十二指肠球部黏膜菌群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以2018年1至8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因腹痛、腹胀、呕吐等症状就诊并经胃镜检查确诊为十二指肠溃疡的23例患儿为研究对象, 根...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十二指肠溃疡患儿十二指肠球部黏膜菌群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以2018年1至8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因腹痛、腹胀、呕吐等症状就诊并经胃镜检查确诊为十二指肠溃疡的23例患儿为研究对象, 根据有无Hp感染分为Hp阳性溃疡组和Hp阴性溃疡组。提取十二指肠球部黏膜DNA, 行高通量测序分析。比较分析两组样品α多样性差异、β多样性差异及其在各分类水平丰度变化情况, 利用PICRUSt软件预测微生物功能。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或χ^(2)检验。结果 23例十二指肠溃疡患儿中Hp阳性溃疡组15例[年龄(11.2±3.3)岁, 男11例、女4例]、Hp阴性溃疡组8例[年龄(10.1±4.4)岁, 男6例、女2例]。Hp阳性溃疡组螺杆菌属丰度明显高于Hp阴性溃疡组[0.551%(0.258%, 5.368%)比0.143%(0.039%, 0.762%), Z=2.00, P=0.045], 而梭状杆菌属、链球菌属及丛毛单胞菌科的一个未分类菌属丰度均明显低于Hp阴性溃疡组[0.010%(0.001%, 0.031%)比0.049%(0.011%, 0.310%), Z=-2.24, P=0.025;0.031%(0.015%, 0.092%)比0.118%(0.046%, 0.410%), Z=-2.10, P=0.036;0.046%(0.036%, 0.062%)比0.110%(0.045%, 0.176%), Z=-2.01, P=0.045]。线性判别效应值显示在属水平Hp阳性溃疡组十二指肠球部黏膜菌群只有螺杆菌属显著富集[线性判别分析(LDA)=4.89, P=0.045], 而Hp阴性溃疡组链球菌属及梭状杆菌属显著富集(LDA=3.28、3.11, P=0.036、0.025)。PICRUSt菌群功能预测分析发现, Hp阳性溃疡组球部黏膜菌群氧化磷酸化、疾病相关通路(肿瘤、肾细胞癌、阿米巴病及1型糖尿病)等多个通路的表达均明显高于Hp阴性溃疡组(均P<0.05), 而能量代谢、磷酸转移酶系统等通路表达均明显低于Hp阴性溃疡组(均P<0.05)。结论 Hp感染十二指肠溃疡患儿十二指肠球部黏膜菌群发生了改变, 主要是螺杆菌属丰度显著升高, 而梭状杆菌属、链球菌属丰度下降, 并可能通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杆菌 幽门 十二指肠溃疡 儿童 肠黏膜
原文传递
Mechanisms involved in Helicobacter pylori induced duodenal ulcer disease:an overview 被引量:6
6
作者 Lars Olbe Lars Fndriks +2 位作者 Annika Hamlet Ann-Mari Svennerholm Ann-Catrin Thoreson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0年第5期619-623,共5页
Duodenal ulcer (DU) can be developed viaseveral different mechanisms.Hypersecretion ofgastric acid is,however,a common denominator.Amassive hypersecretion of acid can by itself evoke aDU,e.g.in the Zollinger-Ellison s... Duodenal ulcer (DU) can be developed viaseveral different mechanisms.Hypersecretion ofgastric acid is,however,a common denominator.Amassive hypersecretion of acid can by itself evoke aDU,e.g.in the Zollinger-Ellison syndrome.Irrespective of the mechanism behind thedevelopment of a DU,powerful antisecretorytreatment will heal the ulcer and preventrecurre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LICOBACTER pylori HELICOBACTER infection GASTRIC acid GASTRIC mucosa duodenal ulcer BICARBONATES GASTRIC METAPLASIA
下载PDF
52例十二指肠粘膜活检组织病理学观察 被引量:4
7
作者 邓平非 何绮娜 +3 位作者 贺占国 谷成明 马培东 成继民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46-48,共3页
