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苏及邻区地震重新定位和构造特征分析 被引量:46
1
作者 黄耘 李清河 +3 位作者 张元生 孙业君 沈红会 金淑梅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75-185,共11页
本文将双差定位和遗传算法定位两种方法相结合,对江苏及邻区1980-2005年的地震进行重新定位研究.重新定位后大大改善了原地震定位的精度,地震在空间上更加集中分布在某些区域,地震震源深度分布结果更加合理.江苏及邻区地震主要发生在上... 本文将双差定位和遗传算法定位两种方法相结合,对江苏及邻区1980-2005年的地震进行重新定位研究.重新定位后大大改善了原地震定位的精度,地震在空间上更加集中分布在某些区域,地震震源深度分布结果更加合理.江苏及邻区地震主要发生在上地壳和中地壳;研究区不同构造单元的震源深度统计分析表明,下扬子断块江苏段、冀鲁断块和豫皖断块的地震震源深度特点相似,在10-11km、15-17km深处存在二个明显的地震优势分布,推测分别在上地壳底面和中地壳;在25km深处也存在一小的地震优势分布面,但地震频次较低.大别山地区地震的震源深度与下扬子断块、冀鲁断块和豫皖断块内的地震震源深度存在明显的差异,主要差异为大别山地区10km以上的浅源地震十分发育,在6-7km的深处有一地震优势分布,该深度附近地震波速度可能较高,而在10km以下差异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差定位 遗传算法定位 江苏及邻区 震源深度 地震优势分布
下载PDF
首都圈地区小震重新定位及其在地震构造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38
2
作者 朱艾斓 徐锡伟 +4 位作者 胡平 周永胜 林元武 陈桂华 甘卫军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68-274,共7页
使用双差地震定位法对首都圈地区39°~4 1°N,115°~118°E范围内1980~2 0 0 0年的2 0 98个小震进行了重新定位,定位均方根残差从重新定位前的1.4 s降到0 .32 s。重新定位后,地震活动多集中分布于北东与北西向断裂... 使用双差地震定位法对首都圈地区39°~4 1°N,115°~118°E范围内1980~2 0 0 0年的2 0 98个小震进行了重新定位,定位均方根残差从重新定位前的1.4 s降到0 .32 s。重新定位后,地震活动多集中分布于北东与北西向断裂的交汇处,或密集成北东与北西向线性分布,与已知活动断裂具有密切的关系。在顺义与延怀盆地一带揭示出几条高角度北西向隐伏活动断裂,长度在10~2 0 km间。小震活动显示的构造信息表明,北西向构造是重要的发震构造,在现今构造变形和地震孕育、发生中,与北东向构造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同时,重定位震源深度分布在东西方向上显示出明显的不均匀性,推测是地壳变形和构造活动强弱在横向变化的一种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双差地震定位法 圈地 小震重新定位 构造特征
下载PDF
Relocation of the 10 March 2011 Yingjiang,China,earthquake sequence and its tectonic implications 被引量:36
3
作者 Jianshe Lei Guangwei Zhang +5 位作者 Furen Xie Yuan Li Youjin Su Lifang Liu Honghu Ma Junwei Zhang 《Earthquake Science》 CSCD 2012年第1期103-110,共8页
An earthquake with Ms5.8 occurred on 10 March 2011 in Yingjiang county, western Yunnan, China. This earthquake caused 25 deaths and over 250 injuries. 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seismotectonics in the region, w... An earthquake with Ms5.8 occurred on 10 March 2011 in Yingjiang county, western Yunnan, China. This earthquake caused 25 deaths and over 250 injuries. 