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薯蓣干腐病的病原鉴定 被引量:8
1
作者 晏卫红 黄思良 +1 位作者 王永娇 胡春锦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3-57,共5页
在薯蓣发病块茎组织中分离到真菌菌株HSQM2005,经柯赫氏法则验证该菌为薯蓣致病菌。对菌株HSQM2005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进行序列分析,并结合其形态特征、培养性状将该菌鉴定为Penicillium scle... 在薯蓣发病块茎组织中分离到真菌菌株HSQM2005,经柯赫氏法则验证该菌为薯蓣致病菌。对菌株HSQM2005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进行序列分析,并结合其形态特征、培养性状将该菌鉴定为Penicillium sclerotigenum Yamamoto。该菌生长温度范围10~31℃,最适温度22~28℃;在pH2~12均能生长,最适pH为5~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薯蓣 干腐病 PENICILLIUM sclerotigenum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真菌菌丝细胞壁提取物对马铃薯块茎组织抗干腐病的诱导效应 被引量:10
2
作者 李永才 毕阳 +1 位作者 胡洁 张春园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49-753,共5页
以马铃薯(品种‘大西洋’)块茎切片为材料,研究了马铃薯非亲和菌株粉红单端孢(Trichothecium roseum)菌丝细胞壁提取物处理对马铃薯块茎组织干腐病抗性的诱导效果及其机理。结果表明,150μg/mL(以中性糖含量为标准)菌丝细胞壁提取物预... 以马铃薯(品种‘大西洋’)块茎切片为材料,研究了马铃薯非亲和菌株粉红单端孢(Trichothecium roseum)菌丝细胞壁提取物处理对马铃薯块茎组织干腐病抗性的诱导效果及其机理。结果表明,150μg/mL(以中性糖含量为标准)菌丝细胞壁提取物预处理马铃薯切片72 h后进行损伤接种能显著降低干腐病菌(Fusarium sulphureum)的侵染能力,预处理块茎的病斑直径仅为对照的43.6%;菌丝细胞壁提取物处理能显著增强与马铃薯块茎组织抗病相关的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可见,粉红单端孢菌丝细胞壁提取物预处理能显著增强马铃薯块茎组织对干腐病的抗性,而且主要是通过提高马铃薯块茎组织中与抗病性相关酶的活性来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丝细胞壁提取物 马铃薯 干腐病 粉红单端孢 诱导抗病性
下载PDF
外源H_2O_2处理对马铃薯块茎干腐病的控制及其机理 被引量:9
3
作者 胡林刚 李渐鹏 +3 位作者 李永才 毕阳 葛永红 王毅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2期4745-4752,共8页
【目的】研究外源过氧化氢(H2O2)处理对采后马铃薯块茎干腐病的控制效果及作用机理。【方法】在离体条件下通过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等方法观察分析外源H2O2对马铃薯干腐病菌(Fusarium sulphureum)生长、菌落形态及其超微结构的影响,并以... 【目的】研究外源过氧化氢(H2O2)处理对采后马铃薯块茎干腐病的控制效果及作用机理。【方法】在离体条件下通过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等方法观察分析外源H2O2对马铃薯干腐病菌(Fusarium sulphureum)生长、菌落形态及其超微结构的影响,并以陇薯3号马铃薯为试材,分别在处理前后接种F.sulphureum,研究外源H2O2对病害的治愈和预防作用。【结果】外源H2O2处理强烈抑制了F.sulphureum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且表现出明显的浓度效应,显著增大了F.sulphureum的细胞膜透性;扫描电镜观察发现H2O2处理过的F.sulphureum菌落分布不均匀,菌丝缠绕、扭曲在一起,部分菌丝出现断裂、塌陷等现象;透射电镜进一步观察到H2O2处理过的菌丝细胞壁加厚且内部出现空腔。体内试验结果表明,外源H2O2处理对处理前后接种F.sulphureum的马铃薯块茎干腐病均具有一定控制作用。【结论】H2O2不仅对病原物具有直接的抑制作用,还能有效提高马铃薯块茎组织的抗病性,因此H2O2可以作为一种具有潜力的天然防腐剂应用于马铃薯采后病害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干腐病 H2O2 抑菌 诱导抗病性
