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usion-Driven Sub-Critical Dual-Cooled Waste Transmutation Blanket:Design and Analysis 被引量:1
1
作者 汪卫华 吴宜灿 +3 位作者 柯严 康志诚 王红艳 黄群英 《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03年第6期2077-2084,共8页
The Fusion-Driven Sub-critical System (FDS) is one of the Chinese programs to be further developed for fusion application. Its Dual-cooled Waste Transmutation Blanket (DWTB), as one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the FDS ... The Fusion-Driven Sub-critical System (FDS) is one of the Chinese programs to be further developed for fusion application. Its Dual-cooled Waste Transmutation Blanket (DWTB), as one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the FDS is cooled by helium and liquid metal, and have the features of safety, tritium self-sustaining, high efficiency and feasibility. Its conceptual design has been finished. This paper is mainly involved with the basic structure design and thermal-hydraulics analysis of DWTB. On the basis of a three-dimensional (3-D) model of radial-toroidal sections of the segment box, thermal temperature gradients and structure analysis made with a comprehensive finite element method (FEM) have been performed with the computer code ANSYS5.7 and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 finite element codes. The analysis refers to the steady-state operating condition of an outboard blanket segment. Furthermore, the mechanical loads due to coolant pressure in normal operating conditions have been also taken into account. All the above loads have been combined as an input for a FEM stress analysis and the resulting stress distribution has been evaluated. Finally, the structure design and Pb-17Li flow velocity has been optimized according to the calculations and analy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ual-cooled transmutation blanket structure design THERMAL-HYDRAULICS
下载PDF
Turbulent vortex trains in narrow square arrayed rod bundles of a dual-cooled nuclear reactor
2
作者 KIM Taehwan KIM Kyung Min +3 位作者 BAE Ji-Yeul SHIN Chang Hwan IN Wang-Kee CHO Hyung Hee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3年第9期2143-2149,共7页
