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活性炭电极材料的表面改性和性能 被引量:20
1
作者 刘亚菲 胡中华 +2 位作者 许琨 郑祥伟 高强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143-1148,共6页
以硝酸、双氧水、氨水三种化学试剂分别对活性炭进行表面改性,用N2吸附法和FTIR表征炭材料改性前后孔结构和表面官能团的变化.制备了以改性活性炭为电极材料,KOH溶液为电解质的模拟双电层电容器.用恒流充放电、循环伏安、交流阻抗等方... 以硝酸、双氧水、氨水三种化学试剂分别对活性炭进行表面改性,用N2吸附法和FTIR表征炭材料改性前后孔结构和表面官能团的变化.制备了以改性活性炭为电极材料,KOH溶液为电解质的模拟双电层电容器.用恒流充放电、循环伏安、交流阻抗等方法考察了双电层电容器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改性活性炭比表面积和平均孔径有所降低,并且在炭材料表面引入了含氧或含氮官能团,如—OH、∨CO、—NH2等,使炭材料的润湿性增强、电阻减小、电化学性能显著提高.用65%硝酸改性后炭材料的比容量最高达到250F·g-1,比原样炭提高了72.4%;实验电容器的漏电流急剧下降,只有3-18μA,为原来电容器的漏电流(371μA)的0.8%-4.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炭 双电层电容器 表面改性 电极材料 比电容
下载PDF
双源激励DBD表面改性PET薄膜电荷耗散及沿面闪络特性 被引量:6
2
作者 宋一嘉 刘鹏飞 +3 位作者 杨琦 乔俊杰 卫丽娟 熊青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4233-4241,共9页
PET薄膜表面积聚的大量电荷是发生闪络的重要因素,采用表面处理可以加快电荷耗散以提高闪络电压。为此设计了一种脉冲与射频电源协同激励的双层DBD装置,并将其应用于PET薄膜的Ar/CF_(4)等离子体表面改性中,就表面改性对PET薄膜沿面闪络... PET薄膜表面积聚的大量电荷是发生闪络的重要因素,采用表面处理可以加快电荷耗散以提高闪络电压。为此设计了一种脉冲与射频电源协同激励的双层DBD装置,并将其应用于PET薄膜的Ar/CF_(4)等离子体表面改性中,就表面改性对PET薄膜沿面闪络场强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文中提出的双电源协同激励DBD装置能够显著降低放电起始电压、促进放电弥散均匀性,进而提高表面改性的均匀性;经该装置处理后,PET薄膜的沿面闪络场强显著提高。辐射光谱诊断和材料表面分析的结果进一步表明,在改性过程中CF_(4)裂解产生的氟化物对薄膜表面刻蚀起到重要作用,而装置中射频DBD能够促进CF_(4)的裂解,显著增加下层材料处理区中的氟化物,进一步强化蚀刻作用。另外,还基于电荷陷阱理论对表面改性提高闪络电压的原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等离子体刻蚀能够增加样品表面浅陷阱密度,从而提高电荷耗散率,进而提高沿面闪络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T薄膜 双层DBD 等离子体表面改性 氟化物 沿面闪络场强
下载PDF
双层表面改性氮化硼纳米片对环氧基绝缘材料热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吴毅 李志刚 +3 位作者 刘智辰 成先文 杨子瑞 曾健 《绝缘材料》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4-50,共7页
使用多巴胺(DA)和3-缩水甘油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60)对氮化硼纳米片(BNNS)进行双层表面改性,结合FTIR、TGA、SEM实验测试和反应分子动力学模拟,探讨双层表面改性的BNNS对环氧基(EP)绝缘材料热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聚多巴胺(PDA... 使用多巴胺(DA)和3-缩水甘油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60)对氮化硼纳米片(BNNS)进行双层表面改性,结合FTIR、TGA、SEM实验测试和反应分子动力学模拟,探讨双层表面改性的BNNS对环氧基(EP)绝缘材料热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聚多巴胺(PDA)末端接枝KH560和KH560末端接枝DA两种双层改性方法均成功修饰BNNS表面,并且双层表面改性的BNNS在复合材料中具有更好的分散性;双层表面改性的BNNS/EP的电气强度均高于31.2 kV/mm;双层表面改性能够显著提高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其中KH560末端接枝DA的双层改性方法对于提升复合材料热稳定性的效果最佳。KH560末端接枝DA的双层共价键接枝长链的改性方法,有利于增强界面相容性,使得BNNS与EP基体相互作用力更大,且长支链可以填充材料内部的空隙,从而增强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氧树脂 氮化硼纳米片 双层表面改性 复合材料 绝缘性能 热稳定性
下载PDF
溅射Au对SnO_2/Fe_2O_3薄膜气敏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马晓翠 阎大卫 肖智博 《传感器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7,共4页
