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08篇文章
< 1 2 23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机制分析 被引量:897
1
作者 史培军 陈晋 潘耀忠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51-160,共10页
利用 1 980、 1 988、 1 994年的遥感影像 ,通过应用最大似然法和概率松弛法对深圳市土地利用进行了测量。在此基础上 ,运用分类结果比较法求得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转移矩阵 ,据此分析了深圳市 1 5年来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过程。结果表... 利用 1 980、 1 988、 1 994年的遥感影像 ,通过应用最大似然法和概率松弛法对深圳市土地利用进行了测量。在此基础上 ,运用分类结果比较法求得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转移矩阵 ,据此分析了深圳市 1 5年来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过程。结果表明 :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原有农田、果园用地显著减少 ,城镇用地沿海岸和主要公路干线迅速增加。这一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主要是深圳经济特区的开放政策、城镇人口迅速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图像 土地利用变化测量 中国 深圳市
下载PDF
我国城市用地扩张的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287
2
作者 谈明洪 李秀彬 吕昌河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635-639,共5页
文章用较为详实的资料,对中国近15年城市土地扩张的基本态势及其3个影响因子,即人口、经济增长和城市环境改善的内在作用机制进行了分析。近15年来,中国城市建成区土地面积年均扩张速度为850km2。单因子回归分析表明,城市用地(城市建成... 文章用较为详实的资料,对中国近15年城市土地扩张的基本态势及其3个影响因子,即人口、经济增长和城市环境改善的内在作用机制进行了分析。近15年来,中国城市建成区土地面积年均扩张速度为850km2。单因子回归分析表明,城市用地(城市建成区)扩张与城市人口和GDP皆呈高度正相关关系;但通过偏相关分析发现,GDP增长更能解释城市用地的扩张,经济增长是城市用地扩展最重要、最根本的驱动因素。随着经济发展和收入的增加,人们对城市居住环境的要求提高,这也将刺激城市对土地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用地 驱动力 城市人口 GDP 城市环境 城市化 中国 经济增长 土地需求
下载PDF
深圳市土地利用动态趋势分析 被引量:148
3
作者 摆万奇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12-116,共5页
在分析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与驱动力的基础上 ,将城镇用地细化为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和第三产业用地 ,并将它们与耕地和工业投资、人口增长、收入水平、水资源状况等主要驱动力纳入统一的总体结构中 ,采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 ,定量地描述它... 在分析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与驱动力的基础上 ,将城镇用地细化为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和第三产业用地 ,并将它们与耕地和工业投资、人口增长、收入水平、水资源状况等主要驱动力纳入统一的总体结构中 ,采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 ,定量地描述它们的动态关系。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基本模拟结果显示 ,城镇用地的长期变化趋势是一种“S”型的增长规律 ,从1980年至2030年是城镇用地变化的快速增长阶段。在城镇用地的变化过程中 ,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和第三产业用地在总的城镇用地中所占的比例在经过一个较长时期的波动后 ,大约从2020年开始基本保持稳定的状态。耕地的变化趋势是持续下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驱动力 系统动力学 深圳市
下载PDF
环渤海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206
4
作者 朱会义 何书金 张明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669-678,共10页
198 5到 1995年间 ,环渤海地区占总面积 30 %的土地发生了利用方式的变化 ,耕地变化是其核心类型。耕地变化的主要流向依次为农村居住用地、林草地、城市居住建设用地以及果园和水域。本文通过对耕地流向及其与人口变化、农业经济发展... 198 5到 1995年间 ,环渤海地区占总面积 30 %的土地发生了利用方式的变化 ,耕地变化是其核心类型。耕地变化的主要流向依次为农村居住用地、林草地、城市居住建设用地以及果园和水域。本文通过对耕地流向及其与人口变化、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等进行分析 ,确认土地管理政策、人均居住用地的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渤海地区 土地利用变化 驱动机制 人口 农业经济增长 城市化
下载PDF
西安城市扩张及其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220