The dual-cooled nuclear reactor is currently considered for improving the designs of current/future nuclear reactors. Investigation of the thermal-hydraul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uclear reactor via experiments is es... The dual-cooled nuclear reactor is currently considered for improving the designs of current/future nuclear reactors. Investigation of the thermal-hydraul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uclear reactor via experiments is essential for commercializing the dual-cooled nuclear reactor. In this paper, the turbulent flow in square arrayed six-rod bundles in the form of magnified copies of the dual-cooled and current OPR-1000 nuclear reactor is experimentally investigated by means of hot-wire anemometry and smoke-wire generation methods. Vortex trains which do not exist in an ordinary reactor subchannel are presented in the subchannel of the dual-cooled reactor. The vortices are induced by a span-wise velocity gradient. This flow pulsation phenomenon increases the inter-channel mixing of the subchannel. To understand the periodic feature of the pulsation, axial/cross velocities are measured and the periodic characteristic frequencies are obtained by a Fast Fourier Transform (FFT) analysis. The peak frequency that represents the quasi-periodic pulsation of the flow is increased with an increase in the axial velocity while the wavelength of the pulsation remains constant within a tested range of the Reynolds number (9000 51000). The vortex trains are highly synchronized with each other, as confirmed by means of visualiz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ual-cooled nuclear reactor vortex train flow pulsation turbulent mixing rod bundles
原文传递
聚变驱动次临界堆双冷嬗变包层热工水力学参数设计与分析 被引量:21
3
作者 汪卫华 吴宜灿 +2 位作者 王红艳 柯严 黄群英 《核科学与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93-96,92,共5页
聚变驱动次临界堆双冷嬗变包层是一个以氦气和液态金属LiPb为冷却剂,以嬗变核废料为主要目的的多功能包层。依据功率平衡模型对不同工况优化的基础上,对该包层热工系统参数进行了设计分析。采用三维商用计算流体力学程序对第一壁和高功... 聚变驱动次临界堆双冷嬗变包层是一个以氦气和液态金属LiPb为冷却剂,以嬗变核废料为主要目的的多功能包层。依据功率平衡模型对不同工况优化的基础上,对该包层热工系统参数进行了设计分析。采用三维商用计算流体力学程序对第一壁和高功率密度区中液态LiPb的流场进行数值模拟计算,给出了优化的典型热工水力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变驱动 次临界堆 双冷嬗变包层 热工水力学 参数设计
下载PDF
双面冷却环形燃料元件的几何尺寸优化 被引量:10
4
作者 邓阳斌 巫英伟 +3 位作者 张伟旭 田文喜 张大林 苏光辉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208-1214,共7页
针对双面冷却环形燃料元件,建立了计算元件内流量分配、温度场分布和径向最高温度位置沿元件轴向分布的相关数学物理模型,编制了热工水力计算程序,制定了评估环形燃料元件几何设计优劣性的3个评价指标,获得了双面冷却环形燃料元件的最... 针对双面冷却环形燃料元件,建立了计算元件内流量分配、温度场分布和径向最高温度位置沿元件轴向分布的相关数学物理模型,编制了热工水力计算程序,制定了评估环形燃料元件几何设计优劣性的3个评价指标,获得了双面冷却环形燃料元件的最优尺寸设计范围。计算结果表明,优化后的环形燃料元件具有良好的热工水力特性,优化后的几何尺寸与麻省理工学院选择的尺寸吻合良好,验证了程序的可靠性和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面冷却环形燃料元件 几何尺寸优化 流量分配 内外冷却平衡