观察52例纤维胃镜咬取的十二指肠粘膜标本,组织学显示98%有慢性炎,80%为萎缩性炎。按粘膜绒毛高度和萎缩程度分轻、中、重3级。结合临床,中、重度萎缩性十二指肠炎,可作为小肠吸收不良的诊断依据。52例中,有MGE、B... 观察52例纤维胃镜咬取的十二指肠粘膜标本,组织学显示98%有慢性炎,80%为萎缩性炎。按粘膜绒毛高度和萎缩程度分轻、中、重3级。结合临床,中、重度萎缩性十二指肠炎,可作为小肠吸收不良的诊断依据。52例中,有MGE、Brunner’s腺增生分别为21%和50%。组织化学染色证实十二指肠杯状细胞含混合性粘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指肠粘膜 萎缩性 十二指肠炎 病理学
下载PDF
电针对应激性溃疡小鼠十二指肠黏膜内CD4、CD8、SIgA及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
8
作者 陈琳 邱渊铭 +7 位作者 赵洋 阳晶晶 曹思慧 何灏龙 杨宗保 常小荣 刘琼 刘密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9期1672-1678,共7页
目的观察电针对应激性溃疡小鼠的十二指肠黏膜结构与组织内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免疫功能相关分化抗原4(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4,CD4)、分化抗原8(cluster o... 目的观察电针对应激性溃疡小鼠的十二指肠黏膜结构与组织内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免疫功能相关分化抗原4(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4,CD4)、分化抗原8(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8,CD8)及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ecretory immunoglobulin A,SIgA)的影响,探讨电针对十二指肠黏膜损伤修复的作用机制。方法SPF级雄性KM小鼠4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n=12)和造模组(n=28),造模组采用束缚冷应激法复制应激性溃疡模型。模型制备成功后,将造模组24只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手三里组及足三里组,每组8只。空白组与模型组小鼠每天进行束缚处理;手三里组与足三里组小鼠则进行电针干预,每日1次,连续7 d。采用HE染色观察十二指肠黏膜组织形态变化,ELISA和RT-PCR法检测十二指肠黏膜组织中IL-1β、TNF-α、CD4、CD8、SIgA含量与mRNA表达。结果HE染色结果显示,空白组小鼠十二指肠黏膜组织上皮完整,结构清晰,腺管结构正常;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十二指肠黏膜组织固有层明显变薄,有广泛的炎性细胞浸润;与模型组比较,手三里组及足三里组病理切片提示十二指肠黏膜组织固有层厚度增加,固有层细胞增加,排列整齐。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十二指肠黏膜组织内IL-1β、TNF-α、SIgA蛋白含量及mRNA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CD4、CD8蛋白含量及mRNA表达量下降(P<0.01)。与模型组相比,足三里组IL-1β、TNF-α、SIgA蛋白含量及mRNA表达量下降(P<0.05或P<0.01),CD4、CD8蛋白含量及mRNA表达量升高(P<0.05或P<0.01);手三里组IL-1β、TNF-α蛋白含量及mRNA表达量下降(P<0.05)。与手三里组相比,足三里组CD8蛋白含量及mRNA表达量上升(P<0.05),SIgA mRNA表达量下降(P<0.05)。结论电针干预对应激性溃疡小鼠十二指肠黏膜损伤具有修复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十二指肠黏膜组织中IL-1β、TNF-α、CD4、CD8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激性溃疡 十二指肠黏膜 电针 足三里 手三里 作用机制
下载PDF
十二指肠胃黏膜异位的内镜表现与病理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张悦华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4年第8期925-927,共3页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球部胃黏膜异位的内镜下表现,病理特征和分型。方法选择我院从2005年7月至2012年7月经内镜及病理检查确诊为十二指肠胃黏膜异位的30例患者进行内镜下分型并行病理检查及幽门螺杆菌快速酶试验(RUT)。结果 10例为多发小...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球部胃黏膜异位的内镜下表现,病理特征和分型。方法选择我院从2005年7月至2012年7月经内镜及病理检查确诊为十二指肠胃黏膜异位的30例患者进行内镜下分型并行病理检查及幽门螺杆菌快速酶试验(RUT)。结果 10例为多发小结节样隆起。4例平坦隆起。11例为大结节样隆起。5例为散在颗粒样隆起。30例患者中,光镜下可见在所有十二指肠球部黏膜标本的固有层均可见胃底腺。且快速尿素酶试验证实幽门螺杆菌均为阴性。结论十二指肠球部胃黏膜异位在内镜下肉眼观察可分为3型:结节型,平坦隆起型,散在颗粒型。其中以结节型最为常见,且异位的胃黏膜多不合并HP感染,但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会发生,一般不会发生癌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指肠球部 胃黏膜 内镜 分型 病理