5
作者 吴宏安 蒋建军 +3 位作者 周杰 张海龙 张丽 艾莉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43-150,共8页
随着人口的增长与经济的发展,尤其我国西部城市在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大中城市的扩张十分明显,深刻地影响城市周边的生态环境。如何快速准确地获取城市扩张信息,并分析其驱动力机制,对于指导城市规划,优化西部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都具... 随着人口的增长与经济的发展,尤其我国西部城市在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大中城市的扩张十分明显,深刻地影响城市周边的生态环境。如何快速准确地获取城市扩张信息,并分析其驱动力机制,对于指导城市规划,优化西部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者分别采用了监督分类法和归一化裸露指数(NDBI)法提取了西安市的城市边界信息,并对二者进行对比分析,认为监督分类法提取的城市边界信息较为准确。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相关统计资料的分析,认为西安市城区快速扩张与西部大开发以来西安市固定资产投资额的大幅增加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密切的关系,此外人口的增加、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发展也是重要的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安市 城市扩张 驱动力 城市规划 生态环境 可持续发展 城市边界信息 归一化裸露指数 监督分类法
下载PDF
中国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时空变异分析 被引量:166
6
作者 张富刚 郝晋珉 +3 位作者 姜广辉 丁忠义 李新波 李涛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3-29,共7页
研究目的研究中国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的时空变异规律特征,用来宏观指导城市土地资源的利用。研究方法综合评价法,秩相关系数法,聚类分析法。研究结果(1)1996-2002年中国大多数地区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得到提高,包括福建省、河北省等,而... 研究目的研究中国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的时空变异规律特征,用来宏观指导城市土地资源的利用。研究方法综合评价法,秩相关系数法,聚类分析法。研究结果(1)1996-2002年中国大多数地区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得到提高,包括福建省、河北省等,而以辽宁省、四川省为代表的10个地区则出现下降趋势,其中以安徽省下降最为显著;(2)东、中、西部地区城市土地利用集约程度存在明显的递减趋势,其中上海市、北京市最高,甘肃省最低;(3)人口变化是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最独特、最具活力的驱动力,政策、经济和技术因素是重要的外部驱动力。研究结论应用综合评价法进行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评价,其评价结果与现实情况基本吻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土地利用 集约度 综合评价法 时空变异 驱动力
下载PDF
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中的耕地问题 被引量:140
7
作者 蔡运龙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4-28,共5页
我国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耕地丧失过多 ,使近年来农业和粮食生产徘徊 ,食物安全受到威胁。决策失误是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农地的比较经济效益低下。本文还分析了耕地丧失的恶果 ,呼吁借鉴国际经验 ,从体制... 我国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耕地丧失过多 ,使近年来农业和粮食生产徘徊 ,食物安全受到威胁。决策失误是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农地的比较经济效益低下。本文还分析了耕地丧失的恶果 ,呼吁借鉴国际经验 ,从体制、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保护 耕地减少 中国经济 耕地研究
下载PDF
1954-2010年三江平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及驱动力 被引量:136
8
作者 刘吉平 赵丹丹 +2 位作者 田学智 赵亮 刘家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3234-3244,共11页
