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9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雷达风场反演拼图在登陆台风“莫兰蒂”(1614)强降水精细预报中的同化应用试验 被引量:12
1
作者 王叶红 赵玉春 +1 位作者 罗昌荣 韩颂雨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17-644,共28页
利用福建龙岩、漳州、泉州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和厦门海沧双偏振雷达探测资料,采用动态地球坐标系下双雷达三维风场反演与拼图技术,基于天气研究和预报模式(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WRF)及其资料同化系统,对登陆台风"... 利用福建龙岩、漳州、泉州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和厦门海沧双偏振雷达探测资料,采用动态地球坐标系下双雷达三维风场反演与拼图技术,基于天气研究和预报模式(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WRF)及其资料同化系统,对登陆台风"莫兰蒂"(1614)引起的2016年9月14-15日福建强降水过程进行了双雷达风场反演拼图资料检验及其三维变分同化对强降水精细预报影响的数值试验,结果发现:(1)动态地球坐标系下双雷达反演风场能合理反映实际风场分布状况,其误差相对较小。相较厦门翔安风廓线雷达及厦门探空秒级测风数据,反演风风向(风速)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7.8°(2.6 m/s)及3.4°(1.1 m/s);(2)反演风场水平方向稀疏化对同化及预报结果极为重要,过密的反演风场资料会给同化及预报结果带来负效果。文中采用18、6、2 km 3重嵌套,在3重嵌套区域均进行同化以及仅在2 km区域进行同化两种情况下,均表现为当反演风场资料水平分辨率提高到0.1°时,同化分析及预报的台风环流开始受到负影响;且当反演风场资料水平分辨率越高时,负效果越明显。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分辨率取0.2°时数值预报效果最好;(3)以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全球预报系统(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Global Forecast System,NCEP/GFS) 0.5°×0.5°分析场为初值,基于3个不同起报时刻(2016年9月14日14时、20时及15日02时)(北京时,下同)模拟的福建省境内台风内核雨带和螺旋雨带逐时演变、台风路径与强度、逐时降水TS评分和空间相关差异显著,其中14日14时起报试验效果最好;而14日20时起报试验效果最差,这与该试验初始台风大风轴风速明显偏大有关;(4)在上述3个不同起报时刻试验基础上,分别增加双雷达反演风场资料的三维变分同化后,福建境内地面风场和台风内核雨带、螺旋雨带逐时分布、逐时降水TS评分和空间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雷达 风场反演 同化 台风 强降水
下载PDF
列车双雷达测速算法优化 被引量:1
2
作者 柯文雄 姜敏 +2 位作者 袁伟 涂建 李由之 《制导与引信》 2023年第1期50-54,共5页
介绍了列车单雷达直接法及双雷达联合法测速原理。在分析雷达角度误差和多普勒频率误差对测速精度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径向基函数网络的双雷达测速方法。仿真分析结果证明,该方法在保留角度修正能力的同时,能有效提高测速精度。
关键词 双雷达 测速 多普勒 径向基函数网络
下载PDF
基于变化趋势约束的毫米波云雷达衰减订正
3
作者 张鹏 陈允杰 +1 位作者 周则明 胡明宝 《现代雷达》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52-55,63,共5页
为减小衰减引起的毫米波云雷达强度数据误差,提出了基于变化趋势约束的衰减订正算法,以小波方法得到的X波段天气雷达反射率因子变化趋势为约束,调整毫米波云雷达反射率因子变化廓线,实现衰减订正。基于实际探测资料的分析和实验表明,较... 为减小衰减引起的毫米波云雷达强度数据误差,提出了基于变化趋势约束的衰减订正算法,以小波方法得到的X波段天气雷达反射率因子变化趋势为约束,调整毫米波云雷达反射率因子变化廓线,实现衰减订正。基于实际探测资料的分析和实验表明,较强回波存在时,衰减是造成毫米波云雷达与X波段天气雷达反射率因子差异的主要原因;订正后的反射率因子与X波段天气雷达反射率因子差异减小,相关性增强。基于变化趋势约束的衰减订正方法能够避免常规逐库订正方法因缺乏约束而导致的不稳定问题,减小衰减引起的误差,提升雷达强度数据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毫米波云雷达 衰减订正 双雷达
