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京津唐地区地壳三维P波速度结构与地震活动性分析 被引量:45
1
作者 于湘伟 陈运泰 张怀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817-1828,共12页
本文利用华北遥测地震台网和首都圈数字地震台网112个台站记录到的1993~2004年发生在首都圈地区3983次地震的P波绝对到时资料和相对到时资料,采用双差地震层析成像方法联合反演了京津唐地区地壳三维P波速度结构和震源参数.京津唐地区... 本文利用华北遥测地震台网和首都圈数字地震台网112个台站记录到的1993~2004年发生在首都圈地区3983次地震的P波绝对到时资料和相对到时资料,采用双差地震层析成像方法联合反演了京津唐地区地壳三维P波速度结构和震源参数.京津唐地区的三维P波速度结构图像在浅层上很好地反映了地表地质、地形的特征.在平原和凹陷的盆地处呈现P波低速速度异常,而在隆起的山区或基岩出露区显示为P波高速速度异常.在研究区域内震级M≥6.0历史地震和经过重新定位后的震级M_L≥3.0的地震的震源位置在10 km深度和15 km深度处的P波相对速度扰动图上的投影都显示出相似的特点,即:绝大部分的地震的震源位置在P波相对速度扰动图上的投影分布在低、高速异常的交界地带,且偏高速体一侧,只有极少数的地震分布在P波速度异常体内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差地震层析成像 速度结构 地震活动性 横向不均匀性
下载PDF
基于地面微地震监测定位和成像的煤层气水力压裂效果评价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王嘉晨 张海江 +7 位作者 赵立朋 查华胜 程婷婷 石晓红 钱佳威 刘影 Michal Malinowski 令狐建设 《石油物探》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1-42,55,共13页
水力压裂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煤层气抽采以提高抽采效率。水力压裂产生裂缝的空间分布评价对于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降低潜在的瓦斯突出风险至关重要。在水力压裂过程中,裂缝的产生会伴随微地震的产生,因此微地震监测可以用于水力压裂效果... 水力压裂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煤层气抽采以提高抽采效率。水力压裂产生裂缝的空间分布评价对于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降低潜在的瓦斯突出风险至关重要。在水力压裂过程中,裂缝的产生会伴随微地震的产生,因此微地震监测可以用于水力压裂效果的评价。目前煤层气水力压裂微地震监测主要是依赖微地震定位得到的空间分布,不能准确和全面评价储层的改造效果。为此,提出综合利用微地震定位和速度成像综合评价煤层气水力压裂改造效果。针对中国山西的两口煤层气水力压裂井地面微地震监测数据,利用双差地震成像算法确定了更精确的地震定位和目标煤层附近的速度异常分布。定位结果显示微地震主要分布在压裂井附近并且呈簇状分布,和传统定位相比双差成像给出了更精确的微地震空间分布。根据微地震的空间分布,估算了储层的压裂改造区域。双差地震速度成像显示微地震位于相对低的v P异常、高的v S异常和低的v P/v S异常区域。结合前人岩石物理实验结果,推测在微地震刻画的储层改造区,裂缝中的煤层气处于饱和状态,表明水力压裂有效释放了煤层气。因此综合通过微地震定位和速度成像可以更全面地刻画煤层的改造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地震监测 双差地震成像 煤层气 水力压裂 裂缝 储层改造 压裂改造
下载PDF
华北北部地区地壳三维P波速度结构的双差地震层析成像 被引量:9
3
作者 杨峰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8-71,共14页
