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干侵入对一次东北冷涡过程的作用分析 被引量:34
1
作者 吴迪 姚秀萍 寿绍文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208-1217,共10页
以2006年7月20-24日一次东北冷涡过程为研究对象,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FY-2C卫星资料及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通过卫星水汽图像和大气动力场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东北冷涡过程中干侵入的特征及其对冷涡发生、发展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此... 以2006年7月20-24日一次东北冷涡过程为研究对象,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FY-2C卫星资料及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通过卫星水汽图像和大气动力场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东北冷涡过程中干侵入的特征及其对冷涡发生、发展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此次东北冷涡过程中干侵入特征明显,卫星水汽图像上的干侵入暗区与对流层高层的下沉运动、高值位涡、高空急流以及干冷区相对应;因干冷空气叠加在暖湿气流之上,在低层冷涡中心上空出现了对流不稳定层结,为冷涡的增强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同时,沿冷涡中心的经向垂直剖面中,高空急流入口区北侧产生的下沉运动对对流层高层低湿、高位涡的干冷空气起动力下传的作用;500 hPa绝对涡度的演变与同时刻水汽图像上干侵入区的走向、范围、强度变化相一致,由于干侵入使得冷涡中心绝对涡度增大,冷涡加强发展,因此干侵入是激发冷涡发生、发展的动力条件之一;而等熵面上各要素场的演变也能够反映出干侵入的活动特征及其对冷涡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冷涡 干侵入 水汽图像 位涡
下载PDF
广西地区一次强冰雹过程形成机制分析 被引量:32
2
作者 孙莹 寿绍文 +2 位作者 沈新勇 刘泽军 熊文兵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677-685,共9页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MM5数值模拟资料和多普勒雷达产品,对广西北部2006年4月9~10日的一次强冰雹过程进行动力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强对流过程发生前期存在的暖干盖,为对流有效位能CAPE的积蓄提供了有利条件。中低层风切变的增加,...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MM5数值模拟资料和多普勒雷达产品,对广西北部2006年4月9~10日的一次强冰雹过程进行动力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强对流过程发生前期存在的暖干盖,为对流有效位能CAPE的积蓄提供了有利条件。中低层风切变的增加,促进了高低层能量的交换,揭开暖干盖,触发了强对流的爆发。高层位涡的向下输送,引起了低层涡度的变化,形成了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使得强对流过程得以维持和发展。强对流风暴强中心位于500hPa以上,低层存在弱回波区,风暴中心的上升从低层到高层发生倾斜,并且沿顺时针方向旋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地区 冰雹 暖干盖 风切变 位涡
下载PDF
2007年3月3-5日强雨雪过程中的干冷空气活动及其作用 被引量:25
3
作者 易笑园 李泽椿 +2 位作者 陈涛 李云 吕胜辉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06-313,共8页
利用FY-2卫星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地面观测站常规资料及1°×1°NCEP/NCAR再分析资料,运用红外云图云顶亮温TBB、等熵位涡IPV、水汽通量、位温θ、相对湿度及风场等物理参量对北方晚冬一次强雨雪过程的水汽来源和干冷空... 利用FY-2卫星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地面观测站常规资料及1°×1°NCEP/NCAR再分析资料,运用红外云图云顶亮温TBB、等熵位涡IPV、水汽通量、位温θ、相对湿度及风场等物理参量对北方晚冬一次强雨雪过程的水汽来源和干冷空气活动及其作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江淮气旋为强雨雪的产生提供充沛的水汽,而干冷空气则在不同高度、不同路径活动,扮演着多种角色。对流层低层干冷空气作为“冷垫”锲入暖湿气流中,促进锋生和暖湿空气的抬升、凝结;对流层上层具有高位涡的干冷空气沿320 K等熵面(等位温面)自高纬冲下,给江淮气旋的加强、维持提供了动力和热力条件,同时等熵正位涡高值区(IPV≥10-6m2.s-1.K.kg-1)和相对湿度小于等于45%的干区与红外云图暗区(TBB≥-32℃)对应得非常吻合,这说明利用卫星资料来追踪高位涡轨迹的可行性。云头部次冷输送带干冷空气在2-3 km高度卷入、叠加在暖湿层上,有利于不稳定层结的形成和不稳定能量的释放,是造成渤海西岸局部大到暴雪天气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雨雪 江淮气旋 干冷空气 卫星和雷达资料 等熵位涡
下载PDF
