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6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econd-look arthroscopic evaluation of the articular cartilage after primary single-bundle and double-bundle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s 被引量:12
1
作者 WANG Hai-jun AO Ying-fang CHEN Lian-xu GONG Xi WANG Yong-jian MA Yong LEUNG Kevin Kar Ming YU Jia-kuo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21期3551-3555,共5页
Background Several reports have shown the progression of articular cartilage degeneration after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 reconstruction. No report has been published about the cartilage comparing changes aft... Background Several reports have shown the progression of articular cartilage degeneration after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 reconstruction. No report has been published about the cartilage comparing changes after single-bundle (SB) and double-bundle (DI3) ACL reconstruction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articular cartilage changes after SB and DB ACL reconstructions by second-look arthroscopy. Methods Ninety-nine patients who received arthroscopic ACL reconstruction were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 at an average of 14 months after reconstruction, 58 patients underwent SB ACL reconstruction and 41 patients underwent DB ACL reconstruction. Hamstring tendon autografts were used in all patients. Second-look arthroscopy was done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tibial staple fixation removal at least one year after the initial ACL reconstruction. Arthroscopic evaluation and grading of the articular cartilage degeneration for all patients were performed at the initial ACL reconstruction, and at the second-look arthroscopy. Results The average cartilage degeneration at the patellofemoral joint (PFJ) was found significantly worsened after both SB and DB ACL reconstructions. This worsening were not seen at medial tibiofemoral joint (TFJ) and lateral TFJ. Grade II cartilage damage was the most common. At second-look arthroscopy, the average patellar cartilage degeneration was 1.14±0.14 (at first look 0.52±0.11) for the SB group, and 1.22±0.15 (at first look 0.56±0.12) for the DB group. The average trochlear cartilage degeneration was 1.05±0.16 (at fist look 0.10±0.06) and 0.66±0.17 (at fist look 0.17±0.09), respectively. The average patellar cartilage degeneration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both groups. However, the average trochlea cartilage degeneration in DB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in SB group. Conclusions Patellofemoral cartilage degeneration continued to aggravate after ACL reconstruction. DB ACL reconstruction could significantly decrease the 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single bundle double bundle patellofemoral joint cartilage second-look arthroscopy
原文传递
关节镜下双束解剖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中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10
2