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seismotectonics in the region, we collected the arrival time data from the Yunnan seismic observational bulletins during 1 January to 25 March 2011, and precisely hand-picked the arrival times from high-quality seismograms that were recorded by the temporary seismic stations deployed by our Institute of Crustal Dynamics, 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Using these arrival times, we relocated all the earthquakes including the Yingjiang mainshock and its aftershocks using the double-difference relocation algorithm. Our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located earthquakes dominantly occurred along the ENE direction and formed an upside-down bow-shaped structure in depth. It is also observed that after the Yingjiang mainshock, some aftershocks extended toward the SSE over about 10 km. These results may indicate that the Yingjiang mainshock ruptured a conjugate fault system consisting of the ENE trending Da Yingjiang fault and a SSE trending blind fault. Such structural features could contribute to severely seismic hazards during the moderate-size Yingjiang earthquak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ingjiang earthquake RELOCATION double-difference algorithm Da Yingjiang fault
下载PDF
2015年7月3日皮山6.5级地震发震构造初步研究 被引量:33
4
作者 李金 王琼 +1 位作者 吴传勇 向元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2859-2870,共12页
基于新疆区域数字地震台网记录,采用CAP(Cut and Paste)方法反演了2015年7月3日皮山6.5级主震和部分MS3.6以上余震的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采用HypoDD方法重新定位了序列中ML2.5以上地震序列的震源位置,并利用小震分布和区域应力场拟... 基于新疆区域数字地震台网记录,采用CAP(Cut and Paste)方法反演了2015年7月3日皮山6.5级主震和部分MS3.6以上余震的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采用HypoDD方法重新定位了序列中ML2.5以上地震序列的震源位置,并利用小震分布和区域应力场拟合了可能存在的发震断层面参数.基于上述研究,综合分析了皮山6.5级地震序列的震源深度、震源机制和震源破裂面特征,探讨可能的发震构造.结果显示,利用CAP方法得到的最佳双力偶机制解节面I:走向280°/倾角60°/滑动角90°;节面II:走向100°/倾角30°/滑动角90°,矩心深度19km,表明该地震为一次逆冲型地震事件.大部分M_S3.6以上余震震源机制与主震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双差定位结果显示,M_L2.5以上的余震序列主要分布在主震的西南方向,深度主要分布在0~15km范围内,余震分布显示出与发震构造泽普隐伏断裂一致的倾向南西的特征.利用小震分布和区域应力场拟合得到发震断层参数为走向104°/倾角34°/滑动角94°,该结果与主震震源机制解中节面II的滑动角较为接近,绝大多数余震发生在断层面附近10km左右的区域.根据本研究得到的震源机制、精定位结果以及利用小震分布和区域应力场拟合得到的断层面的参数,结合震源区地质构造情况,初步给出了此次皮山6.5级地震的发震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山6.5级地震 震源位置 震源机制解 双差定位
下载PDF
双差算法的剖析及参数对定位的影响 被引量:31
5
作者 郑钰 杨建思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08年第3期85-93,共9页
分析了双差定位程序hypoDD实现的流程,对程序参数进行了研究和剖析,并且以2007年6月云南普洱地震为例,指出了在使用双差定位算法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双差定位法 参数调整 普洱地震
