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兰心大剧院》:改编处理和风格重塑
1
作者 杨波 《汉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39-45,共7页
电影《兰心大剧院》是娄烨导演的近作,也是华语电影美学的又一重要收获。《兰心大剧院》充分利用小说《上海之死》所提供的素材而又进行全面改写,电影主创高度尊重原著,同时又希望摆脱原著的束缚,使两个文本形成对话与合作关系,踏出流... 电影《兰心大剧院》是娄烨导演的近作,也是华语电影美学的又一重要收获。《兰心大剧院》充分利用小说《上海之死》所提供的素材而又进行全面改写,电影主创高度尊重原著,同时又希望摆脱原著的束缚,使两个文本形成对话与合作关系,踏出流畅而精彩的舞步。将《兰心大剧院》与娄烨以往作品比较,不难发现风格上的承继关系,许多娄烨签名式手法较易被辨识出来,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变化。因为风格元素的重复与变奏,娄烨通过《兰心大剧院》继续扩大个人电影世界,强化同时调整其风格面目。《兰心大剧院》的改编创作是成功的,娄烨的电影技法与风格日趋成熟。娄烨电影在当下社会环境中仍属稀缺品种,具有较高艺术、审美与文化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娄烨 艺术片 类型转化 “片中戏” 电影生态 文化价值
下载PDF
从“影视有别”看《红高粱》的电视剧改编 被引量:5
2
作者 李贺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3年第12期129-130,133,共3页
《红高粱》电影在1987年拍摄完成,距今已有将近三十年的时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他的小说被改编成电视剧的呼声越来越高,终于《红高粱》的电视剧版本就要在今年开拍。从媒介差异、表达形式差异、叙事容量差异三个方面探讨了电视... 《红高粱》电影在1987年拍摄完成,距今已有将近三十年的时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他的小说被改编成电视剧的呼声越来越高,终于《红高粱》的电视剧版本就要在今年开拍。从媒介差异、表达形式差异、叙事容量差异三个方面探讨了电视剧艺术和电影艺术的差别性,希望《红高粱》这部小说的电视剧改编能遵循电视剧独特的艺术规律,而不只是沿袭电影改编的方法和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高粱 莫言 电影 电视剧
下载PDF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xperimental Teaching Demonstration Center for Drama and Film and Television Disciplines
3
作者 Wei Zhou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Research》 2024年第9期271-276,共6页
Taking the National Experimental Teaching Demonstration Center of the Central Academy of Drama as an example,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xperimental Teaching Demonstration C... Taking the National Experimental Teaching Demonstration Center of the Central Academy of Drama as an example,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xperimental Teaching Demonstration Center for the practical teaching of drama and film and television disciplines.The article first introduces the background and importance of the demonstration center and then analyzes in depth the construction content and achievements of the demonstration center from four aspects:practical teaching