下载PDF
双多普勒雷达风场反演误差和资料的质量控制 被引量:50
4
作者 刘黎平 张沛源 +2 位作者 梁海河 牛昉 周海光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7-29,共13页
提出了用双多普勒雷达观测资料进行回波强度、径向速度和方位定位的质量控制方法 ,以及利用概率分布法订正配对的双多普勒雷达回波强度的方法。以 2 0 0 1年 973“中国暴雨”外场试验期间获取的双多普勒雷达观测资料为例 ,比较了合肥、... 提出了用双多普勒雷达观测资料进行回波强度、径向速度和方位定位的质量控制方法 ,以及利用概率分布法订正配对的双多普勒雷达回波强度的方法。以 2 0 0 1年 973“中国暴雨”外场试验期间获取的双多普勒雷达观测资料为例 ,比较了合肥、马鞍山和宜昌、荆州的两对双多普勒雷达同步观测的回波强度、径向速度和方位的改变对观测数据对比的影响 ;分析了这两对双多普勒雷达径向速度测量误差引起的风场反演的误差。结果表明 :两对双多普勒雷达观测的回波强度和径向速度的空间位置和变化趋势比较一致 ,合肥与马鞍山雷达的回波强度有一定差异 ,径向速度也有 1~ 2m/s的差异。风场反演的误差与风场的方向、大小、空间位置等有关。在两个径向速度夹角在 40°~ 1 40°范围内 ,共面上的风场的反演误差在 1~ 2倍的雷达探测径向速度的误差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多普勒雷达 误差分析 质量控制 概率分布法 风场 反演
下载PDF
一次华南超级单体风暴的S波段偏振雷达观测分析 被引量:47
5
作者 王洪 吴乃庚 +1 位作者 万齐林 詹棠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2-103,共12页
利用珠海与澳门共建的中国首部S波段业务双偏振雷达探测资料、风廓线资料和地面加密观测资料,对2015年4月20日发生在珠海附近的一次典型华南春季冷锋触发的超级单体风暴的偏振观测特征进行了分析。天气分析表明,风暴发生于地面冷锋和低... 利用珠海与澳门共建的中国首部S波段业务双偏振雷达探测资料、风廓线资料和地面加密观测资料,对2015年4月20日发生在珠海附近的一次典型华南春季冷锋触发的超级单体风暴的偏振观测特征进行了分析。天气分析表明,风暴发生于地面冷锋和低空切变线附近,中等对流不稳定(对流有效位能为1300 J/kg)和较强风垂直切变(0—6 km风矢量差为20 m/s)环境中。环境总理查逊数为18,与中纬度典型超级单体的生成环境接近,风暴相对螺旋度为2.9 s^(-1)。偏振观测分析表明,大雹粒子的翻滚使冰雹区具有水平反射率因子高(>50 dBz)、差分反射率低(-1—0.5 dB)的特点;雨和冰相粒子的混合导致了相关系数的下降(小于0.9);比差分相位观测对冰雹并不敏感(比差分相位与水平反射率因子的线性拟合率仅为0.05)。在混合相粒子和液相粒子的共同作用下,融化层附近存在差分反射率增大、相关系数减小的现象。风暴侧前方下沉气流偏东侧边界(水平反射率因子梯度高值区)存在一条"差分反射率弧"(差分反射率高值区),主要由大雨滴构成,粒子分选机制合理解释了其形成原因。同时,相对较大的环境风使差分反射率弧更加远离(相对北美观测事实)风暴主体。风暴水平反射率因子中心附近存在"差分反射率柱",与大雨滴被上升气流(连续分布的正径向风)带入高层冻结且失去取向稳定而导致差分反射率值迅速减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偏振雷达 超级单体 冰雹 差分反射率特征
下载PDF
X波段双线极化雷达反射率的衰减订正 被引量:45
6
作者 何宇翔 吕达仁 +3 位作者 肖辉 雷恒池 刘得民 段树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027-1037,共11页
X波段雷达虽然其衰减较S和C波段雷达严重,但是由于其易于移动等特点,还在各国推广应用,为了反演获得可靠的降水分布,X波段雷达数据需要进行衰减订正。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气象目标和单位差分传播相移KDP特性的衰减订正方法。KDP由前向和后... X波段雷达虽然其衰减较S和C波段雷达严重,但是由于其易于移动等特点,还在各国推广应用,为了反演获得可靠的降水分布,X波段雷达数据需要进行衰减订正。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气象目标和单位差分传播相移KDP特性的衰减订正方法。KDP由前向和后向两个分量组成,为了计算KDP,必须分离这两个分量以及消除其他随机噪声的影响。本文引进了一种最优化自回归数据滤波算法——卡尔曼滤波来分离这两个分量和消除其他随机噪声。这种方法效率高、实用性强,同时可以用于其他雷达信号的处理。比较衰减订正结果,发现使用卡尔曼滤波方法处理后的差分传播相移所进行的反射率衰减订正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极化雷达 衰减订正 卡尔曼滤波