干侵入对陕西“2008.07.21”暴雨过程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23
4
作者 白涛 李崇银 +2 位作者 王铁 谭言科 李刚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45-356,共12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08年7月21日发生在陕西西南部一次暴雨过程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和水汽条件,运用相对湿度、风矢量、湿位涡和垂直涡度等多种物理量场,研究了该暴雨过程中干侵入的机制和特征,以及对暴雨发生、发展和维持的...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08年7月21日发生在陕西西南部一次暴雨过程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和水汽条件,运用相对湿度、风矢量、湿位涡和垂直涡度等多种物理量场,研究了该暴雨过程中干侵入的机制和特征,以及对暴雨发生、发展和维持的影响。结果表明,此次强降水过程是在高空槽和低空气旋的有利形势下产生的。水汽主要来源于孟加拉湾,持续的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环流配置保证了低层源源不断的水汽辐合并抬升凝结,有利于转化为降水。受高空低槽发展东移的影响,干侵入在垂直层次上表现为由对流层中高层向低层的注入,水平方向上主要表现为由西向东的侵入,其中在103°E以西地区存在较强的下沉运动是干侵入的载体。应用湿位涡与倾斜涡度发展理论分析表明,当对流层中高层具有高值位涡的干空气侵入到低层时,由于湿位涡守恒特性,引起倾斜涡度发展,进而导致低层垂直涡度的急剧发展,有利于上升运动将水汽向上层输送,冷暖空气相遇,产生此次暴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侵入 暴雨 湿位涡 倾斜涡度
下载PDF
诱发渤海风暴潮的黄河气旋动力学诊断和机制分析 被引量:21
5
作者 黄彬 陈涛 +1 位作者 康志明 向纯怡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901-912,共12页
利用数字化6.7μm卫星水汽图像、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以及干侵入和位涡理论,对2007年3月3~5日诱发渤海罕见风暴潮过程的黄河气旋进行了天气动力学诊断和机制分析。结果表明,这次风暴潮是在欧亚中高纬度环流调整... 利用数字化6.7μm卫星水汽图像、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以及干侵入和位涡理论,对2007年3月3~5日诱发渤海罕见风暴潮过程的黄河气旋进行了天气动力学诊断和机制分析。结果表明,这次风暴潮是在欧亚中高纬度环流调整、高纬不稳定低槽东移发展及东亚大槽重建的过程中发生的,强烈发展的黄河气旋产生强偏北大风,导致渤海潮位暴涨。对流层顶附近的干冷空气伴随着大位涡舌区、水汽图像上暗区向对流层中低层侵入;当干侵入与输送带的暖湿空气汇合成强水平变形区,形成斧形干区时,气旋移到上下连通的大位涡区中爆发性发展;干湿汇合的核区形成的螺旋型结构是气旋发展的成熟阶段。在气旋中心区低θw值的干侵入空气叠加在高θw值的暖湿空气上,出现了位势不稳定层结;干侵入空气下沉,静力稳定度变小,绝对涡度增大是引发气旋爆发性发展的热力和动力的强迫机制。变压梯度、气压梯度、高空风动量下传和超低空急流的偏差风辐散共同作用,形成渤海风暴潮的强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气旋 风暴潮 干侵入 位涡
下载PDF
河北中南部一次大暴雨个例的成因诊断 被引量:16
6
作者 马鸿青 丁治英 《干旱气象》 2009年第3期254-262,共9页
利用NCEP 1°×1°再分析资料和常规资料,分析了一次河北中南部罕见短时特大暴雨的环流背景,计算了暴雨发生过程的干位涡、湿位涡值以及暴雨区域垂直螺旋度的大小。然后利用这些物理量从动力、热力学方面对河北暴雨进行综... 利用NCEP 1°×1°再分析资料和常规资料,分析了一次河北中南部罕见短时特大暴雨的环流背景,计算了暴雨发生过程的干位涡、湿位涡值以及暴雨区域垂直螺旋度的大小。然后利用这些物理量从动力、热力学方面对河北暴雨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发现:500 hPa干位涡正压项能较好地表征冷空气和辐合区的强度和移动方向,斜压项负值由小到大引发降水强度的增加,斜压项负值的减小预示着降水的减弱。在此暴雨个例中,强对流发生区域与湿位涡异常的移动方向有较好的相关性,强对流出现在湿位涡移动方向前部的等值线密集区,且短时暴雨靠近零线一侧。正MPV1异常与负MPV2异常相叠置区域,即大气对流稳定时,因垂直涡度得到发展,激发出强对流。低层螺旋度正值中心的出现并增大,预示着强对流的发生,同一经度相邻正负螺旋度中心的存在有利于正螺旋度区域暴雨强度的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干位涡 湿位涡 螺旋度
下载PDF
一次短时强降水过程中的干侵入作用 被引量:17
7
作者 王楠 李萍云 井宇 《干旱气象》 2015年第1期138-143,共6页
以2012年7月15日凌晨榆林地区一次短时强降水过程为研究对象,利用NCEP 1°×1°再分析资料、FY-2E卫星资料及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通过卫星水汽图像和大气动力场相结合的方法揭示冷涡影响下降水过程中干侵入的特征及其对短时... 以2012年7月15日凌晨榆林地区一次短时强降水过程为研究对象,利用NCEP 1°×1°再分析资料、FY-2E卫星资料及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通过卫星水汽图像和大气动力场相结合的方法揭示冷涡影响下降水过程中干侵入的特征及其对短时强降水发生、发展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此次短时强降水过程中干侵入特征明显,卫星水汽图像上的黑体亮温高值区与干冷区相对应,干冷区的伸入使得对流云团边缘亮温梯度增大,同时对流云团发展;干侵入与对流层高层的下沉运动、高值位涡以及干冷区相对应,因干冷空气叠加在暖湿气流之上,在强降水区上空出现了对流不稳定层结,为短时强降水的发生创造了有利的环境条件。另外,此次降水过程水汽条件主要集中在对流层低层,风场辐合带来的短时间水汽辐合为短时强降水集聚了一定的水汽条件。在地面中尺度辐合线的触发作用下,将不稳定层结中包含水汽的气块抬升,从而形成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侵入 水汽图像 位涡
