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既雕既琢 复归于朴——当代纪实文学概观
1
作者 孙春旻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期23-26,共4页
在以虚构为前提的文学理论语境中,"纪实文学"这个概念的突围而出,标志着文学观念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口述实录文学使百姓获得了话语权,历史题材纪实文学向权威的历史文本发出质疑和挑战,纪实小说则在争议中不断发展壮大:当... 在以虚构为前提的文学理论语境中,"纪实文学"这个概念的突围而出,标志着文学观念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口述实录文学使百姓获得了话语权,历史题材纪实文学向权威的历史文本发出质疑和挑战,纪实小说则在争议中不断发展壮大:当代文坛事实上已形成了纪实文学与虚构文学双峰并峙的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实文学 口述实录文学 历史纪实 纪实小说
下载PDF
在生死面前沉思——读孙惠芬《生死十日谈》 被引量:1
2
作者 石杰 《广东培正学院学报》 2013年第3期34-36,51,共4页
《生死十日谈》以纪实小说的形式书写了辽南乡村自杀者的故事,传达了自杀者遗属的心声,揭示了当下社会发展中乡村的现实问题,思考了人类的终极困境及拯救途径。
关键词 自杀者 遗属 访谈 纪实小说
下载PDF
从《梦归家园》看苗族纪实小说的美学观 被引量:1
3
作者 许岚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第3期188-189,192,共3页
苗族当代文学是苗族文学的重要组成成分,苗族的审美意识蕴藏在其文学作品中。苗族审美意识与审美文化相互交融,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多维性,以苗族作家杨嘉莉的当代纪实小说《梦归家园》为依托,以苗族的迁徙史为线索,从"小人物"... 苗族当代文学是苗族文学的重要组成成分,苗族的审美意识蕴藏在其文学作品中。苗族审美意识与审美文化相互交融,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多维性,以苗族作家杨嘉莉的当代纪实小说《梦归家园》为依托,以苗族的迁徙史为线索,从"小人物"的视角,深入了解苗族迁徙的心路历程。并在此基础上对苗族以劳动为美,以善为美和悲壮之美的美学内涵三个方面进行深刻分析,从而为更全面了解苗族历史和苗族文学以及苗族文学作品蕴含的审美意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苗族 纪实小说 审美内涵
下载PDF
乡村挽歌与身份迷失——解读梁鸿的非虚构文学《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
4
作者 禹权恒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1期104-108,共5页
梁鸿是中国当代非虚构文学创作领域的重要作家,其代表作《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具有典型的非虚构特征。"梁庄"是中国社会转型期乡村现实的直接表征,也寄寓着作者对乡土中国社会病症的深层思考。乡民通过"扯秧子"... 梁鸿是中国当代非虚构文学创作领域的重要作家,其代表作《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具有典型的非虚构特征。"梁庄"是中国社会转型期乡村现实的直接表征,也寄寓着作者对乡土中国社会病症的深层思考。乡民通过"扯秧子"的基本方式进入城市谋生,身份迷失和精神痛苦成为他们永远难以抹掉的印记。"纪实"和"虚构"作为一种"矛盾共同体",已经有效融入梁鸿的非虚构文学创作过程中,其利弊得失值得进一步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鸿 《中国在梁庄》 《出梁庄记》 扯秧子 纪实 虚构
下载PDF
文艺文献文学:俄罗斯纪实文学的继承与发展——以《切尔诺贝利的祈祷:未来纪事》为例
5
作者 杜晓梅 王亚民 《俄罗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49-167,共19页
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С·阿列克西耶维奇的创作,无论从国家历史,还是作家的独特经历、作品的主题来看,都与俄苏文学有着紧密的联系。作家在继承俄罗斯纪实文学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出独具特点的纪实文学新体裁"文艺文献文学&... 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С·阿列克西耶维奇的创作,无论从国家历史,还是作家的独特经历、作品的主题来看,都与俄苏文学有着紧密的联系。作家在继承俄罗斯纪实文学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出独具特点的纪实文学新体裁"文艺文献文学"。以《切尔诺贝利的祈祷:未来纪事》为例,从文献资料的真实性、灵魂书写视角的独特性、语言创作风格的个性化、主题思想表达的复调性、写作方式的剪辑性以及作者身影的隐现性等六方面,探讨"文艺文献方法"对传统纪实文学在创作方法上的创新和对纪实文学做出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阿列克西耶维奇 文艺文献文学 纪实创新
原文传递
论新写实小说的反崇高倾向
6
作者 程红英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08年第2期72-76,共5页
上世纪80年代末出现的新写实小说注重社会底层平民生活的原生态描写,作家的零度感情介入,有些作品陷入低俗的泥淖,这些小说总体上鲜有表现时代民族命运的大主题,鲜有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鲜有对父老乡亲的大悲悯、大关怀,鲜有对人的尊... 上世纪80年代末出现的新写实小说注重社会底层平民生活的原生态描写,作家的零度感情介入,有些作品陷入低俗的泥淖,这些小说总体上鲜有表现时代民族命运的大主题,鲜有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鲜有对父老乡亲的大悲悯、大关怀,鲜有对人的尊严、疾苦、彷徨、被伤害等人性问题的强有力表现,鲜有崇高撼人的人格力量,鲜有宏大的气魄和笔力,总之,反思精神、启蒙精神、悲剧精神在新写实小说中趋于弱化。文学一但陷入低俗,这就是文学的悲哀。因此我们呼唤崇高,呼唤更多的具有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作品的出现,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这对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思想素质是有益的,对社会的发展是有益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创作 现实主义小说 新写实小说 崇高与低俗