下载PDF
一次强降水超级单体的双偏振雷达观测分析 被引量:46
7
作者 潘佳文 蒋璐璐 +4 位作者 魏鸣 罗昌荣 高丽 郑秀云 彭婕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6-100,共15页
为分析强降水超级单体风暴的偏振特征及其动力和云物理结构,利用厦门海沧双偏振雷达数据及常规观测资料,采用多普勒雷达风场反演和粒子相态识别等技术,对2018年5月7日发生在闽南地区的一次导致特大暴雨的强降水超级单体风暴进行了分析,... 为分析强降水超级单体风暴的偏振特征及其动力和云物理结构,利用厦门海沧双偏振雷达数据及常规观测资料,采用多普勒雷达风场反演和粒子相态识别等技术,对2018年5月7日发生在闽南地区的一次导致特大暴雨的强降水超级单体风暴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1)相关系数小值区出现在有界弱回波区和钩状回波之前,可指示低层上升气流的位置.(2)在前侧下沉气流南侧的反射率因子梯度大值区附近,存在一个浅薄的差分反射率因子大值区(差分反射率因子弧),其形态与超级单体的发展程度有关.在本次过程中差分反射率因子弧先于钩状回波和中气旋出现,对超级单体的发展具有较好的指示性.(3)在中层的融化层上,差分反射率因子大值区和相关系数小值区呈环形围绕在上升气流周围.差分反射率因子环和相关系数环对确定中层上升气流的位置具有指示意义.(4)差分反射率因子柱位于有界弱回波区的上方,并位于主上升气流附近,在仅有单部雷达进行观测时,差分反射率因子柱可用于识别主上升气流的位置.(5)差分相位常数柱主要由大量混合相态水凝物造成,其位置与地面雨强中心存在较好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偏振雷达 强降水超级单体 风场反演 粒子相态识别
下载PDF
双线偏振雷达和相控阵天气雷达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被引量:43
8
作者 刘黎平 胡志群 吴翀 《气象科技进展》 2016年第3期28-33,共6页
分析了美国下一代天气雷达WSR-88D的偏振技术升级改造进展情况、以及相控阵天气雷达的发展现状,讨论了这两项技术在灾害天气监测和预警中的作用,特别对在降水估测、相态识别、龙卷识别和预警中的影响。指出了我国双线偏振雷达和相控阵... 分析了美国下一代天气雷达WSR-88D的偏振技术升级改造进展情况、以及相控阵天气雷达的发展现状,讨论了这两项技术在灾害天气监测和预警中的作用,特别对在降水估测、相态识别、龙卷识别和预警中的影响。指出了我国双线偏振雷达和相控阵天气雷达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讨论了新技术应用效果,为这两项技术的进一步应用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线偏振雷达 相控阵天气雷达 降水估测和相态识别 龙卷监测和预警
下载PDF
2003年7月4~5日淮河流域大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的观测分析 被引量:39
9
作者 孙建华 周海光 赵思雄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103-1118,共16页
2003年淮河流域的大洪水主要是由3次集中的持续性大面积强暴雨过程引起,其中7月3~5日从淮河上游向下游的移动性强降水,使来自上游的洪水与下游暴雨“遭遇”,加剧了淮河的洪水水情。作者主要采用探空、卫星和雷达资料,对造成滁州和... 2003年淮河流域的大洪水主要是由3次集中的持续性大面积强暴雨过程引起,其中7月3~5日从淮河上游向下游的移动性强降水,使来自上游的洪水与下游暴雨“遭遇”,加剧了淮河的洪水水情。作者主要采用探空、卫星和雷达资料,对造成滁州和南京强暴雨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结构和发生背景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低槽的东移造成了雨区从淮河上游向下游东移;降雨前来自中纬度的中层干空气侵入加强了对流层中低层的对流不稳定;7月4~5日的大范围降水主要由α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引起,但突发的局地强降雨是由较小的β中尺度,甚至7中尺度系统直接造成;云顶温度低于-52℃的对流区虽然覆盖范围较大,但其下部的雷达强回波带与其并不完全对应,而是位于-52℃云区的中心偏南,强回波的北侧有100-200km宽的云砧;双多普勒雷达反演资料较好地揭示出造成滁州强降雨的是中尺度辐合线及其上的中尺度对流线和对流单体,辐合线随高度向北倾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对流系统 暴雨 多普勒雷达 双多普勒反演
