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拾起电影的拐杖”——NT Live戏剧影像跨媒介生产传播的三个思考维度 被引量:9
1
作者 张阳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17-129,共13页
今天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革新与消费主义的盛行,促进了不同艺术门类间的跨媒介生产传播。以英国国家剧院现场(NT Live)为代表的戏剧影像作品从初创至今,便"拾起电影的拐杖"进行全生态发展。在解构经典戏剧作品时空关系、内容... 今天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革新与消费主义的盛行,促进了不同艺术门类间的跨媒介生产传播。以英国国家剧院现场(NT Live)为代表的戏剧影像作品从初创至今,便"拾起电影的拐杖"进行全生态发展。在解构经典戏剧作品时空关系、内容表达、观演关系的基础上,重构了以影像为视觉主体的戏剧影像作品,再次印证了戏剧与电影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的可能性,并以一种新的戏剧影视美学文化景观在中国电影、戏剧市场不断发酵,引发了大众对电影与戏剧再次"联姻"的广泛猜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剧影像 戏剧性 电影语言
原文传递
中国电影叙事模式的嬗变 被引量:4
2
作者 薛凌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18-121,共4页
为了考察中国电影叙事模式的演进和走向,并对处于后现代语境下的中国电影叙事模式作出前瞻与展望,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历时百年的中国电影的叙事模式缓慢而又层层递进的嬗变作出较详尽的分析。研究认为:中国电影的叙事模式是在"... 为了考察中国电影叙事模式的演进和走向,并对处于后现代语境下的中国电影叙事模式作出前瞻与展望,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历时百年的中国电影的叙事模式缓慢而又层层递进的嬗变作出较详尽的分析。研究认为:中国电影的叙事模式是在"影戏观"的基础上,经过"电影语言的现代化"和"新生代"的革新,逐渐发展演变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戏 文学性 第五代 新生代 嬗变
下载PDF
文学和电影的共同财富——论简·奥斯丁小说的电影潜质 被引量:3
3
作者 白素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26-129,共4页
简.奥斯丁是18世纪末英国著名女性文学家。她的小说的魅力征服了两个世纪以来的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同时由于她的戏剧才华使小说深受电影界的青睐,其6部小说已全部被搬上银幕。奥斯丁小说中所具有的曲折而有致的戏剧特质、收放自如的视点... 简.奥斯丁是18世纪末英国著名女性文学家。她的小说的魅力征服了两个世纪以来的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同时由于她的戏剧才华使小说深受电影界的青睐,其6部小说已全部被搬上银幕。奥斯丁小说中所具有的曲折而有致的戏剧特质、收放自如的视点转换、内涵丰富的人物对白等特征筑就了其电影潜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剧特质 叙事视点 对白 电影潜质
下载PDF
洪深的报刊编辑生涯与编辑思想述论 被引量:1
4
作者 鲁毅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2期15-20,共6页
中国现代话剧与电影事业的开拓者洪深在影剧领域的巨大成就遮蔽了他的另一个重要身份,即报刊编辑家。洪深的编辑生涯大致分为三个时期:前期主编《戏剧运动》等大报副刊,推动国内戏剧运动的发展;中期参编《每日电影》《避暑录话》副刊,... 中国现代话剧与电影事业的开拓者洪深在影剧领域的巨大成就遮蔽了他的另一个重要身份,即报刊编辑家。洪深的编辑生涯大致分为三个时期:前期主编《戏剧运动》等大报副刊,推动国内戏剧运动的发展;中期参编《每日电影》《避暑录话》副刊,构建左翼电影批评场域与地方文学空间,后又主编《光明》半月刊,服务于抗战建国与文艺大众化运动;后期主编《戏剧与电影》副刊,多样化的编辑实践标志着其编辑思想的成熟。洪深将编辑事业内化为一种自觉生命的追求,同时也为传播新文化与新思想作出了巨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深 报刊 编辑生涯 编辑思想 戏剧运动 电影批评 地方文学
下载PDF
“戏剧式改编”:历史论争与现实可能
5
作者 周仲谋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12年第1期65-69,共5页
"戏剧式改编"曾是中国电影改编的重要方式,作为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戏剧式改编"经历了产生、发展、鼎盛、衰落的演变轨迹。"戏剧式改编"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并随着"戏剧式电影"观念的兴盛而... "戏剧式改编"曾是中国电影改编的重要方式,作为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戏剧式改编"经历了产生、发展、鼎盛、衰落的演变轨迹。"戏剧式改编"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并随着"戏剧式电影"观念的兴盛而逐渐走向繁荣;20世纪50~60年代是其鼎盛时期,涌现出了大量"戏剧式改编"的电影作品,并形成了以夏衍为代表的"戏剧式改编"理论;1980年代以后"戏剧式改编"引发争论,在质疑声中逐渐走向衰落。但作为一种拥有强大生命力的电影改编方式,"戏剧式改编"对当前消费文化语境下的电影改编实践仍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剧式电影 戏剧式改编 消费文化
