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31断块优势渗流通道识别及治理方法 被引量:13
1
作者 谭光明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7年第1期87-90,93,共5页
河31断块是胜利油区现河庄油田的主力开发单元,经过近30a的注水开发,已进入特高含水后期,平面和层间矛盾极为突出,水驱油效率低。为了改善断块的水驱开发效果,结合精细油藏研究成果及动态监测资料,在充分识别断块大孔道分布状况及剩余... 河31断块是胜利油区现河庄油田的主力开发单元,经过近30a的注水开发,已进入特高含水后期,平面和层间矛盾极为突出,水驱油效率低。为了改善断块的水驱开发效果,结合精细油藏研究成果及动态监测资料,在充分识别断块大孔道分布状况及剩余油潜力的基础上,利用储层优势渗流通道预测技术和堵水调剖技术挖掘油层潜力,充分动用剩余油富集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水开发 水驱油效率 优势渗流通道 堵水调剖 河31断块
下载PDF
基于网络模型的油藏优势通道形成微观机制 被引量:8
2
作者 肖康 穆龙新 姜汉桥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4-69,共6页
基于实际疏松砂岩油藏优势通道发育特征,建立了考虑微粒运移及附加压力损耗的动态孔隙网络模型,对控制优势通道形成的微观因素进行了研究,明确了不同孔喉结构及工作制度下优势通道形成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常规网络模型基础上,针对孔... 基于实际疏松砂岩油藏优势通道发育特征,建立了考虑微粒运移及附加压力损耗的动态孔隙网络模型,对控制优势通道形成的微观因素进行了研究,明确了不同孔喉结构及工作制度下优势通道形成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常规网络模型基础上,针对孔喉中微粒脱落、运移、堵塞等行为建立数学模型,并考虑由优势通道引起的附加压力损耗,最终建立可模拟优势通道微观发育的网络模型;通过对比所建网络模型与实际优势通道发育特征,验证了网络模型的正确性,初步明确了孔喉半径动态变化与优势通道规模的关系;具有孔喉半径较大、配位数较多、形状因子较大等初始孔喉特征的储层,更易形成优势通道,驱替压差对其也有较大影响,总之,微粒在孔喉中堵塞与疏通所形成的平衡关系对优势通道发育有重要控制作用。该研究可为此类油藏储层伤害研究及注水开发调整提供一定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松砂岩油藏 注水开发 优势通道 网络模型 孔喉结构
下载PDF
封堵优势通道动用剩余油机制及策略 被引量:4
3
作者 肖康 穆龙新 +2 位作者 姜汉桥 申健 张鹏宇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80-1186,共7页
基于所建立的可模拟水驱优势通道发育的三维物理模型,结合核磁共振,对不同封堵优势通道方法下剩余油宏观分布变化及微观孔隙动用进行了研究,明确了优势通道下剩余油动用内在控制机制,并利用数值模拟,对优势通道下剩余油动用适应性及策... 基于所建立的可模拟水驱优势通道发育的三维物理模型,结合核磁共振,对不同封堵优势通道方法下剩余油宏观分布变化及微观孔隙动用进行了研究,明确了优势通道下剩余油动用内在控制机制,并利用数值模拟,对优势通道下剩余油动用适应性及策略进行了总结。结果表明:通过量化核磁成像图片与流体饱和度关系,可对三维模型进行无探针饱和度监测;考虑封堵效率,短半径高强度调剖与中长半径调驱分别适合于弱与强优势通道,且初始潜力分布对封堵效果有重要影响;大孔隙中剩余油动用对整体提高采收率贡献最大,其也是造成不同封堵方式剩余油动用差异的主要因素,且由于弱优势通道模型各孔隙窜流程度及初始潜力分布较均匀,其中小孔隙动用略好于强通道模型;弱优势通道储层的堵剂溶度不宜过高,以保证其注入性,而强优势通道储层需要较高堵剂注入PV数,以达到封堵目的。该研究对高含水油田调剖堵水决策与优化设计有一定理论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 物理模拟 数值模拟 优势通道 剩余油 储层
下载PDF
中—高含水期低渗透储层优势渗流通道研究——以温米油田温西一区块三间房组储层为例 被引量:14
4
作者 惠钢 王友净 +3 位作者 李佳鸿 康波 葛启兵 戴立波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4-79,共6页
中—高含水期低渗透储层经过长期注水开发容易形成优势渗流通道,造成注入水无效循环加剧,严重影响油藏注水开发的效果。以温米油田温西一区块三间房组低孔、中—低渗透储层为例,基于岩性、沉积及微观特征分析优势渗流通道形成的控制因素... 中—高含水期低渗透储层经过长期注水开发容易形成优势渗流通道,造成注入水无效循环加剧,严重影响油藏注水开发的效果。以温米油田温西一区块三间房组低孔、中—低渗透储层为例,基于岩性、沉积及微观特征分析优势渗流通道形成的控制因素,综合动、静态资料确定识别优势渗流通道的方法及评价标准,并优选动、静态参数建立综合评价指数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温西一区块三间房组优势渗流通道的形成受岩性、沉积相及微观特征控制;其静态特征表现为岩性粗、物性好,沉积于水下分流河道的主流线上;动态特征表现为吸水剖面存在差异,油井含水率突然升高,示踪剂水线推进快,突破厚度小。研究区优势渗流通道的识别标准为:层内渗透率大于或等于40×10-3μm2,层内渗透率级差大于或等于20,孔喉半径大于或等于3.6μm,月含水率上升率大于或等于30%,单层吸水率大于或等于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优势 渗流通道 识别方法 综合评价指数 温西-区块