下载PDF
施加石灰石粉和微生物肥料对发病山核桃林土壤化学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7
4
作者 方伟 余晓 +4 位作者 王晶 徐秋芳 梁辰飞 秦华 陈俊辉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73-283,共11页
【目的】揭示添加石灰石粉和微生物肥料对发病山核桃Carya cathayensis林土壤化学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方法】以死亡的山核桃林地土壤为试验对象,开展添加对照土(ck)、石灰石粉(LP)、芽孢杆菌Bacillus液(SL)、微生物复合肥(MCF)... 【目的】揭示添加石灰石粉和微生物肥料对发病山核桃Carya cathayensis林土壤化学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方法】以死亡的山核桃林地土壤为试验对象,开展添加对照土(ck)、石灰石粉(LP)、芽孢杆菌Bacillus液(SL)、微生物复合肥(MCF)等处理的培养试验。分别在20、40、60、120 d时采集土壤样品,应用常规理化分析方法、定量PCR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方法,分析不同处理对山核桃林土壤化学性质、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以及添加的有益菌剂在土壤中的竞争能力和存活时间。【结果】LP处理提高了土壤pH值,但对土壤化学性质和微生物群落没有显著影响。SL处理和MCF处理显著(P<0.05)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养分;SL处理提高了土壤pH值,短期内(60 d)提高了细菌和真菌的丰度,但微生物多样性降低;MCF处理降低土壤pH值,显著(P<0.05)增加了土壤真菌的丰度,短期内(40 d)增加了细菌丰度,但细菌群落的多样性显著降低(P<0.05),真菌多样性增加不明显。DGGE图谱结果表明:MCF处理和SL处理添加的有益微生物有效时间长达120 d,能很好地发挥其促生长、增加有益菌的比例,调节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作用。【结论】MCF、SL和LP可明显改良山核桃林地土壤化学性状和提高土壤有益菌数量,可作为退化山核桃林地的土壤改良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土壤学 山核桃 干腐病 根腐病 土壤酸化 芽孢杆菌 微生物肥料
下载PDF
嘉峪关市新城镇洋葱干腐病病原鉴定及致病性测定 被引量:6
5
作者 徐冬 李敏权 张彦梅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0-113,共4页
对嘉峪关市新城镇中沟2队、中沟6队、新城4队、新城8队及长城2队的洋葱干腐病植株病原进行了分离,共获得89株镰刀菌单孢株系.依据Booth和Burgess分类系统,根据其形态特征鉴定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oxysporum)、茄病镰刀菌(Fusariumsola... 对嘉峪关市新城镇中沟2队、中沟6队、新城4队、新城8队及长城2队的洋葱干腐病植株病原进行了分离,共获得89株镰刀菌单孢株系.依据Booth和Burgess分类系统,根据其形态特征鉴定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oxysporum)、茄病镰刀菌(Fusariumsolani)和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e),其中尖孢镰刀菌所占比例最大,为69.66%,茄病镰刀菌和串珠镰刀菌所占比例分别为21.99%和8.35%.室内平皿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尖孢镰刀菌、茄病镰刀菌、串珠镰刀菌都有致病性,病情指数依次为60.2、20.4和20.1,其中尖孢镰刀菌的致病能力最强,是引起洋葱干腐病的主要病原菌,而茄病镰刀菌和串珠镰刀菌作为洋葱干腐病病原在国内属首次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葱 干腐病 镰刀菌 致病性测定