作者 周钢 林坚平 +4 位作者 王广积 方业汉 黄晖 熊小龙 沈宁江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80-84,共5页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双束解剖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中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至2014年7月期间收治的78例ACL断裂患者资料。男60例,女18例;年龄为19~56岁,平均26.8岁。受伤至手术时间为l周至23个月,平均5.8个月。所...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双束解剖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中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至2014年7月期间收治的78例ACL断裂患者资料。男60例,女18例;年龄为19~56岁,平均26.8岁。受伤至手术时间为l周至23个月,平均5.8个月。所有患者术前Lachman试验和轴移试验均为阳性,KT-1000检查显示双侧膝关节前向松弛度差值平均为(8.29±1.81)mm。所有患者均采用关节镜下自体胭绳肌腱双束解剖重建ACL。末次随访时按照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标准和Lysholm膝关节评分标准评定疗效。结果78例患者术后获25~56个月(平均34.6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78例患者的IKDC评分平均为(92.9±2.8)分,Lysholm膝关节评分平均为(94.2±3.4)分,均较术前[(42.6±9.5)、(44.4±8.5)分1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73例(93.6%)患者Lachman试验呈阴性,69例(88.5%)患者轴移试验呈阴性。KT-1000检查显示双侧膝关节前向松弛度差值平均为(1.47±0.68)mm,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9例患者末次随访时行磁共振成像检查:所重建前内束和后外束连续。结论关节镜下双束解剖重建ACL能够有效地重建膝关节的稳定性,中期临床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前交叉韧带 关节镜检查 解剖重建 双束
原文传递
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300例临床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李皓 王大平 +4 位作者 陆伟 欧阳侃 朱伟民 柳海峰 彭亮权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2年第8期40-42,共3页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采用自体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短期临床效果。方法对300例陈旧性ACL断裂患者在关节镜下重建ACL,均采用自体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利用RigidFix/Endobutton和Intrafix/可吸收挤压钉+门形钉系统对移植...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采用自体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短期临床效果。方法对300例陈旧性ACL断裂患者在关节镜下重建ACL,均采用自体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利用RigidFix/Endobutton和Intrafix/可吸收挤压钉+门形钉系统对移植物进行固定。按照Lysholm和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KDC)膝关节评分标准进行主观评估;按照Lachman试验、PST试验和KNEELAX3检查进行客观评估。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随访10~48个月,平均24个月;Lysholm评分:术前评分平均(50.2±6.4)分,术后最终评分平均(93.3±3.5)分,术前术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KDC评分总体优良率为90.00%;KNEELAX3测量结果:术前差别为5~15mm,平均(9.85±1.4)mm,术后最终测量为0~5mm,平均(1.46±1.3)m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关节镜下采用自体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重建ACL是一种恢复膝关节稳定性的可靠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 前交叉韧带 修复外科手术 双束 单束
原文传递
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疗效观察 被引量:4
4
作者 马亮 袁文泽 +1 位作者 许永涛 佘远举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CAS 2021年第2期27-30,共4页
目的探讨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北省荆州市中心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通过关节镜辅助下内侧髌股韧带双束重建治疗的29例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19例,年龄14.0~29.5... 目的探讨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北省荆州市中心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通过关节镜辅助下内侧髌股韧带双束重建治疗的29例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19例,年龄14.0~29.5岁,平均19.4岁。测量TT-TG距离、髌骨倾斜角,计算Caton指数。术前、术后通过Kujala、Lysholm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术前TT-TG距离均小于20 mm、髌骨倾斜角小于20°,Caton指数0.9~1.1。所有患者术后均未见脱位复发,术前术后Kujala评分分别为(51.32±5.52)分、(82.45±3.38)分;术前、术后Lysholm评分分别为(53.25±5.85)分、(89.65±4.75)分;术前、术后髌骨倾斜角为13.15°±1.67°,6.94°±1.4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辅助下内侧髌股韧带双束重建治疗无严重骨性异常的复发性髌骨脱位,操作简单,疗效确切,并发症少,近期随访无复发,可以显著提高膝关节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侧髌股韧带 关节镜 双束 髌骨脱位 复发性