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近60年三江平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以遥感影像为主要信息源,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对1954—2010年三江平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54—2010... 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近60年三江平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以遥感影像为主要信息源,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对1954—2010年三江平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54—2010年三江平原耕地、居住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呈增长趋势,林地、草地和湿地面积呈减少趋势;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呈先增加后降低再增加的趋势;三江平原斑块密度、周长面积比、景观分离度和Simpson's多样性指数都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最小值出现在2010年,斑块密度和周长面积比的最大值出现在1976年,景观分离度和Simpson's多样性指数的最大值出现在1986年;1954—2010年三江平原斑块密度和周长面积比的高值区由东北向西南转移,低值区由中部向东部转移,景观分离度指数呈现先聚集后分散的趋势,Simpson's多样性指数由中间高四周低格局,逐渐转变为南部高北部低的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变化 景观格局 驱动力 三江平原
下载PDF
经济发达区农村居民点整理驱动力与模式——以浙江省嵊州市为例 被引量:120
9
作者 谷晓坤 陈百明 代兵 《自然资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01-708,共8页
农村居民点整理是优化用地布局、集约利用土地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措施。以经济发达区的浙江省嵊州市为例,研究农村居民点整理的驱动力和模式。研究表明:1996—2005年嵊州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农村居民点... 农村居民点整理是优化用地布局、集约利用土地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措施。以经济发达区的浙江省嵊州市为例,研究农村居民点整理的驱动力和模式。研究表明:1996—2005年嵊州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政策驱动力包括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和土地整理折抵建设用地指标异地调剂政策,经济社会驱动力包括市(县)域经济发展、城市化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三方共建"模式的特点是政府相关部门、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三方共同出资共同实施。模式构成的关键因素反映出上述驱动力的影响作用。典型案例效益明显,如新增耕地率66.67%,资金平衡度228%,土地集约利用度提高176%等,耕作半径变化小,对人口城镇化和传统村落文化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整理 农村居民点 驱动力 模式 经济发达区
下载PDF
1994~2006年上海市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124
10
作者 史利江 王圣云 +2 位作者 姚晓军 牛俊杰 俞立中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468-1479,共12页
快速发展的都市地区是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热点。基于上海市1994、2000、2003和2006年4期航空遥感影像资料数据,运用人机交互目视解译方法建立上海土地利用空间数据库,并结合GIS空间分析、数理统计方法与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对上海市1... 快速发展的都市地区是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热点。基于上海市1994、2000、2003和2006年4期航空遥感影像资料数据,运用人机交互目视解译方法建立上海土地利用空间数据库,并结合GIS空间分析、数理统计方法与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对上海市1994~2006年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12a间,上海市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2.07%;在各种用地变化中,耕地面积变化最大,共减少了94 007.72hm2,减幅达23.3%;从耕地转移来看,转变为城镇建设用地(包括工业仓储用地、交通用地、城镇居民点用地和其他用地)面积共74 825.86hm2,占耕地面积总流出量的67.12%;可见城镇建设用地急剧扩张而大量占用耕地,是上海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特征;上海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城市绿地的大幅增加,12a间城市绿地面积共增加了9 292.41hm2,单一动态度为18.76%。从上海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特征来看,各区的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差异明显,且表现出明显的中心城区-近郊-远郊递减趋势,其中浦东新区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最大,崇明县最小,这种差异与各区(县)的区位条件、经济发展状况以及政策等因素密切相关。通过对上海LUCC的驱动力定性定量分析表明,社会经济因素包括人口分布及变化、经济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政策以及国际大型活动的举办均对上海土地利用格局及其变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时空变化 驱动力 上海市