下载PDF
聚变驱动次临界堆双冷嬗变包层第一壁结构热应力计算与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柏云清 汪卫华 +2 位作者 王红艳 陈红丽 吴宜灿 《核科学与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77-281,共5页
使用有限元程序对聚变次临界堆双冷嬗变包层第一壁进行数值模拟 ,给出不同载荷条件下的温度场和应力场分布 ,结果证明典型氦气系统设计满足热工要求。依据数值模拟结果对第一壁氦气载热能力进行分析 ,并考虑了流道形状对结构热应力的影响。
关键词 次临界堆 双冷嬗变包层 聚变驱动 氦气 热能 热应力计算 热工 流道 数值模拟 温度场
下载PDF
聚变发电反应堆双冷液态锂铅包层氚增殖中子学分析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李静惊 曾勤 吴宜灿 《核科学与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6-90,49,共6页
针对聚变发电反应堆(FDS Ⅱ)双冷液态锂铅(DLL)包层进行了中子学设计与分析,设计主要的原则是满足聚变堆的氚自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计算DLL包层核热分布。中子学一维优化分析使用的程序是自主开发的多功能中子输运/燃耗/优化程序Visual... 针对聚变发电反应堆(FDS Ⅱ)双冷液态锂铅(DLL)包层进行了中子学设计与分析,设计主要的原则是满足聚变堆的氚自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计算DLL包层核热分布。中子学一维优化分析使用的程序是自主开发的多功能中子输运/燃耗/优化程序VisualBUS1.0以及相应的数据库HENDL1.0/MG。基于二维模型进行校核计算所使用的程序为MCNP4C,相应的数据库为FENDL 2/M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态锂 反应堆 包层 发电 学分 增殖 中子学设计 分析计算 优化程序 中子输运 自主开发 优化分析 校核计算 二维模型 数据库 聚变堆 热分布 DLL 多功能
下载PDF
聚变驱动次临界堆嬗变包层双流场三维数值模拟与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汪卫华 吴宜灿 +3 位作者 王红艳 柏云清 陈红丽 柯严 《核科学与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64-268,共5页
采用流体动力学数值模拟软件对聚变次临界堆双冷嬗变包层高功率密度区 (FW、HM1 )液态金属LiPb和氦气流场进行三维数值模拟 ,考察双流场温度分布、LiPb向氦气传热热流密度场等 。
关键词 次临界堆 聚变驱动 热工水力学 双冷嬗变包层 氦气 液态金属 HM 流场 三维数值模拟 流体动力学
下载PDF
双冷嬗变包层第一壁热工水力特性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焦宏 田文喜 +1 位作者 秋穗正 苏光辉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21-425,共5页
利用CFX程序对聚变驱动次临界堆嬗变包层第一壁在水冷条件下的热工水力特性进行数值模拟和分析。计算选用PWR典型工况下的水,取嬗变包层第一壁的局部模型,考虑了流固热耦合,重点计算分析了在不同壁面热流密度和冷却剂流速条件下冷却剂... 利用CFX程序对聚变驱动次临界堆嬗变包层第一壁在水冷条件下的热工水力特性进行数值模拟和分析。计算选用PWR典型工况下的水,取嬗变包层第一壁的局部模型,考虑了流固热耦合,重点计算分析了在不同壁面热流密度和冷却剂流速条件下冷却剂温度、压降及结构材料最高温度的分布。计算结果显示,当水的入口流速为1~5m/s时,结构材料的最高温度较使用典型工况下的氦气作冷却剂时低16~91K,同时结构材料最大温差降低了12.2%~49.5%。结果表明:水可较好地满足稳态工况下第一壁的换热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临界堆 双冷嬗变包层 水冷 温度场 压降
下载PDF
聚变次临界堆双冷嬗变包层第一壁结构和氦气流道优化分析
9
作者 陈红丽 汪卫华 +2 位作者 王红艳 柏云清 吴宜灿 《核科学与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77-381,共5页
在聚变次临界堆双冷嬗变包层第一壁结构初步设计基础上 ,对第一壁结构尺寸和氦气流道形状进行优化分析 ,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第一壁结构进行应力数值模拟 ,在满足结构应力及部件可靠性的前提下 ,给出最佳优化方案。
关键词 次临界堆 双冷嬗变包层 聚变 氦气 初步设计 优化方案 气流 优化分析 基础 结构应力
下载PDF
液态金属包层中氚输运特征的数值研究
10
作者 黄护林 杨娅 鹿鹏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99-206,共8页