下载PDF
Statistics-based Optimization of the Polarimetric Radar Hydrometeor Classification Algorithm and Its Application for a Squall Line in South China 被引量:32
10
作者 Chong WU Liping LIU +2 位作者 Ming WEI Baozhu XI Minghui YU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3期296-316,共21页
A modified hydrometeor classification algorithm (HCA) is developed in this study for Chinese polarimetric radars. This algorithm is based on the U.S. operational HCA. Meanwhile, the methodology of statistics-based o... A modified hydrometeor classification algorithm (HCA) is developed in this study for Chinese polarimetric radars. This algorithm is based on the U.S. operational HCA. Meanwhile, the methodology of statistics-based optimization is proposed including calibration checking, datasets selection, membership functions modification, computation thresholds modification, and effect verification. Zhuhai radar, the first operational polarimetric radar in South China, applies these procedures. The systematic bias of calibration is corrected, the reliability of radar measurements deteriorates when the signal-to-noise ratio is low, and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within the melting layer is usual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U.S. WSR-88D radar. Through modification based on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polarimetric variables, the localized HCA especially for Zhuhai is obtained, and it performs well over a one-month test through comparison with sounding and surface observations. The algorithm is then utilized for analysis of a squall line process on 11 May 2014 and is found to provide reasonable details with respect to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structures, and the HCA results---especially in the mixed rain-hail region--can reflect the life cycle of the squall line. In addition, the kinematic and microphysical processes of cloud evolution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radar- detected hail and surface observations are also analyzed.