下载PDF
前交叉韧带原位双束重建技术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陆伟 王大平 肖德明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CAS 2013年第1期12-16,共5页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个性化原位解剖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技术与结果。方法该技术包括3部分内容,首先在术前进行膝关节三维CT与MRI扫描了解患者韧带足迹与排列特点,其次在术中对髁间窝和ACL在股骨与胫骨的足迹进行测量,以明确可以进行双...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个性化原位解剖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技术与结果。方法该技术包括3部分内容,首先在术前进行膝关节三维CT与MRI扫描了解患者韧带足迹与排列特点,其次在术中对髁间窝和ACL在股骨与胫骨的足迹进行测量,以明确可以进行双束重建。最后,根据患者的体质情况进行个性化康复训练。手术前后采用KT2000、Lysholm评分、IKDC评分、拉赫曼与轴移试验进行手术效果评估。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选择82例患者,男52例,女30例,评均年龄25.2岁。根据术前CT与MRI评估发现,股骨外侧髁3种形态:四边形、中间形、三角形3种,其中四边形髁最适合进行双束重建,三角形髁需要术中仔细测量;股骨与胫骨的ACL足迹均有2种排列:直行与斜行,术中可据此进行骨道钻制。本组术中将ACL足迹长度大于14mm,且髁间窝宽度大于12mm的患者入选进行双束重建。手术前后,ACL足迹测量结果完全相符者65例,髁间窝宽度相符者71例。82例均进行个性化双束重建。术后平均随访时间15个月。术后三维CT显示骨道与术前设计相符,Lysholm评分由(49.3±9.2)分到(93.7±8.0)分,IKDC正常者77例,占94%。77例显示前后与旋转稳定均良好,4例双侧KT200检查显示3~4mm前向松弛,但轴移阴性。1例失败需进行翻修。所有病例均对疗效满意。结论术前对股骨外髁形态、ACL股骨与胫骨足迹特点的判断对手术的设计至关重要,但手术中对髁间窝、ACL股骨与胫骨足迹的测量更具决定意义。采用个性化解剖位双束重建能较好地恢复患者膝关节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 个性化 前交叉韧带 原位 解剖 重建
原文传递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using a double bundle hamstring autograft configuration in patients under 30 years 被引量:2
6
作者 Christopher Reece Lim Tamalee Henson +1 位作者 Jay Ebert Peter Annear 《World Journal of Orthopedics》 2019年第12期446-453,共8页
BACKGROUND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ACLR)has a high incidence of re-tear in younger patients.Despite comparable functional outcomes,the incidence of retear using single and double bundle ACLR methods ... BACKGROUND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ACLR)has a high incidence of re-tear in younger patients.Despite comparable functional outcomes,the incidence of retear using single and double bundle ACLR methods has not been well reported.AIM To hypothesize that double bundle hamstring ACLR has a lower graft rupture rate compared with single bundle hamstring ACLR grafts in young patients.METHODS One hundred and twelve patients<30 years of age at the time of primary double bundle ACLR were eligible for study participation.91(81.3%)could be contacted,with a mean age of 20.4 years(range 13-29)and mean post-operative follow-up time of 59 mo(range 25-107).Telephone questionnaires evaluated the incidence(and timing)of subsequent re-tear and contralateral ACL tear,further surgeries,incidence and time to return to sport,and patient satisfaction.RESULTS Of the 91 patients,there were 6(6.6%,95%CI:1.4-11.7)ACL graft re-ruptures,with a mean time to re-rupture of 28 mo(range 12-84).Fourteen patients(15.4%)experienced a contralateral ACL rupture and 14 patients(15.4%)required further surgery to their ipsilateral knee.fifty patients(54.9%)returned to pre-injury level of sport.Of those<20 years(n=45),4 patients(8.9%,95%CI:0.4-17.3)experienced a re-rupture,with mean time to re-injury 15 mo(range 12-24).Comparative analysis with existing literature and revealed a non-significant Chisquared statistic of 2.348(P=0.125).CONCLUSION A trend existed toward lower graft rupture rates in young patients undergoing double bundle ACLR utilizing a hamstring autograft,compared with rates reported after single bundle ACL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Re-rupture double bundle Young KNEE function Clinical outcomes