下载PDF
大兴安岭地区的一次暴雪天气诊断分析 被引量:17
8
作者 张桂莲 姚晓娟 +3 位作者 孙永刚 孟雪峰 仲夏 刘文炜 《气象科技》 2018年第5期971-978,共8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FY-2气象卫星水汽云图、多普勒雷达资料、NCEP(1°×1°)逐6h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11月13—14日东北冷涡背景下的大兴安岭地区暴雪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空冷涡后部横槽南摆,使干冷空气南下以及冷...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FY-2气象卫星水汽云图、多普勒雷达资料、NCEP(1°×1°)逐6h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11月13—14日东北冷涡背景下的大兴安岭地区暴雪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空冷涡后部横槽南摆,使干冷空气南下以及冷涡前部西南低空急流北上且辐合急剧加强为暴雪天气提供了非常有利的环流背景;≥20m·s-1的西南低空急流作为水汽输送带,为暴雪区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来源;垂直上升运动中心和散度辐合辐散中心基本耦合且加强,为暴雪提供了强有利的动力抬升条件,有利于上升运动的增强发展;暴雪是发生在条件对称不稳定的(湿位涡MPV2<0)的背景下,暴雪中心位于MPV2等值线密集带以及MPV2绝对值得到较大增长的区域。水汽图像上有表征干侵入特征的干缝、斧形暗区等;雷达回波显示低层东南风急流非常显著,低层强烈发展的东南暖湿气流与东北—西南走向的大兴安岭山脉相垂直时,地形强迫抬升不仅使迎风坡的垂直上升运动迅速加强,而且使低层水汽辐合得到加强和维持为暴雪提供了充足的水汽,这也是暴雪主要集中在大兴安岭东麓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雪 低空急流 干侵入 湿位涡 水汽图像
下载PDF
中亚低涡背景下新疆阿克苏地区一次强对流天气形成的干侵入机制 被引量:16
9
作者 曾勇 杨莲梅 张迎新 《干旱气象》 2018年第1期34-43,共10页
利用风云卫星资料、地面自动站资料、NECP/NCAR(0.25°×0.25°)再分析资料,对2017年6月7日一次中亚低涡背景下新疆阿克苏地区强对流过程的干侵入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强对流天气发生在稳定的"两脊一槽"... 利用风云卫星资料、地面自动站资料、NECP/NCAR(0.25°×0.25°)再分析资料,对2017年6月7日一次中亚低涡背景下新疆阿克苏地区强对流过程的干侵入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强对流天气发生在稳定的"两脊一槽"环流形势下,产生于中亚低涡底部西北气流中。强对流过程伴随着α-中尺度对流云团的发展和低层α-中尺度涡旋的活动,强对流天气发生在α-中尺度对流云团TBB梯度最大处和低层生命史较短的α-中尺度涡旋配合切变线活动期间。(2)干侵入增强了大气的位势不稳定,为对流发展储备充沛对流有效位能,为α-中尺度对流云团和α-中尺度涡旋的发生、发展提供有利的环境条件。(3)应用湿位涡对干侵入过程诊断分析发现,低层湿位涡的垂直分量(MPV1)负值带(湿位涡的水平分量(MPV2)正值带)的分布和移动代表了低层对流(斜压)不稳定区和辐合区的分布和移动,强对流发生在MPV1负值中心(MPV2正值中心)附近。中低层负的MPV1、正的MPV2有利于低层气旋式涡旋发展,涡旋演变为切变线,将水汽和能量向上输送,产生强对流天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低涡 强对流 干侵入 湿位涡
下载PDF
干侵入对2005年8月16日华北暴雨的作用 被引量:15
10
作者 王欢 寿绍文 +3 位作者 解以扬 姚学祥 吕江津 孟冬梅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7-103,共7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自动站观测资料以及中尺度数值模式MM5V3.7输出结果,对2005年8月16—17日发生在华北的一次暴雨过程的成因做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在暴雨产生过程中有干冷空气的入侵,对这次暴雨过程的发生、发展有重要作用,...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自动站观测资料以及中尺度数值模式MM5V3.7输出结果,对2005年8月16—17日发生在华北的一次暴雨过程的成因做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在暴雨产生过程中有干冷空气的入侵,对这次暴雨过程的发生、发展有重要作用,高层干冷空气的侵入有利于低层中尺度气旋的发展,使暴雨过程得以维持和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暴雨 诊断分析 干侵入 位涡
下载PDF
Research on the dry intrusion accompanying the low vortex precipitation 被引量:11
11
