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6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猕猴桃驯化改良百年启示及天然居群遗传渐渗的基因发掘 被引量:122
1
作者 黄宏文 《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27-142,共16页
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 Planch.)是近代由野生到人工商品化栽培最为成功的植物驯化范例。该文综述了我国猕猴桃资源流失国外及其驯化改良和产业发展的100年历史,概述了我国野生猕猴桃资源的分布状况,并在总结我国猕猴桃品种选育改... 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 Planch.)是近代由野生到人工商品化栽培最为成功的植物驯化范例。该文综述了我国猕猴桃资源流失国外及其驯化改良和产业发展的100年历史,概述了我国野生猕猴桃资源的分布状况,并在总结我国猕猴桃品种选育改良、科研与产业发展的基础上,阐明了我国猕猴桃资源及其发掘利用对世界猕猴桃产业的重要影响。通过深入分析野生猕猴桃资源的可持续发掘利用问题,提出了利用天然杂交带的遗传渐渗作用开展野生植物新种质和新基因型发掘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驯化 地理分布 渐渗育种 猕猴桃 天然杂交带 自然资源 可持续利用
下载PDF
选择牵连效应分析:发掘重要基因的新思路 被引量:73
2
作者 张学勇 童依平 +6 位作者 游光霞 郝晨阳 盖红梅 王兰芬 李滨 董玉琛 李振声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526-1535,共10页
作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除自然选择外,还经历了两次大的人工选择,即人工驯化选择和育种选择,使栽培种与野生种之间、现代品种与古老的地方品种之间在群体遗传结构及性状上形成了很大的差异;在基因组中,一些承受强选择作用的基因在群体中... 作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除自然选择外,还经历了两次大的人工选择,即人工驯化选择和育种选择,使栽培种与野生种之间、现代品种与古老的地方品种之间在群体遗传结构及性状上形成了很大的差异;在基因组中,一些承受强选择作用的基因在群体中的多样性显著降低,同时这些基因附近区域的遗传多样性也明显下降。在遗传学中将这种对个别基因的选择导致其侧翼区域遗传多样性降低的现象称之为选择牵连效应(Hitchhikingeffect,也称选择搭载效应)。通过大群体多位点的扫描分析,可找到一些发生选择牵连效应的基因组区段,利用标记/性状关联分析(Marker/Traitassociationanalysis),就可发现这些区段所控制的重要性状;对这些区段进行精细扫描和分析,即可找到一些决定重要农艺性状的基因,并发现优异等位变异,从而为重要基因的克隆和作物品种的分子设计奠定基础。各大作物高密度分子标记连锁图谱的绘制完成、高通量基因型分析技术体系的建立,为利用选择牵连效应分析、通过标记/性状之间的关联,寻找和定位一些重要基因奠定了基础。本文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作者的研究,以小麦株高、千粒重、磷的吸收和利用等性状为例,就选择牵连效应分析的基本思路、方法进行了讨论,以起到抛砖引玉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驯化 育种 选择牵连效应 关联分析 基因作图 基因发掘 综述
下载PDF
藜麦的驯化栽培与遗传育种 被引量:36
3
作者 林春 刘正杰 +2 位作者 董玉梅 Michel Vales 毛自朝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009-1022,共14页
藜麦(Chenopodium quinoa Willd.)起源于南美洲提提喀喀湖区,是苋科(Amaranthaceae)藜属(Chenopodium)一年生作物。因其营养全面且对多种非生物逆境胁迫具有抗性,被认为是尚未被充分开发且具有高应用潜力的作物,深受育种学家的关注。近... 藜麦(Chenopodium quinoa Willd.)起源于南美洲提提喀喀湖区,是苋科(Amaranthaceae)藜属(Chenopodium)一年生作物。因其营养全面且对多种非生物逆境胁迫具有抗性,被认为是尚未被充分开发且具有高应用潜力的作物,深受育种学家的关注。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和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对藜麦的需求量急剧增加,加之藜麦能有效缓解全球粮食安全,对其栽培与育种等研究已成为热点。为了加深对藜麦的认识和推动其产业的发展,本文结合本课题组多年来对源于安第斯山藜麦种质资源的收集、评价与利用的实践,从藜麦营养价值与应用、起源与分布、遗传研究、品种选育进展及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了总结,以期为我国藜麦新品种(系)的培育与栽培、产业可持续发展、贫困地区人群增收及新增我国粮食生产途径等方面提供参考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藜麦 驯化 栽培 遗传育种
下载PDF
我国阿魏侧耳的驯化与栽培 被引量:31
4
作者 陈忠纯 《食用菌学报》 1996年第4期11-14,共4页