下载PDF
前交叉韧带股骨后外束足迹解剖变异与双束重建骨道定位的对策 被引量:3
7
作者 陆伟 王大平 +5 位作者 欧阳侃 柳海峰 朱伟民 彭亮权 李皓 冯文哲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4-29,共6页
目的:研究前交叉韧带(ACL)股骨侧后外侧束(PLB)在股骨足迹的解剖变异范围、参考标记和关节镜下定位方法。方法:采用30侧人膝关节标本,解剖ACL的PLB在股骨髁间窝外侧壁(Lateral Intercondylar Wall,LIW)的足迹。观察髁间窝外侧壁的形态... 目的:研究前交叉韧带(ACL)股骨侧后外侧束(PLB)在股骨足迹的解剖变异范围、参考标记和关节镜下定位方法。方法:采用30侧人膝关节标本,解剖ACL的PLB在股骨髁间窝外侧壁(Lateral Intercondylar Wall,LIW)的足迹。观察髁间窝外侧壁的形态、住院医师脊(Resident Ridge)与ACL足迹关系、测量ACL长轴与股骨干夹角(AA)、PLB中心距离髁间窝外侧壁下缘软骨的垂直高度(PD)。采用数字影像学方法对足迹进行图像分析。结果:(1)住院医师脊为ACL足迹的上界(屈膝90°),紧靠住院医师脊下方为ACL纤维最集中的部位。(2)AA=18.7±15.25°,范围在-18°与56°之间;PD=7.02±1.47mm,范围在11 mm与3.75 mm之间,二者组数据离散程度均较大。(3)髁间窝外侧壁有2种类型,梯形8侧,三角形22侧,两种髁ACL的AA、PD均有明显差异(P=0.00)。结论:(1)AA、PD因人而异,数值差异较大,必须在术中测量进行个体化PLB定位。(2)虽然由于个体化的解剖变异,关节镜下难以采用通用的指引,但新鲜损伤,可根据明确的残端足迹术中定位;陈旧损伤住院医师脊可见时,PLB中心位置可参考在住院医师脊下方、前内束骨道前方予以定位;另外,3D-CT显示的髁间窝外侧壁形态也可以作为参考,梯形者PLB中心点较高、AA角较平,三角形者PLB中心点较低、AA角较倾斜。(3)如陈旧损伤住院医师脊无法辨认,难以明确PLB高度和AA角,建议进行双束个体化原位解剖重建时需谨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 后外束 足迹 变异 解剖重建 住院医师脊
下载PDF
前交叉韧带股骨止点的放射学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陈临新 王健全 刘平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16-419,442,共5页
目的:通过分析前交叉韧带(ACL)股骨止点的X线影像学位置与特点,为ACL双束重建时股骨骨道定位及术后评估提供依据。方法:30例成人膝关节标本,屈膝60°,根据纤维张力的不同将ACL分成前内束(anteromedial band,AMB)和后外束(pos... 目的:通过分析前交叉韧带(ACL)股骨止点的X线影像学位置与特点,为ACL双束重建时股骨骨道定位及术后评估提供依据。方法:30例成人膝关节标本,屈膝60°,根据纤维张力的不同将ACL分成前内束(anteromedial band,AMB)和后外束(posterolateral band,PLB),将两束自股骨止点切除,用金属丝标记ACL股骨止点边缘及两束交界线,用金属钉标记两束股骨止点中心点;同时标记模拟ACL重建术AMB股骨骨道的中心点。测量膝关节髁间窝位X线片及侧位片中的上述标记位置。结果:在髁间窝位X线平片上:AMB股骨止点范围是9∶55±16.52′~11∶20±4.50′(右膝),0∶42±6.12′~2∶08±14.50′(左膝),其中心点位于10∶18±12′(右膝),1∶40±10′(左膝);PLB股骨止点的范围是8∶55±7.17′~10∶23±21.17′(右膝),1∶38±17.5′~2∶08±5.70′(左膝),其中心点位于9∶30±16.32′(右膝),2∶32±14.12′(左膝);模拟ACL重建中AMB股骨骨道中心点位置是10∶55±5′(右膝),1∶03±8′(左膝);AMB、PLB股骨止点分界线的位置在9∶55±16.52′~10∶23±21.17′(右膝),1∶38±17.15′~2∶08±14.50′(左膝)。在侧位X线平片上:AMB股骨止点范围在股骨外髁长度的7.23±4.09%~38.66±8.06%,股骨外髁高度的3.99±4.48%~41.38±10.44%,其中心点位于股骨外髁长度的22.0±4.43%、高度的27.1±8.08%;PLB股骨止点范围在股骨外髁长度的13.05±6.37%~46.22±12.88%,股骨外髁高度的38.32±22.37%~65.41±14.25%,其中心点位于股骨外髁长度的32.7±6.20%、高度的51.2±9.65%;模拟ACL重建中AMB股骨骨道中心点位置为股骨外髁长度的16.0±6.57%、高度的14.97±6.36%。结论:AMB股骨等长重建点与AMB止点解剖中心点不重合。ACL股骨止点X线影像学研究可以为ACL双束重建术中的股骨骨道定位及术后骨道位置评估提供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 止点 双束 放射学
下载PDF
经胫骨隧道前交叉韧带双束八股解剖重建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陆叶 蒋仕林 袁锋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2年第3期380-387,共8页
目的 观察关节镜下采用自体腘绳肌腱经胫骨隧道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双束八股解剖重建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访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运动医学科2018年12月—2020年1月收治的103例ACL断裂患者资料,其中男78... 目的 观察关节镜下采用自体腘绳肌腱经胫骨隧道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双束八股解剖重建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访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运动医学科2018年12月—2020年1月收治的103例ACL断裂患者资料,其中男78例,女25例,年龄18~45岁,平均(26.8±5.86)岁;左侧47例,右侧56例,均采用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腱经胫骨隧道打股骨骨隧道,ACL双束八股解剖重建。