philosophy,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practical teaching resources,and practical teaching effects.Finally,the article summarizes the experience and shortcomings of the demonstration center and proposes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s and sugges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rama and film and television disciplines Practical teaching National Experimental Teaching Demonstration Center Central Academy of drama
下载PDF
奥普汉姆、石世磐、关文清与中美早期跨国旅行电影
4
作者 薛峰 付永春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6-145,共10页
美国普雷林格档案馆所藏早期电影《中国与中国人》是中美影人跨国制作、旅行的一份珍贵见证。奥普汉姆、石世磐、关文清共同打造了中美电影及戏剧创作的文化桥梁。《中国与中国人》揽收江山胜景,捕捉市井技艺,《太子求剑》更渗透着唐人... 美国普雷林格档案馆所藏早期电影《中国与中国人》是中美影人跨国制作、旅行的一份珍贵见证。奥普汉姆、石世磐、关文清共同打造了中美电影及戏剧创作的文化桥梁。《中国与中国人》揽收江山胜景,捕捉市井技艺,《太子求剑》更渗透着唐人传奇的瑰丽想象。在“江山胜景”之外,“市井技艺”也是中美早期跨国电影的一类主角,它们源于古典中国的民间智慧。只有延展英雄史观,拓宽民族史观,才能突破单极叙述,促进世界早期跨国旅行电影的多边书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电影 跨国 旅行电影 戏剧 电影史
原文传递
戏剧影视中的屈原形象及其在数字媒体时代的再塑路径
5
作者 曾梓威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84-90,共7页
20世纪40年代以来,屈原形象分别在话剧、电影、电视剧中呈现出勇士、君子、诗人等多样化面貌。这些有显著差异的屈原影像,反映出不同时期创作者和社会文化心理的脉动。在21世纪数字媒体时代下,屈原形象的再塑工作可从媒介技术赋权、媒... 20世纪40年代以来,屈原形象分别在话剧、电影、电视剧中呈现出勇士、君子、诗人等多样化面貌。这些有显著差异的屈原影像,反映出不同时期创作者和社会文化心理的脉动。在21世纪数字媒体时代下,屈原形象的再塑工作可从媒介技术赋权、媒介议题联结、媒介话语回归3条路径入手,从而更加突出屈原形象在助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弘扬传统文化精神、唤起受众社会意识再思考诸方面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原形象 戏剧影视 数字媒体
下载PDF
当代戏曲电影美学的“传承”与“突破”——以粤剧电影《白蛇传·情》为例 被引量:4
6
作者 邵宣 《民族艺林》 2021年第3期53-60,共8页
戏曲电影是中国最具有本土性和民族性的艺术类型之一,不同发展时期也呈现出不一样的美学倾向。两大戏曲电影范式——戏曲艺术片与黄梅调电影确立了“以影就戏”和“以戏就影”的美学观。粤剧电影《白蛇传·情》通过对传统戏曲故事... 戏曲电影是中国最具有本土性和民族性的艺术类型之一,不同发展时期也呈现出不一样的美学倾向。两大戏曲电影范式——戏曲艺术片与黄梅调电影确立了“以影就戏”和“以戏就影”的美学观。粤剧电影《白蛇传·情》通过对传统戏曲故事的改编,运用现代视听手段重塑了戏曲电影的影像美学,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延续和革新了戏曲电影审美美学,是“影”“戏”交融的范例。电影实践的发展也在促使我们思考戏曲电影如何在保持本土性和民族性的条件下实现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电影 《白蛇传·情》 影像美学
下载PDF
类型杂糅、创新叙事、民族记忆:电影《满江红》的历史重构与主流共识
7
作者 王昆 田龙过 《民族艺林》 2024年第3期96-103,共8页