阿魏侧耳有很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它分布在我国的新亚维吾尔自治区;欧洲、北非和中亚也有分布。1958年至今,国内外许多科技工作者对其进行了驯化栽培研究。1983年中国驯化栽培成功,1990年选育到一株适于商业化栽培的菌株KH2,目前已在许... 阿魏侧耳有很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它分布在我国的新亚维吾尔自治区;欧洲、北非和中亚也有分布。1958年至今,国内外许多科技工作者对其进行了驯化栽培研究。1983年中国驯化栽培成功,1990年选育到一株适于商业化栽培的菌株KH2,目前已在许多省区推广栽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耳 阿魏侧耳 驯化 育种 栽培
下载PDF
食用菌育种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4
5
作者 桂明英 王刚 +2 位作者 郭永红 刘蓓 马绍宾 《中国食用菌》 2006年第5期3-5,共3页
综述了食用菌的各种育种方法和它们在育种实践应用中的部分成果,供食用菌研究人员参考。
关键词 食用菌 驯化育种 孢子分离育种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细胞融合技术
下载PDF
沙米(Agriophyllum squarrosum)生物学特性、营养价值及驯化可行性 被引量:22
6
作者 赵杰才 赵鹏善 +4 位作者 赵昕 马小飞 王艳莉 周琴 陈国雄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36-643,共8页
沙米(Agriophyllum squarrosum)为苋科藜亚科一年生草本,广泛分布于中亚干旱和半干旱沙区。其种子营养价值堪比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的全营养食物藜麦,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含量分别为23.2%、9.7%和45.0%;蛋白质中包含所有人体必需氨... 沙米(Agriophyllum squarrosum)为苋科藜亚科一年生草本,广泛分布于中亚干旱和半干旱沙区。其种子营养价值堪比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的全营养食物藜麦,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含量分别为23.2%、9.7%和45.0%;蛋白质中包含所有人体必需氨基酸;脂肪的主要成分为亚油酸、油酸和次亚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沙米还是优良的功能食品,含较多的绿原酸、SOD、异黄酮、皂甙、生物碱、铁、锌和硒等。1 300多年前沙米便被记载食用,但至今未能被成功驯化。我们将通过沙米遗传资源收集与选择、诱导突变、科学筛选和合理栽培,改良其不良野生性状如种子偏小、出苗不齐、叶片带刺等,期望培育出沙米高产优质栽培品种。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粮食危机的大背景下,进行沙米驯化育种符合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米(Agriophyllum squarrosum) 粮食安全 全球气候变化 藜麦 诱导突变 驯化育种
原文传递
牧草新品系黔金荞麦1号的选育 被引量:18
7
作者 邓蓉 向清华 +1 位作者 王安娜 张定红 《黑龙江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46-150,共5页
为了充分挖掘和开发利用贵州本土野生牧草金荞麦,研究从2004—2011年通过收集野生金荞麦资源并采用单株混合选择法进行栽培驯化、品比试验、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培育出牧草新品系黔金荞麦1号。结果表明:黔金荞麦1号全年生育期为180-20... 为了充分挖掘和开发利用贵州本土野生牧草金荞麦,研究从2004—2011年通过收集野生金荞麦资源并采用单株混合选择法进行栽培驯化、品比试验、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培育出牧草新品系黔金荞麦1号。结果表明:黔金荞麦1号全年生育期为180-200 d、在海拔800-1 800 m地区和15-30℃温度下均能生长。该草产量高、饲用价值高,抗病虫害性能强,适口性好,在贵州大部分地区适宜生长,为优质的饲草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牧草 栽培驯化 品比试验 区域试验 生产试验 黔金荞麦1号 选育
原文传递
作物驯化和品种改良所选择的关键基因及其特点 被引量:17
8
作者 张学勇 马琳 郑军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57-170,共14页
近15~20年作物基因组学迅速发展,特别是第2代测序技术的普及,显著降低了测序成本,使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分析和单元型区段(也称单倍型区段)分析渗透到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对系统生物学、遗传学、种质资源学和育种学影响最为深刻,使其进... 近15~20年作物基因组学迅速发展,特别是第2代测序技术的普及,显著降低了测序成本,使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分析和单元型区段(也称单倍型区段)分析渗透到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对系统生物学、遗传学、种质资源学和育种学影响最为深刻,使其进入基因组学的全新时代。