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5篇文章
< 1 2 3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氮素抑制剂对双季稻产量、氮素利用效率及土壤氮平衡的影响 被引量:75
1
作者 鲁艳红 聂军 +3 位作者 廖育林 周兴 王宇 汤文光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5-104,共10页
【目的】了解氮素抑制剂对双季稻产量、氮素利用效率及氮素在土壤中转化的影响,旨在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农田氮素管理措施及节肥增效策略提供依据。【方法】以湘早籼45号和荆楚优148为材料,于2015年早、晚稻期间进行田间试验。试验设5个处... 【目的】了解氮素抑制剂对双季稻产量、氮素利用效率及氮素在土壤中转化的影响,旨在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农田氮素管理措施及节肥增效策略提供依据。【方法】以湘早籼45号和荆楚优148为材料,于2015年早、晚稻期间进行田间试验。试验设5个处理:不施肥(CK);100%尿素(100%U);80%尿素(减氮20%,80%U);80%尿素+脲酶抑制剂NBPT(80%U+NBPT);80%尿素+硝化抑制剂DCD(80%U+DCD)。研究尿素减施条件下添加硝化抑制剂(NBPT)和脲酶抑制剂(DCD)对双季水稻产量、氮素养分吸收利用效率、土壤硝态氮、铵态氮、微生物量氮及土壤氮平衡的影响。【结果】NBPT和DCD均有利于提高早、晚稻产量、植株氮吸收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减氮20%条件下添加NBPT(80%U+NBPT)处理早、晚稻稻谷较100%尿素处理(100%U)分别增产5.0%和6.1%,较施用80%尿素(80%U)分别增产8.0%和14.0%;80%U+DCD与100%U处理的早、晚稻稻谷产量差异不显著,较80%U处理分别增产6.0%和4.2%。80%U+NBPT较100%U处理早、晚稻植株氮吸收量分别增加4.5%和9.4%,较80%U处理分别增加10.3%和16.2%。80%U+NBPT和80%U+DCD处理氮肥表观利用率、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氮素吸收效率均较100%U和80%U处理提高。添加NBPT和DCD降低了早、晚稻收获后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残留量,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量氮积累量,降低氮表观损失,有利于维持作物-土壤体系氮素平衡。早、晚稻收获后80%U+NBPT较100%U处理氮表观损失降低42.2%和44.6%,较80%U处理降低27.5%和29.2%,80%U+DCD较100%U处理降低23.7%和31.6%,较80%U处理降低4.2%和12.6%。【结论】在该区域双季稻种植体系中,氮肥减量20%条件下添加NBPT和DCD能增加或维持水稻产量,提高氮素利用效率。供试条件下,添加NBPT提高氮素持续供应能力和保持土壤氮素平衡的效果好于DC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脲酶/硝化抑制剂 双季稻 产量 氮素吸收利用 氮平衡
下载PDF
江西双季稻主要种植方式及其配套栽培对策 被引量:40
2
作者 潘晓华 李木英 +6 位作者 曾勇军 程飞虎 石庆华 吴建富 谭雪明 黄山 吴自明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6,共6页
就江西双季水稻的发展、种植方式的演变与现状,不同种植方式下的双季水稻产量与效益进行了分析。基于江西双季水稻种植方式多样化的现状,针对手插,抛秧,机插,免耕抛秧,直播和再生稻等不同种植方式,分别提出了适宜不同稻区的双季超级稻... 就江西双季水稻的发展、种植方式的演变与现状,不同种植方式下的双季水稻产量与效益进行了分析。基于江西双季水稻种植方式多样化的现状,针对手插,抛秧,机插,免耕抛秧,直播和再生稻等不同种植方式,分别提出了适宜不同稻区的双季超级稻品种及高产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水稻 种植方式 高产 栽培对策
下载PDF
高产、双低杂交油菜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相关分析 被引量:33
3
作者 张锦芳 周贤琼 +2 位作者 蒲晓斌 李浩杰 蒋梁材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8年第4期939-941,共3页
对四川省油菜区域试验中2个高产双低杂交油菜组合(代号为B02、D04)及双低对照种蜀杂6号进行了产量构成因素与单株产量的相关和通径分析及比较,结果表明:在高产双低组合及蜀杂6号中,单株有效角果数与每角粒数、每角粒数与千粒重均为负相... 对四川省油菜区域试验中2个高产双低杂交油菜组合(代号为B02、D04)及双低对照种蜀杂6号进行了产量构成因素与单株产量的相关和通径分析及比较,结果表明:在高产双低组合及蜀杂6号中,单株有效角果数与每角粒数、每角粒数与千粒重均为负相关;在高产双低组合中,单株有效角果数、每角粒数对单株产量的贡献大于千粒重对单株产量的贡献,差异达1%显著水平;在双低对照品种蜀杂6号中,单株有效角果数、每角粒数对单株产量的贡献大于千粒重对单株产量的贡献,但差异不显著。笔者认为,鉴于每角粒数变幅较小,在现阶段及今后一段时期内,可把提高单株有效角果数作为四川双低高产杂交油菜育种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低油菜杂交组合 产量构成因素 单株产量 相关分析 通径分析
下载PDF
紫云英与尿素或控释尿素配施对双季稻产量及氮钾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32
4
作者 鲁艳红 廖育林 +3 位作者 聂军 周兴 谢坚 杨曾平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60-368,共9页