通过直流溅射Au对PCVD方法制备的SnO2/Fe2O3双层薄膜的SnO2表面进行了修饰,并对修饰后的Au SnO2/Fe2O3薄膜的气敏特性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Au的催化作用使Au SnO2/Fe2O3薄膜气敏器件对CO,H2,C2H5OH等气体的灵敏度增大2~3倍,相应于最... 通过直流溅射Au对PCVD方法制备的SnO2/Fe2O3双层薄膜的SnO2表面进行了修饰,并对修饰后的Au SnO2/Fe2O3薄膜的气敏特性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Au的催化作用使Au SnO2/Fe2O3薄膜气敏器件对CO,H2,C2H5OH等气体的灵敏度增大2~3倍,相应于最大灵敏度的工作温度均降低约60℃。这显示直流溅射Au是改善SnO2/Fe2O3双层薄膜气敏性能的一种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nO2/Fe2O3薄膜 气敏特性 双层薄膜 气体传感器 溅射 表面修饰 氧化铁 氧化锡
下载PDF
臭氧改性及搅拌桨结构对大直径双层球制备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苏琳 李婧 +6 位作者 李洁 刘梅芳 陈素芬 王丽莉 张占文 李波 刘一杨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3269-3273,共5页
随着高功率激光器的飞速发展,ICF物理实验对聚苯乙烯(PS)聚乙烯醇(PVA)双层空心微球的规格要求逐渐提高,A径要求将达到700~900μm。针对该直径范嗣的PS—PVA双层空心微球,通过采用PS球臭氧化表面改性技术和搅拌桨叶轮结构优化... 随着高功率激光器的飞速发展,ICF物理实验对聚苯乙烯(PS)聚乙烯醇(PVA)双层空心微球的规格要求逐渐提高,A径要求将达到700~900μm。针对该直径范嗣的PS—PVA双层空心微球,通过采用PS球臭氧化表面改性技术和搅拌桨叶轮结构优化技术,对传统乳液微封装法制备双层夺心微球工艺进行了改进.臭氧化表面改忡后PS同体核心发生憎水一亲水转变,提高了PS与PVA之间的作用强度;搅拌桨叶轮结构优化,改善了体系容器内溶液流场均勺性,使得微球在整个体系中的运动相对平稳,从而初步制得了直径范嗣和700~900μl的双层空心微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惯性约束聚变 大直径双层空心塑料微球 乳液微封装法 表面改性 PS—PVA双重乳粒
下载PDF
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对双重乳粒分散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苏琳 李婧 +5 位作者 李洁 刘梅芳 陈素芬 张占文 李波 刘一杨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27-131,共5页
为了改善臭氧处理PS单层球与PVA溶液生成的双重乳粒在油相中的分散性,采用了低分子量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及高分子量混合型表面活性剂十八烷基胺聚氧乙烯醚双季铵盐(PAVDA)来改性该种P... 为了改善臭氧处理PS单层球与PVA溶液生成的双重乳粒在油相中的分散性,采用了低分子量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及高分子量混合型表面活性剂十八烷基胺聚氧乙烯醚双季铵盐(PAVDA)来改性该种PS单层球,测试并分析了不同表面活性剂对相应薄膜亲水接触角及其对PVA吸附速率的影响,同时也考察并对比了静电排斥作用和空间位阻作用对双重乳粒分散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这三种表面活性剂均能不同程度的改善双重乳粒在油相中的分散性.其中,经SDS和SDBS处理后,双重乳粒在油相中固化时会发生絮凝作用而无法以较高成活率制得大尺寸双层球;经PAV-DA处理PS单层球后,实现了以较高的成活率制得700~900 μm的PS-PVA双层空心微球.同时,也表明在改善PS单层球的分散性方面,空间位阻稳定作用较静电排斥作用更为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惯性约束聚变 大直径双层空心塑料微球 乳液微封装法 表面改性 PS-PVA双重乳粒 乳粒分散性
下载PDF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Tween 20对大尺寸双层空心微球制备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苏琳 李洁 +5 位作者 初巧妹 刘一杨 刘梅芳 李婧 张占文 李波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97-102,共6页
为了改善臭氧处理聚苯乙烯(PS)单层球与聚乙烯醇(PVA)溶液生成的双层乳粒在油相中的分散性,提高大尺寸双层球的成活率,在双层球制备过程中采用了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Tween 20(T-20)来改性该种PS单层球。结果表明经表面活性剂T-20改性后... 为了改善臭氧处理聚苯乙烯(PS)单层球与聚乙烯醇(PVA)溶液生成的双层乳粒在油相中的分散性,提高大尺寸双层球的成活率,在双层球制备过程中采用了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Tween 20(T-20)来改性该种PS单层球。结果表明经表面活性剂T-20改性后显著降低了PS薄膜的亲水接触角,提高了PS与PVA间的相互作用,同时也大幅度提高了PS薄膜对PVA的吸附速率。红外光谱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测试结果证明:在PVA固化过程中,由于PVA与T-20的相比太大,PS表面吸附的表面活性剂T-20部分会被PVA置换、迁移至PVA溶液中。T-20的迁移提高了制备双层球过程中水相与外油相的粘度比且显著降低PVA溶液表面张力,从而有利于实现双重乳粒在油相中的单分散。因此,T-20是制备大尺寸PS-PVA双层空心微球有效的表面活性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惯性约束聚变 大尺寸双层空心聚合物微球 乳液微封装法 表面改性 PS-PVA双重乳粒 分散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