下载PDF
丛枝菌根真菌(AMF)对鸡蛋花干腐病的抗性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高岩 佟有贵 +3 位作者 马焕成 伍建榕 李雪 杨晓倩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28-136,共9页
为探究丛枝菌根真菌(AMF)对东川引种树种——鸡蛋花干腐病的抗性机理,利用病害调查法对4块样地干腐病的发病率和发病程度进行调查,利用湿筛沉淀法对AMF真菌的孢子密度进行研究,利用菌根侵染率检测法对AMF真菌的菌根侵染率进行研究,利用... 为探究丛枝菌根真菌(AMF)对东川引种树种——鸡蛋花干腐病的抗性机理,利用病害调查法对4块样地干腐病的发病率和发病程度进行调查,利用湿筛沉淀法对AMF真菌的孢子密度进行研究,利用菌根侵染率检测法对AMF真菌的菌根侵染率进行研究,利用生理生化指标对鸡蛋花植株的CAT活性、POD活性、SOD活性及Soluble protein含量进行测定,并用特征指数及SPSS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1)AMF种类越多,菌根孢子密度越大,菌根侵染率越高,病害的发病率及病情指数就越小(P<0.01),相对应的CAT活性、POD活性、SOD活性及Soluble protein含量有显著性提高(P<0.05);(2)人工接种2种AMF和接种15种AMF的结果显示AMF能显著降低鸡蛋花干腐病的发病率和感病指数,显著增加鸡蛋花POD活性、SOD活性及Soluble protein含量,野外调查和室内接种试验结果吻合。由此得出AMF生物制剂能提高鸡蛋花对干腐病菌抗性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蛋花 干腐病 AMF多样性 抗病性
下载PDF
7种杀菌剂对马铃薯干腐病菌的抑制及病害防治效果 被引量:5
7
作者 王育彪 张果斌 +1 位作者 焦建平 高占朋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5年第6期83-85,共3页
为了解常用杀菌剂对马铃薯干腐病的防效,采用含毒介质法测定了7种供试药剂对干腐病菌主要种群茄病镰刀菌(Fusarium solani)的毒力,并经接种病原菌于薯块和药剂浸泡的方法测定了供试药剂对干腐病的防效。得出的结果为:氟硅唑和苯醚甲环... 为了解常用杀菌剂对马铃薯干腐病的防效,采用含毒介质法测定了7种供试药剂对干腐病菌主要种群茄病镰刀菌(Fusarium solani)的毒力,并经接种病原菌于薯块和药剂浸泡的方法测定了供试药剂对干腐病的防效。得出的结果为:氟硅唑和苯醚甲环唑抑菌效果最好,EC50分别为3.47μg/m L、3.80μg/m L;异菌脲和甲基硫菌灵效果最差,EC50分别为436.5μg/m L、186.21μg/m L;恶霉灵、多菌灵、百菌清的EC50分别为40.74μg/m L、70.79μg/m L和79.43μg/m L,效果较好。对马铃薯干腐病的防治效果由高到低依次为:恶霉灵、多菌灵、苯醚甲环唑、氟硅唑、百菌清、甲基硫菌灵、异菌脲,其防效分别为70%、62.50%、53.30%、48.30%、47.50%、43.70%、12.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干腐病 杀菌剂 毒力测定 防治效果
下载PDF
甘肃省岷县马铃薯窖藏干腐病鉴定及药剂筛选 被引量:5
8
作者 陈书珍 陈泰祥 +2 位作者 季绪霞 杨成德 陈秀蓉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2218-2225,共8页
通过对甘肃省岷县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窖藏干腐病的病原形态学鉴定,明确了其主要病原有7种,分别是木贼镰孢菌(Fusarium equiseti)、茄腐镰孢菌(F.solani)、三线镰孢菌(F.tricinctum)和尖孢镰孢菌(F.oxysporum)及3个待定种Fusarium... 通过对甘肃省岷县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窖藏干腐病的病原形态学鉴定,明确了其主要病原有7种,分别是木贼镰孢菌(Fusarium equiseti)、茄腐镰孢菌(F.solani)、三线镰孢菌(F.tricinctum)和尖孢镰孢菌(F.oxysporum)及3个待定种Fusarium spp.,其中茄腐镰孢和木贼镰孢菌为主要病原,分离频率分别为41.67%和28.57%,且尖孢镰孢菌和木贼镰孢菌引起马铃薯干腐病属甘肃省首次报道。在窖藏期间使用32.5%苯醚甲环唑·嘧菌酯浓度为1.25~2.50g·L^(-1)喷施,防效为71.01%~81.84%,生物农药枯草芽孢杆菌B2浓度为100g·L^(-1)喷施,防效为79.71%,该研究结果为岷县马铃薯干腐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干腐病 症状 病原 鉴定 农药筛选
