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8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转反义 Wx基因糯稻的显性遗传及对稻米粒重的效应分析 被引量:34
1
作者 刘巧泉 王兴稳 +4 位作者 陈秀花 王宗阳 汤述翥 洪孟民 顾铭洪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17-122,共6页
利用直链淀粉含量下降至 2 %左右的 3个转反义Wx基因糯稻为研究材料 ,较为系统地分析了转基因糯稻的遗传及其直链淀粉含量下降后对于稻米粒重的影响。结果表明由转基因技术获得的糯性性状与其它转基因性状一样 ,表现为显性遗传 ,这与一... 利用直链淀粉含量下降至 2 %左右的 3个转反义Wx基因糯稻为研究材料 ,较为系统地分析了转基因糯稻的遗传及其直链淀粉含量下降后对于稻米粒重的影响。结果表明由转基因技术获得的糯性性状与其它转基因性状一样 ,表现为显性遗传 ,这与一般的糯性变异不同。导入反义Wx基因使直链淀粉含量从 17%下降至糯稻水平时 ,其稻米粒重相应降低 6 %~ 8% ,且下降幅度与直链淀粉含量的下降幅度呈显著正相关。小区试验结果表明 ,由此获得的转基因糯稻仍具有原受体亲本的高产潜力 ,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既高产又优质的水稻品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糯稻 转基因植物 反义蜡质基因 显性遗传 粒重 直链淀粉含量 品质改良
下载PDF
玉米果穗秃尖性状遗传分析 被引量:27
2
作者 孟昭东 张发军 +4 位作者 丁照华 孙琦 汪黎明 郭庆法 王洪刚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80-285,共6页
【目的】采用秃尖与不秃尖两种结实类型的育种材料分析玉米果穗秃尖性状的遗传特点。【方法】试验以不秃尖类型自交系lx01-3和秃尖类型自交系wx04-1及其F1、F2、BC1、BC2群体为试验材料,采用低密度种植以促进植株个体发育,分析各世代群... 【目的】采用秃尖与不秃尖两种结实类型的育种材料分析玉米果穗秃尖性状的遗传特点。【方法】试验以不秃尖类型自交系lx01-3和秃尖类型自交系wx04-1及其F1、F2、BC1、BC2群体为试验材料,采用低密度种植以促进植株个体发育,分析各世代群体的果穗秃尖表现。【结果】F1代植株的果穗均为秃尖类型。果穗秃尖与不秃尖类型的分离比例在F2群体中为12.78﹕1,在BC1群体中为2.75﹕1。经卡方测验,符合2对基因间存在重叠作用的遗传特点。SPSS分析表明,F2群体中秃尖类型果穗的秃尖长度性状分布曲线呈明显的偏态分布。【结论】(1)结实类型是由2对存在重叠作用的基因所控制的质量性状。秃尖类型对不秃尖类型为显性;(2)秃尖长度属于存在主效基因作用的数量性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秃尖类型 结实习性 显性遗传 重叠作用
下载PDF
一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白癜风家系 被引量:4
3
作者 朱必才 高建国 +5 位作者 屈艾 贺林 王秀琴 张子峰 张永 高俊芳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54-256,共3页
本文报道了一白癜风家系 ,对其发病原因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常染色体 显性遗传 白癜风家系
下载PDF
BMPR2基因突变的遗传性肺动脉高压家系病例汇报并文献复习
4
作者 林永康 杨丹晖 +1 位作者 雷诚 罗红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58-564,共7页
目的探讨遗传性肺动脉高压合并疑似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HT)患者的临床特征、诊断要点、遗传学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分析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学科收治的遗传性肺动脉高压家系合并疑似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的... 目的探讨遗传性肺动脉高压合并疑似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HT)患者的临床特征、诊断要点、遗传学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分析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学科收治的遗传性肺动脉高压家系合并疑似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的患者临床资料。对患者及患者家系外周血基因进行全外显子基因测序并进行sanger测序验证突变位点,后进一步验证该突变所导致的mRNA缺失情况。以“HHT”“FPAH”“骨形态发生蛋白受体2(BMPR2)基因突变”为关键词,检索自2000年1月至2021年11月的万方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相关文献并进行复习。结果我们发现来自湖南益阳的一个家系中的2例患者,以咯血或肺动脉高压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无鼻出血等HHT临床特征,然而2例患者肺部均出现肺血管异常、肺动脉高压,WES发现BMPR2基因突变(NM_001204.7:c.1128+1G>T)阳性而ENG、ACVRL1、SMAD4基因阴性,对家族4代16人进行调查家系分析和sanger验证(发现其中7人携带该突变基因),然后转录水平mRNA测序进一步证实该突变导致8号9号外显子缺失,进行氨基酸序列推测发现该蛋白从323到425位的氨基酸出现了缺失。