按照Lysholm评分、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KDC)膝关节评分、Tegner膝关节评分标准和膝关节自我效能量表K-SES评价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随访12~42个月,平均(24±8.18)个月;手术前、末次随访评分比较,Lysholm评分分别为(48.41±4.44)分和(95.34±1.91)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IKDC评分分别为(44.05±4.36)分和(95.66±1.89)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Tegner评分分别为(2.84±0.95)分和(6.15±0.89)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膝关节自我效能量表K-SES量表(3.10±0.83)分和(7.12±1.10)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末次随访103例患者前抽屉试验阴性,轴移试验阴性。98例(95.1%)Lachman试验阴性,5例(4.9%)Lachman试验1°阳性。结论 关节镜下采用自体腘绳肌腱经胫骨隧道双束八股解剖重建前交叉韧带是一种恢复膝关节稳定性,恢复伤前活动水平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 解剖重建 双束 八股
下载PDF
双束股薄肌重建距腓前韧带治疗踝关节不稳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知玻 李凭跃 +5 位作者 张涛 柯晋 陈加荣 沈洪园 陈旭琼 刘永刚 《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 2020年第2期94-98,共5页
目的探讨双束股薄肌重建距腓前韧带治疗踝关节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21例踝关节不稳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采用双束股薄肌重建距腓前韧带。根据美国骨科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评... 目的探讨双束股薄肌重建距腓前韧带治疗踝关节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21例踝关节不稳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采用双束股薄肌重建距腓前韧带。根据美国骨科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评估患者手术前后踝关节功能,运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观察术后疼痛症状改善情况。结果2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4.0±1.5)个月(12~18个月)。患者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AOFAS评分、VAS评分均优于术前,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无伤口感染、韧带再次断裂、踝关节不稳复发或二次手术病例。1例患者术后3个月踝关节活动稍受限,1例术后6个月仍有踝关节疼痛,后期均恢复正常。结论应用双束股薄肌重建距腓前韧带是治疗踝关节不稳较好的术式选择,短期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损伤 关节不稳定性 距腓前韧带 股薄肌 双束 解剖重建
下载PDF
双分裂线路自动开闭锁带电作业保护绳的研制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林 李荣德 +5 位作者 朱宗勇 张鑫 王峰 刘晓敏 马鹏程 姬广文 《国网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第5期19-21,30,共4页
后备保护是输电线路进行绝缘子更换作业时二次保护必不可少的安全工具,尤其是带电作业过程中拆除后备保护装置需要作业人员手动拆除保护闭锁,导致操作时间长,增加了安全隐患。针对上述问题,研究了一种能够自动打开闭锁舌的输电双分裂线... 后备保护是输电线路进行绝缘子更换作业时二次保护必不可少的安全工具,尤其是带电作业过程中拆除后备保护装置需要作业人员手动拆除保护闭锁,导致操作时间长,增加了安全隐患。针对上述问题,研究了一种能够自动打开闭锁舌的输电双分裂线路自动开闭锁带电作业保护绳。通过现场试验证明了所研制的工具解除后备保护时实现自动打开闭锁舌,减少了操作时间,简化了操作程序、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分裂 带电作业 后备保护
下载PDF
采用股四头肌腱带髌骨骨块胫骨双隧道重建后交叉韧带
12
作者 李强 高志 +3 位作者 程松苗 胡勇 张旸 郑伟 《四川医学》 CAS 2013年第6期758-760,共3页
目的采用股四头肌腱带髌骨骨块胫骨双隧道重建后交叉韧带(PCL)疗效观察。方法回顾2009年6月~2011年3月共12例单纯PCL断裂患者,采用股四头肌腱带髌骨骨块胫骨双隧道重建,股骨端使用阻滞螺钉固定,胫骨端使用阻滞螺钉加螺钉栓桩双重固定... 目的采用股四头肌腱带髌骨骨块胫骨双隧道重建后交叉韧带(PCL)疗效观察。方法回顾2009年6月~2011年3月共12例单纯PCL断裂患者,采用股四头肌腱带髌骨骨块胫骨双隧道重建,股骨端使用阻滞螺钉固定,胫骨端使用阻滞螺钉加螺钉栓桩双重固定。结果 12例患者均得以随访,随访时间9~20个月(平均12.5个月),所有患者膝关节活动度均正常,Lysholm评分术前(51±6.3)分,术后末次随访(92±4.5)分,P<0.05;IKDC2000评分术前(49±2.5)分,术后(90±5.6)分,P<0.05;伸膝肌力均达到5级;胫骨后沉征均阴性;2例术后残留PDTⅠ°阳性,其余均阴性;2例术后存在深蹲膝前痛,其余无膝前痛。结论采用股四头肌腱带髌骨骨块胫骨双隧道重建PCL治疗单纯PCL断裂效果确切,膝关节稳定性恢复好,短期随访结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交叉韧带 韧带重建 双隧道 关节镜手术
下载PDF
改良双束解剖重建内侧髌股韧带的临床疗效
13
作者 区永亮 黄华扬 +7 位作者 李凭跃 张涛 王庆 沈洪园 孔令闯 涂强 黄显华 夏虹 《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 2019年第6期325-330,共6页