下载PDF
低浓度呕吐毒素作为激发子对马铃薯抗干腐病的诱导及其作用机制 被引量:5
9
作者 赵潇璨 徐永清 +10 位作者 贺付蒙 孙美丽 袁强 王雪 孔德兴 刘丹 冯艳忠 陈赫书 田明 刘娣 李凤兰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801-1809,共9页
干腐病是马铃薯窖储过程中镰刀菌侵染引发的真菌病害,严重影响了马铃薯的商品价值。呕吐毒素(vomitoxin,DON)又称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是马铃薯干腐病致病镰刀菌在侵染薯块过程中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生物防治是病害防治的有效方法,其中... 干腐病是马铃薯窖储过程中镰刀菌侵染引发的真菌病害,严重影响了马铃薯的商品价值。呕吐毒素(vomitoxin,DON)又称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是马铃薯干腐病致病镰刀菌在侵染薯块过程中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生物防治是病害防治的有效方法,其中采用生物因子作为激发子诱导植物系统抗性的方法成为热门。本研究采用低浓度DON作为激发子对马铃薯块茎进行处理,确定其在马铃薯抗干腐病中的作用及诱导马铃薯系统获得抗性(systemic acquired resistance,SAR)作用机制,为马铃薯干腐病的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DON处理对马铃薯干腐病的扩展具有一定的影响,且存在浓度效应,其中5 ng mL-1 DON处理马铃薯4 h能有效降低接种接骨木镰刀菌马铃薯块茎的干腐病病斑直径扩展;低浓度DON处理提高了块茎组织的SOD、POD、几丁质酶、β-1,3-葡聚糖酶活性,减少细胞膜过氧化产物MDA的积累;薯块内的苯丙烷代谢关键酶PAL和4CL的活性升高,促进了代谢产物总酚、类黄酮、木质素和花青素的积累。同时DON作为激发子可诱导马铃薯块茎中内源信号分子SA、JA和ET的含量增加,植物系统抗性的调控基因NPR1的表达量上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干腐病 镰刀菌 呕吐毒素 激发子 诱导抗性
下载PDF
魔芋贮藏期干腐病病原菌鉴定及室内药效初报 被引量:5
10
作者 周洁 丁自立 +3 位作者 杨朝柱 温亮 矫振彪 吴金平 《中国植保导刊》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1-16,共6页
为明确魔芋(Amorphophallus konjac)贮藏期干腐病病原菌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筛选出有效防治药剂,对分离纯化的魔芋干腐病病原菌进行了形态学观察、生物学特性研究和EF-1α基因序列分析,并测定了11种药剂对其病原菌的室内抑制效果。结果... 为明确魔芋(Amorphophallus konjac)贮藏期干腐病病原菌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筛选出有效防治药剂,对分离纯化的魔芋干腐病病原菌进行了形态学观察、生物学特性研究和EF-1α基因序列分析,并测定了11种药剂对其病原菌的室内抑制效果。结果表明,南方镰孢(Fusarium meridionale)和变红镰孢(Fusarium incarnatum)均能引起魔芋干腐病。两者最适温度均为25℃左右;最适p H为7;供试碳氮源中,最佳氮源均为酵母提取物,最佳碳源F.meridionale为可溶性淀粉,F.incarnatum为蔗糖。室内药效试验表明,11种药剂中以稀释2 000倍液的30%苯甲.丙环唑乳油对两种病原菌的抑菌效果较好,菌丝生长抑制率均达85%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魔芋 干腐病 病原鉴定 药剂筛选
原文传递