我们认为BMPR2基因翻译不完整可能导致BMPR2功能障碍。因此,诊断为遗传性肺动脉高压合并疑似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两位患者均建议予以降低肺动脉压力治疗,同时行全身影像学检查筛查其他动静脉畸形,并年度复查心脏彩超,评估肺动脉压力变化。结论遗传性肺动脉高压(HPAH)是一组由遗传因素引起肺血管阻力持续增加的疾病,包括家族性PAH和单纯性PAH。BMPR2基因突变是HPAH的重要致病因素。临床上遇见年轻肺动脉高压患者,应注意家族史的询问。当病因不明时,建议进行基因检测。HHT是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临床上遇到家族性肺部血管异常,肺动脉高压且合并反复鼻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MPR2基因 遗传性肺动脉高压 显性遗传 HHT
原文传递
Inheritance of Ear Tip-Barrenness Trait in Maize 被引量:2
5
作者 MENG Zhao-dong ZHANG Fa-jun +4 位作者 DING Zhao-hua SUN Q i WANG Li-ming GUO Qing-fa WANG Hong-gang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CAS CSCD 2007年第5期628-633,共6页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study the inheritance pattern of ear tip-barrenness trait in maize (Zea mays L.). Ear tipbarrenness trait in maize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wo types, tip-barren and tip-barrenless. Two inb...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study the inheritance pattern of ear tip-barrenness trait in maize (Zea mays L.). Ear tipbarrenness trait in maize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wo types, tip-barren and tip-barrenless. Two inbred lines, lx01-3 (tipbarrenless type), wx04-1 (tip-barren type), and their F1, F2, BC1, BC2 generations were analyzed on their ear tip-barrenness types. Results showed that F1 was tip-barren type; the ratio of tip-barren type versus tip-barrenless type followed a 12.78: 1 ratio in F2 segregation population and a 2.75:1 ratio in BC1. Z2 test indicated that the trait of ear tip-barrenness type followed an inheritance pattern of 2 duplicate dominant genes. SPSS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 trait of ear tip-barrenness length is of abnormal distribution. Above results mean that: (1) The trait of maize ear tip-barrenness type is controlled by 2 duplicate dominant genes; tip-barren type is dominant over tip-barrenless type; (2) the trait of tip-barrenness length is a quantitative character controlled by polygene with major genes expec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IZE ear tip-barrenness type fructification habit dominant inheritance duplicate genes
下载PDF
先天性耳聋基因筛查与诊断的临床应用进展探讨 被引量:1
6
作者 刘继红 王霞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8年第13期39-40,共2页
先天性耳聋是常见的人类出生缺陷,1 000个新生儿中可能出现1例,与遗传因素存在极大的关系。目前国内大约有3 000万先天性耳聋人,每年新生聋儿大约有2.3万,并且也发现大约5~6万迟发型耳聋患者,耳聋对患者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也会增加... 先天性耳聋是常见的人类出生缺陷,1 000个新生儿中可能出现1例,与遗传因素存在极大的关系。目前国内大约有3 000万先天性耳聋人,每年新生聋儿大约有2.3万,并且也发现大约5~6万迟发型耳聋患者,耳聋对患者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也会增加社会和家庭负担。在诊断检测耳聋基因中存在很多种方法,可依据目标人群、实际条件、筛查目的的不同进行合理选择。基因诊断除了在检测耳聋高危人群中应用,也可在正常年轻夫妇进行孕前中应用,有利于防先天性耳聋的预防。采取耳聋基因筛查方式处理耳聋人群,能够对耳聋患者突变基因情况确定,防止相同基因型患者婚育,减少遗传率。此外,基因筛查也能够为耳聋人群实施婚育指导以及发现新耳聋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筛查 遗传性耳聋 X连锁遗传 隐性遗传 母系遗传 显性遗传