一批驯化选择基因的克隆,特别是对一些控制复杂性状形成的遗传基础及其调控机制的解析,更清晰地揭示了作物驯化和品种改良的历史,提升了人们对育种的认知,推动育种方法的改进。驯化和育种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明显的差异。驯化选择常常发生在少数关键基因或位点,对基因的选择几乎是一步到位;而现代作物育种虽然只有100年左右的历史,但其对基因组影响更为强烈,是一些重要代谢途径不断优化的过程。随着生态环境或栽培条件的变化,育种选择目标基因(等位变异)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或调整,因此对基因(等位变异)的选择是逐步的。此外,强烈的定向选择重塑了多倍体物种的基因组,使其亚基因组与供体种基因组明显不同。在群体水平上,系统分析驯化和育种在作物基因组和基因中留下的踪迹,凝炼其中的规律,将为品种改良和育种提供科学理论和指导,本文也简要介绍了"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主要农作物优异种质资源形成与演化规律"的基本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基因组 驯化 育种 关键基因 单元型区段
下载PDF
Genome-wide Scan for Seed Composition Provides Insights into Soybean Quality Improvement and the Impacts of Domestication and Breeding 被引量:14
9
作者 Jiaoping Zhang Xianzhi Wang +6 位作者 Yaming Lu Siddhi J. Bhusal Qijian Song Perry B. Cregan Yang Yen Michael Brown Guo-Liang Jiang 《Molecular Plant》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3期460-472,共13页
The complex genetic architecture of quality traits has hindered efforts to modify seed nutrients in soybean.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 were conducted for seed composition, including protein, oil, fatty acids, an... The complex genetic architecture of quality traits has hindered efforts to modify seed nutrients in soybean.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 were conducted for seed composition, including protein, oil, fatty acids, and amino acids, using 313 diverse soybean germplasm accessions genotyped with a high-density SNP array. A total of 87 chromosomal regions were identified to be associated with seed composition, explain- ing 8%-89% of genetic variances. The candidate genes GmSAT1, AK-HSDH, SACPD-C, and FAD3A of known function, and putative MtN21 nodulin, FATB, and steroid-5-^-reductase involved in N2 fixation, amino acid biosynthesis, and fatty acid metabolism were found at the major-effect loci. Further analysis of additional germplasm accessions indicated that these major-effect loci had been subjected to domes- tication or modern breeding selection, and the allelic variants and distributions were relevant to geographic regions. We also revealed that amino acid concentrations related to seed weight and to total protein had a different genetic basis. This helps uncover the in-depth genetic mechanism of the intricat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seed compounds. Thus, our study not only provides valuable genes and markers for soybean nutrient improvement, both quantitatively and qualitatively, but also offers insights into the alteration of soybean quality during domestication and breed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GWAS SOYBEAN seed composition candidate genes quality improvement domestication and breeding