电影是人类历史上最直接有效且流行的“讲故事”的艺术形式之一。电影本身就是一种跌宕起伏、精心布局的故事,在历经了高概念、高流量电影的潮流后,创作者与观众都在找寻电影本身的叙事逻辑。电影《满江红》采用了古典戏剧“三一律”的... 电影是人类历史上最直接有效且流行的“讲故事”的艺术形式之一。电影本身就是一种跌宕起伏、精心布局的故事,在历经了高概念、高流量电影的潮流后,创作者与观众都在找寻电影本身的叙事逻辑。电影《满江红》采用了古典戏剧“三一律”的创作法则,以高度凝聚的戏剧张力,实现类型杂糅。电影的主题和叙事鲜明聚焦,在史实和人物的基础上进行想象与重构,通过塑造历史时代下的小人物大情怀,加以喜剧、悬疑、传奇、家国等元素来给予大众无限的心理满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剧与电影 “三一律” 类型杂糅 主流共识 《满江红》
下载PDF
银幕“巧匠”的诞生:郑鹧鸪与中国早期电影表演
8
作者 贾斌武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7-159,共13页
在中国早期电影史研究中,郑鹧鸪是一位长期被忽视的人物。他不仅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故事片《劳工之爱情》中郑木匠的扮演者,亦是当时电影界人士和观众眼中公认的演技标杆,是成功从新剧化的舞台表演转向银幕演技的典范。通过探讨郑鹧鸪与... 在中国早期电影史研究中,郑鹧鸪是一位长期被忽视的人物。他不仅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故事片《劳工之爱情》中郑木匠的扮演者,亦是当时电影界人士和观众眼中公认的演技标杆,是成功从新剧化的舞台表演转向银幕演技的典范。通过探讨郑鹧鸪与中国早期电影表演之间的关系,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国早期电影与新剧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亦将为理解中国电影从“吸引力电影”向叙事电影的转变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鹧鸪 新剧化 内心表演 叙事电影
原文传递
影像屈原的建构与批评 被引量:3
9
作者 刘伟生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2期76-82,88,共8页
影像屈原的建构既要有多元充足的类别与生动丰满的个案,也要尽可能让一些经典个案富含多层的意蕴。影像屈原体类建构的主流目标应该是正格的历史悲剧。从悲剧主体来看,它既是个人命运的悲剧,也是国家民族的悲剧。从悲剧本身的类别与层... 影像屈原的建构既要有多元充足的类别与生动丰满的个案,也要尽可能让一些经典个案富含多层的意蕴。影像屈原体类建构的主流目标应该是正格的历史悲剧。从悲剧主体来看,它既是个人命运的悲剧,也是国家民族的悲剧。从悲剧本身的类别与层次来看,它既是社会政治的悲剧,也是历史文化的悲剧与道德理想的悲剧。影像屈原的构建终归要落实到叙事艺术上来,其中重点是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结构的安排与话语方式的讲求,要注意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宏观与微观的结合、文学与影像的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剧 电影 电视 屈原
下载PDF
叙事视点的异同与互鉴——对中国现代话剧与电影关系的一种重新考察 被引量:3
10
作者 计敏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11-120,共10页
以叙事学理论重新审视中国话剧与电影在20世纪上半叶的互动关系,会开启一种崭新的视角。传统的话剧叙事角度与电影有诸多区别,但在共同成长的过程中,中国话剧写实型的全知客观视角对中国电影产生了影响;反之,电影的多视角交叉又促使话... 以叙事学理论重新审视中国话剧与电影在20世纪上半叶的互动关系,会开启一种崭新的视角。传统的话剧叙事角度与电影有诸多区别,但在共同成长的过程中,中国话剧写实型的全知客观视角对中国电影产生了影响;反之,电影的多视角交叉又促使话剧超越固定的全知视角的局限,从而增强了舞台的叙事能力与魅力。这种互动关系对当今戏剧和电影的创作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剧与电影 叙事学 叙述视点 视角交叉
下载PDF
关于戏剧影视历史剧相关观念认识的问答 被引量:2
11
作者 胡志毅 丁亚平 赵建新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3-64,共12页
针对戏剧影视历史剧创作与研究中所存在的历史剧命名、规律特征、类型、真实观、功能、评价标准、虚构、取材等问题,由话剧、电影和戏曲界三方面的三位专家进行笔谈问答,多维度多层面呈现当下对历史剧的认识与研究状况。
关键词 历史剧 戏剧影视创作 多维度多层面 笔谈问答