下载PDF
2013-2014年山东乳山地震序列发震构造初探 被引量:31
6
作者 曲均浩 蒋海昆 +3 位作者 李金 张志慧 郑建常 张芹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954-1962,共9页
采用结合波形互相关技术的双差定位方法,对2013—2014年山东乳山地震序列重新定位,通过CAP及P波初动方法确定乳山序列较大地震的震源机制,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乳山地震序列发震构造.结果显示,乳山序列呈现NW向展布,地震密集分布在8km... 采用结合波形互相关技术的双差定位方法,对2013—2014年山东乳山地震序列重新定位,通过CAP及P波初动方法确定乳山序列较大地震的震源机制,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乳山地震序列发震构造.结果显示,乳山序列呈现NW向展布,地震密集分布在8km×3km范围,震源深度分布在4~10km,4~7km区间相对集中.较大地震震源机制的节面Ⅰ方向与序列地震优势分布方向基本一致.综合考虑精确定位结果及较大地震震源机制,并结合震区附近地震资料,初步推测乳山地震序列发震断层为NW方向、近直立的走滑型隐伏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山序列 发震构造 双差定位 CAP方法
下载PDF
2016年新疆呼图壁6.2级地震发震构造 被引量:13
7
作者 杨文 程佳 +3 位作者 姚琪 崔仁胜 龙海云 韩颜颜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00-1114,共15页
文中利用新疆地震台网的震相报告,采用双差定位方法重新定位2016年12月8日新疆呼图壁M_S6.2地震及M_L1.0以上地震的震源位置,结果显示,余震沿NE和NW 2个方向展布,深度主要分布在5~15km范围内。同时利用新疆区域数字地震台网波形记录,采... 文中利用新疆地震台网的震相报告,采用双差定位方法重新定位2016年12月8日新疆呼图壁M_S6.2地震及M_L1.0以上地震的震源位置,结果显示,余震沿NE和NW 2个方向展布,深度主要分布在5~15km范围内。同时利用新疆区域数字地震台网波形记录,采用CAP方法反演了呼图壁M_S6.2主震和部分余震的震源机制和震源深度。基于上述研究,综合分析了呼图壁6.2级地震的震源深度、震源机制和余震分布特征,探讨其发震构造。结果显示,呼图壁6.2级地震的最佳双力偶机制解节面Ⅰ走向144°、倾角26°、滑动角118°,节面Ⅱ走向293°、倾角67°、滑动角77°,矩震级M_W=5.9,矩心深度为15.2km,表明本次地震为1次逆冲型的地震事件。余震震源机制解大部分显示为逆冲型,与主震相似。推测本次地震的可能发震断裂为霍尔果斯-玛纳斯-吐谷鲁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6年呼图壁6.2级地震 发震构造 双差定位 震源机制 CAP法
下载PDF
甘东南地区地震重新定位研究 被引量:12
8
作者 莘海亮 刘明军 +2 位作者 张元生 曾宪伟 胡中民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92-299,共8页
将双差地震定位法与遗传算法相结合,对2001~2007年甘东南地区的地震进行了重新定位。结果显示:重新定位后地震在空间分布上更加集中,部分地区的地震有向构造带趋近的变化。地震震源平均深度为14.6km,5~20km深度为该区多震层深度范围。... 将双差地震定位法与遗传算法相结合,对2001~2007年甘东南地区的地震进行了重新定位。结果显示:重新定位后地震在空间分布上更加集中,部分地区的地震有向构造带趋近的变化。地震震源平均深度为14.6km,5~20km深度为该区多震层深度范围。3次5级以上中强地震的震中均处于主干活动断裂边缘。震源深度分布与断裂构造的关系刻画出剖面沿线不同断裂的深部展布特征,部分断裂延伸到中、下地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差定位 遗传算法 震源深度 多震层 甘东南地区
下载PDF
2010年4月玉树M_S7.3地震序列的断层结构 被引量:12
9
作者 王勤彩 王中平 +2 位作者 张金川 李君 陈章立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931-1940,共10页
利用双差定位方法对玉树地震序列2010年4月14日至10月31日间发生的ML≥1.0地震进行双差定位,得到1545个地震的重定位结果.综合分析地震双差定位结果和玉树地震序列中强地震震源机制解,发现玉树MS7.3地震发震构造由北西向和北东东向两条... 利用双差定位方法对玉树地震序列2010年4月14日至10月31日间发生的ML≥1.0地震进行双差定位,得到1545个地震的重定位结果.综合分析地震双差定位结果和玉树地震序列中强地震震源机制解,发现玉树MS7.3地震发震构造由北西向和北东东向两条相交断层组成,主震发生在北西走向的甘孜—玉树断裂带上,5月29日的MS5.9余震序列发生在北东东走向的一条隐伏断裂上,两条断裂均接近直立.甘孜—玉树断裂是羌塘地块和巴彦喀拉地块的构造边界,由于羌塘地块和巴颜喀拉地块的差异运动使甘孜—玉树断裂强耦合段应力高度积累,在应变能超过岩石强度时破裂失稳发生了MS7.3地震.主震断层的左旋滑动导致北东东向断层的正应力减小,库伦应力增加,45天后触发了MS5.9余震序列的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树地震序列 双差定位 矩张量解 断层结构