利用区域固定台站和华北科学探测台阵记录的10 461个近震事件的183 909个Pg波绝对走时和495 753个相对走时数据,采用双差地震层析成像获得华北北部(37.5°~41.5°N,111.5°~119.5°E)范围内的地壳三维P波速度结构模... 利用区域固定台站和华北科学探测台阵记录的10 461个近震事件的183 909个Pg波绝对走时和495 753个相对走时数据,采用双差地震层析成像获得华北北部(37.5°~41.5°N,111.5°~119.5°E)范围内的地壳三维P波速度结构模型。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各主要构造单元具有明显不同的速度结构特征,速度异常的走向与区域构造的走向一致,浅层速度图像很好地反映了地表地质和岩性的变化;重定位后的大部分地震集中在0~20km的深度上,主要位于低速区的内部或高速和低速区的交界部位;三河—平谷和唐山地震震源区中、下地壳的低速异常可能是流体的显示。结合前人成果和本文模型所揭示的深、浅结构,我们认为太平洋板块在中国东部之下的俯冲和滞留引起板块脱水、软流圈物质上涌等一系列过程,软流圈热物质到达上地幔顶部并沿超壳断裂上侵进入地壳,致使上地幔顶部和下地壳中的含水矿物发生脱水作用产生流体,流体继续上移造成中、上地壳发震层的弱化,从而导致大地震的发生。因此华北北部地区的强震活动,以及地壳结构的非均匀性应是与太平洋板块俯冲、滞留引起的深部过程密切相关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差地震层析成像 三维P波速度结构 流体 板块俯冲 华北北部
下载PDF
2012年唐山M_L5.2地震前后的速度结构对比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郭蕾 宫猛 王宁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95-708,共14页
针对2012年5月28日唐山ML5.2地震发生在老震区5级地震平静17年的背景,且其震级与唐山大地震序列强度衰减趋势相比明显偏高这一现象,采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以2年为时间间隔对唐山地区2010年5月~2016年5月的地震数据进行反演,获得该区201... 针对2012年5月28日唐山ML5.2地震发生在老震区5级地震平静17年的背景,且其震级与唐山大地震序列强度衰减趋势相比明显偏高这一现象,采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以2年为时间间隔对唐山地区2010年5月~2016年5月的地震数据进行反演,获得该区2012年唐山ML5.2地震前后地壳的三维地震P波和S波速度的空间分布,结合此次地震的精定位震源参数,对比分析地震前后震源区地下介质波速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发现此次地震发生前,震中处在高低速过渡带的位置,震后震中附近的波速出现一定程度的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差层析成像 2012年唐山ML5.2地震 地震三维P波和S波速度结构
下载PDF
2021年11月17日江苏大丰海域M5.0地震震源区三维P波速度结构 被引量:3
5
作者 何奕成 缪发军 +4 位作者 赵启光 孙小航 周昱辰 钱婷 杜航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67-175,共9页
使用近20年固定台站记录到的初至P波到时数据,利用双差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反演了2021年11月17日江苏大丰海域M5.0地震震源区及邻区三维P波速度结构和震源位置参数。结合该地区的构造背景,研究了该地震孕育与发生的深部构造背景及速度结构... 使用近20年固定台站记录到的初至P波到时数据,利用双差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反演了2021年11月17日江苏大丰海域M5.0地震震源区及邻区三维P波速度结构和震源位置参数。结合该地区的构造背景,研究了该地震孕育与发生的深部构造背景及速度结构与地震活动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P波速度结构存在明显的横向非均匀性,浅层的P波速度结构与地表地质构造及地形有较好的对应性,在造山带和隆起区表现为相对高速,盆地地区表现为相对低速。研究区地震活动性与速度结构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大丰海域地震和经过重定位后的中小地震均发生在P波速度梯度带上或者偏向高速一侧。综合速度结构水平和垂直剖面,震源机制解,震源的空间位置分析认为此次地震可能为右旋走滑型地震,发震断裂可能为苏北-滨海断裂,也可能与小海-陈家堡断裂及震源区其他的隐伏断裂有关。此次地震发生可能与震源区附近断裂交汇处应力积累,遇到高速的阻碍体,阻碍体发生破裂有关。研究区西部新生代印度-欧亚板块的碰撞挤压和东部菲律宾海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对欧亚大陆的俯冲可能是这一地震的外部地球动力学来源,而江苏陆区及近海大陆架因地形高程差异引起的重力势则可能是此次地震的内部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丰海域地震 三维速度结构 双差地震成像