目的介绍一种改良双束解剖重建内侧髌股韧带(MPFL)手术技术,通过术后影像学评价和随访结果,探讨其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将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26例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纳入研究,患者均实施... 目的介绍一种改良双束解剖重建内侧髌股韧带(MPFL)手术技术,通过术后影像学评价和随访结果,探讨其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将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26例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纳入研究,患者均实施改良双束解剖重建MPFL手术,记录术前、术后1个月髌骨倾斜角和髌骨适合角,评估术后半年及2年Kujala髌股关节评分、Tegner运动水平评分、Lysholm膝关节评分的改善情况。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26.5±3.6)个月(24~36个月)。髌骨倾斜角、髌骨适合角分别由术前(23.9±6.0)°、(24.0±6.6)°降至术后1个月的(5.7±3.5)°、(4.9±4.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Kujala评分、Tegner评分及Lysholm评分优于术前,且术后2年各评分均优于术后半年(P<0.05)。结论改良双束解剖重建MPFL术式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安全有效,术后中短期随访影像学指标和临床功能评分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髌骨 关节脱位 复发 内侧髌股韧带 解剖重建 双束
下载PDF
前交叉韧带股骨止点临床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36
14
作者 王健全 敖英芳 +1 位作者 刘平 陈临新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66-270,共5页
目的:通过尸体标本研究前交叉韧带(ACL)股骨止点,进一步明确其解剖学特点,为双束重建ACL准确定位股骨止点提供临床解剖学数据。方法:对30例福尔马林处理的成人膝关节标本进行解剖研究。在屈膝60°时根据ACL纤维张力情况区分前内束... 目的:通过尸体标本研究前交叉韧带(ACL)股骨止点,进一步明确其解剖学特点,为双束重建ACL准确定位股骨止点提供临床解剖学数据。方法:对30例福尔马林处理的成人膝关节标本进行解剖研究。在屈膝60°时根据ACL纤维张力情况区分前内束和后外束,观察两束在膝关节屈伸过程中的张力变化特性,然后从股骨止点切断韧带,测量止点的相关数据。结果:在屈膝60°位ACL中松弛的纤维束最多。ACL在屈膝过程中沿矢状面发生旋转,其轴心大约位于股骨止点的近前角,接近over-the-top位置,该区域的纤维束在屈膝过程中始终处于紧张状态,具有良好的等长性。ACL股骨止点的长径与短径分别为19.32±2.42mm与10.52±2.24mm,前内束和后外束股骨止点的面积分别为69.37±20.2mm2和86.60±30.22mm2,前内束股骨止点的面积略小于后外束;两束中心点连线的距离为9.42±1.51mm,连线与股骨纵轴的夹角为26.90±8.56°;后外束中心点到over-the-top点连线的距离为11.8±1.60mm,连线与股骨纵轴的夹角为26.26±7.78°;后外束中心到股骨外髁软骨缘的最小距离为6.16±1.00mm;前内束股骨止点中心点位于10∶10±7′(右膝)或1∶49±5′(左膝);over-the-top点位于10∶45±8′(右膝)或1∶08±9′(左膝)。结论:前交叉韧带可被分为功能不同的前内束和后外束,前内束在膝关节的运动中始终保持紧张,具有较好的等长性,前内束止点前上部接近over-the-top区纤维是其旋转轴心,与前内束中心点的纤维相比等长性更好,是手术重建时的关键点。后外束只有在接近伸直和屈曲较大角度时紧张。后外束的定位缺乏解剖标记,本研究通过测量其中心点与前内束中心点、over-the-top点距离及到股骨外髁软骨缘最短距离确定后外束中心点位置,为双束重建ACL提供准确的骨道定位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剖学研究 前交叉韧带 股骨止点 双束重建
下载PDF
单双束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12
15
作者 王健全 敖英芳 +2 位作者 于长隆 刘平 陈临新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2008年第2期107-112,共6页
目的比较前内束(AMB)重建、后外束(PLB)重建和双束重建前交叉韧带在关节稳定方面的差异。方法选用6具新鲜冷冻人膝关节标本在关节镜下双束重建前交叉韧带,在膝关节生物力学测定仪上分别测定前交叉韧带完整组、AMB重建组、双束重建组、PL... 目的比较前内束(AMB)重建、后外束(PLB)重建和双束重建前交叉韧带在关节稳定方面的差异。方法选用6具新鲜冷冻人膝关节标本在关节镜下双束重建前交叉韧带,在膝关节生物力学测定仪上分别测定前交叉韧带完整组、AMB重建组、双束重建组、PLB重建组和前交叉韧带断裂组膝关节生物力学特性的变化。结果(1)胫骨前移:双束重建组在接近伸直位时,与正常前交叉韧带组及PLB组差异不明显(P>0.05),与其他组比较移位明显减小(P<0.05);在屈膝60°、90°位时,双束组与AMB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PLB组比较移位明显减小(P<0.05);AMB组和PLB组比较,屈膝20°位时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他屈膝角度时AMB组明显移位小(P<0.05)。(2)胫骨内、外旋:在20°、30°、60°、90°位时,双束组与AMB组及PLB组差异均显著(P<0.05),双束重建明显好于ACL单束重建;AMB组与PLB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3)膝关节内、外翻:双束组、AMB组和PLB组各组之间膝关节内、外翻角度差异不明显。结论双束重建前交叉韧带在恢复膝关节前向稳定性及控制胫骨内、外旋方面均好于单束重建,接近正常。单独前内束重建能较好地恢复膝关节前向稳定性,单独后外束重建ACL不能很好地恢复膝关节前向稳定性,两者均有限制胫骨过度内、外旋转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 双束 膝关节 生物力学
下载PDF
Clinical evaluation of double-bundle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procedure using hamstring tendon grafts: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and controlled study 被引量:8
16
作者 WANG Jian-quan AO Ying-fang YU Chang-long LIU Ping XU Yan CHEN Lin-xin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6期706-711,共6页