采后UV-C辐照对马铃薯干腐病的抑制效应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余斌 南运有 +3 位作者 孔娜娜 党仁美 拜占玲 刘娟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730-1736,共7页
为探讨不同辐照剂量的短波紫外线(UV-C)处理对马铃薯干腐病的抑制作用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以贮藏期间的马铃薯块茎为材料,经剂量为0、5、15、25、35、45 kJ·m-2的UV-C辐照,研究分析经损伤接菌后马铃薯块茎干腐病病斑及相关防御性酶... 为探讨不同辐照剂量的短波紫外线(UV-C)处理对马铃薯干腐病的抑制作用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以贮藏期间的马铃薯块茎为材料,经剂量为0、5、15、25、35、45 kJ·m-2的UV-C辐照,研究分析经损伤接菌后马铃薯块茎干腐病病斑及相关防御性酶[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丙二醛(MDA)]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损伤接菌后的马铃薯块茎,经剂量5~45 kJ·m^(-2)的UV-C辐照处理,块茎中MDA、PAL活性均显著降低,POD活性显著升高;剂量5 kJ·m^(-2)的辐照处理可显著提高损伤接菌后的马铃薯块茎中CAT活性;剂量5~45 kJ·m^(-2)的辐照处理均可有效抑制马铃薯块茎病斑直径的扩散,其中以35 kJ·m^(-2)处理效果最佳。本研究证实UV-C辐照有助于提高贮藏期间马铃薯块茎对于干腐病的抗性,为利用UV-C这种新型环保的马铃薯贮藏方法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波紫外线 马铃薯块茎 采后 干腐病 相关酶活性
下载PDF
基于光谱结构特性的马铃薯干腐和疮痂病识别方法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鸿强 孙红 李民赞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471-2476,共6页
马铃薯干腐病和疮痂病的检测通过人工目测,结果存在主观性,该工作研究正常、干腐和疮痂病马铃薯的光谱分类识别方法。试验获取116个样本,光谱采集范围860~1745 nm。经过一阶导数(first derivative,FD)处理后的光谱数据,主成分(PCA)分类... 马铃薯干腐病和疮痂病的检测通过人工目测,结果存在主观性,该工作研究正常、干腐和疮痂病马铃薯的光谱分类识别方法。试验获取116个样本,光谱采集范围860~1745 nm。经过一阶导数(first derivative,FD)处理后的光谱数据,主成分(PCA)分类识别效果较好,FD作为光谱预处理方法。光谱曲线上的极值点、极值点间的中点和极值点间连线的斜率决定光谱曲线的形状和变化,是曲线上的关键点,光谱曲线形状变化代表着内部物质的变化,具有指纹特性,利用极值点和中点对应的光谱或极值点间连线的斜率组成模式特征向量。分别用3种样本关键点的平均光谱形成标准模式特征向量,通过计算待测样本关键点组成的特征向量和标准模式特征向量之间的马氏距离,以最小马氏距离判定样本的归属,通过错误识别率检验模型识别性能。正常、干腐、疮痂样本分别有13,12,15个关键点,由各自关键点对应的反射率组成的模式特征向量,3类样本的错误识别率为0。去掉冗余关键点整合成一个标准模式特征向量,正常和疮痂样本的错误识别率为0,干腐样本的错误识别率为14.3%,全部错误识别为疮痂样本,特征向量数据点的增多,增加了病害样本之间的贴合度,降低了两类病害样本之间的区分度。利用波长911,1269和1455 nm处两点间的斜率形成模式特征向量,正常和疮痂样本的错误识别率为0,干腐样本的错误识别率为2.4%。利用前2个主成分得分作为参数,采用线性判别分析(LDA)和贝叶斯分类器(BC)建模,提供不同角度的分类模型,对比检验基于模式特征向量建立的分类模型的有效性,2种识别方法的错误识别率均为0。实验结果表明,可以利用表征光谱曲线结构特征的模式特征向量作为分类参数,结合距离法建模,与常见识别方法具有同等识别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干腐病 疮痂病 高光谱 模式识别
下载PDF
马铃薯育种材料在哈萨克斯坦地区的病毒鉴定和干腐病抗性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珍珍 AZIMAKHAN Moldir +5 位作者 SERIKOVA Zhuldyz KHASSANOV Vadim TULEEVA Asiya 张志凯 吕典秋 胡柏耿 《中国农学通报》 2023年第24期127-134,共8页