下载PDF
北京及其邻区小震重定位与活动构造分析 被引量:8
10
作者 陈成沟 邢成起 +2 位作者 胡乐银 武敏捷 岳晓媛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84-94,共11页
使用双差定位法对北京及其邻区(38°~42°N,113°~120°E)范围内2002年1月~2015年12月的11 796个小震进行重新定位,获得9 311个重定位结果,结合北京及其邻区地质构造特征,分析了小震空间分布特征与活动构造的关系及其... 使用双差定位法对北京及其邻区(38°~42°N,113°~120°E)范围内2002年1月~2015年12月的11 796个小震进行重新定位,获得9 311个重定位结果,结合北京及其邻区地质构造特征,分析了小震空间分布特征与活动构造的关系及其揭示的信息。结果表明:重新定位结果显著提高了原始定位结果的精度。震源深度主要分布在6~16km,显示孕震层主要位于中上地壳,且平原区的震源深度比基岩山区深。小震的空间分布明显受活动构造控制,主要分布在晚第四纪活动断裂发育的张家口—渤海构造带、山西断陷盆地带和华北平原断拗区内,并多沿活动断裂(带)呈线状分布或在不同方向活动断裂交会区呈面状分布。小震活动可明显反映断裂(带)的活动性,如程各庄—夏垫—固安断裂带、唐山—沧东断裂带、太行山山前断裂带等均呈明显的分段活动性。小震分布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揭示断裂的倾向、倾角及其延伸展布情况。沿二十里长山断裂至蓟运河断裂一线可能存在地下贯通的NW向隐伏活动断裂带,过文安地区可能存在走向为NNE—SSW的隐伏活动断裂带,永定河断裂可能延伸至平原区内部,到达廊坊一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震重定位 活动构造 双差定位法 活动断裂 北京及其邻区
下载PDF
安徽霍山窗中小地震活动与精定位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黄显良 郁建芳 +3 位作者 戚浩 张炳 夏仕安 韩成成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36-241,248,共7页
采用双差地震定位方法对安徽省霍山地区2009年1月1日至2014年6月13日发生的2679个ML≥0.0地震进行重新定位研究。对同一地震事件定位前后位置进行比较,得到各个地震在E-W、N-S及U-D三个方向的偏差平均值分别为0.05 km、0.06 km及0.... 采用双差地震定位方法对安徽省霍山地区2009年1月1日至2014年6月13日发生的2679个ML≥0.0地震进行重新定位研究。对同一地震事件定位前后位置进行比较,得到各个地震在E-W、N-S及U-D三个方向的偏差平均值分别为0.05 km、0.06 km及0.07 km。重新定位后,原震源位置的定位精度大大提高,由定位误差所引起的原震源位置呈现的“网格状”假象分布现象得到明显改善,震中在空间上分布更加紧凑,丛集性明显,且呈现出3条NE向分布的地震密集带,与落儿岭—土地岭断裂方向大致一致。同时震源深度的分布更加精确,且在4~9 km处存在明显的优势分布现象,占总数的88%以上。霍山地区浅源地震发育,表明该地区地壳中上部地震波速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霍山地区 地震活动 双差定位 震源深度
下载PDF
褶皱构造中的地震——2017年三峡库区巴东M4.3地震序列成因讨论 被引量:6
12
作者 李井冈 张丽芬 +4 位作者 廖武林 赵艳南 魏贵春 杨捷 陈玮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3701-3712,共12页
2017年巴东M4.3地震序列为一发生在褶皱构造翼部的地震活动.地震精定位结果显示,整个地震序列呈NE向展布,震源深度较浅,M4.3和M4.1地震的震源深度分别为3.8km和2.4km.地震序列表现出NW浅、SE深的特征.震源机制解反演结果表明,两次较大... 2017年巴东M4.3地震序列为一发生在褶皱构造翼部的地震活动.地震精定位结果显示,整个地震序列呈NE向展布,震源深度较浅,M4.3和M4.1地震的震源深度分别为3.8km和2.4km.地震序列表现出NW浅、SE深的特征.震源机制解反演结果表明,两次较大地震的发震节面走向NEE,倾向SE,运动性质为走滑.震中区断裂构造分析发现,没有与发震节面吻合的断裂构造.结合地震定位结果和地质剖面分析,M4.3地震发生在三叠系岩溶及裂隙发育的厚层灰岩中,而M4.1地震及大多数小震活动则主要发生在巴东组红层(软弱滑脱层)中.地震发生时,三峡水库正处于低水位腾库容期间,库水卸荷使得库区原来由于荷载压实作用产生的压应力出现了局部回弹,进而引起部分裂隙的扩张,造成部分裂隙发育的岩体发生失稳滑动.此外,裂隙的扩张也为流体的渗透扩散提供了有利通道.流体渗透扩散一方面使得孔隙压力增大,有效应力降低;另一方面则使得软弱地层发生软化泥化,使得岩体发生顺层或切层的失稳滑动,造成了地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水库 双差定位 软弱夹层 卸荷回弹 流体渗透