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provide evidence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his HCA developed specifically for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ual polarization radar hydrometeor classification fuzzy logic scheme
下载PDF
基于相态识别的S波段双线偏振雷达最优化定量降水估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29
11
作者 汪舵 刘黎平 吴翀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041-1051,共11页
为了提高雷达定量降水估测的精度,本文利用雨滴谱数据、实际雨量以及不同偏振参量建立起的降水估测公式,参考CSU-ICE算法降水估测模型,建立了一种基于相态识别的S波段双线偏振雷达最优化定量降水估测算法(简称HCALIQ)。利用广东珠海S波... 为了提高雷达定量降水估测的精度,本文利用雨滴谱数据、实际雨量以及不同偏振参量建立起的降水估测公式,参考CSU-ICE算法降水估测模型,建立了一种基于相态识别的S波段双线偏振雷达最优化定量降水估测算法(简称HCALIQ)。利用广东珠海S波段双线偏振雷达数据和华南密集的地面自动站网的雨量,以两次华南夏季典型的降水过程为例,对该最优化算法的估测效果进行了统计分析,并进一步与CSU-ICE方法、传统的R(Z_H)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以地面雨量计为标准,HCA-LIQ最优化算法表现出与雨量计较强的相关性且有着较好的稳定性。雷达相对地面雨量计小时雨量估测的偏差分布与离雷达的距离关系不大。按过程分类的结果显示,强对流云降水时,两种最优化算法要明显优于传统的R(Z_H)方法;混合云降水时,最优化算法的效果并不比R(Z_H)方法好;HCA-LIQ最优化算法比CSU-ICE算法效果更佳。按雨强分类统计时发现,与传统的R(Z_H)方法相比,HCA-LIQ最优化算法对小雨的估测偏差降低了23%,对中雨的估测偏差相当,对大雨、暴雨的估测偏差分别降低了71%、6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线偏振雷达 定量降水估测 最优化 测雨精度
下载PDF
新疆地区一次对流性降水的三维中尺度风场研究 被引量:26
12
作者 庄薇 刘黎平 王楠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44-451,共8页
利用2004年外场试验获得的乌鲁木齐和五家渠C波段双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了双多普勒雷达风场反演方法和资料的可靠性,研究了2004年8月8日发生在乌鲁木齐和五家渠的一次强对流性降水的回波和风场中尺度结构及演变过程。结果表明:这两部雷... 利用2004年外场试验获得的乌鲁木齐和五家渠C波段双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了双多普勒雷达风场反演方法和资料的可靠性,研究了2004年8月8日发生在乌鲁木齐和五家渠的一次强对流性降水的回波和风场中尺度结构及演变过程。结果表明:这两部雷达观测的回波强度相关很好,雷达基线上的径向速度基本一致,资料可靠,适合进行双多普勒雷达观测;Cressman插值的影响半径的变化对风场的中尺度结构基本没有影响,径向速度误差引起的风场反演误差与该点所处的位置有关,1 m/s径向速度误差也不会改变风场的中尺度结构。该过程为对流单体发展为对流带状回波的过程,在对流单体的左侧生成新的对流单体,逐步发展为长度约90 km范围的带状对流系统,该系统恰与较强的东北风和较弱的西风形成的辐合相对应,上升气流与强对流回波相对应,不同对流单体有各自相独立的风场结构。用双多普勒雷达观测得到对流系统的内部风场有利于了解对流系统的内部动力过程,从而探讨降水的形成和演变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多普勒雷达 风场结构 中尺度对流系统
下载PDF
基于S波段双偏振雷达观测的雹暴偏振特征分析 被引量:24
13
作者 潘佳文 高丽 +2 位作者 魏鸣 蒋璐璐 蔡菁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68-180,共13页