下载PDF
泮托拉唑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10
作者 罗玉钊 林佐光 冯云 《中国药房》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720-721,共2页
目的:观察泮托拉唑对十二指肠溃疡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收集200例十二指肠溃疡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00例)应用以泮托拉唑为主的综合治疗,对照组(100例)应用以奥美拉唑为主的综合治疗,观察2组的疗效、副作用及对黏膜... 目的:观察泮托拉唑对十二指肠溃疡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收集200例十二指肠溃疡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00例)应用以泮托拉唑为主的综合治疗,对照组(100例)应用以奥美拉唑为主的综合治疗,观察2组的疗效、副作用及对黏膜炎症的作用。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6.84%)明显优于对照组(85.26%),治疗后观察组的炎症反应(20.00%)明显低于对照组(45.98%),且副作用小。结论:泮托拉唑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疗效显著,副作用小,对黏膜的炎症有良好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指肠溃疡 泮托拉唑 黏膜 炎症 消化道
原文传递
幽门螺杆菌感染儿童胃十二指肠黏膜IL-8含量的研究
11
作者 黄惠清 黄志民 张强英 《广西医学》 CAS 2004年第6期794-796,共3页
目的 探讨胃、十二指肠黏膜中IL 8含量在幽门螺杆菌 (H .pylori)相关性胃十二指肠疾病中的机理。 方法 对92例H .pylori或非H .pylori感染的胃炎患儿 ,在胃镜下取胃窦及十二指肠球部黏膜活检标本 ,用ELISA法测定黏膜中IL 8的含量。结... 目的 探讨胃、十二指肠黏膜中IL 8含量在幽门螺杆菌 (H .pylori)相关性胃十二指肠疾病中的机理。 方法 对92例H .pylori或非H .pylori感染的胃炎患儿 ,在胃镜下取胃窦及十二指肠球部黏膜活检标本 ,用ELISA法测定黏膜中IL 8的含量。结果 H .pylori阳性者胃黏膜IL 8为 (1 88± 0 0 6 ) pg/mg ,H .pylori阴性者为 (0 82± 0 0 5 )pg/mg,两者相比 P <0 0 0 1;H .pylori阳性者十二指肠黏膜IL 8为 (1 18± 0 0 6 ) pg/mg ,H .pylori阴性者为 (0 6 2± 0 0 4 )pg/mg ,两者相比 P <0 0 0 1。活动性胃炎胃黏膜IL 8为 (1 84± 0 0 7) pg/mg ,非活动性胃炎为 (0 78± 0 0 6 ) pg/mg ,两者相比 P <0 0 0 1;活动性胃炎十二指肠黏膜IL 8为 (1 19± 0 6 ) pg/mg。非活动性胃炎为 (0 6 6± 0 0 5 ) pg/mg ,两者相比 P <0 0 0 1。说明H .pylori阳性和活动性胃炎的胃黏膜及十二指肠黏膜IL 8含量均较高。结论 提示H .pylori感染时 ,IL 8在胃十二指肠黏膜局部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中可能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胃黏膜 十二指肠黏膜 白细胞介素-8 儿童
下载PDF
Histological and electron-microscopic observations on the mucosa of pediculated duodenal wall graft transplanted to the stomach in Wistar rats
12
作者 李春启 王建荣 张秀荣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1998年第5期56-59,共4页