下载PDF
2018年9月4日伽师M_S 5.5地震与97年及03年伽师强震属于同一发震构造吗? 被引量:6
13
作者 张志斌 金花 朱皓清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232-2238,共7页
2018年9月4日新疆伽师发生MS 5.5地震,震源区周边发生过数次的强震,且各震中位置相近,大致为10 km左右.由于地震观测报告给出的初始定位误差较大,余震分布较为离散,且震源区沉积层较厚,无断层出露,伽师地震的发震断层与前两次强震是否... 2018年9月4日新疆伽师发生MS 5.5地震,震源区周边发生过数次的强震,且各震中位置相近,大致为10 km左右.由于地震观测报告给出的初始定位误差较大,余震分布较为离散,且震源区沉积层较厚,无断层出露,伽师地震的发震断层与前两次强震是否存在关联仍不清楚.本研究主要利用CAP方法对伽师地震MS≥3.5的余震震源机制解进行解算,并利用双差定位方法对伽师地震序列进行重定位.结果表明,伽师地震主震震源机制解为节面Ⅰ走向:226°,倾角90°,滑动角0°;节面Ⅱ走向:136°,倾角90°,滑动角-180°;本次地震为走滑型地震事件,主震震源深度为10 km,余震震源机制解与主震较为一致,P轴作用近似NS向,与区域构造应力场相同.根据双差定位结果显示,余震的优势分布方向为北东向,震源深度集中在5~15 km.由余震分布特征和震源机制解,认为此次地震断层面应为节面Ⅰ,与1997年和2003年的伽师强震属于不同的发震构造.根据相关地质及地震资料分析,推测此次地震发震断层为震源区下方的隐伏断裂,此断裂很可能即为与羊达曼断裂正交的北东向隐伏直立断层,伽师地震的发生与帕米尔、南天山以及塔里木盆地的相对形变速率和升降幅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伽师M_S 5.5地震 余震序列 双差定位 震源机制 隐伏断裂
原文传递
宁夏地区小震重定位 被引量:5
14
作者 李青梅 张元生 +3 位作者 吕俊强 谢辉 李鸿庭 赵卫东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18-524,共7页
应用双差地震定位法与遗传算法进行定位计算,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发现其具有一致性和差异性。根据宁夏地区数据资料的实际情况,采用遗传算法收集整理1991年以来该区地震震相记录资料,获得至少具有3个S-P台站以上记录的地震事件共4 688个,... 应用双差地震定位法与遗传算法进行定位计算,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发现其具有一致性和差异性。根据宁夏地区数据资料的实际情况,采用遗传算法收集整理1991年以来该区地震震相记录资料,获得至少具有3个S-P台站以上记录的地震事件共4 688个,重新定位结果基本勾画出地震在块体边界的空间展布特征;地震深度主要位于5~25km的上、中和下地壳中上部,基本反映陆陆板块的活动边界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地区 双差定位 遗传算法定位
下载PDF
2013年甘肃岷县—漳县M 6.6地震序列精定位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梁姗姗 徐志国 +2 位作者 杜广宝 刘敬光 张广伟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7年第2期12-16,共5页
采用双差定位法对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漳县交界地区M 6.6地震及主震后48小时内388次余震序列进行重新定位,得到350个精定位地震数据。结果表明,余震优势展布以北东向较大倾角的铲状结构为特征,长约12 km,以主震为中心两侧对称分布;... 采用双差定位法对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漳县交界地区M 6.6地震及主震后48小时内388次余震序列进行重新定位,得到350个精定位地震数据。结果表明,余震优势展布以北东向较大倾角的铲状结构为特征,长约12 km,以主震为中心两侧对称分布;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在4—10 km范围内,但余震震级由10 km左右深度的3—4级向3 km深度之上近地表的2—3级迁移变化;余震分布清晰呈现双层结构,较深层分布在4—10 km深度,而较浅层分布3 km深度之上,2层之间地震分布较少。分析认为,浅层地震可能为本次地震地表破坏较强原因之一。震源深度剖面显示,破裂面向NE倾斜,推测此次地震的发震断裂为临潭—宕昌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县-漳县主震 余震 双层结构 高倾角 双差定位