本文对聚变反应堆双冷锂铅包层(DCLL)的不同入口速度、磁场强度和Ra数下氚的输运特征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入口速度越大,射流速度也越强,其有利于氚的输运;因磁场有抑制液态金属流动的作用,随着磁场强度的增加,浮升力引起的混... 本文对聚变反应堆双冷锂铅包层(DCLL)的不同入口速度、磁场强度和Ra数下氚的输运特征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入口速度越大,射流速度也越强,其有利于氚的输运;因磁场有抑制液态金属流动的作用,随着磁场强度的增加,浮升力引起的混合对流效应被抑制,浮升力对速度分布的影响减小,因此增大磁场强度会抑制通道中心区域氚的输运,但产生的磁流体效应会促进侧层中氚的输运;中子热源的存在使通道内出现涡流,并引起了截面中心线上不对称的“M”型速度分布;Ra数越大,最大射流比和两侧层间的最大速度差均增大,但整体氚输运受到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冷锂铅包层 磁流体动力学 氚输运 混合对流 氚浓度
原文传递
双水内冷300 Mvar同步调相机的型式试验 被引量:1
11
作者 舒武庆 《电机技术》 2018年第2期44-49,共6页
对300 Mvar调相机的工厂型式试验结果与设计值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所研制的调相机各项主要技术指标符合设计要求,产品性能优良,设计先进可靠。
关键词 调相机 双水内冷 型式试验
下载PDF
双水内冷发电机转子径向通水管液压胀管试验研究
12
作者 周振福 《电机技术》 2018年第3期44-47,50,共5页
为了实现对径向通水管胀紧工艺改进,采用了液压胀紧的方法代替人工挤压,并提出了检验通水管密封性、拉脱力和变形量的试验方法。通过对人工挤压和液压胀紧试验数据进行对比,说明在胀管的密封性、拉脱力和变形量等性能能够达标。
关键词 发电机 双水内冷 液压胀管
下载PDF
特高压直流系统中大容量双水内冷调相机的作用及关键技术研究 被引量:22
13
作者 任章鳌 闫迎 +3 位作者 晏桂林 徐波 周卫华 周挺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795-1802,共8页
大容量双水内冷调相机在特高压直流系统中具有快速响应的无功补偿支撑作用。为了满足大容量双水内冷调相机动态无功调节、快速响应和安全可靠性能要求,通过优化电磁设计,提高了调相机的暂态和次暂态特性、强励能力和出力范围。探讨了通... 大容量双水内冷调相机在特高压直流系统中具有快速响应的无功补偿支撑作用。为了满足大容量双水内冷调相机动态无功调节、快速响应和安全可靠性能要求,通过优化电磁设计,提高了调相机的暂态和次暂态特性、强励能力和出力范围。探讨了通风冷却系统设计和调相机定、转子温升计算。在绝缘设计方面,采用内屏蔽结构,通过半导体材料实现了均压层的屏蔽作用,增大换位填充倒角半径,提高了定子线棒角部电场的均匀性,采用一次成型的定子线棒防晕结构,优化了调相机的主要电气性能指标。在结构设计方面,定子绕组采用了端部整体灌胶结构,有效地防止了端部松动问题。定子铁芯使用全补偿、抗蠕变防松技术以防止铁芯因基频和倍频振动导致的松动。研究结果表明,大容量双水内冷调相机特殊的冷却方式、电磁、绝缘和结构工艺优化设计等关键技术,可以使得大容量双水调相机满足特高压直流系统无功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高压直流系统 大容量双水内冷调相机 动态无功调节 冷却工艺 设计优化
下载PDF
用于湿度优先控制的新型新风机组 被引量:14
14
作者 朱青青 沈晋明 陆文 《制冷技术》 2008年第3期36-40,共5页
基于对上海医院的大规模调研,一般科室与关键科室不同的控制要求使得集中冷源难以节能运行,采用本文提出的双冷源专用新风机组可以不改变原有系统而保证关键科室的新风处理要求,从而实现"湿度优先控制",经济、有效地解决关键... 基于对上海医院的大规模调研,一般科室与关键科室不同的控制要求使得集中冷源难以节能运行,采用本文提出的双冷源专用新风机组可以不改变原有系统而保证关键科室的新风处理要求,从而实现"湿度优先控制",经济、有效地解决关键科室温湿度的控制,提高室内空气品质,有效地防止生物性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冷源新风机 组机器露点 湿度优先控制 节能改造
下载PDF
Dual C^(TM)溶解浆双置换蒸煮技术 被引量:6
15
作者 景罗荣 《中国造纸》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6-48,共3页
介绍了Dual CTM双置换蒸煮溶解浆的生产工艺及其特点。
关键词 dual CTM双置换蒸煮 溶解浆 节能环保
下载PDF
双面冷却熔盐堆组件热工分析程序开发与验证
16
作者 胡思勤 周翀 +3 位作者 朱贵凤 邹杨 余笑寒 薛帅钰 《核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21-134,共14页