作者 YAO XiuPing1,2,3, WU GuoXiong1, ZHAO BingKe4, YU YuBin3 & YANG GuiMing2,5 1 LASG, Institute of Atmospheric 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29, China 2 Institute of Heavy Rain,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Wuhan 430074, China +2 位作者 3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Training Center, Beijing 100081, China 4 Shanghai Typhoon Institute of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Shanghai 200030, China 5 National Meteorological Center of the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Beijing 100081, China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7年第9期1396-1408,共13页
By employing the 6.7μm satellite vapor cloud images and NCEP/NCAR 1°×1° reanalysis dataset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mechanism of the dry intrusion, as well as its impacts on the low vortex precipita- ... By employing the 6.7μm satellite vapor cloud images and NCEP/NCAR 1°×1° reanalysis dataset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mechanism of the dry intrusion, as well as its impacts on the low vortex precipita- tion at the Meiyu front are explored in this paper. It is found that the formation,development and main- tenance of the low vortex precipitation at the Meiyu front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evolution of the dry intrusion. The dry intrusion is characterized by high potential vorticity (PV), low humidity and cold air. The dry intrusion exhibits as an obvious dark zone on vapor cloud images, an area in which atmos- pheric relative humidity is lower than 60%. However, the features of the dry intrusion on the vapor im- ages are clearer than that of the humidity field, for the former is the digital vapor cloud images with high temporal and spatial resolution, and it can be used to explore the fine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velop- ment, evolution and supplement of the intrusion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ow vortex. The dry intrusion impacts accompanying the low vortex precipitation at the Meiyu front come from all levels of the troposphere, with the strongest intrusion located at the upper troposphere. The dry and cold air intrudes the vicinity of the low vortex from the upper isentropic surface to the lower one, slanting eastward from lower to higher level. The low vortex precipitation region is usually situated in front of the dry intrusion where the relative humidity gradient is higher. The research also reveals that the mechanism of the dry intrusion is that the high potential vorticity descends from the upper troposphere to the lower level, therefore, the dry intrusion can be used as an important index of the high PV forcing. To the west of the low vortex precipitation, the upper level northerlies descend across the isentropic surface, then the dry cold advection can trigger the instable development in the mid-low troposphere. The dry intrusion enhances the low vortex precipitation. Meanwhile, because of th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IYU front LOW VORTEX precipitation dry intrusion mechanisim vapor image potential vorticity relative humidity