原文传递
旅游流驱动力系统分析 被引量:118
11
作者 杨兴柱 顾朝林 王群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3-36,共14页
旅游流是旅游现象和旅游业的基础,也是旅游地理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针对目前国内旅游流驱动力系统研究的薄弱环节,从旅游流空间分布简单描述转向多学科视角的机制探讨,采用文献分析法和系统归纳法,深入剖析旅游流驱动机制,构建旅游流... 旅游流是旅游现象和旅游业的基础,也是旅游地理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针对目前国内旅游流驱动力系统研究的薄弱环节,从旅游流空间分布简单描述转向多学科视角的机制探讨,采用文献分析法和系统归纳法,深入剖析旅游流驱动机制,构建旅游流的驱动机制概念模型。旅游流形成理论基础涉及心理学的推拉理论、经济学的需求理论、地理学的空间相互作用理论等。旅游流驱动力包括旅游者的外在驱动力、旅游需求的外在动力、旅游供给的外在动力、距离阻力、惯性力、空间结构力等。结合旅游流形成的理论基础和驱动力,构建了旅游流驱动机制概念模型。概念模型反映了形成旅游流的动力来自旅游活动系统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由客源地旅游需求推动和旅游地吸引所构成,同时还受两地阻力、客源地与目的地空间结构影响。概念模型也体现了综合性、整体性,是动态发展变化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流 驱动力 机制
原文传递
南北两半球大气的相互作用和季风的本质 被引量:106
12
作者 曾庆存 李建平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33-448,共16页
理性分析和利用NCEP/NCAR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表明:大气环流的季节变化和越赤道气流即两半球的相互作用首先是由于赤道面与黄道面有交角而使太阳辐射有年变化所致,行星热对流环流是热带季风的“第一推动力”,而地表面特性差异(海陆热力特... 理性分析和利用NCEP/NCAR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表明:大气环流的季节变化和越赤道气流即两半球的相互作用首先是由于赤道面与黄道面有交角而使太阳辐射有年变化所致,行星热对流环流是热带季风的“第一推动力”,而地表面特性差异(海陆热力特性差异以及地形高度等)所导致的准定常行星波为“第二推动力”。如以推动大气质量跨纬圈传输的效力来看,平均来说二推动力的功效之比为2:1。第二推动力在亚澳季风区与第一推动力合拍,使热带季风在亚澳区内最明显,而各经圈环流圈的上下及南北关联及与中高纬准定常行星波的配置则使全球范围内从低纬到高纬、从低空到高空有地域性的明显季节变化区,从而构成三度空间的全球季风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两半球 大气 相互作用 季风 大气环境
下载PDF
1990—2011年三峡库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演变及驱动力 被引量:116
13
作者 严恩萍 林辉 +1 位作者 王广兴 夏朝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0期5962-5973,共12页
作为我国西南部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生态走廊,三峡库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其生态问题非常值得关注。研究以覆盖三峡库区的4期Landsat 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通过人机交互解译分别获得1990、1998、2006、2011年的土地利用/覆盖,参照中国陆地... 作为我国西南部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生态走廊,三峡库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其生态问题非常值得关注。研究以覆盖三峡库区的4期Landsat 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通过人机交互解译分别获得1990、1998、2006、2011年的土地利用/覆盖,参照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当量表,采用研究区单位面积产量与全国农田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的比值作为地区修订系数,计算库区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当量表,同时利用生物量对林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作进一步的修订。然后结合土地利用结构和生态敏感性指数,定量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服系统务价值变化及其驱动因子。结果显示:1990—2011年间,三峡库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主要由林地支撑(占76.75%),其次是水域、耕地(共23.19%),草地的贡献率最小(0.22%),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从1990年的479.55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680.83亿元;各项服务功能价值中,食物生产功能价值下降,其他各项功能价值上升,以土壤形成与保护功能上升幅度最大,达36.61亿元,其次是气体调节(33.10亿元);驱动力分析表明,库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特别是自1998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各自然生态系统的面积发生较大变化,同时,自然生态系统的健康程度和社会政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的影响也不忽可视。研究表明,加强林地、草地和水域等生态系统服价值高的土地利用/覆盖类型保护,是维持库区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服务价值 土地利用结构 驱动力 LANDSAT TM 三峡库区