原文传递
从《哈姆雷特》到《夜宴》分析话剧到电影的改编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睿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0年第5期72-74,共3页
话剧改编电影的步伐从未停止,“话剧电影”不断出现,历史上老舍的《茶馆》、曹禺的《日出》、《原野》都被改编成电影,到了近当代,电影依旧还是从经典话剧中选材,例如冯小刚执导的《夜宴》,是改编自莎士比亚的经典话剧《哈姆雷特》,让... 话剧改编电影的步伐从未停止,“话剧电影”不断出现,历史上老舍的《茶馆》、曹禺的《日出》、《原野》都被改编成电影,到了近当代,电影依旧还是从经典话剧中选材,例如冯小刚执导的《夜宴》,是改编自莎士比亚的经典话剧《哈姆雷特》,让人看到了人性的欲望。经典话剧搬上银幕的成功也让越来越多的剧场话剧改编成电影,例如电影《李茶的姑妈》。话剧与电影有着本质上的联系,但是也有很大的区别。本文将以《哈姆雷特》与《夜宴》为主,分析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为话剧改编成电影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剧 电影 联系 区别 《哈姆雷特》 《夜宴》
下载PDF
寓美育于初中英语教育 被引量:2
13
作者 颜妮娜 《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 2002年第1期37-39,共3页
美育深深地贯穿于英语教育之中,本文从自然界、音乐、美术、戏剧和电影等方面讨论了美育在初中英语教育中的运用方法及重要意义。
关键词 美育 英语教育 自然 音乐 美术 戏剧 电影 中学教育 思想道德美
下载PDF
大胆超越传统与渗透电影元素的戏剧新形态——从成功范例《延安保育院》看戏剧前景
14
作者 陆显禄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1期52-56,共5页
当代戏剧艺术发展陷入了困境,戏剧如何现代化一直是戏剧学界关注的热点。舞台剧《延安保育院》,在戏剧里流着中国艺术的血液,在借鉴中寻找自己的艺术创造,是戏剧现代化的一个成功范例。它大胆超越传统戏剧、积极主动渗透电影艺术元素,... 当代戏剧艺术发展陷入了困境,戏剧如何现代化一直是戏剧学界关注的热点。舞台剧《延安保育院》,在戏剧里流着中国艺术的血液,在借鉴中寻找自己的艺术创造,是戏剧现代化的一个成功范例。它大胆超越传统戏剧、积极主动渗透电影艺术元素,它有着"室内影视基地"的舞台时空场景,它运用电影本质叙事范式来讲述整个故事,使其达到了一种新的艺术境界和全新的高度,从而形成了一种戏剧电影新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戏剧 电影元素 《延安保育院》 室内影视基地 戏剧新形态
下载PDF
民间达斯坦《艾里甫与赛乃姆》对维吾尔艺术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吐尔尼沙.买买提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2016年第2期1-4,共4页
《艾里甫与赛乃姆》作为维吾尔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达斯坦,对维吾尔十二木卡姆的形成产生过一定的影响。至20世纪,该达斯坦先后被改编为戏剧和电影作品搬上了舞台和影视屏幕,同时还出版了艾里甫与赛乃姆的画像作品。《艾里甫与赛乃姆》... 《艾里甫与赛乃姆》作为维吾尔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达斯坦,对维吾尔十二木卡姆的形成产生过一定的影响。至20世纪,该达斯坦先后被改编为戏剧和电影作品搬上了舞台和影视屏幕,同时还出版了艾里甫与赛乃姆的画像作品。《艾里甫与赛乃姆》达斯坦不仅对维吾尔艺术的发展和繁荣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且还不断激发了它在新时代的生机和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里甫与赛乃姆》 十二木卡姆 戏剧 电影 画像
下载PDF
中国“法庭戏”的银幕初现 被引量:1
16
作者 钟大丰 李鹰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09-115,共7页
