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干湿交替喷射混凝土硫酸盐侵蚀试验 被引量:26
1
作者 牛荻涛 王家滨 马蕊 《中国公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82-89,共8页
为了研究隧道衬砌混凝土抗硫酸盐侵蚀性能,针对隧道单层衬砌结构常用的喷射混凝土,考虑施工方式、钢纤维掺入等因素,对喷射混凝土硫酸盐侵蚀性能进行分析。采用干湿交替加速侵蚀法,分析普通混凝土与喷射混凝土抗硫酸盐侵蚀性能差异;随后... 为了研究隧道衬砌混凝土抗硫酸盐侵蚀性能,针对隧道单层衬砌结构常用的喷射混凝土,考虑施工方式、钢纤维掺入等因素,对喷射混凝土硫酸盐侵蚀性能进行分析。采用干湿交替加速侵蚀法,分析普通混凝土与喷射混凝土抗硫酸盐侵蚀性能差异;随后,采用X射线衍射(XRD)、综合热分析(TG-DSC)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侵蚀后喷射混凝土产物的物相组成及微观形貌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经硫酸盐侵蚀后,喷射混凝土基本性能损伤速度低于普通混凝土,而钢纤维喷射混凝土抗硫酸盐侵蚀性能最优;喷射混凝土硫酸盐侵蚀破坏方式从初期钙矾石破坏转变为后期钙矾石、石膏复合破坏;随着干湿交替次数增多,试件中钙矾石及石膏含量增加,氢氧化钙及水化硅酸钙含量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衬砌混凝土 干湿交替 喷射混凝土 硫酸盐侵蚀 钢纤维
原文传递
模拟干湿交替对水稻土古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4
2
作者 包丽君 贾仲君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91-203,共13页
干湿交替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现象,但长期以来由于技术的限制,复杂土壤中微生物对水分变化的响应规律仍不清楚。针对我国江苏常熟湖泊底泥发育的典型水稻土,在室内开展湿润-风干以及风干-湿润各三次循环,每次循环中湿润、风干状态各维持... 干湿交替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现象,但长期以来由于技术的限制,复杂土壤中微生物对水分变化的响应规律仍不清楚。针对我国江苏常熟湖泊底泥发育的典型水稻土,在室内开展湿润-风干以及风干-湿润各三次循环,每次循环中湿润、风干状态各维持7d,利用微生物核糖体rRNA的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通过高通量测序分析土壤古菌多样性变化,同时结合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在DNA和RNA水平研究古菌数量对干湿交替过程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水稻土湿润-风干过程中,在DNA水平土壤古菌数量降幅约为149倍~468倍,而在RNA水平降幅最高仅为2.06倍;水稻土风干-湿润过程中,在DNA水平古菌数量增幅在147倍~360倍之间,而在RNA水平增幅最高仅为2.95倍。表明在干湿交替过程中,DNA水平的古菌16S rRNA基因数量变化远高于RNA水平。基于高通量测序多样性的结果表明,在DNA和RNA水平,湿润土壤3次风干、以及风干土壤3次加水湿润7d恢复后,土壤古菌群落结构均发生统计显著性改变。在微生物门、纲、目、科和属的不同分类水平下,水稻土古菌主要包括3、10、13、14、10种不同的类群,在RNA和DNA水平的结果基本一致。干湿交替导致部分古菌类群发生显著变化,其中在微生物分类学目水平发生显著变化的古菌最高达到6种,主要包括产甲烷古菌和氨氧化古菌,如Methanobacteriales、Methanosarcinales、Methanomicrobiales和Nitrososphaerales等。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反复的干湿交替并未显著改变水稻土中古菌的主要类群组成,古菌类群的绝对数量和相对丰度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但这些变化与微生物生理作用的联系仍需进一步研究;风干土壤中古菌RNA序列极可能来自于完整的古菌细胞,暗示了这些古菌细胞能够较好地适应水稻土中水分的剧烈变化,风干状态的土壤在一定程度也可用于土壤古菌群落组成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通量测序 水稻土 16S RRNA 16S RRNA基因 干湿交替 古菌
下载PDF
干湿交替下干热河谷冲沟不同土层的抗侵蚀性研究 被引量:13