下载PDF
培育品系中鸡青胫性状的遗传规律分析及分子基础初探 被引量:1
7
作者 赵超 徐尚立 +7 位作者 李硕 穆继安 李方博 张瑾麒 赵敏孟 刘龙 龚道清 耿拓宇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723-1734,共12页
深受中国消费者青睐的青胫性状受隐性伴性基因或常染色体显性基因控制。为探明培育品系W系青胫性状的遗传规律及分子基础,本研究首先选取W系黑羽青胫与洛岛红黄羽黄胫的成熟公、母鸡(1♂∶5♀)进行正反交试验,然后对后代中青、黄胫母雏... 深受中国消费者青睐的青胫性状受隐性伴性基因或常染色体显性基因控制。为探明培育品系W系青胫性状的遗传规律及分子基础,本研究首先选取W系黑羽青胫与洛岛红黄羽黄胫的成熟公、母鸡(1♂∶5♀)进行正反交试验,然后对后代中青、黄胫母雏各4只的胫部皮肤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表明,正交后代有青胫293只(♂172只,♀121只),黄胫51只(♂20只,♀31只);反交后代有青胫256只(♂156只,♀100只),黄胫73只(♂29只,♀44只),正或反交后代均有两种胫色,且青胫显著多于黄胫,表明W系青胫性状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将有胫色分离的杂交组合后代按胫色、羽色统计,青、黄胫个体分别为黑、黄羽,青、黄胫分离比符合1∶1(121∶117),因此青、黄胫性状或黑、黄羽性状可能受1对等位基因控制。雏鸡的胫部皮肤转录组测序分析表明,差异表达基因显著富集于黑色素生成通路(P<0.01),Mc1r基因和已知参与黑色素合成的基因如Tyr、Tyrp1在青、黄胫皮肤中的表达量存在极显著差异。另外,一些尚无报道参与胫色形成的基因如Wnt16、Wnt3a、Fzd10等也存在极显著差异。青胫性状的形成除涉及显著富集的黑色素生成通路外,还涉及细胞外基质与受体信号、信号传导、细胞骨架与迁移、细胞黏附、鞘脂与糖脂代谢。综合遗传分析与转录组分析,本研究推定培育品系W系中的青胫性状受Mc1r基因控制,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青胫性状的形成涉及多个信号通路,这为青胫性状形成机制的阐明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色 显性遗传 常染色体遗传 MC1R
下载PDF
生物遗传学视角下的古典园林设计手法传承初探 被引量:1
8
作者 边文娟 《建筑与文化》 2014年第10期150-151,共2页
随着全球化带来的文化趋同现象日益凸现,当代景观设计经历了西方设计理念以及审美冲击后,在现代与传统之间不断探索,反思本土文化的缺失,重视古典园林设计手法的传承而对传统的认知存在偏差与误区,导致感性单纯的堆砌古典园林符号与图... 随着全球化带来的文化趋同现象日益凸现,当代景观设计经历了西方设计理念以及审美冲击后,在现代与传统之间不断探索,反思本土文化的缺失,重视古典园林设计手法的传承而对传统的认知存在偏差与误区,导致感性单纯的堆砌古典园林符号与图像通过跨学科研究方法的运用,将生物遗传学中的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的概念引入景观学中,提出现代景观设计对古典园林设计手法的"显性传承"与"隐性传承"阐释了古典园林设计手法不断嬗变与发展的生命力价值,应当动态发展与时俱进的看待古典园林设计手法的传承,并注重对传统核心精神,建构逻辑的保留,从而有利于理性全面的审视传统的识别性,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园林设计手法 生物遗传学 “显性传承” “隐性传承”
下载PDF
全外显子测序技术鉴定一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痉挛性截瘫3A型家系ATL1基因突变 被引量:1
9
作者 郑备红 孙艳 +3 位作者 邱淑敏 陈晓菁 杜生荣 杨春梅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3期1761-1764,共4页
目的对一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痉挛性截瘫家系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分析,明确其致病基因突变位点。方法收集一个遗传性痉挛性截瘫家系临床资料,提取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gDNA,对先证者进行全外显子测序并锁定候选基因致病位点,采用Sanger测... 目的对一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痉挛性截瘫家系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分析,明确其致病基因突变位点。方法收集一个遗传性痉挛性截瘫家系临床资料,提取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gDNA,对先证者进行全外显子测序并锁定候选基因致病位点,采用Sanger测序技术对家系中成员进行候选基因致病位点验证。结果全外显子组测序分析发现先证者ATL1基因第10号外显子存在c.715C> T(p. R239C)杂合突变,已有文献报道该突变引起遗传性痉挛截瘫疾病,经Sanger测序验证,家系中其他患者均存在相同突变,家系中正常成员均未检测到该突变。结论 ATL1基因c.715C> T杂合突变是导致该家系成员发生遗传性痉挛截瘫的致病突变,明确致病突变将有助于该家系的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 显性遗传 全外显子组测序 ATL1基因