下载PDF
广东阳江地区的地壳速度结构与地震活动性 被引量:3
6
作者 王小娜 邓志辉 +1 位作者 叶秀薇 王力伟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53-1171,共19页
文中基于广东、广西和海南地震台网共49个台站于1990年1月—2019年8月记录的6390个地震的43225条P波绝对到时数据和422956条相对到时数据,利用双差地震层析成像方法获得了阳江地区0.1°×0.1°的三维地壳P波速度结构及6255... 文中基于广东、广西和海南地震台网共49个台站于1990年1月—2019年8月记录的6390个地震的43225条P波绝对到时数据和422956条相对到时数据,利用双差地震层析成像方法获得了阳江地区0.1°×0.1°的三维地壳P波速度结构及6255个地震的精定位结果。结果表明,阳江地区的浅层P波速度较高,可能与该区沉积层较薄且普遍出露的燕山期花岗岩、印支期花岗岩和寒武纪变质岩有关。浅层速度的分布与断裂构造及地质构造具有明显的对应关系,马水—蒲白一带的高、低速转换带与阳春-织篢断裂的NE走向有明显的一致性,西侧的低速体多对应燕山期花岗岩系的分布区,而东侧的高速体多对应寒武纪变质岩系。阳江6.4级地震位于燕山期花岗岩系低速异常所夹的高速孕震层内,其下方为低速异常,推测下方的低速层属于延性剪切层,地幔楔熔融以及玄武岩的底侵作用使得该层岩石部分熔融,表现出低速异常。20km深度附近存在大范围的低速异常,验证了阳江地区存在华南大陆的中地壳低速层;30km深度处陆区到沿海呈现出NW低速、SE高速的特征,验证了华南沿海大陆的地壳减薄特征。推测NEE向的洋边海—平岗地震条带位于平岗断裂西南的逆冲隐伏段上,该隐伏段与洋边海断裂交会处发生的3次5级以上地震可能均为洋边海断裂和平岗断裂共同作用的结果。隐伏段在地下4~13km深度处延伸,走向为N78°E,倾向NW,倾角约为85°,位于高、低速异常交界处并偏向于高速一侧,其NW侧为高速区,SE侧为低速区,反映了中新世以来NW盘抬升、SE盘下降的构造活动特征,亦与2004年阳江4.9级地震的逆断兼具少量左旋走滑的性质吻合。平岗断裂隐伏段与NE段的产状差异较大,推测平岗断裂可能在平岗附近扭为“麻花”状,两侧表现出不同的构造和运动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江地区 双差地震层析成像 速度结构 低速层 地壳减薄 平岗断裂隐伏段
下载PDF
利用时移层析成像方法分析2014年云南景谷M_(S)6.6地震震源区的P波速度变化 被引量:2
7
作者 曹颖 钱佳威 +2 位作者 黄江培 张国权 付虹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563-1585,共23页
为了获得2014年景谷M_(S)6.6地震发生前后10a间震源区高空间分辨率的P波速度变化,文中基于2008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由云南区域数字地震台网所记录的景谷地震震源区的地震资料,首先采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联合绝对到时和相对到时反演... 为了获得2014年景谷M_(S)6.6地震发生前后10a间震源区高空间分辨率的P波速度变化,文中基于2008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由云南区域数字地震台网所记录的景谷地震震源区的地震资料,首先采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联合绝对到时和相对到时反演了景谷地震震源区高分辨率的三维P波速度结构,反演结果表明景谷地震的余震序列分布于P波高速异常区及低速异常区的交界处,与澜沧江断裂有所相交的断裂处于低速异常区,这可能与断层中的流体有关。然后采用基于双差层析成像的时移层析成像方法得到了不同时间段之间的P波速度变化的时空分布,并结合已有的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成果,对P波速度的变化特征及其机制进行了探究,得到几点认识:1)景谷主震震中附近浅层深度的P波速度最大降幅为0.2%,在景谷主震发生2个月后出现,主要受岩石破坏影响所致。