为了研究雹暴的偏振特征及其在实际业务中的应用,使用S波段双偏振雷达所观测到的46例冰雹数据,对其中反复出现的3种偏振特征:冰雹在各高度层的偏振参数特征、差分反射率因子柱、三体散射偏振特征进行了分析,重点分析了3种偏振特征大、... 为了研究雹暴的偏振特征及其在实际业务中的应用,使用S波段双偏振雷达所观测到的46例冰雹数据,对其中反复出现的3种偏振特征:冰雹在各高度层的偏振参数特征、差分反射率因子柱、三体散射偏振特征进行了分析,重点分析了3种偏振特征大、小冰雹事件的差异。结果表明:(1)大冰雹的水平反射率因子中位数要高于小冰雹,二者的水平反射率因子分布存在较大重合区域。(2)冰雹偏振参数的变化主要集中在融化层之下,相较于小冰雹,大冰雹具有更低的差分反射率因子和相关系数。(3)所有雹暴的差分反射率因子柱最大伸展高度均超过−10℃层,有83%的大冰雹事件其差分反射率因子柱最大伸展高度可超过−20℃层;在小冰雹事件中这一比例仅为46%。(4)差分反射率因子柱高度的演变对于雹暴的发展具有预示性,特别是在持续降雹过程中,差分反射率因子柱的再度发展预示着雹暴的再次增强。差分反射率因子柱高度的极值相对于降雹具有时间提前量,在大冰雹事件中这一提前量的中位数为24 min,而在小冰雹事件中这一数值为11 min。(5)三体散射的偏振特征有助于识别高空的冰雹,尤其是当冰雹核的后侧存在其他降水回波时。在所统计的19例大冰雹事件中均发现三体散射偏振特征。在小冰雹事件中同样可发现三体散射偏振特征,出现比例为5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偏振雷达 冰雹 偏振特征
下载PDF
2018年初安徽省两次罕见大暴雪过程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24
14
作者 姚晨 杨祖祥 +1 位作者 朱月佳 叶金印 《暴雨灾害》 2018年第5期401-409,共9页
利用常规地面和高空观测资料、地基GPS/MET水汽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多普勒天气雷达和双偏振雷达资料,对2018年1月3—4日和24—28日先后发生在安徽的两次暴雪过程(以下简称"0103"过程和"0124"过程)的环流背景... 利用常规地面和高空观测资料、地基GPS/MET水汽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多普勒天气雷达和双偏振雷达资料,对2018年1月3—4日和24—28日先后发生在安徽的两次暴雪过程(以下简称"0103"过程和"0124"过程)的环流背景与动力、热力、水汽输送条件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两次过程降水相态转变过程中大气温度变化的异同。结果表明:(1)两次过程都发生在500 h Pa高空槽东移、低层切变线东伸的环流背景下,且在700 h Pa存在西南急流和逆温层;850 h Pa温度场上可见明显温度锋区,大气斜压性强;大气可降水量峰值出现在强降雪时段;暴雪过程伴随暖平流增强,暴雪区位于低层冷平流和高层暖平流叠加区域。(2)两次过程的不同点是,"0103"过程先有暖湿气流增强北上,暖湿输送强,存在一定的不稳定层结,动力辐合区深厚,降雪的对流性特征明显,而"0124"过程先有低层冷空气南下形成冷垫,垂直运动发展厚度、暖湿气流强度均不如"0103"过程;强冷空气在华东沿海形成高压,使西风槽东移较慢,造成"0124"过程降雪持续时间长。(3)双偏振雷达整体上正确识别出了两次过程中降水粒子相态,其降水粒子分类产品对预报员开展降雪短临预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雪 冷暖平流 逆温层 GPS水汽 降水相态 双偏振雷达 降水粒子
下载PDF
一次长生命史超级单体降雹演化机制及双偏振雷达回波分析 被引量:23
15
作者 高丽 潘佳文 +1 位作者 蒋璐璐 翁之梅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70-182,共13页
2019年3月21日一次长生命史超级单体导致浙江省中部多个县(市)降雹,为了研究超级单体得以长时间维持的环境背景及其云物理特征,利用常规资料以及宁波S波段双偏振雷达数据,结合粒子相态识别算法,对此次过程的演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2019年3月21日一次长生命史超级单体导致浙江省中部多个县(市)降雹,为了研究超级单体得以长时间维持的环境背景及其云物理特征,利用常规资料以及宁波S波段双偏振雷达数据,结合粒子相态识别算法,对此次过程的演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空槽前、850 hPa切变线附近和地面冷锋为超级单体提供了合适的环流背景;风暴传播区域对流有效位能的增加、风暴承载层的平均风向与风暴移动方向相近、风速大、对流风暴沿地面假相当位温梯度大值区向东传播及沿海强垂直风切变,导致中气旋旋转速度和旋转厚度的增加,这些都是对流风暴长时间维持的原因。