【目的】了解化肥氮钾用量减少条件下不同比例紫云英与普通化肥尿素或控释尿素配施对双季稻产量及氮钾利用效率的影响,旨在为南方双季稻种植区制定科学减肥增效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通过连续6年定位田间小区试验,除对照不施肥外,试验... 【目的】了解化肥氮钾用量减少条件下不同比例紫云英与普通化肥尿素或控释尿素配施对双季稻产量及氮钾利用效率的影响,旨在为南方双季稻种植区制定科学减肥增效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通过连续6年定位田间小区试验,除对照不施肥外,试验的其他5个处理早稻施肥量均为N 150 kg/hm^2、P_2O_5 75 kg/hm^2、K_2O 120 kg/hm^2,氮素以尿素、控释尿素、紫云英按处理比例配合和施用。分析了双季稻产量,植株氮、钾养分吸收积累、利用效率及土壤氮、钾养分含量。【结果】与(CF100)处理相比,早稻翻压紫云英鲜草17145 kg/hm^2时,早、晚稻均减施氮40%、减施钾21%条件下,氮肥采用尿素处理(CF60+A40)或控释尿素处理(CRU60+A40)以及早稻翻压紫云英鲜草25715 kg/hm^2,早、晚稻均减施60%氮、32%钾条件下,氮肥采用控释尿素处理(CRU40+A60)有利于早晚稻及全年产量的提高,其中以CRU60+A40处理增产效果最佳。CF60+A40和CRU60+A40处理早晚稻的稻谷、稻草和植株氮素及钾素积累量均较CF100提高,其中CRU60+A40处理提高效果最明显。紫云英与尿素或控释尿素配施提高了早晚稻氮、钾养分利用效率,CF60+A40、CF40+A60、CRU60+A40和CRU40+A60处理的氮肥和钾肥回收利用率、氮肥和钾肥农学效率以及氮肥和钾肥偏生产力均高于CF100处理。在紫云英替代和肥料等量施用条件下,施用控释尿素处理比施用尿素处理有利于提高养分利用效率。6年12季水稻种植后,紫云英与尿素或控释尿素配施处理的土壤全氮、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均较CF100处理有所提高。【结论】综合考虑作物产量效应、养分高效利用及土壤肥力维持,在该区域双季稻种植体系中早稻可用紫云英替代40%氮肥、20%钾肥,晚稻减施40%氮肥、20%钾肥,氮肥品种采用控释尿素或尿素均可,采用控释尿素有进一步提高早稻紫云英的替代比例和晚稻氮钾肥减施比例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云英 控释尿素 双季稻 产量 氮钾利用效率
下载PDF
控释尿素、稳定性尿素和配施菌剂尿素提高双季稻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效应比较 被引量:29
5
作者 王斌 万运帆 +4 位作者 郭晨 李玉娥 秦晓波 任涛 赵婧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104-1112,共9页
【目的】中国是最大的水稻生产和消费国,氮肥是保证水稻高产的关键,水稻种植中氮素利用率偏低一直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包膜、添加硝化抑制剂和菌剂等为其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手段。本文以新型尿素为研究对象,进行四季水稻的连续试验,从作物... 【目的】中国是最大的水稻生产和消费国,氮肥是保证水稻高产的关键,水稻种植中氮素利用率偏低一直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包膜、添加硝化抑制剂和菌剂等为其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手段。本文以新型尿素为研究对象,进行四季水稻的连续试验,从作物生长、产量构成和氮素利用方面做出综合评价,为其在水稻种植上的推广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2和2013年在湖北荆州(江汉平原代表站点),进行两年大田试验设置了五种氮肥处理:常规尿素(CK)、树脂包膜控释尿素(CRU)、碧晶尿素(NU)(含氯甲基吡啶)、硝化抑制剂DMPP(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DMPP)、有效微生物菌剂(EM),跟踪观测不同尿素对双季稻生长性状(株高、茎蘖数、穗数、叶绿素)、产量要素(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秸秆产量、籽粒产量)以及氮素利用率(吸收利用率、农学利用率、生理利用率)的影响,分析新型氮肥的增产效益及氮素利用率。【结果】新型氮肥能促进水稻植株的增高、叶绿素含量的提升,增加茎蘖数、成穗数和穗粒数,并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最终促进秸秆和籽粒产量的增长。CRU处理增产最为明显和稳定,早晚稻相比CK处理平均增产达18%(P<0.05),而DMPP、NU和EM处理早稻增产不明显,晚稻增产14%(P<0.05),晚稻增产效益优于早稻。新型氮肥能有效提高氮素吸收利用率,以CRU最高,两年平均氮素利用率为53%,NU次之(为47%),CK最低(仅为35%);随着菌剂不断施入,EM处理氮素利用率逐季增高,在2013年晚稻为55%,与CK达到极显著差异(P<0.01)。新型氮肥处理的农学利用率不同程度高于CK,其中CRU处理最高,在2013年达到差异极显著(P<0.01)。新型氮肥处理的生理利用率2012年均低于CK,2013年仅DMPP处理高于CK,但差异不显著。【结论】与普通尿素相比,控释尿素、稳定尿素和配施微生物菌剂均能促进植株生长、提高氮素利用率,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释尿素 硝化抑制剂 EM菌 双季稻 产量 氮素利用率
下载PDF
冬小麦–夏玉米与双季玉米种植模式产量及光温资源利用特征比较 被引量:27
6
作者 周宝元 王志敏 +2 位作者 岳阳 马玮 赵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393-1405,共13页
优化传统冬小麦-夏玉米模式并探索新型种植模式是挖掘黄淮海区周年高产潜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以冬小麦-夏玉米传统种植模式为对照(CK),建立了冬小麦–夏玉米优化种植模式(T1)和双季玉米模式(T2),于2009—2012年在河... 优化传统冬小麦-夏玉米模式并探索新型种植模式是挖掘黄淮海区周年高产潜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以冬小麦-夏玉米传统种植模式为对照(CK),建立了冬小麦–夏玉米优化种植模式(T1)和双季玉米模式(T2),于2009—2012年在河南新乡进行田间试验,对其周年资源分配、产量及资源利用效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1)T1模式通过播/收期调整,协调了两季的光、温资源分配比例(0.7∶1.0和1.4∶1.0);T2模式两季积温基本为均等分配,光照资源分配比例为1.5∶1.0。(2)资源分配的变化引起了产量的变化。