中国电影对"法庭戏"的影像述说,早在郑正秋、邵醉翁等一批国产电影探路者的作品中就已然出现。经由文明戏、默片、有声片等媒介技术手段的更迭,法庭戏的文化母题与艺术表现形式也随之衍生出多样的特征,在银幕上书写了中国清... 中国电影对"法庭戏"的影像述说,早在郑正秋、邵醉翁等一批国产电影探路者的作品中就已然出现。经由文明戏、默片、有声片等媒介技术手段的更迭,法庭戏的文化母题与艺术表现形式也随之衍生出多样的特征,在银幕上书写了中国清末民初社会文化意图传承国粹经典、融汇思想、教化民众的内在精神气质,与民族电影观照现实的文化欲求及其背后应运而生的社会思潮密切呼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庭戏 电影史 媒介环境
原文传递
传统民族戏剧的影视化改编——以传统藏戏《智美更登》为例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潇潇 《长沙大学学报》 2020年第4期63-66,共4页
近年来,我国传统民族戏剧影视化改编的发展势头良好,然而在改编过程中存在部分糟粕未予剔除、内容改编过度、民族意蕴有所削减等问题。藏戏是传统民族戏剧中的重要剧种,以藏戏《智美更登》为例探究传统民族戏剧的影视化改编具有代表性... 近年来,我国传统民族戏剧影视化改编的发展势头良好,然而在改编过程中存在部分糟粕未予剔除、内容改编过度、民族意蕴有所削减等问题。藏戏是传统民族戏剧中的重要剧种,以藏戏《智美更登》为例探究传统民族戏剧的影视化改编具有代表性。以《智美更登》的主题思想及表达技巧为切入点,发现《智美更登》影视化改编的路径为: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剔除糟粕文化;弘扬传统文化,人物角色符号化;扎根地域,丰富原剧民族意蕴;注重审美,运用多元技巧。《智美更登》的影视化改编,为我国传统民族戏剧的影视化改编提供了有益借鉴与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戏剧 影视化 藏戏 智美更登
下载PDF
从《雷雨》到《满城尽带黄金甲》——兼析话剧与电影的文体特质
18
作者 高卫红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75-78,共4页
文体被看成是为某种特别的审美目的服务的完整符号体系或者符号结构。改编自曹禺话剧《雷雨》的张艺谋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为世人所瞩目,从文体学的角度比较分析《雷雨》和《满城尽带黄金甲》在表达结构、人物性格、主题蕴意等文体特... 文体被看成是为某种特别的审美目的服务的完整符号体系或者符号结构。改编自曹禺话剧《雷雨》的张艺谋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为世人所瞩目,从文体学的角度比较分析《雷雨》和《满城尽带黄金甲》在表达结构、人物性格、主题蕴意等文体特点,更能直观地解读电影改编中借鉴与创新的辩证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雨》 《满城尽带黄金甲》 话剧 电影 文体学
下载PDF
转变、矛盾、否定:E.M.福斯特的戏剧观和电影改编观
19
作者 许娅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127-131,共5页
长期以来,学界对E.M.福斯特的研究都集中在其文学创作和小说理论方面,鲜有人对其戏剧观和电影改编观进行考察和研究。鉴于先前研究的不足,本文将通过福斯特撰写的电影评论、他与友人之间关于戏剧和电影创作的书信往来、以及相关人士对... 长期以来,学界对E.M.福斯特的研究都集中在其文学创作和小说理论方面,鲜有人对其戏剧观和电影改编观进行考察和研究。鉴于先前研究的不足,本文将通过福斯特撰写的电影评论、他与友人之间关于戏剧和电影创作的书信往来、以及相关人士对福斯特戏剧和电影实践的回顾,展现福斯特对戏剧和电影看法的转变过程,探讨他对这两种艺术形式所持的审美标准和矛盾看法,以及最终由此产生的对电影改编的否定态度。此外,通过考察福斯特的戏剧观和电影改编观,本文还将从另一个角度来印证其小说理论及小说创作意图,进而说明福斯特在文学批评和艺术思想上的连续性和统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剧 电影改编 《小说面面观》
下载PDF
戏剧的延展与升华——试论谢侯的戏剧创作对其电影艺术的影响
20
作者 宫宝荣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13,共9页
帕特里斯·谢侯被认为是最重要的法国当代导演之一,在戏剧、歌剧和电影领域均成就斐然。本文详细介绍了谢侯的艺术生涯、导演观念以及代表性作品,并着重研究了谢侯的戏剧创作对其电影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 帕特里斯·谢侯 法国戏剧 戏剧导演 电影导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