通过此次降雹单体风暴结构分析发现:整个生命史对流发展非常旺盛,最大反射率维持在60 dBz以上,风暴顶维持在8 km以上,风暴质心高度出现的三次明显波动,对应三次降雹过程。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VIL)跃增量虽不及传统指标,但结合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密度(VILD)、VIL最大值及最大反射率因子大值区,对冰雹业务预报有指示作用。通过降雹单体双偏振特征分析发现:冰雹下落过程中的翻滚现象,导致差分反射率(Z_(dr))值接近0 dB,水平和垂直偏振波差异导致三体散射特征(TBSS)根部Z_(dr)大值区的出现;冰雹降落融化产生的外包水膜现象,使其Z_(dr)值增大,相关系数(CC)值减小;通过偏振参数Z_(dr)和CC特征,有助于识别高空大冰雹;超级单体的有界弱回波区(BWER)附近的Z_(dr)柱不仅可指示上升运动,同时对降雹单体不同的成长阶段具有指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单体 长生命史 双偏振雷达 粒子相态识别
下载PDF
基于交叉-平行法的双偏振雷达差分反射率硬件定标 被引量:22
16
作者 赵世颖 李柏 +1 位作者 陈晓辉 王振会 《气象科技》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75-782,共8页
双偏振天气雷达具有改善测雨精度及识别降水粒子相态的能力,但其系统自身有可能会对差分反射率因子(ZDR)的测量精度产生明显的偏差,从而降低气象产品的可靠度。美国利用升级为双偏振的WSR-88D进行了大量试验,认为需要校正传输信号在发... 双偏振天气雷达具有改善测雨精度及识别降水粒子相态的能力,但其系统自身有可能会对差分反射率因子(ZDR)的测量精度产生明显的偏差,从而降低气象产品的可靠度。美国利用升级为双偏振的WSR-88D进行了大量试验,认为需要校正传输信号在发射和接收通道路径上引起的差异。本文根据其试验报告,以我国研制的车载C波段双偏振多普勒雷达作为试验平台,对比分析后得出产生ZDR系统误差的主要来源为:发射通路、接收通路与天线支路。因此,使用交叉与平行法消除测试信号及设备产生的差异影响,对3部分路径重要节点进行测量并计算出水平、垂直两通道的相对偏差值,进而订正ZDR。其中,天线支路偏差值长期稳定,可相应减少测量次数;发射、接收通路的偏差值会随设备运行产生随机变化,需定期进行测量。以体扫模式最高仰角下的干雪为自然目标物的方法来验证定标的效果,结果表明此方法可较好地订正ZDR的系统误差,为今后偏振雷达业务应用提供了一套消除ZDR系统误差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线偏振雷达 差分反射率因子 定标
下载PDF
一次冬季冰雹的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分析 被引量:21
17
作者 江慧远 魏鸣 +3 位作者 张深寿 潘佳文 罗昌荣 林文 《气象科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55-762,共8页
为研究双偏振雷达资料在冬季冰雹监测预警中的应用,利用厦门S波段双偏振雷达资料,分析了2016年12月21日福建漳州冰雹的回波特征。发现在降雹过程中,最强回波达69 dBZ,三体散射回波径向长度达16 km,旁瓣回波切向宽达20 km,低层的钩状回... 为研究双偏振雷达资料在冬季冰雹监测预警中的应用,利用厦门S波段双偏振雷达资料,分析了2016年12月21日福建漳州冰雹的回波特征。发现在降雹过程中,最强回波达69 dBZ,三体散射回波径向长度达16 km,旁瓣回波切向宽达20 km,低层的钩状回波与入流缺口明显;冰雹区的差分反射率因子Z dr和差分相位常数K dp数值小,冰水混合区的相关系数ρhv较低。分析表明:此冰雹个例并非典型的超级单体,但存在超级单体的部分偏振回波特征,回波前侧下沉气流存在Z dr弧,可延伸到中层,在入流缺口和后侧下沉气流处,Z dr柱和K dp柱成对出现,中层存在CC的低值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偏振雷达 S波段 冰雹 偏振参数 回波特征
下载PDF
一次弓状回波、强对流风暴及合并过程研究Ⅱ:双多普勒雷达反演三维风场分析 被引量:21
18
作者 王俊 盛日锋 陈西利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078-1086,共9页