原文传递
东方田鼠的驯育与繁殖研究初报 被引量:14
10
作者 沈志明 余家璜 《上海实验动物科学》 1995年第2期88-90,共3页
对108只野生东方田鼠(MicrotusfortisBuchner)进行了驯育,并观察其习性和繁殖情况。经过2年,东方田鼠已适应实验鼠类常规饲养环境(温度18~26℃,相对湿度60%~70%),生长发育良好,繁殖产仔... 对108只野生东方田鼠(MicrotusfortisBuchner)进行了驯育,并观察其习性和繁殖情况。经过2年,东方田鼠已适应实验鼠类常规饲养环境(温度18~26℃,相对湿度60%~70%),生长发育良好,繁殖产仔日趋正常;75~80日龄性成熟,初配日龄为85~90日龄,孕期为21d;平均每胎产仔3.7只,仔鼠成活率68.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田鼠 驯育 繁殖 实验动物
下载PDF
我国驯化、引种栽培的食用菌种类 被引量:12
11
作者 王刚 郭永红 +3 位作者 刘蓓 熊永生 马绍宾 桂明英 《中国食用菌》 2006年第6期5-9,共5页
综述了我国已经驯化、引种栽培的食用菌种类。共20科80余种食用茵驯化、引种栽培食用菌的中文名称、拉丁学名、别名、最早出菇的文献报道。
关键词 食用菌 驯化栽培 引种栽培
下载PDF
从植物引种驯化史轨迹探讨野生果树驯化与育种 被引量:11
12
作者 黄宏文 邹帅宇 程春松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463-1473,共11页
纵观千百年来人类驯化成功的作物,不论是驯化栽培历史较为久远的如小麦、玉米、水稻、苹果、李、葡萄等,还是驯化栽培史较近的如猕猴桃、蓝莓、草莓等,均经历了人类长期不断的选择和栽培实践。本文以史为鉴,概要梳理并分析了植物驯化改... 纵观千百年来人类驯化成功的作物,不论是驯化栽培历史较为久远的如小麦、玉米、水稻、苹果、李、葡萄等,还是驯化栽培史较近的如猕猴桃、蓝莓、草莓等,均经历了人类长期不断的选择和栽培实践。本文以史为鉴,概要梳理并分析了植物驯化改良的历程,并重点以20世纪百年的果树驯化案例,探讨了本世纪野生果树植物驯化的思考和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驯化 果树植物 育种改良 农耕文明 21世纪新水果
下载PDF
眼镜蛇的人工驯养繁殖技术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谭群英 郭天国 +4 位作者 龚新国 龚雪嘉 郭德志 郭天昆 尹建生 《蛇志》 2009年第3期183-186,F0003,共5页
目的研究眼镜蛇的驯养繁殖技术,为更有效地保护和利用我国宝贵的眼镜蛇类资源。方法在室外模拟野生眼镜蛇的生境,在室内以散养、箱养相结合,配备科研人员及各种先进设施;在驯养过程中观察眼镜蛇的生物学特性,总结驯养管理技术、经验及... 目的研究眼镜蛇的驯养繁殖技术,为更有效地保护和利用我国宝贵的眼镜蛇类资源。方法在室外模拟野生眼镜蛇的生境,在室内以散养、箱养相结合,配备科研人员及各种先进设施;在驯养过程中观察眼镜蛇的生物学特性,总结驯养管理技术、经验及疾病防治。结果解决了眼镜蛇人工驯养繁殖的技术难题,如眼镜蛇自动采食、无冬眠、蛇病的防治、异地杂交提高眼镜蛇的质量及产量等。结论本研究结果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为大规模展开人工驯养繁殖眼镜蛇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镜蛇 驯养繁殖 研究
下载PDF
中国养鸭的历史起源及演变 被引量:10
14
作者 胡志刚 曹俊婷 +3 位作者 张慧林 刘光宇 汪阳 刘小林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96-102,共7页
中国养鸭历史悠久,鸭的驯化和繁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从商周时期开始,鸭的肉用价值、蛋用价值和观赏价值都得到了充分地开发和利用。通过千百年的选种选育工作,已经形成各具特色的专门化肉用、蛋用及蛋肉兼用型新品种或配套系,不断... 中国养鸭历史悠久,鸭的驯化和繁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从商周时期开始,鸭的肉用价值、蛋用价值和观赏价值都得到了充分地开发和利用。通过千百年的选种选育工作,已经形成各具特色的专门化肉用、蛋用及蛋肉兼用型新品种或配套系,不断满足人们对鸭产品的需求,为中国养鸭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文章介绍了中国鸭品种的驯化繁衍简史,并依据文献记载简述了自商周时期以来我国养鸭的发展历史,为中国家鸭起源和驯化历史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驯化 养殖 历史 中国
下载PDF
金针菇的研究进展及开发利用前景 被引量:9
15
作者 杨万波 兰士波 +2 位作者 温爱亭 李红艳 马盈 《安徽林业科技》 2013年第1期41-43,共3页