下载PDF
22例汗孔角化症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杜迎春 《大连大学学报》 2015年第3期96-99,共4页
通过对22例汗孔角化症患者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并发症、临床治疗以及转归等进行回顾性分析和研究,全面认识汗孔角化症。在我院从2007年12月至2013年07月期间治疗的汗孔角化症患者中,详细询问家族史、病史、发病情况及提供伴发病诊断... 通过对22例汗孔角化症患者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并发症、临床治疗以及转归等进行回顾性分析和研究,全面认识汗孔角化症。在我院从2007年12月至2013年07月期间治疗的汗孔角化症患者中,详细询问家族史、病史、发病情况及提供伴发病诊断依据和治疗情况,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辨别特征性皮损,对其进行病理活检确诊,并进行相应治疗。有22例皮损形态、组织病理改变均具有特征性,确诊为汗孔角化症,19例患者为青年人,其中16例有家族遗传史,19例无系统性疾病史;3例老年患者,无家族遗传史,其中2例患糖尿病和高血压多年,常年服药;另外1例有骨髓移植史。汗孔角化症是显性遗传病,特征性皮损为棕褐色斑块,中心萎缩,境界清楚的角化性边缘,一般经临床表现及病理检查确诊。一直以来认为家族遗传史、光照、外伤、感染因素最易诱发此病,但近年来随着器官移植、免疫抑制剂的应用、机体免疫力下降等免疫机制紊乱因素成为汗孔角化症的发病又一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汗孔角化症 显性遗传 免疫抑制
下载PDF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常见类型 被引量:1
11
作者 古丽努尔.买买提 《新疆教育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145-146,共2页
由于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杂合子有可能出现不同的表现型,本文阐述了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几种类型。
关键词 常染色体 显性遗传 类型
下载PDF
先天性脊柱骨骺发育不全 被引量:1
12
作者 邹效波 赵红军 +1 位作者 史可任 高苏宁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6年第10期898-899,903,共3页
目的:研究罕见的先天性脊柱骨骺发育不全(SEDC)的遗传家系,提供骨遗传病资源。方法:对一SEDC家系进行调查,并对1例先证者的临床各相关检查、影像学及染色体进行分析。结果:发现SEDC家族中四代9例患者有共同的临床特征,主要侵犯脊椎、髋... 目的:研究罕见的先天性脊柱骨骺发育不全(SEDC)的遗传家系,提供骨遗传病资源。方法:对一SEDC家系进行调查,并对1例先证者的临床各相关检查、影像学及染色体进行分析。结果:发现SEDC家族中四代9例患者有共同的临床特征,主要侵犯脊椎、髋关节、股骨头、颈椎。结论:SEDC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可能为胚胎期基因缺陷致骨骺生长层发育障碍。进一步的分子病因学研究可为该病的家系遗传预测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矮身材 显性遗传 脊柱骨骺发育不全
下载PDF
点状掌跖角化病一家系11例
13
作者 陈荣威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4年第9期571-572,共2页
先症者,男,42岁。掌跖角化性丘疹20余年。家系调查共有11例患者。皮损组织病理符合点状掌跖角化病。
关键词 掌跖角化病 点状 显性遗传
下载PDF
一个遗传性小眼症家系的调查
14
作者 邓云 吴嵩龄 《生命科学研究》 CAS CSCD 2001年第2期184-185,共2页
报道了一个遗传性小眼症家系的调查结果 ,该家系属于先天性睑裂狭小综合症 ,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
关键词 家系 先天性睑裂狭小综合症 显性遗传 上睑下垂
下载PDF
GJB2显性突变在中国耳聋人群中的分布及表型分析
15
作者 黄莎莎 黄邦清 +2 位作者 袁永一 王国建 戴朴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2期1744-1747,共4页
目的:GJB2相关性耳聋患者主要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对其导致的显性突变及综合征型聋报道较少,本研究总结分析中国感音神经性聋患者中GJB2基因显性遗传突变情况。方法:收集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喉研究所聋病分子诊断中心GJB2基因相关耳聋患者1... 目的:GJB2相关性耳聋患者主要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对其导致的显性突变及综合征型聋报道较少,本研究总结分析中国感音神经性聋患者中GJB2基因显性遗传突变情况。方法:收集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喉研究所聋病分子诊断中心GJB2基因相关耳聋患者1 641例,回顾性分析其GJB2基因突变情况,总结显性遗传突变谱,进行相关听力、皮肤等相关表型的分析。结果:1 641例GJB2相关耳聋患者中9例为显性遗传(0.55%),其中较常见的突变为R75W、G130V、R143Q、p.R184Q,听力表型主要为重度-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其中1例患者表现为感音神经性聋伴掌跖角化症。结论:GJB2显性遗传在中国耳聋患者中存在一定比例,综合征型较少见,其听力表型差异较大,但主要为重度-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聋 GJB2 显性遗传