3
作者 张素 熊东红 +3 位作者 张宝军 杨丹 校亮 方海东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52-159,212,共9页
为研究"旱季高温干燥、雨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的干湿交替作用对冲沟形成过程的影响,选择干热河谷区典型发育的土层剖面(由上至下依次为Ⅰ、Ⅱ、Ⅲ、Ⅳ、Ⅴ、Ⅵ层),采用干湿交替原位试验,选取土体抗剪强度、抗冲系数以及崩解... 为研究"旱季高温干燥、雨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的干湿交替作用对冲沟形成过程的影响,选择干热河谷区典型发育的土层剖面(由上至下依次为Ⅰ、Ⅱ、Ⅲ、Ⅳ、Ⅴ、Ⅵ层),采用干湿交替原位试验,选取土体抗剪强度、抗冲系数以及崩解性指标,分析不同土层抗侵蚀的特性及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各土层抗剪强度差异明显,其中Ⅳ层和Ⅴ层抗剪强度较大;内摩擦角随干湿交替次数增多呈波动不定趋势而粘聚力则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各土层抗冲性差异明显,其中Ⅲ层和Ⅵ层抗冲性较小;抗冲性随干湿交替次数增多而增大、剥蚀率则随干湿交替次数增多呈波动减小趋势;各土层平均崩解速度与干湿交替次数呈显著线性相关,Ⅲ层和Ⅵ层较大、Ⅳ层和Ⅴ层较小、Ⅰ层和Ⅱ层介于二者之间。各土层具有"软硬岩层相间"的发育特征,其抗蚀性在垂直方向大致呈现"减小—增大—减小"的趋势,该研究从土壤侵蚀的角度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冲沟发展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湿交替 不同土层 土体抗蚀性 干热河谷 冲沟
下载PDF
不同耕作方式下黑土微生物群落对干湿交替的响应 被引量:11
4
作者 刘奎 葛壮 +7 位作者 徐英德 刘磊 叶超 李明 赵搏 梁爱珍 张彬 汪景宽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06-216,共11页
以吉林德惠市黑土长期田间定位实验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模拟培养,采用高通量测序方法(16S rRNA)研究免耕和垄作土壤微生物群落对不同频率和强度的干湿交替处理的响应。结果表明:干湿交替显著降低免耕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且... 以吉林德惠市黑土长期田间定位实验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模拟培养,采用高通量测序方法(16S rRNA)研究免耕和垄作土壤微生物群落对不同频率和强度的干湿交替处理的响应。结果表明:干湿交替显著降低免耕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且频率越高干旱强度越大多样性降低越显著;但干湿交替对垄作土壤的微生物多样性影响不显著。与对照相比,干湿交替显著增加免耕土壤中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和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免耕和垄作土壤中Saccharibacteria菌门和Parcubacteria菌门的相对丰度。无论是免耕还是垄作条件下,干湿交替频率的不同导致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产生显著差异,而干湿交替强度的不同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没有显著影响。研究结果为预测干旱气候对黑土生态功能的影响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方式 干湿交替 土壤微生物群落 黑土 高通量测序
下载PDF
不同干湿交替频率对芦苇生长和生理的影响 被引量:10
5
作者 李晓宇 刘兴土 +2 位作者 李秀军 张继涛 文波龙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99-107,共9页