原文传递
一次台风远距离暴雨中的干侵入分析 被引量:11
12
作者 李媛 赵宇 +2 位作者 李婷 李敏 侯红运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36-542,共7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8年7月17-19日发生在山东地区的台风远距离暴雨过程进行了观测分析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降水期间有来自中高层的干冷空气的侵入,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对流层顶附近向下的干空气侵入和对流层...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8年7月17-19日发生在山东地区的台风远距离暴雨过程进行了观测分析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降水期间有来自中高层的干冷空气的侵入,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对流层顶附近向下的干空气侵入和对流层低层由西北向南的干空气侵入。干侵入存在于300-600hPa之间,高层略微落后于低层,不利于对流不稳定的发展。但干冷空气侵入使得等相当位温面倾斜,有利于条件性对称不稳定的发展。干侵入使原来不饱和湿空气出现饱和,有利于降水增幅,雨区始终位于500hPa干区前沿。高层正位涡扰动沿相当位温密集带向低层输送,500hPa位涡高值区与降水有较好的同位相关系,对降水的发展和移动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干空气侵入 位涡 湿对称不稳定
下载PDF
干冷空气入侵台风“海棠”残余低压引发的华北地区大暴雨分析 被引量:10
13
作者 陈宏 杨晓君 +4 位作者 尉英华 易笑园 杨洋 刘一玮 徐威 《暴雨灾害》 2020年第3期241-249,共9页
利用地面逐小时观测资料、NCEP/NCAR(1°×1°)再分析资料、FY-2F卫星加密观测(6 min分辨率)的云顶亮温(TBB)和常规观测资料,对1710号台风"海棠"残余低压北上与冷空气结合导致华北东部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 利用地面逐小时观测资料、NCEP/NCAR(1°×1°)再分析资料、FY-2F卫星加密观测(6 min分辨率)的云顶亮温(TBB)和常规观测资料,对1710号台风"海棠"残余低压北上与冷空气结合导致华北东部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该华北东部大暴雨过程分为两个主要时段,2017年8月1日23时-2日20时(北京时)华北东南部暴雨,由台风残余低压产生,8月2日20时-3日11时华北东北部暴雨,是由减弱变性的台风环流与西风槽东移带来的干冷空气结合进而导致新生气旋和低涡产生引起。(2)8月2日20时,台风与冷空气逐渐结合,干冷空气从对流层中高层进入变性台风北部,造成位涡下传,进而导致对流层低层形成低涡、地面形成新生气旋,同时激发出中尺度对流系统,系统稳定发展并缓慢向东北方向移动,导致持续近5 h的短时强降雨。(3)暴雨水汽来源主要有两部分,一是台风本身携带来的由南风输送的水汽,二是来自黄渤海由东风输送的水汽,二者结合后从对流层低层将水汽带至华北东北部,且在燕山前形成了水汽强辐合,为该暴雨过程大提供充足的水汽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旋 中尺度系统 干侵入 位涡 不稳定
下载PDF
山东地区一次台风降水事件的干侵入特征分析 被引量:10
14
作者 刘会荣 李崇银 周育锋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89-300,共12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08年7月17~21日发生在山东地区的强降水事件进行了分析,发现这次强降水是在中低纬度系统相互作用下产生的。对干侵入特征的分析表明,这次强降水事件中干空气主要以纬向侵入为主,这与济南"7.18"...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08年7月17~21日发生在山东地区的强降水事件进行了分析,发现这次强降水是在中低纬度系统相互作用下产生的。对干侵入特征的分析表明,这次强降水事件中干空气主要以纬向侵入为主,这与济南"7.18"暴雨不同。通过对假相当位温(θse)的诊断分析发现,干空气侵入一方面有利于锋区的形成和维持,另外一方面还能够加剧低层的对流不稳定度,有利于对流运动的维持和发展。湿位涡场的分析则表明,高位涡的下传是干空气侵入的一种可能机制,干侵入是高位涡下传的一种表现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空气侵入 对流不稳定 假相当位温 湿位涡
下载PDF
一次山东特大暴雨干侵入的作用 被引量:7
15
作者 韦英英 《气象科技》 2018年第2期343-351,共9页