原文传递
播散性浅表性光线性汗孔角化症1例及家系调查
16
作者 陶锐 袁伟 +1 位作者 张跃 曹碧兰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00-301,共2页
患者男,77岁。颈部、躯干、四肢大量灰褐色角化性斑片40余年,偶有轻微瘙痒。皮肤科情况:颈部、躯干、四肢大量绿豆至扁豆大小环形或不规则环形灰褐色斑片,边缘呈角化性堤状隆起,中央略萎缩凹陷。家族3代中共4人患病。皮损组织病理:角化... 患者男,77岁。颈部、躯干、四肢大量灰褐色角化性斑片40余年,偶有轻微瘙痒。皮肤科情况:颈部、躯干、四肢大量绿豆至扁豆大小环形或不规则环形灰褐色斑片,边缘呈角化性堤状隆起,中央略萎缩凹陷。家族3代中共4人患病。皮损组织病理:角化亢进,表皮性凹窝中有角化不全柱,下方无颗粒层,可见角化不良细胞。诊断:播散性浅表性光线性汗孔角化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汗孔角化症 显性遗传
下载PDF
Joseph病黄氏家系患者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17
作者 乔付 高福云 +1 位作者 李茜 贺春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1990年第4期314-315,4,共3页
本文对Joseph病黄氏家系的系谱分析表明,该家系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对典型Joseph病患者及可疑者共6人作了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其中病情严重者2人作了皮肤成纤维细胞离体培养及染色体核型分析。患者两种不同细胞的染色体均... 本文对Joseph病黄氏家系的系谱分析表明,该家系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对典型Joseph病患者及可疑者共6人作了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其中病情严重者2人作了皮肤成纤维细胞离体培养及染色体核型分析。患者两种不同细胞的染色体均未见到异常,表明该病可能为基因型遗传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oseph病 染色体 皮肤成纤维细胞 显性遗传
下载PDF
成骨不全及其分子机制 被引量:15
18
作者 鲁艳芹 任秀智 +1 位作者 王延宙 韩金祥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11-518,共8页
成骨不全作为罕见性遗传性结缔组织疾病,具有临床异质性与遗传异质性,迄今已经分为15个亚型.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两种遗传方式.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以Ⅰ型胶原蛋白结构基因COL1A1、COL1A2突变为主.非Ⅰ型胶原蛋白突变的... 成骨不全作为罕见性遗传性结缔组织疾病,具有临床异质性与遗传异质性,迄今已经分为15个亚型.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两种遗传方式.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以Ⅰ型胶原蛋白结构基因COL1A1、COL1A2突变为主.非Ⅰ型胶原蛋白突变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成骨不全患者数量少,但致病基因种类多,涉及到胶原合成后异常修饰,胶原蛋白分子伴侣及羧基端前肽剪切酶缺陷、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分化及转录因子异常、钙离子通道与Wnt信号通路分子等诸多方面.致病基因及其机制的研究,对于成骨不全的基因确诊及个体化药物治疗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骨不全 I型胶原蛋白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分子机制
下载PDF
Autosomal dominant coralliform cataract related to a missense mutation of the γD-crystallin gene 被引量:12
19
作者 徐伟珍 郑树 +3 位作者 徐世杰 黄薇 姚克 张苏展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4年第5期727-732,共6页