利用济南和滨州两部新一代多普勒雷达反演的三维风场,分析了发展成熟和减弱阶段的弓状回波、强对流风暴的三维风场结构,以及两者合并过程的风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弓状回波的头部和尾部分别对应气旋性和反气旋性环流,气旋性环流较... 利用济南和滨州两部新一代多普勒雷达反演的三维风场,分析了发展成熟和减弱阶段的弓状回波、强对流风暴的三维风场结构,以及两者合并过程的风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弓状回波的头部和尾部分别对应气旋性和反气旋性环流,气旋性环流较强。在逗点云系阶段,回波强度、主上升气流,以及气旋和反气旋性环流开始减弱。(2)强对流风暴靠近处于消散期的旧对流风暴时产生了较强的下沉气流,促使强对流风暴的产生和发展。强对流风暴的强回波区在低层为风场辐合中心,而高层则对应辐散流场。(3)强对流风暴和弓状回波合并过程显示,弓状回波处于逗点云系阶段的后期,前沿只有弱的上升气流,而强对流风暴处于成熟、减弱阶段,靠近弓状回波一侧有较强的下沉气流,两者相互靠近的过程中弓状回波前沿的弱上升气流与较强的下沉气流汇合,导致弓状回波迅速减弱,强对流风暴也短时减弱。随着弓状回波后部有组织的后侧入流的侵入,强对流风暴中的暖湿气流被剧烈抬升,促使风暴发展的更加强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弓状回波 强对流风暴 双多普勒雷达 三维风场
下载PDF
X波段双线极化雷达差分反射率的衰减订正 被引量:18
19
作者 何宇翔 吕达仁 肖辉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07-616,共10页
同时发射水平和垂直极化电磁波的双线极化雷达,能同时获取两个通道的反射率和相位。使用极化雷达极化分集的物理基础是降水粒子在下落过程中总是呈现扁椭球形状,在平衡时,降水粒子椭率与其体积有关,差分反射率就是衡量粒子椭率大小的物... 同时发射水平和垂直极化电磁波的双线极化雷达,能同时获取两个通道的反射率和相位。使用极化雷达极化分集的物理基础是降水粒子在下落过程中总是呈现扁椭球形状,在平衡时,降水粒子椭率与其体积有关,差分反射率就是衡量粒子椭率大小的物理量。但是由于水平和垂直方向的差异,导致了这两个方向的衰减出现差异,进而导致差分反射率不能真实地反映粒子的椭率大小,所以必须进行衰减订正。本文使用实际雷达回波资料,利用反射率和差分反射率之间的约束关系,同时考虑了探测仰角对差分反射率的影响,通过统计拟合的方法,确定了差分衰减与差分传播相移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比较了一次层状云个例的两个比较均匀降水区域在订正前后的差异。结果表明,雷达RHI、PPI图像在订正前后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差分反射率与反射率之间的关系得到改善,说明这种订正方法的可行性和实用性。这种使用实际雷达资料本身的约束关系进行订正的方法,可以灵活地根据不同的雷达、不同的地点、不同的天气环境统计相应的订正参数,因此避免了诸如温度等的变化对订正参数的影响,具有较好的实际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线极化雷达 差分反射率 衰减订正
下载PDF
2018年1月初安徽特大暴雪的双偏振雷达观测分析 被引量:18
20
作者 杨祖祥 谢亦峰 +1 位作者 项阳 周胜男 《暴雨灾害》 2019年第1期31-40,共10页
2018年1月3—5日安徽省发生一次特大暴雪过程,其降水强度大,最大累积降水量达71 mm;降雪后低空和地面温度偏低,积雪深度较大,最大积雪深度超过40 cm,并产生雨雪冰冻灾害。首先使用常规观测资料分析该过程特大暴雪实况,再结合双偏振雷达... 2018年1月3—5日安徽省发生一次特大暴雪过程,其降水强度大,最大累积降水量达71 mm;降雪后低空和地面温度偏低,积雪深度较大,最大积雪深度超过40 cm,并产生雨雪冰冻灾害。首先使用常规观测资料分析该过程特大暴雪实况,再结合双偏振雷达观测数据,判断融化层高度和降水粒子相态。结果表明:(1)阜阳双偏振雷达观测记录了此次特大暴雪过程,其零阶滞后相关系数(CC)产品的低值区与融化层基本吻合,使用反射率因子(d BZ)、CC和差分反射率(ZDR)产品可清晰判断出融化层高度,并推断出大气中降水粒子的属性;(2)双偏振雷达使用模糊逻辑法提供融化层产品(ML)和粒子相态分类产品(HCL),其与使用双偏振雷达基本产品主观判断的融化层高度和粒子相态基本一致,与实况观测基本相符;(3)双偏振雷达的ML产品和HCL产品对冬季降水粒子的探测和降水相态的判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雪 双偏振雷达 融化层 粒子相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