以2009年7月17—18日一次山东特大暴雨为研究对象,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FY-2C卫星水汽资料及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通过数字化卫星水汽图像与大气动力场相结合的方式,揭示干侵入在本次暴雨过程中的特征及其对暴雨发生、发展的作用机制... 以2009年7月17—18日一次山东特大暴雨为研究对象,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FY-2C卫星水汽资料及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通过数字化卫星水汽图像与大气动力场相结合的方式,揭示干侵入在本次暴雨过程中的特征及其对暴雨发生、发展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此次强降水过程是在高空槽和低层低涡切变的有利形势下产生的。暴雨过程与干侵入密切相关,干侵入在对流层中高层随高度向东倾斜,强降水出现在干侵入前沿湿度梯度最大值处的湿区一侧。卫星水汽图像干侵入暗区与对应着350hPa位涡高值区、干冷区。与干侵入相伴随的高位涡下传,使低层气旋性涡度加强,气旋发展。高层干冷空气下传有利于干层的形成和维持,干层的存在加强了暴雨过程的对流不稳定,对暴雨的加强和发展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侵入 位涡 暴雨 卫星水汽图像
下载PDF
干侵入对“0310”暴雨形成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5
16
作者 王淑云 寿绍文 周连科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29-134,共6页
通过位涡、相对湿度与相当位温关系的讨论并结合2003年10月10-12日河北深秋时节在冀中南部发生的特大暴雨,分析了倾斜涡度发展理论。发现此次暴雨过程中存在干侵入现象,且干侵入的发生、发展对暴雨过程具有重要影响;干侵入沿相当位温高... 通过位涡、相对湿度与相当位温关系的讨论并结合2003年10月10-12日河北深秋时节在冀中南部发生的特大暴雨,分析了倾斜涡度发展理论。发现此次暴雨过程中存在干侵入现象,且干侵入的发生、发展对暴雨过程具有重要影响;干侵入沿相当位温高值脊向对流层低层伸展,引起对流层低层气旋性涡度的发展,使降水强度加剧。干侵入是暴雨形成的一种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诊断分析 干侵入 位涡
下载PDF
“莫拉克”台风(2009)登陆前后强度与结构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勇 丁治英 +2 位作者 李勋 沈新勇 范勇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26-734,共9页
利用NCEP每日4次全球预报场(GFS)分析资料、卫星云图资料以及实况观测台风路径、强度资料对0908号台风"莫拉克"在台湾登陆前后其强度、结构变化特征进行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从而为台风强度、结构预报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 利用NCEP每日4次全球预报场(GFS)分析资料、卫星云图资料以及实况观测台风路径、强度资料对0908号台风"莫拉克"在台湾登陆前后其强度、结构变化特征进行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从而为台风强度、结构预报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1)低层切向风大值区中心所在半径处的切向风非对称性幅度之切向平均值可作为诊断分析台风强度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2)"莫拉克"中心高层干位涡大值区具有沿着低层切向风大值区中心内侧的切向风梯度密集带向下延伸的趋势;(3)未考虑摩擦、湍流混合的柱坐标切向风运动方程主要有四项是决定切向风变化的,即切向风径向平流项、切向风垂直输送项、惯性离心力作用项以及地转偏向力作用项;(4)台风低层辐合中心在切向上具有沿着切向风梯度密集区移动、发展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学 诊断分析 台风 切向风 干位涡
下载PDF
PRELIMINARY ANALYSIS ON THE INTENSITY AND STRUCTURE OF TYPHOON MORAKOT(2009) DURING ITS LANDING PROCESS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勇 丁治英 +2 位作者 李勋 沈新勇 范勇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SCIE 2014年第1期35-44,共10页
NCEP GFS(Global Forecast System)analytical data(available 4 times per day),satellite cloud image data and real-time observations of path and intensity of Typhoon Morakot are employed to investigate the variation of sy... NCEP GFS(Global Forecast System)analytical data(available 4 times per day),satellite cloud image data and real-time observations of path and intensity of Typhoon Morakot are employed to investigate the variation of synoptic dynamics in its intensity and structure before and after the landing.This study intends to offer some hints for the forecast of intensity and structure of typhoons.