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清代中期咏剧诗歌简论 被引量:5
1
作者 赵山林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60-64,共5页
咏剧诗歌是中国戏曲批评的一种特殊形式,清代乾隆之后有了较大的发展。一批文化修养较高的知名人士和戏曲专家运用这种形式进行戏曲评论、戏曲研究和记录戏曲活动,提升了它的艺术品位和学术价值,这不仅丰富了传统诗歌创作,而且为戏曲史。
关键词 清代中期 咏剧诗歌 戏曲批评
下载PDF
格萨尔藏戏剧诗审美形态研究
2
作者 邸莎若拉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3-86,共4页
格萨尔藏戏是流传于青藏高原藏族中的以演述格萨尔史诗为题材的藏戏剧种。以民族志表演理论为阐释框架,从戏剧学与诗学的双重视角,考察研究格萨尔史诗由剧本诗学到戏剧表演诗学的戏剧本体,解释格萨尔藏戏演述剧诗审美形态与诗学美学特征... 格萨尔藏戏是流传于青藏高原藏族中的以演述格萨尔史诗为题材的藏戏剧种。以民族志表演理论为阐释框架,从戏剧学与诗学的双重视角,考察研究格萨尔史诗由剧本诗学到戏剧表演诗学的戏剧本体,解释格萨尔藏戏演述剧诗审美形态与诗学美学特征,从而进一步揭示中国戏曲剧诗学的本质,为建构中国特色戏剧学话语体系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萨尔藏戏 审美形态 剧诗
下载PDF
论左翼诗剧的体裁范式
3
作者 董卉川 倪宏玲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1期97-101,共5页
诗剧在西方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文体形式,但在中国却一直处在被忽视的境地。学界对左翼诗剧的关注更可谓寂寥至极。左翼诗剧是左翼文学创作的重要实绩之一,其体裁范式更是别具一格。在以往的研究中,既是极易被忽略的一个方面,又是造成左翼... 诗剧在西方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文体形式,但在中国却一直处在被忽视的境地。学界对左翼诗剧的关注更可谓寂寥至极。左翼诗剧是左翼文学创作的重要实绩之一,其体裁范式更是别具一格。在以往的研究中,既是极易被忽略的一个方面,又是造成左翼诗剧生存窘态的根源所在。左翼诗剧的体裁范式包括“戏剧化的诗”、“纯诗的戏剧化”、“散文诗的戏剧化”三种形式。通过剖析和阐释左翼诗剧的体裁范式,继而提炼、概括左翼诗剧的艺术特征和创作特质,从而一窥左翼文学的艺术风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翼诗剧 体裁范式 “戏剧化的诗” “纯诗的戏剧化” “散文诗的戏剧化”
下载PDF
艾略特戏剧化诗学研究
4
作者 江玉娇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31-33,共3页
“戏剧化”是艾略特诗学思想的典型特征。他的戏剧化诗学思想提倡解构主体、把主体意识客体化和诗歌文本本体化,主张思想智性化、想像感觉化,强调现实经验转化为诗性经验,最后在对生命体验的最具悲剧性的心绪中实现智性与情感的统一... “戏剧化”是艾略特诗学思想的典型特征。他的戏剧化诗学思想提倡解构主体、把主体意识客体化和诗歌文本本体化,主张思想智性化、想像感觉化,强调现实经验转化为诗性经验,最后在对生命体验的最具悲剧性的心绪中实现智性与情感的统一、理性与感性的协调、诗人与读者的融和。这些戏剧化诗学思想在他的创作中得以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剧化诗学 诗化 知性 感性
下载PDF
文人交游视域下的清代观剧诗歌述论
5
作者 蒋宸 赵天骄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5期68-76,共9页
清代咏剧诗歌篇目繁多,表现内容多样,其中与文人交游相关的部分,牵及清代文人精神生活的很多方面,兼具群体性与互动性的特征,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清代观剧诗在表现内容和诗歌主题上具有多样性,记录了相当一部分文人的交游群体、兴趣关... 清代咏剧诗歌篇目繁多,表现内容多样,其中与文人交游相关的部分,牵及清代文人精神生活的很多方面,兼具群体性与互动性的特征,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清代观剧诗在表现内容和诗歌主题上具有多样性,记录了相当一部分文人的交游群体、兴趣关注、情绪寄托乃至戏曲表演场面等各方面的信息。在针对清代戏曲繁盛、演进以及文人交游等现象进行研究时,观剧题咏作为一项不可规避的内容,应该纳入我们的研究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观剧诗 文人群体 文人交游
下载PDF
略论清代对《桃花扇》的文学接受
6
作者 庞杰 《绥化学院学报》 2014年第8期49-51,共3页
自《桃花扇》问世以来,清代社会的各个群体无不为之倾倒。对于清代文人群体而言,他们对于《桃花扇》的文学接受,集中显现在对李香君这一人物形象的认同和肯定上。以咏剧诗和题画诗为代表,清代文人群体不仅歌颂和赞美了李香君的美貌,还... 自《桃花扇》问世以来,清代社会的各个群体无不为之倾倒。对于清代文人群体而言,他们对于《桃花扇》的文学接受,集中显现在对李香君这一人物形象的认同和肯定上。以咏剧诗和题画诗为代表,清代文人群体不仅歌颂和赞美了李香君的美貌,还由衷地赞颂其忠烈表现和高风亮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花扇》 李香君 咏剧诗 题画诗
下载PDF
从《诗学》来看利维斯的“戏剧诗”观
7
作者 周芸芳 《凯里学院学报》 2015年第5期103-107,共5页