Background In clinical studies there is still a lot of controversy about the increased anterior and rotational stability between double-bundle (DB) and single-bundle (SB)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 reconst... Background In clinical studies there is still a lot of controversy about the increased anterior and rotational stability between double-bundle (DB) and single-bundle (SB)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 reconstruction.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results of four-tunnel DB ACL reconstruction.Methods Sixty-four consecutive patients with ACL ruptures from May 2005 to May 2006 were randomly assigned into two groups: 32 cases for SB ACL reconstruction and 32 cases for DB ACL reconstruction. Clinical data, including KT 2000, Biodex test, Lysholm score, Tegner score and IKDC score, were prospectively collected until at least 10 months post-operative.Results The average values of KT 2000 were (1.47±1.17) mm and (1.68±1.14) mm for the SB and DB ACL reconstruction groups at 30° of knee flexion (P 〉0.05), and were (1.04±0.98) mm and (1.13±0.98) mm at 90° of knee flexion (P 〉0.05). There were also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Lysholm score, Tegner score, IKDC score and Biodex test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0.05). The operation time of DB ACL reconstruction was 20 minutes longer than the SB ACL reconstruction (P 〈0.05)Conclusion Double bundle ACL reconstructions have no obvious clinical advantages over single bundle ACL reconstruc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semitendinosus tendon gracilis tendon double bundle reconstruction
原文传递
良性关节过度活动综合征患者前交叉韧带单/双束重建术后关节前后稳定性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张达夫 敖英芳 +6 位作者 龚熹 王永健 王健 王海军 张继英 陈继红 余家阔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CAS 2014年第1期12-17,共6页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ACL)单束重建(SB-ACLR)和双束重建(DB-ACLR)对良性关节过度活动综合征(BJHS)患者术后膝关节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2007年9月至2009年12月共收治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ACL重建患者124例,均为同一术者手术,其中18...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ACL)单束重建(SB-ACLR)和双束重建(DB-ACLR)对良性关节过度活动综合征(BJHS)患者术后膝关节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2007年9月至2009年12月共收治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ACL重建患者124例,均为同一术者手术,其中18例BJHS的患者(A组)和与之随机配对的另外18例非BJHS患者(B组)接受了DB-ACLR术式;44例BJHS患者(C组)和与之随机配对的44例非BJHS患者(D组)接受了SB-ACLR术式。所有患者ACL重建的移植物的股骨端和胫骨端的固定方式均相同。所有患者都在术后6个月通过常规KT-2000及后推KT-2000检查膝关节的稳定性,比较各组间膝关节稳定性的差异。结果 B组患者随访时,屈膝30°常规KT-2000和后推KT-2000结果显示胫骨前移的程度小于A组(U=26.00,P<0.05;U=23.00,P<0.05),而屈膝90°常规KT-2000和后推KT-2000测量结果无统计学差异(U=136.00,P>0.05;U=119.50,P>0.05)。C、D组患者双侧常规、后推KT-2000屈膝30°、90°结果显示,D组胫骨前移度均小于C组(U=737.00,P<0.05;U=726.50,P<0.05;U=541.50,P<0.05;U=723.00,P<0.05)。结论对于BJHS的患者,与SB-ACLR相比,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四骨道DB-ACLR可以改善术后膝关节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不稳定性 前交叉韧带 单束重建 双束重建
原文传递
膝关节镜辅助下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术治疗青少年急性创伤性髌骨脱位临床观察 被引量:6
18
作者 张力 刘志磊 +4 位作者 杨明明 胡开仲 王薪华 赵炜 孙根发 《海南医学》 CAS 2021年第2期192-194,共3页