松嫩平原西部芦苇沼泽是集多种环境特征于一体的生态系统,少降雨、土壤盐碱化导致湿地大面积萎缩退化。水是湿地结构和功能发挥的最关键因子,影响着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植被以及其他生物种群。为了节约和有效利用水资源,本文将干湿交替(... 松嫩平原西部芦苇沼泽是集多种环境特征于一体的生态系统,少降雨、土壤盐碱化导致湿地大面积萎缩退化。水是湿地结构和功能发挥的最关键因子,影响着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植被以及其他生物种群。为了节约和有效利用水资源,本文将干湿交替(35%的田间持水量和10cm的淹水层分别界定为本文的干和湿状态)应用在芦苇的发育过程中,分析芦苇不同发育期对水分的需求特征,以及其生长和光合生理响应,地上和地下器官对无机离子的吸收和积累。通过在生长季末对芦苇株高、光合特征、地上地下器官生物量和离子含量的分析测试,结果表明与长期干旱和湿润条件相比,在芦苇适当的发育阶段实施1、2和4次干湿交替,可有效提高芦苇的生物量和光合速率,并积累较少的盐离子。随着干湿交替的频次增加,芦苇受干旱或者淹水单次胁迫的时间越少,不仅缓解了极端水分条件对芦苇的影响,而且促进了其生长发育。在芦苇生长发育前期补水(6、7和8月份),能显著促进芦苇的增长和生物量积累,光合能力显著增强,并且芦苇器官中含有较少的Na+。其中用水量较少的2次干湿交替(C2)和4次干湿交替(D2)有利于盐碱湿地芦苇的高产和高质培育。在芦苇生长后期补水的地上器官积累更多的Na+,因此可考虑在8、9月份向退化的盐碱芦苇草甸灌水,利用收割芦苇地上生物量,作为去除土壤钠盐离子的一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湿交替 芦苇 器官 光合作用 盐离子
下载PDF
锌合金牺牲阳极海水干湿交替条件下的电化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马燕燕 许立坤 +1 位作者 王洪仁 王佳 《腐蚀与防护》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9-12,共4页
对Zn-Al-Cd合金牺牲阳极在海水全浸和海水干湿交替条件下的电化学性能进行了对比研究,并对阳极表面腐蚀产物的形貌和阳极表面溶解状况进行了分析。随着干湿交替次数的增加,锌合金阳极的工作电位逐渐正移,发出电流的能力逐渐减弱,阳极活... 对Zn-Al-Cd合金牺牲阳极在海水全浸和海水干湿交替条件下的电化学性能进行了对比研究,并对阳极表面腐蚀产物的形貌和阳极表面溶解状况进行了分析。随着干湿交替次数的增加,锌合金阳极的工作电位逐渐正移,发出电流的能力逐渐减弱,阳极活性逐渐降低,电流效率明显下降。在干湿交替条件下,锌合金阳极表面腐蚀产物更为致密,表面溶解状况不如全浸时的均匀。表面腐蚀产物层致密和局部腐蚀是造成干湿交替条件下锌合金牺牲阳极活性和电流效率降低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锌合金 牺牲阳极 干湿交替 电化学性能
下载PDF
干湿交替处理对土壤抗冲性的影响试验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马璠 王健 +3 位作者 张鹏辉 蔡进军 董立国 王月玲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4年第35期178-184,共7页
为了研究作物生长季内,土壤经过干湿交替过程后的抗冲性的变化,采用原状土冲刷法,对黄绵土、塿土、黑土、紫色土4种代表性土壤在不同干湿交替次数处理下的抗冲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干湿交替处理对土壤抗冲性的影响程度与土壤种类有关... 为了研究作物生长季内,土壤经过干湿交替过程后的抗冲性的变化,采用原状土冲刷法,对黄绵土、塿土、黑土、紫色土4种代表性土壤在不同干湿交替次数处理下的抗冲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干湿交替处理对土壤抗冲性的影响程度与土壤种类有关;黄土性土壤固有的抗冲性较低,而且在干湿交替处理下,其抗冲性变化不显著,抗冲系数几乎始终在2.5 L·min/g以下;东北黑土、川中紫色土在干湿交替影响下,其抗冲性变化明显,抗冲系数能达到12.0 L·min/g至16.0 L·min/g以上。在冲刷过程中,土壤抗冲性在一定程度上有增加的趋势,除去测定装置的因素,土壤本身性质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而这与土壤种类有很大关系。本研究的结论表明,在不同土壤条件下,作物生长季内的土壤抗冲性变化应区分为作物根系的影响及土壤自身沉降压实的作用,特别是对于自身的抗冲能力较强的土壤。对于黄土性土壤或其他抗冲性较弱的土壤,防止集中水流的冲刷是坡面防蚀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抗冲性 干湿交替 坡耕地
下载PDF
干湿交替对长江荆江段典型断面岸滩土体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8
8
作者 王军 宗全利 +1 位作者 岳红艳 刘昭希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44-152,共9页