下载PDF
论王安忆《纪实与虚构》中的空间书写 被引量:1
7
作者 徐梅 张露露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67-74,共8页
王安忆的自传体小说《纪实与虚构》将空间作为实践活动中的媒介与产物,分别建构了纪实性的个体成长史和虚构性的母系家族神话。王安忆从源于上海这一地域空间的地缘性隔膜着手,在建构母系家族神话的动态空间中进行生命追溯与精神探寻,... 王安忆的自传体小说《纪实与虚构》将空间作为实践活动中的媒介与产物,分别建构了纪实性的个体成长史和虚构性的母系家族神话。王安忆从源于上海这一地域空间的地缘性隔膜着手,在建构母系家族神话的动态空间中进行生命追溯与精神探寻,最终在对历史—文化的质询与反叛中建构了具有神性特质的心灵空间,并赋予其多重思想深意与审美意趣,从而实现了当代文学空间书写的超越与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安忆 《纪实与虚构》 空间书写 心灵空间
下载PDF
纪实与虚构:当下新乡土叙事小说论
8
作者 王爱军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63-167,共5页
2006年以来,涌现了大量书写新乡土新农村的小说作品,一时掀起"新乡土叙事小说"热。新乡土叙事小说瞩目于乡村,在叙事内容上丰富多样。主要反映了民与官、人与城、物质与风情、生活与艺术之间的复杂关系。本文试图以近两年涌... 2006年以来,涌现了大量书写新乡土新农村的小说作品,一时掀起"新乡土叙事小说"热。新乡土叙事小说瞩目于乡村,在叙事内容上丰富多样。主要反映了民与官、人与城、物质与风情、生活与艺术之间的复杂关系。本文试图以近两年涌现的新农村题材小说作为主要的考察对象,以廓清当下小说对新农村的叙事类型及其内容,希冀从小说与现实的互文中找寻当代小说的审美生长点,以此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持续有效的文化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乡土叙事小说 纪实与虚构 物质与风情 审美 文化资源
下载PDF
当个人被历史放逐——解读房伟的《中国野人》
9
作者 安婷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第1期91-97,共7页
“70后”作家房伟于2016年陆续创作出20篇以“二战”为背景的中短篇小说,并选择其中18篇于2019年集结为小说集《猎舌师》出版。《中国野人》是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一篇,在对“纪实”与“虚构”、“个人”与“历史”两组关系的处理中,充分... “70后”作家房伟于2016年陆续创作出20篇以“二战”为背景的中短篇小说,并选择其中18篇于2019年集结为小说集《猎舌师》出版。《中国野人》是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一篇,在对“纪实”与“虚构”、“个人”与“历史”两组关系的处理中,充分体现出房伟圆熟的叙事策略,以及揭示战争中生命个体生存本相的全新维度及价值诉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伟 《中国野人》 纪实与虚构 个人与历史
下载PDF
中俄当代女性家族小说寻根建构之比较--以《纪实与虚构》与《雅科夫的梯子》为例
10
作者 张蕾 《安徽开放大学学报》 2022年第3期76-81,共6页
在当代中俄文坛,很多女性作家将目光投向家庭领域,创作出一系列家族小说。王安忆的《纪实与虚构》与乌利茨卡娅的《雅科夫的梯子》分别是中俄家族小说寻根创作的典范之作。通过对两部长篇小说在寻根动机、寻根策略以及寻根结局等方面的... 在当代中俄文坛,很多女性作家将目光投向家庭领域,创作出一系列家族小说。王安忆的《纪实与虚构》与乌利茨卡娅的《雅科夫的梯子》分别是中俄家族小说寻根创作的典范之作。通过对两部长篇小说在寻根动机、寻根策略以及寻根结局等方面的比较,能够揭示出中俄两国作家在进行家族寻根时的不同关注点,更好地阐明中俄两国家族小说创作所蕴含的异同,揭示中俄家族小说各自的叙事特色及要达到的寻根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安忆 乌利茨卡娅 寻根小说 《纪实与虚构》 《雅科夫的梯子》
下载PDF
论《远东来信》的艺术特点
11
作者 张卫中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6期65-70,共6页
《远东来信》是一部反映二战时期在华犹太人生活的小说,但它并不是一部仅仅以题材取胜的作品,事实上,小说更成功的还是它的艺术形式。小说中谢东泓对雷奥故事的调查被作为主要线索写进小说,这种安排增加了小说的纪实成分,创造了近似实... 《远东来信》是一部反映二战时期在华犹太人生活的小说,但它并不是一部仅仅以题材取胜的作品,事实上,小说更成功的还是它的艺术形式。小说中谢东泓对雷奥故事的调查被作为主要线索写进小说,这种安排增加了小说的纪实成分,创造了近似实录的效果;小说双线交替的结构使作者能够更灵活地观照生活,避免了由对生活"正面强攻"带来的繁琐与生硬;小说丰富的民间叙事提供了真实的乡村生活,也给"雷奥在中国农村"的故事提供了真实的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东来信》 纪实与虚构 艺术结构 民间叙事
下载PDF
从可能世界理论看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对中国当代生态小说困境的突破
12
作者 石访访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6期100-105,共6页
中国当代生态小说作为虚构叙述(小说)的文本体裁,规定其"基础语义域"必须立足于可能世界,而"生态"作为其兴起的缘由与题中之义,又限定了文本内容必须与"实在世界"相关。文章以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 中国当代生态小说作为虚构叙述(小说)的文本体裁,规定其"基础语义域"必须立足于可能世界,而"生态"作为其兴起的缘由与题中之义,又限定了文本内容必须与"实在世界"相关。文章以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为例,从生态小说"虚"与"实"的悖论出发,运用广义叙述学中的可能世界理论,解读中国当代生态小说的现状与困境,并以此揭示其背后深刻的生态伦理与文化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小说 《额尔古纳河右岸》 纪实与虚构 可能世界理论 通达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