2)5~15km深度处整体存在P波速度上升条带区域,推测该区域为高强度、高阻介质的脆韧性转换带,不受主震发生的影响。在2014年12月6日M_(S)5.8及M_(S)5.9余震发生后,余震分布方向发生了明显变化,震源深度加深,脆韧性转换带受其影响使得P波速度下降了3.8%。3)震后约3a,P波速度上升并超过震前水平,可能在震源区的愈合过程中还包含了2018年9月8日云南墨江MS5.9地震发生前的应力积累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谷地震 时移层析成像 双差层析成像 P波速度变化
下载PDF
川滇地区地震分布及地壳结构的双差地震层析成像 被引量:2
8
作者 蒋一然 宁杰远 李春来 《华北地震科学》 2021年第2期17-26,共10页
在使用APP++扫描得到的川滇地区地震目录数据的基础上,利用波形互相关得到的走时差,通过双差层析成像方法进一步提高了定位精度,并反演了该地区地壳的三维P波和S波速度结构。结果显示:重定位后的地震位置分布很好地刻画了相关断层的形态... 在使用APP++扫描得到的川滇地区地震目录数据的基础上,利用波形互相关得到的走时差,通过双差层析成像方法进一步提高了定位精度,并反演了该地区地壳的三维P波和S波速度结构。结果显示:重定位后的地震位置分布很好地刻画了相关断层的形态;浅层的速度结构能够很好地吻合区域内的断层分布,深部的速度结构反映了川滇菱形块体地壳流的可能图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拾取目录 双差地震层析成像 川滇地区
下载PDF
滇西北地区主要断裂带及邻区三维P波速度结构的双差地震层析成像 被引量:1
9
作者 杨峰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2-58,共17页
利用区域固定台站和中国地震科学探测台阵记录的7349个近震事件的60471个Pg波绝对走时和196465个相对走时数据,采用双差地震层析成像获得滇西北地区(25°~28.2°N,99.5°~101.5°E)横向分辨率为0.2°的中、上地壳... 利用区域固定台站和中国地震科学探测台阵记录的7349个近震事件的60471个Pg波绝对走时和196465个相对走时数据,采用双差地震层析成像获得滇西北地区(25°~28.2°N,99.5°~101.5°E)横向分辨率为0.2°的中、上地壳的三维P波速度模型,重点分析了区域内各主要断裂带及其邻区的速度结构特征。结果表明:金沙江—红河断裂带北段15 km以上的P波速度较低,重定位后中、小地震的震中主要位于低速异常的内部,且震源深度在断裂带两侧相似;推测金沙江—红河断裂带作为川滇菱形块体西南边界的剪切控制作用已弱化,分界能力局部减弱,并且断裂带下方主体的低速异常可能为跨越断裂的动力传递提供条件。丽江—小金河断裂带(西南段)两侧存在大范围的P波低速异常,推测此低速体可能是青藏高原东南向挤出的物质,而程海断裂带以东从近地表至25 km深处明显的P波高速异常体则可能会阻挡高原物质东南向的逃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差地震层析成像 三维P波速度结构 金沙江—红河断裂带 丽江—小金河断裂带 程海断裂带
下载PDF
昭通地区地震层析成像及彝良震区构造分析 被引量:9
10
作者 王小娜 于湘伟 章文波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573-1580,共8页
本文结合1992年01月至2012年10月国家地震台网、四川地震台网、云南地震台网及重庆地震台网的65个台站记录到的2,107个地震的17,945条P波绝对到时数据及227,701条P波相对到时数据,利用双差地震层析成像方法联合反演了昭通地区地震震源... 本文结合1992年01月至2012年10月国家地震台网、四川地震台网、云南地震台网及重庆地震台网的65个台站记录到的2,107个地震的17,945条P波绝对到时数据及227,701条P波相对到时数据,利用双差地震层析成像方法联合反演了昭通地区地震震源参数及地壳三维速度结构.反演结果表明,地震重定位精度有了显著改进,地震在水平方向的重定位精度要高于垂直方向.在深度方向,消除了重定位前地震在5~10km间的层状分布假象,昭通地区震源深度总体大于彝良地区,且彝良地区地震随深度增加向西展布,根据余震分布特征推测地震发生在走向NNE,倾向NW的石门断裂上.反演得到的三维速度结构表明,地表速度异常与地形起伏及地质特征有着密切关系:在浅层,昭通坳陷盆地表现为较大范围的低速异常,且低速异常区在盆地东北缘范围加深.彝良附近表现为高速异常带,大关附近表现为低速异常.随着深度的增加,反演得到的P波三维速度结构清晰地显示出彝良地区中下地壳介质受到北东向挤压而向上隆起,与浅部的高、低速异常区相互交错,形成介质速度构造复杂区域.重定位后的彝良ML5.7级和ML5.6级地震的震源位于隆起的高速异常区两侧的速度过渡区,其走滑兼逆冲的破裂机制与该处反演结果揭示的彝良地区下方的速度异常形成机制较为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差地震层析成像 昭通地区 重定位 三维速度模型 彝良地区