河道水位水文年内的动态变化使得河岸土体处于干湿交替的状态。为研究干湿交替对粘性岸滩土体力学性能及河岸稳定性的影响,以长江荆江段8个典型崩岸断面岸滩的粘性土体为研究对象。采用历史资料分析、实地勘察取样、室内土工试验、BSTE... 河道水位水文年内的动态变化使得河岸土体处于干湿交替的状态。为研究干湿交替对粘性岸滩土体力学性能及河岸稳定性的影响,以长江荆江段8个典型崩岸断面岸滩的粘性土体为研究对象。采用历史资料分析、实地勘察取样、室内土工试验、BSTEM模型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上、下荆江河岸土体组成及力学特性,并且定量研究了干湿交替条件下粘性岸滩土体力学性能的变化;运用BSTEM模型对荆61和北门口断面在2013水文年内的崩岸过程进行了模拟,并分析了干、湿条件下土体抗剪强度指标对河岸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土体含水率的增加,粘聚力先增大后减小,而内摩擦角呈指数关系减小,并得出含水率与粘聚力和内摩擦角的定量关系式;2个断面计算崩塌宽度与实际一致,误差分别为1.69%和3.74%;干湿交替情况下安全系数值主要受土体粘聚力值的影响,并分别得到了2个典型断面粘聚力和内摩擦角与安全系数的一元线性关系。这样已知河岸土体含水率时,就可以通过关系式计算得出土体的粘聚力和内摩擦角,从而得出安全系数,判断河岸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力学性能 干湿交替 粘性岸滩 BSTEM模型 荆江
下载PDF
压砂砾石水-岩作用下元素释放规律 被引量:8
9
作者 李王成 王霞 +3 位作者 刘明安 王双涛 董亚萍 赵研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995-999,共5页
为了解压砂砾石在干湿交替和冻融循环这2种水-岩作用过程中的元素释放规律,以宁夏中卫地区主要压砂砾石为研究对象,对该种压砂砾石本身元素组成及其干湿交替和冻融循环模拟试验条件下元素累积过程做了检测分析.发现绿色板岩压砂砾石共由... 为了解压砂砾石在干湿交替和冻融循环这2种水-岩作用过程中的元素释放规律,以宁夏中卫地区主要压砂砾石为研究对象,对该种压砂砾石本身元素组成及其干湿交替和冻融循环模拟试验条件下元素累积过程做了检测分析.发现绿色板岩压砂砾石共由O,Si,Fe等25种元素组成,其中包含了多种植物生长所需要且能溶于水的矿质元素.这种压砂砾石在干湿交替和冻融循环处理过程中能够释放N,Ca,K等多种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大量元素、微量元素和有益元素,50次干湿交替和冻融循环处理条件下,各类元素累积释放量分别为786.90,958.18 mg.明确了宁夏中卫地区主要压砂砾石的元素组成,摸清了干湿交替和冻融循环过程中压砂砾石成矿元素的释放规律,对维护当地土壤健康、提高农作物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砂砾石 元素组成 干湿交替 冻融循环 元素释放
下载PDF
干湿交替下木纤维重构红壤的水力特性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川 张玉锴 +6 位作者 李淑芳 王楚燕 普建丹 刘武江 谢祥荣 段青松 李效顺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03-110,共8页
红壤黏性重,干湿交替容易结块和形成裂隙,通过土-水特征曲线研究重构红壤的持水保水能力具有一定的意义。为探明干湿交替下木纤维重构对红壤水力特性的影响,该研究应用4种添加量(0、0.5%、2.5%和5.0%)的木纤维重构红壤,采用滤纸法测定... 红壤黏性重,干湿交替容易结块和形成裂隙,通过土-水特征曲线研究重构红壤的持水保水能力具有一定的意义。为探明干湿交替下木纤维重构对红壤水力特性的影响,该研究应用4种添加量(0、0.5%、2.5%和5.0%)的木纤维重构红壤,采用滤纸法测定木纤维复合土的基质吸力,并利用Logistic模型拟合其土-水特征曲线。结果表明,随着木纤维添加量的增加,干湿交替作用对红壤基质吸力降幅和土-水特征曲线的滞后现象逐渐减缓,2.5%木纤维复合土是提高土壤持水能力最优配比;木纤维添加提高红壤进气值和残余值,干湿交替下残余值变化较大,随着干湿交替次数增加而残余值的降幅逐渐较小,2.5%木纤维复合土的斜率受干湿交替影响较小,其持水能力最优,体积含水率变化速率减小;添加木纤维后土-水特征曲线的决定系数均在0.97,说明Logistic模型适用于拟合木纤维重构的红壤土-水特征曲线。研究对于深入研究红壤区的土壤重构、边坡防护和生态恢复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工程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干湿交替 木纤维 红壤 土壤重构 基质吸力 土-水特征曲线