与CK比,T1模式周年产量平均增幅为7.8%,其产量的增加主要来自于夏玉米季,T1模式夏玉米季平均叶面积指数(MLAI)、生物量和产量均显著高于CK,且冬小麦晚播并未造成减产。双季玉米(T2)是"双C4作物"的新型种植模式,其第1季的MLAI、生物量和产量均显著高于CK和T1,第2季(除MLAI外)显著低于CK和T1。T2与T1周年产量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CK,平均增幅为9.2%。另外,T2模式周年日产量显著高于CK和T1,平均增幅分别为53.9%和46.2%。(3)T2模式周年光、温生产效率及籽粒光能利用效率显著高于CK和T1,平均增幅分别为30.5%和23.3%,15.5%和9.7%,30.3%和23.0%。综上所述,T1和T2高产高效模式建立的核心均是充分利用C4作物玉米高物质生产能力的优势,二者的建立为黄淮海区周年产量潜力的挖掘及种植结构调整提供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夏玉米 双季玉米 产量 光温资源分配 光温资源利用效率
下载PDF
A meta-analysis of the yield of capsule endoscopy compared to double-balloon enteroscopy in patients with small bowel diseases 被引量:26
7
作者 Xiang Chen Zhi-Hua Ran Jin-Lu Tong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32期4372-4378,共7页
AIM:To compare the diagnostic yield of capsule endoscopy (CE) with that of double-balloon enteroscopy (DBE). METHODS:Pubmed,Embase,Elsevier ScienceDirect,the China Academic Journals Full-text Database,and Cochrane Con... AIM:To compare the diagnostic yield of capsule endoscopy (CE) with that of double-balloon enteroscopy (DBE). METHODS:Pubmed,Embase,Elsevier ScienceDirect,the China Academic Journals Full-text Database,and Cochrane Controlled Trials Register were searched for the trials comparing the yield of CE with that of DBE. Outcome measure was odds ratio (OR) of the yield. Fixed or random model method was used for data analysis. RESULTS:Eight studies (n = 277) which prospectively compared the yield of CE and DBE were collected. The results of meta-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between the yield of CE and DBE 170/277 vs 156/277,OR 1.21 (95% CI:0.64-2.29). Based on sub analysis,the yield of C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double-balloon enteroscopy without combination of oral and anal insertion approaches 137/219 vs 110/219,OR 1.67 (95% CI:1.14-2.44),P < 0.01),but not superior to the yield of DBE with combination of the two insertion approaches 26/48 vs 37/48,OR 0.33 (95% CI:0.05-2.21),P > 0.05). A focused meta-analysis of the fully published articles concerning obscure GI bleeding was also performed and showed similar results wherein the yield of C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DBE without combination of oral and anal insertion approaches 118/191 vs 96/191,fixed model:OR 1.61 (95% CI:1.07-2.43),P < 0.05) and the yield of CE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DBE by oral and anal combinatory approaches 11/24 vs 21/24,fixed model:OR 0.12 (95% CI:0.03-0.52),P < 0.01). CONCLUSION:With combination of oral and anal approaches,the yield of DBE might be at least as high asthat of CE. Decisions made regarding the initial approach should depend on patient's physical status,technology availability,patient's preferences,and potential for therapeutic endoscop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psule endoscopy double balloon enteroscopy yield META-ANALYSIS
下载PDF
施石灰和秸秆还田对双季稻产量和氮素吸收的互作效应 被引量:23
8
作者 廖萍 刘磊 +5 位作者 何宇轩 唐刚 张俊 曾勇军 吴自明 黄山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4-92,共9页