原文传递
云南小湾水库蓄水后P波速度结构的双差地震层析成像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曹颖 黄江培 付虹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52-666,共15页
联合小湾水库库区及其附近11249个地震的P波绝对到时、相对到时数据,利用双差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反演得到小湾水库蓄水后2008年12月16日~2011年6月30日和2011年7月1日~2016年12月31日2个时间段内库区及其附近的地震重定位结果和三维P波... 联合小湾水库库区及其附近11249个地震的P波绝对到时、相对到时数据,利用双差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反演得到小湾水库蓄水后2008年12月16日~2011年6月30日和2011年7月1日~2016年12月31日2个时间段内库区及其附近的地震重定位结果和三维P波速度结构。结果表明,蓄水后黑惠江段和小湾水库回水澜沧江段地震的增多与水库蓄水有关。由于水体渗透导致孔隙压变化,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孔隙压变化朝着更深的部位扩散,地震震源深度也随之向深部扩散,进而导致介质变化和P波速度降低。蓄水回水至澜沧江保山段后该区域地震增多,P波速度下降,库水渗透作用为主控因素,该区域地下一定深度的地质构造有利于库水的快速渗透。初步判定2015年10月30日云南昌宁M_S5.1地震余震序列是与蓄水有关的柯街断裂上的构造地震。同时,也存在着与蓄水相关性不大的属于构造地震的活动,如云南施甸一带历来地震多发,施甸2010年6月1日M_L4.8、2012年9月11日M_S4.7地震序列均属于构造地震,与水库蓄水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湾水库 双差地震层析成像 三维P波速度结构
下载PDF
川南泸州地区地震重定位与地壳三维速度结构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成锋 张瑞青 +2 位作者 强正阳 李大虎 徐政语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4672-4684,共13页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页岩气水力压裂开采区地震活动剧增的现象,引起社会公众、政府、产业部门和科学家的广泛关注.利用2010年至2021年期间四川南部区域台网和流动台站记录的近震P波和S波到时数据,采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对泸州及周边地区地...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页岩气水力压裂开采区地震活动剧增的现象,引起社会公众、政府、产业部门和科学家的广泛关注.利用2010年至2021年期间四川南部区域台网和流动台站记录的近震P波和S波到时数据,采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对泸州及周边地区地震位置和地壳浅部介质结构进行了联合反演.重新定位后,中小地震震源深度主要处于2~10 km范围内.在空间上,地震活动呈现丛集特征,集中在螺观山背斜和古佛山背斜之间的低缓区内,并具有一定的时空迁移特征.背斜以南区域和泸县M 6.0地震震中处,可观测到北西走向的地震丛集现象,与区域内已知断层分布并不一致.成像结果显示,在地壳浅部,背斜之间低缓区内的S波(V_(S))速度结构存在横向分区特征,中北部地区表现为明显的高速异常,对应的波速比(V_(P)/V_(S))值较低,且大部分地震分布在这些异常体内.但泸县M 6.0地震震源区位于P波和S波的高、低速异常的交界地带.结合其他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推测泸县地震发生在一条北西走向、以逆冲为主高角度的调节断层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泸县M_(L)6.0地震 双差层析成像 诱发地震机理