金针菇是颇受世人青睐的食用菌之一,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药用价值和保健功效。在汲取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及学术观点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金针菇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效,以及引种驯化、遗传育种和杂交育种等领域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指出了开... 金针菇是颇受世人青睐的食用菌之一,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药用价值和保健功效。在汲取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及学术观点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金针菇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效,以及引种驯化、遗传育种和杂交育种等领域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指出了开发利用方面存在的不足,展望了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针菇 引种驯化 遗传育种 杂交育种 研究进展
下载PDF
野生羊肚菌Mel-21的系统发育分析和驯化 被引量:8
16
作者 蔡英丽 马晓龙 +2 位作者 路等学 张亚 刘伟 《食用菌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3-29,共7页
对采集自四川和重庆的4个野生羊肚菌(Morchella spp.)菌株进行组织分离及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研究表明:供试菌株均为羊肚菌属的Mel-21系统发育种。依据当前羊肚菌以外源营养袋提供营养的大田栽培模式,对其中2个分离菌株16-4J2和16-A1进... 对采集自四川和重庆的4个野生羊肚菌(Morchella spp.)菌株进行组织分离及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研究表明:供试菌株均为羊肚菌属的Mel-21系统发育种。依据当前羊肚菌以外源营养袋提供营养的大田栽培模式,对其中2个分离菌株16-4J2和16-A1进行驯化,发现供试菌株的原基在地温约10℃时开始发生(数量均较少),形状短粗;成熟子囊果卵圆锥形至锥形,中等偏小,平均单菇重8~20 g;16-4J2和16-A1的平均产量分别为(82±10)g·m^-2和(106±14)g·m^-2,在当前栽培模式下,2个菌株均达不到商业化栽培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肚菌 驯化栽培 系统发育学分析 菌种选育
下载PDF
Shaping polyploid wheat for success:Origins,domestication,and the genetic improvement of agronomic traits 被引量:6
17
作者 Jie Liu Yingyin Yao +3 位作者 Mingming Xin Huiru Peng Zhongfu Ni Qixin Sun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2期536-563,共28页
Bread wheat(Triticum aestivum L.,AABBDD,2 n=6 x=42),which accounts for most of the cultivated wheat crop worldwide,is a typical allohexaploid with a genome derived from three diploid wild ancestors.Bread wheat arose a... Bread wheat(Triticum aestivum L.,AABBDD,2 n=6 x=42),which accounts for most of the cultivated wheat crop worldwide,is a typical allohexaploid with a genome derived from three diploid wild ancestors.Bread wheat arose and evolved via two sequential allopolyploidization events and was further polished through multiple steps of domestication.Today,cultivated allohexaploid bread wheat has numerous advantageous traits,including adaptive plasticity,favorable yield traits,and extended end-use quality,which have enabled its cultivation well beyond the ranges of its tetraploid and diploid progenitors to become a global staple food crop.In the past decade,rapid advances in wheat genomic research have considerably accelerated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bases for the shaping of complex agronomic traits in this polyploid crop.Here,we summarize recent advances in characterizing major genetic factors underlying the origin,evolution,and improvement of polyploid wheats.We end with a brief discussion of the future prospects for the design of gene cloning strategies and modern wheat breed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aptation bread wheat domestication end-use quality photoperiod response POLYPLOID semi-dwarfing breeding VERNALIZATION