红壤稻田面临土壤酸化和肥力偏低的双重挑战。施石灰和秸秆还田分别是稻田土壤酸化改良和培肥的有效措施,但二者的互作效应尚不清楚。本研究连续4年(2015-2018年)在江西省开展施石灰和秸秆还田双因素田间定位试验,旨在探明施石灰和秸秆... 红壤稻田面临土壤酸化和肥力偏低的双重挑战。施石灰和秸秆还田分别是稻田土壤酸化改良和培肥的有效措施,但二者的互作效应尚不清楚。本研究连续4年(2015-2018年)在江西省开展施石灰和秸秆还田双因素田间定位试验,旨在探明施石灰和秸秆还田对红壤双季稻田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的互作效应。结果表明,施石灰和秸秆还田均显著提高了早、晚稻的产量和氮素吸收,且二者具显著的协同促进效应。秸秆还田下,施石灰使早稻产量和氮素吸收分别增加10.7%和15.5%;而在秸秆不还田下,增幅仅分别为4.4%和9.7%。秸秆还田下,石灰使晚稻产量和氮素吸收分别提高18.7%和24.6%;但在秸秆不还田下,增幅则分别为10.5%和5.7%。施石灰对早、晚稻产量和氮素吸收的促进效应随试验年限的增加而减弱。石灰对土壤pH值的提升效应随试验年限的延长显著降低。试验4年后,石灰对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均无显著影响;秸秆还田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而对全氮含量无显著影响。因此,秸秆还田配施石灰能够协同实现双季稻增产、土壤酸化改良与培肥。本研究表明在此酸性的红壤双季稻田上每4年左右施用一次石灰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酸化 秸秆还田 石灰 双季稻 产量 氮素吸收
下载PDF
五年定位试验钾肥用量对双季稻产量和施钾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21
9
作者 鲁艳红 廖育林 +3 位作者 聂军 谢坚 杨曾平 周兴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98-605,共8页
通过5年定位试验(2008 2012年),研究不同钾肥施用量对水稻产量、植株钾素含量、钾素积累量、钾肥利用率、土壤钾素含量、钾素平衡和钾肥经济效益的影响。试验施钾量(K2O)从低到高设K0(不施钾)、K1(早稻84kg/hm2、晚稻105 kg/hm2)、K2(早... 通过5年定位试验(2008 2012年),研究不同钾肥施用量对水稻产量、植株钾素含量、钾素积累量、钾肥利用率、土壤钾素含量、钾素平衡和钾肥经济效益的影响。试验施钾量(K2O)从低到高设K0(不施钾)、K1(早稻84kg/hm2、晚稻105 kg/hm2)、K2(早稻120 kg/hm2、晚稻150 kg/hm2)、K3(早稻156 kg/hm2、晚稻195 kg/hm2)和K4(早稻192 kg/hm2、晚稻240 kg/hm2)5个处理。5年的试验结果表明,施钾能显著提高早、晚稻产量,在一定施钾量范围内,水稻产量随施钾量的增加而增加;施钾能促进水稻植株对钾素的吸收和积累,尤其是稻草对钾素的吸收和积累;早、晚稻的钾肥农学效应均以K2处理最高(早稻3.12 kg/kg、晚稻3.70 kg/kg);钾肥利用率以K1处理最高(早稻41.2%、晚稻76.4%),并随施钾量提高而降低;不同施钾量对土壤钾素含量有明显影响,土壤速效钾、缓效钾和土壤全钾均随施钾量的增加而增加,且不同处理间土壤速效钾含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连续种植5年10季水稻后,K0、K1和K2处理的土壤钾素亏缺(K 127.1 kg/hm2、58.3 kg/hm2和10.8 kg/hm2),亏缺量随施钾量的增加而降低;K3和K4处理的土壤钾素盈余(48.0 kg/hm2和109.2 kg/hm2),盈余量随施钾量的增加而增加。在经济效益上,早、晚稻产投比均以K2处理最高(早稻1.04、晚稻1.27)。综合考虑施钾的增产效应、经济效益和土壤钾素养分平衡等因素,建议该双季稻区早稻施钾量在K2O 120 156 kg/hm2、晚稻施钾量在K2O 150195 kg/hm2范围内较为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钾肥用量 双季稻 产量 施钾效应 定位试验
下载PDF
施用生物炭对双季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21
10
作者 眭锋 廖萍 +2 位作者 黄山 曾勇军 石庆华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2062-2068,共7页
为探究施用生物炭对双季水稻产量、土壤性状和氮素吸收的影响,以常规稻‘中嘉早17’和杂交稻‘五优308’为试验材料,设置稻田配施20 t·hm-2生物炭和不施生物炭(CK)2个处理,研究施用生物炭对双季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 为探究施用生物炭对双季水稻产量、土壤性状和氮素吸收的影响,以常规稻‘中嘉早17’和杂交稻‘五优308’为试验材料,设置稻田配施20 t·hm-2生物炭和不施生物炭(CK)2个处理,研究施用生物炭对双季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施用生物炭对2015年早晚稻产量无显著影响,但会显著降低早晚稻的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施用生物炭显著增加了2016年早晚稻的产量,增产率分别为15.1%和13.5%。生物炭显著增加了2016年早稻的每穗粒数,但对晚稻的每穗粒数无显著影响。施用生物炭显著降低了2015年早晚稻的氮素吸收,但对2016年早晚稻的氮素吸收无显著影响。2年田间试验发现施用生物炭可以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速效钾含量和蔗糖酶活性,分别增加了41.8%、90.7%和14.3%,但对土壤脲酶、纤维素酶和蛋白酶活性均无显著影响。综上,施用生物炭对双季水稻的影响可能具有时间效应。本研究结果为南方双季稻区酸性土壤改良和培肥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双季稻 产量 氮素吸收
下载PDF
双砧木嫁接对温室黄瓜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9
11
作者 储昭胜 陈海丽 +1 位作者 吴震 刘明池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4-20,共7页