下载PDF
陈凯歌电影中的戏剧影像
6
作者 刘恒 《天中学刊》 2014年第4期108-110,共3页
陈凯歌电影有着多元化的主题和叙事方式,其中运用戏剧影像参与影片叙事是其电影的独特之处。陈凯歌电影中的戏剧影像在展示人物生活时代的戏剧文化、给电影涂抹上浓重的戏剧意韵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陈凯歌在其电影中建立起了一套独具... 陈凯歌电影有着多元化的主题和叙事方式,其中运用戏剧影像参与影片叙事是其电影的独特之处。陈凯歌电影中的戏剧影像在展示人物生活时代的戏剧文化、给电影涂抹上浓重的戏剧意韵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陈凯歌在其电影中建立起了一套独具中国传统美学特征的戏剧影像,以此来完成电影叙事并传播和阐释中国传统民族文化,显示了华语电影民族化生存的意义和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凯歌 戏剧影像 电影叙事 电影民族化
下载PDF
“影戏”传统对“十七年”电影叙事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陆绍阳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7-35,共9页
虽然"十七年"(1949—1966年)电影从中外文化中汲取的滋养是多方面的,可以说是"多祖"现象,但"影戏"作为一种电影观念对新中国电影创作产生的影响之深,范围之广,又是其它电影主张所不能与之相提并论的。&qu... 虽然"十七年"(1949—1966年)电影从中外文化中汲取的滋养是多方面的,可以说是"多祖"现象,但"影戏"作为一种电影观念对新中国电影创作产生的影响之深,范围之广,又是其它电影主张所不能与之相提并论的。"影戏"传统可以描述为:故事是第一位的,注重矛盾冲突,注重电影的教化功能以及影像的辅助作用,而这些要素在"十七年"电影中能够找到明确的对应,"十七年"电影虽然在具体的呈现方式上稍有变奏,但主体部分是和"影戏"传统一脉相承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电影 “影戏”传统 故事 冲突
下载PDF
曹禺剧作的影像叙事——论《雷雨》、《日出》、《原野》等电影改编兼论经典的再生产 被引量:1
8
作者 邹贤尧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114-117,共4页
根据曹禺剧作改编的几部老电影,既充分调动电影语言的功能,借助时间空间化和空间时间化,用镜头对剧场进行了有效的再生产,又基本忠实于原著,将曹禺在原作中表现的深刻内涵,将曹禺所揭示的焦虑、苦闷、残酷等生动地传达出来,外化为生动... 根据曹禺剧作改编的几部老电影,既充分调动电影语言的功能,借助时间空间化和空间时间化,用镜头对剧场进行了有效的再生产,又基本忠实于原著,将曹禺在原作中表现的深刻内涵,将曹禺所揭示的焦虑、苦闷、残酷等生动地传达出来,外化为生动的影像。这涉及到对经典的再生产的问题。当今太多的经典戏说,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经典,这几部曹禺的老电影对今天的剧作改编有着诸多有益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禺剧作 电影改编 经典 再生产 时间空间化 空间时间化
下载PDF
论史蒂文斯《彼得·昆士弹琴》的戏剧性
9
作者 饶晟吉 《昭通学院学报》 2017年第6期115-120,共6页
史蒂文斯的《彼得·昆士弹琴》一诗与罗伯特·勃朗宁的戏剧独白诗诗体特征相近,可被视作一首典型的戏剧独白诗;且此诗以"戏中戏"结构不仅精心塑造了"彼得·昆士"这一鲜明角色,还通过角色的独白重构了... 史蒂文斯的《彼得·昆士弹琴》一诗与罗伯特·勃朗宁的戏剧独白诗诗体特征相近,可被视作一首典型的戏剧独白诗;且此诗以"戏中戏"结构不仅精心塑造了"彼得·昆士"这一鲜明角色,还通过角色的独白重构了一个关于宗教神话中苏珊娜和长者的戏剧场景;诗中穿"蓝色绸衣"的女人与经过改编的贞洁的苏珊娜是兼具肉体美及自然美的化身,诗人对不朽之美的本质以及获取这种美的意识的经验进行了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彼得·昆士弹琴》 戏剧独白诗 戏中戏 不朽之美
下载PDF
移植与承袭:《琵琶记》的 叙事范式与早期中国电影
10
作者 欧阳家庆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1期56-64,共9页
电影自西方传入中国后被认为是戏剧的新兴变种,早期电影人在电影创作中时常借鉴、移植戏剧创作手法,使早期中国电影带有浓厚的戏剧艺术痕迹。以《不堪回首》《人道》《一江春水向东流》等为代表的早期中国电影作品对《琵琶记》的叙事范... 电影自西方传入中国后被认为是戏剧的新兴变种,早期电影人在电影创作中时常借鉴、移植戏剧创作手法,使早期中国电影带有浓厚的戏剧艺术痕迹。以《不堪回首》《人道》《一江春水向东流》等为代表的早期中国电影作品对《琵琶记》的叙事范式的移植,确证了早期中国电影与戏剧艺术的关系。当《琵琶记》的叙事范式进入电影创作以后,范式中蕴含的“比兴”手法、情感表达形式、悲剧意识等在电影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由此形成了中国早期电影中的独特艺术品格,《琵琶记》开创的叙事范式也在电影艺术中得到了延续和发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剧艺术 叙事范式 中国早期电影 悲剧意识 情感表达 《琵琶记》
下载PDF
理性思辨与现实关怀的结晶——评孙宝林教授的《文艺选论》
11
作者 徐向昱 《青岛教育学院学报》 2001年第2期12-14,,17,,共4页
孙宝林先生的新著《文艺选论》记录了作者十多年来在影视文化、中国现代文学和马列文论等诸多领域辛勤探索的轨迹。其中既有宏观的历史文化扫描 ,又有微观的具体文本细读。既有理论的深刻性 ,又有实践的针对性。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学术著作。
关键词 书评 孙宝林 《文艺选论》 学术成果 理性思辨 现实针对性 图像文化 戏剧电影美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