下载PDF
大坝运行对水库消落带土壤环境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1
作者 周紫璇 陆颖 +3 位作者 钟荣华 毕晓静 袁旭 敦越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5-19,共5页
水库消落带土壤环境对水库水位变化的响应非常明显。通过分析大坝运行下水库消落带土壤理化性质、重金属、微生物特性和土壤侵蚀变化特征,总结水位波动对消落带土壤性质的影响过程与趋势。研究表明水库消落带土壤历经长时期干湿交替过程... 水库消落带土壤环境对水库水位变化的响应非常明显。通过分析大坝运行下水库消落带土壤理化性质、重金属、微生物特性和土壤侵蚀变化特征,总结水位波动对消落带土壤性质的影响过程与趋势。研究表明水库消落带土壤历经长时期干湿交替过程后,其物理性质发生较大改变,但具体变化过程和趋势仍存争议。土壤化学性质中,碳、氮和磷元素迁移转化趋势明显,但各不相同。土壤重金属元素时空分异特征改变。土壤微生物总体上呈减少趋势,并且在海拔梯度上差异显著。土壤侵蚀是消落带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未来应采用物理模型方法,定量分析水位与土壤性质相关关系,并加强对西南高山峡谷区高坝大库消落带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库消落带 土壤环境 干湿交替 研究进展 土壤理化性质
下载PDF
西洞庭湖季节性淹水和植被类型对温室气体排放通量的影响 被引量:7
12
作者 郭佳 晁碧霄 +2 位作者 张颖 雷光春 王玉玉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26-734,共9页
植被类型及淹水带来的干湿交替过程是影响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原状土柱模拟实验,模拟西洞庭湖水文节律变化对不同土壤—植被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研究不同植被—土壤类型(芦苇湿地、灰化苔草湿地... 植被类型及淹水带来的干湿交替过程是影响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原状土柱模拟实验,模拟西洞庭湖水文节律变化对不同土壤—植被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研究不同植被—土壤类型(芦苇湿地、灰化苔草湿地和刚砍伐的杨树林湿地)在季节性淹水条件下的CO_2、CH_4和N_2O的排放通量变化,并探讨了在水位变化的情况下,不同植被—土壤类型对全球增温潜势的贡献.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水文条件下,芦苇湿地的CO_2排放通量均显著高于苔草和杨树林湿地;淹水过程导致3种植被类型覆盖湿地CO_2排放通量显著降低,甲烷排放通量升高,其中芦苇湿地CH_4排放通量升高显著,苔草和杨树林湿地CH_4排放通量升高不明显;水文变化及植被类型对N_2O排放通量的影响不显著;不同植被类型湿地对全球增温潜势的贡献为:芦苇>杨树林>苔草,分别为16191.3、3405.6和1883.1 kg/hm^2.本研究结果表明在西洞庭湖湿地恢复过程中,不再人为增大芦苇湿地面积,将杨树林湿地恢复为苔草湿地,更有利于降低湿地恢复过程中温室气体的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气体 干湿交替 植被类型 洞庭湖 全球增温潜势
下载PDF
柠檬酸与磷共存对土壤吸附镉的影响 被引量:7
13
作者 宋子腾 左继超 胡红青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152-1157,共6页
以武汉市棕红壤为研究材料,采用室内培养和等温平衡吸附实验,研究了磷和柠檬酸共存下对土壤吸附镉的影响;并模拟干湿交替实验,通过BCR连续提取,研究了不同剂量磷和柠檬酸处理后,经多次干湿交替后镉的形态变化.结果表明,经10 mg·L^(... 以武汉市棕红壤为研究材料,采用室内培养和等温平衡吸附实验,研究了磷和柠檬酸共存下对土壤吸附镉的影响;并模拟干湿交替实验,通过BCR连续提取,研究了不同剂量磷和柠檬酸处理后,经多次干湿交替后镉的形态变化.结果表明,经10 mg·L^(-1)CdCl2溶液处理后的土壤胶体,添加较低质量浓度(40 mg·L^(-1))的磷对其吸附镉的影响不明显,而添加磷质量浓度较高(80 mg·L^(-1))时可显著提高其对镉的吸附,吸附量较CK处理增加78 g·kg^(-1),吸附率提高7.89%;向经40 mg·L^(-1)磷溶液处理过的土壤胶体中加入柠檬酸,可减弱其对镉吸附,且随柠檬酸浓度增高,抑制效果增加,而且对低剂量磷(40 mg·L^(-1))处理的土壤胶体抑制作用更明显,加入1 mmol·L^(-1)与5 mmol·L^(-1)柠檬酸后,土壤胶体对镉的吸附率分别降低了30.89%与40.97%;而当磷处理质量浓度较高时,柠檬酸的影响则不显著.周期性的干湿交替显著促进土壤中镉由弱酸提取态及可还原态向可氧化态及残渣态的转变,即磷钝化的镉在柠檬酸的影响下,随干湿交替次数的增加,镉的有效性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柠檬酸 干湿交替