采用改善品质的京欣砧5号南瓜和提高抗逆性的云南黑籽南瓜为砧木,以津优35号为接穗,对单砧木嫁接、双砧木嫁接和自根黄瓜在日光温室条件下植株生长、肥水利用率、产量和品质等性状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嫁接均显著提高植株的株高、... 采用改善品质的京欣砧5号南瓜和提高抗逆性的云南黑籽南瓜为砧木,以津优35号为接穗,对单砧木嫁接、双砧木嫁接和自根黄瓜在日光温室条件下植株生长、肥水利用率、产量和品质等性状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嫁接均显著提高植株的株高、茎粗、叶片数、最大叶面积、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水分利用率和对N、P、K、Ca、Mg的吸收量显著高于自根对照;双砧处理的单株产量、瓜数和单果质量均显著高于京欣砧和自根对照,缓和了单砧木嫁接增加果柄长的趋势;双砧木嫁接显著提高果实可溶性糖含量,且果实VC含量和糖酸比高于黑籽南瓜砧和自根对照;嫁接处理对第1雌花节位、根系活力、果实横径、果实纵径、果形指数、果实含水量等性状没有显著影响。双砧处理综合了京欣砧5号和黑籽南瓜两个单砧处理的优良特性,促进了对肥水的吸收,提高植株的生长势,既高产又优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瓜 嫁接 双砧木 水肥利用率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有机肥和无机肥配施对双季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19
12
作者 向秀媛 刘强 +3 位作者 荣湘民 谢桂先 彭建伟 黄伟明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2-77,共6页
为了研究洞庭湖区双季稻田不同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双季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设置不施肥处理(WF)、不施氮处理(WN)、纯化肥处理(CF)、猪粪代替20%化肥氮肥处理(ZF)、猪粪堆肥代替20%化肥氮肥处理(DF)、沼渣沼液代替20%化肥氮肥处理(... 为了研究洞庭湖区双季稻田不同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双季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设置不施肥处理(WF)、不施氮处理(WN)、纯化肥处理(CF)、猪粪代替20%化肥氮肥处理(ZF)、猪粪堆肥代替20%化肥氮肥处理(DF)、沼渣沼液代替20%化肥氮肥处理(ZYF),在湖南洞庭湖区进行大田试验。结果表明:①有机、无机肥配施较单施化肥可有效提高水稻的株高、有效穗数,结实率和千粒质量,从而提高水稻的子粒产量;②4个施氮处理(CF、ZF、DF、ZYF)与不施氮处理(WN)和不施肥处理(WF)的全年双季稻产量差异极显著,4个施氮处理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处理CF、ZF、DF、ZYF比处理WN分别增产53.03%、48.35%、55.65%、48.49%,其中,处理DF的产量和增产率最高,年产量达14 039.80 kg/hm2,处理CF的次之,达13 803.43 kg/hm2;③年平均氮肥利用率以处理DF的最高,达20.23 g/kg,较处理CF、ZF、ZYF分别提高了11.46%、12.64%和14.04%。有机、无机肥配施能有效提高双季稻的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其中以处理DF的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 有机肥 无机肥 产量 氮肥利用率
下载PDF
Substitution of chemical fertilizer by Chinese milk vetch improves the sustainability of yield and accumulation of soil organic carbon in a double-rice cropping system 被引量:17
13
作者 ZHOU Xing LU Yan-hong +5 位作者 LIAO Yu-lin ZHU Qi-dong CHENG Hui-dan NIE Xin CAO Wei-dong NIE Jun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10期2381-2392,共12页
The double-rice cropping system is a very important intensive cropping system for food security in China. There have been few studies of the sustainability of yield and accumulation of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in the... The double-rice cropping system is a very important intensive cropping system for food security in China. There have been few studies of the sustainability of yield and accumulation of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in the double-rice cropping system following a partial substitution of chemical fertilizer by Chinese milk vetch (Mv). We conducted a 10-year (2008–2017) field experiment in Nan County, South-Central China, to examine the double-rice productivity and SOC accumulation in a paddy soil in response to different fertilization levels and Mv application (22.5 Mg ha^–1). Fertilizer and Mv were applied both individually and in combination (sole chemical fertilizers, Mv plus 100, 80, 60, 40, and 0% of the recommended dose of chemical