原文传递
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制若干问题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龙耀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3-67,共5页
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制体系庞大,但存在的问题也较多。特别是关于野生动物的概念不清、致害补偿机制缺失、行政许可不规范等问题急需解决。我们应将野生动物的概念限定在"野生"的范围之内,不宜将"人工驯养繁殖后出生的动... 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制体系庞大,但存在的问题也较多。特别是关于野生动物的概念不清、致害补偿机制缺失、行政许可不规范等问题急需解决。我们应将野生动物的概念限定在"野生"的范围之内,不宜将"人工驯养繁殖后出生的动物"纳入其中。在野生动物致害补偿机制方面,需要明确补偿的主体、范围和补偿资金的保障渠道;在行政许可方面,需要秉持行政许可法定化原则,完善《野生动物保护法》,明确行政许可的条件和标准,并严格限制地方性法规、规章的任意扩权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动物 驯养繁殖 致害补偿 行政许可
原文传递
多倍化和驯化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6
19
作者 杨学勇 苏汉东 +4 位作者 张梦卓 祝光涛 程时锋 韩方普 黄三文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457-1466,共10页
作物驯化是将野生植物驯化繁殖为栽培作物,本质是通过人工选择有目的地保留基因组的遗传变异信息.驯化在人类农耕文明的起源和演变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人类文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快速进步,其中多倍化是作物驯化和改良的重要方... 作物驯化是将野生植物驯化繁殖为栽培作物,本质是通过人工选择有目的地保留基因组的遗传变异信息.驯化在人类农耕文明的起源和演变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人类文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快速进步,其中多倍化是作物驯化和改良的重要方向.相较于二倍体祖先物种而言,多倍体作物往往具有明显的表型优势,生物量与经济产量会相对较高,具有更强的抗性和更广的环境适应性.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棉花(Gossypium spp.)、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和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等重要农作物经历了漫长的进化历程,是多倍化和驯化的综合产物.多倍体作物的进化、驯化历程以及重要农艺性状形成的分子机制一直是作物遗传育种领域关注的重大科学问题,对作物的分子设计育种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倍化 驯化 育种 改良 人工选择
原文传递
‘川西’虉草栽培驯化选育报告
20
作者 季晓菲 闫利军 +6 位作者 陈莉敏 李达旭 游明鸿 雷雄 周靖文 罗国清 张建波 《草学》 2024年第2期8-12,共5页
针对用于湿地治理的生态修复草种匮乏的现状,选育团队自2007年开始采集具有耐水淹和抗寒特性的野生虉草资源并进行种植评价,经过3代农艺性状及抗逆性筛选,最终选出物候期一致、性状稳定的‘川西’虉草新品系。2016—2018年开展品比试验,... 针对用于湿地治理的生态修复草种匮乏的现状,选育团队自2007年开始采集具有耐水淹和抗寒特性的野生虉草资源并进行种植评价,经过3代农艺性状及抗逆性筛选,最终选出物候期一致、性状稳定的‘川西’虉草新品系。2016—2018年开展品比试验,2019—2021年开展草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2022年通过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登记为‘川西’虉草(品种编号:国S-WDV-PA-006-2022)。该品种根系发达、修复效率高、耐水淹性能好、耐寒性强、叶量丰富,修复效率为318d,分别比原始群体和‘川草引3号’虉草少12d和27d,水淹胁迫20d,成活率为100%;平均干草产量17168 kg/hm^(2),比对照‘川草引3号’虉草提高11.9%;粗蛋白含量在初花期为11.8%,比对照‘川草引3号’虉草高2个百分点。因此,‘川西’虉草是一种优良的生态修复和饲草兼用型新品种,主要用于川西高原及西南地区退化湿地、退化草地生态修复,也可用于高产人工草地建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虉草 野生驯化 品种选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