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tangential direction,the averaged asymmetry amplitude of wind on the radius of a large-value center of the low-level wind can be used as an important parameter for diagnosing the intensity of typhoons.Besides,the maximum of the upper dry potential vorticity in Morakot’s center tends to extend downward along the intensive gradient of tangential wind situated on the inner side of a large-value center of the low-level tangential wind.Additionally,the radial advection of the tangential wind determines the variation of tangential wind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vertical transmission of the tangential wind,the inertial centrifugal force and the Coriolis force.These four items are dominant in the motion equation of tangential wind based on a cylindrical coordinate without the effects of friction and turbulence.Moreover,the low-level convergence center of the typhoon has a tendency of shifting and developing along the intensive gradient of the tangential wind in the tangential dire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agnostic analysis TYPHOON tangential wind dry potential vorticity
下载PDF
四川盆地相似MCC过程综合诊断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牛金龙 黄楚惠 +1 位作者 康岚 郝丽萍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63-574,共12页
利用NCEP 1°×1°资料、加密自动站降水资料及FY2C红外云图资料对2012年7月6-9日及2011年7月4—6日期间发生在四川盆地并造成强降水的4次相似MCC过程的卫星云图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探讨了MCC生成及发展旺盛期的环流场特征... 利用NCEP 1°×1°资料、加密自动站降水资料及FY2C红外云图资料对2012年7月6-9日及2011年7月4—6日期间发生在四川盆地并造成强降水的4次相似MCC过程的卫星云图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探讨了MCC生成及发展旺盛期的环流场特征,进一步诊断了MCC发展过程的水汽、热力以及动力机制(垂直散度通量、干位涡).研究表明:2例过程中4次MCC的第1、3个是在进入盆地的卷云羽上的对流云团中生成和发展,2、4个MCC是在残留云系上的对流云团中生成、发展和合并,形成过程中均表现为亮温降低、面积增大,川西高原及MCS周围云系逐渐减弱的特点.在强且持续的孟湾水汽输送和不稳定层结条件下,对流层低层西南涡区辐合抬升造成强烈的散度通量辐合向上输送与高层辐散耦合是MCC发展持续的动力机制,且850 h Pa垂直散度通量辐合区与MCC持续区域及观测的地面强降水落区具有良好的时空对应关系.中高纬的高值位涡具有向南向下延伸,低纬低层的低值位涡具有向上向北传播的特点.当干冷空气与较强暖湿气流相交汇时,850h Pa急流左前侧的西南涡区强烈的风场切变与辐合导致强上升运动,触发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激发MCC云团,造成强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CC 强降水 垂直散度通量 干位涡
原文传递
一次切变线降雪的干侵入特征分析
20
作者 赵桂香 范英东 +1 位作者 侯润兰 亢晋方 《山西气象》 2009年第4期10-15,共6页
利用实况资料,分析了2004年12月20日-22日出现在华北地区的大到暴雪天气的干侵入特征,得出:a)此次降雪主要受中层切变线影响,降雪带与切变线相对应,强降雪中心就出现在切变线交汇的东南到东侧.b)此次降雪过程中,干冷空气主要来自对... 利用实况资料,分析了2004年12月20日-22日出现在华北地区的大到暴雪天气的干侵入特征,得出:a)此次降雪主要受中层切变线影响,降雪带与切变线相对应,强降雪中心就出现在切变线交汇的东南到东侧.b)此次降雪过程中,干冷空气主要来自对流层高层,分3路持续入侵,与3条切变线密切对应,而中低层西南和南2支暖湿气流在对流层中层耦合加强,与于冷空气交汇,产生强降雪;强降雪落区位于相对湿度梯度最大处的湿区一侧且有强风辐合的区域.c)随着中层切变线的东移发展,湿不稳定增强并向下延伸,高位涡区向东输送并向下传播,从而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导致强降雪.d)对流层高层持续的干侵入,使得中低层切变线稳定维持,有利于其前方西南急流的稳定加强和对流性不稳定的持续发展,是导致强降雪持续、增幅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变线 干侵入 位涡 对流不稳定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