原文传递
南四湖消落带底泥中磷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
14
作者 张彦浩 杨月彪 +2 位作者 赵强 周冉 张志斌 《山东建筑大学学报》 2024年第3期128-134,共7页
研究不同频率干湿交替条件下,南四湖消落带底泥磷形态变化及其与生物群落结构的关联性,可为维持南四湖消落带水生态系统健康及保障南四湖水质提供技术支持。文章模拟了南四湖消落带底泥不同频率干湿交替过程,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 研究不同频率干湿交替条件下,南四湖消落带底泥磷形态变化及其与生物群落结构的关联性,可为维持南四湖消落带水生态系统健康及保障南四湖水质提供技术支持。文章模拟了南四湖消落带底泥不同频率干湿交替过程,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底泥生物群落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干湿交替过程中,底泥总磷、无机磷呈降低趋势,而有机磷基本保持不变;不同干湿交替过程中消落带底泥微生物群落结构比较稳定,但群落丰度变化显著;频繁干湿交替不利于消落带底泥保持微生物多样性;消落带底泥中蓝藻门(Cyanobacteria)和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ota)与底泥中NaOH-P呈显著负相关,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与总磷则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落带 南四湖 微生物群落结构 干湿交替
下载PDF
周期性淹水对水库消落带根土复合体抗剪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郑晓岚 鲍玉海 +2 位作者 贺秀斌 谢航宇 王英培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1-120,共10页
为了探究三峡水库消落带根土复合体抗剪性能的影响机制,以狗牙根根土复合体为研究对象,利用三轴试验,定量分析含水率、干湿交替次数以及含根量对根土复合体抗剪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干湿交替次数和含水率的增加,土壤抗剪性能逐... 为了探究三峡水库消落带根土复合体抗剪性能的影响机制,以狗牙根根土复合体为研究对象,利用三轴试验,定量分析含水率、干湿交替次数以及含根量对根土复合体抗剪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干湿交替次数和含水率的增加,土壤抗剪性能逐渐劣化,含水率13%的根土复合体抗剪强度依次比含水率18%、含水率23%的土壤抗剪强度提高0.12%~14.76%,12.47%~21.14%;经历干湿交替6次与3次的根土复合体抗剪强度比经历1次的降低6.31%~14.71%与2.41%~8.19%。(2)根系含量能显著影响土壤抗剪性能,含根量为1.5 mg/cm^(3)的土壤抗剪强度比含根量为0.5 mg/cm^(3)的土壤抗剪强度提高0.86%~21.10%,内摩擦角增长0.09%~16.31%,黏聚力增长2.27%~30.55%。(3)含水率是影响土壤抗剪性能最主要的因素,对抗剪强度的贡献程度排序上为含水率(61.30%)>干湿交替次数(21.17%)>含根量(8.28%)。研究结果为消落带固土护岸的物种筛选、群落构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生态系统重建以及水库岸线管理等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土复合体 土壤抗剪性能 干湿交替 水库消落带
下载PDF
淹水和干湿交替对修复后土壤铬的稳定性影响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常春英 曹浩轩 +3 位作者 陶亮 刘丽丽 陈文洁 吕贻忠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50-1158,共9页