下载PDF
1990年至2005年中国粮食产量重心演进格局及其驱动机制 被引量:115
14
作者 王介勇 刘彦随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188-1194,共7页
通过构建粮食产量重心模型,定量分析了1990年~2005年中国粮食生产时空格局演进过程。结果表明:中国粮食产量重心呈现出"北上西进"的态势,粮食产量重心移动的速率不断增大,粮食产量增长的空间波动性逐渐增强,产量优势区的空... 通过构建粮食产量重心模型,定量分析了1990年~2005年中国粮食生产时空格局演进过程。结果表明:中国粮食产量重心呈现出"北上西进"的态势,粮食产量重心移动的速率不断增大,粮食产量增长的空间波动性逐渐增强,产量优势区的空间格局尚不稳定。从资源、经济、技术、政策等方面深入剖析了粮食产量重心移动的驱动机制。耕地资源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动趋势是驱动粮食产量重心移动的客观基础,北方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是粮食产量重心移动的关键因素,食物消费结构变化是粮食产量重心移动的直接因素,科技进步、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区域化的粮食支持政策是粮食产量重心移动的重要驱动力量。最后探讨了粮食产量重心移动的区域环境、经济及社会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安全 粮食产量重心 驱动机制 区域效应 中国
原文传递
城市旅游驱动力的转化及其实践意义 被引量:85
15
作者 保继刚 龙江智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74-282,共9页
本文旨在探索城市旅游驱动力的转化问题,以从一个侧面阐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旅游目的地相对变化的原因。在一般分析的基础上,着重以大连、深圳和珠海三个较具代表性的城市为例,对城市旅游驱动力的转化过程做个案剖析,并得出了三点结... 本文旨在探索城市旅游驱动力的转化问题,以从一个侧面阐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旅游目的地相对变化的原因。在一般分析的基础上,着重以大连、深圳和珠海三个较具代表性的城市为例,对城市旅游驱动力的转化过程做个案剖析,并得出了三点结论:第一,每个城市旅游目的地的发展都存在相应的主导驱动机制;第二,城市旅游的主导驱动机制因时因地而不同;第三,城市旅游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跟随外部环境的变化(主要是需求结构的变化),适时转变自己的主要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旅游 驱动力 驱动机制 需求结构 旅游目的地 可持续发展 外部环境 主导 转化问题 结论
下载PDF
中国北方风沙活动的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89
16
作者 史培军 严平 袁艺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41-47,共7页
本文综合分析中国北方风沙活动发展的趋势,从气候变化、地表植被覆盖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等方面阐述了中国北方风沙灾害加剧的原因,指出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一覆盖变化是中国北方风沙活动的主要驱动力因素。
关键词 风沙活动 驱动力 中国 北方地区 气候变化 土地利用 地表植被
下载PDF
黄河流域土地利用时空格局演变及驱动力 被引量:108
17
作者 张佰发 苗长虹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60-473,共14页
土地利用时空格局是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状况的重要表征。研究黄河流域土地利用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因素,厘清土地利用类型转换及粮食保障用地、生态保育用地、城乡建设用地的时空变化特征,可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重大战略的... 土地利用时空格局是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状况的重要表征。研究黄河流域土地利用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因素,厘清土地利用类型转换及粮食保障用地、生态保育用地、城乡建设用地的时空变化特征,可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重大战略的规划制定与实施提供参考。本文基于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矩阵和空间自相关,从城市群、省、市、县多尺度入手,利用7期土地利用数据对黄河流域1970-2015年土地利用状况及变化进行探究。结果表明:①黄河流域生态保育用地和耕地占比多年平均值分别为79.04%和18.64%,表明生态保护和粮食生产是其两大主体功能;②城乡建设用地占比逐年提高,城市群地区是建设用地扩张的主体空间;③黄河流域耕地、生态保育用地和城乡建设用地各节点年份Moran’s Ⅰ均大于0.75,表明3种功能类型用地具有强空间正向集聚效应,呈现出"凹"字型分布格局;④城乡建设用地扩张以牺牲耕地为代价,同时部分农村居民点用地逐渐转化为城镇用地;⑤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是促进土地利用变化的核心因素,驱动力因素存在区域差异,在黄河下游的山东、河南,经济水平达到一定规模后,伴随经济再发展不会出现大规模城乡建设用地扩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生态保护 粮食生产 城市群 空间自相关 驱动力 黄河流域