下载PDF
三峡水库泄滩西地区地震双差定位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海鸥 马文涛 +2 位作者 徐锡伟 苑京立 徐长鹏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64-569,共6页
利用三峡流动观测台网的地震记录,采用双差定位法对三峡水库泄滩西的136个地震进行了重新定位。重新定位后,地震在E-W、N-S和U-D 3个方向的均方根偏移分别为0.38、0.33和0.98km。定位结果表明:水库北岸碎屑岩区地震震源深度4~5km,地震... 利用三峡流动观测台网的地震记录,采用双差定位法对三峡水库泄滩西的136个地震进行了重新定位。重新定位后,地震在E-W、N-S和U-D 3个方向的均方根偏移分别为0.38、0.33和0.98km。定位结果表明:水库北岸碎屑岩区地震震源深度4~5km,地震从浅到深呈线性分布,为断层破裂型水库诱发地震;水库南岸灰岩区地震震源深度2~3km,地震略呈发散分布,具有岩溶塌陷型水库诱发地震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水库 水库诱发地震 双差定位 断层破裂型
下载PDF
汶川8.0级地震后紫坪铺水库库区地震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海鸥 马文涛 +3 位作者 徐锡伟 谢蓉华 苑京立 徐长鹏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07-613,共7页
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紫坪铺水库库区12个地震台站2009年记录的857个地震进行了重新定位,获得了815个地震的震源位置。定位结果显示库区有3个地震相对集中区域,在各个集中区域地震震源深度的分布特征各不相同。与已有的汶川8.0级地震前库... 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紫坪铺水库库区12个地震台站2009年记录的857个地震进行了重新定位,获得了815个地震的震源位置。定位结果显示库区有3个地震相对集中区域,在各个集中区域地震震源深度的分布特征各不相同。与已有的汶川8.0级地震前库区地震精定位的研究结果相比较,汶川8.0级地震后库区地震相对集中区域的位置关系发生了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紫坪铺水库 双差定位方法 孔隙压力扩散
下载PDF
2014年金寨M_L(3.9)震群序列遗漏地震检测及发震构造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倪红玉 谭毅培 +4 位作者 邓莉 汪小厉 鲍子文 方震 洪德全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79-389,共11页
针对2014年8月—2015年1月安徽金寨发生的M_(L)3.9震群,利用匹配滤波技术补充台网目录遗漏的地震事件,再利用波形互相关震相检测技术标定P波和S波到时,进一步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震群进行重定位,结合震源机制解等分析此次震群活动可能的... 针对2014年8月—2015年1月安徽金寨发生的M_(L)3.9震群,利用匹配滤波技术补充台网目录遗漏的地震事件,再利用波形互相关震相检测技术标定P波和S波到时,进一步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震群进行重定位,结合震源机制解等分析此次震群活动可能的发震构造。计算结果显示,通过互相关扫描检测到1376个地震台网常规分析遗漏的地震,数量约为台网目录给出的585个事件的2.35倍。检测到的遗漏地震震级估算为M_(L)0~2.3,通过震级-频次统计分析,加入遗漏地震后地震目录的完整性在M_(L)0~1.5范围内有较明显的改善。重定位后地震走时残差更小,水平位置更集中,沿NNE向断裂F和NW向青山-晓天断裂呈现近直立的条带状分布。结合地质构造、震源机制解和水库因素,推测2014年金寨M_(L)3.9震群可能是由周边水库水下渗引起NW向青山-晓天断裂与NNE向断裂F慢滑动而触发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匹配滤波 金寨震群 遗漏地震检测 双差定位 发震构造
下载PDF
The 20 April 2013 Lushan, Sichuan, mainshock, and its aftershock sequence: tectonic implications 被引量:22
19
作者 Jianshe Lei Guangwei Zhang Furen Xie 《Earthquake Science》 2014年第1期15-25,共11页