利维斯在英国文学评论期刊《细察》中将小说当作"戏剧诗",确定了小说这种文体样式在文学艺术中的地位。以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来分析利维斯将小说作为"戏剧诗"的内外因,寻找小说与诗歌、戏剧的密切联系。以此为基... 利维斯在英国文学评论期刊《细察》中将小说当作"戏剧诗",确定了小说这种文体样式在文学艺术中的地位。以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来分析利维斯将小说作为"戏剧诗"的内外因,寻找小说与诗歌、戏剧的密切联系。以此为基点,梳理小说观念的演变过程,探究利维斯如何推动了小说研究的发展,认为利维斯的这种小说观念标志了英国小说研究迈向新的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维斯 戏剧诗 小说 细察 诗学
下载PDF
论1990年代中国诗歌的戏剧化特质
8
作者 王昌忠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 2009年第3期50-56,共7页
1990年代诗歌与此前中国新诗相比,发生了明显"转型"。戏剧化特质,正是这种转型的表征之一。戏剧化特质把现代汉语诗歌引向了现代性的轨道,因而具有其"合理性"和"时效性"。1990年代诗歌的戏剧化特质具体... 1990年代诗歌与此前中国新诗相比,发生了明显"转型"。戏剧化特质,正是这种转型的表征之一。戏剧化特质把现代汉语诗歌引向了现代性的轨道,因而具有其"合理性"和"时效性"。1990年代诗歌的戏剧化特质具体体现在戏剧化诗学观念、戏剧化诗思结构和戏剧化表意策略诸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剧化 诗学立场 诗思结构 表意策略
原文传递
“民国曲”与民族新诗之构建——以卢前散曲为考察中心
9
作者 康石佳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81-191,共11页
五四以来,在借鉴外国诗歌模式的新体白话诗写作潮流外,还有以卢前为代表的一干学人从保护古典音乐文学之实际出发、积极探索我国民族诗歌应具备的文体形式。其中,顺应文学“大众化”“本土化”思潮的卢前另辟蹊径,将古典“乐府”观念转... 五四以来,在借鉴外国诗歌模式的新体白话诗写作潮流外,还有以卢前为代表的一干学人从保护古典音乐文学之实际出发、积极探索我国民族诗歌应具备的文体形式。其中,顺应文学“大众化”“本土化”思潮的卢前另辟蹊径,将古典“乐府”观念转化为现代“新诗”理想,选择本是“诗歌之曲”的散曲作为中华民族的有声新诗,遂从“民国曲”理论倡导走向了散曲的音乐改造和“民族化”创作实践。散曲也根植于丰富多变的人民生活,表达出历史进程中民族传统与民族现实所认可的多重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散曲 民族诗歌 卢前 乐府 新诗
下载PDF
目的论关照下戏剧独白诗的翻译——My Last Duchess两个中译本给我们的启示
10
作者 李晓娜 林玉鹏 《长春大学学报》 2009年第7期58-61,共4页
戏剧独白诗是由英国诗人勃朗宁所独创的,此类诗的典型代表是《我的前公爵夫人》。以两个译本为例,阐述了戏剧独白诗的特性,即戏剧性、诗人与独白者的距离性以及口语性。并以目的论为基础、两个中译本为语料说明了这些特性对译本翻译策... 戏剧独白诗是由英国诗人勃朗宁所独创的,此类诗的典型代表是《我的前公爵夫人》。以两个译本为例,阐述了戏剧独白诗的特性,即戏剧性、诗人与独白者的距离性以及口语性。并以目的论为基础、两个中译本为语料说明了这些特性对译本翻译策略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剧独白诗 目的论 翻译 译本
下载PDF
当代诗歌的叙事性分析——中国当代诗歌研究系列之二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卫 陈茜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6期85-90,共6页
自1990年代以来,当代诗歌叙事性特征日盛。立足于中国新诗史,对比现代诗歌与当代诗歌中的叙事性特征,指出叙事在当代诗歌中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和探索途径,使当代诗歌表现出日常生活化、情感隐蔽化、对象小不点化等特征。对当代诗歌的叙事... 自1990年代以来,当代诗歌叙事性特征日盛。立足于中国新诗史,对比现代诗歌与当代诗歌中的叙事性特征,指出叙事在当代诗歌中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和探索途径,使当代诗歌表现出日常生活化、情感隐蔽化、对象小不点化等特征。对当代诗歌的叙事性特点进行分析,有利于对中国诗坛做一次阶段性的总结与前瞻性的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抒情诗 叙事诗 叙事性 新诗戏剧化
下载PDF
论孙毓棠的新诗戏剧化探索 被引量:1
12
作者 薛媛元 《文学与文化》 2018年第3期92-98,共7页
在袁可嘉的"新诗戏剧化"理论提出之前,孙毓棠就已在无意中开始了自己的新诗戏剧化探索。同时在话剧和历史学领域多有成就的孙毓棠,从话剧演出中领悟了设置戏剧性处境、构筑情节冲突、利用对白与独白等创作技巧,也从历史研究... 在袁可嘉的"新诗戏剧化"理论提出之前,孙毓棠就已在无意中开始了自己的新诗戏剧化探索。同时在话剧和历史学领域多有成就的孙毓棠,从话剧演出中领悟了设置戏剧性处境、构筑情节冲突、利用对白与独白等创作技巧,也从历史研究中移植了远取材、远取譬、客观化抒情、注重历史细节考证、采用史诗体式、以人性的历史观打破二元戏剧化模式的写作手段。孙毓棠作为中国现代诗人新诗戏剧化探索中的一个阶段性人物,他的创作从一个侧面佐证了袁可嘉对新诗戏剧化理论进行总结与提升的必要性和应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毓棠 新诗戏剧化 话剧 历史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