Objective To study the mechanism of gastric metaplasia in duodenum through the transplantation of a flap of duodenal wall with vascular pedicle to the stomach. Methods The pediculated duodenal wall flaps of ... Objective To study the mechanism of gastric metaplasia in duodenum through the transplantation of a flap of duodenal wall with vascular pedicle to the stomach. Methods The pediculated duodenal wall flaps of Wistar rats were transplanted to their stomachs. The rats were killed at the 3rd, 6th, 9th and 12th month after the operation respectively, and histological changes of the duodenal grafts were observed with optical and electron microscopy. Results Gastric metaplasia was found in the mucosa of duodenal grafts transplanted to the stomach at the 6th, 9th and 12th month. Conclusions The formation of gastric metaplasia in the duodenal mucosa may be related to a change of the microenvironment around the tissues, and duodenal mucosa may differentiate into gastric epithelium by the decrease of pH valu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OMACH GRAFT duodenal mucosa microscopic 张秀 李春
原文传递
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胃窦粘膜β-内啡肽阳性细胞图象分析
13
作者 任君旭 高增贺 周济远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1999年第5期430-431,共2页
关键词 十二指肠溃疡 胃粘膜 Β-内啡肽
下载PDF
胃及十二指肠液对食管粘膜损伤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4
14
作者 王雯 许国铭 +3 位作者 李兆申 邹多武 朱爱勇 于凤海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40-242,共3页
目的 通过动物实验 ,研究胃及十二指肠液反流对食管粘膜的损伤情况及其分别在胃食管反流病 (gastroesophagealrefluxdisease ,GERD)发病中所占的地位。 方法 通过不同手术方式制作三种食管反流动物模型 ,分别为单纯胃液反流 (G组 )、... 目的 通过动物实验 ,研究胃及十二指肠液反流对食管粘膜的损伤情况及其分别在胃食管反流病 (gastroesophagealrefluxdisease ,GERD)发病中所占的地位。 方法 通过不同手术方式制作三种食管反流动物模型 ,分别为单纯胃液反流 (G组 )、单纯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 (D组 )及十二指肠胃内容物混合反流 (DG组 )。于不同病程分批取得食管标本进行大体及光镜下形态学研究。结果 各实验组出现程度不等的反流性食管炎 ,组织学表现为炎症、糜烂、溃疡、上皮高度增生及出现化生柱状上皮。其中D组发病率最高 ,病变程度最重 ,DG组次之 ,G组最轻。各组病变以食管下段为重 ,向上逐渐减轻。随病程延长病变加重。结论 胃液及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无论单独或混合存在均能造成明显食管粘膜损伤 ,且随时间延长而加重 ,其中十二指肠内容物的作用更为强烈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病 十二指肠反流 食管粘膜损伤
原文传递
阿莫西林的粘膜保护作用一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 被引量:37
15
作者 顾芳 季益农 叶嗣懋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85-87,共3页
本文通过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证明阿莫西林(A)除具有杀灭幽门螺杆菌作用外,尚具有粘膜保护作用。(1)动物实验:采用皮下注射盐酸半胱胺制成大鼠十二指肠溃疡模型。预先灌服A的大鼠防止了溃疡的产生。(2)临床研究:60例活动... 本文通过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证明阿莫西林(A)除具有杀灭幽门螺杆菌作用外,尚具有粘膜保护作用。(1)动物实验:采用皮下注射盐酸半胱胺制成大鼠十二指肠溃疡模型。预先灌服A的大鼠防止了溃疡的产生。(2)临床研究:60例活动期十二指肠溃疡住院患者按双盲法随机给予A1.5g/d或等量安慰剂(P)治疗1个月。治疗前、治疗后、停药1个月、1年及症状复发时行胃镜检查。结果显示A缓解溃疡症状明显优于P;4周溃疡愈合率(86.7%)明显高于P(50%);溃疡1年复发率也低于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莫西林 粘膜保护作用 十二指肠溃疡 大鼠