新型液态燃料熔盐堆双面冷却组件相比传统熔盐堆组件具有更大的换热面积和更短的石墨导热距离,因而具有更低的石墨温度热点,然而由于其不同的几何结构特征和熔盐自发热特性,组件内存在独特的热量分配和冷却剂流量分配的问题。为准确高... 新型液态燃料熔盐堆双面冷却组件相比传统熔盐堆组件具有更大的换热面积和更短的石墨导热距离,因而具有更低的石墨温度热点,然而由于其不同的几何结构特征和熔盐自发热特性,组件内存在独特的热量分配和冷却剂流量分配的问题。为准确高效评估新型组件的热安全边界,有必要开发新的计算分析工具。本研究基于MATLAB开发了适用于熔盐堆双面冷却组件的一维稳态热工分析程序THDA-MSR(Thermal-Hydraulic Analysis Code for Dual Cooled Assembly-Molten Salt Reactor),考虑熔盐自发热的特点,建立了组件内外流道内熔盐的一维温度分布模型和熔盐石墨对流换热模型以及石墨导热模型,根据并联通道压损相等原则建立流量分配模型,通过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数值模拟对程序计算结果进行了验证,并初步分析了各结构参数对组件最大熔盐出口温度和石墨温度热点的影响。THDA-MSR的计算结果与CFD结果吻合较好,压损偏差小于4.84%,石墨温度热点偏差小于0.15%,分析结果发现:外通道截面积占总流道截面积比是影响最大熔盐出口温度和石墨温度热点的关键参数。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自编程序能很好地预测组件流量分布、组件压损、熔盐温度分布和石墨温度热点。THDA-MSR能够应用于熔盐堆双面冷却组件热工水力性能分析评估,对于组件选型设计有较大工程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态燃料 熔盐堆 双面冷却组件 热工性能 流量分配
原文传递
混合转子永磁电机双风道冷却系统设计
17
作者 陈前 周亚南 +3 位作者 徐高红 史浩 刘正蒙 刘国海 《电气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共8页
混合转子永磁电机具有高功率密度的优势,但也导致电机散热空间和散热能力不足等问题。为此,根据其特有的转子结构提出一种双风道冷却系统,并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的方法对电机温度场进行验证。首先,根据... 混合转子永磁电机具有高功率密度的优势,但也导致电机散热空间和散热能力不足等问题。为此,根据其特有的转子结构提出一种双风道冷却系统,并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的方法对电机温度场进行验证。首先,根据电机损耗和尺寸设计一个适合双风道的轴流风扇。其次,对不同进、出风口的结构参数进行仿真,对比和分析仿真结果,选出冷却性能较好的参数组合。最后对单风道和该参数组合下的双风道进行数值模拟,仿真结果表明,使用双风道冷却结构后电机散热能力显著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转子永磁电机 计算流体力学 轴流风扇 双风道冷却系统
下载PDF
次监界聚变嬗变堆高性能双冷包层中子学概念设计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陈义学 吴宜灿 《核科学与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15-220,共6页
基于聚变实验装置近期可达到的堆芯DT等离子体参数水平,在一维燃耗计算和优化分析的基础上,验证了氚自持、年约处理29 个同等热功率压水堆年产的长寿命锕系元素和一定数量裂变产物的次临界聚变嬗变堆带有双冷却系统高性能包层的... 基于聚变实验装置近期可达到的堆芯DT等离子体参数水平,在一维燃耗计算和优化分析的基础上,验证了氚自持、年约处理29 个同等热功率压水堆年产的长寿命锕系元素和一定数量裂变产物的次临界聚变嬗变堆带有双冷却系统高性能包层的中子学可行性,并给出了初步的设计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变 双冷包层 中子学 嬗变堆 高放废物处理
下载PDF
双水内冷发电机漏水故障分析及预防 被引量:4
19
作者 罗晓阳 潘润洪 《四川电力技术》 2005年第2期36-38,共3页
总结了黄埔发电厂二十年来双水内冷发电机定子、转子的漏水情况,列举典型事例,分析故障原因。
关键词 双水内冷 漏水故障 分析与预防
下载PDF
高温涡轮叶片内冷通道强化换热试验系统设计 被引量:3
20
作者 刘加增 高建民 高铁瑜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1年第7期1565-1569,共5页
针对重型燃气轮机高温涡轮叶片的双工质冷却技术,设计建造了研究带肋复杂叶片内冷通道内蒸汽/空气流动及强化换热特性的试验平台。该平台由压缩机、蒸汽发生器分别提供冷却空气和蒸汽源,可以进行叶片内冷通道内蒸汽、空气两种工质的对... 针对重型燃气轮机高温涡轮叶片的双工质冷却技术,设计建造了研究带肋复杂叶片内冷通道内蒸汽/空气流动及强化换热特性的试验平台。该平台由压缩机、蒸汽发生器分别提供冷却空气和蒸汽源,可以进行叶片内冷通道内蒸汽、空气两种工质的对流、冲击、肋柱扰流及多种冷却结构下的冷却换热机理和摩擦阻力特性研究。从而能揭示叶片内冷通道内流动阻力、表面强化换热与不同冷却结构几何参数及气(汽)动参数的影响规律。获得单元通道内蒸汽/空气为冷却介质的高效冷却结构及相关换热关联准则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气轮机 涡轮叶片 双工质冷却 蒸汽冷却 试验平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