下载PDF
云南普洱糯扎渡水库蓄水前后P波速度结构变化特征
13
作者 曹颖 付虹 +2 位作者 张海江 陈余宽 黄江培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01-718,831,共19页
基于云南省糯扎渡水库台网17个台站所记录到的2009年11月至2014年9月期间的5 247次地震的P波绝对到时资料和相对到时资料,以及波形互相关得到的相对到时资料,采用双差地震层析成像方法联合反演了糯扎渡水库库区蓄水前和蓄水后2011年11... 基于云南省糯扎渡水库台网17个台站所记录到的2009年11月至2014年9月期间的5 247次地震的P波绝对到时资料和相对到时资料,以及波形互相关得到的相对到时资料,采用双差地震层析成像方法联合反演了糯扎渡水库库区蓄水前和蓄水后2011年11月30日至2012年12月31日及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9月30日这3个阶段的震源参数和三维P波速度结构。结果显示:糯扎渡水库蓄水后,水库库区地震的发生频次增多,经重定位后的震源深度大多在10 km以内,尤其以5 km以内的居多,与前人得到的水库诱发地震震源深度小于10 km的结果基本吻合;随着蓄水量的增加,库水沿断层渗透,孔隙压力变化导致地震增多的区域延伸至左岸支库黑江和库区回水至库区中段的澜沧江段,并进一步向威远江和小黑江延伸,这些区域的P波速度降低;整体的水库渗水作用最大深度不超过7 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糯扎渡水库 双差地震层析成像 波形互相关 三维P波速度结构 时空变化特征
下载PDF
芦山震区地壳三维P波速度精细结构及地震重定位研究 被引量:31
14
作者 王小娜 于湘伟 章文波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179-1193,共15页
联合芦山地震序列5285个地震的50711条P波初至绝对到时数据及7294691条高质量的相对到时数据,利用双差地震层析成像方法联合反演了芦山震源区高分辨率的三维P波速度精细结构及5115个地震震源参数.反演结果表明,芦山主震震中为30.28°... 联合芦山地震序列5285个地震的50711条P波初至绝对到时数据及7294691条高质量的相对到时数据,利用双差地震层析成像方法联合反演了芦山震源区高分辨率的三维P波速度精细结构及5115个地震震源参数.反演结果表明,芦山主震震中为30.28°N,103.98°E,震源深度为16.38km,主震南西段余震扩展长度约23km,余震前缘倾角较和缓,主震北东段余震扩展长度约12km,余震前缘呈铲形,倾角较陡.芦山震源区P波三维速度结构表现出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近地表处的P波速度异常与地形起伏及地质构造密切相关:宝兴杂岩对应明显的高速异常,此异常由地表延伸到地下15km深度附近,而中新生代岩石表现为低速异常;大兴附近区域亦显示出小范围的大幅度高速异常,宝兴高速异常与大兴高速异常在10km深度附近相连,进而增加了芦山震源区的高低速异常对比幅度.在芦山主震的南西、北东两段速度结构存在着较大差异,芦山主震在水平向位于宝兴及大兴高速异常所包围的低速异常的前缘.主震南西段余震主要发生在倾向北西的高低速异常转换带上并靠近低速一侧,其下盘为低速异常,上盘为高速异常.而芦山主震北东段的余震主要分布在宝兴高速体与大兴高速体之间,主发震层向北西倾斜,主发震层上方的宝兴高速异常下边界出现一条南东倾向的反冲地震带,两地震带呈"y"型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地震 双差地震层析成像 三维P波速度结构 震源参数 芦山震源区
下载PDF
新疆天山中段地壳和上地幔顶部P波速度结构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建明 吴传勇 +6 位作者 余怀忠 王琼 刘代芹 赵彬彬 高荣 高歌 孔祥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348-1362,共15页