目的观察膝关节镜辅助下内侧髌股韧带(MPFL)重建术治疗青少年急性创伤性髌骨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因外伤致急性髌骨脱位累及髌骨内侧缘撕脱性骨折在安康市中心医院治疗的30例初次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所... 目的观察膝关节镜辅助下内侧髌股韧带(MPFL)重建术治疗青少年急性创伤性髌骨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因外伤致急性髌骨脱位累及髌骨内侧缘撕脱性骨折在安康市中心医院治疗的30例初次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采用自体半腱肌双束解剖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比较患者术前、术后髌骨移动度及髌骨外侧角、髌骨适合角、髌骨倾斜角,采用Lysholm评分评估患者的膝关节功能。结果3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0.9±2.35)个月;体格检查髌骨倾斜试验、髌骨恐惧试验、髌骨外推试验均阴性,无再脱位发生;术后3 d CT测量髌骨外侧角较术前增加[(8.49°±2.36°)vs(5.25°±1.48°)]、髌股适合角较术前减小[(10.70°±2.12°)vs(20.79°±5.67°)]、髌骨倾斜角较术前减小[(11.83°±1.94°)vs(21.46°±4.79°)],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膝关节Lysholm评分为(90.67±3.82)分,较术前的(60.41±6.58)分明显提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膝关节镜辅助下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术治疗青少年急性创伤性髌骨脱位,能纠正髌骨运动轨迹不良,改善髌股关节功能,提高患者膝关节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避免髌骨再次脱位发生,短期内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创伤性髌骨脱位 内侧髌股韧带 膝关节镜 双束重建 自体半腱肌 带线锚钉
下载PDF
三隧道Femoral-Intrafix固定双束重建对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膝关节稳定性及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冯志伟 刘殿奎 +2 位作者 常德勇 梁振星 杨辉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3年第21期88-91,共4页
目的探讨三隧道Femoral-Intrafix固定双束重建对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膝关节稳定性及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华北医疗健康集团峰峰总医院2019年11月至2020年11月收治的54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采用随机抽签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目的探讨三隧道Femoral-Intrafix固定双束重建对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膝关节稳定性及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华北医疗健康集团峰峰总医院2019年11月至2020年11月收治的54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采用随机抽签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7例。对照组采用单隧道单束重建术,观察组采用三隧道Femoral-Intrafix固定双束重建,两组术后均随访24个月。比较两组手术及术后情况,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24个月的关节功能、膝关节稳定性差异,记录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住院、负重、下床活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24个月,两组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评分、Lysholm评分高于术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4个月,两组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阳性率低于术前,且观察组轴移试验阳性率低于本组术前和对照组(P<0.05);对照组轴移试验阳性率与本组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隧道Femoral-Intrafix固定双束重建能够更好地恢复患者膝关节功能和旋转稳定性,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隧道单束重建 三隧道Femoral-Intrafix固定双束重建 膝关节 前交叉韧带损伤
下载PDF
双分裂导线尾流驰振的数值模拟
20
作者 陈元坤 杨金虎 +3 位作者 吴雄 陈晓强 熊政超 陈元鼎 《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 2023年第1期14-19,26,共7页
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方法对双分裂导线在均匀来流作用下的气动力与流场特性进行数值模拟计算,研究得到各子导线的气动力系数,以及背风侧子导线气动力系数随其与迎风侧子导线相对位置的变化曲线。同时采用两节点索单元模拟导线,梁单... 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方法对双分裂导线在均匀来流作用下的气动力与流场特性进行数值模拟计算,研究得到各子导线的气动力系数,以及背风侧子导线气动力系数随其与迎风侧子导线相对位置的变化曲线。同时采用两节点索单元模拟导线,梁单元模拟间隔棒,建立双分裂导线的尾流驰振数值模拟的有限元模型,并基于CFD方法数值模拟得到的各子导线气动力参数建立双分裂导线的气动力模型;利用Ruange-Kutta显示积分法对其动力方程进行非线性数值求解,得到其尾流驰振的动力响应。最后以某实际工程中双分裂导线为例,研究间隔棒布置、分裂导线倾角以及风速对分裂导线尾流驰振的影响。上述结论可为双分裂导线的防振设计与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分裂导线 计算流体动力学(CFD) 气动力系数 尾流驰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