fertilizers, labeled as F100, MF100, MF80, MF60, MF40, and MF0, respectively). It was found that the grain yields of double-rice crop in treatments receiving Mv were reduced when the dose of chemical fertilizer was reduced, while the change in SOC stock displayed a double peak curve. The MF100 produced the highest double-rice yield and SOC stock, with the value higher by 13.5 and 26.8% than that in the F100. However, the grain yields increased in the MF80 (by 8.4% compared to the F100), while the SOC stock only increased by 8.4%. Analogous to the change of grain yield, the sustainable yield index (SYI) of double rice were improved significantly in the MF100 and MF80 compared to the F100, while there was a slight increase in the MF60 and MF40. After a certain amount of Mv input (22.5 Mg ha^–1), the carbon sequestration rate was affected by the nutrient input due to the stimulation of microbial biomass. Compared with the MF0, the MF100 and MF40 resulted in a dramatically higher carbon sequestration rate (with the value higher by 71.6 and 70.1%), whereas the MF80 induced a lower carbon sequestration rate with the value lower by 70.1% compared to the MF0. Based on the above results we suggested that Mv could partially replace chemical fertilizers (e.g., 40–60%) to improve or mainta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ESE MILK VETCH fertilizer application levels rice yield soil organic carbon double-rice cropping system
下载PDF
生物炭和石灰对酸性稻田水稻产量、土壤性状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被引量:18
14
作者 廖萍 汤军 +3 位作者 曾勇军 吴自明 石庆华 黄山 《中国稻米》 2019年第1期44-48,共5页
通过两年的田间试验,探讨了两种酸化土壤改良剂(生物炭和石灰)对双季水稻产量、土壤性状和水稻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生物炭处理降低了2015年早、晚稻产量,但在2016年却增加了早、晚稻产量;在2015年和2016年试验中,石灰... 通过两年的田间试验,探讨了两种酸化土壤改良剂(生物炭和石灰)对双季水稻产量、土壤性状和水稻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生物炭处理降低了2015年早、晚稻产量,但在2016年却增加了早、晚稻产量;在2015年和2016年试验中,石灰处理均增加了早、晚稻产量。除2015年早季,其他季别产量差异均达显著水平。试验结束后检测发现,生物炭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pH值和有机质含量,石灰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pH值和碱解氮含量。生物炭处理显著降低了2015年粮食产值和净收益,但显著增加2016年粮食产值和净收益;石灰处理显著增加了2年粮食产值和净收益。与生物炭处理相比,2016年石灰处理粮食产值和净收益分别提高2.9%和6.7%。因此,选用石灰作为稻田土壤酸化改良剂对提高南方双季稻区水稻产量、改良土壤酸化和增加农民收入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石灰 双季稻 产量 土壤性状 经济效益
下载PDF
冬季作物种植对双季稻根系酶活性及形态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16
15
作者 于天一 逄焕成 +6 位作者 任天志 李玉义 唐海明 杨光立 肖小平 汤文光 陈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4期7894-7904,共11页
基于湖南长沙7a定位试验,以冬闲为对照,研究了冬种马铃薯、紫云英及油菜为前茬作物对早、晚稻根系酶活性、形态指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冬闲相比,冬种作物后早、晚稻根系丙二醛(MDA)含量增加,但其根系的活性氧清除能力更强(SOD、... 基于湖南长沙7a定位试验,以冬闲为对照,研究了冬种马铃薯、紫云英及油菜为前茬作物对早、晚稻根系酶活性、形态指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冬闲相比,冬种作物后早、晚稻根系丙二醛(MDA)含量增加,但其根系的活性氧清除能力更强(SOD、POD和CAT活性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膜脂过氧化作用带来的伤害;冬种不同作物对早晚稻根系形态的影响表现不一。冬种马铃薯和紫云英处理在早稻生育后期的根系优势明显,并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晚稻根系生长,双季稻总产量较对照分别增加6.29%和7.76%,而冬种油菜抑制了晚稻根系生长,导致晚稻产量及双季稻总产分别降低6.31%和1.96%;相关性分析表明,灌浆期较高的根长、根数、根体积和根表面积是冬种作物改善双季稻产量的主要原因。综合来看,冬种马铃薯和紫云英对于促进双季稻根系生长,提高稻谷产量具有重要作用,而冬种油菜则不利于提高双季稻的稻谷生产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作物 双季稻 根系酶活性 根系形态 产量