原文传递
慢性胃病中医分型与Hp感染粘膜病理及胃酸分泌的关系 被引量:17
16
作者 任锐芝 张万岱 +3 位作者 陈学清 徐庆臻 田德明 周殿元 《新消化病学杂志》 1997年第1期15-16,共2页
目的探讨慢性胃病中医分型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胃粘膜病变及胃酸分泌的关系.方法慢性胃炎69例,十二指肠溃疡30例;中医分型:寒热夹杂36例,胃阴不足27例,脾胃虚寒21例,肝胃不和15例.设正常对照组14名,各组... 目的探讨慢性胃病中医分型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胃粘膜病变及胃酸分泌的关系.方法慢性胃炎69例,十二指肠溃疡30例;中医分型:寒热夹杂36例,胃阴不足27例,脾胃虚寒21例,肝胃不和15例.设正常对照组14名,各组临床资料相仿,具有可比性,均进行内镜、Hp、病理及胃酸检查,分型统计并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Hp阳性率寒热夹杂型944%,胃阴不足型888%,脾胃虚寒型428%,肝胃不和型333%.粒细胞浸润(++-++++)者出现率依次为寒热夹杂型805%,胃阴不足型为741%,脾胃虚寒型334%,肝胃不和型133%.糜烂型病变出现率寒热夹杂型778%,胃阴不足型852%,脾胃虚寒型143%,肝胃不和型0%.BAO均值(mmol/h)寒热夹杂型308±236,胃阴不足型403±389,脾胃虚寒型589±413,肝胃不和型1720±1120.Hp感染率、胃粘膜病变及中性粒细胞浸润强度三者呈平等关系,各证型依次为寒热夹杂>胃阴不足>脾胃虚寒>肝胃不和.BAO定量寒热夹杂型和胃阴不足型明显低于脾胃虚寒型和肝胃不和型.结论Hp感染、胃粘膜病变、中性粒细胞浸润和胃酸分泌异常与慢性胃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疾病 中医分型 幽门螺菌感染 病理学 胃酸
原文传递
胃苏颗粒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十二指肠溃疡伴慢性胃炎疗效观察及对胃黏膜功能、炎症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4
17
作者 陈杨雷 陈媛媛 张勤 《新中医》 CAS 2022年第24期73-76,共4页
目的:观察胃苏颗粒联合雷贝拉唑钠肠溶片治疗十二指肠溃疡伴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胃黏膜功能、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00例十二指肠溃疡伴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阿莫西林胶囊、克拉霉素片、... 目的:观察胃苏颗粒联合雷贝拉唑钠肠溶片治疗十二指肠溃疡伴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胃黏膜功能、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00例十二指肠溃疡伴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阿莫西林胶囊、克拉霉素片、雷贝拉唑钠肠溶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胃苏颗粒治疗,疗程均为2周。对2组临床疗效及胃黏膜功能、炎症因子水平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70.0%、98.0%,对照组分别为38.0%、84.0%,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胃脘疼痛、嗳气、反酸改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胃黏膜功能指标胃泌素(GAS)、胃蛋白酶原Ⅱ(PGⅡ)、胃蛋白酶原Ⅰ(PGⅠ)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GAS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PGⅡ、PGⅠ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上述指标改善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治疗前,2组血清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32 (IL-32)、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PCT、IL-32、TGF-β1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上述各项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胃苏颗粒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十二指肠溃疡伴慢性胃炎临床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加快修复胃黏膜,减轻机体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指肠溃疡 慢性胃炎 胃苏颗粒 雷贝拉唑钠肠溶片 胃黏膜功能 炎症因子