采用固化/稳定化技术修复后的场地和土壤因其污染物未彻底清除而备受关注,外界环境胁迫下重金属存在再活化的风险,但再活化的速率和形式尚不明确.我国华南地区高温多雨,水热交换频繁剧烈,固化/稳定化后修复场地的安全利用面临更大的潜... 采用固化/稳定化技术修复后的场地和土壤因其污染物未彻底清除而备受关注,外界环境胁迫下重金属存在再活化的风险,但再活化的速率和形式尚不明确.我国华南地区高温多雨,水热交换频繁剧烈,固化/稳定化后修复场地的安全利用面临更大的潜在风险.以珠三角地区2个典型固化/稳定化修复后场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开展淹水和干湿交替对土壤重金属铬(Cr)的释放、形态转化及其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①淹水和干湿交替可提高已固化/稳定化土壤中Cr的浸出浓度.场地A和B土壤Cr的浸出浓度较淹水前分别上升了1.32和8.72倍,干湿交替后场地A土壤Cr的浸出浓度略有下降,场地B土壤Cr的浸出浓度则增加了4.32倍.②淹水和干湿交替促使已固化/稳定化的Cr从酸可提取态向相对稳定的可氧化态等转化.场地A和B土壤中酸可提取态Cr含量较淹水前的变化率分别为-60.17%和-14.34%,可氧化态Cr含量的变化率分别为2.71%和13.30%;干湿交替后土壤可提取态Cr含量的变化率分别为-28.78%和-2.13%,可氧化态Cr含量的变化率分别为5.48%和10.22%.③淹水通过降低土壤氧化还原点位(E_(h))、pH和无定形氧化铁等影响Cr的稳定性,促使Mn^(4+)、Fe^(3+)的还原和Cr的重新释放;干湿交替较淹水处理对固化/稳定化体系的影响相对较小.研究显示,水分胁迫可提高固化/稳定化修复后土壤Cr的浸出浓度、改变赋存形态,但其浸出浓度远低于GB 5085.3—2007《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性鉴别》和HJ/T 301—2007《铬渣污染治理环境保护技术规范(暂行)》规定的浸出液浓度限值;鉴于外界环境胁迫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以及当前“一评定终身”的效果评估管理模式对未彻底清除污染物场地后期监管的无力性,持续关注和系统管控是实现固化/稳定化修复后场地可持续安全利用的必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淹水 干湿交替 固化/稳定化 土壤重金属 稳定性
下载PDF
水分调控下4种水生植物对重金属的吸附与富集作用 被引量:6
17
作者 方飞 浦晨霞 +4 位作者 武帅 周丽佳 郑晓情 费禹凡 屠旖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14期78-81,160,共5页
[目的]研究水生植物对土壤重金属的吸附与富集能力。[方法]选用美人蕉、黄花鸢尾、旱伞草、再力花4种湿地植物进行盆栽试验,比较其对土壤中4种重金属Cu、Zn、Pb、Cd的富集特性,分析4种水生植物体内重金属的富集与迁移特征,研究4种水生... [目的]研究水生植物对土壤重金属的吸附与富集能力。[方法]选用美人蕉、黄花鸢尾、旱伞草、再力花4种湿地植物进行盆栽试验,比较其对土壤中4种重金属Cu、Zn、Pb、Cd的富集特性,分析4种水生植物体内重金属的富集与迁移特征,研究4种水生植物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重金属的动态分布,评价其对土壤中重金属的综合去除能力。[结果]干湿交替处理不仅降低了植物的迁移系数也改变了重金属的富集能力;干湿交替处理促进了美人蕉、黄花鸢尾、再力花对Cu、Zn、Pb、Cd的富集,抑制了旱伞草对4种重金属的富集;水淹处理4种水生植物对重金属的迁移系数明显高于干湿交替处理。[结论]对于Cu、Zn、Pb、Cd污染的土壤利用美人蕉、黄花鸢尾和再力花进行修复时适合水淹种植,利用旱伞草进行修复时水淹和干湿交替均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湿交替 水生植物 富集系数
下载PDF
三峡库区干湿交替过程中消落带土壤多环芳烃的扩散行为
18
作者 张傲然 邱霖萱 +4 位作者 陈婧怡 聂汇雨 胥焘 罗玉红 席颖 《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26,共10页