Background Congenital cataract is a sight-threatening disease that affects about 1-6 cases per 10000 live births and causes 10%-30% of all blindness in children About 25% of all cases are due to genetic defects... Background Congenital cataract is a sight-threatening disease that affects about 1-6 cases per 10000 live births and causes 10%-30% of all blindness in children About 25% of all cases are due to genetic defects We identified autosomal dominant congenital coralliform cataracts-related genetic defect in a four-generation Chinese family Methods Complete ophthalmological examinations were performed prior to lens extraction Lens samples were then studied by electron microscopy Genomic DNA from family members were examined using whole-genomic linkage analysis, with two-point logarithm of odds (LOD) scores calculated using the Linkage program package (version 5 1) Mutation analysis of candidate genes was performed by direct sequencing Finally, a three-dimensional protein model was predicted using Swiss-Model (version 2 0) Results Eleven of the 23 examined individuals had congenital cataracts Ultrastructure studies revealed crystal deposits in the lens, and granules extensively dispersed in transformed lens fiber cells The maximum two-point LOD score, 3 5 at θ=0 1, was obtained for the marker D2S325 Mutation analysis of the γ-crystallin (CRYG) gene cluster identified a mutation (P23T) in exon 2 of γD-crystallin (CRYGD) Protein structure modeling demonstrated that the P23T mutation caused a subtle change on the surface of the γD protein Conclusion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coralliform cataract phenotype is due to a mutated CRYGD gene, and that this sequence change is identical to one reported by Santhiya to be related to another distinct clinical condition, lamellar cataract This study provides evidence that this same genetic defect may be associated with a different phenotype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identifying the genetic defect associated with an autosomal dominant congenital coralliform catara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TARACT autosomal dominant inheritance gene scan mutation analysis γD-crystallin gene ULTRASTRUCTURE molecular modeling
原文传递
多囊卵巢综合征家系遗传方式研究 被引量:8
20
作者 毛文伟 李美芝 +5 位作者 陈咏健 卢春华 王颖 张小为 乔杰 王霭明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1期21-23,共3页
目的 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的遗传方式。方法 采用遗传流行病学中的简单分离分析和综合分离分析方法 ,对 139例 PCOS患者一级亲属中女性月经不规律和男性早秃的发生情况进行分离比分析。结果 女性月... 目的 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的遗传方式。方法 采用遗传流行病学中的简单分离分析和综合分离分析方法 ,对 139例 PCOS患者一级亲属中女性月经不规律和男性早秃的发生情况进行分离比分析。结果 女性月经不规律在患者母亲和姐妹中的发生率分别为37.4%和 33.1% ;男性早秃在患者父亲和兄弟中的发生率分别为 19.4%和 6 .5 % ;简单分离分析显示PCOS在子代的分离比为 0 .30 2 3,综合分离分析显示其符合共显性完全外显有散发遗传模型 ,纯合致病基因率频为 0 .0 46。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囊卵巢综合征 遗传方式 共显性遗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