原文传递
十二指肠球部胃黏膜异位的内镜与病理特点 被引量:5
18
作者 温静 卢忠生 +2 位作者 杨竞 杨云生 梁浩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2013年第8期823-824,864,共3页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球部胃黏膜异位的内镜与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0月-2012年10月在我院经病理证实的102例十二指肠球部胃黏膜异位的患者临床、内镜资料。结果异位病灶位于球腔前壁较多见,根据内镜下表现可分为三型,颗粒样增生3...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球部胃黏膜异位的内镜与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0月-2012年10月在我院经病理证实的102例十二指肠球部胃黏膜异位的患者临床、内镜资料。结果异位病灶位于球腔前壁较多见,根据内镜下表现可分为三型,颗粒样增生35例,平坦隆起型20例,息肉样增生47例。病理提示固有层可见胃体腺,部分可见胃底腺及幽门腺。结论内镜下分型以息肉样增生最多见,单纯内镜诊断符合率低,组织病理学检查是确诊本病的主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指肠球部 胃黏膜异位 内窥镜
下载PDF
洛赛克治疗上消化道出血110例 被引量:4
19
作者 谭跃 罗凤才 陆爱年 《华夏医学》 CAS 1997年第1期26-28,共3页
应用洛赛克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110例,并与同期用雷尼替丁的47例作对照,结果:治疗组止血有效(3d内止血)104例(84.5%),无效6例(15.5%),对照组止血有效34例(72.3%),无效13例(27.7%)... 应用洛赛克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110例,并与同期用雷尼替丁的47例作对照,结果:治疗组止血有效(3d内止血)104例(84.5%),无效6例(15.5%),对照组止血有效34例(72.3%),无效13例(27.7%),治疗组的止血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但治疗组有2例(1.8%)应用大剂量洛赛克止血后突然停药,出现再出血的“反跳”现象,值得临床上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消化道出血 十二指肠溃疡 胃溃疡 急性胃粘膜病变 洛赛克
下载PDF
十二指肠球部隆起病变97例内镜与病理学观察 被引量:5
20
作者 张东海 祁晓莉 +2 位作者 王珺 商晓青 刘洪波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6年第19期1939-1941,共3页
目的 通过病理组织学诊断探讨十二指肠球部隆起性病变内镜检查的意义。方法 收集2009年7月20日至2011年5月20日共20个月期间检查的十二指肠球部隆起性病变97例,比较内镜下诊断与病理学检查的关系。结果 ①内镜下表现可分为息肉样隆起与... 目的 通过病理组织学诊断探讨十二指肠球部隆起性病变内镜检查的意义。方法 收集2009年7月20日至2011年5月20日共20个月期间检查的十二指肠球部隆起性病变97例,比较内镜下诊断与病理学检查的关系。结果 ①内镜下表现可分为息肉样隆起与颗粒样增生改变两类。②病理学对十二指肠球部病变的诊断包括:胃黏膜异位25例(25.8%),十二指肠慢性炎症62例(63.9%),布氏腺增生9例(9.3%),管状腺瘤1例(1.0%)。③本组病例十二指肠球部隆起性病变的检出率为1.05%(97/9 186),与整体病例比较无性别间差异(P〉0.1);患者年龄范围在19-85岁之间。“布氏腺增生”组患者年龄与其余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0.001),管状腺瘤组因仅1例而未做比较。④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在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χ^2=5.12,P〉0.05);内镜其他诊断结果与病理学诊断结果之间也无统计学差异(χ^2=23.63,P〉0.05)。⑤在十二指肠球部病变内镜观察与病理学诊断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χ^2=9.68,P〈0.05),内镜下观察到的息肉样增生及颗粒样增生改变在病理学诊断的各组之间比率不同。⑥十二指肠球部胃黏膜异位的25例患者中有3例发生食管癌。结论 十二指肠球部隆起病变在内镜下表现为息肉样改变或颗粒样增生改变,但明确诊断需要取黏膜组织做病理学明确诊断。病理组织学可表现为胃黏膜异位、十二指肠慢性炎、布氏腺增生及腺瘤样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指肠 隆起病变 胃黏膜 异位 炎症 内镜 病理组织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