以三峡库区香溪河库湾消落带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模拟干湿交替过程,利用逸度扩散模型,研究了三峡库区土壤典型多环芳烃(PAHs)单体菲(PHE)和芘(PYR)的扩散行为。结果显示,土壤PHE和PYR浓度随着干湿交替过程的进行逐渐降低,最终趋于平... 以三峡库区香溪河库湾消落带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模拟干湿交替过程,利用逸度扩散模型,研究了三峡库区土壤典型多环芳烃(PAHs)单体菲(PHE)和芘(PYR)的扩散行为。结果显示,土壤PHE和PYR浓度随着干湿交替过程的进行逐渐降低,最终趋于平稳;PHE和PYR的逸度分数经过了两个干湿交替过程逐渐增大,且PHE的逸度分数大于PYR,具有更高的释放风险。土壤理化性质变化显著:pH经过两个淹没期分别升高了约11.48%和12.30%;总有机碳(TOC)分别降低了约40.90%和24.75%;粒径在>2~50μm范围的土壤颗粒占比经过两个淹没期分别降低了约7.70%和4.90%,而粒径在≤2μm范围的土壤颗粒占比经过两个淹没期分别增加了约7.20%和5.30%。受干湿交替过程中PAHs和TOC浓度变化的影响,土壤过氧化氢酶(CAT)和β-葡萄糖苷酶(BGL)活性整体呈现降低的趋势,分别在0.14~0.07、67.42~43.01μmol·h^(-1)·g^(-1)范围内变化。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土壤PHE、PYR浓度与TOC浓度均呈极显著正相关性(P<0.01),与BGL浓度呈显著正相关性(P<0.05),与粒径在>2~50μm范围的土壤颗粒占比呈显著正相关性(P<0.05),而与粒径在≤2μm范围的土壤颗粒占比呈显著负相关性(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消落带 干湿交替 多环芳烃 扩散行为
原文传递
喀斯特农田土壤呼吸对干湿交替的响应特征
19
作者 吕文强 董天燕 白富文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60-768,共9页
【目的】探究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农田石灰性土壤二氧化碳(CO_(2))排放通量对该区频繁发生的干湿交替的响应规律。【方法】以喀斯特农田石灰性土壤为研究对象,设计2种干湿交替强度(模拟降水量为10和25 mm),以干湿交替循环周期10 d为1个... 【目的】探究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农田石灰性土壤二氧化碳(CO_(2))排放通量对该区频繁发生的干湿交替的响应规律。【方法】以喀斯特农田石灰性土壤为研究对象,设计2种干湿交替强度(模拟降水量为10和25 mm),以干湿交替循环周期10 d为1个循环过程,研究喀斯特农田土壤呼吸对干湿交替的响应。【结果】干湿交替强度显著影响土壤呼吸速率和土壤总CO_(2)排放量(P<0.05)。在2种干湿交替强度下,随着水分施加,土壤CO_(2)排放通量会在短时间内达到最大值,然后逐渐下降。对于10 mm降水干湿交替强度,不同循环周期下的土壤CO_(2)排放通量和土壤总CO_(2)排放量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然而,对于25 mm降水干湿交替强度,大多数循环周期下的土壤CO_(2)排放通量和土壤总CO_(2)排放量之间的差异显著(P<0.05)。相关分析表明:干湿交替多重周期作用下,土壤含水量和土壤CO_(2)排放通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不断降低。【结论】干湿交替强度和干湿交替过程是影响喀斯特农田土壤呼吸排放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农田 土壤呼吸 干湿交替 响应
下载PDF
冻融循环和干湿交替对黄土力学性质影响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周有禄 武小鹏 +2 位作者 李奋 刘贺业 孟进宝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8-100,105,共4页
采用青海东部民和—小峡公路K70+050处非饱和黄土进行室内冻融循环、干湿交替以及两者共同作用下的直剪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冻融循环和干湿交替次数的增加,土样的黏聚力开始时劣化效应强烈,是造成黄土破坏的主要因素,最终黏聚力趋于一... 采用青海东部民和—小峡公路K70+050处非饱和黄土进行室内冻融循环、干湿交替以及两者共同作用下的直剪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冻融循环和干湿交替次数的增加,土样的黏聚力开始时劣化效应强烈,是造成黄土破坏的主要因素,最终黏聚力趋于一个稳定值,内摩擦角随冻融循环和干湿交替次数的增加无明显变化;冻融循环和干湿交替共同作用对土样强度参数的影响大于单纯的冻融循环或干湿交替作用,冻融循环和干湿交替共同作用对土样的破坏更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路基 黄土 冻融循环 试验研究 干湿交替 力学性质 黏聚力 内摩擦角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