Using the double-difference relocation algo- rithm, we relocated the 20 April 2013 Lushan, Sichuan, earthquake (Ms 7.0), and its 4,567 aftershocks recorded during the period between 20 April and May 3, 2013. Our res... Using the double-difference relocation algo- rithm, we relocated the 20 April 2013 Lushan, Sichuan, earthquake (Ms 7.0), and its 4,567 aftershocks recorded during the period between 20 April and May 3, 2013. Our results showed that most aftershocks are relocated between 10 and 20 km depths, but some large aftershocks were relocated around 30 krn depth and small events extended upward near the surface. Vertical cross sections illustrate a shovel-shaped fault plane with a variable dip angle from the southwest to northeast along the fault. Furthermore, the dip angle of the fault plane is smaller around the mainshock than that in the surrounding areas along the fault.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it may be easy to generate the strong earthquake in the place having a small dip angle of the fault, which is somewhat similar to the genesis of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The Lushan mainshock is underlain by the seismically anomalous layers with low-Vp, low-Vs, and high-Poisson's ratio anomalies, possibly suggesting that the fluid-filled fractured rock matrices might signifi- cantly reduce the effective normal stress on the fault plane to bring the brittle failure. The seismic gap between Lushan and Wenchuan aftershocks is suspected to be vulnerable to future seismic risks at greater depths, if an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shan mainshock Aftershock sequence double-difference algorithm - Shovel-shaped structure Variable dip angle
下载PDF
山东及邻区地震的重新定位及其与活动构造的关系 被引量:16
20
作者 李霞 刘希强 +2 位作者 李亚军 董晓娜 张慧峰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81-392,共12页
对山东及其邻区1975~2010年发生的地震经震相到时数据校正后,用双差定位(Hypodd)和Hypoinverse 2000定位法对其进行重新定位,分析结果表明:重新定位的地震在空间分布上与区域构造结合更为紧密,震源深度的分布与人工地震勘探所推测的断... 对山东及其邻区1975~2010年发生的地震经震相到时数据校正后,用双差定位(Hypodd)和Hypoinverse 2000定位法对其进行重新定位,分析结果表明:重新定位的地震在空间分布上与区域构造结合更为紧密,震源深度的分布与人工地震勘探所推测的断裂相吻合;研究区地震多发生在5~25km深度范围内,分别在10km和16km左右存在两个明显的优势分布层,推断为这两个优势分布层分别位于上地壳底面和中地壳;地震活动图像表明中强震易发生在上下地壳交界的脆-韧转换带内,是区域应力作用下深部构造动力与浅层断裂运动变形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差定位法 地震构造 震源深度 地震优势分布 脆-韧转换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