下载PDF
Effects of long-term fertilization with different substitution ratios of organic fertilizer on paddy soil 被引量:15
16
作者 Weifeng SONG Aiping SHU +9 位作者 Jiai LIU Wenchong SHI Mingcong LI Wenxue ZHANG Zuzhang LI Guangrong LIU Fusheng YUAN Shuxin ZHANG Zengbing LIU Zheng GAO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4期637-648,共12页
In recent years,the abuse of chemical fertilizers has caused numerous environmental problems,such as soil acidification and compaction.Replacing chemical fertilizers with organic fertilizers can effectively alleviate ... In recent years,the abuse of chemical fertilizers has caused numerous environmental problems,such as soil acidification and compaction.Replacing chemical fertilizers with organic fertilizers can effectively alleviate these problems.However,the effects of alternative organic fertilizers remain unclear.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organic fertilizer substitution on rice yield and paddy soil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and bacterial community structure,we conducted a 5-year experiment using different proportions of organic fertilizer substitution in a double-cropping rice field in Jiangxi,China.Our results showed that replacing chemical fertilizers with organic fertilizers can reduce soil acidification,increase soil organic matter content,nutrient contents,and enzyme activities,improve soil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and microbial community,and enhance soil metabolism.Appropriate organic substitution also had positive effects on rice production.These findings enhance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alternative organic fertilization methods and have important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promotion of the use of organic fertilizers in the fu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cterial community double-cropping rice organic matter rice yield soil acidification soil property
原文传递
长壁工作面巷顶沿空掘巷围岩应力分析 被引量:15
17
作者 王朋飞 冯国瑞 +2 位作者 赵景礼 Yoginder P.Chugh 王志强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3395-3405,共11页
镇城底矿工作面的回采巷道一条沿顶板掘进,一条沿底板掘进,相邻两工作面在端头搭接,沿底板掘进的巷道形成巷顶沿空掘巷。通过理论分析、相似模拟、数值模拟及现场实测对巷顶沿空掘巷围岩结构及应力环境进行了研究。得到如下结论:该巷道... 镇城底矿工作面的回采巷道一条沿顶板掘进,一条沿底板掘进,相邻两工作面在端头搭接,沿底板掘进的巷道形成巷顶沿空掘巷。通过理论分析、相似模拟、数值模拟及现场实测对巷顶沿空掘巷围岩结构及应力环境进行了研究。得到如下结论:该巷道不受超前和固定支承压力影响,大结构下方的矸石垫层可起到能量和应力耗散的作用,避免了动载和冲击影响,应力低且稳定;岩层移动形成的垮落角对采空区应力大小和分布(尤其采空区边缘)有重要影响;垮落角越小,采空区应力越小,该巷道围岩应力越小,采空区恢复至原岩应力的距离越大;垮落角对岩体塑性区发育方向起控制和导向作用;该巷道围岩应力大幅低于原岩应力,卸压程度大;实测该巷道竖向和横向位移均比非沿空巷道小,即顶底板和两帮应力环境均得到改善。研究对维护具有冲击倾向的高应力巷道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层位 沿空掘巷 双屈服 采空区 冲击倾向 高应力
下载PDF
长期秸秆还田下有机无机配施及微量元素和缓释肥的施用对双季稻产量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14
18
作者 李桂花 张雪凌 +1 位作者 周吉祥 张建峰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49-155,共7页