下载PDF
聚驱后油层优势渗流通道参数计算方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1
5
作者 刘国超 曹瑞波 +3 位作者 闫伟 刘海波 梁国良 樊宇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0-98,共9页
聚驱后油层优势渗流通道普遍发育,针对定量获取优势渗流通道储层参数难度大的问题,利用示踪剂监测注采井间流体实际渗流速度,确定聚驱后优势渗流通道内流体符合高速非达西渗流规律,通过高速非达西渗流公式变形推导及取心井数据回归统计... 聚驱后油层优势渗流通道普遍发育,针对定量获取优势渗流通道储层参数难度大的问题,利用示踪剂监测注采井间流体实际渗流速度,确定聚驱后优势渗流通道内流体符合高速非达西渗流规律,通过高速非达西渗流公式变形推导及取心井数据回归统计分析等方法,建立了一套利用油田开发常规动、静态资料定量计算聚驱后优势渗流通道孔隙半径、渗透率及孔隙体积的方法。利用该方法计算大庆油田萨北开发区A区块聚驱后优势渗流通道储层物性参数,平均孔隙半径为11.54μm,比取心井实测值高0.07μm,相对误差仅为0.6%;平均渗透率为1.398μm^(2),比取心井实测值高0.034μm^(2),相对误仅差为2.5%;单井平均发育优势渗流通道体积3.66×10^(4) m^(3)。研究成果可以为聚合物驱后油藏驱油体系配方优化及注采方案个性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驱后油层 优势渗流通道 孔隙半径 渗透率 优势通道体积
下载PDF
砂体井间连通动态特征的精细刻画及分类表征方法 被引量:2
6
作者 聂新强 周玉辉 +3 位作者 钱致颖 唐洁 盛广龙 程亮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4-21,共8页
为解决高含水老油田优势渗流通道判别不准确问题,从静态(储层成因)和动态(生产特征)出发,采用添加虚拟井点的方法改进传统连通性方法,将砂砾岩油藏注采系统精确表征为砂体井间传导率和连通体积.并通过生产动态数据运用历史拟合算法反演... 为解决高含水老油田优势渗流通道判别不准确问题,从静态(储层成因)和动态(生产特征)出发,采用添加虚拟井点的方法改进传统连通性方法,将砂砾岩油藏注采系统精确表征为砂体井间传导率和连通体积.并通过生产动态数据运用历史拟合算法反演校正,建立了精细的砂砾岩油藏井间连通性模型.基于该方法将新疆某砂砾岩油藏井间连通性划分为4个大类和12种亚类.并对目标区块进行注采调整,增油降水效果显著.研究结果表明:连通性分类标准可以充分反映不同区域连通关系的共性与差别,提高优势渗流通道识别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通性 虚拟井点 砂砾岩油藏 传导率 优势渗流通道
下载PDF
基于控制流程图的路径覆盖测试的改进方法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毛红梅 舒远仲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0期93-95,共3页
软件测试是当前软件生成重要的研究课题。文中从源程序开始,引入基本块的方法将源程序转换为相应的控制流程图。并采用图形的方法将路径构造相应的自动机,通过对自动机中回边的处理,生成简化的并与之等价的自动机。经过若干变换后,可在... 软件测试是当前软件生成重要的研究课题。文中从源程序开始,引入基本块的方法将源程序转换为相应的控制流程图。并采用图形的方法将路径构造相应的自动机,通过对自动机中回边的处理,生成简化的并与之等价的自动机。经过若干变换后,可在自动机上直观地求出路径覆盖的条数和相应的信息。此方法实现路径覆盖的目标,简化路径覆盖生成过程,步骤直观,且减少路径生成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制流程图 覆盖测试 基本块 自动机
下载PDF
直井注水平井采低渗薄层调驱技术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5
8
作者 邱衍辉 王桂杰 +1 位作者 刘涛 边朝亮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11年第3期123-125,142,共3页
茨631块为低渗薄层复杂小断块,天然能量低,直井转注水后,对应水平采油井含水迅速上升。针对直井注水-水平井采油注采模式下油井含水上升速度快的实际,利用数模技术研究茨631块剩余油分布规律和水驱规律,分析了示踪剂和微地震水驱前缘测... 茨631块为低渗薄层复杂小断块,天然能量低,直井转注水后,对应水平采油井含水迅速上升。针对直井注水-水平井采油注采模式下油井含水上升速度快的实际,利用数模技术研究茨631块剩余油分布规律和水驱规律,分析了示踪剂和微地震水驱前缘测试资料,采用延迟交联的弱凝胶对直井注水井进行小排量、大半径深部调驱,调驱后注水水驱方向发生了改变,油井取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油层注水 直井 水平井 低渗 数模 弱凝胶 注水优势通道 测试 茨631块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