原文传递
深圳市景观格局演变及其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86
18
作者 李卫锋 王仰麟 +1 位作者 彭建 李贵才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8期1403-1410,共8页
在遥感与GIS技术支持下 ,以深圳市域 1978年MSS影像与 1986、1990、1995和 1999年 4期TM影像为主要数据源 ,研究了深圳市域景观的空间格局特征及其动态变化 ,探讨了不同尺度下景观格局演变的驱动因素与变化机制 .结果表明 ,深圳市近 2 ... 在遥感与GIS技术支持下 ,以深圳市域 1978年MSS影像与 1986、1990、1995和 1999年 4期TM影像为主要数据源 ,研究了深圳市域景观的空间格局特征及其动态变化 ,探讨了不同尺度下景观格局演变的驱动因素与变化机制 .结果表明 ,深圳市近 2 0年景观特征发生了深刻变化 ,耕地面积比例由 31 0 6 %下降至 2 6 7% ,城建用地则由 0 33%上升至 2 2 5 2 % .景观多样性指数 1978~ 1995年上升近 2 5 % ,1999年稍有下降 ;蔓延度指数先降后升 ,整体破碎度由 0 0 0 4 2上升到 0 0 0 73;景观修改分维数 1990年以前有所下降 ,2 0世纪 90年代则呈现递增趋势 .景观格局指数的变化 ,反映了人为活动对区域景观特征的深刻影响 .人为活动已成为深圳市景观格局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 .其中 ,斑块形状复杂化主要是受个体经济单元的经济利益驱动 ,景观空间构型的变化取决于产业布局与地域分工的影响 ,景观整体多样性的演变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强烈影响 ,而自然生态条件则是景观整体结构变化的重要约束因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 景观动态 驱动因素 深圳市
下载PDF
基于主导功能的江苏省土地利用转型特征与驱动力 被引量:105
19
作者 陈龙 周生路 +2 位作者 周兵兵 吕立刚 昌亭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55-162,共8页
运用多视角的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典型相关性分析等方法,以江苏省1985、1995、2005和2008年4期遥感影像解译获取的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基于"生产—生态—生活"土地利用主导功能分类体系,定量研究了江苏省24年... 运用多视角的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典型相关性分析等方法,以江苏省1985、1995、2005和2008年4期遥感影像解译获取的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基于"生产—生态—生活"土地利用主导功能分类体系,定量研究了江苏省24年来区域用地转型规律与驱动力变化。结果表明:11985—2008年间,即前工业化阶段到工业化中后期,江苏省土地利用变化显著,整体经历了"缓慢变化—剧烈变化—缓慢变化"的倒U型转型规律。2农业生产用地和绿色生态用地呈逐步减少趋势,区域用地的粮食生产功能与绿库功能相对重要性降低,而其他主导功能用地持续增加,土地利用系统历经了生产、生态与生活用地之间的耦合转型。3转出和转入双重视角下,农业生产用地在三个时期均成为其他用地最主要的来源,而生活用地成为最主要的接受者;绿色生态用地成为其他用地类型的次主要来源,但其和水域生态用地的相互转化调整使得生态用地总量保持稳定。4通过对多种潜在影响土地利用转型的社会经济因子进行典型相关性分析发现,GDP、工业产值、人口数量和粮食产量的变化是对江苏省用地转型贡献作用最大的驱动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转型 驱动力 转移矩阵 典型相关性分析 江苏省
原文传递
区域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00
20
作者 杨梅 张广录 侯永平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95-100,共6页
剖析了区域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的概念和内涵,通过对国内外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研究进行系统的分析比较,归纳了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概括了驱动力的基本特性,着重分析了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的驱动力机制及其模型研究进展,并总... 剖析了区域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的概念和内涵,通过对国内外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研究进行系统的分析比较,归纳了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概括了驱动力的基本特性,着重分析了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的驱动力机制及其模型研究进展,并总结了各个模型的特点及其适用范围。最后提出了未来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研究的发展趋势,以期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驱动力 研究进展 研究展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