天山造山带一直以来是研究盆山耦合作用的理想场所,深入理解这一地区的壳幔结构对认识天山造山带深部动力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2009—2020年新疆区域数字地震台网固定台站、震后架设应急流动台站以及部分宽频带流动地震台站记... 天山造山带一直以来是研究盆山耦合作用的理想场所,深入理解这一地区的壳幔结构对认识天山造山带深部动力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2009—2020年新疆区域数字地震台网固定台站、震后架设应急流动台站以及部分宽频带流动地震台站记录到的MS≥1.5地震到时资料,采用双差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反演获得了新疆天山中段精细的地壳和上地幔顶部三维P波速度结构和地震震源参数.结果显示:新疆天山中段具有复杂的深浅构造关系,地壳浅部及上地壳P波速度结构与地表地质构造密切相关,高速异常区对应于天山造山带,低速异常区对应于沉积盆地.研究区中东段中地壳和下地壳存在较大范围低速区,与两侧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上地壳和中地壳低速区相连,且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下地壳及上地幔顶部双向均向新疆天山中段下方倾斜.结合前人诸多研究成果推测,在南北向构造挤压作用下,塔里木盆地与准噶尔盆地双向向天山造山带壳幔岩石圈发生"层间插入与俯冲削减".重定位后地震分布显示,地震震源深度优势范围为0~25 km,主要沿断裂带、盆山结合部以及不同块体接触部位分布,且与壳内低速体有较好的相关性.这些结果可能为研究新疆天山中段地壳和上地幔顶部速度结构和动力学过程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天山中段 塔里木盆地 准噶尔盆地 双差地震层析成像 P波速度结构
下载PDF
基于加密观测的金沙江下游水库区速度结构成像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娜 赵翠萍 +1 位作者 李春宏 周连庆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380-1394,共15页
文中使用2013年8月-2016年12月金沙江下游水库台网42个台站记录到的7465个地震事件的到时数据,采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反演得到了金沙江下游水库区地震震源参数及周围地区分辨率达0.1°的地壳三维速度结构。在研究区2~6km深的浅层,P... 文中使用2013年8月-2016年12月金沙江下游水库台网42个台站记录到的7465个地震事件的到时数据,采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反演得到了金沙江下游水库区地震震源参数及周围地区分辨率达0.1°的地壳三维速度结构。在研究区2~6km深的浅层,P、S波沿小江断裂北段呈现低速异常特征,S波的低速异常尤其显著,在小江断裂带东、西两侧出现了明显的低速区,说明浅层低速区的分布与研究区的地形、岩性分布以及金沙江流经区域对应较好。自6km深处开始,P波在小江断裂北段东侧形成了沿昭通、会泽-彝良断裂的NE向高速条带,S波在莲峰断裂、包谷垴-小河断裂、昭通-鲁甸断裂和会泽-彝良断裂所围限的区域内呈现高速分布。以小江断裂为界,在深度10km以上的浅层,包括宁会断裂在内的小江断裂西侧,V_P呈现显著的低速异常,而小江断裂东侧则为高速。小江断裂带自北至南呈现显著的V_P低值,且北段的低速异常相对显著,在巧家附近低速异常区的深度达15km。白鹤滩大坝下方呈现显著的V_P低速分布,深度至5km。大坝周围的地震在低速一侧由浅至深形成了条带。乌东德大坝下方为稳定的高速分布。重定位结果显示:研究区内震源深度<20km的地震优势分布在15km以浅,在小江断裂带东、西两侧的麻塘断裂、大朵断裂以及会泽县附近的重定位事件出现了比较明显的近EW向分布,与该区域内主要大型断裂的NE走向不同。鲁甸地震序列的震源深度<15km,优势分布在10km以浅,地震序列的优势分布方向为近EW和SN向,在2个优势方向上2a内发生的余震分别形成了长约40km、20km的条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江断裂带北段 双差层析成像 三维速度结构 鲁甸M6.5地震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