长期秸秆还田背景下,集成几种养分高效利用施肥模式,研究其对红壤水稻产量、吸氮量和土壤地力的影响,为红壤区养分持续高效利用和水稻增产提供依据。2013~2016年在江西省宜春市高安县渡埠农场布置田间定位试验,集成有机替代无机,添加微... 长期秸秆还田背景下,集成几种养分高效利用施肥模式,研究其对红壤水稻产量、吸氮量和土壤地力的影响,为红壤区养分持续高效利用和水稻增产提供依据。2013~2016年在江西省宜春市高安县渡埠农场布置田间定位试验,集成有机替代无机,添加微量元素Si、Zn、S,缓释肥替代化肥,减氮20%等养分高效利用施肥模式。研究不同施肥模式对产量与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只施尿素相比,8季有机替代,添加微量元素Si、Zn、S,缓释肥替代,都没有显著增加产量;有机肥处理地上部吸氮量相对更高(P<0.05);减氮20%降低产量,但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地上部吸氮量下降显著(P<0.05)。不同年份早、晚稻产量波动较大;早稻与晚稻相比,产量有高有低。早、晚稻的农学效率分别为20.6~24.8 kg/kg及14.5~18.4 kg/kg;早、晚稻的氮肥表观利用率分别为31.6%~40.0%及26.0%~35.4%。缓释肥表观利用率最高,但与化肥相比没有达到显著差异(P=0.07)。4年结束后,不同施肥处理耕层(0~20 cm)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差异显著(P<0.05),土壤有机质、全氮、pH及微生物量碳氮都没有显著差异。长期秸秆还田红壤稻田,通过8季20%有机替代,添加Si、Zn、S微量元素及缓释肥施用等增产增效模式都没有显著增加双季稻产量、土壤有机质和全氮,说明长期秸秆还田对产量和地力影响很大,在此基础上增加有机肥具有增产趋势,但需更长时间达到显著水平;同时,秸秆加有机肥可以满足水稻对微量元素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 产量 肥料利用率 微量元素Si、Zn、S 有机无机配施 缓释肥
下载PDF
桥接系统混棒与双棒结构治疗股骨及胫骨骨折的生物力学特点 被引量:13
19
作者 汪亮 黄朝朝 +3 位作者 于娇娜 顾卫东 王忍 钱志艺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88-892,共5页
背景:桥接系统双棒结构为偏心固定,术后可能导致纵向上固定减弱及横向上抗扭转降低。目的:比较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混棒与双棒结构治疗股骨及胫骨骨折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以40根短聚甲醛材料配对模拟人体长骨骨干模型20个,其中10个... 背景:桥接系统双棒结构为偏心固定,术后可能导致纵向上固定减弱及横向上抗扭转降低。目的:比较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混棒与双棒结构治疗股骨及胫骨骨折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以40根短聚甲醛材料配对模拟人体长骨骨干模型20个,其中10个以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混棒结构固定(混棒结构组),另10个以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双棒结构固定(双棒结构组),对2组分别进行轴向压缩实验和径向扭转实验(每种实验各选择每组5个模型),观察2组的轴向压缩力与位移情况,以及横向扭转力与角度变化,记录各组曲线出现折点或趋于水平状态时的载荷即最大载荷,并计算屈服载荷。结果与结论:①当轴向压缩屈服载荷≤2 000 N、产生相同位移时,混棒结构组所需轴向压缩屈服载荷大于双棒结构组;当轴向压缩屈服载荷>2000N、产生相同位移时,双棒结构组所需轴向压缩屈服载荷大于混棒结构组,并且双棒结构组最大轴向压缩屈服载荷大于混棒结构组[(2420.60±5.67),(2721.40±5.80)N,t=-82.885,P=0];②当径向扭转屈服载荷≤50 N·m、产生相同角度时,混棒结构组所需的扭矩小于双棒结构组;当径向扭转屈服载荷>50 N·m、产生相同角度时,混棒结构组所需扭矩大于双棒结构组,并且混棒结构组最大径向扭转屈服载荷大于双棒结构组[(101.85±2.97),(85.41±2.82)N·m,t=8.985,P=0];③结果说明,桥接系统混棒与双棒结构纵向上均可坚强固定骨折,但混棒结构固定骨折更稳定、牢靠,更容易促使骨折愈合;混棒结构横向上固定骨折后,骨折端容易产生微动,符合弹性固定,并且最大抗扭转力及抗疲劳性能优于双棒结构,可防止因横向不稳定造成的桥接系统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 双棒结构 混棒结构 生物力学 股骨与胫骨骨折 屈服载荷 轴向压缩
下载PDF
冬种紫云英与稻草还田对双季水稻产量和土壤性状的互作效应 被引量:12
20
作者 黄山 汤军 +3 位作者 廖萍 曾勇军 石庆华 潘晓华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15-222,共8页
通过2年田间试验,旨在明确冬种紫云英和稻草还田对双季水稻产量和土壤性状的互作效应。结果表明:稻草还田和冬种紫云英对2013年早晚稻产量均无显著影响,二者亦无显著的互作效应。稻草还田对2014年早晚稻产量无显著影响。稻草还田和冬种... 通过2年田间试验,旨在明确冬种紫云英和稻草还田对双季水稻产量和土壤性状的互作效应。结果表明:稻草还田和冬种紫云英对2013年早晚稻产量均无显著影响,二者亦无显著的互作效应。稻草还田对2014年早晚稻产量无显著影响。稻草还田和冬种紫云英对2014年早稻产量的互作效应接近达到显著水平(P=0.090)。冬种紫云英显著提高了2014年早稻的产量和生物量,但是对晚稻影响不显著。冬种紫云英显著增加了2014年早稻的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对2014年晚稻有效穗数的影响接近达到显著水平(P=0.055)。试验进行2年后,冬种紫云英显著降低了土壤容重,提高了土壤总孔隙度。稻草还田显著提高了土壤pH,而冬种紫云英降低了稻草还田对土壤pH的提升效应。冬种紫云英和稻草还田对土壤有机碳、总氮和碱解氮含量均无显著影响。稻草还田显著增加了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提高了土壤纤维素酶、蔗糖酶、蛋白酶和酸性磷酸酶的活性,但冬种紫云英无显著影响。冬种紫云英和稻草还田对土壤速效磷含量和纤维素酶活性具有显著的协同促进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云英 稻草 双季稻 产量 土壤性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