旨在揭示马铃薯育种材料对马铃薯干腐病抗性及马铃薯病毒病侵染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及尖孢镰刀菌侵染,对38份马铃薯育种材料的病毒侵染情况及马铃薯干腐病抗性进行鉴定。结果显示:阿克莫拉地区马铃薯病毒病侵染发生情况复... 旨在揭示马铃薯育种材料对马铃薯干腐病抗性及马铃薯病毒病侵染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及尖孢镰刀菌侵染,对38份马铃薯育种材料的病毒侵染情况及马铃薯干腐病抗性进行鉴定。结果显示:阿克莫拉地区马铃薯病毒病侵染发生情况复杂,存在多种病毒复合侵染。38份材料中,18个品系和1个品种材料未侵染马铃薯病毒;对18份马铃薯育种材料尖孢镰刀菌抗性鉴定,其中抗性材料1份,中抗材料1份,其余均不具有抗病性。哈萨克斯坦阿克拉莫地区马铃薯病毒病发生情况复杂,需注重种薯脱毒及防控病毒传播;干腐病抗性材料可作为育种亲本材料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病毒病 干腐病 尖孢镰刀菌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抗性
下载PDF
接骨木镰刀菌产呕吐毒素条件筛选及致病性分析
14
作者 肖萌萌 贺付蒙 +5 位作者 冯旭 徐永清 蒋先锋 王雪 刘丹 李凤兰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594-1602,共9页
旨在通过单因素试验对接骨木镰刀菌产呕吐毒素的温度、时间、pH、碳源及碳源浓度进行筛选,应用响应面法设计试验,依据Box-Behnken中心组合原理筛选得到影响接骨木镰刀菌产呕吐毒素的关键因素。以呕吐毒素含量为响应值借助Design-Expert ... 旨在通过单因素试验对接骨木镰刀菌产呕吐毒素的温度、时间、pH、碳源及碳源浓度进行筛选,应用响应面法设计试验,依据Box-Behnken中心组合原理筛选得到影响接骨木镰刀菌产呕吐毒素的关键因素。以呕吐毒素含量为响应值借助Design-Expert v8.0.6软件分析各影响因子与响应值的相互作用,预测最适条件并验证。试验得到一个拟合程度高、误差小的模型,得出呕吐毒素含量最大时的条件为:葡萄糖为碳源、培养温度26.19℃、pH 6.12、培养时间25.38 d。在此条件下,呕吐毒素含量预测值为2.50 ng/mL,实际测得呕吐毒素含量为2.57 ng/mL。低浓度呕吐毒素处理能减小马铃薯病斑面积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干腐病 镰刀菌 响应面法 呕吐毒素
下载PDF
玉米细菌干茎腐病菌成团泛菌的种子传播 被引量:14
15
作者 曹慧英 李洪杰 +1 位作者 朱振东 王晓鸣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1-36,共6页
为明确成团泛菌Pantoea agglomerans引起的玉米细菌干茎腐病经种子传播的规律,采用细菌常规分离法、Sherlock微生物鉴定系统、特异性分子检测技术,对与干茎腐病相关的杂交种金玉9856及其父本PS056、母本OSL190进行了种子带菌检测,证明金... 为明确成团泛菌Pantoea agglomerans引起的玉米细菌干茎腐病经种子传播的规律,采用细菌常规分离法、Sherlock微生物鉴定系统、特异性分子检测技术,对与干茎腐病相关的杂交种金玉9856及其父本PS056、母本OSL190进行了种子带菌检测,证明金玉9856和PS056种子内部带菌,获得分离物Pag1和Pag2,2个分离物对感病的PS056均具有致病性。菌液浸种、种子注射接种和自然带菌种子直播都能够引发干茎腐病,发病率分别达到100%、100%和80%,而持续高温(50℃)处理4天的种子则在植株上不表现症状。对种子接种后长成的植株的系统检测证明,成团泛菌侵染种子后,通过植株维管束系统向地上部组织扩展,随着水分的运输,病菌通过茎秆到达果穗的籽粒中,完成从种子到植株、再到新种子的病害循环,同时能够引起植株发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细菌干茎腐病 成团泛菌 种子带菌 病害循环
原文传递
甘薯干裂腐烂病的病原鉴定 被引量:8
16
作者 章淑玲 张绍升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12-315,共4页
在福建漳州田间发现一种甘薯病害,根据病薯症状将其定名为甘薯干裂腐烂病.经鉴定该病害是由双尾滑刃线虫(Aphelenchoidesbicaudatus)与甘薯拟茎点霉(Phomopsisbatatae)2种病原物复合侵染所致的一种复合病害.
