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味觉、嗅觉受体分子对接技术的中药性味物质基础研究的路径和方法 被引量:33
1
作者 韩彦琪 许浚 +3 位作者 龚苏晓 张洪兵 张铁军 刘昌孝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4-19,共6页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其中五味理论又是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内容。中药五味药性的客观表征是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的钥匙,是阐释传统中药药性理论科学内涵的重要路径。基于五味药性的基本定义以及药物分子-味觉、嗅觉受体...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其中五味理论又是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内容。中药五味药性的客观表征是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的钥匙,是阐释传统中药药性理论科学内涵的重要路径。基于五味药性的基本定义以及药物分子-味觉、嗅觉受体的相互作用关系,提出基于分子对接技术的中药五味药性表征的技术方法和研究路径,并结合本课题组实验研究,从味觉、嗅觉感知的生物学机制、分子对接技术原理、同源模建过程以及受体选择与五味药性表达等方面进行系统论述,从中药"五味"的滋味、气味属性角度,为中药药性理论研究提供可参照的研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味药性 中药药性 分子对接 味觉受体 嗅觉受体
原文传递
基于药性特征的中药挥发油透皮促渗作用规律性认识的思路与方法 被引量:23
2
作者 陈军 刘培 +4 位作者 蒋秋冬 姚映芷 张会 姚俊宏 段金廒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4期4305-4312,共8页
应用透皮促渗剂(penetration enhancers,PE)是解决外用制剂吸收难题的最常用方法之一。中药挥发油是一大类性质优良的PE,品种总数达到300余种,而目前有作为PE报道的中药挥发油仅为34种,近90%的中药挥发油从未作为PE应用,研究开发潜力巨... 应用透皮促渗剂(penetration enhancers,PE)是解决外用制剂吸收难题的最常用方法之一。中药挥发油是一大类性质优良的PE,品种总数达到300余种,而目前有作为PE报道的中药挥发油仅为34种,近90%的中药挥发油从未作为PE应用,研究开发潜力巨大。但是目前其研究主要是遵循化学促渗剂的研究思路,通过透皮促渗效果和药效学评价来进行筛选,效率不高。中药挥发油是中药辛味的主要物质基础,药性理论有"辛能开腠理"的认识,文献研究发现中药挥发油透皮促渗效果与药性特征显著关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药挥发油透皮促渗作用存在药性特征规律"的观点,并提出了基于系统研究和数据挖掘阐明药性特征规律,从不同类型中药挥发油中选择和发现高效低毒的透皮促渗剂的研究思路;提出了应用脂质体人工皮肤膜技术结合评价指标优选,实现高通量评价中药挥发油PE促渗效果的研究方法与技术,为中药挥发油PE的研究、传统中药药性理论与现代PE研究的结合提供了新的策略与方法。此外,还提出了微乳型制剂研究可能是中药挥发油PE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油 中药药性 透皮促渗剂 辛味 微乳 脂质体人工皮肤膜
原文传递
33种辛味中药挥发油皮肤细胞毒性与药性特征的关联性研究 被引量:15
3
作者 杨文国 姚俊宏 +3 位作者 陈军 蒋秋冬 姚映芷 段金廒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97-602,共6页
目的考察辛味中药挥发油的皮肤细胞毒性与来源中药药性特征的关联性。方法测定33种中药挥发油的理化参数,采用人角质形成HaCaT细胞考察制得的33种中药挥发油的毒性,通过数据挖掘分析中药药性特征与挥发油皮肤细胞毒性之间的关联性。结... 目的考察辛味中药挥发油的皮肤细胞毒性与来源中药药性特征的关联性。方法测定33种中药挥发油的理化参数,采用人角质形成HaCaT细胞考察制得的33种中药挥发油的毒性,通过数据挖掘分析中药药性特征与挥发油皮肤细胞毒性之间的关联性。结果采用线性典型相关分析法证明辛味中药归经与挥发油皮肤细胞毒性是高度相关的(P=0.0411<0.05),并且发现归肝、肺、胃、肾、大肠等经的挥发油皮肤细胞毒性小,归心、心包、脾、膀胱、三焦、胆等经的挥发油皮肤细胞毒性大。通过非线性典型相关分析法建立一种综合中药药性特征(四气、五味、归经)与挥发油皮肤细胞毒性相关的数学模型(P=0.0414<0.05),发现皮肤细胞毒性小的药性特征组合为凉+苦+归经(肝或肺或肾或大肠或胃),皮肤细胞毒性大的药性特征组合为热+甘+归经(心或心包或脾或膀胱或三焦或胆)。结论药性特征尤其是归经影响辛味中药挥发油的皮肤细胞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药性 归经 皮肤细胞毒性 挥发油 非线性典型相关
下载PDF
《医学启源》用药规律理论和应用特点研究之探析 被引量:4
4
作者 任北大 王庆国 +2 位作者 程发峰 王雪茜 高颖 《世界中医药》 CAS 2021年第3期449-453,共5页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持和发扬中医药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中药学的发展经历了不同时期不同医药家的补充和完善,蕴藏着非常实用的临床价值,而其中以性味、归经为主体的中药性能是中药理论核心,...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持和发扬中医药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中药学的发展经历了不同时期不同医药家的补充和完善,蕴藏着非常实用的临床价值,而其中以性味、归经为主体的中药性能是中药理论核心,备受历代医家推崇。易水学派开山张元素在继承前人药学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临床用药经验,完备了中药学理论体系,影响深远。本文试从广度和深度上系统分析张元素在《医学启源》中药性理论体系和用药规律特点。具体而言,主要从药物归经、药物升降浮沉之性、引经报使理论、时令用药、药物配伍、药物补泻、辨病辨证用药等7个方面入手进行梳理,从而明晰张元素用药规律理论和应用特点,以飨同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启源 @张元素 易水学派 用药规律 应用特点 中药性能 理论体系 临床价值
下载PDF
基于“环境-成分-药性”关系解析西南区中药材分布特点 被引量:2
5
作者 周嘉惠 祝天添 +3 位作者 胡锴婕 郭福泰 崔林 孙志蓉 《中医药导报》 2019年第4期47-51,共5页
目的:探究西南中药区中药药性随三向地带性变化的规律,为西南区中药材的栽培生产提供参考。方法:以西南中药区及区内的主要代表药材为研究对象,运用统计学方法,从"环境-成分-药性"关系出发,分析中药药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西... 目的:探究西南中药区中药药性随三向地带性变化的规律,为西南区中药材的栽培生产提供参考。方法:以西南中药区及区内的主要代表药材为研究对象,运用统计学方法,从"环境-成分-药性"关系出发,分析中药药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西南区内的药材以温性、寒性为主,占比分别为45.53%、34.96%,以苦味药占比最大(35.86%),辛味、甘味药次之(30.30%、25.76%),归肝、肺、胃、脾经者较多,占比分别为21.81%、17.78%、15.44%、13.42%。区内归大肠经的中药占比呈现随海拔升高而增大的趋势,归肺经的中药占比呈现随经度增大而减小的趋势。西南区药材的有效物质多以苷类化合物、挥发油类化合物为主。结论:西南中药区的中药药性及药效成分具有随三向地带性变化的特征;境-成分-药性"传递关系的解析,有利于更好地认识中药材的道地性形成及分布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中药区 中药药性 环境 有效成分 三向地带性 道地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