关键词 甘薯 干裂腐烂病 病原 鉴定 双尾滑刃线虫 甘薯拟茎点霉 混合侵染
下载PDF
大蒜干腐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被引量:11
17
作者 李旭双 陈典 +1 位作者 梁誉 王勇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X期88-93,共6页
以感病的大蒜品系Z-1001鳞茎为材料,经病原菌分离与单孢纯化,获得F、J、H、G4种纯化菌株。依据病原菌致病性测定,证实F菌株、J菌株为大蒜干腐病主要致病菌株。采用病原菌形态学观察并结合rDNAITS序列分析,鉴定F菌株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 以感病的大蒜品系Z-1001鳞茎为材料,经病原菌分离与单孢纯化,获得F、J、H、G4种纯化菌株。依据病原菌致病性测定,证实F菌株、J菌株为大蒜干腐病主要致病菌株。采用病原菌形态学观察并结合rDNAITS序列分析,鉴定F菌株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Schlecht),J菌株为层生镰刀菌〔Fusarium proliferatum(Matsush.)Nirenberg〕,说明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 Schlecht)和层生镰刀菌〔F.proliferatum(Matsush.)Nirenberg〕是大蒜干腐病的主要致病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蒜干腐病 尖孢镰刀菌 层生镰刀菌 形态学 rDNAITS序列
下载PDF
我国马铃薯干腐病及其防治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8
作者 王文重 闵凡祥 +5 位作者 杨帅 魏琪 郭梅 高云飞 胡林双 盛万民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2-29,共8页
马铃薯干腐病是马铃薯生长期和贮藏期的真菌性病害,极易侵染马铃薯块茎,对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是限制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对马铃薯干腐病症状、传播、致病机制、鉴定方法,以及我国马铃薯干腐病发生情况、种类分布进行总... 马铃薯干腐病是马铃薯生长期和贮藏期的真菌性病害,极易侵染马铃薯块茎,对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是限制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对马铃薯干腐病症状、传播、致病机制、鉴定方法,以及我国马铃薯干腐病发生情况、种类分布进行总结,并对马铃薯干腐病防治措施进行归纳,以期为马铃薯干腐病的研究和防治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干腐病 镰孢菌 种类分布 防治措施
下载PDF
基于动态时间弯曲的马铃薯干腐病发病期时序高光谱诊断方法 被引量:6
19
作者 金秀 齐海军 李绍稳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9期233-240,共8页
本实验针对马铃薯干腐病潜育期到发病期的诊断方法进行研究,利用时序高光谱对病害发生过程中的病症特征进行分析和提取,并基于时序性特征采用动态时间弯曲(dynamic time warping,DTW)聚类算法对时序关键点进行分析,即对发病期初始点进... 本实验针对马铃薯干腐病潜育期到发病期的诊断方法进行研究,利用时序高光谱对病害发生过程中的病症特征进行分析和提取,并基于时序性特征采用动态时间弯曲(dynamic time warping,DTW)聚类算法对时序关键点进行分析,即对发病期初始点进行诊断。本研究在数据预处理中使用图像阈值分割算法提取动态感兴趣区域,利用概率密度比算法剔除病害光谱异常值,在对比病症的光谱与外观后,发现马铃薯干腐病的光谱具有非单调性特征,再基于该非单调性特征使用高斯核函数的主成分权重系数法进行光谱特征提取。最后基于病害特征,利用模糊聚类方法判定时序关键点,其结果正确率仅为66.7%;针对特征时序性再利用DTW聚类算法判定时序关键点,其结果正确率达94.4%。本实验研究表明基于DTW的时序高光谱诊断方法能对马铃薯干腐病发病期进行有效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干腐病 时序高光谱 时序关键点 模糊聚类 动态时间弯曲
下载PDF
甘肃大蒜贮藏期干腐病优势病原的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4
20
作者 张军高 郭成 +4 位作者 漆永红 李敏权 苏建红 曹素芳 刘丹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5年第8期53-57,共5页
大蒜干腐病是甘肃大蒜贮藏期的主要病害,其优势病原为尖孢镰孢菌、轮枝镰孢菌和茄病镰孢菌。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尖孢镰孢菌GSLZG-9-2、茄病镰孢菌GSGGG-12的生长温度范围均为10~35℃,菌丝生长最适温度分别为26、28℃,产孢最适温度... 大蒜干腐病是甘肃大蒜贮藏期的主要病害,其优势病原为尖孢镰孢菌、轮枝镰孢菌和茄病镰孢菌。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尖孢镰孢菌GSLZG-9-2、茄病镰孢菌GSGGG-12的生长温度范围均为10~35℃,菌丝生长最适温度分别为26、28℃,产孢最适温度分别为35、30℃;轮枝镰孢菌GSLZG-3-2的生长温度范围为15~35℃,菌丝生长和产孢最适温度分别为26、30℃,p H值范围均为4~9。尖孢镰孢菌GSLZG-9-2、轮枝镰孢菌GSLZG-3-2、茄病镰孢菌GSTSG-12菌丝生长最适p H值分别为7、6、7,而产孢最适p H值分别6、7、7,p H为7时三者产孢量均最大;三者营养生长最好的碳源为可溶性淀粉,氮源为牛肉膏,产孢量最大的碳源为葡萄糖,氮源为酵母膏;三者均在完全黑暗条件下菌丝扩展最快,光暗交替有利于产孢;GSLZG-9-2和GSLZG-3-2菌丝致死温度均为75℃、10 min,GSGGG-12菌丝致死温度为70℃、10 min;三者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依次分别为55、55、50℃,10 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蒜干腐病 贮藏期 优势病原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